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唯一号: 151034020220001007
专题名称: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1054.pdf
专题类型: 水果

专题描述

李树在枣庄市的栽培历史悠久,其果俗称李子,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多系零星分散栽植,没有形成规模。1941年全市有李树580亩,5.17万株,产量79.6万斤,以峄县为多,面积株数和产量均占全市95%以上。1958年峄县境内有12个栽培品种,其中优良品种5个,有紫李、麦黄李、蜜果子、大扫帚李、小扫帚李;一般品种7个,有青李、青壳李、黄李、小红李、鸡心、小鸡心、灰李。 乡土李树品种多在麦收前后成熟,上市较早。自50至70年代,价格、产量较低,基本没有发展。1976年滕县果树站从北京引进红心李接穗,以桃树作砧木嫁接培育,植于大坞公社刘庄,由一农户承包,1985年仍保存70余株,年产量数千斤。红心李成熟期恰置农历五月底六月初,六月初一是当地农民的“小年”节日,多以鲜果糕点恭贺。红心李果皮鲜红艳丽,果肉鲜黄,单果重达100克,每斤售价达3元之多,但核肉不易分离,只可鲜食,难于加工,不宜大量发展。 进入80年代,各区县山区乡镇在小杂果生产基地规划中,对栽培李树逐渐重视。 1984至1985年,市中区周村乡先后引进辽宁省锦州李、浙江省红心李和峰城区乡土李树品种共2万余株,栽植800亩。峰城区吴林乡栽培李树40亩,主要为乡土品种麦黄李,产量稳定,既可鲜食,又宜于加工罐头出口。1985年滕县东沙河乡千庄村从泰安市引进欧洲李200株试栽,其果核肉易分离,宜于加工罐头食品,正在逐步发展。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