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達縣羅江鄉二、四村各階級經濟變化情况調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區農村經濟變化典型調查》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5948
颗粒名称: 四川省達縣羅江鄉二、四村各階級經濟變化情况調查
分类号: D013
页数: 13
页码: 二二—三四
摘要: 二村和四村系丘陵地区,沿汉渝公路,距城十五公里,离场很近,主产稻谷,技术作物和特产较少,手工业较多,经济上比较活动。
关键词: 罗江乡 经济发展

内容

一、槪况
   二村和四村係丘陵地區,沿漢渝公路,距城十五公里,離場很近,主產稻穀,技術作物和特產較少,手工業較多,經濟上比較活動。
   兩村共有四八六戶,二二七六人,一九六九畝土地(田:一七九〇畝,土:一七九畝)每人平均常年產量四百斤至五百斤穀子。
   當地是老蘇區。五一年秋季結束土改。已建立了黨的組織,現共有黨員九人。工作基礎四村較好、二村較差。互助合作運動都在五二年發展起來,現組織起來的農戶,二村佔總戶數的百分之二九,四村佔百分之四七。
   二、經濟變化與階級變化情况
   兩村階級變化比較情况如下表: 兩村各階層上昇下降情况如下表:
   各階級目前的具體情况是:
   (一)中農、分三種類型述下:
   (1)富裕中農。其特點是:生產資料充裕,生活水平在一般中農以上,並有一定積餘,一般的有輕微剝削,有的副業收入較多。據五戶典型戶的調査:五三年每戶平均農具價値爲五二一、七五七元。耕牛價值爲七一六、七〇〇元。每人平均農副業總收入爲六九一、〇六五元。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四。每人平均食米三八三斤、吃肉十四斤、穿布三五尺。每人平均生產原糧七一〇斤。
   以廖邦碧爲例(原佃中農)全家八人,全勞動力四個,半勞動力二個。解放前自有土地四畝,租入六畝,有耕牛一條,每年養肥猪一個,大小農具共有十四件。除農業收入外,以養猪、種菜、賣柴等補助,生活尙可維持。目前經濟狀况及其經濟變化情况是:
   生產資料方面:現有田八畝、地二分。瓦房三間、猪牛圈二間。耕牛一條,每年餵肥猪三個,農具齊全,計有鋤六、鐮、背篼各三、簑衣、鐵扒各二、犂、耙、拌桶、風車、䉪子、晒蓆、遮陽各一,共二三件,折價五五一、五〇〇元。其農具增加情况如下:
   收入方面:五三年總收入爲四、八二四、〇二五元,其中副業收入有二、三〇八、四〇〇元。即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四七、八五。每人全年平均收入爲六〇三、〇〇三元,每人平均積餘爲八一、一二二元平均購買力爲三三〇、七三〇元。五三年八月已買田二畝五分,價五十萬元,目前還準備買田四畝。其收入增長情况如下:
   生活方面:五三年食米二、二八〇斤(每人平均二八五斤)吃肉一四〇斤(每人平均十七斤),穿布二七〇尺(每人平均三四尺)統購中賣出谷子三五〇斤。其生活提高情况如下: 這類共有二六戶,佔全村總戶數的百分之六,其中有二戶是土改時的富裕中農有二〇戶是土改時的中農;有四戶是土改時的貧農。
   (2)普通中農。其特點是:有耕牛,主要農具齊全,生活較好,收支平衡或略有餘裕。據七戶典型戶調査:五三年每戶平均農具價値爲三九六、八七五元。耕牛價値爲三六七、〇〇〇元。全年每人平均農副業收入爲五〇三、〇〇〇元。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三七。每人平均食米二五〇斤、吃肉十四斤、穿布三〇尺。每人平均生產原糧七〇二斤。
   如以鄭文萬爲例(原佃中農)全家五人,全勞動力二個,半勞動力二個。解放前租入土地十二畝,耕牛、農具基本齊全,餵架子猪,交租後不足,以揹米和出賣零工補助。目前經濟狀况及其經濟變化情况是:
   生產資料方面:現有田地五畝,瓦房三間,猪牛圈二間,耕牛一條,母猪一個,架子猪二個,肥猪一個,農具齊全,計有鋤三,犂、扒、鐮、風車、拌桶、䉪子、遮陽、背篼各一,共十一件,折價三十三萬六千元。其農具增加情况如下:
   收入方面:五三年總收入爲二、六四二、六四〇元其中副叢收人爲一二九萬元,即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四八、八〇。每人全年的平均收入爲五二八、五二八元,平均購買力爲二一五、二〇〇元,除修理了房屋並給岳丈買壽材一口外,每人積餘三六〇〇〇元。其收入增長情况如下: 生活方面:五三年食米一、八〇〇斤(每人平均三六〇斤)吃肉六十斤(每人平均十二斤)穿布九十尺(每人平均十八尺)統購中賣出谷子三百斤,全家都有棉衣,土改後並添製了兩床新舖蓋。其生活提高情况如下:
   這類共有九三戶,佔全村總戶數的百分之十八點九四。其中有四八戶是土改時的中農,有四五戶是土改時的貧農。
   (3)下中農。其特點是:主要農具基本不缺,在正常的條件下糧食夠吃,收支大體接近平衡。據八戶典型戶的調査:五三年每戶平均農具價値爲三二五、五三一元。耕牛價値爲三六八、七五〇元。全年每人平均農副業總收入爲三六萬元。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三五。每人平均食米二二〇斤、吃肉十三斤、穿布二八尺。每人平均生產原糧四八六斤。
   以張舉民爲例(原貧農)全家六口人,全勞動力一個,半勞動力一個。解放前僅有一畝地,一把鋤頭,租一個小猪,缺耕牛和農具,無舖蓋和棉衣,租一間房子住,每年約有六個月出賣短工。目前經濟狀况及其經濟變化情况是:
   生產資料方面:現有田三畝,地一畝,瓦房三間,猪圈一個,耕牛一條,母猪一條,餵架子猪,但還餵不起肥猪,農具除缺䉪子和耙外,已基本齊全,計有鋤三,鐮、背篼各二,犂、扒、風車、晒蓆各一,拌桶五分之一,共有十二件,折價二三六、〇〇〇元。其農具增加情况如下: 收入方面:五三年總收入爲二、〇九三、二七〇元,其中副業收入爲二四五、〇〇〇元,即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十一點七。每人全年平均收入爲三四八、八七〇元(平均收入稍低是因該戶新增了小孩,如仍以五人平均計算爲四一八、六五〇元)平均購買力爲一九四、八〇〇元,不拉賬,無積餘。其收入增長情况如下:
   生活方面:五三年食米一、〇八〇斤(每人平均一八〇斤)吃肉六〇斤(每人平均十斤)穿布一五〇尺(每人平均二五尺)土改後每人新縫了一件棉衣,並做了兩床舖蓋,糧食基本夠吃,統購中賣出谷子一百斤。其生活提高情况如下:
   這類共有一〇三戶,佔全村總戶數的百分之二〇點九四。其中有十四戶是土改時的中農,有八九戶是土改時的貧農。
   二二二戶中農中,有一三八戶是貧農上昇的新中農,有八四戶是舊中農。總的說來,他們除少數富裕中農有怕“冒尖”、怕“拉下來”的顧慮,並對統購統銷有抵觸情緒外,一般都積極生產。
   (二)貧農、分兩種類型述下:
   (1)一類是生產生活上比過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農具不全或還沒有耕牛,生產生活上困難較大,其中有大部分差一至二個月口糧,有的還要出賣勞動力。據三戶典型戶的調査:五三年每戶平均農具價值爲二〇一、六二五元。耕牛價値爲三十萬元。全年每人平均農副業總收入爲三四六、三〇〇元。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三〇。每人平均食米一八八斤、吃肉十二斤、穿布二三尺。每人平均生產原糧四三六斤。
   以周査春爲例(原貧農)全家三人,全勞動力一個,半勞動力一個。解放前佃田五畝,僅有犂、鋤、鐮等小農具,沒房屋、無耕牛、租一個小猪,每年賣一二〇個短工,半年吃稀,半年吃菜。目前經濟狀况及其經濟變化情况是:
   生產資料方面:有田二畝,地四分,瓦房二間,但還沒耕牛,只能餵小猪,缺風車、䉪子、遮陽、耙等農具,現計有犂、扒、鐮、拌桶、背篼各一,鋤二,共七件,折價一六八、五〇〇元。其農具增加情况如下:
   收入方面:五三年總收入爲一、〇五八、七四〇元,其中副業收入爲二七八、〇〇〇元,即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六點二五。每人全年的平均收入爲三五二、九一三元,平均購買力爲一五七、〇五五元。目前尙欠二石谷子賬,每年要出賣一部份勞動力貼補生活。其收入增長情况如下: 生活方面:五三年食米六百斤(每人平均二百斤)吃肉三六斤(每人平均十二斤)穿布六〇尺(每人平均二〇尺),還缺四個月口糧。。其生活提高情况如下:
   這類共一七一戶,佔全村總戶數的百分之三九點五。其中有一六二戶是土改時的貧農,有九戶是土改時的中農。
   (2)又一類:一般在生產生活上比土改前都略有提高或維持原狀,但目前仍存在着比較嚴重的困難,缺乏主要勞動力或耕牛、農具、猪等主要生產資料,生活水平很低,缺二至三個月口糧,有的要出賣大量短工爲生;其中有一少部分已出賣土改中得到的生產資料,開始下降或有下降的趨勢。據四戶典型戶的調査:五三年每戶平均農具價值爲七六、一二五元。耕牛價値爲一二五、〇〇〇元。每人平均農副業總收入爲二一二、九〇〇元。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十六點六。每人平均食米一七五斤、吃肉七斤、穿布一二尺。每人平均生產原糧三八二斤。
   以李三友爲例(原雇農)全家三口人,主要勞動力一個,半勞動力一個。解放前當了三十多年雇工,一無所有,四九年又遭了火災,討口爲生。目前的經濟狀况及其經濟變化情况是:
   生產資料方面:雖分得了二畝多田地,一間房屋,但目前仍沒有猪牛,農具僅有鋤頭二、背篼一,共三件,折價四萬五千元。其農具增加情况如下: 收入方面:五三年總收入爲六九一、九二五元,其中出賣短工的工資收入二十萬元,即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八點四。每人全年的平均收入爲二三〇、六四一元,平均購買力爲五一、〇六六元,農業收入不夠維持生活,每年要出賣一百多個短工。其收入增長情况是:
   生活方面:五三年食米五七六斤(每人平均一九二斤)吃肉九斤(每人平均三斤)穿布六〇尺(每人平均二〇尺),比過去雖增加了鐵鍋、鋪蓋,可以不討口,但目前都還穿不起棉衣,點不起燈,娃兒還讀不起書,一年要缺三個月口糧。其生活提高情况如下:
   這類共有四〇戶佔總戶數的百分之九點二五。其中有三二戶是土改時的貧農,有八戶是土改時的雇農。(這類中有廿五戶貧雇農有下降趨勢)。
   二一一戶貧農中,有二〇二戶是土改時的貧雇農,有九戶是中農下降爲貧農的。一般都積極要求搞好生產,參加互助組和政府貸款扶持。他們對黨和政府是感激和擁護的,有的說“要不是毛主席領導,早就找不到我們這家人了。”但除一部分困難較少或勞動力較强的農戶對其經濟上升信心較高外,在困難較多或勞動力較差的農戶中對其搞好生產信心不足,感到“困難多、力量小、爬不上去。”因而存在有消極悲觀情緒。抱着“活一天、算一天、拖到那裏算那裏”的態度,有的說“政府貸款好,我們貸不到”“互助合作好,我們沒人要”“社會主義好,年紀大了看不到”。
   上述上升和下降的情况其變化的原因如下:
   上升的原因是:(1)底子較好或勞動力較强。如佃中農王萬珍,原有耕牛兩條,農具齊全,全家十二人,有四個主要勞動,三個附帶勞動,除農業精耕細作外,並給糧食公司碾米,迅速上升爲富裕中農。(2)土改中獲得果實較多較好。如貧農田士祿,土改時分四十多萬元,三畝六分好田,水源有保證,不易遭旱災,上升爲普通中農。(3)政府貸款較多。如貧農伍錫禮是二村代表主任,土改後貸款一百多萬元,促使其上升爲下中農。(4)餵猪或從事手工業,副業收入多。(5)有人當幹部或工人,經濟上有補助。
   下降的原因,根據二村十七戶下降戶的調査,有如下幾種:
   (1)遭受了嚴重的天災病禍而下降的有六戶,佔該村下降戶總數的百分之十七點一。其中有一戶因大量死猪,一戶因連年遭旱,四戶因疾病或死亡。如貧農伍雲益,土改後因害了一年半黃腫病,用去一百多萬元,猪牛、鋤頭、鐵鍋等都賣掉,並已準備賣田。
   (2)鰥孤寡獨缺勞力而下降的有五戶,佔該村下降戶總數的百分之十四點二。如伍云登,全家二人,本人七十多歲,女人六十多歲,沒有參加互助組,生產搞不好,生活無法維持,每年要到親戚家去度荒。
   (3)由於我們幹部工作上有缺點和錯誤而下降的有五戶,佔該村下降戶總數的百分之二九點三。如雇農李三友,有勞動力,缺生產資料,因幹部怕他還不起,從來沒有貸到款,困難不能克服。又如張少民土改時分得的水田五畝,實際面積僅三畝五分,因產量評得過高,去年上糧負債三百多斤谷子,今年上糧已準備當田。
   (4)弟兄分家而下降的有一戶,佔該村下降戶總數的百分之五點九。如中農李開全,分家後因生產資料分散,副業收入減少,搞不好生產,下降成貧農。
   (三)富農
   (一)兩村目前均無新富農。原有富農十三戶,其中一戶地主錯劃成富農,因此,實有富農十二戶(有三戶現已分家成九戶)。解放前主要是地租剝削,其次是零工、商叢剝削,再次是高利貸、分餵牲畜剝削,個別有長工剝削。
   (二)經濟變化情况及其變化原因 (1)目前經濟比解放前顯著上昇的有三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二五。都繼續進行剝削。上昇的原因:主要是解放前因捐稅重並要逃壯丁不能搞生產,解放後減輕了負担,並有充分時間搞生產。
   (2)目前經濟基本上保持解放前基礎的有八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六六點七。其中三戶繼續進行剝削,五戶無剝削活動。經濟發展情况是:解放前最好,土改時最差,目前比前者差後者好。穩住的原因:一、黨的政策的限制;二、原有經濟基礎較穩固,羣衆說他們“大船爛了有三千釘”,經得起一定程度天災病過的襲擊;三、猶豫顧慮,搞好了怕歸公,搞壞了怕不夠吃,使他穩住在兩者之間。
   (3)目前經濟比解放前下降的有一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八點三。已無剝削。下降原因:主要是遭受了嚴重的天災病禍。
   (三)政治思想動態:
   (1)公開進行破壞活動的有二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十六點六六。如王恆益是過去的僞保長,私砍貧農王大海的樹木;秋收時拉攏王興德互助組組員張光炳等兩戶中農出外做漿生意,扯垮互助組;統購時大駡幹部,找組長“拚命”,並說:“毛主席的政策就是振人。”小麥不薅草;農具壞了不修理;賣了耕牛去販筆;
   (2)拉攏幹部,鑽入互助組的有二戶,準備鑽入互助組的有三戶,共五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四一點六六。如伍云坤拉攏幹部鑽入互助組內進行剝削,他有田地十三畝,僅有一個主要勞動力和兩個十三、四歲的娃兒,幹部說有三個主要勞動力,並說他是“老實人”。
   (3)裝窮叫苦,消極生產的有五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四一點六六。如張德澤逢人便說:“政府的公糧把我整背時了”。統購中羣衆評議應賣一千多斤餘糧,只承認五百斤,三次不接賣糧通知單。此外,分家的三戶,賣田和準備分散土地的二戶。
   (四)目前的經濟情况:如與“普通中農”的典型戶鄭文萬作比較,有如下三種情况:
   (1)比普通中農的經濟水平好一倍至二倍的有七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五八點三二。如伍雲玖,有耕牛三條,每年賣肥猪五個,農具齊全,統購中賣出谷子一千五百斤,每年僱零工三十多個,有積蓄一百多萬元。
   (2)相當於普通中農經濟水平的有四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三三點三。如王恆益,有耕牛,每年賣肥猪一個,農具齊全,統購中賣出谷子二百斤,不僱零工。
   (3)不如普通中農經濟水平的有一戶,佔富農總戶數的百分之八點三三。如王明海,連年遭旱災,五三年公糧全免,目前以賣柴賣水菓維生,去年已出賣零工廿五個。
   (五)剝削活動情况。目前十二戶富農中無剝削的有六戶,繼續進行剝削的有六戶,有的兼幾種剝削。計:
   (1)僱零工的四戶,每年最多的僱六十多個,最少的僱十多個,一般僱三十個左右。
   (2)進行商業活動的二戶。一戶販筆,一戶僱工趕牛車,資本都約二十多萬元。
   (3)“翻囤”糧食的一戶。
   (4)在互助組內進行變相僱傭剝削的一戶。
   (5)“分餵”耕牛的一戶。
   (四)地主
   兩村共有地主十六戶,解放前最大的地主佔有田四十多畝,最小的地主佔有田四畝多,一般的地主佔有田地十多畝。目前出租大部或全部土地的有六戶,其中,因缺乏勞動力而出租土地的有四戶,因從事商業活動而出租土地的有二戶。參加農業勞動的有十戶,其中兼搞其他副業的有八戶,計:手工業五戶,小商販三戶。另有中醫一戶。
   目前他們的經濟情况大致是:相當於一般中農生活水平的有九戶;在一般中農生活水平以上的有二戶。在一般中農生活水平以下的有五戶。兩個村總的看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地主,其經濟發展要慢些,兼搞副業或其他職業的地主發展要快些。而目前地主中已有一部分因不安於農業生產而向商業、手工業、自由職業等方面發展。
   在政治上一般都比較守法。
   三、從調查中看到該村的幾個問題
   (一)目前兩村佔總戶數百分之四三左右的貧農,還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其中困難還很嚴重的有四〇戶,佔總戶數百分之九,佔貧農戶數百分之十九。原中農中已有百分之九左右的農戶下降爲貧農。原貧農中也有百分之七左右的農戶出賣了部份生產資料。
   (二)該村農民已有五戶“翻囤”糧食,五戶“分餵”牲畜,五戶買田或典田,四戶出外經商或租入土地有勞動力僱零工耕種,二戶放高利貸,一戶買靑苗,統購前還有九戶準備買田。例如二村七居民組伍錫峯出賣二畝水田,全組即有三戶農民搶着買田,互相抬價,由一百萬元增至一百六十萬元。 (三)據三十二戶典型戶的調査,在總收入中,副業收入的比重較大,約佔總收入百分之三四左右。而在副業收入中,餵猪的收入最多佔百分之五九,手工業佔百分之十七,養牛佔百分之八,出賣木柴、小菜、鷄蛋佔百分之七,運輸佔百分之四,零工佔百分之三,商販佔百分之二。
   (四)隨着經濟變化與階級變化,在某些村幹部的思想上也開始有了變化。如二村代表主任伍錫禮(黨員、新中農)認爲:貧苦農民是“懶漢”,貸款怕他們還不起,組織互助組嫌他們勞力弱吃得不好等;副代表主任文先成(黨員、舊中農)因不關心羣衆的困難,羣衆說他是“少爺”,並說:“我們身上捧汗臭,紅黑和幹部打不攏堆”。
   (五)在當地羣衆中,對富農的認識都較糢糊,有的認爲:富農也是“農民”,也是“勞動人民”,也被國民黨派過款、拉過兵等。因而,對其反動的階級本質認識不足,被其裝窮叫苦的現象所迷惑。
   一九五四年一月

知识出处

西南區農村經濟變化典型調查

《西南區農村經濟變化典型調查》

《西南区农村经济变化典型调查》主要描述了一九五三年秋后,西南局农村工作部会同西南一级有关部门,组织了一部分干部,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选择了六个村、一个乡,进行了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和阶级变化情况的调查,时间一月到五十天左右。各省委农村工作部及少数地、县委也相继作了同性质的典型调查。当着大区一级机构即将撤消的时候,为了保存历史数据和使一些已经掌握的材料不致散失,特选编此册,供大家硏究农村经济发展、阶级变化情况,以及今后执行中央“关于在农村中进行典型乡村调查研究工作指示”进行系统调查硏究工作时作参考。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恆益
相关人物
王大海
相关人物
王興德
相关人物
張光炳
相关人物
伍云坤
相关人物
張德澤
相关人物
王明海
相关人物
廖邦碧
相关人物
鄭文萬
相关人物
張舉民
相关人物
周査春
相关人物
李三友
相关人物
伍錫禮
相关人物
李開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