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煤矿生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91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煤矿生采
分类号: TD82
页数: 22
页码: 618-639
摘要: 1913年到1934年,中兴煤矿公司建设的南大井、北大井、东大井为立井开拓方式,南井井深199米,东井井深194米,北井287米,使用抽水机、卷扬机、空气压缩机、风钻等打井设备,井筒支护为料石砌壁。
关键词: 煤矿开采 煤矿生采

内容

1913年到1934年,中兴煤矿公司建设的南大井、北大井、东大井为立井开拓方式,南井井深199米,东井井深194米,北井287米,使用抽水机、卷扬机、空气压缩机、风钻等打井设备,井筒支护为料石砌壁。1941年,日军占领时期建设的中兴炭矿陶庄采炭所两口立井和一口斜井,为综合开拓方式。
  建国后50年代,陶庄矿西井恢复改建的!日窑两个立井,恢复投产的枣庄矿东大井、北大井,新建的陶北井、山家林矿井、邹坞1号井、邹坞2号井(后称甘霖煤矿)、朱子埠井、甘霖矿黄贝井,均采用立井、穿层石门、水平大巷、采区上下山开拓方式,田屯矿田屯井、郭西井、郭东井皆为斜井开拓方式。1966年至1976年,官桥煤田兴建的魏庄、莱村、八一、井亭4对矿井为斜井开拓方式,柴里矿井为立井开拓方式。70年代后,各矿现采水平煤源枯竭,开始向深部延深开拓。甘霖井、朱558枣庄市志子埠井采用立井井筒延深,八一矿一200米延深到一340米采用斜井直接延深,枣庄、黄贝、陶庄、柴里、山家林、八一等矿井,采取暗斜井延深,其中八一矿最大延深水平为一600米。
  枣庄矿务局矿井开拓(延深)方式一览表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59(续表)560枣庄市志(续表)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61(续表)2.巷道布置中兴煤矿公司开采期间,枣庄东井一110米水平的东大巷,全长1500米,在开采大槽煤时,巷道布置是采用沿煤层倾斜每隔100米开一条平巷,沿煤层走向每隔350米开一对斜巷,中间顺槽沿煤层底板分层送道,双孔布置,在煤层中间部位开一平巷,运送充填歼石,处理采空区。
  建国后,采区巷道布置进行改革。1953年至1955年,推广单一长壁和倾斜分层新式采煤法,煤层厚度能一次采全高时,巷道布置是将采区上山,‘中间顺槽布置在煤层内,一条巷道跟顶板,一条巷道跟底板;煤层厚度大于4米以上用倾斜分层采煤时,上山布置在煤层内,中间顺槽,下运输溜子道是沿煤层底板掘进;各分层巷道,采取比其上分层巷道向内错或外错形式分层送道布置。1958年,设计的新采区,始设采区缓冲煤仓(煤仓容量30吨至50吨,1960年后发展到500吨以上)。
  同年,田屯2066工作面(长190米),2055工作面(长170米),巷道布置采用中间带安全出口的布置方法。1959年初,陶庄矿凡集中运输机顺槽按伪倾斜向上布置。1962年后,巷道布置又有改进。陶庄矿厚煤层分层工作面布置一条底板岩石中间巷、枣庄矿开采大槽残余煤主要骨干巷道,也布置在底板岩石之中。1965年,邹坞煤矿一号下山的第十四层煤1426工作面改进为单巷布置,朱子埠煤矿132采区采取16,下三层煤的联合布置。1971年后,巷道布置又有较大改进。
  柴里矿在近水平的厚煤层分层工作面推行间隔跳采布置巷道,用单孔布置阶段水平大巷、阶段总回风道,用双孔布置采区上山。1977年,该矿又试行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两条岩石进风巷,两条岩巷中间开一条岩石回风巷,端头开岩石横巷与两岩石进风巷联通,组成一个w型岩石巷组,即将岩巷U型布置改为w型布置。同时,在煤层中的各分层巷道与岩巷重迭布置互相对应的煤层进风巷,煤层回风巷和开切眼组成另一组w型煤巷。1980年开始,巷道布置进一步发展,在U型巷道入口加开一横向岩石巷道,成为D型布置。这些改进都能起到均压通风和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作用。自1973年起全矿562枣庄市志区普遍推广了单孔送道、直线切割分段挂中线掘进巷道、沿空送道、沿空留巷等有利于无煤柱开采巷道布置方法。
  1929年前,枣庄地区小煤窑采煤全部为独眼井,只能开采煤层露头的无水部分。井下用“林秸装垛支顶”,故地方煤矿矿井开拓多为“见煤就挖”的原始自由开拓方式。
  民国时期,地主和地方商办各煤井,多数仍是独眼井,开拓方式多为立井,井筒深度未超过50米。挖掘搬运,主要使用撅、镐、锄、锤、荆条筐等笨重工具。
  建国后至1962年,枣庄地方煤矿开拓布置多数用一对井筒开至煤层顶板,沿走向布置运输巷道的上下山开拓方式。市营陈郝煤矿、郭里集煤矿推行壁式采煤及其相应的开拓布局。
  1970年以后,枣庄市地方煤矿多数采用立井(或斜井)上山开拓方式,边界风井通风基本沿用过去“残柱式”采煤法的方式布置。
  施工全部为普通凿井法,表土层用锨挖镐刨,岩石用手锤钎子打眼爆破,井筒底部以煤层底板为准,井筒支护为四角盘或六角盘,并视围岩完整情况架设花盘或突盘。
  1974年,枣庄市地方煤矿乡镇矿井较多地出现了斜井开拓的方式。同时,立井开拓开始向深部进行,矿井开拓逐步正规化。
  1979年,峰城区棠阴乡煤矿自行设计施工,开拓立井一对,井壁为混凝土浇灌,主井直径3.50米,深189米,副井直径2.40米,深176米,节省费用50%以上。
  1978年,滕县黄庄煤矿斜井建成,有提升主井(斜井)、副提升井和风井3个井筒。
  1985年,枣庄地方煤矿开拓工艺出现新的发展,井筒深度明显加深。峰城区肖桥乡煤矿井筒深度已达220米;施工有普通凿井法、淹水沉井法(泉上、赵坡、庄里等煤矿)、冻结法(郭庄煤矿)。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注浆法、预泄水法、吊挂井壁法等先进方法。开拓布置斜井普遍采取“片盘式”开拓,立井采取主要大巷“上下山”开拓。采区布置为走向长壁、采区前进、区内后退式的顺序。
  二、掘进中兴煤矿公司时期,岩巷、煤巷掘进使用电钻、气钻打眼,爆破使用黄色胶质硝化甘油炸药及黑炸药。至20年代末期,开凿岩巷多用气钻打眼,爆破炸药为德国额布尔厂制造的缓性调胶炸药(俗称黄炸药),用6号铜胆电雷管及电气发火管引爆。日军占领枣庄时期,配备日本产螺旋风钻打眼,日本“红梅”炸药或硝馁炸药爆破,6号雷管引爆。
  枣庄解放初期,矿井岩巷、煤巷掘进使用手把钎子锤打眼,用黑色火药明火放炮,扒装运输靠人力用筐抬或肩背。建国后1950年开始,掘进使用风钻和电钻打岩石眼、煤眼,单台作业,巷道支护除个别井巷使用砖、石砌外,多为木材支护,用人工扒装和人力矿车运输,当年总进尺5005米。1955年秋,岩巷采用延期雷管,全断面一次爆破,推广湿式凿岩、轴心式供水风钻,自制风压水车,巷道支护开始用多种材料支护形式。陶庄东565下山和南225顺槽巷道砂岩顶板中,试用直径为25毫米的倒楔形铁锚杆,杆长2.5米,偏垫,大铁托板;枣庄、田屯两矿的掘进工作面推广使用了木锚杆。各矿年总进尺16362米。1956年,统配煤矿普遍推广水打眼,陶庄矿井开始使用钢管供水到迎头和h-J型装岩机,全局年总进尺44264米,综合单进111.41米,生产掘进率529.90米/万吨。
  1958年开始,统配煤矿推广多台风钻同时作业,爆破使用2号硝馁安全炸药,瞬发电雷管起爆,多次联炮。掘进支护也有了改进。陶庄矿2103,2104岩巷试用混凝土支架;枣庄矿东部十四层、十六层煤回采巷道,用点柱托板支撑或裸体掘进、局部点柱支撑;山家林矿开始使用一台铲斗式装岩机。1961年,统配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63矿掘进总进尺达20.6268万米,综合单进94.64米。1963年后,陶庄矿、朱子埠矿试用双楔式木锚杆和压缩木锚杆支护,还试用泰山石柱子和棚子、炉渣背板等坑木代用品作掘进支护;朱子埠矿、八一矿、枣庄矿1964年开始大量使用11#,12#矿用工字钢梯形支架。1965年,全局掘进总进尺为15.8031万米,综合单进102.29米,生产掘进率344.49米/万吨。1968年,山家林矿自制掘进转载机,试制成功滚筒擦式耙斗装岩机,并在全矿推广使用。1970年开始,统配矿试用毫秒雷,管,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均进行一次性爆破。
  1975年以后,统配矿全岩巷道掘进普遍使用光面爆破、激光指向和耙斗装岩机。1980年,柴里矿322工作面一分层运输巷掘进使用英国产2台综掘机,运输用44型刮板运输机和吊挂式皮带机,陶庄矿在2603溜子道使用1台美国产MK II A-2400型半煤岩掘进机,当年,全局掘进总进尺21.7859万米,综合单进135.57米,生产掘进率为269.23米/万吨。70年代开始,统配矿掘进支护有新的改进。1973年,枣庄矿试用钢丝绳锚杆加混凝土;1976年,陶庄矿在岩巷中推广铁锚杆加喷混凝土,朱子埠矿立井主副井筒延深段使用钢筋锚杆加喷混凝土井壁;1978年,柴里矿使用光爆锚喷支护;1982年,陶庄矿试用U型钢拱型支架;至1983年,矿务局使用巷道全长40.8818万米,其中使用锚喷支护长度14.4260万米,砌漩巷道64317米,木棚巷道51.4082万米,水泥支架巷道37488米,金属支架巷道24679米,锚杆支护巷道23519米,其他支护巷道约占总巷道3%01985年,枣庄矿务局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89.85%,全年掘进总进尺17.9553万米,综合单进124米,生产掘进率257.53米/万吨。
  从1958年起,枣庄地方煤矿正式建立掘进队,单头日进尺最高为2.7米(木石煤矿),多采用手工操作,手镐掘进,手锤打眼,掘进运输靠人力抬(拉)筐,人推独轮车及木制煤车,再用人力磨车把煤提升至地面。是时,巷道支护多为单一木棚支护。1960年,市煤炭局组织生产并使用了28377根“矿渣陶瓷支柱”、“黄土软质支柱”。
  1963年,八里屯煤矿、木石煤矿实现电煤钻打眼和掘进,爆破后小型矿车在迎头人工装运。
  1978年开始,为提高掘进速度和效率,全市贯彻执行“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先掘后采”的16字方针,各矿井建立了采区设计、掘进工作面规程、单项工程措施等审批制度,区、县营矿井掘进工人发展到1000余人,拥有矿车385台,电溜子42台,运输绞车33台,掘进总进尺4205米。
  1985年,全市区、县营矿井掘进总进尺达31095米,其中开拓巷道4641米,准备巷道5805米,回采巷道20649米;拥有矿车932台,皮带运输机15台,电溜子36台,运输绞车60台,风钻22个,风镐148个。滕县郭庄矿平均单头日进尺最高达4.7米,是1958年的1.7倍,一级品率在50%以上。全市地方小煤井煤巷掘进实现了电煤钻打眼,推广使用了侧式供水钻杆,部分区、县营矿在岩巷掘进工程中使用了风动凿岩机、水压电钻,掘进运输中使用了扒装机。根据矿井服务年限、围岩条件等,煤矿巷道支护分别采用木棚支护,钢筋混凝土棚,金属棚,锚杆喷浆支护,料石砌漩,砌墙穿梁等多种形式。
  1985年,枣庄市峰城区寨子煤矿、山亭区官庄煤矿、台儿庄区黄庄煤矿参加全省地方煤矿掘进单产竞赛,囊括全省前三名。
  564枣庄市志枣庄矿务局掘进历年完成情况表表1(续表)第二节采煤一、采煤方法枣庄地区采煤始于明代,至清康熙、雍正年间,采煤业兴旺。采煤用切块穿小眼或切豆腐块方法。19世纪中期,小煤井开发为先掘后采,采煤改用房柱式或残柱式方法。
  1899年至1925年,中兴煤矿公司开采的114处小井和山家林分矿、陶庄分矿均采用房柱式和残柱式采煤法。1930年至1935年,枣庄煤矿大井部分工作面采用前进式采煤法。
  1948年至建国初,陶庄煤矿在煤厚4至5米的二层煤中采煤,仍采用残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约100平方米左右,利用煤垛和棚柱配合支撑顶板,沿底板掘进,放顶炭,采全高,故又称高落式采煤法,矿井日产原煤400至600吨。1952年,将残柱式采煤改为短壁式采煤,面长为35米左右,矿井日产量达到1000至1200吨。1953年,陶庄’煤矿在西井投产的4号工作面,试用长壁式采煤,采高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652.8米,日产原煤约1500吨。1955年,田屯矿投产时,第一个长壁工作面71米,煤厚1.5米,当年产量为52000吨,矿井年产量达到10.38万吨。1956年,工作面长增到102米,矿井年产量达到16.6万吨,超过了年产原煤15万吨的设计能力。1957年,山家林矿投产亦采用长壁式采煤法。1959年至1960年,该矿由于第二层煤(煤厚1.8至2.3米)的砂岩顶板特别坚硬,采后不易冒落,在403和803两工作面采用刀柱式采煤法。又因此采煤法采煤丢失量大,工作面跳面频繁,产量低,故又恢复用走向长壁采煤法。此后,在中厚煤层和薄煤层采煤中,一直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1972年,田屯、枣庄矿在薄煤层采煤中,开始采用条带式采煤法,即倾斜长壁采煤法。
  1976年至1979年,田屯矿工作面平均年产量达到14.8万吨至18.5万吨。田屯矿于1979年停产注销。1979年,枣庄矿在810采区,由采煤二区和采煤四区搞联合会战,用条带式采煤,月产40673吨。
  在厚煤层采煤中,陶庄矿于1954年在西井872面采取走向长壁、倾斜分层、上行歼石充填采煤法(因效率低、单产少、成本高、不久停止采用此采煤法)。同年、又在872外工作面推行走向长壁、倾斜分层、木板假顶、下行采煤法。1956年建立枣庄矿务局后,在第二、第三层厚煤层中采煤,陶庄、山家林、魏庄、莱村。柴里等煤矿,一般都沿用倾向分层、走向长壁、下行采煤法。1956年至1958年,陶庄矿在局部地段煤层倾角30至50度的厚煤层中,采用水平分层下行采煤法。为减少坑木消耗,用荆条底梁,竹笆假顶,也用金属网假顶。1965年,柴里矿在“厚含水冲积层下开采原煤层”的科学试验项目中,开始使用木底梁金属网假顶。
  1974年开始,陶庄矿在煤层倾角小于12度的2633,2635等20多个工作面,采用倾斜分层、倾斜长壁、下行采煤法。1976年开始,柴里矿在煤层倾角为5度左右的334,335等6个工作面推行分层、倾斜长壁、下行采煤法。这种采煤法,简化了运输和通风系统,对工作面泄水和注浆防火具有良好效果。
  二、回采工艺1.炮采1906年至1912年,中兴煤矿公司经营的枣庄总矿、山家林分矿、陶庄分矿,采煤仍沿用手镐刨煤,人工倒把擂煤,年产量为10万吨左右。后改用手锤钎子打眼,黑药火炮落煤,铁铲擂煤,人力拉筐运出工作地点。在采煤工作面里,遇有顶板不好,就打几棵支柱。在高落式采煤中,采高高达5至7米。
  1913年至1929年,中兴公司原煤产量为20万吨至80万吨。1930年后,枣庄大井主要用放炮落煤,有的工作面用电动割煤机掏槽与放炮落煤结合采煤,人工a煤到箕煤机上运出。至1936年止,年产量为35.5501万吨至131.1708万吨。
  建国后,各矿炮采多用电煤钻打眼,硝按炸药,电雷管爆破落煤,人工擂煤,使用链条或刮板运输机运输,用木柱支撑顶板。1953年至1955年,陶庄矿开始用KMII-2型截煤机掏槽结合放炮落煤,回采面平均年产量为53832吨、51562吨、45968吨。1956年至1958年,回采面平均年产量为70616吨、79340吨、90523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山家林矿和陶庄矿,炮采中试用了每米15公斤和18公斤的轻轨支柱和仿苏式金属摩擦支柱。1964年至1975年,各矿开始使用HZA型和HZWA型的摩擦金属支柱和HDJA型的绞接顶梁。1976年后,各矿普遍使用金属支柱和绞接顶梁。1976年至1980年,全局摩擦金属支柱在籍数由40129根增加到98799根,使用的回采面数占全部早采面的比由41%上升到82.5%;金属绞接566枣庄市志项梁在籍数由9652根增至37625根,使用的回采面数占全部早采面的比由15%上升55%。此外,50年代后,各矿在炮采中还采取“双排双列密集”、“双排单列密集”以及在薄煤层工作面中采用“双排对柱”等特殊支护,还普遍地推行采用运输机头的电动机自身牵引移动溜子头的操作方法,提高了炮采面的月产水平。1956年至1964年,炮产面月产量为5000吨至7000吨,1965年至1975年为7000吨至8500吨。1975年后,多数T-作面开始使用44型可弯曲的刮板运输机与金属支柱、绞接顶梁配套,利用液压千斤顶整体移溜子,减轻了移溜子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溜子的安装质量,减少溜子、顶板事故。1976年至1980年,炮采面平均月产量提高到9000至10000吨。1985年,炮采产量占全局回采产量的67.53%02.普机采1963年底,山家林矿开始使用MLQ—64型机组采煤。1970年至1980年,陶庄、柴里、甘霖、魏庄、枣庄等矿先后试用机组采煤。1984年开始,山家林和陶庄矿开始使用Dr-150型采煤机,配套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150型刮板运输机,实行了高档普采。
  推行机组采煤初期,仍采用人工落锁、机械回柱方法。因回柱绞车回撤金属支柱速度慢,影响生产,且支柱损坏严重,以后各机采面先后改为人工回撤金属支柱和绞接顶梁,并将各生产小组改为综合作业组,由每天两班生产、一班整修的作业方式,改为每天三班生产、各生产班完成当班生产整修的作业方式。
  1976年至1980年,普机面的平均月产量为13500吨至17500吨,比同期炮采面单产量提高3500至7500吨,1981年至1985年,普机面的平均月产量为17500至22000吨。
  1956年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炮采工作面平均月产量表注:1958年至1975年陶庄矿、枣庄矿水采产量因素未能剔除。
  1976年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炮采面与普机采面平均月产量比较表3。综采1979年至1985年,柴里矿在321一分层、322一分层、322五分层等15个回采面先后使用了1套英伽利克公司的支撑式综采设备,2套西德威斯特伐利亚公司的支撑掩护式综采设备,1套西德贝考利公司的X型支撑掩护式综采设备和1套国产Zyb-35型综采支架。其中X型综采设备在1980年至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671981年10月,曾被使用在陶庄矿401和402回采面。1982年7月,由陶庄矿调给柴里矿使用。
  综采设备有双滚筒割煤机、工作面可弯曲刮板运输机、自移式液压支架、顺槽破碎机、转载机、伸缩式皮带机、移动变电站和泵站等。1979年至1985年,7年中平均月产量为10184吨、14650吨、28375吨、14741吨吨、24746吨、29071吨、41324吨。
  枣庄矿务局实行普机采煤和综机采煤新技术、新设备后,原煤产量大大提高。1978年产原煤800万吨。1979年原煤产量达到832.5万吨,为建局以来的最高年产量水平。
  此后,田屯矿注销报废,魏庄矿移交给市司法局,陶庄矿因地质条件恶化矿井生产能力急剧减少,但1981年至1985年,全局原煤年产量仍稳定在670至710万吨。
  三、水力采煤1958年,陶庄煤矿利用井底车场附近的泵房、水仓,将2台罗壳泵串联作为供水泵,使用自制的“五五”型水枪和双链刮板脱水筛,开始在西井119工作面进行水采试验,实行人工清理。水采早运连续13年,至1970年共采煤52.54万吨。1971年,陶庄煤矿在东井250采区兴建一套脱水破碎和水提升系统,取消井下脱水的原有设施,同时在一420和一225水平各设一组煤水泵为转载提升点,使用K-7型煤水泵串联,进行水采、水运、水提升。1978年,250采区结束,220采区投产。自1971年至1985年,陶庄煤矿水力采煤产量共586.46吨,平均年产量为39.1万吨。
  1958年,枣庄矿在东井小槽煤试行水力采煤和水力运输。因无整体设计,造成水压不足和在脱水、运输,煤泥处理等环节上存在问题,仅试采四个月即停止。1970年12月开始,对大槽残余煤进行水力复采,其生产系统由高压供水系统和煤水提升系统组成。供水系统为:在地面设泵房,配备859KW,300X10高压泵2台,430KW四段清水泵1台,100KW六段清水泵1台,这些泵可单独供水,也可按需要串联使用;地面还设有容量为9000m3的清水池,通过钻孔(孔深193米)用0219毫米的高压管使地面高压泵与井下第一水平相联系,再连接$159毫米的无缝钢管,使高压水一直输送到采区。工作面用上海14型水枪进行水力采煤,枪口工作压力可调到90kg/cm2。煤水提升系统为:井下煤水泵房设50立方米压入式煤水仓1个,洪山K2型煤水泵4台,分两组,每2台串联使用,分别用430KW和500KW的电机带动;煤水管分两路,分别安装在立井中和钻孔中,一直通到地面容量为250m”脱水池,用3部80型馏子慢速脱水,煤水进入洗煤厂容量为1000和5000m“两个煤泥坑沉淀,入洗。自1970年至1980年,枣庄煤矿对大槽煤进行水力复采,总产量为207.9万吨,比旱采复采总产量137.3万吨多70.6万吨;回采面平均月产量水采为18020吨,旱采为6240吨;工作面效率水采为每工3.329吨,早采为每工1.479吨;百万吨死亡率水采为0.48人,旱采为5.1人。
  1963年7月,八一煤矿用上海一14型水枪、AR II -300"X8型水泵供水,在6105工作面,实行水采。因水量和水压低,当年的回采产量仅81674吨。1964年,用十级泵供水,1965年至1968年,改用2台串联成十二级、十六级、十八级供水,八一矿成为水采矿。
  1963年至1970年,共水采原煤377万吨,平均年产量为52.38万吨。1971年以后,八一煤矿正常使用串联的十八级泵供水,用2台水枪采煤。1971年至1985年,该矿共水采原煤635.9万吨,平均年采原煤63.59万吨。
  568枣庄市志枣庄矿务局历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69(续表)四、地方矿采煤1840年前,枣庄地方煤窑采煤多为当地农民用土法开采,使用锄、撅、锨、荆条筐等工具,4人一组,合伙挖掘,产量很低,每人每天约采煤500斤左右。挖掘的煤依靠人力用筐和牛皮包往上提。
  1840年以后,井下往井上运煤、排水,改用滑车,以骡马牵引,煤炭开采的规模和产量逐步提高。民国时期,地方小煤窑的原煤年总产量10至20万吨。
  建国后,枣庄地方煤矿1951年和1952年两年共采原煤4.97万吨。采煤方法仍囿于在煤田浅部见煤就挖、遇障碍即退而重新打井出煤的简单方式。
  1958至1962年,全市地方煤矿多为“残柱式”方法采煤,部分市、县营煤矿推广使用了“壁式采煤法”,滕县木石煤矿采用了倾斜分层和水平分层、人造假顶、木棚支护、后退短壁式全部陷落采煤法,采高为2米,手镐落煤,高落式回采。1963年,滕县木石煤矿改变了高落采煤法和留顶炭的方式,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
  1973年,地方煤矿多数仍为残柱式采煤,全市地方煤矿年产原煤7.62万吨。之后,边角露头与中层煤层日趋减少,地方煤矿开始向深部和薄煤层发展,16层煤为主要可采层,个别开采17层煤(厚0.5米),18层煤(厚0.8米一0.9米)。1980年后,陶庄煤井开采了已废弃的14层煤上层和13层煤(厚0.3-0.4米),张范煤井开采了6层煤(厚0.5米一0.6米),周营煤井开采了9层煤(厚0.4-0.5米),王庄煤井开采了12层煤(厚0.5米一0.6米),常庄煤井开采了13层煤570枣庄市志(厚0.4米一0.5米),古邵煤井开采了15层煤(厚0.8米),涧头煤井、徐楼煤井开采了柴煤等,发挥了地方煤矿因陋就简,小巧灵活的优越性。至1985年,除个别矿井无法改造为壁式工作面外,地方煤矿多改为走向壁式采煤,工作面倾斜长度由十几米发展到百米左右。除个别工作面倾角过大(超30度)使用溜槽下滑外,实现了运输机械化。部分矿井根据地质条件采取了两面对拉的运输方式。
  山亭区官庄煤矿采用取消专用回风道的倾斜枣庄市地方煤矿历年原煤产量表年度长壁采煤法,运输巷道用自行设计的650m/m吊挂皮带机。1985年,全市地方煤矿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分别形成长壁式、短壁式、房柱式、仓储式等多种采煤方式。采用垮落法、充填法、房柱法控制顶板,部分矿井采用回柱绞车,实行正规循环作业。
  全市地方煤矿的回采工艺随壁式采煤的推广普及,回采率最高可达90%以上。除大槽残余煤基本为手镐采煤外,一律实行电煤钻打眼,火药爆破落煤。采面运输多采用搪瓷溜槽或人工助滑(乡镇矿多为人力车)。滕县郭庄煤矿使用了大型刮板运输机,多数区、县营矿的平巷运输使用了电机车。
  1985年,全市地方煤矿原煤总产量为310.96万吨,为历年最高水平,是1951年的103.8倍,1960年的2.6倍,1976年的1.6倍。
  第三节运输、提升一、统配煤矿井下运输1.工作面运输中兴煤矿公司时期,在枣庄煤矿的工作面里,主要为人力运输方式。1930年至1936年,中兴公司个别工作面,开始使用德国制造的簸煤运输机。日军侵占枣庄期间,也是以人力运输为主,机械运输为辅。
  建国后至50年代前期,枣庄矿务局各矿井下非正规的工作面仍保持人力运输,正规的工作面使用V型链条运输机或CKP-11链板运输机。1956年,改用SGW-26型和11型改进式运输机,后又逐渐发展为SGP-20A型和SGP-20B型刮板运输机。
  1960年开始使用SGW--44型和SGW-10T型及SGW-150型、SGW-80型配套的可弯曲刮板新型运输机。1968年至1984年,新型的运输机装备,在各矿回采面逐步普及。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各矿井多数薄厚煤层中使用SGW-44型、SGW-40型、SGW-80型、SGW-150型等新型刮板运输机,其他型号的刮板运输机相继淘汰。柴里煤矿综采工作面配备使用PF II V-600型运输机。
  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712.工作面下平巷到井底车场运输中兴煤矿公司时期,枣庄矿工作面下平巷铺设了轻便铁轨,使用0.33吨和0.5吨矿车,以人力推到上、下山和暗井的上车场或下车场,通过重力绞车或电绞车将重车下放或提升到马道(主要大巷)。在主要大巷用骡马拉车到井底车场,后改为无极绳运输;在一些运输条件较好的巷道里,从回采面下平巷到井底车场,全部采用无极绳运输。当时全矿井下共使用5部无极绳绞车,其中一部转绳长度达2000米,功率为42KW. 建国后50年代,枣庄矿务局恢复生产期间,陶庄、田屯两矿的采区和矿井主要大巷都采用人力推车,使用0.75吨和1吨两种矿车。上、下山使用大小不同的绞车。1956年以后,运输距离超过500米的平巷,使用对拉绞车和无极绳绞车。1959年,主要大巷开始使用7吨架线式电机车,陶庄矿和甘霖矿还使用10吨架线式电机车。从60年代至70年代,直至进入80年代,电机车一直为主要大巷运输的主要运输工具。1983年开始,枣庄矿进行井口改造,停止使用0.75吨矿车运输,枣庄矿务局属各矿统一使用1吨标准矿车。
  枣庄矿务局属煤矿,平巷运输使用皮带机始于1960年,一般用PTy-30型固定皮带机同、11,20型溜子转载配套。1967年开始,使用SGT-800型吊挂皮带机,皮带宽度为800mm,运输能力为350吨/小时。
  1978年至1984年,枣庄矿务局部分煤矿,从回采面下平巷,经采区上山或下山,主要大巷到井底车场,采用皮带机一条龙式的运输,并在其间的许多转载点,设置多个煤仓。陶庄、枣庄、山家林、柴里4矿分别于1978年、1979年、1982年、1985年,在皮带系列化的最前卸煤段安装了长度为1900米、639米、905米和1400米的GPS-1000型钢缆皮带运输机,其皮带宽度为1米,运输速度为每秒一米,电机容量为2X250KW,运输能力为每小时550吨。1985年,枣庄矿务局拥有各种皮带机300台。
  二、统配矿井筒提升1.提升方式中兴煤矿公司时期开采的114处小井,都是在井口建简单木井架上设辘0或安装磨车用麻绳或钢丝绳系荆条筐提煤。1913年至1934年,中兴煤矿公司所建枣庄煤矿1号大井(南大井),2号大井(北大井),3号大井(东大井),在井口建铁井架,按绞车用钢丝绳罐笼提升。
  建国后,恢复生产的枣庄煤矿东大井、北大井,陶庄矿陶西一立井和1956年建成投产的陶北井,都采用双钩钢丝绳罐笼提升方式。
  1958年后建成投产的主井,年设计能力原为30万吨的甘霖矿甘霖井、黄贝井和朱子埠煤矿的主、副井,都用双筒绞车钢丝绳罐笼提升方式。甘霖井和朱子埠矿的提升井筒延深到第二水平后,分别于1965年和1978年改为双钩箕斗提升。年设计能力原为45万吨的山家林矿山家林井和邹坞井,都为双绳箕斗提升方式。柴里井1964年投产时为科研试采井,原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也采用钢丝绳双钩罐笼提升方式。1972该井扩建成设计能力为75万吨后,改为钢丝绳双钩箕斗提升。
  枣庄矿务局田屯矿田屯井、郭西井,莱村矿、魏庄矿、井亭矿的主副斜井和八一矿的副斜井,都采用绞车双钩挂串车的提升方式,田屯矿郭东井井筒倾角小于10度,采用功率为37.5KW,双轮多槽无极绳分段挂单车提升方式;八一矿系水采矿井,从1963年开始,主斜井利用煤水泵煤水管实行水力提升。
  2.提升设施中兴煤矿公司小煤井提升安设磨车。磨车为直径2.5米左右的圆筒,圆筒上缠钢丝527枣庄市志绳系载重50至100公斤的提升容器荆条筐。
  中兴公司时期的枣庄矿1号大井(南井),安有600马力汽绞车,提升容器为载3个矿车的罐笼;2号大井(北井)安有德国造的720KW电绞车,提升容器为载4个矿车的罐笼;3号大井(东井)安有300KW电绞车,提升容器为载4个矿车的罐笼。1号、2号、3号井均建有铁井架,高度分别为27米、28米、25米,提升钢丝绳的绳径为38毫米,矿车容量为660至680公斤。
  建国后50年代,枣庄矿继续沿用汽绞车和罐笼。60年代初,南井汽绞车换为210KW电绞车。70年代后期,北井换为国产800KW电绞车,并将罐笼换成5吨箕斗。
  1956年至1964年投产的年产原煤30至45吨的中型矿井,多数安设26M型提升绞车。甘霖井一水平提升深度为143米,安、。_。。。,,丫,,。_、,2500。,.,~、,。。,、设200KW26M午兴羊A型绞车,1965年卜““”“”“U“‘1211“=~份,‘“““延深到第二水平后,提升深度为304米,改设‘。八,,,,,n_、,3000,,,、,八,,、,N.。
  480KW26M型绞车。1964年,柴里一””“”“u”‘1511书书份“‘““‘”.,.s井投产时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提升副井安、,。_、,2000、。-I-*、。,,,,,、,,二‘、、设26M令畏关关型,功率为155KW的绞车,卜“U“‘1020,,份一/J‘“““”~“于,1972年第一次扩建成年产75万吨能力后,原主井作为主提升井,改设功率为280KW,。_、,3000},.,、,。。。,,_、二' _' _ ,#.. . rt26M子兴搭型绞车。1982年第二次扩建,设“u‘,‘1530=~份O‘“““’/“一V -~,卜计能力为年产原煤150万吨,原副井作为新主提升井,改功率为800KW,2JK-4/29型绞车。朱子埠立井,在第一水平生产时,井、。,」,一:,、。一,~、,。八。,,,二,2500,.,,深147.4米,设功率为280KW午苦关荟型绞I’卜11··丁,。认分一/4““”“”、1220牛~车,1978年矿井改到第二水平生产,井深256、,,,‘、二,280。,“。,,,‘~*抽,*米,改设mJ型单绳落地式磨擦绞车。
  “、,协认‘11)720牛一~m~~~‘,J、~份。
  1965年前,立井提升容器,除山家林矿为3吨箕斗外,其他立井如甘霖井、黄贝井、柴里井、朱子埠井、枣矿北井、枣矿东井、陶北井等7个井的提升容器均为不同型号的罐笼。至1982年,甘霖井、朱子埠井、枣北井、柴里井提升容器均改为箕斗,其容量有3吨、5吨、8吨三种。
  三、地方煤矿运输提升建国前,枣庄地方私营小煤井井下工作面运输全部为人力拉筐或抬筐。
  建国后至1958年,枣庄市地方煤矿井下运输仍靠人力拉、抬,还有用人力拉拽的四轮小木车和人推胶轮小车运输。一车运煤100至200斤。1958年,滕县木石煤矿革新制成了竹质土溜子,将工作面的煤滑送到运输巷道。峄县陈郝煤矿以革新制成的石质凹形轨道运输。1960年,全市地方煤矿各采煤工作面,使用V型电溜子运输。1970年后,井下运输多采用0.5至1吨的矿车,平巷靠人工推运。1978年,地方煤矿井下开始有皮带运输机运输。
  建国后至1958年,地方煤矿井筒提升,全部为人推磨车提升方式。磨车为木制,直径2.5米左右,用4至10人推转。提升容器为载煤200斤左右的荆条大抬筐,双钩提升。
  1960年,市营陈郝煤矿、滕县木石煤矿使用了电动绞车提升。木石煤矿在采面使用了6型、11型电溜子,提升运输的容器换为0.5吨V型铁矿车,采用单钩提升方式。1963年,滕县木石煤矿木制井架改为钢管井架,使用简易罐笼,并有了小型煤矿立井0.5吨钢丝绳罐道罐笼脱钩安全装置,1970年后,提升均为电动绞车,矿车容量为0.5吨至1吨。
  1978年,全市区、县营矿井拥有提升绞车23台,运输绞车33台,皮带运输机1部,矿车335台,电榴子42台。1985年,全市12处区、县营矿井,有提升绞车20台,运输绞车60台,皮带运输机15部,电溜子36台。
  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23第四节矿井通风一、通风方式建国前,枣庄地区小煤井均采用自然通风。资本家经营的枣庄煤矿虽然采用了机械通风,但供风量不能满足矿井生产要求。
  建国后,先后恢复生产的陶庄矿和田屯矿开始实行机械通风。1956年枣庄矿务局成立之后,辖有陶庄矿、临沂矿、田屯矿、枣庄矿4对矿井。枣庄矿、田屯矿为中央边界式通风,陶庄矿东井、西井和临沂矿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枣庄、陶庄、田屯3矿采用扇风机进行抽出式通风,临沂矿仍采用自然通风。
  1958年至1961年,:1沂矿划出,Lh家林矿、邹坞矿、甘霖矿、朱子埠矿、魏庄矿、莱村矿相继建成投产。山家林矿、邹坞矿、朱子埠矿、魏庄矿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甘霖矿采用混合式通风,莱村矿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
  1962年至1966年,邹坞矿划归山家林矿,称山家林矿邹坞井,甘霖矿黄贝井、八一矿和柴里井相继建成投产,甘霖矿黄贝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八一矿和柴里井为中央并列式通风。1967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发展不快,各矿井通风方式未变。到1976年全局共有进风井口15个,回风井口23个,总进风量达到28816立方米/分,总排风量为32601立方米/分。1975年至1980年8月,陶庄矿打立井349米,建成了庄头风井,通风由中央边界式改变为混合式,矿井每分钟增加风量4268立方米。1984年9月,柴里矿新建西风井投入使用,其通风方式由中央边界并列式改变为中央边界式,通风能力由每年125万吨增至200万吨以上。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共有进风井22个,回风井15个,总进风量每分钟42793立方米,总排风量每分钟47603立方米,井下工人每人获得的风量为每分钟4立方米以上。通风方式:陶庄矿、枣庄矿、山家林矿、八一矿为混合式通风;甘霖矿甘霖井、黄贝井、朱子埠矿、柴里矿为中央边界式通风;井亭矿为中央并列式通风。
  建国后,枣庄市地方煤矿逐步建成投产。
  1958年,峄县陈郝煤矿、孔庄煤矿、滕县木石煤矿均采用平压自然通风方式。1960年,市、县营矿井建成了风井,井深在100米左右,安装了风机,改压入式通风为抽出式通‘风。至1977年,全市地方煤矿杜绝独眼井开采,消除了自然通风方式。1985年,地方煤矿主要采取了中央并列式、分区式、对角式三种通风方式。
  二、通风设施1956年枣庄矿务局建局初期,全局4对矿井共有主扇风机6台,电动机9台。其中陶庄矿有2台仿苏16号离心式风机,配用50马力电机2台,另有2台备用电机;枣庄矿有2台仿苏16号离心机和1台轴流风机,配用75千瓦电机2台,37马力电机1台;田屯矿有16号轴流式风机1台,配用55千瓦电机1台,另有1台30千瓦电机备用;临沂矿当时仍采用自然通风。
  1959年,山家林矿、朱子埠矿、甘霖矿建成投产。山家林矿采用仿苏16号离心式扇风机1台,配用40千瓦电机1台;甘霖矿采用CT凸57-B-16号离心式风机1台,配55千瓦电机2台;朱子埠矿采用CT凸57-B-16号离心式风机1台,配55千瓦电动机2台。以后魏庄矿、莱村矿、甘霖矿黄贝井、八一矿、柴里矿陆续建成投产。到1966年,全局共有可供使用的主要扇风机31台,其中运转的风机为28台,备用的3台;电动机共35台,2693千瓦,其中运转的电机为2&台,2163千瓦,备用的7台,530千瓦。风机型号多数为CT57-B-16号离心式,少量为70B2-21-18号轴流式0574枣庄市志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通风机械设备的数量及类型也随着改变。1976年,全局共有主要扇风机26台,其中运转的风机为22台,备用的为4台;电机33台,3484千瓦,其中运转的电机22台,,2218千瓦,备用的11台,1266千瓦。1980年,陶庄矿在新建的庄头风井安装了2台70B2-21-24号抽流式风机,配电机2台,功率各为570千瓦,同年8‘月交付使用,其中1台正常运转,1台为备用。1984年,柴里矿在新建西风井上安装了2台K,-73-02NO:28离心式扇风机,配TD143/55-10同步电机2台,同年9月交付使用,1台正常运转,1台备用。该风机排风量为14820立方米/分。
  1985年,枣庄矿务局共有主要扇风机37台,其中运转19台,备用18台。运转风机实际功率为2990千瓦,共有电机29台,其中运转15台,总功率为5047千瓦,备用电机14台,总功率为4252千瓦,全局有局部扇风机394台,使用297台。型号有JBT-52(11千瓦)和JBT-62(28千瓦)两种。1985年,全市12个市、区(县)营地方煤矿有型号为8-16号离心式扇风机24台,有压风机18台,其他设备51台。回风井井R安装了防爆门及反风装置。
  使十六层和十四层实现了分层分区通风。
  枣庄矿在原有1号、4号、5号、8号和石猴子岭5个回风井的基础上又增设了2号、7号、102号和鸭子汪4个回风井,这在该矿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是实现分区通风的较佳选择。1963年5月,枣庄矿务局颁发了《枣庄矿务局通风控制设施质量标准》。至1964年底,全局9矿16对生产井,总进风量达到32357立方米/分,总进风量比为94%,有效风量利用率为66.2%,风道使用长度80059米,失修长度13276米,失修率为16.5%01978年开始,各矿都努力搞好通风系统。柴里矿利用煤层厚特点,把集中运输巷和集中回风巷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实现了分区通风,并采用“w”形和“D’,形布置方式,杜绝了向已采区漏风。1981年,枣庄矿对西部817,819,818,405四个生产能力大的采区,进行通风系统改造。819,405两个采区大串联通风改为分区通风。通风系统改造后,四个采区风量增加900立方米/分,负压由原来的285毫米水柱降为215毫米水柱,年降低电耗48万度。
  第五节排水一、排水设施三、通风系统. 建国后至1957年,枣庄矿务局各矿的通风系统很不完善,存在不合理的串联风、扩散风。通风设施简陋,风道断面小,失修率高,跑漏风严重。1957年,枣庄矿总进风量比为75.8%,矿井有效风量率为57.9%。临沂矿采用自然通风。
  1958年至1964年,开始重视从巷道布置上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田屯矿在十六层煤西翼和东翼的浅部地表上先后打官地、焦岭两个小回风井,缩短了回风网路的长度,分别减少了1500米至2000米的风道维护长度,建国前,枣庄私营小煤窑靠人工用辘护或绞车绞动牛皮包、水桶,将井底积水提至地面排掉。中兴煤矿公司于1913年在1号井建水仓安装2台6吨水泵排水。1933年在3号井建水仓用多级水泵排水。
  建国初,陶庄煤矿和商办远大煤矿恢复生产,均使用汽泵和老型电泵排除大井积水。
  1956年建立枣庄矿务局后,逐步换成SSM多级清水泵、凸形泵和洪山9吨泵。枣庄、朱子埠、甘霖、山家林、陶庄等5个矿的井下水富有酸性,从1962年起在水轮等易损件上,逐步改用铜质配件。至1963年,枣庄矿务局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259个矿16个生产井,共有主水泵75台,总功率为24890KW,总排水能力为461吨/分。
  1978年,各矿逐步换成YSB9吨和DS型各种耐酸泵。1982年开始,又逐步改换为200DII型高效耐酸泵。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8个矿10个生产井,共有主水泵72台,总功率为37630KW,总排水能力为487吨/分。
  枣庄矿务局各矿排水管道设施在建国前多为铸铁管。建国后至1958年,新建矿井多采用焊接钢管和少量铸铁管。1963年后,始用无缝钢管替代焊接管和铸铁管路。至1985年,除甘霖矿有二路管道上部为铸铁管外,其他各矿排水管路均为无缝钢管。同时,开始试用内壁喷塑或用玻璃钢管道,以防钢管腐蚀。
  枣庄市地方煤矿1960年开始,用电动排水,滕县木石煤矿增设了正式水仓。1978年,全市9个市、区县营煤矿安装工业排水泵63台,部分矿井建立正式水仓。1985年,全市12个区县营矿安装使用工业排水泵58台。滕县郭庄煤矿按排水标准设计,建成了井下排水洞室,在下山采区建有容量为600立方米的水仓与正规泵房。
  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只有一个生产井的朱子埠、莱村、八一、柴里4个矿实行集中排水;有多个生产井的田屯、枣庄、山家林、陶庄、甘霖、魏庄等6个矿,实行分区排水。
  60年代后期,山家林矿邹坞井由于生产的煤下放到山家林井,然后提升到地面,所以改为集中排水。
  1985年,枣庄市地方矿井一般实行集中排水,少数矿井实行分区排水。
  第六节供电二、排水方式建国前,私营小煤井都是实行集中排水系统,中兴煤矿公司在枣庄矿南、北大井和牛窑处建立了排水系统,实行分区排水。
  建国后,新建的矿井,按矿井设计涌水量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建造泵房、水仓,装备水泵、管道;对枣庄、陶庄、田屯等老矿进行排水能力改造,排水方式采用从各下山泵房将水排至主要大巷,或从下水平将水排至上水平,沿水沟流至井底水仓,然后由中央泵房排至地面。直至1985年,枣庄矿务局多数矿仍采用这一排水方式,仅甘霖、朱子埠、柴里3矿二水平的水不排到中央泵房水仓,而改为直接排到地面。
  一、自备电源供电1.枣庄电厂1911年,中兴煤矿公司在今南大井北侧建电厂。1913年正式建立中兴煤矿公司发电厂(1924年改称中兴煤矿公司电务处)。
  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后,将电务处改为电务课。建国后恢复发电称枣庄电厂。
  1911年建电厂之初,有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制造的75HP蒸汽机1台,53KW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供1号大井(南井)开拓及经理处各办公室照明用电。此机于1918年调往外地。1913年,购进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制造的720KW引擎发电机2台,日发电量约18000度,为矿区照明和1号大井2台6吨水泵、运煤小绞车以及通风等设备提供动力。1922年,购进西门子制造公司的1600KW透平发电机2台,为筹建2号大井(北井)拟使用980马力绞车供电。1934年购进BBC公司制造的3200KW汽轮发电机1台,1935年并网发电,为新建3号大井(东井)而安装的408HP提升绞车和井下排水设备,以及十里泉新建的供水设备供电。
  1937年,中兴煤矿公司将3200KW汽轮发电机运往汉口。日军侵占枣庄中兴公司后,1940年,从日本芝浦电器公司购进1台4000KW汽轮发电机组。1941年机组投入运行,此时电务课发电厂共有5台发电机,发电能576枣庄市志力为8640KW。除供应枣庄煤矿所需电力外,还向恢复生产的陶庄矿供电。1946年,停止发电。建国后经修复于1954年恢复发电,供给枣庄矿两路电源,分别为1号3KV线和2号3KV线,每路出线以1000A设计,线路以油遮断器外侧的隔离开关为产权分接处,开关以内由电业部门投资、设计、安装,开关以外由枣庄矿自行投资、设计,安装。
  至此,枣庄电厂改变为外来电源。
  2.陶庄电厂1941年,日军侵占中兴煤矿公司后,用75KW蒸汽发电机1台,由2台兰开夏锅炉,5台高尼西锅炉提供蒸汽进行发电,又用从峄县耶苏教堂购来750KW小型柴油发电机1台发电,供井巷及办公室、宿舍照明用电。1949年初,有15KW发电机2台,11KW直流发电机1台,以汽泵作动力发电,电压220伏,供井上照明用电。1950年初,从新坟调入2台190KW引擎发电机。同年8月,从西河煤矿购来240KW引擎发电机1台。1952年10月,从山西调入美国制造的550KW透平发电机1台。4台发电机发电总量为1170KW,供陶庄矿生产及照明用电。原2台15KW汽轮发电机和1台11KW直流发电机停止使用。1955年7月,陶庄矿有了枣庄一陶庄线路的电源,陶庄电厂停止发电,设备调往外地。
  3.级索电厂级索电厂于1958年12月选地址勘查,1959年元月动工兴建,1960年11月第1台1500KW发电机试车发电。1961年1月5日正式投产发电。1961年10月,第二台1500KW发电机组由电厂自行安装后发电。级索电厂属煤炭部第八建井处,主要为建设柴里矿井供电,同时为办公、生活用电服务。1964年8月,第八建井处交枣庄矿务局管理,主要设备有1号10吨水暖锅炉,2号12吨水暖锅炉,1500KW汽轮发电机2台,1500KW发电机2台(电压6.3KV,型号TQ-15T2J;励磁机为18KW。电压90V)。并有2条6KV输电线路通到柴里井,全长8.75公里,导线规格为AC-7001961年至1973年8月,柴里矿的全部用电量均由级索电厂供给。从1973年9月起,级索电厂成为柴里矿第二电源。
  4.第一列车发电站1956年12月,第一列车发电站从南京浦口调至陶庄煤矿,站址在陶庄电厂围墙东至供电工区东山变电所之间,为捷克进口成套列车发电设备,有2500KW6300V发电机1台,8.5吨锅炉2台,汽压42Kg,汽轮机1台。电站发电后从东山变电所挂网。属东山变电所第二电源。1958年3月,韩陶线运行后,东山变电所又有了第二电源,该站停止发电。同年7月,第一列车电站调往内蒙古昭乌达盟平庆煤矿。
  5.第十一列车发电站电站为苏联产成套设备,1959年6月由福建省三明市调至官桥矿务局。同年10月1日发电,通过两条电缆进官桥变电所605号和607号开关上二段母线并网。
  1966年至1975年,平均发电量为2864.6万度。70年代后期,年发电量3100万度以上。十一列电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保持正常发电,满发超发,供八一、莱村、魏庄等矿生产用电。1984年,该站全部设备由水利电力部调至海南岛。
  6.第二十八列车电站第二十八列车电站是国内第一台6000KW列车电站,1959年在济南钢铁厂组建。
  发电机型号为TQC5466/2型,由上海电机厂制造。1976年1月,该站由武汉钢铁厂调至陶庄,站址在陶西井。同年10月发电。列车站发出的电,送陶北井变电所,供陶北所各线路使用,包括水采、井下用电。多余负荷经陶北至东山变电所14号及21号6KV母线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77并网送出。
  二十八列车电站的年发电量,除1976年和1983年分别为846万度和2849万度外,从1977年到1982年,最低为4023万度,最高为4809万度。1984年元旦停止发电。同年7月,机组被调到海南特区。
  KVA三、枣庄矿务局矿井供电二、外围电网和矿区输电线路50年代初期,建设贾汪至枣庄35KV输电线路,华东电力设计分局设计,徐州电业局投资。华东23输变电工程处施工。线路全长54.7公里,导线型号为AC-70,供电能力3000KW.1954年投入运行。该线路为枣庄电厂恢复期的施工、枣庄煤矿排水、陶庄矿一级负荷用电及矿区的备用电源。50年代末,枣滕35KV电网初步形成,35KV韩陶线与徐州电网联网。1967年韩陶线升压为110KV引入夏庄变电所。十里泉至夏庄110KV线路向夏庄变电所送电,夏庄变电所投入运行,枣滕电网升压为110KV系统。70年代初,与大屯电厂连接的欢城110KV变电所投入运行,枣滕地区与徐州电网有韩夏、大欢2条110KV线路连接。后来,济宁至夏庄220KV线路建成。自1967年至1984年,枣庄供电局夏庄110KV变电所、欢城110KV变电所、西郊110KV变电所,建立了夏陶(一)(夏庄变电所东山变电所)、夏陶(二)、’陶洪(东山变电所至洪村变电所)、西洪(西郊变至洪村变)、夏刘(夏庄变至刘村变)、官刘(官桥变至刘村变)、夏官(二)(夏庄变至官桥变)、欢柴(东)(欢城变至柴里变)、欢城(西)(欢城变至柴里变)、欢田(欢城变至田陈变)、西朱(西郊变至朱子埠变)、朱洪(朱子埠变至洪村变)等12条35KV线路向枣庄矿区供电。自1972年至1985年,枣庄矿区建立并开始运行的有官桥、东山、刘村、栗庄、柴里、洪村、田陈、朱子埠等8个变电所,共有变压器16台,总容量为138600建国前至建国初,枣庄矿、陶庄矿矿井用电由自备电源供给。1954年后,各矿均建有矿地面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由自备电源和矿区地面变电所引入电源后,经矿地面变电所以6000伏钢丝恺装干式纸绝缘电缆,通过井筒引到井下中央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担负井底车场的低压设备和照明供电,并将6000伏电源输送到各采区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将6000伏电压变为380伏电压向采区设备供电。中央变电所到采区变电所使用低压6000伏级铅包纸绝缘恺装电缆;采区变电所到采区配电点使用低压1000伏级铅包纸绝缘恺装电缆;配电点到动力设备使用500伏级橡套电缆。
  四、地方煤矿供电建国前,枣庄市地方小煤窑无电源供电,多用煤油、菜油点灯照明,少数使用乙炔气灯。
  建国后直至1958年,地方煤矿始自行用柴油机发电,供小型设备动力用电。照明仍多用煤油灯。1960年至1970年,枣庄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地方煤矿多以联接附近农用线路,或从统配煤矿、附近工厂架设输电线路。1976年至1983年,山东省煤炭局共投资46万元,架设3条地方煤矿输电线路。
  1978年,西郊变电所至峰城区寨子煤矿13号线路投入运行,全长4.5公里。1982年,西郊变电所至薛城区天然焦矿14号线路投入运行,全长13公里。两条线路均为10KV电压。正常为一路送电,一路备用,为双电源供电,供应市中区邵庄煤矿、山亭区官庄煤矿等22个单位用电。东郊607线路,东起枣庄矿务局郭里集医院,西至市中区侯宅子村,于1983年投入运行,全长10公里,为6524枣庄市志KV,供应山亭区北庄煤井、峰城区王庄煤井等16个单位用电。三条线路全长27.5公里,供给全市地方46个生产矿井用电。区、县营煤矿分别建立了高压变电所和低压配电室,户外有高压隔离开关等设施。邵庄、官庄等5个生产矿井,建立了低压变电所,装机容量5385.2千瓦,年用电量为819.6万度。
  1985年,主干线13号、14号线路新增绝缘开关两组,各矿安装使用了户外式高压隔离开关及柱上油开关控制。607线路提高绝缘等级,年供电量为1439.2万度。1985年,滕县地方煤矿共有专用输电线路6条,约40公里,全年用电量约146.24万度。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