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与基督教《圣经》二者间的相互联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唯一号: 260034020220001241
专题名称: 《荒原》与基督教《圣经》二者间的相互联系
文件路径: 2600/02/object/MP4/260016020220000049/001
起始页: 00:22:05,777
专题类型: 玄学宗教

专题描述

伊甸园中上帝和蛇的形象还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上帝代表着理性主义伦理道德,蛇则象征充满感性欲望的诱惑与人性弱点相联系的非理性主义,不过在这里上帝具有绝对权威,既有力量惩罚犯罪的人类,也能拯救他们于水火,而在精神荒原的现代社会,理性同感性,伦理与欲望的冲突尤为激烈、尤为复杂。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力的加强,他们的私欲也极度膨胀,为了满足无厌的欲望,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的安宁,破坏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一切都以金钱物质利益为准绳,道德情感被抛掷脑后,上帝消失了金蛇在狂舞,对这样一种状态,艾略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建立在私人利益原则和破坏公共原则之上的社会组织,由于毫无节制地实行工业化,正在导致人性扭曲和自然资源匮乏,而我们大多数的物质进步则是一种使若干代后的人将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进步。新发明受到普遍的崇拜,而人的气质,正确使用新发明的先决条件,却无人真正关心,经济学抛弃了伦理学的基础,一整套不道德的竞争机制必将导致战争,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还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在圣经神话中语言是万能的,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世间万物,用语言实现了对人类和蛇的惩罚,借变乱巴别塔建造者的语言使人类分成万族万国而在《荒原》中,人们却处于尴尬的失语状态,第一章有诗句,“人子啊你不能说也不能猜,因为你仅仅知道”,在第二章中,一对夫妻失去了共同语言,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我才能像燕子燕子燕子”,因为燕子是有声音,且有语言能力的鸟儿,语言是灵魂的声音 是理性道德的话筒,在理性被抛弃的现代社会,人类只能忍受失语的痛楚,代表理性道德的上帝在伊甸园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而在《荒原》中却被人忽略成为受伤的渔王,然而在邪恶和猖獗欲念的背后,读者却分明感觉到正义的呼喊,舍予同情克制,或许是由于正义,遭受了如此残酷的压迫,它才更以悲剧形式显出,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作为原始神话的伊甸园故事和现代象征主义诗歌《荒原》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和许多差异,二者之间的反向对照,仅仅用本文开头提到的,历史意识求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不明确的,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实际上是存在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范畴中。作为圣经构成部分的伊甸园故事,既是宗教也是文学,但它对后世文学发生影响,却主要不是以文学作品的身份,而是以宗教意识的方式,这当然与基督教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密不可分。同时我们还须注意到这种影响是在作家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艾略特在此问题上突出了一个名词“宗教感受性”。他讲道:“人类到处都在谈论宗教信仰的衰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宗教感受性的衰败,现时代的麻烦不只是不能相信我们祖先所相信的关于上帝和人类的某些东西,不再被信仰的信仰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尚能被理解的东西,而一旦宗教感情消失了,人类花费了许多用心血以表达它语言也就失去它的意义”。艾略特正是用这种宗教感受力,从原始神话那里继承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基本认识,同时又为它涂上自己独特的色彩,创作出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扛鼎之作。《荒原》正是这种似隐又显似有又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将伊甸园的节拍反向共振到《荒原》的诗行中。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内容包括:黎丽《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的10节课程;郝放《营养与健康》的9节课程;冯丽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10节课程;徐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7节课程;牛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的9节课程;崔亚楠《百姓生活中的物流科技》的5节课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艾略特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基督教
相关作品
荒原
相关作品
伊甸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