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影响下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思想艺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唯一号: 260034020220001229
专题名称: 《圣经》影响下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思想艺术
文件路径: 2600/02/object/MP4/260016020220000049/001
起始页: 00:10:59,200
专题类型: 玄学宗教

专题描述

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中同样秉持了对仁爱宽恕精神的执着追求,海伦加德纳指出除了莎士比亚,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对宽恕这一主题,有如此充满想象力的理解,并如此令人难忘的表现,在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位帮助一对青年情侣结合的劳伦斯神父就是仁爱的象征。剧作结尾时正是由于他的劝说,两个世代相仇的家族才言归于好,这种宽恕与和解的基督教精神,与古希腊悲剧中,冤冤相报的复仇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六零零年以后,由于对社会罪恶的认识日益深刻,也由于对那些从个性发展,以个性解放发展为,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道德蜕变,的强烈愤懑和不满,莎士比亚对基督教思想中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有了更自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我们在他的一系列的悲剧中,一方面触目惊心的目睹了,为了权势和金钱,为了一己私欲弟弟谋害兄长,臣子暗杀君王逆子恶女任意虐待,残害父亲等等恶行,看到这种放纵私欲,无限制的疯狂的个人追求,必然危害国家利益破坏他人幸福,最终导致个人自身的毁灭。另一方面也看到作家满怀期望地肯定和歌颂了体现仁爱、宽恕精神的各中义行。例如在《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轻信奸王克劳狄斯的谗言和挑拨誓杀王子为父亲和妹妹报仇,但当他看到由于邪恶引起的惨剧,王后误饮毒酒而亡,自己和王子都中了致命的剑伤时,他良心发现承认自己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继而当场揭发了奸王的罪恶。当王子刺死奸王时他说:“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并向王子表示,尊贵的哈姆雷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要不要怪我杀死你”,哈姆雷特回答他:“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死前两人的矛盾消除了,彼此达成了谅解。在《李尔王》中,考狄利娅是一个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女性形象,同时她身上也体现了基督的仁爱精神。父爱测验时尽管她心中也深爱着父亲,但不愿违心地像两个姐姐那样以夸张的言辞阿谀奉承父亲,不愿为了权力和财富而违背诚实、尊严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而坚信一个人拥有精神财富,远胜过拥有物质财富,因此当她失去财富和嫁妆并被逐出家门时,能够坦然面对不幸,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爱着父亲,后来得知父亲受到虐待,她毅然说服法兰西王兴兵讨逆并以赤诚的爱心宽恕了父亲,跪下请求父亲为她祝福,李尔也费力跪下请求女儿宽恕,兵败被俘后她毫不软弱反悔,直至凛然就义。爱得伽也是剧中一个善良也是剧中一个善良宽恕的艺术形象,他待人忠厚,从不会算计别人,也不疑心别人算计他,他的弟弟爱德蒙为独揽财产继承权,在父亲面前挑拨离间恶毒陷害他,使他不得不扮作,这个疯癫的乞丐流浪荒野,父亲落难失明后,他也不计前嫌照料父亲,把他从绝望中挽救过来,父亲落难失明后他不计前嫌,照料父亲把他从绝望中挽救过来,最后他在比武中又战胜,并宽恕了爱德蒙,在剧中他的一连串,宽厚举动成为人文主义,处理人伦关系的典范,还有那个刚正不阿的忠臣肯特,他秉性刚直不惧李尔的专制军权,敢于冒死相谏,劝李尔收回分土授国的成命,即使遭到放逐,他也不改初衷而是乔装打扮,前去服侍把他视为逆臣的李尔,他也体现了无私忘我的忠诚。总之,这些人物在思想原则、行为处事方式上与高纳里尔爱德蒙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他们受尽磨难甚至牺牲,但所代表的仁爱原则,最终战胜了极端利己主义,取得道义上的胜利,体现出作家在利己主义泛滥肆虐的时代,对人仍抱有坚定信念,不改重建人文主义理想的人际关系模式的愿望,因此我们说,这些人物犹如一片,辉映着阳光的芳草鲜花,给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的荒漠带来,清新沁人的气息。

知识出处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黎丽、郝放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内容包括:黎丽《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的10节课程;郝放《营养与健康》的9节课程;冯丽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10节课程;徐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7节课程;牛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的9节课程;崔亚楠《百姓生活中的物流科技》的5节课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莎士比亚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作品
哈姆雷特
相关作品
李尔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