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旱灾
分类号: X43
页数: 1
页码: 222-222
摘要: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早。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旱灾

内容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早。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峄县旱,大饥。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发金贩济,本年钱粮A免。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夏,峄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大热,西万村雷火焚树,济运放黄河水入微湖。次年,春大饥。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夏,滕县大早。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早。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峄县早,大饥。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滕县大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春,峄县大饥。
  夏,大早,慧星见,燕巢于树。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微湖捆,滕县麦秀双岐。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夏,滕县大早。
  1824年(清道光四年)夏,峄县白虹贯日;六月初一,日食,既大早,虫食禾。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夏,峄县大旱。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早。
  1875年(清光绪元年),峄县大早。
  1918年9月至翌年6月,峄县一带长达8个月无雨,造成特大旱灾,小麦绝产,春播贻误,水源枯竭,生机断绝,饥民背井离乡。
  1926年夏,滕县大早,人食树皮、树叶、草根殆尽,野有饿9.1939年峄县大早灾。
  1960年4月至6月少雨,滕县早情严重。
  1970年春早,自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15日,枣庄市平均降雨35.8毫米,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
  1977年春旱。枣庄市自1976年冬始,连续280天未下过透地雨,水库干枯,河水断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早。
  1981年大早。连续7个月未降一次透地雨雪,为近三十年同期降水量最少年份。
  所有河道断流。130座小水库和800座塘坝干枯无水,地下水位下降,仅5%的机井能继续利用。全市45个乡镇人畜缺水,受早面积260万亩,绝产40万亩。冬旱连春早,夏季伏旱,至秋种时又发生严重秋早,降雨量比常年同期总量少36.8%。至9月下旬,全市受旱面积严重的达2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1982年春大早。继1981年大早之后,地上蓄水骤减,地下水位下降。从1981年10月至1982年5月,全市平均降雨146.6毫米,比常年偏少34%,是30年来少有的干早。
  枣庄市早灾的特点:干早灾害发生频繁,平均一年一遇。其中山亭以东山丘地带一年三遇,春旱突出,平均一至二年一遇,早期长,受旱面积广。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