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统配煤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9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统配煤矿
分类号: F416.21
页数: 10
页码: 601-610
摘要: 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为煤炭部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枣庄市市中区。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统配煤矿

内容

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为煤炭部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枣庄市市中区。井田东以纵5断层与田屯煤矿为邻,西与朱子埠井田接壤,南到煤层露头(文化路北),北到纵2纵3断层(卓山前),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8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井田内含煤18层,其中第三、第十四、第十六、第十七层和第十八上下层为可采煤层。六层可采煤层总面积136平方公里,煤层厚度0.4至9米,地质总储量12300万吨,煤质牌号均为肥煤。块煤透明发亮,素以质优色美著称,李鸿章誉为“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国松白煤相仿”。
  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70年代,枣庄周围出现小煤窑群。1740年,山东巡抚朱定元奏请开办山东诸县矿业,清廷户部批复。
  1879年(光绪五年)春,戴华藻立峄县中兴矿局,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共开小井12座,经营16年出煤约200万吨。光绪二十一年冬,因山东巡抚李秉衡禁采而停办。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春,张莲芬与张翼定议,自天津至峄县整顿炭局,成立中兴煤矿公司。
  1909年(宣统元年)开始筹建第一大井(南大井),并修建机器厂和车辆修理厂。第二年春,第一大井正式开工兴建,并从德国购进提煤机器和井架、煤楼等设备。1913年,第一大井正式建成投产,井筒直径3.66米,井深199米,用三层罐笼500马力汽绞车提升,每次提煤2.1吨。1921年,第二大井(北大井)正式动工兴建,并在矿内铺设轻便铁路。
  1923年,中兴公司资产已达917万元。1924年,第二大井正式建成投产,井筒直径4.88米,井深287米,用二层罐笼980马力电绞车提升,每次提煤2.64吨。1931年,筹议增开第三大井(东大井)。1934年2月,第三大井建成投产,井筒直径4米,井深194米,用二层罐笼408马力电绞车提升,每次提煤2.72吨。1936年n月,乾十五窑建成,井筒直径3.5米,井深112米。
  中兴公司工人分里工、外工,工人无固定数,视工作需要随时增减。正常情况下有五六千人。至1938年初日军占领枣庄前夕,枣庄矿有南、北、东及乾十五窑等4井,南北东三井为主要出煤井,乾十五窑运送工人及材料。另有旧式直井6口,斜井2口,用于通风或上下材料。中兴煤矿公司自1913年第一大井投产至1938年初,共生产原煤1914.74万吨,盈利3114.36万元,最高年产量1936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41年为182.37万吨。1938年至1944年日军占领时期,工人最多达19739人,共采煤1294.8911万吨,最高年产量1942年为247万吨,平均每年185万吨。所出煤炭有1230.2201万吨(含陶庄分矿)经连云港运往日本,或由铁路运到东北鞍山昭和制铁所。
  1946年至1948年,枣庄煤矿3处大井,因战争遭受破坏,矿场围墙倒塌无余。1948年11月,枣庄解放。1952年,枣庄矿开始恢复工作。1956年,枣庄煤矿划归枣庄矿务局管理,当年,东大井恢复生产。1958年10月,枣庄矿转为煤炭部属国营统配煤矿,当年,北井恢复生产。东北两井年生产能力均为60万吨。
  矿井恢复后,枣庄煤矿的原煤产量逐渐上升。1958年,又增开小井24对,最高日产量达11263吨。1959年,全矿产量168万吨。1960年,年产192.3万吨,。后生产转入薄煤层和极薄煤层,条件变差,产量下降。
  1980年核定矿井年产能力为110万吨。
  枣庄煤矿还在大槽残余煤中进行复采。
  初以早采,1970年改用水力复采。复采产量占全矿原煤总产量的一半。在生产原煤的同时,枣庄煤矿东大井、北大井分别建立了年入洗原煤60万吨的简易洗煤厂。1980年7月,年入洗能力90万吨的北井新洗煤厂竣工投产。1982年,北井新洗煤厂入洗原煤109.4万吨,生产精煤75.6万吨,精煤回收率达96.15%01985年,生产原煤106.7237万吨,生产精煤63.9291万吨。自1956年东井恢复试生产到1985年,枣庄煤矿共生产原煤2975.69万吨,生产精煤1362.15万吨,上缴利润13139.4万元。1985年,全矿井下区队24个,地面单位16个,共有职工7293人,固定资产3824万元,占地面积141.507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8.1773万平方米。
  二、陶庄煤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为煤炭工业部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薛城区陶庄镇。陶庄井田东与甘霖煤矿黄贝井田毗邻,南至山家林井田一号断层,西到煤层露头,北以北山断层为界,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3.8公里,面积30.52平方公里,井田内含煤层18层,主要可采煤层为第二层和第十四层,第十七、十I、两层为局部可采。第二层煤俗称大槽煤,厚度0至7.18米;第十四层煤俗称小槽煤,厚度0.8至1.2米,平均厚度1米。煤层走向为西北东南,倾向东北,大部为缓倾斜煤层。煤炭储量6000万吨。煤质牌号多为肥煤,二层煤深部为气肥煤。
  明末清初,陶庄矿区有土法开采煤炭。
  清康熙年间,有四川、山西等外省商人投资在陶庄兴办小煤窑。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峄县齐村崔氏四辈人在陶庄开办煤窑。
  1921年初,中兴煤矿公司在陶庄区内打钻49孔。1924年,开力、宝一至宝八号8座煤窑,成立中兴公司陶庄分矿,经营2年,产煤16800吨,因时局不靖而停产。日军占领枣庄后,于1941年5月设陶庄采炭所,开凿斜一坑、竖一坑2对井口,至1945年,盗采煤炭38.3176万吨。1947年10月,中兴煤矿公司派梅古青接受陶庄分矿,恢复生产,日产原煤百吨。1948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陶庄,接管陶庄矿。1950年,陶庄矿改为全民所有制国营煤矿。时矿区有古井125口,多在第二层煤和第十层煤露头附近的浅部,古空区面积为66.3540万平方米。1950年以后,采取边生产边找煤的方法,不断加强地质勘探工作,至1985年末,共打钻315孔,钻进11.9300万米,在井田东部原定无煤区内,找到大片煤层,扩大了井田范围,增加储量4000万吨,使矿井寿命延长30多年。
  建国初期,陶庄煤矿仅有职工1999人,542枣庄市志一个井口生产,年产量14万吨。1950年改建西井,1956年建成北井,年产量达62万吨。后延深东井,兴建三斜井。1958年,职工增至9211人,年产原煤111万吨。后开始老矿挖潜,采取水旱采并举,改革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采煤程度。1977年原煤产量达到140万吨。1978年建成四斜井,安装钢缆大皮带运输机,提高运输能力。1979年,生产原煤163.2934万吨。1980年以后,因冲击地压等自然条件和以往厚薄煤层配采不当等原因,原煤产量下降,1985年原煤产量仅为76.8998万吨。
  陶庄矿于1959年10月建成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三八”洗煤厂。1960年2月,又建成年入洗能力60万吨的北井洗煤厂。1964年,对北井洗煤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原煤准备车间,建立了浮选车间,完善了洗煤工艺系统,加大了洗煤量。1970年12月,将6平方米台柱式洗煤机改造为14平方米筛下空气式洗煤机,年入洗能力扩大到120万吨。
  陶庄煤矿自1948年恢复生产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3283.5582万吨,掘进进尺952446公尺,洗精煤1741万吨,上缴利润31969万元。1985年,全矿有井下生产区队14个,地面单位9个,共有职工7023人,并有产权土地4150亩,工业生产用房77725平方米,固定资产6446.7万元。
  三、田屯煤矿枣庄矿务局田屯煤矿,为煤炭工业部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枣庄市市中区郭里集镇。
  田屯煤矿原辖田屯、郭西、郭东3对斜井,井田均位于陶枣煤田东部。
  田屯井田西与枣庄煤矿毗邻,东以谭家河为界,东西向呈马鞍形,南北相向缓斜,形成南北边缘地势较高,中部略低的盆地。井田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0.7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井田内含煤层十四、十六、十七、十八上、十八下5层。第十八上层局部可采,第十四、十六为可采煤层。第十四层煤厚1.7至1.9米,第十六层煤厚0.55至0.65米。煤层赋存稳定,中含薄夹石;煤层为北西向倾伏向斜构造,东部狭长,西部较开阔,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煤质稳定,牌号为肥煤,适于作配焦及化工用煤。井田内前人开采始于清末,其开采煤层为第十六、十七层极薄煤层,多系断续开采,规模很小。1936年,私营远大煤矿公司在官地村北十七层极薄煤层开凿小井2个。1945年至1952年,又在田屯村西南500米处开凿小立井4个,斜井2个,开采十四层煤。因经营不善,资金匾乏,1953年2月公司停办。远大煤矿公司共采原煤约4万吨,且多为掘进出煤。1954年2月,为加速枣庄煤矿恢复排水,满足枣庄电厂用煤,枣庄煤矿提出“田屯矿地质报告及建井设计”,且经华东煤管局批准,恢复田屯矿。当时矿井煤储量A+B+C为205.3万吨,可采煤层第十四层及第十六层,设计年产能力15万吨,当年4月恢复斜井1对。1955年生产原煤10.3781万吨。1956年,年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以后原煤产量逐步上升。1959年原煤产量达到80.9212万吨。
  郭西井主副井均为斜井,1958年由田屯矿自营建井,开采第十四和十六层煤,年产能力12万吨,1960年投入生产。1965年该井撤销,并入田屯井,重新核定田屯井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
  郭东井原为市属地方国营牛角煤矿,1963年划归枣庄矿务局田屯煤矿后改称郭东井。该井开采第十四及十六层煤,年产能力12万吨。1974年10月,停产注销。
  田屯煤矿系斜井开拓,回采工作面为长壁式,爆破落煤,人工擂煤,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大巷运输采用架线电机车。该矿最高年产量1960年产原煤90.765万吨。
  卷+九煤炭工业志543矿井生产转入极薄煤层以后,采用倾斜条带式采煤法。有三个采煤队分别被山东省煤炭局命名为“先锋三队”、“跃进二队”、“跃进四队”。197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田屯煤矿先进企业称号,被煤炭部定为煤炭质量信得过的煤矿。
  田屯煤矿因储量枯竭,矿井于1979年停产注销。田屯煤矿自1955年恢复生产至1979年,共生产原煤1123.36万吨。
  四、山家林煤矿枣庄矿务局山家林煤矿为煤炭工业部所属统配煤矿,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境内,辖山家林、邹坞两井。山家林井田位于陶枣煤田西南边缘,南以蟠龙河南支北侧的煤层露头为界,北以F;断层与陶庄井田分界,西到山家林火车站(煤层西部露头),东以F3断层(东夹埠断层)与邹坞井自然分界。邹坞煤矿合并到山家林煤矿后,东部边界改以通过邹坞主井的第四号勘探线与甘霖煤矿为界。
  井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井田含煤18层,第二、十四、十六层为可采煤层,第十八层局部可采,均为优质配焦煤。第二层煤呈块状分布,厚度0—6.5米,为该矿区主采煤层;第十四层煤厚度0.8-1.1米,储量占全井田储量的67%,断层多,顶板稳固性差,亦是该矿主采煤层;第十六层煤在井田中部达到可采厚度,顶板为泥岩时,煤厚1-1.2米,顶板为石灰岩时,煤厚0.6米以下。矿井原始储量2890万吨。后经调整边界,补充勘探,新增平衡表内储量2840.1万吨,表外储量1692.5万吨。至1985年,井田剩余平衡表内储量2106.6万吨,表外储量709.6万吨。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0月,中兴煤矿公司开始在山家林井田内建井采煤。1916年9月10日,正式设立山家林分矿。至1924年底,共新建矿井24口,产煤25万吨,盈利63万元。后因各井之煤采罄而关闭。
  1954年3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进入山家林井田勘探。1954年12月、1956年2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分别完成山家林矿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井型45万吨,服务年限50年。矿井施工由徐州煤矿基本建设局第三工程处承建,1954年9月25日破土动工,1957年12月15日建成投产。主井用3吨底卸式箕斗提升,副井为单层单车罐笼双钩提升。1959年底,年入洗能力为60万吨的洗煤厂建成。
  邹坞井原为邹坞煤矿一号井。1955年9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完成邹坞矿井的初步设计,1956年完成技术设计,井型45万吨,服务年限50年,1955年11月,由徐州煤矿基本建设局第三工程处动工建井,1958年n月25日开始简易投产。主并用3吨底卸式箕斗提升,副井用单层罐笼双钩提升,通风方式开始采用中央边界式,以后改用混合式。
  1961年8月,划归山家林煤矿,改为邹坞井,1967年1月1日核销该井设计能力。
  1980年,经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和枣庄矿务局核定,山家林矿综合生产能力为年产50万吨。
  山家林煤矿建井投资1130.7万元。自1957年至1985年,全矿生产原煤1374.3万吨,生产精煤849万吨,工业生产总值37595.23万元,上缴税金3209.64万元,实现利润6078.25万元。1985年,全矿固定资产原值4054.5万元,职工5970人,其中采煤工人3423人,采掘工人1599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5.12万元,实现利润1042.%万元。1981年,煤炭工业部授予山家林矿为文明生产矿井。“五一”掘进队,在全国煤矿掘进上双纲竞赛中,四次获第一,两次获第二,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掘进队。
  544枣庄市志五、甘霖煤矿枣庄矿务局甘霖煤矿为煤炭部所属统配煤矿,位于薛城区邹坞镇和张范乡境内,辖甘霖、黄贝两井。
  甘霖井田位于陶枣煤田中部,西以第四号勘探线与山家林井田为邻,南至十八层煤露头,北以洪村断层与黄贝井田为界,东有F,断层和南陈郝断层,与朱子埠井田形成天然分界。甘霖井田走向东西长5.5公里,倾斜南北水平宽3.5公里,面积16.5平方公里。井田内可采煤层有十四、十六、十七、十l、层煤,二层、六层局部可采。十四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在0.6-1.45米之间,平均厚度1.05米,可采厚度在0.9-1米左右;十六层煤变化无规律,煤层平均厚度0.58米;十七层煤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0.74米,平均0.47米,可采区平均厚度0.61米;十八层煤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1.09米,平均0.35米,可采区内煤厚0.55-1.09米,平均0.7米。甘霖井田煤层倾角平缓。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甘霖村A层铝土以北建小井4个,主要开采二层煤。当时井口均为立井,巷道呈树枝状串采,巷道支护多用路棚,开采深度不超过50米。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矿师邝荣光和德国矿师富里克调查认定,甘霖一带煤质佳、块多。至1924年,4对小井采煤75300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甘霖一带有开采过的古井60多个,分布在二、十四、十六、十八煤层露头。
  1953年,华东煤炭管理局地质队测量队测绘了甘霖井田地形图,并开始地质勘探。1954年9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完成矿井初步设计,定名为邹坞二号井,井型30万吨。建井工程由华东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承担,1955年11月破土动工,1958年8月建成投产,1959年4月改称甘霖煤矿。当时有立井、斜井各一口。立井为主井,单层单车罐笼双钩提升;斜井为副井,单钩串车提升。主副井之间用架线电机车运输。矿井通风采取中央边界式,由主井进风,南风井抽出。1965年,矿井扩建,在原主井西新建一立井作为主井,枣庄矿务局设计处设计,甘霖矿组织自营施工,1972年6月建成,井深289.89米,安装3吨箕斗双钩提升煤炭。原主井改作副井,提升研石、上下人员和材料设备。矿井井型改为45万吨,1980年核定能力为年产量50万吨。
  黄贝井田位于陶枣煤田中北部,南以洪村断层与甘霖井为邻,北至北山大断层,东为煤层露头区,西以—380以下第三号勘探线与陶庄煤矿为界,东西走向长6.5公里,南北倾斜宽3公里,面积17.5平方公里,井田内可采煤层4层,其中第十四层煤厚度0.9-1.45米,平均1.3米;第十六层煤厚度0.4-0.81米,一般为0.5米;第十七层煤局部可采,厚度0.53米;第十八层煤不稳定,厚度0-1.16米,局部可采。1955年6月至1956年12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勘探,井田地质储量5084.7万吨,工业储量3858.6万吨。1958年3月,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矿井设计,井型30万吨。当年6月,省第四建井公司破土动工。1960年2月,矿井简易投产。主副井均为立井,用单层单车普通罐笼双钩提升,主井提煤,副井提升研石、上下人员和材料、设备。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主副井进风,南风井回风。黄贝井建井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建井质量差。
  1964年,井筒大修,壁后注浆,耗费巨资,影响生产。此后,枣庄矿务局地质勘探队又不断进行补探,施工地质钻孔55个,水文钻孔4个,钻探进尺26422.7米。1980年核定,年产能力为20万吨。至1985年,该井共生产原煤530.56万吨。
  甘霖煤矿1959年至1968年还辖洪村、陈郝、朱庄3对小井。洪村井于1959年建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45井,1968年7月停产报废;陈郝井1958年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6万吨,属地方矿井,1961年12月1日,移交甘霖矿管辖,1964年元月停产报废;朱庄井1958年始建,1960年1月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为7万吨,属地方矿井,1961年12月1日移交甘霖矿管辖,1964年6月停产报废。陈郝、朱庄两井1961年至1964年共生产原煤21.0234万吨。
  70年代初,甘霖矿改进了回采工艺,加快了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实现了薄煤层工作面大面积丰产。1971年全矿原煤产量第一次突破60万吨,1972年原煤产量达69.24万吨,1978年原煤产量77.6万吨,1979年达到82.43万吨。至1985年末,甘霖、黄贝两井可采储量仅余478.6万吨,矿井衰老,采罄在即。
  甘霖矿自建井投产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1500.84万吨,工业总产值26793.4万元,上缴税金1777.38万元,国家总投资8010.96万元。1985年,该矿有职工5796人,固定资产原值4196万元。
  六、朱子埠煤矿枣庄矿务局朱子埠煤矿系煤炭工业部所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市中区齐村镇。朱子埠井田位于陶枣煤田中部,东起横11号断层与枣庄井田为界,西至陈郝断层和F4断层与甘霖井田为界,南为各煤层露头,北至洪村断层。井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2.7公里,面积12.15平方公里。井田内沉积煤层18层,其中山西组含煤3层均不可采,太原群含煤15层,达到可采厚度的第十四、十六、十八上、十八下4层,均为薄煤层。
  第十四层煤厚0.46-1.67米,一般厚度1.05米,煤层分布稳定,为主采煤层;第十六层煤厚0.53-1.75米,一般为0.75米,为主采煤层;第十八上层煤,厚度0-2.18米,一般为0.9米,分布不稳定,局部可采;第十八下层煤,厚度为0-1.29米,一般厚0.85米,分布不稳定,局部可采。煤质牌号均为二号肥煤,用于炼焦和工业动力。
  建国前,朱子埠井田内留有古井遗迹70余处。建国后1955年5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进入该区勘探,当年12月19日提出朱子埠区精查地质报告。1956年1月开始进行补充精查地质勘探.10月结束。
  1956年3月,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矿井初步设计方案,1957年n月,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基本建设局第三建井处承接建井施工。
  1958年5月,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朱子埠竖井技术设计,1959年10月1日,矿井简易移交生产。建井概算总投资804.32万元,实际完成683.57万元,遗留工作量120.75万元。
  矿井移交时有立井一对,主井深度152米,为矿井辅助提升井,用1吨标准罐笼双钩提升;副井深度152米,为矿井主提升井,用1吨标准罐笼提升。另有1号风井,位于井田中央,井筒为立井,井深73.92米,为主要通风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矿井投产后,生产系统不完善,1962年被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列为严重失调的三类矿井。后在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完善生产系统,调整开拓布局,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质量标准化活动。1973年5月至1978年2月,枣庄矿务局建井工程处对该矿主副井延深,由一70米水平延至一180米水平,井深255.8米。延深后主井改用钢丝绳罐道2.8吨箕斗提升,为矿井主要提升井口;副井仍用罐笼,改为辅助提升井。
  通过延深改造,扩大了矿井实际生产能力。
  1979年产煤46.66万吨,比延深前提高48.4%a1980年11月,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为年产45万吨。1981年,产煤49.51万吨。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767.7万吨。
  1985年,全矿有职工4016人,固定资产原值2456.42万元。
  546枣庄市志七、魏庄煤矿枣庄矿务局魏庄煤矿,位于滕县木石镇。
  该矿原归官桥矿务局管辖,1961年5月随官桥矿务局一起并入枣庄矿务局,为煤炭工业部统配的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
  魏庄煤矿原辖魏庄、谷山两对斜井。魏庄井(亦称一号井)位于官桥煤田北部,东以纵1断层为界,南浅部以倾西2倾东6断层,深部以第三勘探线与莱村井田为界,西北以倾西2倾东6、纵3断层及逆1断层为界,沿走向长约3.2公里,沿倾斜宽1.3公里,面积约4.1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517.3万吨,工业埋藏量2527.4万吨。区内断层复杂,有可采煤层5层,其中第三层属下二迭纪山西统,煤层较稳定,为该井田主采煤层,平均厚度9.46米;第十四层煤属太原统,平均厚度1.2米;第十五层煤属太原统,平均厚度0.2米,局部可采;第十六层煤和第十七层煤属太原统,平均厚度0.62米。井田煤质牌号均为肥煤。
  魏庄井地质勘探精查报告由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1958年5月提出。矿井设计由上海煤矿设计院担负,建井工程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基本建设局第三建井处以大包方式承包施工,1958年9月25日正式动工,井巷工程由该处306工区施工,安装工程由该处307工区施工,土建工程由该处308工区施工。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60万吨,服务年限37年。主副井均为斜井,双钩串车提升,主井提煤,副井除提歼石、上下人员、材料设备外,还辅助主井提煤。矿井系一级瓦斯矿,采用中央边界式抽出式通风。1960年5月1日,矿井移交生产,建井工期19个月,完成总工作量543.53万元。1960年7月15日,魏庄井改称魏庄煤矿。
  谷山井(亦称二号井),位于官桥煤田北部,西北部以三层煤露头为界,东北(深部)以倾西2断层为界,西南部以倾东6断层为界,井田沿走向长约0.6公里,沿倾斜宽约0.6公里,井田面积约0.36平方公里。井田内可采煤层3层,设计开采煤层为第三层,平均厚度8米,最大厚度13.93米,地质埋藏量19.874万吨,工业埋藏量13.85万吨。1959年5月,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为全部水力化矿井。建井工程由官桥矿务局自营施工,1959年5月10日破土动工,设计年产能力21万吨,主副并均为斜井,主井设置0250厘米独立煤水管两路,水力提升。副井安装55千瓦绞车1台,单轨串车提升研石、升降材料设备。井下工作面及溜煤巷道,采用无压水力运输。该井为一级瓦斯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副井进风,主井回风。1960年4月15日,矿井建成移交生产。1960年7月,成立谷山煤矿。1961年,谷山煤矿又改称谷山井并入魏庄煤矿,当年产原煤17.3592万吨。1963年底,矿井停产注销。投产5年,共生产原煤47.5639万吨。
  1971年,魏庄井生产超过设计能力,年产原煤63.1684万吨。此后,年产量一直在60万吨以下。从1980年起,矿井逐渐收缩,年产量不足40万吨。1984年矿井停产,剩余储量和大部分矿井设施移交给市劳改支队组织生产。魏庄煤矿从投产到1984年移交,25年共生产原煤1067.8万吨(含谷山井产量)。矿井停产前,矿辖21个机关科室,11个井下区队,6个地面单位,共有职工2879人。
  八、八一煤矿枣庄矿务局八一煤矿是煤炭工业部直属统配矿,矿井位于滕县官桥镇境内。八一井田位于官桥煤田中部,北起m1勘探线与魏庄井田接壤,南至珊5勘探线与井亭井田相邻,东至纵1大断层,西至煤层露头,南北长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4710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
  井田内含煤18层。第一层煤分布于井田南翼中部,埋藏不稳定,煤层厚0.4-1.1米,一般0.7米,结构简单,局部可采;第二层煤分布于并田南北两端,不稳定,厚度1米左右,局部可采;第三层煤比较稳定,厚度1.25-11.1米,平均厚5.5米,北厚南薄,结构较简单,是主采煤层;第十四层煤分布于VII3勘探线以北,煤厚0.3-1.93米,平均厚0.9米,埋藏不稳定,结构复杂;第十六层煤位于石炭纪太原组中下部,厚度0.3-1.69米,平均0.7米,埋藏稳定,结构简单;其余13层均不可采。5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累计探明可采储量4418.8万吨,其中莱村井977.8万吨。煤质牌号为肥煤、气煤、天然焦三种。
  1958年1月,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了井型60万吨的“轩辕水力采煤矿井初步设计”。
  1958年8月1日,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矿处在枣庄矿务局测量人员的配合下,打桩划线,破土动工,至1959年4月,凿井30多米。1959年9月,交矿权于官桥矿务局;10月,上海煤矿设计院修改设计,井型改为45万吨,改水采为早采。1960年10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又提出“八一水采斜井初步设计”。1960年底至1961年6月30日,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基本建设局第三建井处在一28米水平以上早采带生产。1961年7月1日,八一煤矿成立,矿井同日移交,因水采系统未建立,继续早采。1963年2月8日,煤炭工业部核定,八一矿井型为30万吨。主副井均为斜井,生产方式为水采、水运、水提升。矿井总投资948万元。1966年3月7日,煤炭工业部批准,八一矿井型改为75万吨。1970年8月1日,八一矿洗煤厂建成投产,年入洗能力120万吨。
  莱村井原为莱村煤矿,1959年建成投产,主副井均为斜井。1966年3月,深部煤层划归八一矿开采。1978年2月10日,莱村矿并入八一煤矿,成立莱村井。矿井自投产至1980年,共生产原煤729.486万吨。
  I、一煤矿为水力采煤系统化的中型矿井,生产和洗选加工全部机械化。八一煤矿从1958年建井到1985年,国家总投资5893.16万元。从1963年移交生产到1985年,共生产原煤1346.3869万吨,生产精煤1239.2284万吨,完成T-业总产值6.2578亿元,上缴利润2.4246亿元,上缴税金5782万元。利税总额3.028亿元。八一煤矿生产的煤炭销往全国九省一市,供应38个大中型企业。1978年至1985年,八一矿生产的精煤,以平均每年37.4万吨的销量出口日本。
  1985年,全矿井下区队12个,地面单位8个,共有职工4588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2926人,全员工效率为0.911吨/工。全矿固定资产原值3807.49万元,净值2099.18万元。
  九、柴里煤矿枣庄矿务局柴里煤矿为煤炭工业部所属统配煤矿,矿井位于滕县西岗镇境内。柴里井田位于滕南煤田北部,东起高庙、徐庄断层,西以西岗断层,南以袁堂断层,北至第二勘探线为界,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5公里,面积约35.7平方公里。煤系地层属石炭二迭系山西组和太原群,煤层赋存条件稳定,结构较简单,地层倾角1--9度,平均5度。
  上覆第四系冲积层,厚度为55-79米,下覆中奥陶系马家沟灰岩。共含煤18层,可采煤层5层,其中山西组在上,太原群在下。山西组有第三上、第三下2煤层,太原群有第十二下、十六、十七3个煤层。5个可采煤层总厚度为12.31米,其中三上、三下是厚煤层,为主采煤层,厚度为10.04米,占可采储量的73.7%;太原群十二下、十六、十七层为薄煤层,位于太原群底部,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
  548枣庄市志1985年末,矿井工业储量为1.93亿吨,可采储量为1.48亿吨,服务年限为71年。三层煤煤质好,煤质牌号为气煤,低硫、低磷、中灰,发热量6800大卡/公斤,产品质量规格为12级原煤,灰分18-20%,含研率1%,全水分6.01-8%,可燃基挥发分38%,全硫1%0,应用煤低位发热量5800大卡/公斤。该矿为低沼气矿井,煤尘有爆炸性危险,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
  1960年9月巧日,柴里矿由山东省煤炭基建局第八建井工程处破土动工。1964年10月10日,柴里试验井建成正式移交,10月16日简易投产,成为开发滕南煤田的第一对矿井。柴里试验井,经煤炭部批准,上海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井型为30万吨/年,试验期年产能力为15万吨。1966年,生产原煤19.8164万吨。1968年3月试采结束。1968年7月8日,煤炭工业部批准,柴里试验井改为生产矿井,并进行年产75万吨的第一次扩建工程。扩建工程由枣庄矿务局设计室设计,建井工程处施工,1972年12月竣工移交生产。1975年9月,枣庄矿务局设计室提出柴里煤矿年产能力为150万吨的扩建初步设计。1976年4月,柴里煤矿第二次扩建工程由枣庄矿务局建井工程处开始施工,1984年7月1日竣工正式移交。
  柴里矿主副井均为立井,主井安装8吨箕斗提升煤炭,年提升能力246万吨;副井为双层双车罐笼双钩提升研石、上下人员、材料设备。通风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老主井进风,西风井回风。1979年引进综采设备投入使用。1981年原煤产量达到150万吨,1985年原煤产量达209.21万吨,超过第二次扩建设计能力的40%。柴里矿1985年有职工8260人,其中采掘工人2948人;有固定资产原值18439.9万元,其中综合采煤机4套,综合掘进机2套,原值9541万元;全年完成总产值6813万元,原煤全员效率1.21吨/工,原煤单位成本26.81元/吨,上缴利税1191万元。柴里矿从1964年10月16日简易投产到1985年末,共生产原煤1712.7万吨,上缴利税5969万元,国家投资总额14434万元。
  十、蒋庄煤矿蒋庄矿位于滕南矿区中部偏北,北距滕县城25公里,南距微山县城16公里。井田南北走向长10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40.3平方公里。
  蒋庄矿井以石炭二迭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群为主要煤系地层,共含煤19层,其中·第三上、三下、十六煤层为稳定可采和大面积可采煤层,第二、十二下、十六、十七层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10.2米,煤层倾角5-10度,地质储量为24148万吨,工业储量为19778.9万吨,可采储量为14398.2万吨。煤质稳定,第三上、三下煤层为气煤,十二下为气肥煤,十六、十七层煤为肥煤。气煤经洗选后,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炼焦煤要求。蒋庄矿属一级瓦斯矿井和二氧化碳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能,各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
  蒋庄矿井由充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年产原煤150万吨,服务年限70.6年,采用立井采区上下山开拓方式,划分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开采山西组煤层,标高-320米,服务年限50.4年;第二水平开采太原群煤层和部分山西组煤层,标高一450米,服务年限20.2年。通风方式初期为抽出式,后期为对角式。建井计划总投资为2.7636亿元,吨煤投资为184.25元,万吨开拓量为187.7米。
  1978年4月开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0439部队433,421团承担矿井的全部建设任务,1979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1983年6月,煤炭部第三建设公司第三、第四工程处参加施工,至1985年底,共完卷十九煤炭工业志549成投资6457.59万元,其中矿建3082.46万元,土建工程1761.03万元,安装171.05万元,设备159.46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1283.59万元;完成井巷进尺8326米,房屋面积77858平方米。主井井筒直径14.5米,井深427米,1979年12月28日开工,采用冻结法施工,1983年12月竣工;副井井筒直径6.5米,井深385米,1980年7月开工,采用冻结法施工,1984年9月8日竣工;风井井筒直径5.5米,井深290米,1982年12月433团采用冻结法施工,1984年4月15日竣工。
  蒋庄矿井按照煤炭工业部包建合同核定,1988年10月1日建成投产。
  十一、田陈煤矿田陈煤矿位于滕县鲍沟乡和微山县骥城境内,井田南北走向长n公里,东西宽4.6公里,面积46.5平方公里。1977年10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公司勘探一队提交了“田陈井田地质精查补充勘探报告”。井田内共含煤18层,其中大面积可采有第三上、三下、十二下、十六层4个煤层,局部可采有第三上、十四、十七层3个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8.21米,地质储量为2.1537亿吨,可采储量为1.6012亿吨。煤层倾角5-10度,煤层容重1.27-1.36吨/m3。煤种有气煤和肥煤,发热量为6684-7288大卡/公斤。
  三上、三下煤层为气煤,经洗选后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炼焦煤的要求;第十二下层煤由气煤向肥煤过渡;第十四、十六、十七层煤为肥煤。
  1979年12月,充州煤矿设计研究院提出《田陈矿井初步设计》。1984年8月,枣庄矿务局与山东省煤炭总公司签定包建合同,核定井型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矿井全员工效为2吨/工,建井总投资为1.6800亿元,吨煤投资140元,服务年限94.7年(原设计127年)。矿井设计为立井开拓方式,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一400米,服务年限41年;第二水平一650米,服务年限53.7年。
  采用中央并列抽出方式通风,总进风量88立方米/秒。立井井筒直径4.5米,井深507米,选用JKM2.8x4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装备9吨箕斗;副井井筒直径6.5米,井深468米,选用JKM2.8x4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装备一对一吨矿井双层四车加宽罐笼;风井井筒直径5米,井深440米,选用G4-73-11N28型扇风机,压风机选用5L-40/8型空气压缩机4台。矿井初期设1店时歼石山,堆放6.5年掘进歼石量。井下选用ZK -10-600/500型架线式电机车和三吨底卸式矿车运输,研石选用一吨固定式矿车运输,地面设圆筒煤仓,容量为6000吨,贮煤场容量2700吨。
  田陈矿井于1983年12月正式开工兴建。打钻注浆由枣庄矿务局地质队承担,主副井冻结由充州六处承担,风井注浆及冻结由邯邢特凿处承担。至1985年,共完成投资3480.45万元。主要工程量实际完成进尺2998米,建房屋23975平方米。
  田陈矿按照包建合同要求,198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