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模式对莽人民族语言的传承

知识类型: 内容片段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唯一号: 260037020220007415
片段名称: 传统教育模式对莽人民族语言的传承
起止时间: 00:15:51,300-00:17:33,266
分类号: G4
主题词: 学校教育

简介

民族语言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人非常少,传统的教育模式,曾经对莽人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保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在民族语言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学校教育,金平县的莽人村寨,先后创办了四所小学,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两补疫免政策外,金平县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莽人子弟读书求学。但由于历史原因,莽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入学率升学率不高,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面对民族教育严峻的现状,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引进相应的教育方式,对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播民族文化,将有深远的影响,莽人村寨通过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措施,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学习宣讲,让布朗人更加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当地政府为保护和延续莽人语言文化,制定了多项措施。

知识出处

布朗族篇

《布朗族篇》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本专题主要介绍布朗族概述、布朗族的历史渊源、布朗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氏族公社后期的土地分配与剥削关系、布朗族头人特权与村舍组织特点、布朗族村舍制度、母系制度、父系制度、农村公社制基本形态、农村公社土地私有过程与生产关系改变、封建地主及经济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手工业和副业、交通与商贸、布朗族民间信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平县
相关地名
云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