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济林
分类号: S759.3
页数: 8
页码: 1050-1058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经济林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经济林-森林经营

内容

枣庄市的经济林以果树为主。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果之品有桃、李、梅、杏、梨、柿、枣、栗、樱桃、葡萄、银杏、石榴、沙果、胡桃、奈、花红、林禽、苹葵(俗名苹果)、山枣、山查(植)”计20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峄县之果,“其属二十有一,梨、杏、桃、李、枣、奈、柿、梅、栗、山植、君迁子(小柿)、木瓜、核桃、白果、石榴、苹蕊、来禽(俗名林禽)、沙果、樱桃、葡萄、文冠果”。历史上,全市的果品生产主要在山区。
  据《滕县志》载“故城东,地多山险,宜粟寂,其俗好种树,而饶于枣、梨”。《峄县志》记述:“果亦养生家所必须也”,“山居之民皆仰食焉”。“县北境近郊之裴宋山,其麓多枣、栗、桃、梨,近水尤佳。县远郊北境之谷山,其阴多柿、栗、枣、梨,梨尤佳。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荆山多诸果树,植、梨尤佳。县近郊南方之文峰山,其阳多诸果树,枣尤美,胜他产。县远郊北境之车梢山,其下多柿。龙门山,其麓多山田,多柿。县境内其他诸山如北境之云谷山、上庄山口、丰山、君山,西境之卧虎山、空窟山、黄崖山,南境之曰姑山等,均有多种果树分布”。
  建国前枣庄市的果品生产,平原农区亦有少量分布,滕县官桥、柴胡店一带,黄梨、苹果及花红之类,形成了一定规模,春暖花开,梨花,苹果花一片银白,故在古诗中曾有“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的名句。
  1941年,全市果树面积为4.05万亩,计174.6万株,总产已达1.28亿斤。
  建国后,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果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历经1958年“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和1980年土地经营权属变动,对林果业导致三次大破坏。1978年,全市果园面积曾达13.66万亩,其中滕县6.97万亩。年产果品1000万斤以上的有辛庄、柴胡店两个公社,年产干果120万斤以上的有徐庄、店子两个公社,徐庄公社柿饼产量达到83万斤、板栗达到26万斤。店子公社果品总产120万斤,其中红枣113万斤。1980年前后全市农村普遍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果园承包责任制没有跟上,果树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果园面积由1978年的13.66万亩下降到9.97万亩,减少了27%0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果品市场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农民开始在自己的一部分责任田里种植果树,家庭果园迅速发展。1984年全市集体果园普遍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了对果树的肥水管理,果树收入迅速增加,推动了家庭果园的发展。1984年全市完成造林10.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3.47万亩,占32%a1985年新增果园面积5.72万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43.7%。仅薛城区家庭果园就发展到5233户,面积达2.38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的36年间,全市果园面积由2.13万亩发展到22.81万亩。
  幼龄果园多,结果株数少,管理粗放的多,管理精细的少,多数果园产量较低。全市果品总产量由5036万斤上升到1亿斤,增长1倍。亩均产量由1949年的2364斤下降为348斤,仅相当于36年前亩均产量的七分之一、水果石榴石榴在枣庄栽培历史悠久。据传,2000多年前,由西汉.71相峰人(今峰城区)匡衡从皇苑中把石榴引至家乡,久经繁衍,成片栽植,在明代就已初植成园。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石榴是滕县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记载,峄县栽培果树“其属二十有一”,石榴是主栽树种之一。1950年峄县石榴产量为468.6万斤,1952年达到513.83万斤。东起峰城区王庄乡、棠阴乡,西至薛城区南常乡张庄村,绵延20多华里的向阳山坡上,石榴集中连片,面积过万亩,称为“万亩石榴园”,园内尚存三四百年生的石榴大树。1966年,原峄县共有成龄石榴树54.61万株,其中棠阴公社12.31万株,南常公社7.1万株,齐村、渴口两社7.1万株。
  自1966年下半年起,石榴资源遭到破坏,石榴产量下降到30万斤。1978年以后,土地实行承包经营,林木权属逐步落实,石榴资源再度得到恢复与发展,石榴产量增长到60多万斤。1984年“峄县石榴园”被列为山东省旅游开发区,石榴生产步伐加快,棠阴、南常等石榴重点产区扩大栽培,峰城区又在其东郊吴林、左庄等乡镇新建榴园上万亩,形成了以峰城为中心,以东西两个榴园为基地的双万亩榴园。1985年底,全市共有石榴100多万株,总产量100多万斤,现有58个石榴品种,其中优良品种28个,一般品种30个。
  梨梨树在本市栽培历史悠久。1585年《滕县志》记载,滕县东郊山区“饶有枣、梨。"1904年《峄县志》记载,峄县之梨为全县名产果品之一。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将滕县和峄县的黄梨列为特产果品。据1941年《山东公报》记载,是年全市黄梨产量为1728.4万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3.5%,其中峄县黄梨产量为850万斤,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2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黄梨平均年产量3484万斤。50年代前期,黄梨产量比较稳定。自50年代中期实行统一收购政策后,自产黄梨不能外销,价格下跌,黄梨产量大幅度下降,十几年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0万斤左右。自6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到8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开放搞活,1985年黄梨产量达到4612万斤。
  枣庄市的梨树重点分布在山亭区水泉乡、冯卯乡、半湖乡,滕县柴胡店镇刘村和市中区渴口乡等地。据1941年《山东公报》记载,全市梨树面积为1.22万亩,计56万株,其中滕县3660亩,22万株,峄县8500亩,34万株。1958年鲁中南果树资源调查组第二小组调查,峄县有梨树3.59万株,其中结果树2.15万株,总产36.57万斤,其中纯梨园面积608亩。1966年林业资源调查时,增长为5.05万株。“六五”时期,林业资源调查,全市梨树面积(包括梨粮间作)为4.85万亩,其中山亭区3.17万亩,滕县1.01万亩,市中区0.61万亩,峰城、薛城和台儿庄区有少量分布。主要栽培品种,1958年调查共有38个,其中优良品种8个,有青皮搓、密梨、巴梨、粗皮甜、黄平梨、黄皮搓、金坠子、鹅梨。
  一般品种30个,有天生梨、小天生梨、红皮搓(红皮梨)、大水胡芦、黄香梨、小香梨、斤梨、坠子梨、鸡爪莲、秋皮搓子、红平梨、白梨(别名白糖罐)、青团蛋(又叫西洋梨)、车头梨、满天响、绵梨、根生梨、四不象、子母梨、紫苏梨、酸泡子、母猪哼、酥梨、冻梨、秋梨白、谢花甜、油绵梨1号、油绵梨2号、花皮梨号秋梨。在刘村一带还有大白梨、小白梨、花皮秋、鸭梨、场山酥等品种。60年代,渴口公社曾先后引进黄县长把梨、蒙阴县子母梨、莱阳县莱阳梨等品种进行栽培。70年代,刘村梨园实行高接换种,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日本晚三吉梨、博山县池梨、河北省雪花梨、早酥、锦丰、中香等品种。进入80年代,新建梨园发展晚三吉梨、雪花梨、鸭梨较多。按照梨的表现性状,以早酥、场山酥、绵丰、搓子梨、鸭梨、雪花梨、长把梨、晚三吉梨、茄梨、巴梨等10个品种比较优良。
  在众多梨树品种中,产量大的传统主栽品种有搓子梨、鹅梨等优良品种,搓子梨又以青皮搓和黄皮搓为优。青皮搓在滕县、山亭、市中、峰城、薛城各区县均有分布。其中山亭区店子镇高崖村、市中区渴口乡凤凰岭一带的青皮搓久负盛名,可与莱阳梨媲美。
  苹果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苹果已为枣庄市的栽培果树之一。1938年滕县小官庄果园(今滕县柴胡店园艺场)开始栽培苹果,面积80亩,共800余株。滕县西南园、官桥镇前、后掌大等地,当时也有苹果栽培。
  新中国建立后,自1952年起,滕县东部山区白蒋峪等地,峄县北部山区东庄、上十里河及郭村等地开始栽植苹果。60年代,全市苹果有了较快发展。自70年代起,滕县形成了以董村为“龙头”的苹果生产基地。齐村区税郭等公社在1975至1978年间,集中发展了一批大队集体果园。进入80年代以后,滕县董村周围,家庭苹果园星罗棋布,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新技术得到推广。各地在发展普通型优良品种的同时,短枝型新品种有了较快发展。滕县金庄公社土楼大队1979年4年生苹果密植园,亩产达6416斤。自1984年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增长较快,仅张汪公社就新建苹果园5000余亩。到1985年末,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已达8万亩,其中滕县3万亩,山亭、峰城两区均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已超过3000万斤。
  全市苹果栽培品种,有伏花皮、祝光、红玉、元帅、金帅、鸡冠、秋花皮、迎秋、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印度、伏红、晚生旭、棒平等。
  进入70年代,主栽品种以发展金帅、红星、国光等品种为主,其次是发展红玉、青香蕉等。
  进入80年代,重点是发展短枝型新品种,主要有美国新红星、玫瑰红、金矮生等品种。
  桃桃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以桃花为村名的“桃花峪”在滕县和山亭区均有。1585年《滕县志》记载,莲青山东有“桃花峪”,“峪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蒂落花,宛然桃源仙境也”。1904年《峄县志》记载,在千佛崖之西北有梁王洞,其下“林木杂茂,清泉远近,绕居人篱落间,每春时桃花流水不让武陵天台。"1941年全市桃产量为930万斤。新中国成立后,桃树栽培在山区有了新的发展,以山坡散生较多,平原农区集中栽培者较少,农家庭院及四旁亦有少量栽植。
  1958年峄县就有桃树5.8万株,产量151.26万斤。在全县各种果树中,桃树品种数量名列第一,共47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5个,有吊枝白、白质桃、五月红4号、洋白桃、红金桃;一般品种42个,有甜桃、小甜桃、青秋桃、青皮桃、实生磨盘桃、嫁接磨盘桃、蟠桃1号、蟠桃2号、大冻桃1号、大冻桃2号、大冻桃3号、六月白、六月鲜、五月红1号、五月红2号、五月红3号、五月红酸血桃、五月红甜血桃、子母桃、晚熟子母桃、大白桃1号、大白桃2号、酸桃、木桃、歪嘴桃、毛大桃、小白桃、红秋桃、白秋桃、洋桃、冻吊枝白、青皮吊枝白、白皮吊枝白、赖子(油桃)、胡子赖、小红桃、大红桃、半口桃、秋瓣子、七月歪尖秋桃、血桃、黄杉L。1975年,滕县产桃166.7万斤。进入80年代,山区和平原桃树栽培均有较快发展。到1985年,全市栽培面积已达到2.4万亩。除发展五月鲜、吊枝白等地方品种外,先后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烟台、唠山、黄县、费县、那县、肥西县等地引进春雷、春金、雨花露、雪桃、五月红、麦吞、砂子早生、早水蜜、寒露蜜、极早熟、四月半、六月鲜等20多个品种。
  杏杏为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重点散生在山区,平原农村庭院四旁也有栽植。以杏为村名的“杏峪”,滕县、山亭、薛城等区县均有。1941年全市杏产量已超过100万斤,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杏产量比较稳定。1958年,峄县共有散生杏树4.5万株,总产量186.3万斤。杏的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共37个品种,在16种栽培果树中占居第四位,其中优良品种3个,有嫁接八旦杏、马蹄黄和甜仁杏;一般品种34个,有青皮烂1号,青皮烂2号、麦黄杏1号、麦黄杏2号、麦黄杏3号、麦黄杏4号、麦黄杏5号、嫁接荷包杏、实生甜仁荷包杏、实生苦仁荷包杏、红皮有尖干棵子杏、白皮无尖干棵子杏、甜仁干碗子、白杏、小白杏、大白杏,离核小白杏、水杏、大白水杏、关爷脸子、天生八旦杏、油杏、绵杏、闺女杏、子母杏、羊屎蛋子、白搓杏、佛杏、谷脑子、尖杏、苦杏、李杏、桃杏、蜜罐子杳。自50年代至70年代,各地虽没有集中成片发展,但山区有零星分散种植。进入80年代,滕县东沙河、市中区周村、薛城区南常等乡镇在小杂果基地建设中,都抓了杏树栽培,并引进了红玉、白玉、红荷包、唠山红等品种。周村乡栽植杏树2万多株,面积700余亩。滕县果脯厂还在东沙河乡建立了杏基地100亩。
  李李树在枣庄市的栽培历史悠久,其果俗称李子,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多系零星分散栽植,没有形成规模。1941年全市有李树580亩,5.17万株,产量79.6万斤,以峄县为多,面积株数和产量均占全市95%以上。1958年峄县境内有12个栽培品种,其中优良品种5个,有紫李、麦黄李、蜜果子、大扫帚李、小扫帚李;一般品种7个,有青李、青壳李、黄李、小红李、鸡心、小鸡心、灰李。
  乡土李树品种多在麦收前后成熟,上市较早。自50至70年代,价格、产量较低,基本没有发展。1976年滕县果树站从北京引进红心李接穗,以桃树作砧木嫁接培育,植于大坞公社刘庄,由一农户承包,1985年仍保存70余株,年产量数千斤。红心李成熟期恰置农历五月底六月初,六月初一是当地农民的“小年”节日,多以鲜果糕点恭贺。红心李果皮鲜红艳丽,果肉鲜黄,单果重达100克,每斤售价达3元之多,但核肉不易分离,只可鲜食,难于加工,不宜大量发展。
  进入80年代,各区县山区乡镇在小杂果生产基地规划中,对栽培李树逐渐重视。
  1984至1985年,市中区周村乡先后引进辽宁省锦州李、浙江省红心李和峰城区乡土李树品种共2万余株,栽植800亩。峰城区吴林乡栽培李树40亩,主要为乡土品种麦黄李,产量稳定,既可鲜食,又宜于加工罐头出口。1985年滕县东沙河乡千庄村从泰安市引进欧洲李200株试栽,其果核肉易分离,宜于加工罐头食品,正在逐步发展。
  樱桃在枣庄市栽培历史悠久。据1585年《滕县志》记载,在明朝已为主要栽培果树之一。1904年《峄县志》中亦有栽培樱桃的记载。
  全市樱桃重点产区在山亭区水泉、冯卯、市中区渴口和薛城区周营等乡镇,其他乡镇仅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农家庭院分散栽植和梯田地堰少量樱粮间作。以水泉乡产量为最高,年产量在100万斤左右。其次是渴口乡,集中分布于莲汪、前梁、后梁等村,占地面积近千亩,总株数逾万株。1957年收购量曾达到30多万斤,近几年的产量在15万斤左右。
  再次是周营镇侯庄,主要是庭院四旁栽植,100多户的小村,有樱桃4000余株,年产量3至4万斤,最高单株产量200余斤,尚有许多百年以上的结果大树。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前期和中期,樱桃生产得到发展。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林业体制几经变动,樱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进入80年代,樱桃再度得到恢复发展。
  在80年代以前,主栽品种为中国樱桃类,计有大红樱桃、二红樱桃、大窝娄叶樱桃、小窝娄叶樱桃、毛络塔樱桃、水樱桃、黄樱桃和朱砂樱桃等,其中大红樱桃、大窝娄叶樱桃和朱砂樱桃为最佳品种。水泉、冯卯的主栽品种为大红樱桃,渴口的主栽品种为大窝娄叶樱桃,侯庄的主栽品种为朱砂樱桃。1980年以前,甜樱桃类枣庄市有零星引进,甜樱桃又统称为西洋樱桃或大樱桃。1981年曾引进甜樱桃类那翁、大紫两个品种共5000株,植于渴口乡前梁村,因授粉树配置不当,开花多,结果少,被破坏殆尽。1982年又引进那翁1160株、红丰1880株、晚黄2号2500株、晚黄1号10株、晚红10株及红樱桃128株,植于台儿庄区薛庄乡太平桥村,渴口、水泉、辛召等乡正在扩大试栽。当地的优良品种大窝娄叶樱桃和大红樱桃栽植也逐年扩大。
  葡萄枣庄市栽培葡萄历史悠久,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
  1941年全市葡萄产量为22.5万斤。1958年峄县境内有1356株,产量3万斤。滕县井亭园艺场在柴胡店、西仓和千山头三地集中成片栽培,面积近百亩,其中千山头西公山为集中栽培地,面积约70亩,西公山因此得名“葡萄山”。60年代初期,西仓和千山头两地划归枣庄市园艺场,最高年产葡萄16万斤。60至70年代,全市城镇和农村庭院均有零星栽植。进入80年代,以农家庭院为阵地的庭院经济崛起。“葡萄大王”、葡萄万元户相继出现。引进的可供酿造品种有白羽、白雅、晚红蜜、红玫瑰等。引进的鲜食品种有山东早红、郑州早红、青岛60-1、巨锋、先锋、红富士、黑奥林、龙宝、大宝、红瑞宝、红鸡心。金皇后、乍那等10余个品种,已成片栽培。到1985年底,全市葡萄种植面积4700亩,年产葡萄41万斤。
  山楂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记载,山楂为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
  在峄县,山楂还被列为土产名果之一。1941年峄县共有山楂树6.98万株,年产量为62.77万斤。1958峄县共有山楂1.38万株,产量25.24万斤。山楂主要分布在山区,多为散生,极少成园。自50年后期至80年代初期,林木权属几经变动,山楂资源逐年减少。80’年代初,商品生产发展,山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在山楂栽培中被广泛推广应用,栽培山楂收益快,效益高,在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市山楂栽培有了较大发展,是年山楂产量为63万斤。是年秋冬,全市5000多人次参加学习费县、泰安等地的矮化密植丰产山楂栽培经验,调进山楂树苗近300万株,当年建成山楂密植园2.71万亩。
  银杏枣庄市栽培历史悠久。1941年峄县有银杏6750株,年产量27万斤,至新中国成立时,银杏树保存甚少。1982年全市仅有银杏树26株,多分布在古庙宇旧址所在地,作为古老珍稀树种加以保护管理。
  花红花红亦名甜子、沙果、林禽。1941年峄县有花红470亩,2585株,年产量77.6万斤。滕县南部平原农区掌大、石楼一带亦有较大面积栽培,每年收获季节,由官桥火车站经津浦铁路运往南北城市销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苹果的栽培与发展,逐步取代了花红市场,原有资源逐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进入80年代仅有少量花红供应市场。
  中华称猴桃1979年市中区税郭镇苗圃开始引种,继之有市第二苗圃,台儿庄区泥沟镇和滕县羊庄镇等地先后引进种植。1985年发展到300余株,年产量1000多斤。
  二、木本粮油果树枣枣树是枣庄市的主要传统果树之一,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1585年《滕县志》载:“山居之民千树枣。”在明朝“租税”中规定,每年必须缴纳“枣果钞六十七锭五贯四百二十文”。1904年《峄县志》也将枣树作为峄县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予以记载。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红枣被列为滕县的一大特产。据1941年《山东建设公报》记载,是年枣庄地区大枣产量已达757.8万斤,占全市果品总产量的6%。其中峄县大枣产量为657万斤,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18%.1949年全市大枣产量下降为200万斤左右,1985年全市大枣产量为730万厅。
  本市种植枣树,主要是枣粮间作和少量纯林。店子镇300多年生的大枣树比比皆是,并生长健壮,开花结实。1980年秋,全市经筛选名贵枣树品种有大铃枣、小铃枣、长红和马牙4种。
  柿柿树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峄县志》记载柿子为峄县名果之一,县远郊北境诸山多有分布。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记载柿子为峄县特产。1941年全市柿子产量为1390.95万斤。柿树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主要散生于山区梯田地堰,山亭区和滕县东部山区,是柿子的重点产区。1980年全市干果选优调查,牛心、鹅黄、磨盘、满堂红确定为全市四大优良品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的36年间,全市柿树种植折算面积为9028亩,其中山亭区7351亩,市中区1552亩,其他区县仅有少量分布。
  栗栗又叫板栗,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其果俗称栗子。1941年,全市有栗树2.15万株,产量76.5万斤,其中峄县1.9万株,产量66.5万斤,约占85%以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市栗子产量下降到9万斤。1954年栗子产量上升到34万斤,1955年恢复到1941年的产量水平,达到76万斤。自此以后几十年内林权体制几经变动,栗树资源有减无增,其间各地虽有新植栗树,但未保存下来。80年代初期果树实行承包后产量开始回升。1981年产量为41万斤,1985年上升到54万斤。
  核桃核桃又称胡桃,是枣庄市传统栽培果树之一。1941年全市有核桃2.7万株,年产量1.34万斤。历史上当地产八宝酱菜和月饼食品中,均以核桃仁为上等原料。核桃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村庄庭院有少量栽植。山亭区和滕县东部是核桃重点产区,主要散生于山坡梯田地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市核桃产量为4万斤,1955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5万斤。自此以后的30年间,核桃资源发展缓慢,产量多在10至20万斤上下徘徊,1985年为15万斤。
  花椒花椒在枣庄市作为调味香料和民间药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农家庭院和四旁多有栽植。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由于经济效益低而徘徊不前。80年代初,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大批花椒苗被刨掉当柴烧。1978年和1979年分别栽植76.5万株和60.8万株,1980年栽植量下降为18.4万株。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流通渠道畅通,价格连年上升,花椒栽培有了较快发展,花椒皮产量逐年增加,1978年9.7万斤,1985年上升到76万斤。
  三、条林白腊和祀柳是本市河、湖、洼地和部分山区群众的传统编织树种,多为自发种植,零星分布,栽植目的是获取编条和保持水土。50年代后期,滕县从南四湖调进数万斤祀柳,沿薛河两岸栽植。60年代中期是全市发展“三条”的高潮时期,重点是发展紫穗槐,其次是白腊。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三条”受到破坏,已经发展起来的“三条”资源逐年减少,路边、河边散生“三条”甚至片林,大量被刨做薪柴。70年代后期,“三条”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滕县在平原农区栽植蜡条6000余亩,其中张汪、岗头两社各发展100多万墩。是年,全市新栽“三条”1013万墩。到1985年,全市条林面积为4077亩,3027万墩,重点分布在枣南和滕西,其中滕县3047亩,峰城区719亩,薛城等其他几个区仅有少量分布。
  四、特用经济林漆树枣庄漆树系枣庄的优良特用经济树种,适生范围较广,抗逆性较强,长势极盛,漆质优良,具有与其他漆树品种不同的优良特性。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记载:“松、柏、槐、桧、枫、漆、椒、凛......,邑本山区,其产于山者,不能名也,兹就其可知者录之,……漆、桐、橡可裸可染,其为用尤大,而土人不知治之,任其自生而已。” 枣庄现存的漆树主要残生于东北部的抱犊固山区。重点分布在山亭区北庄乡三道峪、十道峪、孙家峪和徐庄乡岭后村以及东尧山乡河口村附近。1984年夏季调查,漆树中最大树龄13年,最大树高7.1米,最大胸径15厘米。胸径10厘米以上的31株,5至9厘米的76株,1至3年生的幼树约7000余株。现有漆树全部分布在山的阴坡、半阴坡的下部,或者在山峪、水边、沟湾中、表现出耐寒、耐阴、喜潮湿的特性(这和其他漆树品种特性大不相同)。生长在风口处的漆树,干形通直圆满,没有曲干、偏冠现象,抗逆性强。
  主要根系多水平分布于40厘米以上的土层内,再生能力较强。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在中层土、薄层土、堤田址石缝中、微酸微碱性的土壤中,均能生长良好。历史上,由于当地群众对漆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之生漆中的漆酚挥发性较强,对人体的皮肤具有高度致敏作用,往往导致发生漆性皮炎,因此群众称漆树为“鬼树”、“瞎妮子树”,一直是年年砍、代代伐。自1980年北庄乡发现大片野生漆树后,乡政府于1982年至1983年从安徽省金寨县和福建省ii,.;1]县先后调进漆树苗50万株,逐村逐户登IL造册,落实生产责任制,发动群众造林40万株。据1984年3月调查,从安徽省引种的漆树成活率为67%,从福建省引种的漆树成活率为79%01982年枣庄市供销部门从安徽省聘请漆农技术员,对三道峪村的漆树进行了开割试验,割试3株,最粗的胸径14.3厘米,最细的4.8厘米,共产生漆1.5斤,平均株产0.5斤,最粗的单株产量0.7斤,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单株产量。经物理测验,漆骨较硬,质量较好。是年11月,华东地区第四次生漆科研协作会议在枣庄市召开,会议鉴定,枣庄漆树为速生、优质、高产的良种,适宜大力发展。
  茶树枣庄市“南茶北引”开始于1963年,在市抱犊尚林场试种。滕县于1966年开始试种,在店子镇宅子沟引种7亩,蒋子崖引种11亩,均获成功。1971年峰城区萝藤公社前利增、后利增及居沃3个大队试种,茶苗生长良好。
  1972年至1973年,市林业局、烟酒糖茶公司从安徽省芜湖地区广德县引进茶籽8000多斤,在峰城区萝藤公社黄泉、前利增、后利增大队,薛城区南常公社南常二队、八队、十二队、沙沟公社西界沟大队,齐村区税郭公社农场等十几个地方扩大引种试验。
  1972年滕县从江西省引进茶籽1400多斤,分配到龙阳、夏庄、冯卯、店子、山亭等公社和山亭林场试种。1979年全市发展到2120亩,其中薛城区800亩、峰城区618亩、滕县502亩、齐村区200亩,使“南茶北引”在枣庄市获得成功。1973年茶园年均亩产达到171斤。
  1985年全市茶产量为2.15万斤。
  金银花金银花是枣庄市北部山区传统栽培药用植物,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项目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亭区。“文化大革命”期间,金银花种植和产量急剧下降。1978年以后,逐渐发展。8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金银花价格回升,1984年每斤为5元,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1985年,山亭区发展到1000万墩,全市达到2500万墩。金银花总产量20余万斤。五、竹林建国初期,仅在枣南和滕西有少量零h淡竹分布。由于枣庄市气温和降水量与毛v自然分布区的下限条件相接近,70年代初翔全市形成“南竹北移”热潮。滕县自1971年开始引种,各区自1972年开始引种。至1975年底,各区先后从福建省建阳县引种毛竹7878株,分别在峰城区萝藤公社前利增、后利增、黄泉、曹庙大队,薛城区南常公社核庄大队,齐村区西王庄公社西大楼大队和币鸡冠固林场等单位栽培,已发新竹2800多株,最粗根径12厘米。调入刚竹2173株,成活1900多株,发笋500多株;从东邻苍山县调入淡竹1万墩,连同已发新竹发展到3力余株,有的大队已成林成材,并进行了竹制品加工。1979年全市有竹林264亩,其中毛竹42亩。由于经营管理粗放,竹林效益较低,到1985年,全市尚存竹林52亩,23180株,其中毛竹、刚竹20亩,2000株,分布在滕县,淡竹2亩,1200株,分布在峰城区,其他竹类30亩,19980株,分布在滕县境内。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
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