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庄运河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唯一号: 151036020220000216
实物名称: 韩庄运河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1071.pdf
类型: 河流
分类号: K928.42
主题词: 江河

实物简介

韩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横穿枣庄市南部,西自韩庄微山湖口,东经万年闸、台儿庄,至陶沟河入苏鲁边界运河口,全长42.5公里。既是南四湖的泄洪河道,也是枣庄市南部的主要排水道。台儿庄区、峰城区的全部和薛城区、市中区的部分径流汇入韩庄运河。 明朝以前,京杭大运河由微山湖西侧向南,经不牢河道转入邢县。1569年(明隆庆三年)黄河决口泛滥,运河河道淤塞,议开枷,河(即今韩庄运河)。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挑韩庄中心沟,至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竣工,并修建韩庄、台儿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等8道闸和湖口闸,以节制水源。通航船只可自夏镇,经都山、韩庄、台儿庄、那州,东接黄河,全长260余公里,改行韩庄运河。 清朝在运河建设上以维修疏浚为主。 1651年(顺治八年)和1804年(嘉庆九年),曾对山东运河大加浚治。乾隆时期为了解决航运与挖河的矛盾,确定每年冰冻季节筑坝挑河,其启坝日期以南船抵台儿庄为准。康熙年间,曾对丁庙、顿庄、台儿庄、德胜各闸进行过维修。清朝中叶之前,韩庄运河畅通。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决口,水分数股流向东北,均汇于张秋镇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山东运河中断。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废潜运,自此运河只能在黄河南北分段进行民间运输了。 至清朝末年,韩庄运河除利用汛期涨水航运外,其他季节均不能通航。韩庄运河的严重淤塞,致使排洪能力大大减小,两岸人民深受其害,有40多万亩土地屡遭洪涝侵袭。1914年,“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设于济宁,曾对韩庄运河进行过勘查测绘,山东省建设厅运河工程局也曾于1931年拟定过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把整理韩庄至台儿庄运河以备排洪列入第一期工程,但并未实施。至1947年山东南运河复堤工程开工。3月9日设第一工务段于台儿庄,4月14日设第二工务段于济宁。3月18日台儿庄至韩庄段开工,至次年1月5日竣工,计两岸复堤各31公里,完成土方约27万立方米。 建国之初,韩庄运河从微山湖河口至龙口,河潜大部淤平,两岸无堤,早季河内基本无水。向下也只是局部间断有水,两岸无堤。 每到汛期,西来之水顺支流倒灌。1955年夏,倒灌至台儿庄区的南洛、泥沟一带,尤其是赵村等沿岸低洼地区汪洋一片,受灾严重。 从1958年至1970年,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韩庄运河进行了治理,大体上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8年春至1962年春,共七期工程。第一、二期主要是扩大大沙河河口以下至省界一段,第三期为全线复堤工程,第四期至第七期为闸上下0十150-4十000引河开挖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48.1万立方米,工日960.4万个,完成投资790.4万元。 上述工程完成以后的河道情况为:大沙河入运口以下至省界,河底宽60至80米,河底高程22至19.5米,堤距700至1000米,堤顶宽4至5米,堤身高程2.6米;韩庄节制闸至大沙河口底宽20至30米,河底高程30至22米。堤距:八里沟以上450米,八里沟至阴平沙河口为450至700米,阴平沙河口至大沙河口为700米。堤顶宽7至2米,堤身高4至1.5米。在施工中裁弯取直,清除了大沙河口的沙丘。 1961年建成韩庄节制闸,计17孔,每孔净宽12米,闸孔共204米,全闸总宽228米。 闸底高程30.3米,闸顶高程39.6米。当微山湖水位33.5米时,闸下水位为33.32米,泄水800秒立方米,但由于闸址((0+900)上下游河底宽仅25米左右,滩地高程分别为37.2及36.4米,只能通过河槽泄洪,当微山湖水位33.5米时,包括老运河和伊家河共能通过317秒立方米;当湖水位36米时,能通过891秒立方米。 第二阶段从1963年至1965年,由济宁地区调集民工28.8万人,每年两期施工。 1965年下半年基本按设计完成。即湖水位33.5米(20年一遇)时,包括伊家河泄水为1000秒立方米;36.8米时(百年一遇)泄水为3000秒立方米;38.49米时(千年一遇)泄水为5000秒立方米。同时对运北各支流也相应进行了治理,并建成王庄、台儿庄变电所两处,电力排灌站11处,涵洞21座,台儿庄公路47孔桥1座。自1963年至1965年春,共完成土石方1600万立方米,工日1750万个,完成投资4000万元,较中央批准的5500万元,节约了1500万元。 第三阶段从1970年施工。这一阶段按2500秒立方米泄洪标准扩大韩庄运河的泄水能力,即微山湖水位33.5米时,由伊家河泄水200秒立方米,老运河泄水250秒立方米,韩庄运河流自0十000-3十800(老运河入口)泄水2050秒立方米,3+800-35+000泄水2300秒立方米,35+000-42+500(省界)泄水2500秒立方米。防洪流量按1957年雨型(约80年一遇)考虑中运河7000秒立方米控制。韩庄运河畅泄5600秒立方米(微山湖水位为36.8米时)。省界处的设计水位为27.3米,防洪水位为33.5米。工程内容包括干流加深,拓宽河槽和部分退堤(主要是8+500-10+000段),扩建韩庄节制闸,新建老运河闸,扩建台儿庄闸(该闸于1970年春建成)等。并相应治理运北、运南支流,新建运南八处和运北四处排灌站。本期工程核定总投资5500万元。 韩庄节制闸扩建工程在原有17孔闸的基础上,两侧各增建闸7孔,每孔净宽12米,扩建的闸门结构为水泥钢丝网双曲簿壳面板,钢骨架混合式的弧形闸门(原有17孔闸门为钢结构弧型闸门),每孔设2.25吨固定式卷扬启闭机一台,附建交通桥桥面净宽7米,总宽89米,桥面高程39.6米。1977年3月破土动工,1978年汛期前完成大闸主体工程,至1980年4月附属工程及尾工全部完成。总投资1073.14万元,比原计划1140万元,节约67万元。扩建后的韩庄节制闸共31孔,闸室总宽435.6米,当湖水位33.5米时,泄水量为2500秒立方米。 韩庄运河治理后,堤防坚固,减少了运河泛滥造成的洪水灾害,为发展伊运地区农田灌溉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发展航运,繁荣经济,南水北调起了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