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体构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土体构型
分类号: S152.3
页数: 2
页码: 196-197
摘要: 全市土体构型有薄层、中层、夹粘、夹砂、夹砂研、双夹层以及粘均质等多种类型。以厚层和深厚层土壤居多,其面积为381983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26%。
关键词: 土体构型 土壤质地

内容

全市土体构型有薄层、中层、夹粘、夹砂、夹砂研、双夹层以及粘均质等多种类型。以厚层和深厚层土壤居多,其面积为381983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26%。在深厚层土壤中主要障碍层次以夹粘层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41.06%,其次是粘均质占巧.5%,其他构型面积较小。
  薄层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以山亭区最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的褐土性土和棕壤性土上。土层厚度仅有15至30厘米。
  中层主要分布在山丘下部的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亚类上,土体厚度在30至60厘米。生产条件好于薄层。
  均质型除少数乡镇外均有分布,它包括砂均质、壤均质和粘均质三种构型。砂均质主要分布在少数乡镇的河潮土及普通棕壤亚类上。这种构型耕性好,但漏肥漏水,易脱肥早衰;壤均质底要分布在稍有发育的潮土土类及潮褐土亚类上,有助于水气协调,适宜作物根系生长;粘均质主要分布在濒湖沿运(河)平洼地带的砂碱黑土、潮湿土和潮褐土亚类上。质地粘重,保肥、蓄水能力强,耕性、透气性、供肥性均差,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运行和作物根系生长。
  夹粘型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褐土及棕壤土类上,砂161tI.Ht黑土和潮土也有少量分布。它包括浅位粘层和深位粘层两种构型。浅位粘层粘化层厚度大于30厘米,深位粘层一般出现在地表以下60分公左右。
  夹砂型主要分布在潮土土类上,以河潮土亚类为最多。因砂层的厚度及出现的部位不同,又分为浅位砂层和深位砂层两种构型。夹砂越厚,距地表越近,其不利影响越甚。
  夹砂Ht型主要分布在砂fi'黑土及部分淋溶褐土亚类上。砂概所处的部位不同,对作物影响程度不同,分为浅位砂fitttHt层和深位砂僵层两种构型。浅位砂碱层,因砂限层出现的部位距表土近,对作物影响很大,是该类构型中最差的构型。深位砂研层,砂flit层所处的部位较低,生产性能好于浅位砂f层,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轻于浅位砂礓层。
  双夹层即夹粘夹砂谧型,主要分布在砂砚黑土上,一般上部为夹粘层,下部为夹砂礓层。这种构型一般养分缺乏,通透性极差。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