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市政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
页码: 271-273
摘要: 建国前,枣庄、峰城、薛城、台儿庄、滕县5个城镇总面积为5.58平方公里,人口61200人,道路总长度20.4公里,道宽4至6米,土质路面;街心低洼,明沟排水,沟渠常年失修,塌陷堵塞严重,污水顺街流泄。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内容

建国前,枣庄、峰城、薛城、台儿庄、滕县5个城镇总面积为5.58平方公里,人口61200人,道路总长度20.4公里,道宽4至6米,土质路面;街心低洼,明沟排水,沟渠常年失修,塌陷堵塞严重,污水顺街流泄。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建设。
  50年代,对旧有街道、排水沟渠进行了整治和疏通。60年代,旧城区土地利用率饱和,各项建设突破旧城规划,向外开拓。70年代,随着新城区的建设,市政工程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新辟道路51.5公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加快了城市道路的建设。1981年至1984年市政工程建设投资达1511万元,为建国后30年市政工程建设投资总和的2.1倍。城区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达129公里,铺装面积12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3.15平方米,城区道路形成了网络,提高了功能,沟通了城乡物资的交流。
  市驻地市政工程设施枣庄1958年前是原峄县北部的一个镇,人口13000人,面积1.4平方公里。枣庄煤矿座落于镇区北部,南部为商业居民区。镇区有街道21条,总长5.5公里,土质路面,街道狭窄,房屋破旧,市政工程设施简陋。民间有“一个岗楼一个兵,一把花生吃全城,污水遍地流,十路九不通”的流言。
  1963年制定了枣庄旧区城市规划,先后整修了火车站广场,开通了胜利路,拓宽了北马路、解放路、君山路、煤城路、青檀北路,构成了环形道路骨架。至1978年,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铺装道路16.98公里,铺装面积19.67万平方米,治理排水沟渠11公里,架设路灯249盏。市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离开压煤区,重点发展了文化路以南新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5.7平方公里,道路长度达47.8公里,铺装面积50万平方米,敷设排水管道17600米,架设路灯773盏。至1985年,有主要干道8条。
  文化路。东起田屯至西郊,全长2900米,宽32米,沥青路面,两侧有行道树,埋设的地下排水管道,由西向东流入市外沟渠。
  车行道外侧架有路灯。
  青檀路。北与龙山路、南与十里泉路连接,全长6095米,宽40米,沥青路面,为三块板型道路。机动车道居中,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由绿化带隔离。人行道置放最外侧,道路两侧埋有排水管道,污水由北向南流入河道。钠型路灯架设放道路两侧。
  光明路。东起解放南路,西与青檀路连接,道路东端建有立交桥,道路长1300米,路宽40米,为三块板型的沥青路,机动车道居中,宽40米,两侧为隔离带。隔离带外侧为非机动车道,宽6米。沿机动车道两侧架有钠型路灯。与振兴路交接处置有转盘道,道旁植有长青树,埋有排水管道,污水由东西向流入河道。
  解放路。北起北马路,南接峰枣公路,沥青路面,长2200米,宽40米,两侧架有路灯,地下铺有排水管道,与君山路交叉口处建有街心花坛,植有常青花木。市政府机关驻在道路南首东侧。道路中段两侧建有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南北车辆多集中此路行驶。
  胜利路。原为旧城区的安宁街、安全街、卷六城乡建设志211中心内街。60年代末期将三条街道扩建延伸,易为今名。胜利路西起西郊,东接解放路,长2265米,宽20米,沥青路面,两侧设有路灯、排水管道,商业网点分布道路两侧。
  滕县市政工程设施建国前滕县城区东西长900米,南北宽700米,呈长方形。城区面积0.63严方公里,有东关、西关、东门里、西门里等主要街道4条,共长5.9公里。除县衙街铺有石板条外,余系土质路面,一般宽4至6米。街心低洼,道路狭窄,无排水沟渠,污水顺街心流入低洼坑塘。
  建国后,滕县对旧城区街道进行了改造、扩建、延伸,新开辟宽敞的杏坛路、荆河路、大同路,铺设了排水管道,架设了路灯。至1985年城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有道路46.6公里,铺装面积47.6万平方米,排水管沟32公里,路灯529盏,形成纵横城区的网络。城区主要干道3条。
  杏坛路。西起津浦铁路,东到东北坦,长3500米,宽15米,沥青路面,是贯穿城区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植有行道树,架有路灯。
  荆河路。为连接济(宁)枣(庄)公路的城区大道,全长4890米。路宽30米,沥青路面。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道路东端建有荆河桥,为5孔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助波双曲拱桥,桥长118米,车行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1.25米,荷载20吨。
  新兴路。北起赵王河,南至城河北岸,全长2170米,宽20米,原为城墙、城壕,1952年折墙填壕建街。1978年定名为工农兵街,1973年铺装路面,1982年易为今名,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是城区的商业大街。
  峰城市政工程设施建国前,峰城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有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长3070米,宽4至6米,土质路面,街心低窄,坎坷不平,污水顺街流,晴日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遍地。城区环境脏乱不堪。
  建国后,对城区旧有街道进行了整修铺装。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区向外扩展,旧城垣或拓为街道,或扩为商业区。至1984年城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有道路13条,长10.64公里,铺装面积82500平方米,道路两侧砌筑了排水沟渠,主要街道栽植了行道树,架设了路灯。城区主要街道3条。
  承水路。1958年修建,全长1720来,宽22米,沥青路面,是连接枣(庄)至台(台儿庄)公路和枣庄至兰陵公路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是城区的商业大街。
  宏学路。南起承水路,北至坛山路,1983年铺装沥青路面,全长9%米,宽25米,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是城区的南北干道。
  坛山路。西起枣(庄)徐(州)公路,东与仙坛路连,沥青路面,长1980米,宽35米。
  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区政府机关建于道路北侧。
  台儿庄市政工程设施台儿庄始建于1647年,四周筑有城墙,其东西南北各为1.5公里,呈正方形。1946年毁于战火。
  建国前,城区有街道5条,长4公里,各街道宽约4米,为土质路面,无排水沟渠。桥梁2座,一为大木桥,建于1945年,跨越古运河道上,桥长100米,宽8米。一为北门桥,建于1938年,为3孔石桥,长7米,宽3米。
  两桥于1946年毁于战火。
  建国后对城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开通了城区道路10条,全长14.8公里,铺装面积11.8万余平方米,铺设排水管渠4200米,架设路灯260盏,修建了沟通苏、鲁交通的台儿庄大桥。城区主要街道2条。
  枣徐路。建于1967年,区境段两端与枣庄至徐州的公路连接,全长18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建有跨越运河的混凝土开敞式大桥,长584.5米,车行道宽7米,由山东省水利厅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设计,水利厅工程队承建,载重量为十三级。
  222枣庄市志金光路。东起枣徐路,西至叶港路,沥青路面,长1000米,宽30米。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区政府机关建于道路北侧,是贯穿城区的交通干道。
  薛城市政工程设施1949年,薛城城区面积0.3平方公里,有街道2条,长2公里,狭窄拥塞,晴天扬灰,雨天和泥,污水四处流溢。
  建国后,对旧有的街道进行了改造和扩修,砌筑了排水沟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道路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开辟了永福路、临山路、永兴路、新华路。城区面积扩大到3.9平方公里,为建国初期的13倍。1985年城区有道路8.8公里,铺装面积8万平方米,排水沟渠4.2公里,架设路灯288盏。新辟道路,路面平坦,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车辆畅通,各街道与车站、货场、仓库连接。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
相关地名
峰城
相关地名
薛城
相关地名
台儿庄
相关地名
滕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