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质
分类号: P54
页数: 4
页码: 188-191
摘要: 枣庄大地构造,I、II级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地台鲁西隆起区,III,IV级构造单元为成武枣庄坳陷、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基底由25亿年前古老的变质岩组成。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理构造

内容

枣庄大地构造,I、II级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地台鲁西隆起区,III,IV级构造单元为成武枣庄坳陷、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基底由25亿年前古老的变质岩组成。
  后经强烈褶皱,隆起为陆地,长期经受外力剥蚀作用。7亿年至4亿年间,海侵为海相沉积环境。4亿年至3亿年间,地壳抬升,海水退却,二次成为陆地。3亿年后,地壳出现震荡性的运动,海侵、海退交替发展,形成了一套海陆相互层的陆缘沉积层,层间夹有重要的石炭—二迭纪煤系。2.3亿年以后,海相沉积环境结束。自此以后的较长地质时期,直到人类时代,皆为陆相沉积环境。
  第二节地层枣庄地层分为三类:古老的变质地层、海相沉积地层和陆相沉积地层。
  太古界地层时代古老,距今有25亿年。岩性为白云片岩、二云片岩、黑云片岩以及浅变质的千枚岩和变质粉砂岩。主要分布在陶枣凹陷东北侧及枣庄断裂带的东段。
  元古界仅有晚期地层出露,距今有6亿年。岩性为黄绿色、紫红色钙质页岩和泥灰岩互层以及长石石英砂岩。顶部有一层黄红色砾岩,具有底砾岩性质。地层在枣庄断裂、长龙断裂和峰城断裂带上皆有出露。
  下古生界出露下、中部地层,上部地层缺失。距今6至4亿年。岩性,从下到上分别是暗紫色页岩夹薄层灰岩、紫灰黄绿色砂质云母页岩、厚层豹皮灰岩夹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薄层白云质灰岩和含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厚层纯灰岩等。下部地层出露广泛,山亭区及其它各区的低山丘陵均有出露。
  中部地层分布不广,某些断陷盆地边缘有出露,艾湖盆地、羊庄盆地周围以及陶枣盆地的南侧能见到,在盆地内部以及平原地区被后期的地层覆盖。
  上古生界出露中、上部地层。距今3.2至2.3亿年。·岩性从下到上分别是薄层紫红色页岩、黄白色云母石英砂页岩等。层128枣庄市志间含有重要的煤层,地层出露不广,多保存在断陷盆地中,上覆有后期地层。
  中生界地层出露主要为下部地层,中部地层仅有零星出露,上部地层目前尚未发现。距今2.3亿至0.7亿年。岩性为紫红色、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页岩。红色砂粒岩有局部出露。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
  新生界地层出露,主要为早期地层。
  距今0.7至0.25亿年。岩性为暗红色砾岩,红色含砾砂岩夹红色砂岩、粉砂岩及黄色泥岩。在这些岩层中夹有石膏层。
  第四节地质构造第三节侵入岩侵入岩在枣庄地区分布仅限于枣庄北部低山丘陵区。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为主,基性岩出露甚少。侵入岩时代分为两期。第一期距今25亿年,第二期距今1亿年。
  第一期侵入岩侵入太古界地层中,呈岩基产状。出露位置在界河、山亭、北庄一线以北,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另一条出露于北庄、半湖一线,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
  岩体主要是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矿物成分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石英、绿帘石等。侵入岩与围岩混合,形成变质花岗岩。如片麻状花岗岩等。
  第二期侵入岩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侵入岩在枣庄地区没有出露。晚期侵入岩有零星分布,呈岩株产状。酸性岩类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酸性岩类在桑村盆地南、东边缘有较多的出露,在长龙断裂带北侧有零星的侵入于第一期侵入岩体内,碱性岩类有黑云辉石正长岩、角闪正长斑岩、含石英角闪正长岩、含霓辉石正长斑岩等。岩石为灰浅灰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产状有岩墙、岩床等。出露长龙断裂北侧。
  枣庄地质构造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期。燕山运动在整个鲁西隆起区(又称鲁西台背斜)的表现是以中部为核心的呈弯窿状隆起,由于张力作用,岩层表面形成放射状和环状张性断裂,继而形成地垒式的凸起和地堑式的凹陷,岩层未经受强烈挤压,褶皱构造表现不明显、不典型。由于枣庄地区位于鲁西隆起区的南部边缘,地质构造上的表现同鲁西隆起区构造形式一致,断裂主体为南北向(放射状张裂体系)和东西向(环状张裂体系)两组。由于在两组主体断裂过程中局部岩体受力不均,在主体断裂基础上又派生出沿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切向断裂。由于断裂生成时代不同,新断裂切割老断裂,使各组断裂复杂化。总的规律是:东西向断裂生成时代早,南北向断裂生成时代晚,南北向断裂切割东西向断裂。断裂之间,由于岩层只作上升和下降不等量的垂直位移,构造上形成地垒式的凸起和地堑式凹陷。岩层原有的水平产状微受扰动,产状平缓,倾向一致。如陶枣盆地,一般认为是向斜构造,岩层中部新,两边老,但实际是不对称的地堑式构造。此类构造类型在其它地段常能见到。
  一、断裂1.东西向断裂特征:①断裂总体走向为东西,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偏转,大致偏转为北东向或北西向,倾角在70’以上,属于高角度的正断层。②断裂有一定的等距性。平均每隔15公里出现一条东西向断裂。③断裂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断裂既是凸起凹陷生成的原因,又控制凸起和凹陷的发展。④多数断裂生成于燕山期以前,在燕山期定型。在历次的地壳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复活,燕山期复活最为强烈。
  2.南北向断裂特征:①该组断裂甚为发卷四自然环境志129育,主要分布于枣庄西部地区,多数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成为隐伏断层。②断裂多数形成于燕山期,后期运动有复活。南北向断裂切割东西向断裂。③断裂倾角70。以上,属于高角度正断层。④同东西向断裂一样,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对凸起和凹陷的形成及发展有控制作用。⑤断裂具有等距性,平均每隔10公里出现一条南北向断裂,断裂规模大,延伸距离长,长度均在100公里以上。
  枣庄地区断裂表二、凸起和凹陷原构造基础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发生明显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基底破裂成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即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
  山亭凸起位于峰山断裂以东、枣庄断裂以北的区域,燕山期断裂抬升,后期有较强的活动。在整体抬升中存在着上升幅度的差异。相对下降区形成凹陷,有羊庄凹陷、艾湖凹陷等。相对上升区形成凸起,有桑村凸起、北山凸起等。山亭凸起形成时代较早,后期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地层出露仅限于下古生界及泰山群。
  枣庄凹陷位于枣庄断裂以南区域,内部受多条东西向断裂控制,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相间排列。自北向南有陶(庄)枣(庄)凹陷、薛(城)峰(城)凸起、棠(阴)王(庄)凹陷、逍(遥)金(寺)凸起、韩(庄)台(庄)凹陷、贾(汪)凸起。凸起和凹陷除了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外,还受北东方向断裂控制,构造复杂。凸起区经受剥蚀,下古生界地层出露,凹陷区出露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形成时代早于滕县凹陷,古生代末形成、中生代和新生代有继承130枣庄市志性的发展。
  滕县凹陷位于峰山断裂以西的区域。
  南北受亮山断裂、单县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复杂,多隐伏断裂。形成于燕山期,后期有间歇性下沉,下沉幅度由东向西加大,第四纪覆盖层自东向西加厚。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