唢呐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19002
片段名称: 唢呐
起止时间: 00:04:44,866-00:07:29,466
分类号: J642.211.6
主题词: 民族乐器;苗族;云南省

简介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的曲调,旋律很强,苗族大唢呐是苗族的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体型硕大,音色低沉浑厚,经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的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相传二百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了现在苗族人民所喜爱的大唢呐。演奏大唢呐的时候,因为他的管体比较长上轻下重需要采取坐势吹奏,吹奏者把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也就是多人一起吹奏),这两种经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房盖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粗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一百二十厘米。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来制作,其尺寸通常以杆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为准,所以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的说法,也就是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如今的唢呐碗已经大部分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的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沉。

知识出处

苗族篇

《苗族篇》

云南省苗族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金平、禄劝两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县以及昭通市为最多。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普洱、曲靖、西双版纳等州市也有分布。云南的苗族多与汉、彝、壮、瑶、哈尼等民族杂居。本音频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特色音频库(三)中的苗族音频,通过苗族的民族概况、语言、民族传说、民族风物、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民歌、民乐、名胜古迹、民族人物等详细的介绍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人文习俗。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广西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筠连
相关地名
洪县
相关地名
彝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