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资源
知识出处: 《回族篇》
唯一号: 260030020220000568
人物姓名: 杜文秀
人物异名: 字云焕,本名杨秀
文件路径: 2600/01/object/MP3/260015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0:00:13,366
性别:
时代: 清代
出生年: 1823
卒年: 1872
籍贯: 云南省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鸡村人
民族: 回族
亲属: 陈淑贞;杨柏林;杨德正;杜开贤;杜怀诚

传略

杜文秀,云南回民起义领导人。1856至1874年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西部回族起义军在大理地区坚持斗争了18年。起义军主动联合汉、彝、白等族,协调民族关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并开展对外贸易。 杜文秀(1823-1872),字云焕,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云南省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金鸡村人。文秀本姓杨,名秀,出生于一个回族商人家庭,十岁时承嗣舅家,从舅姓,取名文秀。他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入庠应试,补为廪生。杜文秀为人刚毅正直,见义勇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曾与保山回民丁灿廷、木文科等至北京都察院控告地方当局支持保山汉族团练屠杀回民事件,清政府命云贵总督林则徐赴滇察办。 杜文秀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变领袖,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秀才,通晓伊斯兰经典。杜文秀的身世颇不平凡。清朝年间,永昌府杜家村有一汉族后生,名叫杜开贤,成年后入赘板桥街陈家做上门女婿。婚后,两口子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陈淑贞。陈淑贞自幼给杜家村杜大锅头的四儿子杜怀诚做了童养媳。孰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淑贞婚后身怀六甲,丈夫杜怀诚到缅甸经商,却在返回途中感染疟疾,丢了性命。这下子可把杜开贤夫妇急得头都要炸了。当时人们认为,女人八字硬,克死了丈夫;作为年轻寡妇,极少会被夫家善待;即便想再婚,也不大会有人敢冒“克死”的风险。 幸亏杜开贤常年在马帮赶马,人缘极好。都话说:“赶马三年,如同大盗’,赶马路上风险多,难免需要同行之间帮助照应,他自然就结识了金鸡村的回族马锅头杨德正。杜、杨两人意气相投,杨锅头的儿子杨柏林,读过几年书,思想比较开通,为人也厚道,所以自愿娶了身怀有孕的陈淑贞为妻。婚后,陈淑贞生下了杜四的遗腹子,取名杨秀。 杨秀自小就聪明好学,于是,父母就送他去金鸡村一家私塾念书。第一天入学,先生问起学生的父母姓氏根源,小杨秀脱口而出,“杜仲籽落大杨树,金鸡窝在板桥街”,就不刚好就是一副绝佳对联吗?而且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却又蕴含了杜、杨两姓,以及金鸡、板桥街两地名的籍贯由来。这真是一语惊人,老私塾先生不得不点头佩服。结果小杨秀不负众望,11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3岁通晓儒家典籍,14岁便考中秀才,16岁又补了廪膳生员。当时的云南学政官在点检全省生员名册时,出于民族偏见,遂强行让杨秀改姓归宗为汉族,更名为杜文秀,号百香、字云焕。 咸丰六年(1856),云南汉回人民因争矿起衅,清政府处置失当,激起民变。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起兵,攻占大理,建立“回教国”,自立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号令,蓄发易服,旗帜尚白,以甲子纪年,联合汉、彝、白等族建立起以大理为中心的起义政权,指挥起义军不断打击清朝反动统治,陆续占据五十余座城池,形成云南各族人民反清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措施:①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改进了民族关系,增强了团结,深得各族人民支持与拥护,起义队伍不断扩大。②颁布《管理军政条例》,整饬吏治与军纪,严禁起义官兵贪污受贿、勒索百姓和欺压人民。③下令招集流亡,安定社会秩序;取消地方苛派,减轻人民赋税负担;发放耕牛、农具,招民垦荒,兴修水利,开展贸易,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大理政权辖区内民商相安,百姓乐业,受到各族人民的称颁。政权极盛时,占有东至楚雄,西至腾越,南至耿马,北至丽江等地。大理政权以回族将领为核心,以宗教上层组成中坚,以伊斯兰教作为团结群众的思想旗帜。在文职官员中,设有维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领袖的官衔。杜本人“通回教经典”,常劝导回民“当遵守教义,能照圣经所行”。大力资助和发展经堂教育,并“设回文学校于帅府,时常亲自课读,出题使各生作文”。 云南回民抗清斗争因清政府处置汉回冲突失当而起,但随着战争的扩大,事态迅速失控。对于当时的云南形势,清政府与大理政权的表述互相矛盾,互相指责。同治六、七年间,英属印缅政府曾派驻缅甸首府莫德勒(曼德勒)的代表施乐登组成代表团出访大理政权,以期重开滇缅商路,代表团由云南回到缅甸后,安德生撰有《滇西考察报告》,对于云南回变的起因与发展做了相对客观的描述。同治元年(1862)颁刊《宝命真经》阿拉伯文版30卷,为中国最早的《经书》木刻本,他还下令修复和新建清真寺,仅大理城内便有清真寺五六座。 1867年(同治六年),杜文秀调集二十余万大军,大举东征昆明。发布《誓师文》,明确提出反清的起兵宗旨;并传檄全省,申明起义军拯救回汉民族的起义目的,在云南境内掀起反清斗争的高潮。但起义军在长期围攻昆明战役中,由于战略上保守,坐失军机,致使清军乘机反扑,义军溃败,从此起义势力一蹶不振。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又集重兵围攻大理,大理政权粮尽弹绝。12月,杜文秀为免清军屠城,自服毒药后赴清营,被清军将领岑毓英、杨玉科所杀,葬在大理城郊下兑村,坚持达18年之久的滇西农民大起义逐告失败。云南穆斯林将杜文秀罹难日作为"亡人节"予以纪念。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下兑村,原墓建于1872年,1983年重修。墓高5.7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侧面为长方形,正面近正方形,南北向,墓碑高约0.4米,宽约0.3米,墓顶为石雕屋顶式墓盖,两侧为大理麻布石制。1956年,大理县人民政府重修杜文秀墓,改立墓碑,正中直书“杜文秀之墓”5个大字,旁有两行小字:“原命生于道光癸未年十月初八日;大限卒于同治壬申年十一月廿六日。”由此可知,杜文秀生于公元1823年,卒于1872年,年仅49岁。

知识出处

回族篇

《回族篇》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音频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特色音频库(三)中的回族音频,内容包括民族概况、民族语言、民族传说、民俗风物、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民歌民乐、名胜古迹、民族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