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5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07.1
页数: 4
页码: 980-983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经济作物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小杂粮

内容

第一节 花生
  分布枣庄地区约在1902年前后开始种植花生,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县西境濒河之岗,岭多沙碳,近察其地宜落花生,……由是境内人远近皆传植之”。中华民国时期至建国后70年代中期,花生产区主要分布于山亭区店子、冯卯,滕县的党山,薛城区南常、兴仁,市中区税郭,峰城区阴平、峨山,台儿庄区涧头、侯孟等丘陵山区乡镇。其次为平原早薄地区,沿湖沿运低洼地区很少。自1978年之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前后,峰城区和台儿庄区的平原地区和低洼地区大发展。1985年开始,花生主要产区为滕县西部姜屯、洪绪、西岗、鲍沟、张汪、级索等乡镇的平原地区,其次为本市丘陵地区和南部各区旱薄平原地里,低洼地区种植较少。
  面积、产量民国时期,本市一度是全省花生重点产区之一。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滕县1933年种植花生10万亩,占全省第三位。自1939年至1985年全市常年花生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最少的1949年只有3.6万亩,最多的1985年31.7万亩。花生产量,1933年至1969年,亩产多在100斤左右,1970年提高到200斤,1985年上升362斤。
  高产典型:1979年滕县党山乡小党山村春花生1.1亩,亩产929.9斤。峰城区萝藤乡太平庄村夏直播花生1.1亩,亩产687.8斤。1983年市中区安城乡野岗埠村农科队春花生3.5亩,亩产1003斤。
  第二节 芝麻
  早在明、清时期,滕县、峄县都有种植。分布于平原早薄地和丘陵山区。1985年种植芝麻较多的有:滕县界河、岗头,薛城区周营、南常,山亭区西集,峰城区阴平、峨山,台儿庄区涧头、侯孟,多为地力较差的平原区和山区乡镇。
  自30年代至建国后的80年代初期,全市芝麻每年种植面积2至3万亩,最少的1949年只有0.7万亩,最多的1985年5.8万亩。芝麻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只有50至80斤,最低的1963年只有23斤,最高的1985年为139斤。
  高产典型:1985年薛城区南常乡随河村褚福朋种夏芝麻1.7亩,亩产274斤。同年峰城区阴平镇前张庄种夏芝麻120亩,亩产160.5斤,该村农民刘培谓种的0.8亩,亩产316.2斤。
  第三节 油菜籽
  本市油菜的种植始于民国后期。建国前后,油菜多分布于滕县,种植零散,一般种在地头、沟边、场园空闲地里,或与小麦混作。80年代初期油菜面积最大时,主要产区分布于台儿庄区马兰、彭楼、薛庄、涧头,峰城区吴林、左庄、阴平,薛城区南常、沙沟、常庄,滕县级索、姜屯、洪绪、界河、龙阳等平原乡镇,其他乡镇较少,山亭区仅有个别地块种植。1985年全市油菜面积不足千亩,分布在薛城区周营,滕县界河、望家等乡镇的个别村庄。
  建国前后,种植作蔬菜吃的油菜,历年无精确统计,最大面积不足1000亩。自1975年至1983年种植收菜籽用的油菜,平均每年种植面积2.85万亩,最少的1975年和1976年各100亩,最多的1981年、1982年各8万亩。一般亩产油菜籽120至130斤,最高的1979年亩产213斤。80年代初期,枣庄市油菜越冬保苗率、面积、产量,均在山东省占第一位。
  高产典型:1980年峰城区吴林乡乱沟村农科队种油菜3.15亩,亩产662.1斤。1982年台儿庄区马兰乡赵庄村种130亩,亩产452斤,其中17亩,亩产510斤。
  第四节 棉花
  分布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清代滕、峄县都有种植,主要分布于山区。建国前后,棉花主要分布于山亭区西集、山亭、徐庄,滕县党山、龙阳、柴胡店,薛城区周营、南常,市中区齐村,峰城区棠阴等山区乡镇,次为平原地区,低洼地区极少。到80年代初期,棉花主要分布于滕县西岗、张汪、级索、岗头、鲍沟、官桥、姜屯,峰城区古邵、棠阴、甘沟、坊上、吴林、左庄,台儿庄区涧头、薛庄、泥沟、兰城、彭楼、侯孟,薛城区金河、周营、邹坞、陶官等乡镇。多属中等地力平原地区和沿湖沿运低洼地区,其次为上等地力的平原地区,半山区、纯山区种植极少。
  面积、产量1932年至1933年棉花种植面积仅有1万亩。自1949年至1981年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9%。最少的1979年面积只有0.91万亩。
  一般亩产皮棉30至40斤,最低的1963年亩产只有8斤。1982年至1985年,棉花种植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亩产皮棉100斤以上。种植最多的1984年为48.4万亩,亩产皮棉121斤。
  高产典型:1984年峰城区阴平镇二里沟村种春棉1亩,亩产皮棉319斤,为全市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同年,峰城区曹庄村种植夏棉1亩,亩产皮棉208.8斤。
  第五节 烟草
  清《滕县志》、《峄县志》就有种植烟草的记载。历史上种植的烟草有两个类型。清代种植的是晒烟,又称土烟、旱烟。1930年前后开始种植烤烟,又称黄烟。1950年烤烟已占烟草种植面积的一半,到1970年占90%以上。50年代、60年代,烤烟主要分布于滕县鲍沟、张汪、南沙河、姜屯和薛城区南石沟乡等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很少。自70年代开始,因以上烤烟种植区连年氮肥用量过大,造成烤烟品质差,售价降低,烤烟生产逐步转向中等地力的平原区和丘陵区。80年代初期,烤烟主要分布于山亭区的山亭、桑村、徐庄、水泉,滕县岗头、鲍沟、柴胡店、级索等乡镇,其次为滕县西岗、张汪、东沙河、南沙河、界河、姜屯等乡镇,其它乡镇种植很少。
  全市烟草种植面积,自30年代至建国前夕,每年种植均在1万亩左右。建国后至1984年的37年间,平均每年种植面积7.5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1.8%。最少的1949年和1950年种植面积仅有3000亩,最多的1958年面积达13.9万亩。烟草亩产一般在200斤左右,但产量最低的1957年只有47斤,最高的1982年为381斤。
  第六节 麻类
  本市麻类种植历史悠久,明万历《滕县志》中就有种植“简”“麻”的记载。民国时期,当地有“好地不种麻”的习惯,多在低洼薄地里种植,次为地力较差的丘陵地区,平原好地种植极少。50年代,滕县曾一度选用平原好地种麻。到70年代,主要分布于峰城区古邵、坊上乡,台儿庄区彭楼、9庄、马兰乡,滕县岗头、级索、西岗、大坞等乡镇。其他地区很少。
  建国前后,麻类种植面积较小,自1941年至1972年种植面积都在1至4万亩之间。从1973年开始,种植面积逐年剧增,至1980年的八年间,平均每年种植6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7%。最多的1977年面积达8.04万亩。自1981年开始,种植面积逐年剧减,至1984年麻类面积仅有7000亩。麻类的产量历来不高,亩产一般在50至150斤之间,最高的1982年平均亩产为279斤。
  第七节 甜菜
  本市自从1972年开始引种甜菜。主要产区分布于薛城区常庄、夏庄、临城,滕县大坞、姜屯、峰庄、界河等乡镇,均为地力较好的平原地区。
  甜菜种植面积历来很少,平均每年4000亩,最少的1972年和1973年开始引种时只有20亩,最多的1979年1.2万亩。甜菜产量,一般亩产3000至4000斤。最高的1980年亩产5042斤。
  枣庄市1949年至1985年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一)
  单位:万亩 市斤 万斤
  枣庄市1949年至1985年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二)
  单位:万亩 市斤 万斤
  枣庄市农作物历年播种面积情况表
  单位:万亩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