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
分类号: S4130
页数: 2
页码: 999-1000
摘要: 建国前,没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1952年各县人民政府重视蝗害的防治,组织人员调查研究,摸清蝗虫发生规律,开始建立蝗害测报制度。以后停止测报工作。1962年恢复农作物病虫测报,确定小麦红蜘蛛、粘虫、玉米螟、大豆造桥虫为测报对象。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 植物检疫

内容

农作物病、虫测报建国前,没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1952年各县人民政府重视蝗害的防治,组织人员调查研究,摸清蝗虫发生规律,开始建立蝗害测报制度。以后停止测报工作。1962年恢复农作物病虫测报,确定小麦红蜘蛛、粘虫、玉米螟、大豆造桥虫为测报对象。编写病、虫情报,每年印刷病、虫情报2400份。1978年市调整测报系统并将测报方式分为短、中、长三种。全年收到病、虫情报110份。1981年实行测报岗位责任制,即三定一奖岗位责任制。三定:定测报对象,定调查内容、定指标;一奖,给奖金10至20元。
  1983年枣庄市健全群众测报组织,市、区(县)设立测报点38处,培训农民测报员45人,公社建立测报点83处,有农民测报员152人,基本上形成了长短期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测报体系,群众测报点还配备了诱蛾器、黑光灯。
  全市发出病、虫预报每年约7000份,向农业部、山东省植保总站发模式电报约20次,正确地指导了病、虫防治。
  植物检疫枣庄市先后查到的检疫性病、虫、杂草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桑萎缩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甘薯茎线虫病、马铃薯环腐病、花生线虫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小麦全蚀病、豌豆象、霉麦共13种。1958年1月,开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对调入或调出的用于生产的种子、苗木、严格检疫检验,当时只是以检疫调入种子为主。1962年开始配备一名植保技术员做植物检疫工作,调查检疫对象的发生和分布。1971年恢复健全植保机构,市、区(县)都配备一名植保技术员负责植物检疫工作。1981年市组织79人普查小麦良种供应基地,在滕县南王庄、南张庄,查到小麦全蚀病发病面积为10平方米,峰城区城关公社八里屯大队有100亩麦田发生小麦线虫病,全部防治。1982年枣庄市有两个区(县),11处公社,63个自然村,发生棉花黄萎病和棉花枯萎病,发病面积为2911亩;有3处公社、6个村发生桑萎缩病,发病面积为2亩,全部防治。1983年枣庄市检疫粮、棉生产基地5个区(县),40个公社。其中,有2个区(县),16处公社,41个自然村,发生小麦全蚀病面积为1723亩,有4个区(县),10个公社,129个村发生棉花黄萎病295亩,发生棉花枯萎病147亩,有4个区(县),30个公社,307个村发生地瓜茎线虫病59400亩。滕县用吠喃丹防治302亩,挽回粮食损失105万公斤。
  1985年全市严格执行了植物检疫制度,滕县在火车站设立了检查哨,对调入或调出的种子、苗木严格履行检疫手续。
  检疫性病、虫的发生和防治小麦腥黑穗病。1941年峄县调查时发现小麦腥黑穗病,1960年消灭。1974年,引进墨西哥小麦,.’1975年在墨西哥小麦种植田发现腥黑穗病,1977年消灭。
  小麦线虫病。1950年就有发生,直到1981年消灭。
  小麦全蚀病。1973年发现,至1985年仍危害小麦。
  水稻白叶枯病。1965年发生,1982年消灭。
  甘薯线虫病。1969年开始发生,直到1985年仍有危害。
  马铃薯环腐病。1980年发现,1985年仍有危害。
  花生线虫病。1984年发现,至1985年仍有危害。
  棉花枯萎病。1982年发生,至1985年仍有危害。
  棉花黄萎病。1982年发生,至1985年仍有危害。
  豌豆象。1949年就有发生,至1985年仍有危害。
  桑萎缩病。1979年发现,1982年消灭。
  毒麦。1964年发现,1965年消灭。1973年又发现,1974年消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976年发生,1977年消灭。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