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寿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7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寿命
分类号: C921
页数: 2
页码: 250-251
摘要: 新中国建立前,因社会制度不合理,加之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
关键词: 平均寿命 人口寿命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因社会制度不合理,加之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解放前夕,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于1985年10月5日在市中区市郊乡北龙头村作过调查:房张氏、魏刘氏等9位老年妇女,从1920年到1948年的28年间,共出生(活产)71人,死亡36人(其中婴儿27人),占50.7%. 建国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寿命也在不断提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峄县总人口57.5万人,70岁以上老人18748人,其中90岁至99岁的87人,·没有百岁以上的老人。1964年第二欢人口普查时,全市70岁以上老人17325人,其中90至99岁的31人、百岁以上2人皆为女性。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1.9岁,比全省人口平均寿命70.2岁高1.7岁。男性的人口平均寿命70.6岁,比全省男性人口平均寿命68.7岁高1.9岁;女性人口平均寿命73岁,比全省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71.7岁,高1.3岁。70岁以上老人共有8222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2%。其中男性35119人,占42.71%;女性47104人,占57.29%a 在70岁以上老人中,70岁的老人75841人,占长寿老人的80.08%。其中男性29148人,占44.27%;女性36693人,占55.73%.80岁老人15618人,占长寿老人18.99%。其中男性5755人,占36.85%;女性9.861人,占66.15%090岁老人759人,占长寿老人0.92%。其中男性215人,占28.33%;女性544人,占71.67%。百岁以上老寿星7人,占长寿老人0.01%。其中男性1人,占14.29%,寿龄101岁;女性6人,占85.71%,最高寿龄108.岁。
  这些长寿老人,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民族占87.2%,少数民族占12.8%。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半文盲占91.2%。从性别上看,女性多于男性。从居住地域上看,居住生活在农村的多,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少。这些已过is毫之年的长寿老人,勤劳乐观,生活规律,愿吃素食,不用烟酒,终身生育不多,居住.条件适宜。市中区周村乡黄山涧村张木元,寿龄101岁,他长年参加劳动,如搓麻绳、喂猪、上山砍柴并能背回家。峰城区土楼河乡曹庄的王杨氏,寿龄108岁,她头脑清楚,尚能从事一些轻微家务劳动,如喂鸡、做针线活等。市、区县政府非常尊敬和关心百岁老寿星,党政领导亲自看望或派专人慰问,医务部门为老寿星们检查身体,妥善安排其晚年生活。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