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政权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644
颗粒名称: 卷九 政权志
分类号: D033
页数: 25
页码: 342-366
摘要: 枣庄市建省辖市于1961年,此前无市级政权组织。
关键词: 政权 政权志

内容

枣庄市建省辖市于1961年,此前无市级政权组织。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枣庄市(县级)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60年12月召开。市人民代表总数为576名,其中男475名,占82.4%;女101名,占17.6%。中共党员397名,占68.9%;共青团员34名,占5.9%;民主党派48名,占8.3%;群众97名,占16.84%;汉族564名,占97.91%;少数民族12名,占2.08%;工人66名,占11.46%;农民309名,占53.65%;机关工作人员119名,占20.66%。文教卫生界22名,占3.82%;科学技术界4名,占0.69%;工商企业界12名,占2.08%;其他44名,占7.63%0第一次会议于1960年12月9日至11日在市直机关招待所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386名,缺席190名。
  大会由市长韩韦铁作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市人民法院院长马汝辉作枣庄市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工作报告;财政局长袁汝健作1959年财政决算和196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大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农业生产和财贸、司法等工作。通过了《关于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的决议》、《关于开展生产救灾运动的决议》。大会代表张镰,窦若义分别就防治水肿病、干瘦病和如何贯彻大会精神作了发言。会议期间收到代表提案122件。其中政法方面的7件,工业交通方面的19件,农业方面的41件,财粮方面的8件,商业方面的21件,文教卫生科技方面的15件,邮电广播方面的3件,城市建设方面的2件,其他方面5件。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韩韦铁为市长;李以荣、袁汝健、张书善、赵善祥、吴锡九为副市长。大会选举马汝辉为枣庄市人民法院院长。
  第二次会议于1961年4月12日至14日在市招待所举行。实有代表514名,出席会议的代表333名。缺席代表181名。
  大会由市长韩韦铁作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袁汝健副市长作1960年财政决算和1961年财政预算的报告;增选张开宗为枣庄市副市长;补选出枣庄市出席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大会审议并批准了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会议认为全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农业方面,全市人民为战胜灾荒,积极开展了春季生产运动,胜利完成了春播任务。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心情舒畅。“五风”受到批判,克服了“共产风:,,认识到“一平二调”的危害。工业方面,初步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822万元,比上年增长34.46%。财贸方面,贯彻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方针,合理分配了商品,保证了供应。同时开放自由市场,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粮食部门保证了职工、社员口粮和种籽供应。财政方面,1960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662万元,占预算的99.14%,比上年增长27.87%0284枣庄市志大会通过了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必须动员全市人民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继续战胜灾荒,渡过青黄不接关。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干部必须转变作风,纠正“五风”,深入实际,深入生产第一线,坚持“四同”,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工农业生产任务和其他各项任务而奋斗。会上,徐思德等17名代表就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卫生、生产备荒等问题作了发言。
  会议期间收到代表提案265件。其中财贸方面的83件,工交城建方面的56件,农林牧方面的24件,水利方面的26件,政法方面的12件,文教卫生方面的30件,政策兑现方面的6件,其他方面的28件。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枣庄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63年5月召开。人民代表547名,其中男423名,占77%;女124名,占23%。中共党员254名,占46.4%;民主人士139名,占25.4%;人民群众154名,占28.3%;少数民族14名,占2.6%;工人、农民241名,占44.06%;机关干部106名,占19.38%;军人8名,占1.5%;文教界42名,占7.7%,医务界48名,占8.8%,商业界21名,占3.8%;科技界15名,占2.7%;其他66名,占12.1%0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5月21日至28日在市招待所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88名,缺席59名。列席代表5名。特邀代表3名。
  大会由中共枣庄市委书记刘干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新高潮》的政治报告;市长李杰作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市财政局局长张昌扬作关于枣庄市1961年财政决算、1962年财政预决算、196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经代表审议,大会通过了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批准了财政预算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
  大会讨论审议了各项报告,认为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在基层普选胜利结束的基础上召开的,农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城市正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工业生产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试行了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会议分析了全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1963年的任务,继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在城镇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农业,支援集体经济,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为争取农业全面丰收,为争取国民经济新发展而奋斗。会议还讨论了1963年至1967年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初步设想。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方式选举李杰为市长,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为副市长;选举魏竹坡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会议期间收到代表提案922件。其中农业145件,财贸237件,交通城建233件,政法83件,文教卫生171件,其他53件。
  第二次会议于1964年6月16日至19日在市招待所召开。实有代表540名。出席会议代表476名,缺席64名,列席会议22名。并邀请枣庄市出席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了会议。
  大会由市长李杰作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树德作1963年财政决算、1964年财政收支指标安排意见(草案)的报告;魏竹坡院长作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市委书记刘维理作关于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大会审议了市人民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认为市人民委员会一年来贯彻了依靠群卷九政权志285众,依靠集体力量、以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救灾工作方针,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比、学、赶、帮运动,开展了以水肥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取得了成效。是自1960年以来,全市工农业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会议批准了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法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
  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补选范行克为枣庄市副市长,补选刘维理为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1965年因故没有举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枣庄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到1966年5月28日届满,应换届举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12月通知,为统一全省市人代会届次,一律统称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各人民公社第六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代表总数319名。其中中共党员161名,占50.47%;共青团员25名,占7.84%;民主党派2名,占0.63%。汉族312名,占97.8%;少数民族7名,占2.2%;妇女84名,占26.3%0第一次会议于1966年1月26日至29日在市招待所召开。共有代表319名,出席会议的319名。
  大会由市委书记刘维理作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市长李杰作关于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树德作关于枣庄市1965年财政决算和1966年财政支出指标初步安排意见的报告;市法院院长魏竹坡作关于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大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农业方面,1965年春秋干早,夏季多雨,农业仍取得了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超过省分配计划的10.8%。工业生产有了新发展,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2%。财贸工作,收购扩大,销售增加。物价稳中有降,农产品收购总额比上年增长4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7%。财政工作,收支均有增加。
  超收大于超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一年来主要抓了大学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开展了学习解放军、学大寨、学大庆、学下丁家的群众运动;大力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和抗灾斗争;各行各业大力支援了农业。
  大会在讨论1966年任务时指出,要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农业生产力争粮食平均亩产闯过300斤大关,10%的公社和20%的大队实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力开展计划生育,积极做好备战工作。
  大会分别对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法院工作报告作出了决议。审查批准了1965年财政决算和1966年财政收支指标初步安排意见的报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李杰为市长;孙序武、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丛鹤丹为副市长。
  大会收到代表提案7件。其中工业、城建方面的5件,水利方面的1件,卫生方面的1件。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全市处于动乱之中,宪法和国家法律被践踏,市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被中断长达n年之久,自从1966年1月举行了第六届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之后,再没有召开过会议。
  1968年3月6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枣庄市革命委员会。马茂宗为主任;冯光裕、刘国兴、石一彬、刘风森、章犹冬、武兴典、张洪生为副主任。成立的革委会算作第七届人代会。
  1968年至1978年7月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之前,枣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先后由马286枣庄市志茂宗、宗国治、王润斋继任。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1978年1月至5月,各区人民代表大会及矿务局、驻军共选出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80名。其中工人230名,占29.5%;农民202名,占25.9%;其他劳动人民50名,占6.4%;军人27名,占3.5%;干部151名,占19.5%;知识分子91名,占11.7%;爱国人士26名,占3.2%;归国华侨3名,占0.4%。妇女170名,占21.8%。少数民族22名,占2.82%;中共党员521名,占66.8%;共青团员683名,占87.6%. 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6月29日至7月2日在市招待所召开。大会由储建华作枣庄市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李群作枣庄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的报告。
  大会全面总结了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分析了全市革命、生产形势,总结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的经验,讨论批准了枣庄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枣庄市革命委员会。
  主任王润斋;副主任储建华、秦修学、姜德宏、李群、阎文彪、周子明、王海一、杨福清、丛鹤丹、黄维芬、赵新哲、兰新聚。选举于仁和为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胡学田为枣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次会议于1980年4月26日至5月1日在市第一招待所召开。应出席代表945名,实到代表856名。
  大会由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润斋致开幕词;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储建华作枣庄市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允和作枣庄市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市财政局副局长昊克仁作枣庄市1979年财政收支决算、198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的报告;通过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去七口0大会总结了两年来的工作。两年来,认真贯彻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清查了林彪、“四人帮”的帮派体系,批判了他们推行的极“左”路线,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了政策。全市共解决了27000多人的问题,错划的963名右派帽子全部摘掉。
  大会批准了各项报告,并分别通过了决议。大会确定了1980年的任务。向代表征集了提案,会间共收到提案429件。其中农业35件,工业交通57件,财贸47件,科技文教卫生70件,计划64件,基本建设57件,政法29件,其他70件。大会以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选举决定了枣庄市市长、副市长。大会选出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李鸿儒;副主任周炳洪、阎文彪、黄维芬、鞠世彬、周端仪。大会选举储建华为市长;翟文孝、高继信、王海一、周子明、丛鹤丹、赵新哲为副市长。
  第三次会议于1981年12月10日至15日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实有代表919名。
  到会代表780名,缺席139名。
  大会由市长储建华作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局局长吴克仁作枣庄市1980年财政决算、198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阎文彪作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于仁和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胡学田作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大会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工作。农业认真贯彻了党在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
  工业生产在调整中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
  商业贸易购销两旺,物价基本稳定。科技、文卷九政权志287教、卫生、体育事业都有了新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大会审查通过了各项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大会预算委员会对1980年财政决算、198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提出了审查报告。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提出了代表提案的审查报告,会议期间共收到代表提案411件。
  其中农业方面15件,工交方面29件,财贸方面37件,计划方面52件,基建方面53件,政权建设和政法方面118件。
  大会要求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在1982年内要认真贯彻执行赵紫阳总理提出的经济建设十条方针,落实各项任务,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枣庄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600名。其中工人174名,占29%;农民204名,占34%;干部107名,占17.83%;知识分子84名,占14%;爱国人士18名,占3%;归国华侨3名,占0.5%;军人10名,占1.66%。少数民族24名,占4%。中共党员293名,占48.3%。妇女128名,占21.3%0第一次会议于1983年4月5日至13日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应到会代表600人,实到会代表534人,缺席66人。
  大会由市长储建华作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财政局局长吴克仁作关于枣庄市1982年财政决算和1983年财政预算的报告;人大副主任周炳洪作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于仁和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胡学田作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会议讨论审议了各项工作报告。认为第I、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1978年6月起已经四年多,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清除“左”的影响,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初步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政治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农业方面,198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1000万元,全市农村人民公社社员人均分配达到208.8元。工业在调整中稳步前进。198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3400万元。
  商品供应量增大,城乡市场日趋繁荣,物价基本稳定。1982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62100万元。财政状况逐年好转。198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200万元。
  大会批准了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了1982年财政决算和198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大会主席团会议通过了预算审查报告。
  大会设立了议案审查委员会,并改革征集提案办法为征集议案办法。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议案26件。其中遗弃溺杀女婴4件,教育6件,机构改革1件,交通5件,人民生活4件,农业4件,法制教育和社会治安2件。大会通过了《关于制止溺杀、遗弃女婴、保护只生一个女孩母亲的决议》。会议期间,代表还对各方面工作提建议、批评、意见38件。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周炳洪为枣庄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王海一、周子明、孙洪业、黄维芬、周永俊、梁绍唐、王希文为副主任。
  大会选举翟文孝为市长;朱关兴、王允琳、刘本基、褚庆方、汪纪戎(女)为副市长。
  选举李国发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胡学田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4日至9日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共有代表602人,实到代表521人,缺席81人。
  二?88枣庄市志大会由市长翟文孝作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副市长朱关兴作关于枣庄市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1984年计划安排意见(草案)的报告;财政局局长葛冀作关于198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8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炳洪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李国发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胡学田作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通过了各项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审查批准了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了1984年财政预算。
  大会认为,一年来全市政治经济形势是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全面丰收,联产承包制进一步完善,专业户、重点户已占总农户的22%以上,科学种田兴起,农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1983年农业总产值92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7%。工业方面,继续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总产值完成150029万元。财贸方面,继续贯彻了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71800万元。其中,集体、个体零售额16230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0.4%。财政总收入完成21309万元。
  大会要求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遵循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路线、总目标,进一步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快各方面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积极培养人才,开发智力,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1984年各项任务的完成。
  大会预算委员会对1983年财政决算和1984年财政预算提出了审查报告。
  大会向代表征集了议案,代表共提出议案15件,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并提请大会主席团审议。大会还收到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90件,连同未列入大会议程的15件议案共105件。
  第三次会议于1985年5月15日至19日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共有代表595人,实到代表468人,缺席127人。
  大会由市长翟文孝作枣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副市长朱关兴作枣庄市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财政局局长葛冀作枣庄市198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8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炳洪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李国发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胡学田作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了政府的各项报告。198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75200万元,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农村经济正在向着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向前进。农业总产值达到1069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55200万斤,棉花总产量1977万斤。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6700多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89136万元。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工业总产值完成1682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86600万元。财政决算总收入21750万元,完成预算的10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加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继续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大会认为,1984年财政预算执行的结果不理想,财政总收入仅比上年增长2%,总支出比上年增长高达25.1%,出现了较大赤字。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上交税利大大低于生产增长水平,也大大低于企业留利的增长水平。有些单位巧立名目,截留税利,财政管理不严,偷漏和拖欠税利,导致财政减收。财政支出坚持量入为出、卷九政权志28夕量力而行的原则不够,开支失控,行政经费增支过大,比上年增支54.9%,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会议认为,努力完成财政收支计划,实现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是发展大好形势,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议要求切实加强对财经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广开财源,增加收入,要厉行节约,控制支出,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处理女卜需要和可行的关系。力、事情要考虑到财力的承受能力。会议号召发扬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识大局、顾大体,为圆满完成1985年的财政任务而努力。
  大会向代表征集了议案。有99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摊派议案7件,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报经大会主席团会议批准列入了大会议程。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制止乱集资、摊派问题的决议》。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102件。
  第二节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于1980年,同年4月26日至5月1日召开的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了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李鸿儒;副主任周炳洪、阎文彪、黄维芬、鞠世彬、周端仪。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期从1980年5月1日至1983年4月12日。任期内共举行了20次会议。自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立以后,依据法律规定开展了工作。
  一、依法实施监督,决定地方重大事项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任期内共听取市人民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汇报17次。对这些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和审查。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根据形势的需要,作出了13项重大决定、决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实施《刑法》、《刑事诉讼法》情况的报告和打击刑事、经济犯罪活动等工作报告5次。任命政府干部35名;任命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42名;任命市人民检察院干部24名;任命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5名。免去干部职务4名。撤换省五届人大代表2名。免去省五届人大代表1名。
  二、组织视察活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在任期内共组织委员视察、检查工作14次。先后视察或检查过山区人畜用水、城乡中小学教育、农村学校改貌、环境保护、城市卫生、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市场管理、物价管理、城市商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劳教所、看守所等。这些视察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0年11月2日,对山区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吃水难问题视察了台儿庄区、薛城区、齐村区、滕县等缺水的14处人民公社,38个大队。主管农村工作的副市长高继信及计划委员会、农委、财政局、水利局的负责人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陪同视察。发现全市尚有173个大队、204个自然村、82480人缺水吃。
  人大常委会视察后作出了《关于解决山区人畜用水问题的决议》,同时就上述问题与政府统一了认识,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解决山区29口枣庄市志的人畜用水问题,并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
  1980年8月视察了30多个单位,100多处环境污染点。视察了横贯市区南北长达3000多米的大污水沟,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市政府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关、停、并、转、迁移了100多处大焦池、石灰窑、根治了污水干沟,改造了200条旧街巷路。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1982年3月,视察了林业生产,推动了林业政策的落实和林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85处乡镇,开展林业承包的很快就发展到62处。林业重点户、专业户发展到7700多户,承包的有林面积、荒山荒滩达55.2万多亩。
  1982年和1983年两次视察了城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十年动乱中,枣庄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很大的破坏,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占56.6%。为解决这个问题,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进行了视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第一次视察后的1983年到1984年两年间,全市各区县根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学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00多万元,为1982年前5年的4倍多。其中集体和群众个人集资达到3600多万元,新建校舍22600多间,改建或修建7000多间,坚固适用的教室由1982年前的43.4%,提高到73.1%。木制桌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组织全民讨论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5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在全市人民中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决议。市人大常委会直接搞了一个工厂试点和一个农村试点,全市培训宣讲骨干41万人。先后在全市城乡分两期展开讨论,历时三个多月。其间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宣讲2116场次。全市公民参加学习的达80%以上,提出修改意见1000多条。基本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全市人民的法制观念。为执行新宪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组织领导县、社选举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任期内直接组织领导了1980年、1983年区县、社两级直接选举工作。共选出县级人民代表1748人,区县、社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了区、县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第二章地方行政机构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峄县撤销,改建县级枣庄市,隶属济宁地区领导,1961年11月改建为省辖市。枣庄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为县级市人民代表大会。
  1979年,济宁地区滕县划归枣庄市辖属,市第八届人代会选出的人民政府主要政绩,包括滕县,其他各届不含滕县。
  第一节枣庄市人民委员会枣庄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于1960年12月召开。大会选出了枣庄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市长韩韦铁,副市长李以荣、袁汝健、张书善、武善祥、吴锡九。
  枣庄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后,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枣庄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人分别为:市长韩韦铁(1963年2月离职)、李杰(1963卷九政权志292年2月任职);副市长李杰(1963年2月离职)、石一彬、王墨庭、林一枫、李以荣、袁汝健。
  市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公安局、人事局、民政局、计划委员会、劳动局、统计局、工业局、交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双重领导)、城建局(1962年8月撤销城建局、设立建设局)、建设局(1962年8月建)、财政局、税务局、财政办公室、市场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林业局、农林局(1962年8月农业局与林业局合并为农林局)、水利局、文教局、卫生局。
  自1960年12月枣庄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3年5月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市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纠正了工作中“左”的缺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个国民经济情况明显好转。
  农业:在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和“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大抓了生产救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6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764万元,比1960年增长6.7%,粮食总产量24306万斤,比1960年增长32.7%;棉花总产量9.24万斤,比1960年下降197.8%;花生总产量283万斤,比1960年增长5.9%;黄烟总产量16.72万斤,比1960年增长74.8%;造林面积16408亩,比1960年下降159.2%;果品总产量597万斤,比1960年下降66.6%;年末大牲畜57281头,比1960年下降3.5%;年末生猪存养量79441头,比1960年增长146.7%;年末羊存养量143179只,比1960年增长226.3%;水产品48吨,比1960年下降29.1%0工业: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缩了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调整了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精减了职工,整顿和加强了企业管理,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
  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完成9607万元,比1960年下降126.8%;原煤产量为398.49万吨,比1960年下降70.7%;发电9438万度,比1960年增长6.3%;水泥产量为1195吨,比1960年下降86.6%;食用植物油产量为347吨,比1960年增长50.8%;手工业生产1961年和1962年共完成产值976.8万元,实现利润55.38万元。交通运输取得显著成绩。两年间完成公路货运量342.8万吨;占计划的89.3%;完成货运周转量1653.4万吨公里,占计划的85.9%。邮电事业有了加强和提高。邮电业务总量完成计划的97%;邮路总长度1962年比1960年增长13.9%,载波机1962年比1960年增加了一倍。
  财贸:由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的调整,市场情况明显好转。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有了增加,国家计划价格基本稳定,各种物价逐步下降,集市贸易较为活跃,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货币流通量恢复正常。两年供应农村的工业品总值达1642万元,供应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总值达1484万元。农产品收购,1962年征购粮食6673万斤,比1960年增长22.1%;棉花4.45万斤,比1960年下降95.7%;油料83.17万斤,比1960年下降20.4%;烤烟12.41万斤,比1960年增长48%;生猪15661头,比1960年增长221.7%;菜羊14476只,比1960年增长211.9%;家禽43900只,比1960年增长181.4%;鲜蛋43.07万斤,比1960年增长270.9%;水产品4.1万斤,比1960年增长331.5%。财政收入,1962年完成1581.6万元,比1960年下292枣庄市志降66.9%;支出实现448.3万元,比1960年下降93.5%;全年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文教卫生:随着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全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都作了相应地调整,适当控制了发展规模,充实了师资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医疗卫生工作质量。经过调整,中等学校的规模、布局更加合理,小学发展速度更加适应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有了相应提高,大中专文化程度教师的比例上升,教学条件相应改善。文化艺术工作,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戏曲、电影、文化、图书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生产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鼓舞了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医疗卫生部门大力进行了疾病防治工作,特别在疟疾和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护了劳动力,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广播事业发展很快,全市广播线路长达1320公里,喇叭25000多只,宣传了党的路线政策,播送了文艺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民政、政法、民兵等项工作也都在调整中有了相应发展。
  1963年5月,召开了枣庄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了第二届市人民委员会。市长李杰;副市长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范行克(1964年6月任职)。
  市人民委员会下辖办公室、民政局、人事局、公安局、劳动局、计划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经济计划委员会(1964年8月成立,与计划委员会合署办公)、交通局、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双重领导)、建设局、财贸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市场管理委员会、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1963年8月建,与商业局合署办公)、粮食局、供销社;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局。
  自1963年5月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6年1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农业:196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5342万元,比1962年增长41.9%;粮食总产量36586万斤,比1962年增长50.5%;棉花总产量26.36万斤,比1962年增长185.2%;花生总产量770万斤,比1962年增长172%;烤烟产量12.02万斤,比1962年下降39.1%;全市造林面积7万亩,比1962年增长326.8%;果品总产量1100‘万斤,比1962年增长84.2%;大牲畜年末存养量61160头,比1962年增长79.1%,菜羊存养量50460万头,比1962年下降183.7%a 工业: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764万元,比1962年增长12%;几种主要工业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原煤产量为482.6万吨,比1962年增长21.1%;发电9745万度,比1962年增长3.2%;水泥产量11655吨,比1962年增长875.3%,日用陶瓷产量296万件,比1962年增长42.9%,白酒产量442吨,比1962年增长13.9%;食用油产量495吨,比1962年增长42.6%。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1965年全市公路货运量为74万吨,比1962年增长42.3%;货物周转量为895万吨公里,比1962年增长142.5%0基本建设:根据调整方针,压缩了投资规模。1965年实现投资总额782万元,比1962年下降了39.5%,大部分工程项目当年发挥了效益。
  财贸:收购扩大,销售增加,物价稳中有降,市场更加繁荣。1965年农产品收购,粮食为11526万斤,比1962年增长72.7%;油料243万斤,比1962年增长192.7%;棉花卷九政权志2937.46万斤,比1962年增长67.6%;烤烟13.09万斤,比1962年增长5.4%;生猪37194头,比1962年增长137.4%;菜羊10707只,比1962年增长73.9%;家禽17668只,比1962年下降148.4%;鲜蛋48.89万斤,比1962年增长13.5%a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5468.4万元,比1962年增长13.2%。财政收入,1965年实现1688.8万元,比1962年增长17%;财政支出实现658.9万元,比1962年增长46.9%,收大于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教育: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中央关于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继续调整了普通中小学校的规模和布局,大力发展工(耕)读教育。1965年,全市中等学校为14处,在校学生6846人;小学校971处,在校学生81914人。工(耕)读小学生52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农业中学发展到56处,在校学生为2983人;试办了农业、工业、商业、卫生等4处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为250人。
  卫生:1965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175个,病床1236张,医疗技术人员1769人。卫生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全市组织了由59名城市医务人员组成的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巡回医疗。同时,改革了卫生医疗制度,狠抓了医疗作风的转变,医疗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提高,并广泛宣传计划生育,部分地区人口出生率开始有所下降。
  文化艺术:进一步贯彻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面向农村,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促进文艺战线革命化、大演现代戏、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组织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体育: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技术水平也有提高,特别是群众性的游泳、射击、体操等项目,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线广播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广大农村基本上达到了社社、村村有喇叭、相当一部分农户也安上了喇叭。
  科学研究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就。农村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重点的科学实验活动逐步发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
  其他各项工作和建设事业,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66年1月,召开了枣庄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按本市届次顺序应为第三届,遵照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统一全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届次的指示,改称为第六届)第一次会议,选出了枣庄市第六届人民委员会。市长李杰;副市长孙序武、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丛鹤丹。
  市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民政局、人事局、公安局、劳动局、计划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经济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建设局、财贸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市场管理委员会、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粮食局、供销社、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局。
  自1966年1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8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这一时期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农业:196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828万元,比1965年增长9%;粮食总产量40225万斤,比1965年增长9.9%;棉花总产量67.95万斤,比1965年增长157.7%;花生总产量882万斤,比1965年增长14.5%;烤烟产量29.13万斤,比1965年增长142.3%;全年造林面积7.15万亩,比1965年增长2.1%;果品总产量1200万斤,比1965年增长9%0;大牲畜年末存养量了5155294枣庄市志头,比1965年增长22.8%,生猪存栏量186301头,比1965年增长30.8%;菜羊存养量42075头,比1965年下降19.9%. 工业:196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砚11504万元,比1965年增长6.8%;主要X-业产品,原煤产量为468.85万吨,比1965年下降2.9%;发电13974万度,比1965年增长43.3%;农用化肥1440吨;水泥产量为12745吨,比1965年增长9.3%;日用陶瓷339万件,比1965年增长14.5%;白酒产量为433吨,比1965年下降2%0基本建设:1967年投资计划为1841.58万元,当年完成1317.3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526.45万元。
  财贸:1967年农产品收购,粮食7604万斤,比1965年下降51.5%;棉花18.06万斤,比1965年增长142%;烤烟38.80万斤,比1965年增长196.4%0196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6590.2万元,比1965年增长20.5%0196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218.3万元,比1965年增长31.3%;财政支出865.1万元,比1965年增长31.2%。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3.2万元。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较缓1漫,有的遭受严重破坏。
  第二节枣庄市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枣庄市革命委员会。夺了原中共枣庄市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党、政、财、文大权。主任马茂宗(军代表)、副主任冯光裕(军代表)、刘国兴(军代表)、石一彬(1970年5月离职)、刘凤森(工人代表)、章犹冬(工人代表)、武兴典(学生代表)、张洪生(农民代表)、宗国治(军代表,1969年9月任职)、徐学平(军代表,1969年8月任职)、刘维理(1969年8月任职)、李杰(1970年2月任职)、张洪陵(1970年2月至9月)、张增华(军代表,1970年3月任职)、秦修学(军代表,1970年3月至9月)、任力甫(军代表,1970年6月任职)、张明(1970年7月任职)。
  枣庄市革命委员会下辖政治部(下设政宣组、组织组)、生产指挥部(下设工交组、财贸组、农业组、内务组,均于1970年2月撤销)、办公室(下设办事组、行政组)、民政局、公安机关军管小组(1967年7月建立,同年12月撤销)、公安机关军管会(1968年2月建立,原枣庄市公安、检察、法院合为一体)、劳动局(1970年1月建)、工业局(1970年1月建)、交通局(1970年1月建)、建设局(1970年1月建)、供电局、财税局(1970年1月建)、粮食局(1970年1月建)、商业局(1970年1月建)、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1968年5月成立,1970年9月并入市人民银行)、水电指挥部(1970年1月建,后改称水电局)、农林局(1970年1月建)、卫生局(1970年1月建)、广播事业管理局(1970年7月建)。
  1970年9月,马茂宗调回部队后,枣庄市革命委员会成员及机构作了较大调整。主任宗国治(军代表,1973年9月离职)、王润斋(1973年12月至1974年12月代理,1974年12月正式任职)。副主任张明((1972年6月离职)、刘凤森(工人代表,1975年7月离职)、李鸿儒(1972年2月至1974年12月)、申法端(1973年5月至1974年12月)、刁一民(1973年5月至1974年12月)、石一彬(1973年8月至1974年12月)、李杰(1975年6月离职)、任力甫(军代表,1973年6月离职)、张增华(军代表,1972年10月离职)、李群(1975年6月任职)、储建华(1975年11月任职、周炳洪(1975年11月任职)、孙瑾(1975年11月任职)、高继信(1975年11月任职)、姜德宏(1977年7月任职)、张静波(1977年8月任职)。
  革命委员会下辖政治部(下设秘书组、宣卷九政权志295传组、组织组、群众工作组)、生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治工作办公室、计划办公室、工业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科技组)、办公室(下设机关事务管理处、秘书组、机要组、信访组、调研组)、民政局、公安机关军管会(1973年5月撤销)、公安局((1973年4月公安局恢复办公)、人事局、“五七”办公室、劳动局、物质局(1973年4月恢复)、工业交通办公室(1973年6月建)、交通局、煤炭局(1972年6月建)、机械局、重工业局、轻工业局、供电局、邮电局(1969年5月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1969年5月建,1973年7月邮政局与电信局合并为邮电局)、电信局(1969年5月建,1973年7月与邮政局合并为邮电局)、邮电局(1973年7月与邮政局合并为邮电局)、基本建设委员会、建设局、城建局、环境保护力、公室(1976年6月建)、人民防空办公室、财政金融局(1970年6月市人民银行和财税局合并为财政金融局,1973年12月又分为财税局和市人民银行)、财贸办公室(1973年9月建)、财税局、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1973年1月恢复)、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1974年12月25日建,与商业局合署办公)、粮食局、供销社(1975年7月由商业局分出)、农业办公室(1973年6月建)、农林局(1975年5月撤销,分设农业局和林牧局)、农业局(1975年5月建)、林牧局(1975年5月建)、水电局(1972年10月改为水利局)、水利局(1972年10月由原水电局改建)、农业机械管理局(1973年12月建)、气象局(1975年由原气象台改建)、科技办公室(1975年10月建)、地震力、公室(1975年2月建)、外贸局(1972年8月建)、文体局(1970年12月撤销,分设文化局和体育局)、文化局(1970年12月建)、体育局(1970年12月建)、体育运动委员会(1972年5月建)、文化教育办公室、教育局、广播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出版办公室。
  自1966年1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78年6月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全市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生产和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就。
  农业:从1966年至1977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概面积由10万亩扩大到70多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达到40多万亩;本用动力机械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由原来的6.8马力增加到137.6马力。197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4724万元,比1965年增长175.6%;粮食总产量为56083.1万斤,比1965年增长53.2%;棉花总产量21.8万斤,比1965年下降20.9%;花生总产量387.3万斤,比1965年下降98.8%;烤烟产量140.7万斤,比1965年增长170.5%。林牧渔业有了相应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3740亩,比1965年下降409.4%;果品总产量2112万斤,比1965年增长92%;大牲畜年末存养量71465头,比1965年增长16.8%;生猪存栏量332651头,比1965年增长133.6%;菜羊存养量112656只,比1965年增长123.2%;水产品产量450吨,比1965年增长692.3%0工业:197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48956万元,比1965年增长354.8%。原煤产量882.76万吨,比1965年增长82.9%;发电35936万度,比1965年增长268.7%;焦炭产量为61.17万吨,比1965年增长21.9倍;水泥产量10.69万吨,比1965年增长817.2%。交通运输业,197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416公里,货物运输量为395.04万吨,比1965年增长433.8%;货物周转量为7673万吨,比1965年增长757.3%0基本建设:197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75万元,新增固定资产3533万元。
  财贸:1977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4263.1万元,比1965年增长547.8%;财政296枣庄市志支出3731.6万元,结余531.5万元。1977年主要农副产品采购,粮食12342万斤,比1965年增长7%;油料156万斤,比1965年下降55.7%;棉花4300斤,比1965年下降1634.8%;烤烟128.72万斤,比1965年增长883.3%;生猪121549头,比1965年增长226.7%;菜羊9724只,比1965年下降10.1%;家禽72500只,比1965年增长310.3%;鲜考103.7万斤,比1965年增长121.1%0197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7504.4万元,比1965年增长220.1%0全市农村社员每人平均集体分配42.6元,每人平均口粮304斤;城镇职工平均每人年工资收入659.21元。197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额比1965年增长2.5倍。
  科技:1965年至1977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3800余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0余项。
  教育:1977年,全市普及了中小学教育。
  初中在校生比1965年增长6倍;高中在校生增长了25倍。
  文化艺术:绝大多数公社和部分大队有了电影放映队。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不断扩大,创作出了一些好作品。
  卫生:重点放在农村,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有了改变,“赤脚”医生发展到3000多人,85%的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市、区、社医院由1965年的9处增加到66处。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0%00体育、新闻、出版、广播事业和政法、民政、民兵、人防、城建、环保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1978年6月,召开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枣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润斋;副主任李群、储建华、周炳洪(1978年7月离职)、孙瑾(1978年7月离职)、高继信(1978年7月离职)、姜德宏、张静波((1978年7月离职)、阎文彪、王海一、秦修学(1978年7月任职)、周子明(1978年7月任职)、杨福清((1978年7月任职)、丛鹤丹(1978年7月任职)、赵新哲(1978年7月任职)、兰新聚(1978年7月任职)。
  市革命委员会下辖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人事局、机关事务管理处、计划委员会、劳动局、统计局(1980年3月建)、物资局、工业交通办公室(1978年9月改为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1978年9月由工业交通办公室改建)、交通局、煤炭管理局、冶金工业局、机械局、轻工业局(1977年9月撤销,分设第一轻工业局和第二轻工业局)、化学工业局(1977年7月建)、一轻局(1977年9月建)、二轻局((1977年9月建)、标准计量管理局(1978年8月建,对外挂标准局和计量局两块牌子)、公社企业管理局(1979年6月改为公社工业局)、邮电局、供电局、基本建设委员会、基本建设局(1978年撤销)、城建局、建筑施工管理局(1979年4月建)、建材局(1978年12月建)、环境保护办公室((1980年4月改为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局(1980年4月由环境保护办公室改建)、人防办公室、财贸办公室、财税局、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粮食局、供销社、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农业办公室(1980年改称农业委员会)、农业局、林牧局(1979年10月,林牧局改为林业局)、林业局(1979年10月由林牧局改建)、水利局、枣南灌溉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地震办公室、沼气办公室、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教办公室(1980年5月改称文化教育委员会)、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广播局、出版办公室、体育运动委员会。
  第三节枣庄市人民政府1980.年4月,枣庄市召开了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枣庄市人卷九政权志297民政府,市长储建华;副市长翟文孝、高继信、王海一、周子明、丛鹤丹、赵新哲。
  市人民政府下设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1980年12月建)、人事局、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1年12月建)、侨务办公室(1980年6月建)、民族宗教事务处((1980年6月建)、机关事务管理处、计划委员会、统计局((1980年3月建)、劳动局、物资局、物价局(1980年3月建)、经济协作办公室(1981年12月建)、经济委员会、交通局、煤炭管理局、冶金局(1981年5月与化工局合并,建立冶金化工局)、化工局(1981年5月与冶金局合并,建立冶金化工局)、冶化局(1981年5月与化工局合并,建立冶金化学工业局)、机械局、一轻局、二轻局、纺织局(1980年8月建立,与一轻局合署办公,1981年9月独立)、社队企业局、标准计量局、职工教育办公室(1981年4月建立)、邮电局(双重领导)、供电局(双重领导)、基本建设委员会、建材局、城建局(1983年7月撤销)、环境保护局、人民防空办公室、财政贸易委员会、财税局、商业局、粮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双重领导)、中国银行枣庄支行(1981年8月建)、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供销社、农业委员会(1980年5月由农业办公室改称)、农业局、水利局、农机局、气象局(1980年9月改为双重领导)、科学技术委员会、地震办公室、沼气力、公室、外贸局、文化教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局、教育局、广播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1982年2月由计划生育办公室改称)、出版办公室(1983年4月撤销)。
  自1978年7月枣庄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83年4月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这届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除了“左”的影响,拨乱反正,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初步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在农业和工商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变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
  农业:198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1千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63.3%,平均每年递增10.1%;粮食总产量达21亿7千8百多万斤,比.1978年增长35.5%,平均每年递增1亿1千多万斤;油料总产量6800万多斤,比1978年增长2.3倍,平均每年递增35.1%,实现了自给有余,结束了多年来油料靠调入的局面;棉花总产量29万多担,比1978年增加28万担;林业、畜牧业、队办工副业、社员家庭副业都有很大发展,全市多种经营总收入为6亿9千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2倍,平均每年递增32.5%01982年,全市共完成粮食征购及议价收购3亿6千7百多万斤,比解放初的1949年粮食总产量还多1000万斤,并涌现出一批交售万斤粮、千斤油的农户。
  工业:198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亿3千4百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37.3%,平均每年递增8.2%。其中轻纺工业产值达5亿4千9百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60%,平均每年递增12.5%。能源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统配煤矿较好地完成了生产计划和上调任务;地方煤矿四年来新增原煤生产能力60万吨,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发电量1978年为5亿多度,1982年增加到30亿度,增长了5倍。1982年预算内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亿1千92万元,比1978年增长66.3%01982年全省考核的十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其中百元产值提供税利、定额资金周转天数、销售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八项指标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基本建设工期缩短,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四年来累计完298枣庄市志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8千9百多万元,相当于1976年以前24年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交通运输、邮电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982年全市载重货车3100多辆,客车220多辆,比1978年分别增长96.6%和80.8%;货运和客运周转量及内河航运吨位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供应大量增加,城乡市场日趋繁荣,物价基本稳定。1982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6亿2千1百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72.5%;平均每年递增14.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亿1千5百万元,比1978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23%。外贸商品收购额1982年达4260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1倍以上,平均每年递增20.7%。财政总收入,1982年为2亿零213万元,比1978年增长45.9%,平均每年递增9.9%,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银行存款逐年增加,1982年为2亿7千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两倍,平均每年递增31.6%. 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工作加强了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四年来,取得各类科研成果56项,其中2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户发展到5300多户。教育事业,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1.6%,各类学校在校生为469000多人;新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6处,创办城镇职业高中班.54个,改办5处普通高中为农业技术中学。全市普通中学与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招生比例,由1978年的9:1改变为3:1,初步扭转了教育事业内部比例失调的状况。文化事业,四年来全市城乡新增影剧院48个,新建农村文化中心33处。
  新增医院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床位800多张,专业医务人员3000多人。计划生育工作,四年来共做各种节育手术339300多例,78400多对育龄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一胎率达到78.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o左右。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1982年在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枣庄市取得了多年没有过的好成绩。
  新闻出版、民政、民族宗教、侨务、民兵建设等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82年全市社员每人平均分配208.8元,比1978年增加150元,相当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分配增长总额的6倍,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农户有了余粮和存款。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盖上了新房,购买中高档日用消费品者日益增多,四年来商业部门销往农村67000多辆自行车,21000多台缝纫机,165000多台收音机,50000多只手表,2500多台电视机。四年来,全市安排城镇待业人员37300多名就业,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为828元,比1978年增长44%。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1982年底为1亿零9百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6倍多,平均每年增加2300多万元。四年来,新增城镇住宅建筑面积75万多平方米,接近1978年以前20年的总和。城市供水、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服务设施等方面也都有所发展。
  1983年4月,召开了枣庄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枣庄市人民政府。市长翟文孝((1986年4月离职);朱关兴(1986年5月任职);副市长朱关兴(1986年4月离职)、王允琳、刘本基、褚庆方、汪纪戎(女)。
  市人民政府下辖办公室、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人事局、侨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处、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计划委员会、劳动局、安全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物价局、经济协作办公室、经济委员会、交通局、煤炭管理局、冶化局、机械局、一轻局、二轻局、纺织局、标准计量局、社队企业局(1984年5月改为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局(1984年5月由社队企业局改称)、枣庄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1986年7月建)、职工教育办卷九政权志2夕夕公室、供电局(双重领导)、邮电局(双重领导)、城乡建设委员会((1984年1月由基本建委员会改称)、建材局、环境保护局、人民防空力、公室、财税局(1984年1月分为财政局和税务局)、财政局(1984年1月建)、税务局(1984年1月建)、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工商行政管理局、审计局、人民银行枣庄支行(1984年12月改为人民银行枣庄分行)、中国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中心支行、工商银行枣庄分行(1984年12月建)、建设银行枣庄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枣庄分公司(1983年10月建)、枣庄市金融信托投资公司(1987年4月建)、农业委员会、农机局(1983年12月改为农机公司)、农业局(1984年3月改称农牧渔业局)、农牧渔业局(1984年3月由农业局改称)、土地管理局((1986年9月建)、林业局、水利局、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地震办公室(1987年6月撤销)、沼气办公室(1984年5月改为农村能源办公室)、农村能源办公室(1984年5月由沼气办公室改称)、外贸局、文化教育委员会(1983年12月撤销)、教育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局、计划生育局(1984年1月撤销,建立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1984年1月建)、广播事业管理局(1984年3月改为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局(1984年3月建)。
  自1983年4月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到1987年底,这届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同全市人民一道,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市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围绕提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198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35.53亿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提前一年实现了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翻一番的要求。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由1982年的28.8亿元增加到6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由21.4亿元增加到41.6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由16.6亿元增加到31亿元;国民收入由14.3亿元增加到26.8亿元。
  农村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87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6.89亿元,比1982年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递增15%。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前的59%上升到68%。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9.32%,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全市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45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农业总产值由1982年的6.98亿元增加到10.38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08.9万吨增加到131.4万吨;黄烟、花生、瓜菜等主要经济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林果业、渔业和畜牧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市乡镇企业由1982年的3792处发展到82000多处,乡镇企业总收入由1982年的3.5亿元增加到23亿元;乡村工业总产值由2.6亿元增加到13.8亿元;利润总额由3168万元增加到3亿多元。
  工业生产速度和效益不断提高。1987年全市工业产值达31.25亿元,比1982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递增17.1%。市政府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变化组织工业生产,使煤炭、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在竞争中取胜。适销对路的产品,如纱、机制纸、饮料酒、印染布、保温瓶等成倍增长,全市90%以上的工业产品适销对路。五年内新增了平板玻璃、气流纱、啤酒、簇绒地毯、热塑胶制品、3口口枣庄市志钢编胶管、难燃运输带等20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省优质产品的达42个品种。
  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7年,市、区县属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222万元,比1982年增长2.24倍,平均每年递增26.5%;实现利税11885万元,比1982年增长2.16倍,平均每年递增25.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754元,比1982年增长20.8%;每万元产值耗标准煤21.14吨,比1982年下降17.5%. 技术改造方面,围绕扩大生产能力,改善行业结构,集中对一批轻纺、轻工和机械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建和扩津,完成投资2.55亿元。从1986年到1987年底,共安排245个技术改造项目,投资37亿元,除应结转的外,已完成180项,投资2.6亿元,新增产值5.7亿元,可创利税1.2亿元,创(节)外汇3400万美元,一批出口创汇型和先进技术型企业初具规模,30个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计划正在实施。在抓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1986年和1987年共完成120个“短、平、快,,技术改造项目,绝大部分当年投产见效。
  基本建设方面,五年内共投资于生产性基建项目72607万元,新上蒋庄、田陈煤矿,鲁南水泥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围绕建立煤焦化联合企业,建成和新上了泉上、郭庄、王晃、赵坡等地方煤矿;在建采煤能力达400多万吨。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五年内安置城镇待业青年43390人,在职职工的负担逐步降低。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收入平均每人每年递增11.5%;城镇职工家庭收入平均每人每年递增12.9%.城镇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7年同1982年相比,吃穿等日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相对下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已相当普及;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居民储蓄,1987年达5.82亿元,平均每人存款202元,比1982年增加162元。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在政府的扶持下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城乡建设方面,五年内用于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元。新建和在建立交桥5处,市体育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乐园、市立医院、滕县文化娱乐中心等已落成使用;具有贸易和城市景观双重功能的大观园商场建成并开始营业。五年间,全市旧城改造7.5万平方米,新区开发45.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城区非农业人口达25.7万人。新建城镇住宅167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能力逐年提高,煤气化率达55%。城市综合开发面积53.4万平方米,建成了6个居民小区。
  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五年共完成治理项目132个,总投资2130万元,控制和清除了310处重点污染源。在水资源保护、城市绿化、治理大气污染和控制城市噪音等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商品流通和市场供应方面,198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比1982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18.1%。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亿多元,平均每年递增21.2%。商品物资销售额为6.5亿元,比1982年增长5.6倍。平均每年递增45.9%;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递增19%;外贸收购额1.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0%。各级财政用于副食品基地建设的投资以及对居民副食品等方面的补贴,五年累计1.2亿元。商业网点增加,布局比较合理。全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1987年达到2.26万个,市场机制日趋健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消费品约占销售总量的97%;钢材、木材等主要生产资料约占销售总量的85%以上。
  卷九政权志3口了交通、通讯业也有较大发展,五年间新增公路197.84公里,客货车辆2574辆,各种船只918艘;邮件投递线路和长途电话线路大幅度增加,市内、农村电话的容量及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向协调。1987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32.6%下降到25.4%;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4.4%下降到63%;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由25.6%上升到37%。日用品工业优先得到发展,轻工业的比重由41%上升到45%。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五年间,在中央、省属企业发展的同时,地方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2年的51.2%上升到78.5%. 科技事业,1987年全市拥有科技人员24184人,比1982年增长近1.6倍,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52个,取得科技成果283项。其中6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科研成果大部分已运用到生产建设中去,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方面,五年共培养出大专毕业生12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农村中小学力、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校舍投资1.13亿元,实现“六配套”的中小学占学校总数的76%;成人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乡镇卫生院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2年的13.4%o下降到10%o0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有了新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外事、人防、编史修志、文博档案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第三章地方政治协商机构第一节政治协商机构枣庄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于1965年底筹备建立,1966年元月25日正式成立。由主席、副主席7人,秘书长1人和常委25人组成。下设学习委员会、医药卫生小组和科学研究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枣庄市政协活动中断。1979年7月,中共枣庄市委组织恢复政协委员会,函主席、副主席、秘书长11人和常委78人组成。下设学习委员会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以及文教卫生、科技、对台宣传、法制工商、民族宗教、侨务等6个工作组。办事机构有秘书科、行政科、宣传科、联络科、工作人员20名。政协委员292人。1983年4月枣庄市政协换届,由主席、副主席8人,正、副秘书长2人和常委54人组成。设学习委员会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以及文教卫生、科技、对台宣传、工商、妇幼、民族宗教、侨务等7个工作组。到1984年3月政协三届五次常委会,增加了经济建设、农业、法制、文件、侨务5个工作组,共12个工作组。1985年,政协委员301人。
  第二节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政协会议1966年1月,中共枣庄市委召集全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会议,筹备组建枣庄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讨论产生了筹备委员会。
  3口2枣庄市志1966年1月,枣庄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委员102人,出席会议94人。21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大会分7个组讨论选举出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主席刘维理,副主席李杰、方塑、李希亭、周端仪、刘映灿、龙育道。会议听取了中共枣庄市委书记刘维理的报告、市长李杰作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它有关部门工作报告;听取了市财政局副局长关于1965年财政决算和1966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的报告。
  一届政协先后召开了三次常委会和扩大常委会,研究讨论了政协日常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政协工作中断。1979年7月召开一届四次常委扩大会,学习贯彻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精神,商讨恢复枣庄市政协组织活动,筹备召开二届一次政协会议,并学习讨论了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政协一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了政协委员的联系情况,增补委员名单,提出了召开二届一次会议的初步意见。1980年4月25日召开了一届六次常委扩大会议,通了政协第二届一次委员会的议程和任务,讨论通过了大会主席和大会秘书长名单以及提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第二届政协会议枣庄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0年4月举行。政协委员304人,到会269人。会议期间,委员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各项决议,听取并讨论了枣庄市委工作报告;提出了市政协五项任务,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四化建设服务;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策;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台宣传,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努力做好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会议通过了二届一次会议决议和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以及提案审查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二届政协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主席杜牧,副主席刁一民、张静波、方望、金韶华、王墨庭、秦修学、龙育道、李希亭、刘映灿、邓晋武。
  1981年12月10日召开市政协二届二次委员会,到会委员240人。会议听取了政协副主席方塑关于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并印发了二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n日,委员们列席市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市财政、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学习了赵紫阳总理在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决议和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以及提案处理情况的报告。会议提出提案307件,并做了认真的整理。
  第二届政协期间,常务委员会先后召开常委会和常委扩大会议十次。贯彻执行历次政协全体委员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研究设置政协机构及工作人员配备;围绕党中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安排工作;筹备组织下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第三届政协会议枣庄市政协1983年4月召开三届一次全体委员会。出席会议的委员205人。会议以中共十二大精神为准则,贯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决议,围绕本市两个文明建设展开讨论,总结政协工作经验。委员们听取了市政协工作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市政协组织机构和1983年度的基本任务。收到提案48件。
  会议选举高继信为第三届政协主席,赵新哲、郑维善、方望、金韶华、龙育道、孙维林、李安贵、刘亚三为副主席。
  1984年5月,市政协召开三届二次全委会,委员们听取了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列席市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听取了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卷九政权志303执行情况和1984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听取了1983年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84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的报告;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市法院、市检察院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了提案审查情况报告和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报告。委员们酝酿增补了常务委员5人和委员12人,通过了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以及提案报告决议。会议收到提案133件,征集到文史资料65篇,33.5万字。
  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于1985年5月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246人。会议期间,委员们听取并讨论了市政协三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和落实政策工作报告。列席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市政府工作报告、1985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198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8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听取并讨论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市法院、市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决议和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并通过了落实政策报告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了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的意见和成员名单。
  自1983年4月第三届政协委员会召开,到1985年底,枣庄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先后召开14次常务委员会议和常委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全国政协章程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省人大、省政协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政协机构的调整与建设;落实政协委员和知识分子政策。列席历次市人大会议,参与讨论制订本市大政方针;组织政协委员视察、参观、调查、开座谈会,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处理委员提案和人民来信来访;开展咨询服务和文史资料征集工作。
  第三节政治协商活动一、委员联系枣庄市政协组织一经建立,即加强了与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协,与外地市政协以及各委员之间的广泛而密切地联系。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定期组织阅读文件。
  规定每星期四为非驻会政协领导集体阅读;(二)举行报告会。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重大会议及文件,都分别举行政协委员报告会;(三)每逢国庆、元旦、春节、中秋、“五一”节,都召集委员茶话会或欢庆会;(四)召开区县政协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汇报交流工作情况;(五)接待台湾及港澳同胞或国外旅游观光、探亲人员;(六)接待省内外兄弟地、市、县来枣参观旅游团体;(七)以办小报和信函的形式与全体委员保持经常的联系,通报政协各项活动,交流信息;(j劝召集各种座谈会。主要有落实委员及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农村责任制和社队企业多种经营座谈会、市场物价问题座谈会、文物保护座谈会、叶剑英国庆谈话和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座谈会、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诞辰座谈会等;(九)登门走访慰问离退休政协老干部,政协派人走访看望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组织学习枣庄市政协自始至终把组织委员们学习列入政协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从一届一次会议就设立学习委员会,先后下设区县、矿务局等7个学习委员会分会。学习内容随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而确定。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委员们搞好四化建设的积极性。市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成员、陶庄中心医院牙科医师李海亭在学习中提高了思想认识,主动把早年积攒的宋、元、朋、清和民国初期的货币计2960件,以及若干历史珍贵文物全部无304枣庄市志偿奉献给国家。
  三、提案处理1980年5月枣庄市政协恢复工作,到1985年三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888件。
  提案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各个方面。市政协历届历次会议均设立提案审查委员会和提案办公室,认真进行搜集整理、交办、催办、转发提案工作。收到提案后立即进行审查分类,送交有关部门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答复提案人。市政协常委会每年向全体委员报告提案处理情况,提请委员会议审议通过。
  工作组到全市各条战线视察参观105次;受省政协委托,组织驻枣省政协委员视察参观6次。每次视察之后及时写出总结报告,1980年政协工作组发现29起殴打小学教师事件,其中有一名区文化局副局长殴打教师。
  工作组当即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报经市委批准,给予该局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
  政协工作还经常组织委员们到外地,如曲阜、泰安、文峰山、徐州、临沂、连云港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认识。并多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激励斗志。
  四、编印文史资料六、咨询服务自1980年5月恢复政协工作到1985年底,征集到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史资料225篇,计180多万字。如军事方面的《远征军出国抗战》、《日军沙沟投降记》、《交警队川北起义经过》以及有关台儿庄大战、滕县保卫战方面的资料;工业方面有《我国汞矿二、三事》、《中兴公司的经济技术管理》等;文教方面的有《台儿庄大战民歌》、  1984年市政协三届九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咨询服务处,设立咨询服务办公室,配备人员开展工作。先从枣庄市的资源优势煤炭抓起,设立4个煤炭开发技术服务点,在小煤井的技术改造、新井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和信息。而后相继开展了建筑设计、能源节约、外文翻译等咨询服务工作。咨询处还举办了中医培训、针灸和气功学习班。
  七、落实委员政策五、组织视察1980年5月恢复政协到1985年底,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枣庄市政协重视并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落实委员政策。
  根据政策应该落实的委员全市共89人,其中省政协委员2人,市政协委员50人,区县政协委员37人,到1985年底已全部落实。
  卷九政权志305枣庄市历届政协常务委员界别情况统计表枣庄市历界政协委员界别构成情况统计表注:表内数字皆属各届一次会议时的数字。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