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人口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64
颗粒名称: 卷五 人口志
分类号: C921.2
页数: 26
页码: 238-263
摘要: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枣庄地区总户数16663户,总人口130041人。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34862户,167317人。1641年(崇祯十四年),志书记载尚有117161人,实际上“执簿呼名,十不存一”。
关键词: 人口调查 人口普查

内容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枣庄地区总户数16663户,总人口130041人。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34862户,167317人。1641年(崇祯十四年),志书记载尚有117161人,实际上“执簿呼名,十不存一”。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人口438328人。到1911年(宣统三年)发展到137057户,699628人,比明朝末年增加五倍以上。1919年5月全地区人口884220人,其中男477545人,女406675人。到1934年已达217075户,总人口1164601人。日军入侵后,人口减少,1940年总户数为174134户,总人口为902568人。1947年8月全地区共计66个乡、镇,965个保,14472个甲,217075户,1164601人。到1949年,总人口增到1395492人。38年共计增加696000人,每年平均增加18000人,增长速度为1.8%0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出生率高,成活率高,死亡率低。1949年底,枣庄地区302381户,1395492人。其中市驻地城市人口近2万人。5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1958年至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育龄妇女的疾病增多,出生率下降,老弱病残者的死亡率上升,外流人口增多,人口减少。1960年全市出生30166人,出生率17.22%o,死it34140人,死亡率19.48%o01962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稳定提高,外流人员返回故里,人口逐年回升。建国后出现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55年至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5%。上下;第二次是1962年,全市净增66984人,自然增长率36.1%o;第三次是1970年,全市净增75807人,自然增长率30.8%o。到1985年末,全市总户数为655648户,总人口已达到2817183人。其中市驻地城市人口122605人。建国后36年全市人口翻了一番,共增1421691人,平均每年增加39491人,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7%.枣庄市1949年至1985年总户数总人口数统计表180枣庄市志(续表)卷五人口志181(续表)第二节人口分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峄县45601户,234685人。1911年(宣统三年),滕县91456户,464943人,两县合计137057户,699628人。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枣庄地区338333户,1473217人,其中男755234人,女717983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447139户,1900692人,其中男986044人,女91464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12219户,2722504人。其中滕县336664户,1484247人;市中区29610户,132645人;齐村区58556户,256651人;薛城区76258户,347093人;峰城区62344户,281574人;台儿庄区48787户,220294人。
  枣庄市1985年末各区、县人口分布统计表1985年末,全市总户数为655648户,2817183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466405人,女性1350778人。
  第三节人口密度区县总人口(人)合计男女滕县2834721226186638588587598薛城区187204山亭区91524389805204068市中区79845328410171703156707峰城区66507290400148411141989台儿庄区518432267081164281102801919年,枣庄地区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总人,口88422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94人。1949年底,总人口13954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06.7人。1953年总人口147321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23.7人。1964年.全市总人口19006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17.7人。1982年全市总人口272250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8.3人,比全省每平方公里486人,多112人,比全国每平方公里105人,高出4.7倍。
  1985年全市总人口281718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619.1人。滕县122.6万人,面积148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824.6人;薛城区35.5万人,面积50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698.7人;山亭区38.9万人,面积101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385.5人;市中区32.8万人,面积37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871人;峰城区29万人,面积63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460.9人;台儿庄区22.6万人,面积536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422.9人。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较为稀疏。
  滕县地处平原,1985年每平方公里824.6人,为山亭区的2.13倍,比山亭区每平方公里多出439.1人。城镇人口集中,偏远农村稀少。滕县城关镇人口70494人,面积13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422人;党山乡22817人,面积5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422人。
  第二章人口变动第一节自然变动1949牵至1957年,枣庄地区人口出生率均在35%0左右。1958年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降到20%0以下。1962年至197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平均40%0以上,到1975年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以后,降到29%0以下。1960年至1985年的26年间,全市共出生150.2万人,其中1962年至1971年的10年间就出生78.7万人,占1962枣庄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续表)卷五人口志183年后的26年出生总和的52.4%0全市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1949年至1966年,平均年死亡率在10%。左右,1967年至1972年在7%。左右,1973年至1985年在6%。左右。
  第二节机械变动人口的国内移住及流动明太祖朱元璋屡将山西“丁多田少”和“有丁无田”户迁于山东。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一次就将山西泌州“告愿立募屯田者”迁来山东580户。滕县今存(户藏)的425部族谱中,115部记为明初迁入滕籍,225部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滕地。清光绪三十年,滕县户族较大的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五族,族籍是山西洪洞县,迁滕纪年皆系洪武年间。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记有“刘氏于洪武二年自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滕县,村因姓为名”。全县1265个自然村,立村年代为战国及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个,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明代建村占总村数的54.3%。清末民国初,随着煤矿业的发展,枣庄人口增多。清光绪八、九年间,中兴煤矿工人3000余人,除当地农民外,其余来自上海、广东和莱芜、新泰等地。1942年,日军从河南省开封裹来枣庄煤矿4000余人。
  建国之后,人口大的变动,主要是在50年代末。1956年以后党和政府开始动员人多地少的山区和水库库区、运河、伊家河两岸的农民向东北移民。去向主要是黑龙江省的富裕县和克山县等地。1957年至1958年,枣庄地区三次迁出5000多户、20000余人。
  后因思念故土或因不服当地水土等原因,不少人又自流回来。1958年大炼钢铁,开挖露天煤矿,筹建峰山钢铁厂。这时,从上海和本省的荷泽、济宁等地区先后调入干部、职工和民工14.7万余人。其中,从上海调来2万人,菏泽地区8万人,济宁地区4万余人。后来多数工厂下马,露天煤矿停挖,1959年末大部分又返回原地,留枣入籍者有5万人左右。此后,人口流动量不大。从1971年至1985年的15年rill,全市共迁出503754754人,迁入543064人。
  枣庄市1971年至1985年人口变动统计表人口的国际(地区)流动本世纪初,枣庄地区始有华侨3人。1985年,全市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同胞有1477人。
  分布于美国505人,加拿大90人,日本67人,澳大利亚37人,北朝鲜21人,法国11人,英国15人,西德2人,荷兰2人,巴西7人,罗马尼亚1人,泰国61人,印度尼西亚35人,越南11人,菲律宾20人,西班牙5人,玻利维亚10人,阿根廷4人,柬埔寨6人,厄瓜多尔2人,苏联4人,印度8人,新加坡24人,马来西亚48人,哥斯达黎加4人,斯里兰卡3人,毛里求斯1人。定居港澳的同胞有473人。华侨及港澳同胞多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商业贸易等职业,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全市有归国华侨55人,华侨、归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184枣庄市志眷属1441人。
  外国侨民居于枣庄市的人口很少,到1985年只有3人。
  第三章人口构成第一节性别构成第二节年龄构成1919年枣庄地区总人口884220人,其中男477545人,占54.1%;女406675人,占45.9%01953年年底总人口1487783人,其中男774018人,占52%;女713765人,占48%01959年总人口1757057人,其中男883030人,占50.25%;女874027人,占49.75%0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1900692人,其中男986044人,占51.87%;女914648人,占48.13%01975年总人口2503378人,其中男1290318人,一占51.5%;女1212997人,占48.5%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722504人,其中男1404570人,占51.59%;女1317934人,占48.41%,1985年总人口为2817183人,其中男1466405人,占52%;女1350778人,占48%0建国以来,枣庄市人口性别比例值男性稍多于女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为1070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为107.81.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为106.57。年龄分组性别比例,0-4岁为111.18,5-14岁在107.3左右,15-19岁为103.22,25-54岁在110以上,60-69岁趋于平衡为100.71,70-79岁为78.57,90-99岁只有31.230进入80年代以来,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多女少。婴幼儿性比例的不平衡,尚有发展趋势。
  年龄构成的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尚不过大。原峄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575569人,0至14岁的少年儿童212168人,其中男性111259人,女性100909人,男性为女性的110%,占总人口的36.8%;65岁以上老人33357人,占总人口的5.8%0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为21岁。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1900692人,其中0至14岁的少年儿童为775940人,占总人口的40.8%;65岁以上老人82958人,占4.3%。老、少人口比例为10.5%。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0.5岁。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2722504人,其中0至14岁的少年儿童89104人,占总人口的32.7%;65岁以上老人137868人,占5.1%。老、少人口比例为15.5%。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3岁。
  几个重要年龄组的人口学龄前、学龄儿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共56万人,占总人口的20.56%,同第二次人口普查比,下降9.67%. 青年。1982年为60.76万人,比1964年增加27.07万人,增长80'2%。青年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22.36%,比1964年提高4.63%.卷五人口志185枣庄市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对照表兵源人口。按现行男性17至19岁兵源人口数,1982年为10.16万人,占总人口的3.73%,比1964年增加5.22万人,增长105.67%01982年的10至17岁每个年龄的男性人口共约57万人以上。因此,若干年内兵源人口仍将有较大增加。
  育龄妇女。1982年为68.16万人,占总人口的25.03%,比1964年增加27.94万人,增长69.5%。育龄妇女中,20至29岁育龄妇女达22.44万人,占育龄妇女总数的32.9%,居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市面临新的人口出生高峰。
  劳动适龄人口。由于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相继进入劳动年龄,1982年劳动适龄人口达151.7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5.75%,比1964年增加57.74万人,增长61.39%.1982年劳动适龄人口中,16至44岁的青壮年劳力人数为122.58万人,占80.8%。这支庞大的队伍,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在充分就业方面,则是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文化构成建国初,枣庄地区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559人,高中9727人,初中40968人,小学360793人,文盲、半文盲892005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总人口中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1437115人,占总人口的52.8%。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包括在校生和肄业生))5491人,占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29661人,占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434436人,占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30.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867524人,占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60.4%. 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市6岁及6岁以上文盲、半文盲1001595人,占总人口的36.8%,12岁及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869029人,占总人口的31.6%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加186枣庄市志1024068人,增长247.93%。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增加393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增加91193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增加39346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增加506731人。每千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64年的0.8人上升为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5.1人上升为4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1.6人上升为159.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89.8人上升为318.9人。全市6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6.9%降到36.8%,降低10.1%;珍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1%降到31.6%,降低9.4%0枣庄市1982年6岁及6岁以上人口按年龄分组的文化程度统计表在全市12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中,男性占总人口的10.18%,女性占总人口的21.37%。女性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市女性人口的44.1%。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24岁以下青少年占11.71%;25至44岁青壮年占37.19%;45岁以上人口占51.10%。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文盲、半文盲人口仍高于全省文盲、半文盲率36.76%的水平。
  从地区分部上看,市中区文盲、半文盲率为33.62%,比全市低8.03%;山亭区为52.98%,比全市高11.33%;薛城区为39.29%,比全市低2.4%;峰城区为48.40%,比全市高6.75%;台儿庄区为47.19%,比全市高5.54%;滕县为38.29%,比全市低3.36%. 从人口年龄分组上看,年龄组越高,文盲、半文盲人数越多,文盲、半文盲率越高。
  卷五人口志187这主要是解放前社会制度造成的恶果。20至24岁青年人口文盲、半文盲率20.42%,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25至54岁青壮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50.98%,其中25至39岁人口文盲、半文盲率40.87%,5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89.42%0第四节职业构成1982年全市在业人.口为1477542人,占总人口的54.3%,占劳动年龄人口的97.3%。男性811557人,占在业人口的54.9%,占劳动年龄人口的53.5%;女性665985人,占在业人口的45.1%,占劳动年龄人口的43.9%。在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人口最多,其次为制造业和矿业及木材采运业,最少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只占在业人口的0.03%,金融保险业占0.1%,住宅管理、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占0.3%,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占0.7%01982年全市各行业人口的构成统计表188枣庄市志各种职业人口构成,本市务农者居多。占总人口的85.7%,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94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5.7%,非农14.3%。全市八大职业人口构成比例如下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1984年农业人口表。
  1982年全市各职业人口数的构成统计表1982年全市各职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统计表卷五人口志1891982年全市各职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统计表〔续表)第五节民族构成枣庄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1953年7月1日全市总人口为1473217人,其中汉族1468302人,回族4908人,满族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34%01964年7月1日全市总人口为1900692人,其中汉族1892751人,回族7878人,满族42人,苗族10人,蒙古族3人,白族1人,朝鲜族3人,侗族1人。少数民族共有7938人,占总人口的0.41%.1982年7月1日全市总人口2722504人,其中汉族2710919人,回族11403人,蒙古族19人,满族85人,苗族19人,藏族2人,朝鲜族18人,维吾尔族1人,彝族5人,壮族6人,布依族4人,白族6人,土家族4人,哈尼族6人,高山族3人,土族1人,毛难族1人。少数民族共11583人,占总人口的0.42%.第四章人口寿命新中国建立前,因社会制度不合理,加之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解放前夕,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于1985年10月5日在市中区市郊乡北龙头村作过调查:房张氏、魏刘氏等9位老年妇女,从1920年到1948年的28年间,共出生(活产)71人,死亡36人(其中婴儿27人),占50.7%. 建国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寿命也在不断提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峄县总人口57.5万人,70岁以上老190枣庄市志人18748人,其中90岁至99岁的87人,·没有百岁以上的老人。1964年第二欢人口普查时,全市70岁以上老人17325人,其中90至99岁的31人、百岁以上2人皆为女性。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1.9岁,比全省人口平均寿命70.2岁高1.7岁。男性的人口平均寿命70.6岁,比全省男性人口平均寿命68.7岁高1.9岁;女性人口平均寿命73岁,比全省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71.7岁,高1.3岁。70岁以上老人共有8222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2%。其中男性35119人,占42.71%;女性47104人,占57.29%a 在70岁以上老人中,70岁的老人75841人,占长寿老人的80.08%。其中男性29148人,占44.27%;女性36693人,占55.73%.80岁老人15618人,占长寿老人18.99%。其中男性5755人,占36.85%;女性9.861人,占66.15%090岁老人759人,占长寿老人0.92%。其中男性215人,占28.33%;女性544人,占71.67%。百岁以上老寿星7人,占长寿老人0.01%。其中男性1人,占14.29%,寿龄101岁;女性6人,占85.71%,最高寿龄108.岁。
  这些长寿老人,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民族占87.2%,少数民族占12.8%。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半文盲占91.2%。从性别上看,女性多于男性。从居住地域上看,居住生活在农村的多,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少。这些已过is毫之年的长寿老人,勤劳乐观,生活规律,愿吃素食,不用烟酒,终身生育不多,居住.条件适宜。市中区周村乡黄山涧村张木元,寿龄101岁,他长年参加劳动,如搓麻绳、喂猪、上山砍柴并能背回家。峰城区土楼河乡曹庄的王杨氏,寿龄108岁,她头脑清楚,尚能从事一些轻微家务劳动,如喂鸡、做针线活等。市、区县政府非常尊敬和关心百岁老寿星,党政领导亲自看望或派专人慰问,医务部门为老寿星们检查身体,妥善安排其晚年生活。
  第五章婚姻、家庭、生育第一节婚姻枣庄市人口中婚姻意识浓厚,受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较深。
  据《峄县志》(清光绪三十年版)记载:“近代礼俗,婚丧为重。婚时纳采问名,颇存古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农村,有些仍沿行旧习俗。60年代至80年代有较大改革。
  在结婚的年龄上,解放前,普遍早婚,男女青年多在18岁前结婚。解放后通过贯彻执行婚姻法,初婚年龄逐步提高。50年代初婚年龄男20岁女18岁居多。60年代政府提倡晚婚,初婚年龄又有提高。1982年全市28岁前已婚男女青年232259人,其中23岁以前结婚的有19568人,占28岁前已婚男女青年总数的8.4%。从全市人口的婚姻状况看,未婚、有配偶者占绝大多数,丧偶和离婚者较少。全市未婚人口577049人,占婚龄人口的31.5%;有配偶的人口1117941人,占婚龄人口的61.0%;丧偶人口130810人,占婚龄人口的7.1%;离婚人口5600人,占婚龄人口的0.3%。未婚人口和有配偶人口占92.5%;丧偶人口和离婚人口仅占7.5%.卷五人口志191枣庄市1982年全市巧岁及以上人口按年龄分组婚姻状况统计表枣庄市1982年全市巧岁及以上人口按年龄分组的婚姻状况统计表(续表)192枣庄市志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在未婚的人口中,15至19岁未婚的338307人,占未婚人口的58.6%,20至24岁未婚的154862人,占未婚人口的26.8%(占同龄人口的72%)。这十个年龄组即占未婚人口的85.4%。这说明,20至24岁的男女青年虽然已达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而尚有70%以上的人未婚,大多数青年响应政府号召,实行了晚婚。在20至29岁这十个年龄组中,未婚男青年比未婚女青年多46822人。30至39岁这十个年龄组中,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1757人。男性婚配比女性困难得多。在50至59岁这十个年龄组中,未婚人口占同龄人口的3.4%,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出近300倍。
  在有配偶人口中,未满法定婚龄的有配偶人口占15至19岁年龄组人口的0.7%,早婚现象仍然存在。
  丧偶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20至24岁丧偶者占同龄人口的0.02%,30至34岁占0.59%,40至44岁占2.6%,60至79岁占40%,80岁以上占78.2%。丧偶人口集中在60岁以上,计有88932人,占丧偶者人口的68%。在丧偶人口中寡妇比鳃夫多。男性共有37011人,女性93799人,为男性的2.5倍。
  全市离婚率低,婚姻较为稳定。在离婚人口中,女性少于男性。女性离婚者占女性婚龄人口的0.1%;男性离婚者占男性婚龄人口的0.49%。男性离婚后再婚人数比女性多。
  第二节家庭1586年(明朝万历十四年),枣庄地区总户数16663户,户均人口7.8人。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总户数137057户,户均人口为5.1人。1940年山东省公署统计年报,总户数174134户,户均人口为5.18人。
  1953年户均人口为4.22人。1958年由于受第一次生育高峰的影响,户均人口上升为4.52人。1961年和1962年下降为4.2人。
  1971年受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户均人口又上升为4.6人。1982年,全市总户数为612219户,其中家庭户610120户,集体户2099户占总户数的0.35%。家庭户的人口2605595人,集体户的人口116909人。
  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4.27人。在610120户家庭中,一人户60267户,二人户59373户,三人户97663户,四人户118094户,五人户111719户,六人户83841户,七人户48498户,八人以上户30665户。二至五人户共有386849户,占家庭总户数的63.4%0枣庄市的家庭形态,大致可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传统型家庭人口多,家庭成员中夫权思想存在,家庭意识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现代型家庭,一个家庭一般三口人,家庭负担轻,家庭中男女平等,思想解放,计划生育,移风移俗,易于接受新事物。现代家庭分为四种类型:核心家庭,占总数的70%;直系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15%左右;联合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以下;独身家庭,占10%左右。
  建国前,人们视“家大业大”、“多世同堂”的大家庭为天伦之乐。建国以后,联合大家庭越来越少,小家庭越来越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市一对夫妇户25947户,占家庭户总数的4.25%;二代户425182户,占家庭户总数的69.70%;三代以上户69411户,占家庭户总数的11.37%;一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5878户,占0.97%;二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18025户,占2.96%;三代以上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5110户,占0.88%;单身户60267户,占9.87%。家庭规模的缩小,影响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80年代,枣庄市核心家庭占大多数,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卷五人口志193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生育育龄妇女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本市育龄妇女年龄构成轻,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妇女占大多数,多胎生育和早婚、早育等现象仍然存在。
  全市15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1982年为681595万人,占总人口的25.03%,比1964年增加27.94万人,增长69.5%。在育龄妇女中20至29岁的育龄妇女22.44万人,占育龄妇女总数的32.9%,近三分之一,居各组育龄妇女数之首。育龄妇女未婚者占35.12%,有配偶者占63.56%,丧偶者占1.24%,离婚者占0.06%0在19岁以下育龄妇女中,已婚者占同龄妇女的1.09%。在15至49岁育龄妇女中,文盲、半文盲为360552人,占52.9%0育龄妇女生育从1911年至1949年,38年枣庄地区共增加6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312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发展过快,从1949年至1985年,36年共增加14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9491人。生育最多的是1962年,这一年全市出生84845人,出生率高达47%。以上。1981年本市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为75.76%o015至19岁的妇女生育率为1.44%o;20至24岁的妇女生育率为72._48%o;生育高峰年龄是25至29岁,生育率高达265.91%o01962年,全市有51468人生育,一胎率为53.49%,二胎率为27.03%,多胎率为19.48%0文化程度高低,对于妇女生育状况有很大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多胎率越高。
  1981年,全市文盲、半文盲妇女多胎率为24.86%,一胎率占44.44%;大学毕业者一胎率为62.13%,没有出现多胎。职业不同的妇女,生育状况也不一样,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胎率为91.13%,多胎率仅占1.25%;农林牧渔劳动者一胎率仅为49.39%,多胎率高达21.24%0枣庄市1981年全市分年龄组生育率一览表1982年人口普查时,20至29岁的育龄妇女224435人,其中生育三胎(活产)及以上的8388人,占3.7%030至39岁的育龄妇女163586人,其中生育三胎(活产)及以上的就有10588人,占64.6%。在老年妇女中,50至64岁的生育十胎(活产)的2332人,存活十个子女的只有201人。
  194枣庄市志枣庄市1982年人口普查时按年龄及活产子女数分组的巧至64岁妇女人数统计表卷五人口志195枣庄市1982年人口普查时按年龄及存活子女数分组的巧至64岁妇女人数统计表第六章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生产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为7209万元,每人平均51.65元,到1984年总产值达到275155万元,每人平均987元。35年内总产值增长了38.2倍,而人均产值只增长18.9倍。
  全市农业总产值1958年8612万元,平均每人48.2元,1984年达到106882万元,平均每人383.5元。28年的吱间农业总产值增长18.6倍,而人均产值只增长7.9倍。
  1956年粮食序产158斤,总产量89468万斤。1984年粮食亩产增至609斤,增长2.8倍1..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196枣庄市志255195万斤,增长1.8倍。而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只由1956年的538斤,提高到915斤,28年的时间仅增长0.4倍。
  人口与土地1597年(明朝万历二十五年)枣庄地区官地民田37928顷(每顷100亩),总人口167317人,每人平均耕地22.7亩。1847年(清朝道光二十七年)总人口438328人,耕地380万亩,每人平均8.7亩。
  1911年总人口699628人,耕地378万亩,每人平均5.4亩。1949年底,总人口139万人,耕地371万亩,人均2.67亩。1983年至1985年,三年内全市各项建设占地43697亩。
  1985年底,全市耕地还有3008万亩,人均只有1.07亩。
  人口与就业1982年全市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4.27%,有巧万劳动适龄妇女还没有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城镇待业青年有3849人。全市15周岁以下少年儿童组人口已达891104人,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每年都将有6万多人成为劳动适龄人口。全市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1978年末为188184人,到1984年末增加到239451人,七年共增加51267人,平均每年招收工人7323人,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给社会就业造成一定压力。
  人口与消费1984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为86562万元,比1958年的10297万元增加9倍。1984年平均每人310.6元,比1958年的人均57.6元,只增加5.3倍。
  人口与社会负担1982年全市0至14岁少年儿童占全市总人口的32.73%,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82%,降低8.09%;65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比第二次人口普查4.31%上升0.75%;15至64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2.20%,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54.87%上升7.33%。全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3岁。
  从1964年至1982年的18年间,青壮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净增57.74万人,少年儿童人口大幅度减少,社会总负担系数显著下降。1964年全市每100名劳动人口(15至64岁)要负担82个被抚养人口,其中抚养少年儿童74人,老年人口8人,负担系数较高。到1982年,每100名劳动人口,只抚养61人。其中负担少年儿童53人,比1964年降低21人;负担老年人口8人,与1964年相同。1982年同1964年相比,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程度大大减轻了。
  枣庄市1982年城镇、农村负担系数比较表总负担系数农村比城镇高19.6%,比全市高9.3%;负担少年儿童系数农村比城镇高16.7%,比全市高6.8%;负担老年人系数农村比城镇高2.9%,比全市高2.6%.第七章计划生育第一节机柯市计划生育机构建国后至1963年,计划生育先由妇幼保健站后由市卫生局主管。
  1963年10月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由市人委负责人兼任,市工会、妇联、团委、卫生、文教、商业和枣庄矿务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委员。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3人。
  1970年建立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分管这一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兼任。至1978年9月,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工作人员5人。10月,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隶属于市革命委员会,工作人员6人,市卫生局副局长兼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81年4月,改称为枣庄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人员12人。1982年1月,改为枣庄市计划生育局,工作人员13人。1983年12月,改建为枣庄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人员16人。
  赵志浩视察计划生育指导站基层组织1963年滕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1970年后,薛城、齐村、峄城、台儿庄区分别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2年,滕县、齐村、台儿庄、峄城区将办公室改称计划生育局。1984年初,各区、县皆改建为计划生育委员会。枣庄矿务局所属各矿亦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隶属区、县计生委领导。85处乡、镇都设有计划生育办公室,村一级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1985年12月统计: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共有国家工作人员101人(含宣传技术指导站);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1060人,其中国家工作人员115人;3094个行政村,有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2908人。
  第二节节育措施技术队伍50年代,各级医疗卫生部门主要是宣传避孕知识,推销阴茎套、子宫帽、避孕药膏等。1963年以后,全市节育技术队伍发展较快。1980年以后,技术人员逐年増加,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85年底,全市有节育技术人员585人(妇产科314人,外科271人),设置计划生育门诊121处,固定床位220张,在冬春开展计划生育突出活动期间,机关招待所、旅馆等处大量设临时床位,多至千余张。全市能放、取避孕环进行避孕指导的人员共368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能做流产手术。计划生育系统有10—15毫安的爱克司光机150部,专做透视避孕环用。
  技术指导组1953年至1963年,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分别由市、县妇幼保健站具体负责。1964年3月滕县成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组,7人组成。1966年解散。1980年恢复。1973年4月6日成立枣庄市计划生育技术协作组,16人组成。分男扎组和女扎组。1983年市技术协作组更名为枣庄市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指导组,由12人组成。下半年台儿庄、峄城、薛城、山亭、市中区分别建立技术指导组。1985年枣庄市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指导组10人,男扎组6人、女扎组4人。
  节育技术指导1953年至1956年设立计划生育指导门诊的有滕县中心人民医院、峄县卫生院、兰陵县卫生院、临城县人民医院.白彦县卫生院。1966年上半年,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48处,1974年为56处。1975年滕县中医院建立计划生育科,床198枣庄市志位20张。至1985年,市、区、县、乡、镇和矿务局系统各医院都设立了指导门诊,共计121处。
  1963年至1966年,滕县技术指导组举力、四次计划生育技术讲座会,抽调28名业务技术骨干及444名乡镇干部,组成宣传队(也是手术队),分为12个小组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并帮助30处公社卫生院建立门诊。当时的山亭和大坞医院,均能独立做四种节育手术。1973年至1977年,滕县技术指导组组长李芷、副组长林祖平,多次带领外科医生深入到村到户,对受术者进行随访。
  1977年随访男扎者7946名,查出200名程度不同的精索炎、副翠炎、副皋淤积、阳萎、性功能减退并发症患者。逐人建立并发症档案,根据不同情况分期分批进行治疗。1977年至1985年,滕县技术指导组共收治并发症的重症者212名,治愈和好转的189人。该组1977年和1979年两次获省奖励。1983年n月外科医生李洪恩、王新生、孙方林,结合枣庄市的实际情况编写《节育技术操作规程》,于1984年3月印刷成书,发至乡、镇以上医疗单位实施。
  节育技术推广1954年开始推广使用避孕套、避孕隔膜、避孕药膏。1957年滕县药材公司售出避孕套20556只,避孕隔膜60只,膏278只。1964年全县落实节育措施的共有33008人,其中用避孕套的15000人,占45.7%01964年全市共做四种节育手术8937例,人口自然增长率21.9%o,比上一年下降了12%01966年全市做节育手术39613例。矿区的陶庄煤矿避孕人数达到应避孕的80%以上。马兰屯公社做四种手术631例,其中多子女者做男女结扎手术381例。
  全市计划生育节育技术,从1962年即趋向综合措施。1964年全市共做四种节育手术的8937例,其中放避孕环5021例,占56.18%;女扎411例,占4.59%;男扎1393例,占15.58%;人工流产2112例,占23.63%。到1985年,全市共做四种节育手术61005例,其中放环32329例,占53%;男扎4229例,占6.9%;女扎1459例,占2.39%;流引产22988例,占37.68%. 口服避孕药和避孕针剂的使用是从1971年开始的,后又推广使用女性口服短效避孕药1号(复方炔诺酮片),II号口服避孕药(复方甲基孕酮片),复方18一甲短效口服避孕药(复方甲基炔诺酮短效片)、长效避孕针1号(复方乙酸孕酮注射液)。1985年全市使用避孕药具的有18338人,占避孕总人数的23.11%0四种手术放环。1961年2月枣庄市人民医院王秀芝,开始在门诊给一多子女妇女放置宫内金属环形节育环。
  女性输卵管结扎术。滕县中心人民医院于1957年经阴道后弯窿双侧输卵管结扎获得成功。1964年枣庄市人民医院王秀芝,在台儿庄区马兰屯公社,经腹部做女性输卵管结扎,切口3至4公分,卵圆钳双指提管缝3针。1975年山东省人民医院派李继珍来枣庄检查指导计划生育技术工作,王秀芝陪同到台儿庄区泥沟公社做手术示范。女性结扎经腹部局麻切口3公分,指板单指提管法,缝1针。1976年在全市推广,至1985年继续采用。
  男性输精管结扎术。1964年山东省卫生厅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队在台儿庄区马兰屯公社做男扎手术12例,在给枣庄市人民银行潘x x (驻马兰屯工作组)做男扎手术时,局麻,切口1.5公分,用艾迪斯固定输精管,缝2针。1966年本市计划生育手术队崔兆沛、卜庆安,改造文式钳固定输精管,局麻,切口0.5公分,不缝合。1974年台儿庄、薛城区采用针头固定输精管,局麻,切口0.5公分,不卷五人口志199枣庄市1963年至1985年节育手术统计表注:1963年至1969年仅是滕县的数字,1970年至1985年为全市统计数字。200枣庄市志缝合。1983年7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马学金,赴成都参加全国举办的男性输精管粘堵学习班,同年10至12月,共做男性输精管粘堵术162例,同期,采用不切口用钳穿法做男扎648例。
  流引产。枣庄市人工流产始于1961年下半年。枣庄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王秀芝在门诊用钳刮术做怀孕50天的人工流产手术,扩子宫颈口到12cm,1964年开始用电吸引器或副压瓶及脚踏吸引器做人工流产。
  1972年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站和滕县、薛城、峰城、齐村区人民医院用子宫颈管内插牛膝或导尿管做怀孕75天左右的大月份人工流产。
  1962年枣庄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康玉和王秀芝用30%的高渗自治盐水注入羊膜腔的方法,给本院职工唯xx做怀孕6个月的引产手术,获得成功。山东省人民医院1963年报道高渗盐水引产不安全,停止使用。同年改用水囊引产成功。1972年全市推广使用天花粉、芫花、雷佛奴尔注入子宫腔做引产手术。1983年枣庄市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指导组,根据全市各医院的临床经验,经过充分讨论研究,肯定水囊、雷佛奴尔引产安全,已编入《节育手术操作规程》在全市推广。
  避孕药具的管理发放1973年至1984年避孕药具无专人负责,部分基层单位的药具管理混乱浪费现象严重。1985年开始,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的节育人数、服避孕药、用避孕工具的数量进行层层包干。各区、县建立药具管理组,乡、镇、村有药管员。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5年11月,组织20人对9处乡镇、5个企业单位、399对服药用避孕工具的育龄夫妇进行了调查,结果是374例有效,占93.7%,25例失败,占6.3%0节育措施落实据1985年计划生育统计年报:全市已婚育龄妇女388751人,采取节育措施的355927人,节育率为91.5%,其中,男扎133310人,女扎43433人,上节育环148174人,口服避孕药16045人,用避孕工具的12742人,外用避孕药823人,采取其他节育措施的1400人。从1963年至1985年,全市共做各种节育手术1351834例。
  第三节人口政策1979年10月,市委、市革委会制定了《限制计划外生育的暂行规定》。1980年,倡导“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末,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妇报名不生二胎的49519对,占总数的88%01982年3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对于生育政策和奖罚制度都作出具体规定。1984年春,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端正业务指导思想,把立足点放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个别基层单位工作中出现简单生硬的做法得到纠正。
  从1984年冬至1985年上半年,首先在39处乡镇进行“间隔式”(即在农业人口中,有生育条件的夫妇只有一个女孩的,六年后安排生第二胎)试点工作。此后,在全市推广。
  第四节晚婚率、生育率1976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10.91%o,比60年代末的30%。有了大幅度下降。1976年至1979年齐村区人口出生率低,连续被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1977年滕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o,中共滕县县委副书记赵志浩以《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指导计划生育工作》为题,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发了言。
  晚婚1979年全市女性初婚26305人,其中23岁以上的25915人,按本市规定(女性满23周岁结婚为晚婚),晚婚率98.5%。此后初婚年龄有所下降,但大多数青年仍然坚持晚婚。
  卷五人口志201生育率1962年和196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分别为47%。和46.3%o,自然增长率在35%o It上。1964年至1973年全市净增501649人,每年增加5万余人,年均自然增长率23%o,1974年至1985年,全市净增354510人,每年平均不到3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10.5%o。后11年比前10,年(1964-1973)全市少生50万人。
  枣庄市1981年至1985年女性初婚年龄表枣庄市1979年至1984年生育胎次变化统计表第五节优生优育1982年,市委、市政府规定:“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做到优生,严禁近亲结婚。对患有呆傻病、精神病等遗传疾病和尚未治愈的麻疯病人,严重影响后代身体、智力正常发育的,都禁止结婚。已婚的要坚决动员其采取绝育措施,不得生育。"1984年10月,市妇幼保健院和山亭、台儿庄区妇幼保健站组成18人的调查组,赴山亭区的北庄和台儿庄区的涧头等6处乡镇,进行一次近亲结婚调查。
  被查总人口130828人,婚配家庭30102户,其中近亲婚配的262户,近婚率0.87%,近婚系数0000299。子女健康情况: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迟滞、死产、自发性流产、新生儿和青少年死亡率,都比非近亲婚配子女高2.5倍;重度、中度智力低下,唇聘裂、先天性聋哑和四肢骨骼严重畸形的发病率是非近婚子女的8倍。1985年元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设立医学细胞遗传实验室、遗传咨询门诊。
  3月12日首次血淋巴细胞培养获得成功。
  遗传咨询门诊的临床服务对象是:不育症、自发性流产、先天性智力低下、婚前遗传咨询。
  2月至12月,共做染色体检验63例,其中52又9枣庄市志例异常,采取了相应措施。
  1952年宣传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到1972年新法接生在全市基本普及。
  1973年全市出生55656人,其中新法接生40251人,新法接生率占83.0%01985年全市出生38510人,实行新法接生的38477人,占99.8%。对独生子女发给保健费。规定1-14岁期间,其父母双方所在单位分别发给2.5元,农民每年可领取相当60元的钱粮,并且免收保育费和学杂费等。在儿童健康查体方面,从1976年起形成每年一次以查治儿童询楼病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为主要内容的查体制度。1984年全市七岁以下的儿童216794人,实查人数71017人,受查率达到32.7%,总患病人数31864例,患病率44.8%,预防投药数25414人,投药率35.7%0全市托幼事业发展较快。1984年末,城、乡共举办幼儿园577处,入园人数23899人;托儿所107处,入托儿童2855人;学前·班233处,入学儿童9052人。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