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纺织工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140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纺织工业志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23
页码: 824-846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纺织工业志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纺织工业 工业志

内容

枣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1985年,枣庄市纺织系统市、区县属企业共有19个,其中市直企业6个。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8个。包括纺织企业6个,印染企业2个,麻纺织企业1个,毛纺织企业3个,针复制企业6个,纺织机械企业1个。共有职工14032人,其中市直企业10234人。完成产值19072万元,其中市直企业产值13950万元。利润1040万元,其中市直企业利润417万元。税金1175万元,其中市直企业税金928万元。
  第一章棉纺织第一节棉纱纯棉纱枣庄地区有着丰富的棉花资源。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适用至棉,山地处处有之,花长质细,尤甲他产。”枣庄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本地的棉花资源,从事手工纺纱,历史久远。直至建国后枣庄民间手工纺纱一直不断,至今偏远山村仍在沿袭。
  枣庄市现代化棉纺织工业的兴起,始于60年代中后期。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开始破土兴建,翌年7月建成投产,至年底有纱锭10816枚,生产32号、27.8号2种规格的纯棉纱596.24吨。1970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决定交给枣庄市,更名为国营枣庄棉纺织厂,后又更名为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是年,生产纯棉纱2433.6吨。
  1974年,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纱产量下降,纯棉纱由1973年的3065.59吨下降到1928.38吨。1977年,枣庄棉纺织厂新增10000枚纱锭、5000枚线锭,形成30816枚纱锭的生产规模。是年,生产32号、27.8号、18号、13.9号等4种规格的纯棉纱4618.16吨。
  1981年12月,枣庄市市中区利用枣庄棉纺织厂更换下来的旧设备和破籽棉、下脚料作原料,在君山路建成枣庄棉纺织厂专纺车间。当时有纱锭1392枚,至翌年生产-58号纯棉纱74.3吨。1983年11月,专纺车间改为枣庄市市中区棉纺织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年生产纯棉纱%.24吨。同年,枣庄棉纺织厂又扩大20000枚纱锭、1900枚线锭的生产规模,至年底共生产27.8号、18号、13.9号、19.5号、14.6号、18.2号、19.5号、14.6号8种规格的纯棉纱3283.62吨。
  1984年12月,枣庄市新建的第二棉纺织厂有20000枚纱锭投入生产。至1985年,全市生产纯棉纱的市属企业有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区属企业有枣庄市帆布厂(1984年由市中区棉纺织厂更名),全年共生产纯棉纱9045.56吨,其中第一棉纺织厂拥有纱锭50552枚,线锭9504枚,生产27.8号、18号、13.9号、23.5号、19.5号、18.2号、36.4号、29号、25.4号等规格的纯棉纱5727.77吨;第二棉纺织厂有纱锭30000枚,生产29号、27.8号、18号等3种规格的纯棉纱3239.02吨;市帆布厂有纱锭928枚,生产一58号纯棉纱78.77吨。
  枣庄市生产的纯棉纱质量达到国家要求。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27.8号商品纱,1983年、1984年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兰风”牌纯棉纱,销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且以格守信誉,质量过硬,赢得港商及国外用户好评。
  混纺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于1970年试产混纺纱0.38吨。1977年后正式批量生产,是年,生产涤棉65/3527.8号、涤棉65/3513号2种规格的混纺纱21.93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混纺纱产品的需求量增加。1979年,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混纺纱产量由1977年的21.93吨增长到1181.78吨,1981年增长到1639.89吨。1984年,混纺纱产量达到2332.99吨。1985年,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共生产混纺纱2174.02吨,品种规格有涤棉65/3513号、涤棉65/35精梳29号、涤棉50/5013号、涤棉50/5023.5号、涤棉50/5018号、涤棉50/5058号等。
  第二节棉布纯棉布早在清代,枣庄民间手工织布十分普遍。清道光《滕县志》载:“妇女缉布、纺车之声,比屋相闻”。山亭镇东鲁村家家户户祖辈都以织布为业。1915年这个村已成为纱、布贸易集市。直至1949年,东鲁村150多户人家仍有100多户从事手工织布,且织机已由手抛梭改用手拉梭,一个熟练的织布工一天能织一个布(旧制长为36尺,宽为8寸)。建国后,枣庄民间织布一直不断。
  1985年东鲁村仍有7户人家手工织布到集市出售。
  枣庄市现代化的织布工业始于1968年。
  是年,滕县织布厂、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织部相继建成投产。至年底,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有布机368台,滕县织布厂有30年代产大英布机40台,两厂共生产32/3,27.8/27.8两种规格的纯棉平布203.92万米。1971年纯棉布产量增加到1049.81万米,品种增加到4种,主要有32/32平布、32/32斜纹布、13.9x2/27.8华达呢等。1974年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全市纯棉布产量由1973年的1410.18万米下降到864.45万米。
  1975年开始,枣庄棉纺织生产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1976年枣庄染织厂建成投产。当时该厂有毛绒织机2台,日本丰田布机16台,主要生产32/32军用白布。
  1977年原白布产量为18.2万米。到1983年底,枣庄染织厂布机增加到116台,纯棉布产量增加到47.7万米;枣庄棉纺织厂布机台数由1968年的368台增加到980台,纯棉布产量由1968年的183.32万米增加到1081.17万米;滕县织布厂布机台数由1968年的40台增加到152台,纯棉布产量由1968年的34.2万米增加到330.83万米。
  1985年,枣庄市生产棉布的厂有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枣庄染织厂、滕县织布厂、枣庄市帆布厂,4厂共有布机1561台,生产纯棉布1138.15万米,其主要品种规格有27.8/27.8平布、196.5八96.5平布、27.8/27.8哗叽、25.4/25.4哗叽、283/22886.5哗叽,19.5八9.5细布、267.5/267.5细布、27.8/27.8宽幅哗叽等。其中,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普梳华达呢1983年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证书,27.8/27.8纯棉中平布、27.8/27.8纯棉哗叽,1984年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棉纺织行业1983年以来优良产品”,“青植”牌27.8/27.8纯棉哗叽,1984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良好产品。
  混纺布1970年至1977年间,仅有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混纺布,产量很少,且8年间只有3年生产,产量分别为1970年0.07万米,1973年0.38万米,1977年0.25万米。1978年,滕县织布厂开始生产混纺‘布,到年底,该厂生产混纺布14.1万米,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棍纺布433.62万米。
  两厂生产混纺布的品种有涤棉65/35,13八3细布、涤棉锦13.9X2/27.8府绸、涤棉32/32平布、21支棉维华达呢等。1981年全市混纺布产量由1980年1039.19万米增长到1164.3万米。1983年7月,由枣庄市化工机械厂改建的枣庄市毛巾厂正式建成投产。
  该厂除生产毛巾产品外还生产部分化纤布,当年生产化纤布6.2万米。1984年,全市混纺布产量达到1648.87万米。1985年全市共生产混纺布1523.8万米,其中,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1410万米,滕县织布厂生产93万米,枣庄市毛巾厂生产20.8万米。3个厂生产混纺布主要品种规格有涤棉65/3513/13、精梳涤棉T/C65/3513八3,393.5x275.5x96.5,293.5/3.596.5细.布、精梳涤棉65/3529/29,393.5x220x96.5府绸、涤棉50/5013X2/23.5、433X236X96.5,涤棉13/23.5,433x22881.5半线卡其、精梳涤棉65/3513x13/CJ36.4,393.5x196.5x96.5牛津纺、涤棉50/5013x2/23.5,484x236x96.5、涤棉50/5013x2/23.5,484/236x154普梳华达呢、精梳涤棉13x2/23.5,484x236x96.5华达呢、涤棉50/5013八3,346.5x259.5x96,5稀密条、涤棉50/5013/23.5,346.5X260X96.5新星花呢、精梳涤棉50/5013x2/167D,484/189x154涤弹呢、精梳涤棉13x2/3.5,484/236x96.5横条呢等。其中,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涤棉50/50普梳华达呢1984年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棉纺织行业1983年以来优良产品”,并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良产品。
  色织布1976年,枣庄染织厂建成投产。1977年11月试产成功色织女线呢4万米。1978年正式批量生产,至年底生产色织布9.81万米。1980年生产38.37万米,到1982年色织布产量达到92.46万米。1985年,枣庄染织厂共有织机116台,_生产各种色织布53.43万米。主要品种有经济条、巴西纶、涤粘纶、格子呢、坚固呢、西服呢、常春呢、色仿中长华达呢、给纹呢、涤弹条呢、仿哈米呢、青梅呢、星星呢、山纹呢等。
  帆布1984年2月,枣庄市市中区棉纺织厂为适应纺织品市场的变化,开始对1511M-44时普通织机进行改造,生产轻型帆布。3月试制成纯棉27.8x2/27.8X2164/15491.5cm、纯棉27:8X3/27.8X3136x124x91.5cm两种规格的民用、工业用帆布产品。是年4月,开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n月,枣庄市市中区棉纺织厂改名为“枣庄市帆布厂”。至年底,生产两种规格的民用、工业用纯棉帆布15.77万米。1985年,枣庄市帆布厂共生产帆布11.75万米,主要规格有纯棉27.8x2/27.8x2,164X15491.5cm、纯棉278x3/27.8X3136x12491.5cm、纯棉27.8x3/29x2x91.5cm等。在1985年10月召开的全省产业用纺织品座谈会上,枣庄市帆布厂生产的纯棉27.8X2/27.8x2,164x15491.5cm、纯棉27.8x3/27.8X3,136/13691.5cm两种规格的轻型原白帆布,以布面匀整、颗粒饱满清晰、弹性刚硬适宜、布身光洁、布边整齐等特点受到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的表扬。
  第三节经营原料来源棉纱、混纺纱的主要原料是原棉、化学纤维。1984年以前,原棉原料均由山东省棉麻公司计划调拨,枣庄市棉麻公司供应。主要来自临沂、苍山、郑城、曹县、坟上、定陶、成武、梁山等地。1979年至1980年间,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从美国、巴西等国进口部分棉花。1984年以后,原棉供应由国家调拨改为自购,主要购自本市的薛城区、峰城区、台儿庄区和滕县的棉花加工厂,不足部分从本省的聊城、菏泽、德州等地区购进。化学纤维一直由山东省纺织供销公司计划调拨辽阳化纤厂、江苏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上海等地生产的化纤原料以及从日本、美国、西德、意大利、巴西等国进口的原料。
  第一、第二棉纺织厂织布用纱均为自产自用,其他厂用纱1984年以前由山东省纺织供销公司、枣庄市纺织工业局统一调拨枣庄市棉纺织厂、济宁棉纺织厂、济南第三棉纺织厂生产的棉纱。1984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棉纱原料由原来的统一调拨改为自购,主要品种大部分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供应,不足部分从本省的青岛、济宁、梁山,江苏的江阴、太仓,安徽的淮南等地购进。
  产品精售1983年以前,枣庄市生产的各种棉纺织品,均由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和枣庄市纺织工业局统一实行对口调拨。棉纱产品除部分用于本厂织布外,其余均按调拨计划对口供应。主要用户是本市的针织厂、毛巾厂、织布厂、染织厂及枣庄市百货采购供应站;外地市主要用户是烟台毛巾厂、威海织布厂、乳山织布厂、莱阳毛巾厂及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等单位。棉布产品主要调往济宁印染厂、济南第一印染厂、济南第二印染厂、青岛印染厂、潍坊印染厂、滨州印染厂、枣庄印染厂、枣庄百货采购批发站、济宁纺织百货站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单位。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纺织品市场开始发生新的变化。_1983年,涤棉、纯涤产品滞销。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和枣庄市纺织工业局,及时将产品销售权授给企业,由企业自产自销。为此,各企业先后成立销售科,加强了销售力量,打开了产品销路。棉纺织品除由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和枣庄市纺织工业局牵头,协调供应本省及本市一些织布厂、印染厂外,企业自行联系订货,直销云南、广州、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
  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18.2号、14.6号、29号等规格的纯棉纱,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生产的29号纯棉纱,还远销到日本、缅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枣庄染织厂为了开拓产品销路,于1985年同上海海燕服装公司联营办起服装厂,以该厂生产的色织布为面料加工生产服装销售。
  经济效益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自1968年建成投产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经营几经波折。投产初期的1969年受无政府主义影响,企业管理混乱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622.56万元,实现利润54.6万元。1971年该厂贯彻了党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开展了工业学大庆运动,采取民主和专业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31,40万元,实现利润91.6万元,为国家上交税金171.9万元。1974年受“批林批孔”运动影响,无政府主义泛滥,生产下降到建厂以后的最低水平,全年亏损30多万元。1979年后,工厂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恢复,企业管理逐步走向正轨,并执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纯棉产品的同时,逐渐增加涤棉产品的生产,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业总产值由1974年的898.32万元,提高到3023.63万元,实现利润180.53万元,上交税金354.64万元。1982年由于涤棉产品滞销,国家决定对涤棉产品限产降价,工业产值有所下降。
  在涤棉产品滞销限产、降价的情况下,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在竞争中求生存,创出优质产品,打必了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1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35.18万元,实现币润153.75万元,上交税金452.45万元。彭1985年底,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7203.72万元,实现利润1947丈元,为国家上缴税金5802.6万元;枣庄市鲜二棉纺织厂投产一年来共完成工业总产崔1407.55万元,上缴税金,103万元,获利推82.75万元。
  1983年至198,9年枣庄市第一棉纺缪厂、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共生产出口纱1549.5吨,为国家创外汇414.84万美元。
  枣庄市帆布厂由于建厂时间短,缺乏省理经验,加之纺纱设备陈旧,职工技术素质差等原因,造成企业亏损。建厂4年,除1983年盈利1.5万元外,其它3年累计亏损7.54万元。
  枣庄市染织厂从1978年至1983年,国设备不配套,职工技术水平低,流动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使企业连年亏损,述年累计亏损32.25万元。1984年该厂贾薪了设备,加强了经营管理,开始扭亏为盈,至1985年底共获利润19.67方元,上缴税益29.44万元。
  滕县织布厂由于建厂基础较差,生产穿件不好,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济效益一直万高。1968年到1985年累计实现利润11.85万元,上缴税金76.5万元。
  第二章印染第一节色布枣庄市棉布印染历史悠久。清朝直至民国全市各集镇都有三至五家染坊。染场以蓝靛(亦称土靛)为染料,染蓝色布和蓝印花布。
  印花图案有猫蹄、菊花、喜鹊登梅、狮子滚锈球、鲤鱼跳龙门、五福捧寿、鹤鹿同春、石榴寿桃、百鸟朝凤、龙凤呈样等。蓝靛是采用当地种的寥兰草制成,染出的布自然朴素,不易退色。这种民间染布工艺一直延续至今。1985年枣庄边远山区仍有一些民间染坊,采用王法印染色布。
  枣庄现代化的印染色布始于80年代初。
  1980年11月,枣庄市棉纺织厂印染车间在厂的北侧兴建,次年,枣庄市棉纺织厂印染车间改建为枣庄市印染厂,总体设计规模为4条印染生产线。同年4月,齐村区农药厂转产,改建为枣庄市化纤印染厂,8月,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该厂有液流式喷射坯染机2台,液流式309A染色机2台,有职工57人,染针织涤纶布2.5吨。
  1982年7月,枣庄市印染厂第一条宽幅化纤印染生产线投入生产。9月,开始扩建年产1千万米窄幅4染生产线。当年,有职工467人,染各种色布224.52万米。同年,枣庄市化纤印染厂增加了绳状染色机1台,高温高压染色机1台,染针织涤纶布3.75吨。1983年9月,枣庄市印染厂窄幅棉染生产线投入生产,当年染纯棉布83.98万米,染化纤色布905.53万米;枣庄市化纤印染厂增加1台卷染设备,用于染色丝绸、线娣被面、’羽纱等产品。
  1985年,枣庄市印染厂共染纯棉布、涤棉混纺布、涤粘布等各种色布989.59万米,枣庄市化纤印染厂染被面1000条,机织涤纶布、涤腊布、羽纱布、棉布、涤棉布、涤粘布等各种色布74.6万米。
  1985年枣庄市化纤印染厂还对外加工染色晴纶丝、涤纶丝、毛线等17吨。
  第二节印花布1982年8月开始,枣庄市印染厂为增加花色品种,扩建1/2条八色印花生产线。
  1983年11月,1/2条印花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当年染印有兰竹叶、月季、山花、野碎花、几何形等图案的花布14.19万米。
  1985年,枣庄市印染厂共生产纯棉印花布、涤棉混纺印花布、涤粘棍纺印花布165.82万米。印花布主要花型有多色几何‘形、多色花点、小碎花树叶、枫叶等。
  第三节漂白布枣庄市印染厂从1982年第一条印染线建成投产,就开始应用双氧漂白工艺生产漂白布,是年生产33.15万米。1983年11月推广应用次氯酸钠漂白工艺。1984年生产漂白布164.49万米。
  1985年,枣庄市印染厂共生产各种漂白布144.39万米,主要品种有纯棉漂白布、涤棉混纺漂白布、涤粘混纺漂白布等。
  第四节防雨布为开拓产品品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1982年8月,枣庄市印染厂受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的委托,按照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新产品试制计划要求,开始对20/20涤棉防雨府绸产品进行试制,工程师纪修睦、岳光in'承担研制任务。1982年10月,20/20涤棉防雨府绸产品试制成功,生产出样布2000米,且经质量检验和外商确认,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要求。是年,生产防雨布8.42万米。
  1983年春,20/20涤棉防雨府绸产品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春季交易会,会上接受港商订货50码。7月,枣庄市纺织工业局会同枣庄市经委、枣庄市科委等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该产品进行技术鉴定,认为枣庄市印染厂采用ZD树脂有机硅整理剂及氟树脂混合整理工艺,研制的20/20涤棉防雨府绸,具有良好的拒水性和透气性,外观纹路清晰、挺括,手感柔软、滑爽,耐洗性好,与港商提供的实物标样和 Matugt服装面料对比,防缩、防给、缩水率、染色牢度、拒水性、实物.外观等均已达到或接近指标,并出口销往美国。
  1984年,在生产20/20涤棉防雨府绸的基础上,又研制出防雨卡其、防雨细纺、防雨半线府绸等系列防雨产品。
  1985年,枣庄市印染厂共生产各种防雨布283.28万米,其中生产20/20涤棉防雨府绸240.39万米,防雨普华2.59万米,42/2x23半线府绸40.30万米。
  枣庄市印染厂生产的20/20涤棉防雨府绸1982年获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新产品二等奖,1985年又获枣庄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五节特种后整理1985年11月,枣庄市印染厂工程师岳光训、技术员马文国,枣庄市纺织局工程师纪修睦等人,根据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新产品开发规划,主动与上海十七漂染厂工程师董伯伟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具有防水、防油、防火等功能的纯棉三防整理产品,还研究开发具有防油、防水、耐风压功能的涤棉油田工作服面料,以及具有防菌功能的纯棉卫生整理产品。是年,研制生产样布500米。
  第六节经营原料来源枣庄市印染厂主要原料坯、布,由枣庄棉纺织厂供应。另外,还从河南安阳及本省的青岛、济南、潍坊、淄博、菏泽等地、市的棉纺织厂自购一部分;化工原料均由山东省纺织供销公司、济南化工站、青岛化工站统一调拨;分散染料由青岛、北京、大连染料厂供应;还原染料由上海染料四厂、吉林染料厂、徐州染料厂供应;涂料由天津染料厂、济南文教用品厂供应;烧碱由青岛化工厂、济宁化工厂、徐州化工厂供应。
  枣庄市化纤印染厂主要是对客户来料加工,所需化工染料经枣庄市化轻公司、化工站购进上海、青岛、济南等地生产的各种化工染料产品。
  产品销售枣庄市印染厂生产的各种色布、漂白布、印花布、防雨布,除少量供应本厂成衣车间加工服装销售外,其余产品均销往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河南、河北、辽宁、福建、甘肃、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及本省各地区。此外,枣庄市印染厂还设立了产品零售批发门市部,经销该厂产品。
  ’1983年,枣庄市印染厂生产的20/20涤棉防雨府绸产品,经香港出口销往美国市场。
  经济效益枣庄市印染厂由于坯布原料紧缺,产品质量不佳等原因,经济效益不够景气。建厂投产的1982年完成利税14.2万元。·1983年,采用次氯酸钠漂白工艺后,降低了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漂白染化料由原来的0.71元/百米,下降到0.052元/百米,节约蒸汽费用0.15元/百米,全年完成产值3606万元,实现利税95万元。2万米,20/20涤棉防雨府绸出口销往美国,为国家创外汇10万元。1985年枣庄市印染厂完成产值4386万元,利润0.24万元,上缴税金234.5万元。
  枣庄市化纤印染厂,从建厂投产的1981年到1984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4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73.6万元,创利润38.5万元,上缴税金13.2万元。1985年,由于加工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原因,使企业亏损12.5万元。
  第三章麻纺织第一节麻袋枣庄市生产麻袋始于1972年。是年10月1日,枣庄市麻纺织厂建成投产。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国家标准袋(66X35)180万条,当年有职工144人,有黄麻织布机26台,生产国家标准袋(66x35)0.7万条。
  1978年,枣庄市麻纺织厂为满足对市场麻袋的需求,增加积累,利用原有空余厂房、通用机械,挖潜改造,增加J211-90黄麻织布机26台。1982年,形成年产国家标准袋(66x35)360万条的生产能力,是年生产麻袋340.161万条。
  1979年11月,滕县开始筹建大坞麻纺织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各种规格麻袋25万条。1980年8月,滕县大坞麻纺织厂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146人,生产各种规格的麻袋4.4万条。同年,枣庄市麻纺织厂有职工812人,生产66x35.66X32等规格的麻袋188万条。1985年,枣庄市麻纺织厂有职工964人,有黄麻织布机52台,全年生产麻.袋325:2895万条,主要规格有107X74x66x35X927,107X74X66x35X960,107X74X66X35X980,107x74X66X32x927,107X74x66X30X927,92X63X66X35X700,92X63x66x32x700.86X58X66X35X575,86X58X66X32X575,111:8x67.3X66x32x1020,109.2X73.676X32X1020,900X60X66x32x770等;滕县麻纺织厂有J211-60黄麻织布机12台,有职工·187人,全年生产麻袋66.5万条,主要规格有66X53,66x32,628,5728,还有45x10,50x57,35x70等3种规格的小型包装袋。
  枣庄市麻纺织厂、滕县麻纺织厂,自建厂以来,除生产麻袋外,每年还根据用户需要,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麻纱线。
  枣庄市麻纺织厂生产的“远航牌”66X35,66X32两种规格的麻袋自1980年至1985年连续6年保持了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枣庄市麻纺织厂在试制刺枪簇绒地毯的同时,又组织有关人员对国内外簇绒地毯的生产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的研究。1983年,引进一套日本簇绒地毯设备,形成年产80万平方米簇绒地毯的生产能力。1985年6月,引进的日本伊藤忠商事生产HTM-II164型地毯簇绒机,井上金属生产的井上/科布尔4M-41型涂层拉幅干燥机全部开机试产。
  当年生产耐污染、抗静电性能好、弹性大、不霉不蛀、耐潮湿、可洗涤、滞燃性能好的丙纶和晴纶簇绒地毯6.708万平方米。
  第三节经营第二节地毯1982年12月,枣庄市麻纺织厂从黑龙江呼兰县农业机械厂购进10把簇绒地毯刺枪。1983年1月5日首次试产出两块织有“熊猫嘻戏”、“龙风呈祥”图案、规格为5.2平方米的刺枪簇绒地毯。后又相继生产出1000余平方米供枣庄宾馆试用。1983年7月,因使用刺枪生产簇绒地毯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生产出的刺枪簇绒地毯耐用性能差,不易清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好而停止生产。
  原料来源麻袋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原麻。1972年至1981年,原麻均由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供销公司从本省嘉祥、济宁、鱼台、微山、滕县等地调拨供应,1981年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料采购供应开始由国家调拨转为工厂自采自收。原麻大多来源于四川省的江油、绵阳,安徽省的六安,安徽省的毫县和本省的微山、济宁、嘉祥、鱼台、宁阳、滕县等地。
  1973年至1974年,枣庄市麻纺织厂还使用过泰国、尼泊尔、孟加拉3国进口的部分原麻。
  簇绒地毯生产的主要原料丙纶、精纶两种绒面纱,均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丙纶厂供给。PP基布从日本国进口,麻布由青岛麻纺织厂供给。
  产品销售1972年至1981年,麻袋均由国家纳入生产计划,统一调拨。产品由山东省一轻厅供销公司调往中国天津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国青岛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临沂地区粮食局、滕县粮食局及枣庄市粮食局等单位。
  1981年以后,麻袋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转为工厂自销。主要用户为中国天津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国青岛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还销往四川、河南、江苏、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自治区及本省各地。滕县麻纺织厂还利用富余人员办起了产品展销门市部,经销该厂产品。
  枣庄市麻纺织厂生产的“远航牌”66X31x111.8x67.3x1020蓝线袋还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经济效益枣庄市麻纺织厂自建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75年完成产值123.1万元,实现利润23.8万元,上缴税金16.9万元。1978年完成产值346.72万元,实现利润129.63万元,上缴税金47.82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935.2万元,实现利润16.1万元,上缴税金67.1万元。滕县麻纺织厂1985年实现利润7.2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兀。
  1980年至1985年,枣庄市麻纺织厂共生产66x31x111.8x67.3x1020规格的蓝线出口袋532.3661万条,为国家创外汇计人民币1240.413万元。
  第四章毛纺织第一节毛线枣庄市毛纺织工业兴起于50年代后期。
  1958年,滕县城关镇以杨运田为组长联合办起了n人的针织社,利用简陋的铁木工具淤毡、织毛衣、手捻毛线。直至1971年针织社才从上海礼帽厂购买了1台英国30年代产旧梳毛机,1台粗纱机,从青岛废品站购买了1台40时旧梳毛机。同时自制了2台细纱机,开始由手捻毛线转为机纺毛纱生产。是年城关镇针织社正式改为滕县毛纺厂,有职工%人,生产毛线9吨。1979年,滕县毛纺厂职工增加到220人,生产粗纺毛线20吨。
  1980年,由于精纺毛线的大量生产,造成粗纺毛线产品销路不畅,滕县毛纺厂停止生产粗纺毛线,转产地毯毛纱。
  1979年9月,枣庄市峰城区开始筹建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设计规模为1600枚精纺锭,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睛纶针织绒线320吨,并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定点生产睛纶针织绒线厂。1981年初,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26支、32支2种规格的睛纶膨体针织绒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根据厂技术力量和设备配套能力,下半年又新增了400枚精纺锭,形成了年产睛纶针织绒线364吨的生产能力。是年,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有职工3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人,有1600枚精纺锭,生产26支、32支睛纶膨体针织绒线300.59吨。
  1982年至1983年,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增加了染色加工新工艺,根据用户需要,加工生产各种颜色的睛纶针织绒线产品,同时增加了14支睛纶膨体夹丝线的生产。1983年生产3种规格的绒线350.41吨。
  1985年,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有职工327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有精纺锭1600枚,分毛纺、染织两个生产车间及一机修辅助车间。至年底共生产红、黄、蓝、绿、黑、白等6种颜色的14支睛纶膨体夹丝线,26支、32支睛纶膨体针织绒线370吨,创产值814.53万元。14支睛纶膨体夹丝线在1984年山东省产品质量评比会上受到好评。
  第二节呢绒1981年,枣庄市市中区投资844万元,将原岳楼知青农场改建为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各种粗纺呢绒50万米,规模为粗梳毛纺锭1120枚,是年7月,破土动工兴建。1983年1月,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建成厂房11000平方米,安装主要生产设备218台,并试产出全毛麦尔登呢绒80米。是年7月,全毛麦尔登产品正式投入生产。同时投入生产的还有全毛海军呢、制服呢、混纺海军呢、女式呢等4个品种。至年底,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有职工520人,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共生产5个品种的呢绒布12.8万米。
  1984年,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增加生产仿烤花大衣呢、纯毛雪花大衣呢、混纺雪花大衣呢等品种。是年,生产8个品种的呢绒布25.2万米。
  1985年,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设洗毛、染整、梳纺、机纺4个生产车间及1个机修辅助车间,全厂有职工847人,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共生产呢绒布32.2万米。品种有全毛海军呢、棍纺麦尔登、混纺女式呢、混纺制服呢、混纺仿烤花大衣呢、混纺格花呢等。
  纺、织造、整理3个生产车间及1个机修辅助车间,年产各种规格的毛毯4565条。品种有提花水波纹毛毯、普通纯毛毛毯等。
  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从1985年开始与上海市毛麻公司技术咨询开发中心搞横向联合,并签定为期5年的共负盈亏合同。5年内逐步达到6台套粗纺设备规模,形成年产4.5支睛纶地毯纱220吨、毛毯30万条的生产能力。
  第四节地毯毛纱第三节毛毯滕县毛纺厂自1980年初停止粗纺毛线生产后,开始集中力量生产3.5支地毯毛纱。
  当时有30年代英国产梳毛机2台、旧粗纱机2台,有职工234人,当年生产地毯毛纱62吨。
  1983年,滕县毛纺厂更新梳毛机2台,开毛机1台,增加粗纱机3台,是年,生产地毯毛纱111吨。1985年,滕县毛纺厂有职工259人,生产地毯毛纱185吨。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1985年开始增加生产毛纱、睛纶纱产品,当年生产毛纱61吨、睛纶纱12吨。
  滕县毛纺厂生产的地毯毛纱,1985年在山东省17个厂家评比中质量名列第一。
  1953年,原枣庄镇陈德元、陈立山等12人自愿组成绳经互助组,后改为绳经联社。
  1969年11月,该社在生产绳经的基础上,从济南八一织毯厂购买了3台连杆式织机,开始试产棉毯产品。1969年,又从上海纺织机械厂购买了1台W301型起绒机,从徐州织毯厂购来了1台20年代产好华特型号的粗纱机和1台梳棉机。1970年棉毯生产形成生产能力,联社改为齐村织毯厂。1985年2月,齐村织毯厂改建为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4月调机试产毛毯成功,并投入正式生产。
  1985年底,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共有职工2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人,有BC583粗纺细纱锭320枚,213提花机16台,设梳第五节经营原料来源毛纺织产品所用原料主要是羊毛和化纤两种。滕县毛纺厂生产所用羊毛原料,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公司、外贸畜产公司计划供应西宁、银川所产羊毛及进口的美国、新西兰、阿根廷等国产羊毛。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生产所用的羊毛,是从内蒙古、新疆、河北、江苏及本省的菏泽、临沂等地自购。化纤原料均由山东省纺织供销公司统一调拨供给,其货源有河南新乡以及台湾地区所产化纤原料,还有从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家进口的化纤原料。
  产品销售腊纶针织绒线由山东省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统一调拨,销售给河北省和本省济南、临沂、菏泽等地、市。
  提花水波纹毛毯、普通纯毛毛毯多在本市销售,部分销往上海。
  地毯毛纱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公司、外贸畜产公司统一调往济宁、泰安、菏泽、临沂等地的地毯厂,经加工销往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
  呢绒、毛毯除在本市销售外还销往本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潍坊、德州、临沂、菏泽、淄博等地、市,并远销内蒙、宁夏自治区及福建、云南、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甘肃、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
  经济效益枣庄市第一毛纺织厂自投入正常生产以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4.53万元,创利润83万元,上缴税金127.32万元。
  枣庄市第二毛纺织厂投产3年,因原料不足,产品质量差,造成企业年年亏损,仅1985年完成工业产值1007.86万元,亏损37.3万元。
  1985年,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万元,创利润15万元,上缴税金6.7万元,滕县毛纺厂,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9万元,创利润21.87万元,上缴税金26.3万元。
  第五章针织第一节袜子1967年1月,枣庄市针织厂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线花袜和部分长筒线袜。当时有主要织造设备K字型袜机10台,B字型袜机6台,Z506型罗口花袜机巧台,有职工29人,日产长筒线袜2700双,全年共生产长筒线袜、卡丝袜9.7万双。1974年至1975年,枣庄市针织厂开始生产以化纤为主要原料的棉纶丝袜、弹力丝袜。1975年,有织袜机67台,生产线袜、卡丝袜、锦纶丝袜100.2万双。枣庄市针织厂建厂初期,系集体性质的街道生产厂,1975年7月由街道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
  1977年下半年,台儿庄开始筹建针织厂。1978年3月,台儿庄针织厂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30人,生产尼龙加底线袜13.5万双。同年,枣庄市针织厂生产线袜、卡丝袜119.86万双。1983年5月,台儿庄针织厂改名为台儿庄织袜厂,当年有职工27人,专用设备18台,附助设备11台。次年,台儿庄织袜厂生产袜子2.5万双,枣庄市针织厂生产袜子88.84万双。
  1985年,枣庄市针织厂共有职工767人,织袜机40台,生产袜子94.23万双,品种有弹力丝袜、卡丝袜、丙纶袜、线袜等,其中卡丝袜、线袜是该厂传统产品;台儿庄织袜厂有职工95人,织袜机30台,生产袜子15万双,品种有弹力丝袜、薄弹力丝袜、毛巾袜等。
  第二节针织布1981年4月,枣庄市开始筹建新兴针织厂,是年11月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17人,有Z113提花圆机3台。次年,生产涤纶纬编布12.6万米。
  1985年,枣庄市新兴针织厂有职工182人,有Z113提花圆机·3台及从日本、香港引进的LUX-MD针织圆机1合,XL-LS2针织圆机1台,XL-WS针织圆机2台。全年生产0.5mx1.1m,0.75m.x1.35m,1.1mx1.1m.2.2mx1.55m等规格的涤纶转移印花台布1.2万套,生产纯涤纶纬编布38吨,涤棉交织纬编布65吨。主要品种有纬编涤纶蚊帐、双面夹丝布、针织毛圈布、单面乔其纱、涤棉交织布、睛棉交织布等。其中双面夹丝布具有保暖性强、透气性好等优点,1984年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评为优秀新产品。
  枣庄市针织厂每年生产的针织坯布除用于内衣车间加工制作成各式针织内衣外,还生产部分商品坯布出售。
  衫在1984年山东省实物质量评比中荣获同类产品第一名,32支睛纶双面交叉反领罗衫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获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优良产品奖。
  第四节针织外衣第三节针织内衣1970年2月,枣庄市针织厂建内衣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内衣5万件。次年5月,内衣车间建成投产,有棉毛织机7台,当年生产男女各式棉毛衫裤11.17万件。
  1975年,内衣产量达到48.479万件。
  1982年9月,枣庄市新兴针织厂建成内衣车间,主要生产以涤纶原料为主的内衣产品。是年,生产内衣0.6万件。同年,枣庄市针织厂生产内衣185.22万件,其中睛纶内衣42.543万件,外涤内棉针织内衣及各式棉毛衫裤142.7万件。
  1983年2月,由滕县汽车修理厂改建的滕县针织厂正式投入生产。是年,有职工135人,生产纯棉、睛纶针织内衣31.94万件1985年,枣庄市新兴针织厂有职工182人,共生产各种规格内衣19.34万件;滕县针织厂有职工185人,生产内衣44.45万件,主要品种有纯棉、睛纶棉毛衫裤、汗衫、背心、厚绒裤、纯棉抽条自由花衫裤等;枣庄市针织厂共生产各种规格的内衣132,5244万件,主要品种有绒布类、棉毛类、睛涤纶类、汗布类等各式男女衫裤、汗衫、背心,各式儿童衫裤、汗衫、背心。其中,32支睛纶双面海军领罗边1981年11月,枣庄市新兴针织厂与齐村区新兴服装厂合并,取名为枣庄市新兴针织服装厂,有职工21人,并开始生产男女各式针织外衣。
  1982年12月,枣庄市新兴针织服装厂恢复原枣庄市新兴针织厂厂名。是年,生产各式针织外衣4.3万件。
  1985年,枣庄市新兴针织厂共生产各式针织外衣12.4万件,主要品种有中山装、套装、茄克衫等各式男女针织服装。该厂生产的双面茄克衫选用双面夹丝布制做,样式始终保持了运动服的特点,1985年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评为同类产品二等奖。
  第五节经营原料来源针织产品的主要原料是棉纱和化纤。棉纱原料均由枣庄棉纺织厂供给,化纤原料均由山东省纺织供销公司按省厅统一调拨计划供给从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化纤原料。
  此外,枣庄市针织厂、枣庄市新兴针织厂、滕县针织厂在调拨计划不足的情况下,还同浙江、江苏、河南、湖南等省及本省的泰安市协作,购进部分化纤原料。
  产品销售枣庄市针织厂生产的袜子,1967年至1979年9月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启用“天鹅牌”商标,1979年10月开始启用“五朵金花”牌商标。生产的针织内衣,自1979年10月开始启用“永福”、“嘉兰”两种商标。
  枣庄市新兴针织厂生产的针织内衣、外衣,自1982年开始启用“金三叶”牌商标。滕县针织厂生产的针织内衣,自1983年5月开始,启用“荆泉”牌商标。台儿庄织袜厂属区集体所有制企业,滕县针织厂系县属国营企业。
  台儿庄织袜厂生产的袜子1983年前使用未注册的“丰收”牌商标,1983年后,正式启用国家注册“美亚”、“东方”、“佳锦”牌商标。
  1981年前,枣庄市生产的袜子、针织内衣、针织外衣等针织产品,均由枣庄百货采购供应站包销。
  1982年,随着商品市场的开放搞活,针织产品除市、县两级百货公司经销部分外,其余全部自销,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辽宁、吉林、广西、甘肃、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及本省的各市、县。
  枣庄市针织厂还设有小批发部和展销门市部,经营批发、零售该厂部分产品。
  经济效益枣庄市针织厂自1966年8月正式开始生产以后,产值、利润连年增长。
  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197.05万元,创利润13.88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到548.23万元,创利润17万元,上缴税金47.2万元。
  枣庄市新兴针织厂,1981年完成利润5.33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1985年完成利润17.4万元,上缴税金13.06万元。
  台儿庄织袜厂,1983年至1985年共完成利润1.36万元,上缴税金3.5万元。1985年,因产品销路不畅,造成积压,当年亏损.3万元。
  1985年,滕县针织厂完成利润7.01万元,上缴税金n万元。
  第六章复制品第一节毛巾1970年4月下旬,枣庄市棉纺织厂由平茅芦、昊明秋等10人开始筹建枣庄市棉纺织厂毛巾车间。1972年1月1日正式生产时,有1511B44时毛巾织机20台,职工126人,生产白毛巾、彩条巾、印花毛巾等5个品种。
  至1976年上半年总计生产毛巾168.342万条。
  1976年6月枣庄市棉纺织厂扩建,毛巾车间搬迁到枣庄市火车站中转站库房里,定名为“枣庄市齐村区东风毛巾厂”,系齐村区直属国营企业。1977年8月1日正式开始投料试生产时,有职工187人,至年底生产毛巾15万条。
  1978年初,东风毛巾厂为扩大生产,新购置了20台1511B44时织机,年底有职工232人,生产毛巾161.5537万条。1979年,东风毛巾厂职工达281人,生产毛巾158.2720万条。
  1982年7月,枣庄市人民政府批准贷款198万元,将原隶属枣庄市化工局的枣庄市化工机械厂转产毛巾被,并改名为枣庄市毛巾厂,设计规模为年产宽幅提花毛巾被40万条。1983年7月正式投料生产,当年生产毛巾被3.6633万条,浴巾0.7544万条,还生产普梳华达呢、中长布、棉布6.23万米。是年,山亭区向东风毛巾厂投资44万元,扩建了2400平方米两层楼的毛巾生产车间,职工增至432人,生产面巾、枕巾、毛巾被128.8395万条,获利润9.913万元。
  1985年,枣庄市山亭区东风毛巾厂有主机42台,厂区建筑面积1.6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54万元,职工377人,生产各种毛巾、枕巾、毛巾被42.7796万条。枣庄市毛巾厂有职工468人,主要设备1515-75时提花织机60台,专用及通用设备159台。该厂从1983年7月至1985年底共生产沙发巾、毛巾布、毛巾被34.75万条。
  第三节织带第二节手帕枣庄市手帕生产始于滕县城关镇棉织社。滕县城关镇棉织社1966年4月建成投产,始生产连机带。生产工具是民间旧式木织机,当时有职工27人。1968年6月该社用连机带织机开始生产38x38x21支纱织条手帕。同年11月28日,原城关镇木器厂、被服厂、棉织社合并改名为滕县城关棉纺织厂,系集体所有制企业,至年底,有职工84人,生产手帕60万条。
  1970年3月至9月,滕县城关棉纺织厂增加了26台大英机,当年有职工116人,生产32支纱织条手帕80万条。1971年试制生产了方围巾5万条。1972年生产扎腿带10万副,连机带100万米。
  1978年,滕县城关棉纺织厂试制生产40x40缎条手帕成功。同年12月滕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滕县城关棉纺织厂改名为滕县手帕厂,主要生产花手帕、印花手帕,其它附助产品有经济布、纱布、口罩。
  1985年,滕县手帕厂手帕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有手帕织机56台,职工226人,年产印花手帕200万条,织条手帕100万条,印花包袱皮15万个,连机带229.64万米,工业总产值60万元。该厂生产的30x30公分32支纯棉纱印花手帕,采用活性颜料、涂料,人工套板,其色泽鲜艳,图案新颖。“兰草”图案手帕曾获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新产品奖。1984年生产的墨竹、兰草、孔雀牡丹、月季、枫叶、蝴蝶月季、玉美人鹦鹉、玉兰等8种图案手帕,被山东省纺织工业厅评为优秀图案设计奖。
  1970年前,枣庄民用的各种线带和工业用的各种绽带,均需从外地购进。1970年,以生产服装为主的枣庄镇被服厂,从济南购进10台日本丰田式仿板本14时织带机。
  1972年5月1日,枣庄镇被服厂织带车间在君山路正式建成并投料生产,产品有连中带、平纹带、花圆带、青扣带,当年生产300万米。
  1978年3月,枣庄镇被服厂改名为枣庄织带厂。1981年,枣庄织带厂向枣庄市建设银行贷款17万元,购置了24台1511织机。
  1983年,枣庄织带厂有职工216人,主要设备线带织机50台,圆体编织机103台,年产织带500万米。织带品种有6.2,6.C12.7,8.5公分的松紧带,0.8,1.3,1.5,2,2.5,3.2公分松紧带,4公分腰带,3.2,2.5公分背包带,1.6公分水壶带,5,5.5,6公分的罗纹带、青扣带、白扣带、花线绳、圆松紧带,1.1,1.6,1.3公分鞋口带,2,2.5公分的白布带,1.3公分的草帽带,2公分电机带,1.5公分绽带,斜纹带共31个品种,其中罗纹带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新产品奖。织带使用国家注册的“三羊”牌商标。
  1984年底,枣庄织带厂有职工249人,技术员1人,设备有1511织机改装的织带机50台,17锭圆体编织机34台,生产31种线带400万米。
  第四节手套1971年枣庄市针织厂购进上海产10台拉刀式半自动手套机,进行线手套的生产,当年生产线手套36万副。1975年停止生产线手套。4年总计生产线手套291.485万副。
  1977年7月,峰城区手套厂开始筹建,当年11月份生产,有职工48人,主要设备有枣庄市针织厂的旧10台拉刀式半自动手套机和新购南通产6台半自动手套机。辅助设备有1台倒纱机,3台罗纹机,至年底生产白纱手套、合股线手套、尼龙手套共3个品种0.12万副。
  1979年上半年,滕县毛纺厂购进江苏常熟产40台手套机。1980年初,有29台手套机开始生产,当年底生产白线手套巧万副。
  1985年,峰城区手套厂有职工48人,投入生产的手套机有南通产半自动手套机6台,拉刀式半自动手套机10台,全年生产手套30万副;滕县毛纺厂有职工259人,手套机60台,全年生产手套130万副。
  第六节羊毛衫第五节棉毯1966年11月,齐村区绳经联社从济南八一织毯厂购进了3台连杆式织毯机,在以生产绳经的基础上开始用土法人工落纬试制棉毯。棉毯使用传统的耐酸硫化红和耐酸硫化黑土法染色,牛产出的坯毯送徐州织毯厂锁边。由于设斧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差,加工成本毫等原因,从‘967年初至1968年底共生产棉毯、1.8万条,亏损达18万元。
  1970年至1973年,齐村绳经联社扩大棉毯生产规模,拥有上海纺机厂产 M301起毛机1台、粗纺机1台,挤南纺机厂产1515织机4台,还从徐州购进1台“好华特”型粗纱机,从市棉纺织厂购进5台梳棉机。1970年有职工98人,生产棉毯6万条。1972年至1973年每年生产棉毯10万条,平均月产量8000条,年产值60万元。1975年至1980年共生产棉毯37.731万条,还用1515织机试制生产了晴纶毯,改革了印花新工艺和图案的设计。1982年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是年生产棉毯16.3632万条,1983年生产9.1158万条,1984年生产5.7158万条。
  由于人民生活的提高,对毛毯产品需求量增加,棉毯产品造成滞销、积压。1985年4月织毯厂改建成枣庄市第三毛纺织厂,以生产毛毯,地毯纱为主。
  1978年上半年,枣庄市薛城区在金河公社筹建羊毛衫厂,1979年1月建成投产,成为枣庄市最早生产羊毛衫的厂家。当年,该厂有Z520型横机26台,有职工97人,生产尼龙衫裤、围巾、睛纶衫裤共8000件,后改名为枣庄市羊毛衫一厂。
  1980年2月,枣庄市羊毛衫二厂在税郭乡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46人,有Z520型横机8台,生产睛纶童衫裤、紧腰衫、睛纶衫、叠领衫、睛纶绣花衫、人革衫等5300件。
  1981年上半年,枣庄市羊毛衫三厂在峰城区大桥东建成投产,当年有职工50人,生产睛纶女套衫、女开衫、男套衫、男开衫等4种羊毛衫5.17万件。
  1982年2月,原枣庄市中区郊区乡被服厂,改建成枣庄市羊毛衫四厂。是年有Z520型横机10台,有职工56人,生产压领衫、开衫、两翻领、童圆领、童压领、尼龙衫、晴纶衫7个品种羊毛衫1150件。
  1981年,枣庄市煤机厂经枣庄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建羊毛衫厂,并定名为枣庄市羊毛衫总厂,为隶属枣庄市纺织工业局的国营企业,当年有专用设备Z520型横机125台,有职工290人,日产羊毛衫300件。枣庄市羊毛衫总厂从1982年至1983年底总计生产羊毛衫4.04万件,产品有纯羊毛衫、睛纶衫、尼龙衫3大类71个花色品种。由于产品质量差、无销路、加工成本高、产品积压,1983年12月经枣庄市人民政府批准停产下马。
  1985年底枣庄市有羊毛衫一厂、羊毛衫二厂、羊毛衫三厂、羊毛衫四厂。除羊毛衫三厂隶属峰城区经委领导外,其一、二、四厂均属乡镇企业。4个厂总计有职工351人,全年生产羊毛衫111.86万件。
  第七节经营原料来源枣庄市棉纺织厂从1972年初至1976年上半年,生产毛巾的原料主要是本厂生产的棉纱。
  枣庄市山亭区东风毛巾厂生产原料棉纱,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按计划调拨供应,1985年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供应一部分。
  东风毛巾厂年最高用纱量420吨。生产毛巾的染化料均由天津、上海、青岛按计划调拨供应,不足部分由厂到烟台、潍坊、德州自购。
  枣庄市毛巾厂生产的毛巾被原料棉纱,1984年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按计划供应。
  从1985开始,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第二棉纺织厂按计划供应。生产化纤布的原料涤纶短丝,每年需用100吨,由山东省的济宁地区及江苏省的徐州购进。
  滕县手帕厂属乡镇企业,投产初期原料来源靠自购棉花,自己加工。随着生产的发展,棉纱用量越来越大,自1967年开始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按计划调拨供应。
  枣庄市织带厂生产线带的原料棉纱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按计划调拨供应。1985年用纱49.5吨。棉纱供应稳定。
  手套生产的原料棉纱按计划内调拨。
  1985年滕县毛纺厂、峰城手套厂所用棉纱84吨,均由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按计划调拨供应。
  山亭区织毯厂棉毯生产原料是较次等的棉花,1966年投产后全从菏泽、泰安等地区自购。
  枣庄市生产羊毛衫的原料弹力锦纶丝、睛纶丝,均由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按计划直接调拨,膨体纱由枣庄市第一毛纺厂供应。
  1982年由于计划内调拨的原料价格偏高和运输上的困难,中止了调拨计划原料,各羊毛衫厂通过协作关系从江苏无锡、苏州、徐州自购原料生产。
  产品销售枣庄市棉纺织厂毛巾车间生产的毛巾均由枣庄市一百货批发站包销,该厂留用极少一部分。
  枣庄市东风毛巾厂生产的各种毛巾,开始均由枣庄市百货批发站负责包销,1983年下半年由包销转为自销。1984年初,这个厂的库存积压产品资金高达40万元。该厂通过调查,了解到山东省的毛巾产量占全国的48%这一信息,组织了有干部职工组成的推销队伍,南下长江,北渡黄河,西去淦关,东至东北,并应邀参加了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纺织产品订货会,产品销往20个省、市级百货批发站。1985年枣庄市东风毛巾厂生产的“雪莲”牌毛巾被,在全国范围内有40多家销售点,产品供不应求。
  枣庄市毛巾厂生产的“友好”牌毛巾被主要销往山东省的青岛市和烟台地区。
  滕县手帕厂生产的手帕使用“龙泉塔”牌注册商标。1966年至1979年生产的手帕及部分连机带,均由滕县百货批发站负责包销。
  1980年产品由包销转为自销。1982年以后,生产的印花手帕销往全国各地。
  枣庄织带厂生产的各种线带,使用“三羊”牌注册商标。1972年至1980年底,线带一直由枣庄市百货批发站、枣庄市五金公司负责包销。1981年初,两家停止包销,造成线带积压。下半年枣庄织带厂组织了产品推销组,携带样品走出去同用户签订合同。从1982年开始,产品以品种齐全,质量好,销往江苏、广西、河南、河北、甘肃、沈阳及本省的济宁、泰安、邹县等10个省市和地区,其中天津销量较大。罗纹带还和青岛鞋厂的产品配套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国。
  枣庄市针织厂从1971年至1975年共生产手套291.485万副,全部由枣庄市百货批发站负责包销。枣庄市峰城区手套厂生产的手套,从1979年至1983年上半年一直由枣庄市百货站包销。1983年下半年后,枣庄市百货批发站包销枣庄市民政局福利厂残疾人生产的手套,峰城区手套厂由包销转为自销,后该厂靠自己走出去,自找销路,产品除由本市劳保商店经销外,还销往黑龙江、安徽、陕西、甘肃、江苏、上海以及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日照等地。峰城区手套厂从1977年至1985年底,总计生产手套341万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滕县毛纺厂从1980年初至1982年,总计生产手套35万副,全部销往黑龙江的鹤岗市,1983年初至1985年底,生产手套300万副,全部销往上海。
  枣庄市生产的羊毛衫产品,从1978年至1979年上半年,由枣庄市百货批发站负责包销。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下半年,部分产品包销,部分自销。1982年下半年后,全部羊毛衫产品由厂自销。枣庄市羊毛衫总厂生产的羊毛衫降价30%,40%,50%后在本市销售。枣庄市羊毛衫一、二、三、四厂采取主动向各地百货批发站联系订货,外出人员带着推销产品到各大国营、集体商店和个体商点,征求订货或办理代销,有时还采取零售、赶大集、赶会等方式销售。
  全市生产的羊毛衫花色品种达118个,远销贵州、广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及省内的微山县、曲阜县、泅水县、临沂地区各县和枣庄市各大商场、百货商店。
  经济效益枣庄市棉纺织厂生产的毛巾是该厂的辅助产品,没有单独核算。
  枣庄市东风毛巾厂从1977年8月初投产至1979年底,总计生产毛巾362.228万条。由于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两年多的时间亏损47.9万元。1980年初该厂调整了领导班子,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年底生产各种规格的毛巾249.1640万条,获利润6.013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9.91万元,获利润11.66万元,上缴税金28.996万元。
  枣庄市毛巾厂1985年生产毛巾被20.5万条,化纤布20.8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354.92万元,利润9.15万元,上缴税金30.9万元。
  滕县手帕厂1985年底全厂有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销售额达70万元,年利税13万元。
  枣庄织带厂1985年生产织带400万米,服装26851件,完成产值124.11万元,利润4.99万元。峰城手誉厂1985·年完成产值170.94万元,利润14.9万元,上缴税金5.7万元。
  第七章丝织第一节缥丝枣庄地区fm丝历史悠久。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谷之下以蚕桑,而峰之蚕有四,……其茧大小不一,而丝皆光泽。"1932年滕县养蚕户达一万户,年收茧1424担。民间土法缀丝,一直相延不断。
  1977年8月,滕县鲍沟乡建小型乡力、企业鲍沟缥丝厂,至1978年底共缥白长丝3吨。1981年10月,滕县鲍沟丝绸厂,在生产丝绸软缎被面的同时,有40台浙江绍兴产D681缥丝机、1台杭州产圆盘煮茧机和一组40窗复摇机投入缥丝生产,至年底生产20-22白长丝3吨。1982年生产白长丝10吨,1985年生产白长丝12.7吨。该厂生产的白长丝,1985年在山东省丝绸公司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
  代开始,枣庄市建起了乡、镇、村办企业鲍沟丝绸厂、黄庄丝绸厂、西王庄新华色织厂,运用现代丝织设备,生产丝织品。1981年至1982年,鲍沟丝绸厂生产软缎被面6500条,黄庄丝绸厂生产软缎被面4250条,新华色织厂生产软缎被面3700条。
  1984年,滕县鲍沟丝绸厂更名为滕县丝绸厂,仍属乡镇企业。1985年,滕县丝绸厂、黄庄丝绸厂、西王庄新华色织厂生产的丝织品有羽纱隐条呢、涤丝花软缎、真丝防给绸、电力纺、素线娣布、美丽绸等。
  第三节经营第二节丝织品清康熙、乾隆年间,滕县的“滕绢”列为贡品,且远销各地。清光绪年间,峄县帛(丝织品)之属有绢、椿绸、山绸、捻绸。民国至建国前夕,“滕绢”作为民间传统产品,相延未衰。
  建国后,枣庄缎丝缉绢,仍很广泛。自80年1977年至1978年,滕县鲍沟缥丝厂,主要为滕县土产站加工白长丝,其原料蚕茧由滕县土产站供给,缥出白长丝由土产站包销,滕县丝绸厂缥丝原料蚕茧,由山东省丝绸公司计划供应,加工出的白长丝由山东省丝绸公司检验合格后负责包销。各厂丝织品生产所需120D有光粘脐人造丝均靠自购,每年约用40吨,主要来源于河南新乡,辽宁的丹东,浙江和山东省丝绸公司,以及山东省二轻工业厅。购进的人造丝,部分从日本、美国进口。生产的丝织品在本市各大商场、百货商第八章主要企业简介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原名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始建于1966年11月,是枣庄市于60年代中期建立的第一个国营棉纺织企业,也是枣庄市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厂址位于枣庄市市中区络塔埠。厂区占地面积99957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为’52186平方米。生产设备除继续使用日本丰田式打包机2台、整经机1台、浆纱机1台、穿箱机9台外,其余均系国产设备。
  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初期建设规模为20000枚纱锭,780台布机。1968年7月该厂建成投产。当年有纱锭10816枚,布机368台,职Z1379人。经过1976年、1980年两次扩建,到1985年底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374万元(原值),有纱锭50552枚,线锭9500枚,精梳机3套,布机922台,职工4392人的专业生产多品种棉纱、棉布及涤棉混纺纱、布的中型棉纺织企业,年生产能力为纱8000吨、布2400万米。设前纺、细纱、筒摇、准备、织布、整理6个主要生产车间和机修、动力2个辅助车间。主要生产纯棉、普梳涤棉、精梳涤棉3个产品系列的纱、布。
  1985年,完成工业产值6318.99万元,实现利税981.1万元。产品曾多次荣获部、省优良产品称号。“兰凤”牌纱销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枣庄市第一棉纺织厂在搞好本厂建设的同时,还承担了援建枣庄市东风毛巾厂、枣庄市印染厂、枣庄市帆布厂、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的任务,并为全市纺织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
  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是枣庄市1981年11月新建的一个以生产中厚织物为主的中型棉纺织企业。厂址位于枣庄市青檀南路23号,厂区占地面积210397.89平方米,总体设计规模为50000枚纱锭、1000台宽幅布机。1984年12月该厂建成投产,形成30000枚纱锭的生产规模,年产棉纱4000吨。
  该厂全部设备除从西德舒彼特机器制造公司引进的4台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RU-11型气流纺纱机及配套的2台并条机外,其余均系国产最新定型的纺织专用设备。
  1985年,枣庄市第二棉纺织厂共有职工2629人,其中科技人员49人。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设前纺、细纱、筒摇3个生产车间及机修、动力2个辅助车间。完成工业产值1407.55万元,实现利税185.75万元。
  枣庄市印染厂枣庄市印染厂始建于1980年11月,初建时期系枣庄棉纺织厂印染车间。1981年由枣庄棉纺织厂印染车间改建为枣庄市印染厂,隶属于枣庄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厂址位于枣庄市解放南路79号,厂区占地面积179087.4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占地面积9889平方米。
  枣庄市印染厂总体设计规模为4条印染线。1982年7月第一条宽幅印染线投入生产,当时有职工467人。到1985年底,枣庄市印染广拥有宽幅化纤印染线1条,窄幅棉印染线1条,八色印花机1台(半条印花线);拥有固定资产1653.65万元。职工794人,年产值4368万元,年印染各种布1800万米。设漂炼、染色、印花、整装4大生产车间及1个机修辅助车间。
  枣庄市麻纺织厂枣庄市麻纺织厂1971年5月开始筹建,翌年10月建成投产,是中型黄麻纺织企业,隶属于枣庄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厂址位于枣庄市南工业区大众路9号,全厂占地面积61325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初期设计规模为1/4套黄麻纺织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66x35国标袋180万条。1982年增加1/4套黄麻纺织设备,形成1/2套黄麻纺织设备的生产规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6x35国标袋360万条。1983年投资379万元建簇绒地毯车间,引进一套日本地毯簇绒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年产簇绒地毯80万平方米。
  1985年,枣庄市麻纺织厂共有职工946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1人。拥有固定资产576.99万元。有J211-90黄麻织布机52台,地毯簇绒设备1套。生产各种规格的麻袋325.29万条,地毯67.08万平方米,年创产值935.2万元,利润16.1万元,上缴税金67.1万元。
  枣庄市针织厂枣庄市针织厂1966年8月开始筹建,11月建成投产。厂址位于枣庄市解放路23号。全厂占地面积32833.8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占地面积为20179.8平方米。该厂以生产袜子、内衣产品为主。建厂初期系集体性质的街道生产厂,隶属于枣庄街道办事处领导。1975年7月由街道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
  1985年,枣庄市针织厂共有职工767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设袜子、织造、漂染、成衣4个生产车间,1个机修车间,拥有固定资产329.5万元,织袜机40台,内衣主机89台,缝纫机69台,年产袜子94.23万双,年产内衣132.52万件,年创产值548.23万元,利润17万元,税金47.2万元,产品销往江苏、安徽、河南、广西、北京等14个省、市、自治区。
  枣庄市毛巾厂枣庄市毛巾厂是以生产毛巾织物及化纤布为主的小型国营纺织企业,隶属于枣庄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厂址位于枣庄市薛城区临山路,东临薛(城)枣(庄)公路,西靠京沪铁路,南与薛城火车站铁路三角线相接,并有专用线直通厂区。全厂占地面积为90474.91平方米,其中,厂房占用面积14218平方米。
  枣庄市毛巾厂原系枣庄市化工机械厂,1982年7月改建枣庄市毛巾厂。1983年7月正式投产,当年有职工314人,年产毛巾被3.28万条,化纤布6.2万米。至1985年底,枣庄市毛巾厂共有职工46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5人。全厂拥有固定资产260.84万元(原值),拥有1515-75时提花织机60台,专用及通用设备159台,年产毛巾被20.5万条,化纤布20.8万米,年创产值354.92万元,利润9.15万元,上缴税金30.9万元。设有漂染、准备、织巾、整理4个生产车间。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文国
相关人物
董伯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枣庄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
香港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广州省
相关地名
宁夏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