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貌发展
分类号: P931.2
页数: 1
页码: 191-191
摘要: 枣庄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既有构造地貌类型,又有侵蚀、堆积地貌类型。地貌规模存在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三个地貌等级。
关键词: 构造地貌 地貌发展

内容

枣庄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既有构造地貌类型,又有侵蚀、堆积地貌类型。地貌规模存在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三个地貌等级。枣庄地貌格局奠基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经上亿年的变化发展,形成今日地貌形态。
  中生代晚期以后,枣庄地区地貌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旋回过程。第一次旋回,开始于燕山运动(1.4亿年),地表形成3000米以上的高度差。燕山运动以后,地壳经历3千多万年的相对稳定时期,经受外力风化侵蚀,地面
  被夷平,形成鲁中期夷平面(距今约0.6亿年)。第二次旋回,开始于喜马拉雅运动((0.6亿年),在原构造断裂基础上,又一次形成500米至600米的高度差,在此之后,地壳再次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外力作用下高地被体,形成岭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区。谷底与盆地海拔相同连成一体并稍向外围倾斜的平坦地面,就是第二次所形成的夷平面。因在薛城为典型,故称临城期夷平面。距今约1300万年。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在地貌上的表现: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临城期剥蚀面被分割,形成二级阶地。低山丘陵区,山麓部位二级阶地广泛分布。盆地区形成山麓剥蚀平台、丘岗和垄岗(枣庄市区高低起伏的街道即位于这些垄岗之上)。阶地、平台、丘岗和垄岗相对高度一致,顶部为原临城期夷平面,现在成为二级阶地面,相对高度30至50米,由于抬升幅度越向边缘越小,二级阶地相对高度也越向外围越小。最终消失在古邵、阴平、周营、薛城、滕县一线上。此线是鲁中南山地与鲁西南平原、苏北淮河平原的转折带。转折带的东北部位属于抬升区,西南部位属于下沉区,在转折带上地壳既不抬升,又不下沉,X于典型的剥蚀堆积条带区。
  下沉区进入黄淮冲击平原,临城期剥蚀面埋入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如第四纪覆盖层,南四湖湖底达60至80米,台儿庄运河区达20至30米。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