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蔬菜、瓜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6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蔬菜、瓜类
分类号: S63;S642
页数: 4
页码: 984-987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蔬菜、瓜类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蔬菜 瓜类

内容

第一节 种类及名特产
  一、种类
  枣庄地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蔓著、芥菜、韭菜、葱、金针菜、香椿等。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交流,不仅引种我国西北高原和南方等地蔬菜,而且西亚、欧洲、非洲及南洋地区一些国家的蔬菜,也先后传入。到明朝万历年间,增加的蔬菜有:芹菜、菠菜、芜菜、茄子、蒜、芭、筒篙、芫姜、黄瓜、南瓜、冬瓜、甜瓜、稍瓜、荀瓜(印度南瓜,又叫北瓜)、丝瓜、瓤子、葫芦、豆角、芸豆、扁豆、山药、毛芋头、百合、茵香、蒲菜等。自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光绪年间,又增加了美洲国家的一些蔬菜:苔菜、辣菜、蓝(撇蓝)、黄姜、胡萝卜、莲藕、西瓜、雪里、苦芭(洋生菜)、草石蚕(地溜子)、菱白、革莽、辣椒等。自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增加的蔬菜有:小油菜、菊芋(洋姜)1葛笋、马铃薯、甘蓝、美洲南瓜(西葫芦)、元葱、西红柿等。建国后至1985年增加的蔬菜有:50年代、60年代的花梆菜(菜花)、甜椒;70年代的四川榨菜和慈姑、葬菜、落葵(木耳菜)、石刁柏(芦笋);80年代初的甜菜、摧菜(空心菜)等。至1985全市共有60余种蔬菜。70年代和80年代初引种的蔬菜,多数未形成商品生产能力。自1980年枣庄市在山东省第一个开始应用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蔬菜门类。到1985年食用菌的生产栽培和科学研究方面在山东仍处于领先地位。生产的食用菌类有:平菇、侧五平菇、佛罗里达平菇、凤尾菇、香菇、滑菇、金针菇、榆黄菇、木耳、银耳、猴头等11种。
  二、名特产
  滕县包心白菜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起初只有滕县级索镇的刁庄村栽培,后逐步发展到邻村的大官庄、小官庄、淬楼等村。因此,又叫级索大白菜。棵大,心实,叶球顶部叶片包合严密,结球坚实,品质柔嫩,食味鲜美,抗病,耐贮藏。一般亩产1至1.5万斤。
  泥沟黄苗白菜(黄芽菜)栽培历史悠久。最初在台儿庄区泥沟镇泥沟庄种植而得名。棵为圆筒形,外部叶片呈淡绿色,束心(不包心),心叶黄色而弯曲生长,品质优良,食味鲜美,开锅即熟,汤呈清白色。较耐旱,耐涝性差,虫害较重,一般单株重巧斤左右,亩产1万斤上下。1960年前枣庄市南部地区种植较普遍,1980年后种植面积很小。
  薛城红皮萝卜原为薛城区临城镇一带地方品种。肉质根长圆柱形,长30厘米左右,直径10厘米左右,表皮淡红色,肉质白色,有很细的红心,单株重1.5至2斤,适于熟食菜用,较耐贮藏。生长期80至90天,生长特点是,肉质根下半部埋于地下,上半部裸露于地上。1985年仍为枣庄市主要品种之吴寺萝卜是台儿庄区泥沟镇原吴寺庙附近的沟圈、郭庄、吴庄、赵庄的农家品种。
  自明末清初就有种植,距今有300余年的历史。因品质好,无渣,无丝,又叫无丝萝卜。
  肉质根长13厘米左右。顶小,直径3.5厘米左右,下粗上细,最粗部直径8厘米左右。其皮呈淡紫色,上端深紫色,肉质白色,有筷子粗向外辐射的红心,烧菜开锅即熟,汤呈红色,味道鲜美,质地特脆,甘甜爽口,故有“吴寺萝卜气死梨”之称。较抗寒耐涝,亩产一般5000斤左右。
  滕县片姜清康熙年间开始种植。最初为龙阳乡史村农民史大文,在外地购来姜食用,在花盆里试种成功,逐渐推广发展起来。
  属片姜类型,特点是姜块个大、皮薄、丝少、色泽鲜艳、辣味浓厚。1984年滕县种植7900亩,一般亩产4000斤。
  郭里集黄姜清朝中期开始种植。姜块个大、皮薄,色泽鲜艳,丝少味道辛辣略苦。
  历史上全乡最大面积1967年600亩,到1985年仅剩几十亩。但在本市的市中区、山亭区一些乡镇却发展很快,亩产一般5000斤左右。
  台儿庄五爪龙黄瓜是台儿庄区台儿庄镇北园村农家品种,种植历史悠久。此黄瓜10至11节以上每一花簇最多可结五根黄瓜,故名。瓜呈长条形,长4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60厘米,食用清脆爽口,含水量低,稍有涩味。建国前主要产区为北园村。建国后附近村庄种植也较普遍,并扩散到峰城、枣庄一带菜区。70年代后,由于产量较低等原因,种植较少。至1985年只有北园一带个别地块种植。
  峰城线黄瓜(枣庄线瓜)为峰城区北关一带地方品种。主、侧蔓均可结瓜,瓜条长棒状。植株生长势较弱,较耐寒,早熟,抗病性较差,适于春季早熟栽培。因产量较高,70年代以前峰城、枣庄一带种植较普遍,至80年代初种植面积显著减少。
  道沟白莲藕产于市中区孟庄乡上道沟村,据传有200余年的栽培历史。因产量高,品质好而享有盛名。道沟藕体粗,节长,中间有9个孔眼,又称“九眼藕或抱三节”。藕质白色,鲜嫩,微甜,无渣,食用清脆爽口,凉拌、熟食均好。常年种植面积20至30亩。因用山泉水,土质、水质较好,一枝藕重4至5斤。
  一般亩产3000至5000斤。
  一窝蜂辣椒山亭区桑树乡苗庄、坦里两村自清末开始种植,有近百年历史。一般株高40厘米,第一分枝即可座果,植株结果密集,果较小,皮薄,呈绿色,成熟后为红色,籽粒多,味辛辣。两村常年种植面积30至40亩,亩产一般5000至6000斤。70年代前为枣庄市主要品种之一,自70年代起至80年代初,种植面积逐年有所减少,但仍为广大农民喜爱的辣椒品种之一。
  芹沃芹菜山亭区桑村乡芹沃村自清朝中期开始种芹菜,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芹沃由此得名。芹沃芹菜,实梗,株高30至40厘米,食用味佳。后增种虚梗芹菜,口味亦好。种植面积最多时为1982年,全村40田。
  辛章洋葱滕县南沙河镇前辛章村,自1938年前后开始种植洋葱。经过逐年选优留种,洋葱个大(一般3两左右),顶平,鳞茎白嫩略带淡紫色,以口味鲜美而著称。全村最大种植面积500亩。
  第二节 产区分布及种植沿革
  产区分布本市蔬菜生产分布极广,但也很零散,遍布于广大农村每一个角落。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显著多于生产条件差的山区和沿湖沿运低洼地区。绝大多数农户无固定的菜园地,多采取占一段粮田改种一季菜的办法,种植些耐早性强、收获量较大的胡萝卜、南瓜、豆角、甜瓜、梢瓜、蔓著、辣菜、毛芋头、菊芋、地溜子、小油菜等粗菜。只有城镇郊区、矿区及靠近河流、坑塘、水井的少数村庄农户,方有小片固定水浇菜园地,多种白菜、萝卜、茄子、辣椒、芹菜、菠菜、黄瓜、韭菜、甘蓝、西红柿、葱蒜、黄姜、马铃薯等细菜。有些蔬菜,由于历史上的种植习惯,栽培技术和生产条件等原因,生产区域性较强,集中分布于几个点、片。大白菜为台儿庄区泥沟,滕县级索、大坞一带;萝卜为台儿庄区吴庄,薛城区邹坞、古井、常庄,滕县大坞、姜屯一带;马铃薯为滕县龙阳、界河,薛城区大巩湖,峰城区庙后一带;黄姜为滕县龙阳、界河,市中区郭里集一带;黄瓜为滕县坞沟、东沙河,峰城区南关、北关,台儿庄区北园、菜园,薛城区临城一带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各村庄的蔬菜,集中分布于社员自留地里。1959年至1961年,市蔬菜公司在峰城南、北关、郭里集、邹坞、南石沟、薛城南、北街、南常等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4800亩。到1985年全市发展到1.67万亩。有些区县、乡镇也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区分布相对集中。但有些蔬菜的区域性仍然较强。其主要产区分布是:大白菜为峰城区峰城镇,滕县级索、大坞镇,薛城区临城镇、南石沟乡,市中区郭里集乡等;萝卜为滕县级索、大坞、姜屯等乡镇,薛城区常庄、邹坞乡,市中区郭里集乡,峰城区峰城镇,台儿庄区泥沟镇;马铃薯为滕县界河、龙阳、级索等乡镇,峰城区曹庄乡,薛城区周营镇;黄姜为滕县龙阳乡、界河镇,山亭区北庄、半湖、冯卯乡、店子镇,市中区西王庄乡、安城乡;大葱为滕县城关、姜屯、界河镇,薛城区邹坞镇,峰城区峰城镇;大蒜为滕县岗头、望家、大坞、级索、姜屯、界河等乡镇;辣菜为滕县大坞、姜屯、界河、东郭等乡镇,峰城镇;西瓜为台儿庄区彭楼、兰城、泥沟、侯孟等乡镇,峰城区甘沟、昊林、阴平,市中区周村乡,薛城区周营、南常乡,滕县级索、东郭、岗头、姜屯等乡镇;其它如黄瓜、梅豆、辣椒、芹菜、甘蓝、西红柿、菜花、芫婪等细菜,多在市、区(县)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其中,保护地栽培的越冬蔬菜,主要集中于峰城区南关、侯桥,市中区前小湾,滕县董村、邵瞳等村庄。食用菌分布于枣庄市内,市中区苗庄,薛城区沙沟,滕县城郊、官桥,峰城区大桥等地。种植沿革各种蔬菜的种植,历来多沿用旧法。至建国前,除极少数越冬蔬菜应用七墙、谷草风障外,都是露天栽培。自50年代开始应用风障玻璃阳畦,60年代开始应用玻璃温室,70年代开始应用塑料薄膜阳畦和麦田套种黄姜,1980年开始应用保护地栽培(包括塑料薄膜小拱园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和塑料大棚栽培)。到1985年全市蔬菜地膜覆盖栽培1万亩,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或小拱园)0.5万亩。1983年滕县界河镇南张庄开始应用马铃薯脱毒阳畦保种技术。1984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峰城区南关科研站开始应用地热线大棚蔬菜栽培。
  第三节 面积、产量
  建国前种植蔬菜,除小面积菜园地能够复种外,全部为一年一作,产量也较低。据1941年日伪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统计,全市1941年蔬菜面积为3.4万亩,因蔬菜种类不同,产量差异也较大,平均亩产1271斤。其中主要蔬菜的面积、产量是:大白菜1670亩,亩产3652斤;萝卜4800亩,亩产1288斤;胡萝卜7600亩,亩产1348斤;马铃薯2350亩,亩产1302斤;黄姜1900亩,亩产753斤;黄瓜1260亩,亩产1236斤;大葱800亩,亩产2500斤;大蒜485亩,亩产899斤;辣菜740亩,亩产2205斤;韭菜965亩,亩产663斤;菠菜835亩,亩产1932斤;南瓜(包括笋瓜、瓤子)1325亩,亩产2950斤;茄子、辣椒、西红柿1565亩,亩产723斤。建国初期,蔬菜面积较小,1949年至1954年,平均每年1.56万亩。自1955年开始,蔬菜生产有很大发展,至1975年,常年面积11.34万亩。面积最大的1960年,种菜27.6万亩。1976年至1984年,蔬菜生产稳步发展,面积在17至18万亩之间。分常年性菜田和季节性菜田,多数为一年二至三作。1985年主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是:大白菜5.68万亩,亩产1万斤;萝卜3.06万亩,亩产5500斤;马铃薯8万亩,亩产3500斤;黄姜1.2万亩,亩产3009斤;辣菜1.53万亩,亩产3800斤;辣椒1.96万亩,亩产4080斤;大葱1.31万亩,亩产6000斤;平菇、凤尾菇共生产20万斤。
  民国时期的1933年,果用瓜类面积2.05万亩,亩产2120斤。其中,西瓜4000亩,亩产2625斤;甜瓜(包括脆瓜)面积1.65万亩,亩产2000斤。1949年至1984年常年面积2.2万亩,亩产3000斤左右。瓜的种类,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绝大多数为甜瓜,少数为西瓜,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西瓜、甜瓜各半。以后多为西瓜。1985年瓜类面积3.2万亩,亩产4017斤,几乎全部是西瓜,甜瓜种植极少。
  枣庄市1949年至1985年蔬菜、瓜类种植面积表
  面积:万亩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