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林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30
颗粒名称: 卷三十四 林业志
分类号: F307.2
页数: 27
页码: 1040-1066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林业志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林业志

内容

第一章林业资源第一节林地资源明、清时期,枣庄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森林鸟兽也比较多。由于人口增长、土地开垦、水土流失和战乱,林木资源不断遭到破坏。
  至1936年,滕、峰两县被列为荒山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到1949年,有林地面积6.33万亩。1952年冬至1953年春,峄县、滕县进行了林业资源调查和分山划界,落实了山林权属。1980年至1985年,枣庄市林业局组织159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历时5年的林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将全市划分为平原农田防护用材林区、丘陵经济用材林区和山地水土保持经济林区。截至1985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32.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19%。其中山亭区林业用地面积62.3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47%,平均每人占有林地1.6亩,为全市林地最多的区。台儿庄区林业用地面积10.5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8.5%0滕县人均占有林地面积0.1亩,为全市林地最少的地区。
  全市有林地面积,1949年为6.33万亩,1965年增加到25万亩,1975年达到53.18万亩。到1985年,除未成林造林地,有林地面积62.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7%,其中山亭区29.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47.1%。在全市62.4万亩的有林地中,用材林15.6万亩,占25%,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峰城区和滕县;防护林21.8万亩,占34.9%,主要分布在山亭区;经济林24.8万亩,占39.8%,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和滕县。
  在全市37.4万亩的用材林和防护林中,针叶林11.7万亩,占31.3%,主要分布在山亭区;阔叶林25.7万亩,占68.7%,主要也分布在山亭区。
  全市非林业用地林木面积为86.8万亩,滕县、峰城区、台儿庄区平原区的农田林网占全市非林业用地林木资源面积的91.1%0农林间作面积为10.8万亩,其中农、桐间作1.5万亩,主要分布在滕县;农、枣间作4.3万亩,滕县占67.4%。全市四旁树木3212.4万株,平均每人占有11.4株。
  第二节森林覆盖率建国初期,枣庄市实有森林覆盖面积6.33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0,到198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62.4万亩,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和“四旁”树禾折实覆盖面积为32.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略高于全省9.5%和全国12%的水平。山亭区森林覆盖率为22.’5%,是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
  第三节林木蓄积量1949年,枣庄市平均22人占有1亩有林地,林木蓄积量无有精确统计。“四旁”树木共有700万株,平均每人5株,1975年,平均每人占有林地0.21亩,全市拥有活立木54.4万立方米,平均每人林木蓄积0.22立方米,其中“四旁”树木蓄积42.96万立方米,平均每人0.17立方米,14.4株。到1985年,平均每人占有林地0.22亩。全市拥有活立木155万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0.55立方米,其中非林业用地上的树木蓄积93.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60%,平均每人0.33立方米。
  第四节乡土用材树种枣庄市1982年林木良种资源普查,乡土用材树种有72个,主要的有侧柏树、槐树、揪树、毛白杨、刺槐、械树、臭椿树、白榆树等8个树种。
  第五节古老珍稀树种全市有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老、珍稀树种15个。
  银杏(白果树)全市有26株,多分布在古庙宇内,据传侯孟乡张塘村的工株树龄在2000年以上。据传青檀寺的1株树龄在1500年以上。
  青檀分布在峰城区城西青檀山。青檀山及山中青檀寺因多青檀而得名。目前尚存青檀树数千株,其中古檀39株。
  侧柏(柏树)全市古老侧柏11株,分布在各区、县古庙宇旧址或较古老的村庄。其中滕县岗头镇三山村牧仙山上的1株古柏最大,树高15米,据传树龄在千年以上,现仍生长旺盛。
  桧柏全市有古老桧柏3棵,分布在台儿庄镇清真寺、市中区清真寺和峰城区王庄乡毫沟村。其中以毫沟村的1棵最大,树高15.9米,据传是明朝永乐年间栽植的,树龄500余年。
  槐树(国槐、家槐)古老槐树主要分布在各区、县的庙宇所在地或较古老的村庄。
  全市有50余株。市中区郊区乡雷村1株最大,据传树龄在600年以上。山亭区山亭镇胡沃村北庙院内的1株,据传树龄在500年以上。薛城区南常乡南常村的1株,据传树龄亦在500年以上。
  毛白杨老龄毛白杨全市8株,其中以龙门观林场1株为最大,居全省同类树种之冠,有“毛白杨树王”之称,据传树龄在500年以上。
  朴树老龄朴树全市只有1株,生长在滕县张汪镇渊子崖村,据传树龄在350年以上。
  拓树全市老龄拓树1株,生长在薛城区邹坞镇村南义家地。树龄320年。
  白肘全市仅1株,生长在山亭区付庄乡东王湾村,树龄300年。
  皂荚树老龄皂荚树全市1株,生长在市中区清真寺。树龄100年以上。
  厚壳树(红叶树)老龄厚壳树全市1株,生长在峰城区金陵寺乡西高皇庙村井旁,树龄120年。
  大酸枣大酸枣树分布在滕县东沙河乡阎吉山村,生长在庭院内、沟边、路旁及荒坡上。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46棵,其中1棵群众称为“树王”,据传树龄在200年以上。峰城区石榴园内也有分布。
  文冠果全市两株,滕县张汪镇杏园村张成勋院内1株,树高3米,据传在明朝初期栽植,距今500余年,另1株在滕县界河镇界河村火神庙内,树龄400余年。
  凌霄花全市1株,生长在薛城区南常乡兽医站门口,据传树龄百年以上。
  黄杨全市1株,生长在峰城区棠阴乡贾泉村王绍宣后院,树龄在400年以上。
  另外,树龄在40年以上,单株材积在3.7667立方米以上的加拿大杨在全市只有两株,生长在抱犊t1林场。生长在台儿庄区彭楼乡贾口村的1棵桃叶卫矛,树龄43年。
  枣庄市境内生长有珍贵、稀有树种23种。其中适应于山区造林的有棚树、八角枫、流苏、黄檀、鹅耳沥、懈栋等6种;适应于用材兼经济用材的有漆树、榔榆、黄连木、积棋等4种;适应于庭院绿化、观赏的有雪柳、复叶械、紫藤、女贞、紫荆、紫丁香、木香花、海仙花、,灯台树、金雀花、金钟花、火棘、探春等13种。
  第六节引进树种1910年(清宣统二年)引进刺槐,其他无考。1912年引进加拿大杨。1939年引进紫穗槐。建国后引进树种、变种及无性系109个。其中,50年代引进毛株(车梁木)、乌柏、水杉、毛竹、雪柳。60年代引进杉木、茶树、英桐、美桐、悬铃木、雪松、日本五针松、平邑二杨、杜仲、积棋、蟠桃、日本扁柏、绒柏、线柏、刺柏、万峰桧、园柏、龙柏、香柏、塔柏、铺地柏、鹿角桧、翠柏、金钱松。70年代引进山茱英、柳杉、泰青杨、唐柳、北京杨、大官杨、小美杨、小意杨、冬意杨、晚花杨、箭杆杨、猪尾巴杨、欧洲杨、德杨、健杨、沙兰杨、科伦158杨、加龙杨、加胡杨、P15A杨、I -45杨、I-455杨、I -214杨、兰考桐、油桐、北京红李(早熟、晚熟各1个品种)、核桃揪、鹅掌揪、白玉兰、紫玉兰、含笑花、搜疏、绣球花、海桐、金雀花、构骨、丫角树、红瑞木、灯台树、金钟花、金银木、枫香、贴梗海棠、海棠花、西府海棠、紫叶李、火棘、海仙花、大叶黄杨、黄杨、日本女贞、日本樱花。80年代引进元丰核桃、薄壳山核桃、骏枣、火炬树、圣马丁诺杨(I-72/58),鲁克斯杨(1-69/55)、哈佛杨(I-63/51)、铅笔柏、小叶白腊、大叶白腊、冲天柏、欧洲李、白花泡桐、川株、称猴桃、日本晚三吉梨、大樱桃、日本落叶松、杜松、易杨(河北省易县毛白杨)、冠毛50号、冠毛54号(“冠县毛白杨优良无性系”)、石林刺槐、箭杆刺槐、毛樱桃、大货山碴、敝口山碴。
  第二章林木种苗第一节林木种子枣庄市的林木种子采集以石榴为最早,据传在西汉成帝年间,由.71相匡衡从皇苑中引至家乡峄县。1910年(清宣统二年)自外地引入刺槐种1.5公斤,时称“洋槐”。1912年引入加拿大杨树苗,并利用枝条作种条育苗。1939年峄县、滕县各自从济南种苗公司购买紫穗槐种子8公斤。1940年山东省拨送榆树种1公斤(峄县、滕县各0.5公斤)。
  1941年滕县采集树种255公斤,主要树种有侧柏、槐树、合欢、臭椿、桑、榆、梧桐等乡土树种。
  建国后,全市注意林木种子采集。1950年至1952年,采集种子1.1万公斤,平均每年育苗用种3578公斤。1966年林业育苗用种n.4万公斤,为历史上育林用种最多的一年。自’70年什初。全市林业生产开始由山区、丘陵转向平原农田林网、用材林基地、速生丰产林、桐粮间作,主要种植杂交杨树、泡桐等树种,这类树种可用种条或种根育苗,育苗用种量相应减少。
  1979年至1985年,育苗用种15.4万公斤,平均每年2.2万公斤,用泡桐种根1003万根,平均每年143万根。1985年,全市育泡桐树苗400万株,是枣庄历史上使用种根育苗最多的一年。
  1950至1985年的36年间育苗用种90.6万公斤,平均每年2.5万公斤。
  第二节林木育苗1912年,滕县、峄县先后设置了官办苗圃。1920年两县共有官办苗圃8处,总面积86亩。1935年扩大到256亩,1947年又减缩为166亩。1917至1947年,两县累计育苗514.7亩,产苗143.3万株,平均每年51亩,14.3万株,每亩平均产苗20000株。主要树种为刺槐、榆、椿、桑、柞、槐、侧柏、加拿大杨及杂果等。一般当年苗高30至50厘米,生长快的加拿大杨当年接近2米。所产苗木主要是廉价或无偿供给官僚绅士、团体、学校、灵堂、庙宇植树,余者供给群众栽植,仅少数用于荒山绿化。
  建国后国家育苗一部分是国营苗圃的专业育苗,一部分是国营林场的附设苗圃地育苗。1950年全市有国营苗圃186亩,其中峄县苗圃111亩(后调减为82亩),滕县双庙苗圃55亩,国营抱犊尚林场苗圃地20亩。
  1959年,又新建5处国营林场,新增苗圃地81亩,国营苗圃地面积达到538亩。1979年以后,先后新建滕县西岗苗圃和枣庄市第二苗圃,新增育苗地1547亩,使国营苗圃地堆加到2085亩。到1985年,国营林场转入营林阶段,各国营苗圃开展多种经营生产,4处国营苗圃和6处国营林场育苗地面积调减大1322亩,用于育苗的面积1121亩,每年新耀苗面积630亩左右,留床苗400亩左右,每年平均产苗量为320万株。自1950年至198:年,全市国营苗圃和林场累计育苗16540亩,为全市的植树绿化和国营林场造林提供各利苗木8270万株。
  国营苗圃育苗在示范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1978年以后,右推广电子叶间歇喷雾技术,侧柏塑料大棚毛器育苗,泡桐、山植、杨树地膜覆盖育苗,毛亡杨接芽、接炮熄、埋根、插条育苗,雪松、水t等扦插育苗均获成功。多种常绿树种的引过与繁殖,20个无性系杂交杨对比试验林等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集体育苗是建国后至80年代初期林11育苗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50年代初期月立农业生产互助组时就开始了集体育苗1953年全市育苗面积352亩。1956年农4合作化高潮时期,全市集体育苗面积达1811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治山治水运动的开展,许多地方由农业互助组、合作社育苗过渡到生产队、组和社队办林场育苗,并逐步发展成为县(区)、社、大队、生产队四级育苗。1959至1966年的8年间,集体育苗累计面积达5.5万亩,产苗4.6亿株,每年平均育苗6875亩,产苗5750万株,基本满足了全市荒山绿化和“四旁”绿化的树苗需要。1969年下跌到3700亩,比1966年育苗面积减少了85.1%。到1973年春季,全市掀起育苗高潮,当年春完成育苗3.2万亩,是省下达任务的3.3倍,占总耕地面积的1.83%,总产苗量达1.6亿株,是建国后24年间育苗面积最大、产苗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自1980年全市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育苗面积逐年减少。到1982年,全市23处社办苗圃只剩下8处,社办苗圃育苗面积由1230亩下降到320亩,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两级育苗已大部不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集体育苗逐步让位于个体育苗。1982年全市育苗面积下降到4709亩,其中集体育雀由1973年的3.1万亩下降到2943亩,下阳了95%01980年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绍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专业队育苗同时解体,it多社、队逐步推行了“群众包育、公社或队色销、林业站包技术指导”的“三包”育苗方法‘1983年春,滕县峰庄公社采取公社贷款、似应种条、化肥、群众包育,按亩定产,每亩包针300元的措施,共育杨树苗、刺槐苗250亩培育苗木200多万株,除自用外还支援山E社队苗木100多万株,成为当年全县社队赓苗中育苗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公社1983年全市育苗8655亩,其中“三包”育苗雇积占70%01984年全市育苗9128亩,其叫“三包”育苗面积达80%。在山东省组织白14个市、地育苗大检查中,枣庄市被评为当省市、地级第七名。在全省被检查的28个区县中,台儿庄被评为县级第3名。在全省被检查的56个乡镇中,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的“三包”育苗被评为全省乡镇级第1名。1985年全市育苗专业户发展到873户,育苗面积达4979亩,提供各种商品苗木1770多万株。
  这些苗木除就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微山、嘉祥、鱼台、长清、胶南、东平等县和济宁、莱芜、潍坊、德州等市,同时远销到河南省的商丘、江苏省的连云港、安徽省的肥西等市县。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销售省内外28个市、县的苗木达100多万株,经济收入近40万元,促进了林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使一大批育苗专业户进入了富裕户行列。
  第三章植树造林第一节封山育林枣庄地区封山育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山区广大群众以山为家,以栽树植果为业,逐步形成了店子、阴平等地的大枣资源,棠阴、渴口等地的石榴资源,辛召等地的柿子、板栗资源,以及其他山林植被资源。广大农户各自管护自有的小片山林,并联护联防。至今在山亭区徐庄林场胡芦套林区长山寨山顶上,仍然保存着一尊立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石碑,碑文日:“自此以后,公议封固此山。一不许牛羊践踏,二不损坏一草半木,如若不遵,公议重罚,演戏三本,重修庙宇,无论亲疏,不看情面,决不宽恕。”薛城区夏庄乡千山头山前,有一座西公山,建国后山坡遍植葡萄,也叫葡萄山。、山上也有一尊清朝树立的护林碑,60年代后期被毁。
  建国初期,全市境内山区丘岭绝大部分是一片童山。水土流失严重。为制止盗伐滥伐林木,滕县人民政府号召山区群众烧煤,划出部分荒山进行封护,杜绝牲畜入内,同时适当划出部分牧场牧道,解决林牧矛盾。全县1953年封山面积达到3.5万亩。1953年秋,峄县林业以乡为单位,建立了封山护林委员会,组织各村划清边界,实行联护联防。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林场及其周围村庄的山林全部封了起来。翌年夏秋,大片荒山草木丛生,水土保持明显奏效。到1955年,仅峄县境内的封山育林面积即达35万余亩,占全市荒山面积的70%以上。
  1958年的“大跃进”使全市50年代前期、中期所取得的封山育林成果受到了严重破坏。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封山育林带来了更大困难。1962年3月9日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封山育林布告,12月7日又发布了保护林木资源,发展林业生产的布告,规定“严格禁止毁林开荒和陡坡(25度以上)开荒;严格禁止滥放牲畜,损坏树木、草原。放牧牲畜必须在指定的牧场牧道内进行,没有牧场的地方,要实行牵牧或圈养,并注意爱护林木”。许多社队实行了有计划地封山育林养草,定期开放山林,组织群众修枝、打柴、割草,采集林副产品,使封山育林由破坏转向了新的恢复发展时期。到1964年,凡是山区、林区、果品集中产区和植树造林任务大的平原地区,以及主要交通沿线的生产队,都建立健全了林业专业队,坚持常年封山护林、整地、抚育林木。在此期间,滕县山区半山区社队,也广泛开展了封山护林活动。全市48.5万亩山岭封了40万亩,野生树大量增生,山坡植被状况显著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高,是建国后封山育林的兴盛时期。1966年夏,野生树总株数已达773万株,其中酸枣602.3万株,占77.9%,相当于新增有林地面积5万余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业专业队逐步解体,封山护林受到影响,山林秩序棍W[乱砍滥伐、扒山皮、开山荒情况严重。50年代以来封护起来的山坡植被资源遭到了空前浩劫。仅1971年至1975年的5年间,全市乱牧就毁坏幼林5000多亩、100多万株,毁林开荒6000多亩。
  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但封山育林事业中的问题积重难返,乱砍滥伐、破坏山坡植被的现象仍有发生,不仅集体所有制的山林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大面积的国有山林植被资源也深受其害。1976至1979年4年间,徐庄林场因乱砍滥牧共毁树木100多万株,6处国营林场共毁210万株,被生产队侵占林地1480亩。有4个林场因乱牧牛羊毁林1.77万亩,毁坏幼树178万株。
  十年动乱及至70年代末破坏了封山育林,殃及整个林业建设,给山区水土资源带来了巨大遗患。198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91.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7.3%。其中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110万亩,占总面积的16.1%,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1%,全部分布在山丘区域内。全市每年的土壤流失总量达674.6万吨,平均侵蚀深1.12毫米,其中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流失土壤319.3万吨,占土壤流失总量的47.3%,平均侵蚀深为3.27毫米。土壤流失每年损失的氮、磷、钾肥料相当于3.2万吨合成氨,是全市当年年产合成馁能力的三分之一。全市周村、岩马、石嘴子、户主四座大中型水库,年均淤积泥沙93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1座小型水库。
  自1980年起,全市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林业专业队员下山承包了土地,林业生产责任制没有跟上,乱牧毁林的情.况又一度严重发生,仅1980年下半年,国营龙门观林场被放牧毁掉侧柏幼树40多万株,市和各区县人民政府相继下达通知或发布护林布告,1981年冬又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全市山林秩序趋于好转。
  198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户包为主的荒山开发性承包,发展林业“两户一体”1.67万个,承包山滩面积87万亩,占当年林业用地面积的80%以上。山林承包后,由承包户自主经营、自己管护山林植被资源。有些乡镇或村,加强了组织领导或协调指导工作,经营搞得好,使山林植被资源的管理与利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市中区周村乡大部荒山草木丛生,每亩野生树达100株以上,全乡1.46万亩荒山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有的乡镇或村,放松领导,承包户对山林实行掠夺式经营,只图产出,不搞投入,山林植被资源每况愈下,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环境出现了新的恶化。
  第二节防护林一、水土保持林枣庄市有组织地营造以山区水土保持为主的防护林始于1924年,当时由政府出钱育苗,实行雇工造林并拨专款护林,或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义务造林。是年峄县建立了县办林场,由县府拨专款5千大洋,在仙檀山中下部雇工营造防护林,共栽植刺槐0.5万株,侧柏1.5万株。1934年又在土山直播橡树籽50亩,共1.5万穴。刺槐、侧柏、橡子树均先后成林,虽历经战乱,至今仍存有当年营造的林木。
  1928年,国民党政府下达第142号训令,确定3月12日(孙中山逊世日)为植树节,令全国各地每年3月12日营造中山纪念林。1929年3月12日,峄县各界人士1000多人,在峰城西侧锅脐山(又叫汉王山,今八里屯北山)举行植树仪式,营造中山纪念林,连续植树3天,共栽刺槐、侧柏等树苗1.5万多株,虽已成林,但因历经战乱,至1949年已荡然无存。
  1931年前后,滕县东部的鸡山、银山、牛郎山、马郎山一带山岭(今山亭区城头乡境内)营造山区水土保持林,面积约500亩,成活保存约三分之一。至1935年,山上侧柏树多在70至100厘米高,是年雨季,又由县府拨款雇工造林,由县苗圃技术工人带队,连续栽树10余天,用工500至600个,每工定额150株,共栽侧柏约8万株,建国后收归国有,由县林业局每年拨款120元护林。1980年实行责任制后,每年拨给护林费240元。
  1985年山亭区林业资源调查,银山、鸡山一带尚保存侧柏林133.1亩,木材蓄积量为380.76立方米,优势树高11米,胸径24厘米,密度大的地方每亩66株,立地条件多为薄层土,树姿整齐挺拔,一片郁郁葱葱,防护效能显著。
  1949年建国前夕,由于历经战乱和长期垦植,全市面积比较集中、林貌比较整齐的成片山区水土保持林已不复存在,仅在较大的寺庙,如山亭区北庄乡的东庄寺、付庄乡的圣水庵、薛城区的千山头、滕县柴胡店镇的老北官、岗头镇染山庙等残存片林作为庙产被保存下来。在一些边远的深山峡谷,如抱犊固山下的观沟、山亭区徐庄乡的胡芦套、店子镇罗营的莲青山等地,由于人烟稀少,一些次生林也被保存下来。在一些山水古迹名胜之地,如峰城区的青檀寺、仙人洞和有专人看管的鸡山、银山侧柏林等,被保存下来,总面积约在3万亩左右。
  建国初期,峄县和滕县号召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并举的措施。
  两县每年春、冬两次召开全县林业生产大会,发动干部群众开展采种育苗、封山造林活动。
  1952年峄县完成造林1021亩,其中直播造林439亩,占43%01953年完成造林14477亩,其中直播造林4152亩,占22%,育苗植树有所回升。1954年滕县完成造林5493亩,其中直播造林950亩,占17%,直播造林面积比重又比上年明显下降。党和政府为了支援老区建设,无代价调进赤松树种分发给蒋子崖、罗营、白蒋峪等村点播和育苗。1955年又以长期无息贷款方式调进橡子种9万斤,重点扶持界河、冯卯、辛庄(今山亭区水泉)等老区直播造林。共播种4950亩。如今蒋子崖、罗营、白蒋峪一带的大片松林和橡子,有许多是当年直播或植苗营造的。
  全市有记载的侧柏雨季造林始于1952年。峄县和滕县均实行了侧柏种子雨季直播造林,分别播侧柏种85公斤,各完成造林面积70亩。由于侧柏苗生长缓慢,均未成林。
  自1954年起,每年开展雨季造林,并提倡挖野生侧柏苗造林,有的地方由于挖野生苗过量,甚至出现了“一山造林两山空”的情况。
  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时期至1958年,是全市开展大规模侧柏雨季造林的第一个好时期,年平均营造山区水土保持林3万亩以上,其中侧柏造林面积近万亩,栽植侧柏苗木达200万株。峄县左庄乡的石门、北庄乡的毛宅、滕县的蒋子崖等都营造了大面积侧柏林或松林。
  60年代中、后期是全市开展大规模侧柏雨季造林的第二个好时期,自1965至1969年,年平均营造山区水土保持林面积在10万亩左右,其中侧柏造林面积在2万亩左右。
  每年栽植侧柏苗500万株。进入70年代前期,5处国营林场继续开展大规模侧柏雨季造林,年平均完成侧柏造林面积3000至5000亩,植苗100至200万株,使市北部石灰岩膺薄山地绿树成荫,连同刺槐水土保持林,形成了10万亩集中连片林区。
  70年代后期侧柏雨季造林量少而规模小。1980年规模稍大一点,也未超过百万株。主要是滕县80万株,其次是台儿庄区,13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70%以上。
  全市集中成片的防护林主要分布在山区,主要树种为侧柏和刺槐,占防护林总面积的60%以上。侧柏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地的顶部薄层土上,刺槐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地中下部中层土上。少量防护林分布在平原河渠滩地,主要树种为杂交杨类,仅占防护林总面积的4.3%。防护林的蓄积量在全市森林面积总蓄积量中占45.8%,其中刺槐林蓄积量占绝对优势。
  69.3万亩,扣除1981至1983年的发展面积,一次性林木权属变动毁掉农田林网47万亩。到1985年,全市农林网化面积为86.77万亩。
  三、农林间作二、农田林网全市农田林网化建设始于70年代初期。
  在此之前,河渠绿化和道路绿化零星分散,成行不成网。1953年春季,滕县八区郝洼、九区休城和十区曾经营造防风林3处,植树7万余株,把植树绿化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结合了起来。1971年2月,台儿庄区兰城公社姚庄大队和旗杆联村完成干沟绿化3条,长7公里;道路9条,长18公里;河堤2条,长6公里;并同时营造片林20亩,共植树8.9万株,植条子3万敦,建成林网6000亩,成活率达95%以上,成为全市第一个农田林网化样板。峰城区底阁公社到1972年冬,先后完成南北3条大干渠、东西5条大干沟和244条支渠的林网化。1977年冬到1978年春,台儿庄区马兰公社全社总动员,挖土112万立方米,开石5600立方米,新修沟、路、渠109公里,植树29万株,栽条子27万墩,成活率高达%%,使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3万亩。
  1978年,全市农田林网化面积已达到85万亩。其中台儿庄区达27万亩。到1981年,全市建成农田林网化面积达109.8万亩,年平均建成10万亩以上。一些村庄实行了分林到户、分树到户。由于林权、树权、地权的变动,群众怕政策变,少数人趁机砍伐树木。
  到1983年底,全市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农林间作是枣庄市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实行立体种植的一种传统经营方式,但在全市农业经营中所占比例较小。在1949年建国以前,比较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只有山区的枣粮间作。70年代兴起的分布在平原农区的桐粮间作。
  枣粮间作建国前保留下来的枣粮间作,重点分布在山亭区店子镇一带,面积约3000余亩。峰城区阴平镇的上郭家一带也有少量分布,面积在千亩左右。枣粮间作在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没有发展。1978年3月,滕县的店子、冯卯、夏庄、东郭、龙阳、界河6个公社统一行动,1个月栽枣树44.7万株,新建枣粮间作8万多亩,当年滕县的大枣树由50万株增加到94.7万株。同时,峰城区等地的枣粮间作亦有少量发展。到1980年,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13.8万亩。但因枣树成活率低,成活后收益慢,效益低,责任制又不完善,枣疯病为害严重,1985年末枣粮间作面积下降到5.4万亩,损失面积达60%以上。现存的5.4万亩枣粮间作,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和滕县,峰城区和市中区亦有少量分布。
  桐粮间作桐粮间作是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1974年,台儿庄区兰城公社三付楼、马兰公社道庄、彭楼公社黄塘、涧头集公社木庄等大队,建成了全市第一批桐粮间作试点860亩,株行距5x40米,每亩3.3株。
  1980年春薛城区张范公社、南石公社建成桐粮间作5500亩。同期台儿庄区在泥沟公社胡家洼、泥沟、赵庄、马庄大队一带,建成桐粮间作4000亩。1981年,滕县又在洪绪等公社建成桐粮间作8000亩,峰城区古邵、阴平、坊上、曹庄等南部公社建成桐粮间作2830亩。
  198工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各地虽然作了“树随地走,成材归已”的规定,但群众害怕政策再变,毁树种粮心切,张范至南石一带5500亩桐粮间作树木,仅一年左右时间即破坏殆尽。岗头、泥沟等公社的桐粮间作,至1982年也大部被破坏。1982年全市新建桐粮间作3260亩,也损失大部。1984年,全市累计发展桐粮间作4.98万亩,年末仅残存6200亩。累计损失面积达4.36万亩,占发展总面积的87.5%01985年,一个冬春又发展桐粮间作15.4万亩,出现了涧头集、兰城店、阴平、坊上、王庄、沙沟、常庄等7处万亩桐粮间作乡镇。
  植紫穗槐,构成了枣南东西走向的一条大型林带。
  五、道路绿化四、河渠绿化建国前,全市大中型河流两岸只有少数靠近村庄的堤段上保存着零星杨柳树或其他杂木。1952年冬,滕县人民政府下达指示,沿河岸造林。至50年代中期,全市由零星植树发展为四旁植树,包括水旁植树,主要树种为加杨、柳树类,灌木有腊条、紫穗槐、祀柳等。自1964年冬至1965年春,完成了伊家河、季河、蟠龙河、周营沙河上游等河道的植树绿化任务。1964年,滕县龙阳、大坞、姜屯、峰庄等公社,绿化河滩25公里,植树50多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并确定了专人管理。
  1966年全市紫穗槐育苗大发展。是年冬至1967年春,基本完成了蟠龙河、周营沙河、阴平沙河、峰城大沙河、运河、伊家河、引龙河、截水沟、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四支沟等12条河渠的乔灌绿化或灌木补植的营造任务。胜利渠绿化是70年代河渠绿化的重大工程,自1976年冬开挖,于1977年发动沿渠社队造林,到1979年基本结束,栽种了刺槐、杨树,渠内滩地栽植水杉,部分地段混建国前夕,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连年破坏,全市的行道树已所剩无几。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恢复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逐步把道路绿化提到议事日程。
  1959年,全市基本完成铁路绿化,主栽树种为加拿大杨。历经“大跃进”和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铁路绿化遭到破坏,许多路段形成空白。1964至1965年,掀起了铁路绿化热潮。1965年冬至1966年春,铁路干支线大部绿化,多数地方实现了杨树、紫穗槐乔灌结合。“文化大革命”期间,铁路树木遭到破坏,新栽幼树保存率较低。1972年,全市铁路空白路段半数以上当年基本实现绿化。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路部门与沿路社队连续抓了公路绿化,1Q85年全市公路干线500多公里,90%以上已经绿化。
  第三节用材林枣庄市的用材林建设是与封山造林同步发展起来的。到1985年末,全市有水土保持性质的山区片林和平原农区的用材林、丰产林基地15.03万亩,每亩平均木材蓄积量1.99立方米,其中山区刺槐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占82%以上,侧柏和杨树面积各占7%,另外还有极少量的松林和桐林。
  1978年以后有计划地进行用材林基地建设。1985年,用材林基地合格面积为1.23万亩。
  枣庄市营造矿柱林始于1953年,至1984年,共完成造林0.92万亩,保存0.76万亩。
  枣庄市的经济林以果树为主。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果之品有桃、李、梅、杏、梨、柿、枣、栗、樱桃、葡萄、银杏、石榴、沙果、胡桃、奈、花红、林禽、苹葵(俗名苹果)、山枣、山查(植)”计20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峄县之果,“其属二十有一,梨、杏、桃、李、枣、奈、柿、梅、栗、山植、君迁子(小柿)、木瓜、核桃、白果、石榴、苹蕊、来禽(俗名林禽)、沙果、樱桃、葡萄、文冠果”。历史上,全市的果品生产主要在山区。
  据《滕县志》载“故城东,地多山险,宜粟寂,其俗好种树,而饶于枣、梨”。《峄县志》记述:“果亦养生家所必须也”,“山居之民皆仰食焉”。“县北境近郊之裴宋山,其麓多枣、栗、桃、梨,近水尤佳。县远郊北境之谷山,其阴多柿、栗、枣、梨,梨尤佳。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荆山多诸果树,植、梨尤佳。县近郊南方之文峰山,其阳多诸果树,枣尤美,胜他产。县远郊北境之车梢山,其下多柿。龙门山,其麓多山田,多柿。县境内其他诸山如北境之云谷山、上庄山口、丰山、君山,西境之卧虎山、空窟山、黄崖山,南境之曰姑山等,均有多种果树分布”。
  建国前枣庄市的果品生产,平原农区亦有少量分布,滕县官桥、柴胡店一带,黄梨、苹果及花红之类,形成了一定规模,春暖花开,梨花,苹果花一片银白,故在古诗中曾有“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的名句。
  1941年,全市果树面积为4.05万亩,计174.6万株,总产已达1.28亿斤。
  建国后,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果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历经1958年“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和1980年土地经营权属变动,对林果业导致三次大破坏。1978年,全市果园面积曾达13.66万亩,其中滕县6.97万亩。年产果品1000万斤以上的有辛庄、柴胡店两个公社,年产干果120万斤以上的有徐庄、店子两个公社,徐庄公社柿饼产量达到83万斤、板栗达到26万斤。店子公社果品总产120万斤,其中红枣113万斤。1980年前后全市农村普遍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果园承包责任制没有跟上,果树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果园面积由1978年的13.66万亩下降到9.97万亩,减少了27%0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果品市场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农民开始在自己的一部分责任田里种植果树,家庭果园迅速发展。1984年全市集体果园普遍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了对果树的肥水管理,果树收入迅速增加,推动了家庭果园的发展。1984年全市完成造林10.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3.47万亩,占32%a1985年新增果园面积5.72万亩,占当年造林面积的43.7%。仅薛城区家庭果园就发展到5233户,面积达2.38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的36年间,全市果园面积由2.13万亩发展到22.81万亩。
  幼龄果园多,结果株数少,管理粗放的多,管理精细的少,多数果园产量较低。全市果品总产量由5036万斤上升到1亿斤,增长1倍。亩均产量由1949年的2364斤下降为348斤,仅相当于36年前亩均产量的七分之一、水果石榴石榴在枣庄栽培历史悠久。据传,2000多年前,由西汉.71相峰人(今峰城区)匡衡从皇苑中把石榴引至家乡,久经繁衍,成片栽植,在明代就已初植成园。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石榴是滕县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记载,峄县栽培果树“其属二十有一”,石榴是主栽树种之一。1950年峄县石榴产量为468.6万斤,1952年达到513.83万斤。东起峰城区王庄乡、棠阴乡,西至薛城区南常乡张庄村,绵延20多华里的向阳山坡上,石榴集中连片,面积过万亩,称为“万亩石榴园”,园内尚存三四百年生的石榴大树。1966年,原峄县共有成龄石榴树54.61万株,其中棠阴公社12.31万株,南常公社7.1万株,齐村、渴口两社7.1万株。
  自1966年下半年起,石榴资源遭到破坏,石榴产量下降到30万斤。1978年以后,土地实行承包经营,林木权属逐步落实,石榴资源再度得到恢复与发展,石榴产量增长到60多万斤。1984年“峄县石榴园”被列为山东省旅游开发区,石榴生产步伐加快,棠阴、南常等石榴重点产区扩大栽培,峰城区又在其东郊吴林、左庄等乡镇新建榴园上万亩,形成了以峰城为中心,以东西两个榴园为基地的双万亩榴园。1985年底,全市共有石榴100多万株,总产量100多万斤,现有58个石榴品种,其中优良品种28个,一般品种30个。
  梨梨树在本市栽培历史悠久。1585年《滕县志》记载,滕县东郊山区“饶有枣、梨。"1904年《峄县志》记载,峄县之梨为全县名产果品之一。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将滕县和峄县的黄梨列为特产果品。据1941年《山东公报》记载,是年全市黄梨产量为1728.4万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3.5%,其中峄县黄梨产量为850万斤,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2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黄梨平均年产量3484万斤。50年代前期,黄梨产量比较稳定。自50年代中期实行统一收购政策后,自产黄梨不能外销,价格下跌,黄梨产量大幅度下降,十几年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0万斤左右。自6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到8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开放搞活,1985年黄梨产量达到4612万斤。
  枣庄市的梨树重点分布在山亭区水泉乡、冯卯乡、半湖乡,滕县柴胡店镇刘村和市中区渴口乡等地。据1941年《山东公报》记载,全市梨树面积为1.22万亩,计56万株,其中滕县3660亩,22万株,峄县8500亩,34万株。1958年鲁中南果树资源调查组第二小组调查,峄县有梨树3.59万株,其中结果树2.15万株,总产36.57万斤,其中纯梨园面积608亩。1966年林业资源调查时,增长为5.05万株。“六五”时期,林业资源调查,全市梨树面积(包括梨粮间作)为4.85万亩,其中山亭区3.17万亩,滕县1.01万亩,市中区0.61万亩,峰城、薛城和台儿庄区有少量分布。主要栽培品种,1958年调查共有38个,其中优良品种8个,有青皮搓、密梨、巴梨、粗皮甜、黄平梨、黄皮搓、金坠子、鹅梨。
  一般品种30个,有天生梨、小天生梨、红皮搓(红皮梨)、大水胡芦、黄香梨、小香梨、斤梨、坠子梨、鸡爪莲、秋皮搓子、红平梨、白梨(别名白糖罐)、青团蛋(又叫西洋梨)、车头梨、满天响、绵梨、根生梨、四不象、子母梨、紫苏梨、酸泡子、母猪哼、酥梨、冻梨、秋梨白、谢花甜、油绵梨1号、油绵梨2号、花皮梨号秋梨。在刘村一带还有大白梨、小白梨、花皮秋、鸭梨、场山酥等品种。60年代,渴口公社曾先后引进黄县长把梨、蒙阴县子母梨、莱阳县莱阳梨等品种进行栽培。70年代,刘村梨园实行高接换种,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日本晚三吉梨、博山县池梨、河北省雪花梨、早酥、锦丰、中香等品种。进入80年代,新建梨园发展晚三吉梨、雪花梨、鸭梨较多。按照梨的表现性状,以早酥、场山酥、绵丰、搓子梨、鸭梨、雪花梨、长把梨、晚三吉梨、茄梨、巴梨等10个品种比较优良。
  在众多梨树品种中,产量大的传统主栽品种有搓子梨、鹅梨等优良品种,搓子梨又以青皮搓和黄皮搓为优。青皮搓在滕县、山亭、市中、峰城、薛城各区县均有分布。其中山亭区店子镇高崖村、市中区渴口乡凤凰岭一带的青皮搓久负盛名,可与莱阳梨媲美。
  苹果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苹果已为枣庄市的栽培果树之一。1938年滕县小官庄果园(今滕县柴胡店园艺场)开始栽培苹果,面积80亩,共800余株。滕县西南园、官桥镇前、后掌大等地,当时也有苹果栽培。
  新中国建立后,自1952年起,滕县东部山区白蒋峪等地,峄县北部山区东庄、上十里河及郭村等地开始栽植苹果。60年代,全市苹果有了较快发展。自70年代起,滕县形成了以董村为“龙头”的苹果生产基地。齐村区税郭等公社在1975至1978年间,集中发展了一批大队集体果园。进入80年代以后,滕县董村周围,家庭苹果园星罗棋布,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新技术得到推广。各地在发展普通型优良品种的同时,短枝型新品种有了较快发展。滕县金庄公社土楼大队1979年4年生苹果密植园,亩产达6416斤。自1984年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增长较快,仅张汪公社就新建苹果园5000余亩。到1985年末,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已达8万亩,其中滕县3万亩,山亭、峰城两区均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已超过3000万斤。
  全市苹果栽培品种,有伏花皮、祝光、红玉、元帅、金帅、鸡冠、秋花皮、迎秋、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印度、伏红、晚生旭、棒平等。
  进入70年代,主栽品种以发展金帅、红星、国光等品种为主,其次是发展红玉、青香蕉等。
  进入80年代,重点是发展短枝型新品种,主要有美国新红星、玫瑰红、金矮生等品种。
  桃桃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以桃花为村名的“桃花峪”在滕县和山亭区均有。1585年《滕县志》记载,莲青山东有“桃花峪”,“峪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蒂落花,宛然桃源仙境也”。1904年《峄县志》记载,在千佛崖之西北有梁王洞,其下“林木杂茂,清泉远近,绕居人篱落间,每春时桃花流水不让武陵天台。"1941年全市桃产量为930万斤。新中国成立后,桃树栽培在山区有了新的发展,以山坡散生较多,平原农区集中栽培者较少,农家庭院及四旁亦有少量栽植。
  1958年峄县就有桃树5.8万株,产量151.26万斤。在全县各种果树中,桃树品种数量名列第一,共47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5个,有吊枝白、白质桃、五月红4号、洋白桃、红金桃;一般品种42个,有甜桃、小甜桃、青秋桃、青皮桃、实生磨盘桃、嫁接磨盘桃、蟠桃1号、蟠桃2号、大冻桃1号、大冻桃2号、大冻桃3号、六月白、六月鲜、五月红1号、五月红2号、五月红3号、五月红酸血桃、五月红甜血桃、子母桃、晚熟子母桃、大白桃1号、大白桃2号、酸桃、木桃、歪嘴桃、毛大桃、小白桃、红秋桃、白秋桃、洋桃、冻吊枝白、青皮吊枝白、白皮吊枝白、赖子(油桃)、胡子赖、小红桃、大红桃、半口桃、秋瓣子、七月歪尖秋桃、血桃、黄杉L。1975年,滕县产桃166.7万斤。进入80年代,山区和平原桃树栽培均有较快发展。到1985年,全市栽培面积已达到2.4万亩。除发展五月鲜、吊枝白等地方品种外,先后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烟台、唠山、黄县、费县、那县、肥西县等地引进春雷、春金、雨花露、雪桃、五月红、麦吞、砂子早生、早水蜜、寒露蜜、极早熟、四月半、六月鲜等20多个品种。
  杏杏为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重点散生在山区,平原农村庭院四旁也有栽植。以杏为村名的“杏峪”,滕县、山亭、薛城等区县均有。1941年全市杏产量已超过100万斤,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杏产量比较稳定。1958年,峄县共有散生杏树4.5万株,总产量186.3万斤。杏的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共37个品种,在16种栽培果树中占居第四位,其中优良品种3个,有嫁接八旦杏、马蹄黄和甜仁杏;一般品种34个,有青皮烂1号,青皮烂2号、麦黄杏1号、麦黄杏2号、麦黄杏3号、麦黄杏4号、麦黄杏5号、嫁接荷包杏、实生甜仁荷包杏、实生苦仁荷包杏、红皮有尖干棵子杏、白皮无尖干棵子杏、甜仁干碗子、白杏、小白杏、大白杏,离核小白杏、水杏、大白水杏、关爷脸子、天生八旦杏、油杏、绵杏、闺女杏、子母杏、羊屎蛋子、白搓杏、佛杏、谷脑子、尖杏、苦杏、李杏、桃杏、蜜罐子杳。自50年代至70年代,各地虽没有集中成片发展,但山区有零星分散种植。进入80年代,滕县东沙河、市中区周村、薛城区南常等乡镇在小杂果基地建设中,都抓了杏树栽培,并引进了红玉、白玉、红荷包、唠山红等品种。周村乡栽植杏树2万多株,面积700余亩。滕县果脯厂还在东沙河乡建立了杏基地100亩。
  李李树在枣庄市的栽培历史悠久,其果俗称李子,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多系零星分散栽植,没有形成规模。1941年全市有李树580亩,5.17万株,产量79.6万斤,以峄县为多,面积株数和产量均占全市95%以上。1958年峄县境内有12个栽培品种,其中优良品种5个,有紫李、麦黄李、蜜果子、大扫帚李、小扫帚李;一般品种7个,有青李、青壳李、黄李、小红李、鸡心、小鸡心、灰李。
  乡土李树品种多在麦收前后成熟,上市较早。自50至70年代,价格、产量较低,基本没有发展。1976年滕县果树站从北京引进红心李接穗,以桃树作砧木嫁接培育,植于大坞公社刘庄,由一农户承包,1985年仍保存70余株,年产量数千斤。红心李成熟期恰置农历五月底六月初,六月初一是当地农民的“小年”节日,多以鲜果糕点恭贺。红心李果皮鲜红艳丽,果肉鲜黄,单果重达100克,每斤售价达3元之多,但核肉不易分离,只可鲜食,难于加工,不宜大量发展。
  进入80年代,各区县山区乡镇在小杂果生产基地规划中,对栽培李树逐渐重视。
  1984至1985年,市中区周村乡先后引进辽宁省锦州李、浙江省红心李和峰城区乡土李树品种共2万余株,栽植800亩。峰城区吴林乡栽培李树40亩,主要为乡土品种麦黄李,产量稳定,既可鲜食,又宜于加工罐头出口。1985年滕县东沙河乡千庄村从泰安市引进欧洲李200株试栽,其果核肉易分离,宜于加工罐头食品,正在逐步发展。
  樱桃在枣庄市栽培历史悠久。据1585年《滕县志》记载,在明朝已为主要栽培果树之一。1904年《峄县志》中亦有栽培樱桃的记载。
  全市樱桃重点产区在山亭区水泉、冯卯、市中区渴口和薛城区周营等乡镇,其他乡镇仅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农家庭院分散栽植和梯田地堰少量樱粮间作。以水泉乡产量为最高,年产量在100万斤左右。其次是渴口乡,集中分布于莲汪、前梁、后梁等村,占地面积近千亩,总株数逾万株。1957年收购量曾达到30多万斤,近几年的产量在15万斤左右。
  再次是周营镇侯庄,主要是庭院四旁栽植,100多户的小村,有樱桃4000余株,年产量3至4万斤,最高单株产量200余斤,尚有许多百年以上的结果大树。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前期和中期,樱桃生产得到发展。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林业体制几经变动,樱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进入80年代,樱桃再度得到恢复发展。
  在80年代以前,主栽品种为中国樱桃类,计有大红樱桃、二红樱桃、大窝娄叶樱桃、小窝娄叶樱桃、毛络塔樱桃、水樱桃、黄樱桃和朱砂樱桃等,其中大红樱桃、大窝娄叶樱桃和朱砂樱桃为最佳品种。水泉、冯卯的主栽品种为大红樱桃,渴口的主栽品种为大窝娄叶樱桃,侯庄的主栽品种为朱砂樱桃。1980年以前,甜樱桃类枣庄市有零星引进,甜樱桃又统称为西洋樱桃或大樱桃。1981年曾引进甜樱桃类那翁、大紫两个品种共5000株,植于渴口乡前梁村,因授粉树配置不当,开花多,结果少,被破坏殆尽。1982年又引进那翁1160株、红丰1880株、晚黄2号2500株、晚黄1号10株、晚红10株及红樱桃128株,植于台儿庄区薛庄乡太平桥村,渴口、水泉、辛召等乡正在扩大试栽。当地的优良品种大窝娄叶樱桃和大红樱桃栽植也逐年扩大。
  葡萄枣庄市栽培葡萄历史悠久,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
  1941年全市葡萄产量为22.5万斤。1958年峄县境内有1356株,产量3万斤。滕县井亭园艺场在柴胡店、西仓和千山头三地集中成片栽培,面积近百亩,其中千山头西公山为集中栽培地,面积约70亩,西公山因此得名“葡萄山”。60年代初期,西仓和千山头两地划归枣庄市园艺场,最高年产葡萄16万斤。60至70年代,全市城镇和农村庭院均有零星栽植。进入80年代,以农家庭院为阵地的庭院经济崛起。“葡萄大王”、葡萄万元户相继出现。引进的可供酿造品种有白羽、白雅、晚红蜜、红玫瑰等。引进的鲜食品种有山东早红、郑州早红、青岛、巨锋、先锋、红富士、黑奥林、龙宝、大宝、红瑞宝、红鸡心。金皇后、乍那等10余个品种,已成片栽培。到1985年底,全市葡萄种植面积4700亩,年产葡萄41万斤。
  山植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记载,山植为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
  在峄县,山植还被列为土产名果之一。1941年峄县共有山植树6.98万株,年产量为62.77万斤。1958峄县共有山植1.38万株,产量25.24万斤。山植主要分布在山区,多为散生,极少成园。自50年后期至80年代初期,林木权属几经变动,山植资源逐年减少。80’年代初,商品生产发展,山碴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在山植栽培中被广泛推广应用,栽培山植收益快,效益高,在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市山植栽培有了较大发展,是年山植产量为63万斤。是年秋冬,全市5000多人次参加学习费县、泰安等地的矮化密植丰产山碴栽培经验,调进山植树苗近300万株,当年建成山碴密植园2.71万亩。
  银杏枣庄市栽培历史悠久。1941年峄县有银杏6750株,年产量27万斤,至新中国成立时,银杏树保存甚少。1982年全市仅有银杏树26株,多分布在古庙宇旧址所在地,作为古老珍稀树种加以保护管理。
  花红花红亦名甜子、沙果、林禽。1941年峄县有花红470亩,2585株,年产量77.6万斤。滕县南部平原农区掌大、石楼一带亦有较大面积栽培,每年收获季节,由官桥火车站经津浦铁路运往南北城市销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苹果的栽培与发展,逐步取代了花红市场,原有资源逐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进入80年代仅有少量花红供应市场。
  中华称猴桃1979年市中区税郭镇苗圃开始引种,继之有市第二苗圃,台儿庄区泥沟镇和滕县羊庄镇等地先后引进种植。1985年发展到300余株,年产量1000多斤。
  二、木本粮油果树枣枣树是枣庄市的主要传统果树之一,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1585年《滕县志》载:“山居之民千树枣。”在明朝“租税”中规定,每年必须缴纳“枣果钞六十七锭五贯四百二十文”。1904年《峄县志》也将枣树作为峄县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予以记载。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红枣被列为滕县的一大特产。据1941年《山东建设公报》记载,是年枣庄地区大枣产量已达757.8万斤,占全市果品总产量的6%。其中峄县大枣产量为657万斤,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18%.1949年全市大枣产量下降为200万斤左右,1985年全市大枣产量为730万厅。
  本市种植枣树,主要是枣粮间作和少量纯林。店子镇300多年生的大枣树比比皆是,并生长健壮,开花结实。1980年秋,全市经筛选名贵枣树品种有大铃枣、小铃枣、长红和马牙4种。
  柿柿树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1585年《滕县志》和1904年《峄县志》均有记载。《峄县志》记载柿子为峄县名果之一,县远郊北境诸山多有分布。1929年《山东建设公报》关于“山东全省各县特产纪要”中记载柿子为峄县特产。1941年全市柿子产量为1390.95万斤。柿树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主要散生于山区梯田地堰,山亭区和滕县东部山区,是柿子的重点产区。1980年全市干果选优调查,牛心、鹅黄、磨盘、满堂红确定为全市四大优良品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的36年间,全市柿树种植折算面积为9028亩,其中山亭区7351亩,市中区1552亩,其他区县仅有少量分布。
  栗栗又叫板栗,是枣庄市的传统栽培果树之一,其果俗称栗子。1941年,全市有栗树2.15万株,产量76.5万斤,其中峄县1.9万株,产量66.5万斤,约占85%以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市栗子产量下降到9万斤。1954年栗子产量上升到34万斤,1955年恢复到1941年的产量水平,达到76万斤。自此以后几十年内林权体制几经变动,栗树资源有减无增,其间各地虽有新植栗树,但未保存下来。80年代初期果树实行承包后产量开始回升。1981年产量为41万斤,1985年上升到54万斤。
  核桃核桃又称胡桃,是枣庄市传统栽培果树之一。1941年全市有核桃2.7万株,年产量1.34万斤。历史上当地产八宝酱菜和月饼食品中,均以核桃仁为上等原料。核桃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村庄庭院有少量栽植。山亭区和滕县东部是核桃重点产区,主要散生于山坡梯田地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市核桃产量为4万斤,1955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5万斤。自此以后的30年间,核桃资源发展缓慢,产量多在10至20万斤上下徘徊,1985年为15万斤。
  花椒花椒在枣庄市作为调味香料和民间药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农家庭院和四旁多有栽植。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由于经济效益低而徘徊不前。80年代初,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大批花椒苗被刨掉当柴烧。1978年和1979年分别栽植76.5万株和60.8万株,1980年栽植量下降为18.4万株。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流通渠道畅通,价格连年上升,花椒栽培有了较快发展,花椒皮产量逐年增加,1978年9.7万斤,1985年上升到76万斤。
  三、条林白腊和祀柳是本市河、湖、洼地和部分山区群众的传统编织树种,多为自发种植,零星分布,栽植目的是获取编条和保持水土。50年代后期,滕县从南四湖调进数万斤祀柳,沿薛河两岸栽植。60年代中期是全市发展“三条”的高潮时期,重点是发展紫穗槐,其次是白腊。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三条”受到破坏,已经发展起来的“三条”资源逐年减少,路边、河边散生“三条”甚至片林,大量被刨做薪柴。70年代后期,“三条”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滕县在平原农区栽植蜡条6000余亩,其中张汪、岗头两社各发展100多万墩。是年,全市新栽“三条”1013万墩。到1985年,全市条林面积为4077亩,3027万墩,重点分布在枣南和滕西,其中滕县3047亩,峰城区719亩,薛城等其他几个区仅有少量分布。
  四、特用经济林漆树枣庄漆树系枣庄的优良特用经济树种,适生范围较广,抗逆性较强,长势极盛,漆质优良,具有与其他漆树品种不同的优良特性。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记载:“松、柏、槐、桧、枫、漆、椒、凛......,邑本山区,其产于山者,不能名也,兹就其可知者录之,……漆、桐、橡可裸可染,其为用尤大,而土人不知治之,任其自生而已。” 枣庄现存的漆树主要残生于东北部的抱犊固山区。重点分布在山亭区北庄乡三道峪、十道峪、孙家峪和徐庄乡岭后村以及东尧山乡河口村附近。1984年夏季调查,漆树中最大树龄13年,最大树高7.1米,最大胸径15厘米。胸径10厘米以上的31株,5至9厘米的76株,1至3年生的幼树约7000余株。现有漆树全部分布在山的阴坡、半阴坡的下部,或者在山峪、水边、沟湾中、表现出耐寒、耐阴、喜潮湿的特性(这和其他漆树品种特性大不相同)。生长在风口处的漆树,干形通直圆满,没有曲干、偏冠现象,抗逆性强。
  主要根系多水平分布于40厘米以上的土层内,再生能力较强。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在中层土、薄层土、堤田址石缝中、微酸微碱性的土壤中,均能生长良好。历史上,由于当地群众对漆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之生漆中的漆酚挥发性较强,对人体的皮肤具有高度致敏作用,往往导致发生漆性皮炎,因此群众称漆树为“鬼树”、“瞎妮子树”,一直是年年砍、代代伐。自1980年北庄乡发现大片野生漆树后,乡政府于1982年至1983年从安徽省金寨县和福建省ii,.;1]县先后调进漆树苗50万株,逐村逐户登IL造册,落实生产责任制,发动群众造林40万株。据1984年3月调查,从安徽省引种的漆树成活率为67%,从福建省引种的漆树成活率为79%01982年枣庄市供销部门从安徽省聘请漆农技术员,对三道峪村的漆树进行了开割试验,割试3株,最粗的胸径14.3厘米,最细的4.8厘米,共产生漆1.5斤,平均株产0.5斤,最粗的单株产量0.7斤,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单株产量。经物理测验,漆骨较硬,质量较好。是年11月,华东地区第四次生漆科研协作会议在枣庄市召开,会议鉴定,枣庄漆树为速生、优质、高产的良种,适宜大力发展。
  茶树枣庄市“南茶北引”开始于1963年,在市抱犊尚林场试种。滕县于1966年开始试种,在店子镇宅子沟引种7亩,蒋子崖引种11亩,均获成功。1971年峰城区萝藤公社前利增、后利增及居沃3个大队试种,茶苗生长良好。
  1972年至1973年,市林业局、烟酒糖茶公司从安徽省芜湖地区广德县引进茶籽8000多斤,在峰城区萝藤公社黄泉、前利增、后利增大队,薛城区南常公社南常二队、八队、十二队、沙沟公社西界沟大队,齐村区税郭公社农场等十几个地方扩大引种试验。
  1972年滕县从江西省引进茶籽1400多斤,分配到龙阳、夏庄、冯卯、店子、山亭等公社和山亭林场试种。1979年全市发展到2120亩,其中薛城区800亩、峰城区618亩、滕县502亩、齐村区200亩,使“南茶北引”在枣庄市获得成功。1973年茶园年均亩产达到171斤。
  1985年全市茶产量为2.15万斤。
  金银花金银花是枣庄市北部山区传统栽培药用植物,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项目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亭区。“文化大革命”期间,金银花种植和产量急剧下降。1978年以后,逐渐发展。8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金银花价格回升,1984年每斤为5元,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1985年,山亭区发展到1000万墩,全市达到2500万墩。金银花总产量20余万斤。
  五、竹林建国初期,仅在枣南和滕西有少量零h淡竹分布。由于枣庄市气温和降水量与毛v自然分布区的下限条件相接近,70年代初翔全市形成“南竹北移”热潮。滕县自1971年开始引种,各区自1972年开始引种。至1975年底,各区先后从福建省建阳县引种毛竹7878株,分别在峰城区萝藤公社前利增、后利增、黄泉、曹庙大队,薛城区南常公社核庄大队,齐村区西王庄公社西大楼大队和币鸡冠固林场等单位栽培,已发新竹2800多株,最粗根径12厘米。调入刚竹2173株,成活1900多株,发笋500多株;从东邻苍山县调入淡竹1万墩,连同已发新竹发展到3力余株,有的大队已成林成材,并进行了竹制品加工。1979年全市有竹林264亩,其中毛竹42亩。由于经营管理粗放,竹林效益较低,到1985年,全市尚存竹林52亩,23180株,其中毛竹、刚竹20亩,2000株,分布在滕县,淡竹2亩,1200株,分布在峰城区,其他竹类30亩,19980株,分布在滕县境内n展,但薪炭林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到198!年全市仅存2009亩,其中山亭区水泉乡109'亩,徐庄乡468亩,辛召乡414亩,北庄乡31亩。远不能满足全市年需薪柴1亿斤的需求。
  第六节“四旁"绿化第五节薪炭林建国前,全市约有薪炭林万余亩,树种为麻栋,又称橡树、柞树。其叶可以养蚕,枝条为薪柴。薪炭林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市中区的税郭乡和峰城区的萝藤乡。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薪炭林保存较好,蚕业兴旺,薪柴富足。“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鼓励农民以煤代柴,但山区农民不习惯,加上经济拮据和运输不便,很少有人烧煤,多数农家仍以砍伐灌木、乔木、扒山皮充作薪柴,给山区山林带来很大破坏。进入80年代,林业生产恢复究枣庄市人民素有在房前屋后、村内村外、路旁水边植树的传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虽历经战乱,有的村庄仍有不少大树、古树。1949年全市有“四旁”树木300万株。
  1957年全市“四旁“,植树30万株,1958年相50万株,零星植树从此改称为“四旁”植树。
  1958年大炼钢铁,农村“四旁”树木遭到严重破坏,峄县一度出现了476个“光旋庄,1963至1964年在全市各区按照“谁造谁有,,的政筑向公社、大队,生产队和社员分别Ri发了林权证,调动了广大干群植树造林的t极性,四旁植树大幅度增长。1963年植树271万株,1964年562万株,1966年达到1294万株,涌现了一批实现“四旁”绿化的村庄。
  70年代初期,全市林业建设的重点由山区逐步转向平原。70年代末,全市以路旁和河旁、渠旁植树为主要特点的农田林网建设超过百万亩,并在滕西、枣南土地多、产量低的低洼地区,建成了一批围村林,把“四旁”植树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5年全市农民自伐木材5.6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四旁”用材树提供,特别是速生刺槐、杨树和泡桐,70年代大批进入农家庭院,三、五年长成椽材,七、八年长成凛、梁材,适应了农村建房、工具材和部分家具材的大量需求。
  第四章林木保护第一节护林建国前,成片的庙宇林、地主豪绅及望族大户的祖坟林木,在全市山区和平原为数不少。这些片林有的设有专职看林人,抱犊w上、下观的和尚专门驯养猎犬护林。
  1864年(清同治三年),长山寨(今山亭区徐庄林场胡芦套林区)周围20多个村的山村寨主,公议封护长山寨山林树木,公立封山护林石碑一尊。1929年峄县各界人士在锅跻山营造的中山纪念林,栽后即设专人看护。
  1931年滕县政府雇工在颜吉山(今东沙河乡)和银山岭(今城头乡)营造侧柏林,栽后随即雇用党文怀专职护林,每月由县府发给红高粱100斤作薪水。1934年,峄县政府雇工为坛山林场点播橡子1.5方穴,固定一名职工看护。1936年9月18日,韩复集与省建设厅长张鸿烈联名下达训令:峄县“苗圃树苗,发育茂盛,整理合法,林场树木茂盛,尤以坛山之侧柏,马兰屯之白杨,成绩最佳”,“行道树成活百分之九十,栽植得法,发育优良,堪称鲁南之冠”,指示要“严密培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滕、峰两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封山护林活动,实行“有林护林,无林护山,公私林木一律保护”的政策,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有效地保护了林业资源。
  1953年全市荒山实行分山划界后,封山效益大增。因山界划定不严,山林纠纷频繁发生。滕县1954年发生大小纠纷101起,百人以上者3起,200至250人者2起,持枪者1起,打伤2人,各地放牧毁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各地在处理毁林事件中存有实际困难。
  1957年7至8月,滕县、峄县人民政府先后发布《护林布告》,各区、乡政府按照《布告》精神,积极处理山林纠纷,发动各区、乡村普遍订.立了护山护林公约。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全市山林树木遭到破坏。
  1964年全面开展了林木确权发证工作,护林秩序好转。广大干部群众护林大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自1966年下半年以后,护林秩序出现紊乱,乱砍滥伐蔓延成风。1972年护山护林秩序有所好转,但盗伐滥伐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1976年有所收敛。1980年大批林业专业队员下山承包了土地,林木管理一度放松,一些地方又刮起了乱砍滥伐风。
  1981年冬全市相继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乱砍滥伐风逐步得到纠正。
  1985年5月,枣庄市林业公安处和各区县林业公安科相继建立,对乱砍滥伐做到了发生一起,报案一起,查处一起,山林秩序有所好转。
  第二节森林防火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山林防火工作。各社、队的护林公约都有防火内容,对护林员都实行了防火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全市山林火灾极少发生。
  第三节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病虫防治新中国成立以前,林木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人工,如摘除病叶、病果,剪除病枝,刮除树体上的病斑,利用烟草水和自制土农药防治果树害虫,培土堆防止害虫上树,冬天树盘松土利用低温冻治地下越冬虫体,挖掘越冬害虫等综合防治方法。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各社、队逐步建立了常年从事林业生产的专业队组织,实行了有计划的培训。随着农药制造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向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方向发展。自60年代初期,枣庄市始见大袋蛾虫害。进入70年代危害逐年加重。1980年,全市桐树、槐树、杨树普遍发生大袋蛾虫害。1980年3月至1982年2月,全市第一次大型森林病虫普查,共查出危害林木的病虫1017种,其中病害153种,害虫864种,查明害虫天敌40种,为开展森林病虫防治、科研、教学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自1984年起,全市森林每年发生各种害虫面积40至50万亩,重点防治面积在;0至25万亩,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45%左右。
  了木材调运检疫,共检疫木材4万立方米,竹材消毒350立方米,扒皮处理325立方米,改变用途1500立方米。
  三、利用野生动物治虫二、林木检疫枣庄市的森林植物检疫,80年代以前只是在个别树种苗木的危险病虫上有所注意,没有专职森林保护检疫机构和检疫人员。
  1982年2月20日,市林业局首次印发《枣庄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及检疫试行办法》,在产地检疫中只对杨树的4种危险病虫白杨透翅蛾、青杨枝天牛、杨树溃疡病、杨树根癌病进行检疫,并且在市境以内划定了疫区和保护区。1983年2月28日又下达了《关于认真做好杨树苗木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选配了专、兼职检疫员10人,完成产地苗木检疫80万株。1985年专职检疫员达到13人,市和区县专职检疫机构4处,完成产地检疫杨树苗1192.2万株、种条种根472万根,还开展1982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4月23至29日为山东省“爱鸟周”,1983年4月10日,枣庄市林业局、公安局、环保局、城建局、文化局、教育局和共青团枣庄市委联合下达《关于加强鸟类保护的通知》,动员各级各部门开展爱鸟宣传活动,划定国营林场、苗圃和人民公园为禁猎区,每年都组织“爱鸟周”电影宣传,以爱鸟护鸟为重点,保护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1983年开始招引啄木鸟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是年春季,木石林场在场部周围挂招引木招引3对啄木鸟居住,保护了300多亩杨树丰产林和混交林免遭害虫蛀干。1984年春,台儿庄区在邱庄乡辛庄村220亩杨树林内,悬挂招引木7块,当年秋季住鸟2对,翌年春又住鸟2对。1985年4月23日,成立了“枣庄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印发了《爱鸟护鸟倡议书》,放映《鸟类乐园》等爱鸟护鸟电影200多场次,30余万人直接受到教育。
  滕县一中结合全国“创造杯”活动,成立了“伤残动物疗养院”,收治伤鸟10余只。城头乡涝泉村村民送交珍稀动物大鸭,界河乡丁庄村村民送交大白鹭,左庄乡中学送交猫头鹰,龙头工商所送交刺猾等。山亭区徐庄林场岩鼻山北坡23年生侧柏刺槐混交林,面积200多亩,林场职工自1984年发现有猫头鹰群居,便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猫头鹰的灭鼠功能,发动群众保护,禁止捕猎和惊吓。1985年现场目估,林内群居猫头鹰已达200余只。
  第五章林产加工第一节果品加工枣庄市的果品加工以手工加工柿饼为最早最多,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植物制造产”中有柿饼的记载。其次是大枣的加工,1941年《滕县续志稿》在“植物制造产”中,有熏枣的记载。
  1949年至70年代中期,全市的果品加工除保持柿饼加工外,开始将鲜枣加工成蜜枣销售外地,薛城区兴仁乡、峰城区阴平乡先后建起小型蜜枣加工厂,进行短时间季节性加工蜜枣。
  70年代后期,全市果品加工业呈现出兴旺发达局面。到1985年,全市共建成9处果品罐头厂和1处果脯厂,年产罐头1580多万瓶,果脯200多万斤0罐头厂主要生产糖水山植罐头、糖水苹果罐头、糖水桃罐头、糖水杏罐头、糖水葡萄罐头、糖水红枣罐头、糖水白桃罐头、糖水黄桃罐头、糖水樱桃罐头、保色樱桃罐头、糖水李子罐头等1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保色樱桃罐头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果品加工厂还生产枣汁、山植汁、葡萄汁、果味汽水、果汽酒等。果脯厂是山东滕县酿酒总厂的一个分厂,主要生产苹果、桃、杏、梨、李子、樱桃、花红、山植等果脯,具有浓郁、独特的原果风味及鲁南特色。葵花牌苹果脯,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织的筐篓多为一次性盛具。枣庄条编多自产自用,只有少数条编户以编织为主要副业,在当地集市销售。50年代中后期,条编业由分散的个体私营转为生产队集体经营,城镇也出现了条编企业,如枣庄市竹条社。1980年以后,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条编业也由原来的以集体加工为主转为个体经营。出现了一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条编专业户。到1985年,全市“三条”总产量为1078万斤,经加工后销售总收入为300万元左右。
  第三节拷胶第二节条编枣庄市拷胶业始于1968年,台儿庄区皮革厂用土法试制液体拷胶,用于本厂制革。
  1972年生产粉状拷胶,年生产能力为200吨。1978年正式建立台儿庄区拷胶厂,年产能力为300吨。1980年,这个厂与中国林科院林业化学研究所协作,共同承担了山东省科委和林业部下达的“橡碗拷胶生产新工艺”、“橡胶生产平转型连续浸提新设备推广”和“橡胶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科研攻关任务。
  1983年6月,山东省二轻厅和枣庄市二轻局投资128万元建成拷胶厂,年产设计能力1000吨,当年试产190吨。1985年达到550吨。1985年初,该厂以橡碗边缘的碗刺为原料,试制碗刺拷胶,试用效果与同类进口产品相同。同年9月,通过林业部和山东省科委鉴定,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祀柳条、白腊条和紫穗槐条编织器具,是枣庄市农村使用较广泛的用具。用祀柳条编织的簸箕、提箱等为精细品;用白腊条编织的各种箩筐较粗糙,但比较耐用;以紫穗槐条编第四节制茶枣庄市制茶始于1973年。市、区先后两次组织引种单位的种茶人员到安徽省广德县茶厂学习制茶技术,在南常公社和萝藤公社建立制茶厂进行试制。根据当地群众饮茶习惯,主要炒制绿茶,称为“炒青”。一年两次制茶,第一次是春季和夏季,占茶叶产量的80%以上;第二次是秋季结合茶树修剪,采制部分粗茶。枣庄市的气候较南方寒冷干燥,茶叶形小茶厚,茶叶的化学成份含量略高于南方,特点是色泽翠绿,滋味鲜醇,味香耐泡,受到群众欢迎。1985年,全市生产茶叶2.15万斤。
  第六章林业体制第一节国营林场坛山林场坛山林场建于1924年,地址在峰城北坛山。是年由峄县政府拨款5000大洋,在坛山中下部雇工造林,栽植侧柏1.5万株、刺槐0.5万株。1934年又在毗邻的土山直播橡子50亩,计1.5万穴。由峄县劝业所管辖。1930年正式命名为峄县坛山林场。新中国建立后,峄县人民政府将坛山林场收归县建设科管辖,1972年合并于桃花村良种场。1980年3月,峰城区人民政府恢复坛山林场,由区林业局管辖,配备行政干部1名,全民工人2名,集体工人6名,退休工人3名,为地方国营林场。该林场现有风景林1100亩,侧柏、刺槐各1万株。有耕地11亩,每年可提供树苗和花卉4万余株。
  抱犊商林场抱犊固林场位于山亭区的东南部,场部设在抱犊Im西北麓的东庄寺。
  原有东庄寺庙和抱犊m上观、下观庙宇各1处,天然林约500亩。1948年由北庄区人民政府收归国有,雇佣临时工管护山林。195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抱犊固林场,下设东庄寺和抱犊尚两个林区。1984年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10.92万元。交通条件比较方便。土壤为山地褐土,薄层土占62.8%,中厚层土占37.2%,土壤条件较好,植被资源比较丰富。主要优势树种为侧柏、刺槐,还有揪树等珍贵树种和多种杂木树种。
  主要是防护林,兼有部分用材林。
  鸡冠尚林场鸡冠Im林场位于抱犊tm林场以西,与抱犊Ud林场毗连,场部设在鸡冠尚山坡东麓。195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场,下设铁山、焦山、桃园、鸡冠W4个林区。
  1984年有职工30名,固定资产10.8·万元。
  林地土壤为山地褐土,薄层土占79.6%,中厚层土仅占20%左右,土壤条件较差,主要是防护林,优势树种为侧柏和刺槐,兼有部分用材林。
  龙门观林场龙门观林场位于鸡冠尚林场以西,与鸡冠固林场毗连,场部设在龙门观旧址,龙门观原名白云庵,是枣庄市的名胜古迹之一。1959年12月经省批准建场,下设红山谷、王湾、黄前、龙门观4个林区。1984年有职工29名,固定资产10.97万元。林地土壤为山地褐土,薄层土和厚层土约各占一半,裸岩分布较多,基本上都是防护林,优势树种为侧柏和刺槐。
  山亭林场山亭林场位于山亭区中部的山亭镇,建场前系山亭苗圃,于1955年建圃,有2名职工从事育苗生产。1959年n月经省批准建场,面积2.1万亩。1961年经省批准,将驳山头分区划交社队8000亩。1984年有职工37名,固定资产5.43万元。下设长山、黑山两个分区,计有王庄、果园、横岭埠、忙牛井、南岭5处护林点。林地土壤为山地褐土,薄层土占96.2%,中厚层土仅占3.8%,基本上都是防护林,优势树种主要是侧柏,其次是刺槐。薄层土刺槐林部分生长不良,枝头枯焦,造林条件较差。
  徐庄林场徐庄林场位于山亭区东部徐庄乡所在地,南与鸡冠固、龙门观两个林场毗连,西与山亭林场相接,是全市最大的一处林场。1958年5月经省批准建场,下设花山头、化眉庄、总场、白龙湾、胡芦套、王庄6个分区。1984年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18万元。土壤为山地褐土,薄层土占92.8%,中厚层土仅占6.2%,造林条件较差,基本上都是防护林,优势树种为侧柏和刺槐,兼有少量用材林,建场初期面积为3.21万亩,1960年和1963年先后扩建1万亩,1981年划出3491亩作为林区群众的自留山。1984年实有面积为4.16万亩,疏林地和荒山荒地0.7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8.1%。 木石林场木石林场位于滕县木石镇境内,地处矿区,1959年10月经省批准建场,下设龙山和露天矿两个分区。1984年有职工34人,固定资产6.8万元。龙山分区土壤为山地褐土,全部是薄层土,基本上是防护林,优势树种是侧柏,其次是刺槐。露天矿分区多数是砂僵黑土,土层多已打乱,主要是用材林,优势树种主要是刺槐,其次是杨、榆树。
  建场初期仅有龙山分区1.03万亩,1960年8月扩建露天矿分区0.29万亩,1961年1月扩建苗圃地169亩(后划出50亩),1962年龙山分区划出915亩,其中划给羊庄公社480亩,桑村公社435亩,“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侵占0.14万亩,1984年实有面积1.26万亩。
  1984年国营抱犊尚、鸡冠固、龙门观、徐庄、山亭和木石6处林场总面积为11.1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0.69万亩,占95.7%;非林业用地0.48万亩,占4.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8.2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7.5%;疏林地和荒山荒地2.3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2%,主要分布在徐庄、龙门观和木石3处林场。建场之初,为了适应枣滕矿区对矿柱林的需要,在薄层土上设计了刺槐矿柱林,没有做到因地植树,把刺槐植于山坡中上部的薄层土上,形成了“小老树”,导致大面积的疏残林,龙门观林场疏林地0.39万亩,荒山荒地0.56万亩,二者面积之和相当于场内的有林地面积。徐庄林场·疏林地0.65万亩,荒山荒地0.11万亩,二者相当于场内有林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木石林场的疏林地面积也接近场内的有林地面积。建场初年,6处林场共有苗圃地500余亩,60年代基本完成造林任务,认为苗圃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营造了刺槐林,有的改建为果园,有的下放到区,苗圃地逐年被挤占,1984年实有苗圃地246亩,比建场初年减少一半以上,其中龙门观和抱犊固两处林场育苗地全部被下放或挤占,使林场培养良种壮苗和增强林场的经营活力受到了限制。
  6处国营林场有林地按林种划分,用材林0.65万亩,仅占7.9%经济林234亩,特用林713亩,二者之和仅占有林地面积的1.14%,而且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防护林7.54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90.2%,长期投入,只见生态效益,极少经济效益。有林地按树种划分,侧柏林4.85万亩,占58.6%,是有林地首要优势树种。刺槐3.33万亩,占40%,是第二位优势树种。其中刺槐防护林2.74万亩,占82%;刺槐用材林0.6万亩,仅占18%。建场之初,造林目的和造林设计不合理,在现有刺槐林中,薄层土上的刺槐林枝头继续枯焦。在6处林场中尚有杨类林222亩,占0.3%;赤松林168亩,占0.2%;栋类、泡桐及其他林410亩,占0.5%;经济林214亩,占0.4%。 用材、防护、特用林按树龄划分,幼龄林4.94万亩,占各龄组的59.7%,其中侧柏林4.85万亩,占幼龄林的98.3%,是幼龄林中的大头。刺槐林573亩,占幼龄林的1.2%0中龄林2.04万亩,占各龄组的24.7%。其中刺槐林1.99万亩,占中龄林的97.6%.赤松、栋类、杨树及其他林320亩,占中龄林的2.4%。成熟林1.29万亩,占各龄组的15.6%。其中刺槐林1.287万亩,占成熟林的99.8%,是成熟林大宗。泡桐林31亩,占成熟林的0.2%06处林场共有活立木总蓄积11.08万立方米,其中林木蓄积10.36万立方米,占93.5%。疏林、散生木及四旁树木蓄积0.72万立方米,占6.5%。林木蓄积按林种划分,用材林2.47万立方米,占23.8%。防护林7.72万立方米,占74.8%。但在提供商品木材上又受到防护林种的制约。特用林0.17万立方米,占1.6%。林木蓄积按优势树种划分,刺槐6.41万立方米,占61.9%。侧柏3.72万立方米,占35.9%。其他树种蓄积占2.2%。林木蓄积按龄组划分,幼龄林3.88万立方米,占36.6%;中龄林4.2万立方米,占41%;成熟林2.34万立方米,占22.6%0第二节国、社合营林场1963至1964年,全市共兴办国、社(国、队)合营林场4处,经营面积4529亩。由国家投资,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出土地、出劳力造林营林,收益比例分成。其中1963年兴办3处:峰城区左庄公社沃洛合营林场1129亩,栽槐树1062亩,侧柏67亩,到1978年,成林850亩,疏残林279亩,木材蓄积2000立方米。福林庄合营林场800亩,造林树种为刺槐,1978年成林400亩,发育不良的“小老树”400亩。薛城区沙沟公社曹沃合营林场600亩,造林树种为刺槐,1978年全部成了残林。1964年,滕县大坞公社大市庄生产大队利用沙河滩2000亩栽植杨树。建场时,国家每亩投入工本费10元,木材收入国三队七分成,鉴订合同。1977年调整合同协议书,将木材收入分成比例改为国二队八。自1978年起,由于林木经营体制几经变动,市、区主管业务部门撒手不管,4处合营林场名存实亡。
  第三节社、队集体林场1950年土地改革后,山区农民在分到的荒山上实行变工互助,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并由林业互助组向林业合作社发展,实行山地、林木折价入股,或以劳力入股,收益按股分红。1952年峄县建立林业合作社2处,林业互助组422个,参加劳力达3835人。1953年,林业合作社发展到12处,林业互助组819个,参加人数逾万人,1955年林业(农业)合作社发展到55处。1959年12月滕县有21个人民公社平调了生产队的土地、林木、果园,变为公社农场、林场、果园。是年底,全县有社办林场8处,队办林场29处,地处纯山区的山亭公社,有社办林场1处,队办林场12处。60年代初期,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有的社办林场基础较好,贯彻了“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针,发展粮菜生产,自给有余,渡过困难时期。北庄公社林场林粮间作265亩,生产粮食3.66万斤,可供全场29名职工食用3年。有些社队林场由于发展过急过快,条件差,缺粮缺钱,在三年困难时期垮了下去。
  社办和队办林场经营管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出勤记工记分,以专业特长贡献大小出力多少依次记工分,按工分参加分配。1980年社队林场共有41处,其中社力.8处、社队联力'10处、队办23处,经营面码6.87万亩,已造林5.46万亩,占当年全市有林地面积的8.6%。其中用材林4.55万亩,防护林0.12万亩,果树林0.79万亩。木材蓄积量4.36万立方米,有专业人员1488人。
  自1980年起,全市社办、社队联办和队办林场人员先后下山承包了土地,至此,社队办林场相继消亡。1983年队改村后,全市村力、林场经营面积减少到0.87万亩。1982年3月12日植树节,山亭区水泉乡下湾村团支部书记阎振亮带领17名团员青年,与村里鉴订了为期n年的封山造林合同,奋战两年,640亩荒山全部绿化,造防护林1万株,用材树1700株,苹果、梨1500株,山植20亩,金银花2万墩,1983年全场收入达到3000元。
  1985年3月,团中央、林业部授予“植树造林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林场内部实行分片承包,进一步加强了经营管理,每个承包青年的年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第四节林业专业队林业专业队在五十年代初期为林业互助组,50年代中期为林业合作社或农业合作社中的林业委员会,从事林业生产。1958年林木归集体所有,1961年把原归生产大队所有的山林下放给生产队经营或生产大队建立专业队经营,全市林业专业队陆续建立。1964年,薛城、齐村、峰城、台儿庄4区林业专业队发展到426个,专业队员2855人。到1966年,有林地面积已达55万亩。
  1966年冬季,部分林业专业队开始解体。1973年以后逐渐恢复。1980年全市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林业专业队员下山承包了土地,许多地方的山林经营管理权逐步为林业专业户取代。
  第五节林业专业户1980年全市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滕县店子公社宅子沟、峰城区萝藤公社董流井等地相继出现了承包山林的林业专业户。1984'年春夏,经过峰城区金陵寺乡西高皇庙村和棠阴乡试点,全市普遍推行了山林家庭承包责任制,共涌现出林业专业户、兼营户、联合体1.64万个,承包经营山林面积79万亩,占全市宜林山滩面积的72.8%。其中百亩左右的专业户0.43万户,承包经营45.7万亩。以农为主,兼营林业的重点户1.14万户,承包经营面积25.2万亩,联合体650个,承包经营8.1万亩,专人看护及村户联营等形式,经营面积8万亩,占7.4%。国营林场职工家庭承包经营面积11.7万亩,占10.8%。
  山林承包的期限,用材、防护林一般30至50年,经济林一般10至15年。基本方法是:勘察面积,测定树木株数及产量,落实提留,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公证,由区、县政府颁发使用证,做到合同书、公证书、使用证“三证”到户,允许继承和转让,荒山限期绿化,大部分乡(镇)、村做到了放宽政策,优惠于民,权、责、利明确,手续完备。承包后全市成片造林连年突破‘10万亩,比承包前增长1倍多。经济林发展加快,占成片造林面积50%。果园承包户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万元户”相继涌现。各地在完善山林承包经营中,有的实行义务帮工,有的给予优惠贷款,有的提供无偿技术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使山林承包户在开发山林资源、发展山区商品经济中稳步发展。
  第七章林木采伐管理50年代国家和集体成片林木较少,主要是四旁树木。每到林业政策变动时,在采伐上产生较大波动,靠政府部门发布护林布告,实行惩办毁林者和教育群众相结合。60年代中后期,国家和集体的成片林木大面积发展起来,作为擦条和工具把柄等小径级经济成熟用材增加。由林业部门和基层人民公社共同参与管理,由采伐单位申请,经公社和林业部门研究同意后采伐。自“文化大革命”开始,林木采伐管理失控。70年代,随着社会木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林业部门的常规管理逐渐失去控制作用,主要靠公社领导批条子或口头许诺,口子越开越大。基层集体或单位少报多伐,或不择手段“拔大毛”,导致集体山林面积锐减。“六五”时期林业资源调查统计,疏林地面积为9.41万亩,相当于现有用材林面积的60%0进入80年代,随着《森林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林木采伐审批权限由公社领导批条子逐步纳入林业部门按常规管理,由基层集体采伐单位提出申请,经公社签署意见,由区县林业部门现场勘察审批后采伐和限期更新。但少报多伐和偷伐林木的现象屡有发生。自1985年5月市林业公安处和区县林业公安科建立后,对超量采伐和偷伐林木的案犯及时依法处理,使林木采伐管理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移。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滕县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
郑州
相关地名
青岛
相关地名
台儿庄
相关地名
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