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家河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唯一号: 151036020220000217
实物名称: 伊家河
其他名称: 新河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1073.pdf
类型: 河流
分类号: K928.42
主题词: 江河

实物简介

伊家河原名伊河,又名新河。 发源于微山湖东畔新河头村,北与运河相邻。 流经台儿庄区的武宅子、耿山子、南巨桥、傅庄、河上庄等村庄,在台儿庄镇南运河大桥西15公里处入运河。河长37公里,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台儿庄区境内长33公里,流域面积208.19平方公里。 伊家河始开挖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据《峄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一年,荆河桥淤塞,湖水泛滥。至二十二年奉旨新开伊河以泄湖水。上起微山湖,下至黄林庄入运,计长一万二千四百六十三丈,口宽八丈,底宽四丈,深一丈二、三、四尺不等。"1851年(清咸丰初年),伊家河严重淤塞,上游基本淤平,湖水下泄,四处漫溢,沿岸土地严重积水,土质被破坏,土壤变碱。1931年,山东省建设厅运河工程局把改良伊家河为灌溉渠或排洪副河列入第三期运河治理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 建国后,1956年冬开始治理伊家河。以分洪为主,结合排除沿岸内涝并达到通航的目的。沿原河故道加宽加深,分三段裁弯取直。治理标准为当湖水位33.5米时,泄水量为200秒立方米。自1956年10月至1957年底共组织三期施工。完成土石方800.4万立方米,工日557.7万个,投资846万元。河道完成情况是:0+000-15+000河底宽35至26米,河底高程29.5至26米,堤顶高程37.8.至36.7米;15+000-34+000河底宽24至18米,河底高程26至21.5米。河槽边坡13+000以上为1:1.5,13+100以下为1:2。大堤边坡临河坡1:2.5,背河坡1:20堤顶宽:左堤顶4米,右堤顶3米。滩地宽:5+000以上,左10至35米,右5米;5+000-13+100两岸各20米;13+100以下各30米。 在伊家河施工的同时,还疏浚了龙河2.3公里,疏引龙河8公里,并建成台儿庄公路木桥一座,排水涵洞3座。但伊家河干流10+000以上,因工程困难,尚余石方46万立方米,未达到设计标准。1958年伊家河口建成节制闸1座,共3孔,每孔净宽7米,闸底高程28.6米,闸顶39.2米,过水能力当湖水位33.5米时,为200秒立方米。因河道留有尾工,泄水受附近河段控制,竣工时只能达到153秒立方米。 经治理后的伊家河,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达526秒立方米,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伊家河的开挖治理,不仅能承泄湖水和南岸山丘之洪水,免除沿岸内涝,减轻韩庄运河淤塞,而且给沿岸农田灌溉提供了大量水源,并代替韩庄运河打通了微山湖至台儿庄之间的航道。治理后的伊家河卞游改在台儿庄西的河上庄汇入运河,全长34公里,河上庄以下长5.9公里的河段,另定名为“小新河”,仍在黄楼与石拉子之间入运。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