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号地的传说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07597
片段名称: 3 号地的传说
起止时间: 00:08:21,166-00:09:18,699
分类号: I276.3
主题词: 民间传说;云南

简介

有关号地的传说施甸县摆榔村一带在元末明初人口稀少,土地公有。“本人”各家要耕种哪块地,只需把草结个疙瘩做标记,表示已有所属,用后抛荒,不作为私人产业。从内地迁来的汉族号地,则是用石头、石灰做标志。汉族中有权势的人,悄悄放火烧了“本人”所结的草疙瘩,弄得“本人”无依据,汉族人便占了“本人”开垦的田地。汉族号地用的石头、石灰用火烧不掉,所号的地永远归他们所有。这些人成为了“陶德”(山主),“本人”沦为佃户,和汉族佃户一样受“陶德”的盘剥。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布朗族篇》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本专题主要介绍布朗族概述、布朗族的历史渊源、布朗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氏族公社后期的土地分配与剥削关系、布朗族头人特权与村舍组织特点、布朗族村舍制度、母系制度、父系制度、农村公社制基本形态、农村公社土地私有过程与生产关系改变、封建地主及经济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手工业和副业、交通与商贸、布朗族民间信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施甸县
相关地名
摆榔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