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自然环境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19
颗粒名称: 卷四 自然环境志
分类号: X21
页数: 51
页码: 186-236
摘要: 枣庄位于山东南端,泰沂山区的西南边缘。地跨东经116048'30"至117049'24"、北纬34027'48"至35019'12“之间。
关键词: 城市环境 自然环境

内容

枣庄位于山东南端,泰沂山区的西南边缘。地跨东经116048'30"至117049'24"、北纬34027'48"至35019'12“之间。南与江苏省的铜山、9县为邻;东和临沂地区的苍山、费县、平邑县接壤;北与济宁市的邹县毗连;西濒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市域西北至东南为一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宽处56公里,南北最长处96公里,总面积为45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全市平原面积2470平方公里,为全市总面积的54%;山区丘陵1630平方公里,占35%;涝洼450平方公里,占10%。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620米,最低海拔20米。
  第二章地质第一节地质发展枣庄大地构造,I、II级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地台鲁西隆起区,III,IV级构造单元为成武—枣庄坳陷、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基底由25亿年前古老的变质岩组成。
  后经强烈褶皱,隆起为陆地,长期经受外力剥蚀作用。7亿年至4亿年间,海侵为海相沉积环境。4亿年至3亿年间,地壳抬升,海水退却,二次成为陆地。3亿年后,地壳出现震荡性的运动,海侵、海退交替发展,形成了一套海陆相互层的陆缘沉积层,层间夹有重要的石炭二迭纪煤系。2.3亿年以后,海相沉积环境结束。自此以后的较长地质时期,直到人类时代,皆为陆相沉积环境。
  第二节地层枣庄地层分为三类:古老的变质地层、海相沉积地层和陆相沉积地层。
  太古界地层时代古老,距今有25亿年。岩性为白云片岩、二云片岩、黑云片岩以及浅变质的千枚岩和变质粉砂岩。主要分布在陶枣凹陷东北侧及枣庄断裂带的东段。
  元古界仅有晚期地层出露,距今有6亿年。岩性为黄绿色、紫红色钙质页岩和泥灰岩互层以及长石石英砂岩。顶部有一层黄红色砾岩,具有底砾岩性质。地层在枣庄断裂、长龙断裂和峰城断裂带上皆有出露。
  下古生界出露下、中部地层,上部地层缺失。距今6至4亿年。岩性,从下到上分别是暗紫色页岩夹薄层灰岩、紫灰黄绿色砂质云母页岩、厚层豹皮灰岩夹鲡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薄层白云质灰岩和含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厚层纯灰岩等。下部地层出露广泛,山亭区及其它各区的低山丘陵均有出露。
  中部地层分布不广,某些断陷盆地边缘有出露,艾湖盆地、羊庄盆地周围以及陶枣盆地的南侧能见到,在盆地内部以及平原地区被后期的地层覆盖。
  上古生界出露中、上部地层。距今3.2至2.3亿年。·岩性从下到上分别是薄层紫红色页岩、黄白色云母石英砂页岩等。层128枣庄市志间含有重要的煤层,地层出露不广,多保存在断陷盆地中,上覆有后期地层。
  中生界地层出露主要为下部地层,中部地层仅有零星出露,上部地层目前尚未发现。距今2.3亿至0.7亿年。岩性为紫红色、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页岩。红色砂粒岩有局部出露。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
  新生界地层出露,主要为早期地层。
  距今0.7至0.25亿年。岩性为暗红色砾岩,红色含砾砂岩夹红色砂岩、粉砂岩及黄色泥岩。在这些岩层中夹有石膏层。
  第四节地质构造第三节侵入岩侵入岩在枣庄地区分布仅限于枣庄北部低山丘陵区。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为主,基性岩出露甚少。侵入岩时代分为两期。第一期距今25亿年,第二期距今1亿年。
  第一期侵入岩侵入太古界地层中,呈岩基产状。出露位置在界河、山亭、北庄一线以北,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另一条出露于北庄、半湖一线,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
  岩体主要是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矿物成分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石英、绿帘石等。侵入岩与围岩混合,形成变质花岗岩。如片麻状花岗岩等。
  第二期侵入岩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侵入岩在枣庄地区没有出露。晚期侵入岩有零星分布,呈岩株产状。酸性岩类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酸性岩类在桑村盆地南、东边缘有较多的出露,在长龙断裂带北侧有零星的侵入于第一期侵入岩体内,碱性岩类有黑云辉石正长岩、角闪正长斑岩、含石英角闪正长岩、含霓辉石正长斑岩等。岩石为灰浅灰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产状有岩墙、岩床等。出露长龙断裂北侧。
  枣庄地质构造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期。燕山运动在整个鲁西隆起区(又称鲁西台背斜)的表现是以中部为核心的呈弯窿状隆起,由于张力作用,岩层表面形成放射状和环状张性断裂,继而形成地垒式的凸起和地堑式的凹陷,岩层未经受强烈挤压,褶皱构造表现不明显、不典型。由于枣庄地区位于鲁西隆起区的南部边缘,地质构造上的表现同鲁西隆起区构造形式一致,断裂主体为南北向(放射状张裂体系)和东西向(环状张裂体系)两组。由于在两组主体断裂过程中局部岩体受力不均,在主体断裂基础上又派生出沿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切向断裂。由于断裂生成时代不同,新断裂切割老断裂,使各组断裂复杂化。总的规律是:东西向断裂生成时代早,南北向断裂生成时代晚,南北向断裂切割东西向断裂。断裂之间,由于岩层只作上升和下降不等量的垂直位移,构造上形成地垒式的凸起和地堑式凹陷。岩层原有的水平产状微受扰动,产状平缓,倾向一致。如陶枣盆地,一般认为是向斜构造,岩层中部新,两边老,但实际是不对称的地堑式构造。此类构造类型在其它地段常能见到。
  一、断裂1.东西向断裂特征:①断裂总体走向为东西,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偏转,大致偏转为北东向或北西向,倾角在70’以上,属于高角度的正断层。②断裂有一定的等距性。平均每隔15公里出现一条东西向断裂。③断裂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断裂既是凸起凹陷生成的原因,又控制凸起和凹陷的发展。④多数断裂生成于燕山期以前,在燕山期定型。在历次的地壳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复活,燕山期复活最为强烈。
  2.南北向断裂特征:①该组断裂甚为发卷四自然环境志129育,主要分布于枣庄西部地区,多数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成为隐伏断层。②断裂多数形成于燕山期,后期运动有复活。南北向断裂切割东西向断裂。③断裂倾角70。以上,属于高角度正断层。④同东西向断裂一样,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对凸起和凹陷的形成及发展有控制作用。⑤断裂具有等距性,平均每隔10公里出现一条南北向断裂,断裂规模大,延伸距离长,长度均在100公里以上。
  枣庄地区断裂表二、凸起和凹陷原构造基础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发生明显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基底破裂成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即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
  山亭凸起位于峰山断裂以东、枣庄断裂以北的区域,燕山期断裂抬升,后期有较强的活动。在整体抬升中存在着上升幅度的差异。相对下降区形成凹陷,有羊庄凹陷、艾湖凹陷等。相对上升区形成凸起,有桑村凸起、北山凸起等。山亭凸起形成时代较早,后期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地层出露仅限于下古生界及泰山群。
  枣庄凹陷位于枣庄断裂以南区域,内部受多条东西向断裂控制,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相间排列。自北向南有陶(庄)枣(庄)凹陷、薛(城)峰(城)凸起、棠(阴)王(庄)凹陷、逍(遥)金(寺)凸起、韩(庄)台(庄)凹陷、贾(汪)凸起。凸起和凹陷除了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外,还受北东方向断裂控制,构造复杂。凸起区经受剥蚀,下古生界地层出露,凹陷区出露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形成时代早于滕县凹陷,古生代末形成、中生代和新生代有继承130枣庄市志性的发展。
  滕县凹陷位于峰山断裂以西的区域。
  南北受亮山断裂、单县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复杂,多隐伏断裂。形成于燕山期,后期有间歇性下沉,下沉幅度由东向西加大,第四纪覆盖层自东向西加厚。
  第三章地貌第一节地貌发展枣庄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既有构造地貌类型,又有侵蚀、堆积地貌类型。地貌规模存在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三个地貌等级。
  枣庄地貌格局奠基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经上亿年的变化发展,形成今日地貌形态。
  中生代晚期以后,枣庄地区地貌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旋回过程。第一次旋回,开始于燕山运动(1.4亿年),地表形成3000米以上的高度差。燕山运动以后,地壳经历3千多万年的相对稳定时期,经受外力风化侵蚀,地面被夷平,形成鲁中期夷平面(距今约0.6亿年)。第二次旋回,开始于喜马拉雅运动((0.6亿年),在原构造断裂基础上,又一次形成500米至600米的高度差,在此之后,地壳再次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外力作用下高地被解体,形成岭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区。谷底与盆地海拔相同连成一体并稍向外围倾斜的平坦地面,就是第二次所形成的夷平面。因在薛城为典型,故称临城期夷平面。距今约1300万年。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在地貌上的表现: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临城期剥蚀面被分割,形成二级阶地。低山丘陵区,山麓部位二级阶地广泛分布。盆地区形成山麓剥蚀平台、丘岗和垄岗(枣庄市区高低起伏的街道即位于这些垄岗之上)。阶地、平台、丘岗和垄岗相对高度一致,顶部为原临城期夷平面,现在成为二级阶地面,相对高度30至50米,由于抬升幅度越向边缘越小,二级阶地相对高度也越向外围越小。最终消失在古邵、阴平、周营、薛城、滕县一线上。此线是鲁中南山地与鲁西南平原、苏北淮河平原的转折带。转折带的东北部位属于抬升区,西南部位属于下沉区,在转折带上地壳既不抬升,又不下沉,X于典型的剥蚀堆积条带区。
  下沉区进入黄淮冲击平原,临城期剥蚀面埋入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如第四纪覆盖层,南四湖湖底达60至80米,台儿庄运河区达20至30米。
  第二节地貌类型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
  南、西边缘地带是黄淮泛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东北部为全市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群山丘陵区。
  外围是海拔100至150米的滕、薛、枣山前剥蚀平原。平原向南,从峰城区东部边界至薛城东,为东西走向的带状丘陵地。再向南,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剥蚀平原。西部濒湖地带及南部沿运河地区为海拔30至40米的沿湖洼地和交接洼地。最南部为一小片丘陵。这样,枣庄地貌表现为东西向的双波型。
  山地丘陵的范围,北面一大片,中间一条线,南面一个点。根据类别和规模,枣庄地区可划分为三个中地貌。
  卷四自然环境志131一、低山丘陵为泥土、砂和砾石组成,是山区重要的农业耕作地。
  低山丘陵分布面积371.4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4.6%,主要分布在山亭区,面积142.57万亩,占山丘面积的39.72%。台儿庄区最少,仅15万亩,占山丘面积的4%o. 尚山地形低山丘陵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北部高于500米,西南部海拔在400米以下,岭顶谷底相对高度差在280米左右。
  低山丘陵顶部由一系列方山组成,当地群众称为M. m的顶部是一层厚层坚硬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岩层倾角缓,近于水平。
  下部是砂页岩,岩性软,抗风化能力弱。砂页岩受蚀,上部厚层石灰岩失去支持力,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垂直节理崩塌。这样的过程连续进行,顶部石灰岩面积逐渐减小,最终形成尚山地形。m山地形在低山丘陵区分布广,数量甚多。如高山、抱犊尚、尖山子、焦山、柯辘tm、鸡冠III等。
  梯田固顶峭壁以下,岩体为砂页岩,岩性松软,坡度减缓,从坡上到坡下,坡度从25。至35。减小到8’至100。坡面覆盖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物,不易水土保持,成土过程差,不宜开垦种粮,在其上修成梯田,可栽植果树。
  近山阶地在低山丘陵区宽广谷地两侧以及山区与平原、山区与盆地交接处的山麓地带广泛发育。·阶地是原临城期夷平面,后经新构造运动抬升,流水下切,夷平面被分割,形成二级阶地。阶地堆积有近代坡积、洪积物。二级剥蚀阶地是低山丘陵重要农业作物区。
  山间倾斜平地城河、薛河、峰城沙河等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广泛发育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势平坦,构成山间倾斜平地。覆盖层由次生黄土和洪坡积、洪冲积物质组成,质地二、山前平原分布面积181.1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6%,滕县分布较多,占全市平原面积的60.25%。山前平原又分为山前倾斜平地和山前缓平地。
  山前倾斜平地山前倾斜平地属于剥蚀平原,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微弱上升区,地表微有波状起伏,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一。隆起部位土层浅薄,几十公分以下即为基岩,低凹部位土层可达数米。第四系覆盖层来源于低山丘陵的洪积冲积物,质地为粗砂和细砂夹粉砂,表层壤化较好,属于褐土,适宜早季作物生长。分布范围在低山丘陵区的外围,泥沟、古邵、周营、沙沟、薛城、滕县一线平原区。
  山前缓平地地处转折带上,属于剥蚀堆积平原。地面平坦,比降甚小。第四系沉积物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加厚。分布在滕县、薛城南北一线和曹庄、坊上、古邵、马兰一线的窄狭范围内。
  三、洼地分布面积128.1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8.80%(其中交接洼地111.72万亩,河漫滩1.3万亩,沿湖洼地12.16万亩),集中分布在台儿庄沿运河和滕县西部濒湖地带。多为冲积、洪积和湖相沉积物组成,表层质地多为重壤和粘质土。因地势缓平低洼,排水性能差,积水内涝是洼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遇暴雨,洪水漫溢农田,造成涝灾。如能充分利用排灌设施,解决排涝和灌溉问题,适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潜力今}}局部洼地可通过改造,发展淡水养殖或种植水稻。
  132枣庄市志枣庄市地貌类型面积统计表第四章土壤第一节土壤类型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fit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80个土种。土壤总面取为52138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0枣庄市土壤类型分布情况表卷四自然环境志133(续表)第二节土壤分布土壤垂直分布,山地和丘陵多为砾质棕壤性土和褐土性土。近山阶地多为厚层洪积棕壤或褐土。山间谷地多分布褐土。交接洼地或滨湖洼地,多为砂fi0f黑土和潮土。山前平原多为潮土、棕壤、潮褐土、潮棕壤。河滩高地和缓平坡地多为潮土。河间浅平洼地大部为粘质潮土。
  棕壤土棕壤土类分布全市,北部和中部地带棕壤较多。与褐土类成复状分布。成土母质为残坡积和洪积物。剖面特征通体为鲜棕色和棕褐色。无石灰反映。分为棕壤、潮棕壤和棕壤性土3个亚类,包括酸性岩坡洪积物棕壤、非石灰性砂页岩坡洪积物棕壤、酸性岩洪冲积物潮棕壤、酸性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基性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及非石灰性砂页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等6个土属。棕壤土类质地粘重,通气性差,土层深厚。一般在1至2米以上,PH值在6左右。目前除部分用于林果生产,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棕壤总面积为790858亩,其3个亚类分布情况为: 棕壤性土亚类,当地农民称石渣土、岭砂土,有32379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40.94%0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和滕县。
  其质地粗,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是棕壤土类生产性能最差的亚类。适宜种花生、地瓜和杂粮,产量低而不稳。该亚类又有3个土属4个土种。
  棕壤亚类,俗称黄土或黄粘土,有40315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50.98%。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和滕县。其质地较细,土层较厚,肥力较低,水土流失较轻,生产性能较棕壤性土亚类好。该亚类又有2个土属9个土种。
  潮棕壤亚类,俗称黑黄土或油黄土,有6390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8.08%。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的山前平原低平处。其表层质地适中,肥力较高,生产性能在棕壤中居首位。该亚类又有1个土属3个土种。
  揭土褐土土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的山体及山体周围的山间谷地、山前倾斜平原上,缓坡及低洼地片周围也有分布,面积为3072711亩,为全市面积最大的一土类。褐土土类成土母质主要由石炭岩、钙质页岩的残坡积物、洪积和冲洪积物发育而成。典型的褐土剖面通体呈黑褐色或棕褐色。通常有耕作层、淀积粘化层和钙积层3个层段组成。
  由于表层粘粒通过淋溶作用而下移,中部淀积粘化层较明显,心土层较粘重。底土层中常发现散布的小型石灰结核。该土类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在7至8左右。褐土区一般水源缺乏,干早威胁较大。有机质含量低,氮磷贮量不足。早春地温回升快,易出现后劲不足现象。褐土土类分褐土性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和褐土4个亚类,包括钙质岩坡洪积物褐土、钙质岩坡洪冲积物淋溶褐土、红土母质淋溶褐土、红黄土状母质淋溶褐土、洪冲积物潮褐土、非石灰性洪冲积物潮褐土、钙质134枣庄市志岩残坡积物褐土性土、砂页岩残坡积物褐土性土等8个土属。
  褐土性土亚类,全市面积862217亩,占褐土总面积的27.97%,是褐土类生产性能最差的一个亚类。其特点是粗骨薄层,耕层多砾石,剖面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表层以下为半风化的母岩,蓄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该亚类在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有2个土属3个土种。
  淋溶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1313816亩,占褐土总面积的42.65%,主要分布在峰城区和山亭区。该亚类是介于褐土与棕壤之间的过度性土壤,所处地形较高,地下水位较低,在土体下部有明显的铁锰结核与胶膜。
  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其结构为棱柱状。该亚类共有4个土属15个土种。
  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80838亩,占褐土总面积的2.62%。主要分布在滕县和峰城区。该亚类处于淋溶褐土之下,潮褐土之上,剖面为褐色,在一米土体内有不同的石灰反映,有的尚有新生体(假菌丝体),呈中性至微碱性。肥力较高,有1个土属3个土种。
  潮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823945亩,占褐土类的26.74%。主要分布在台儿庄区、薛城区和滕县。该亚类剖面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处于褐土带的低平地区,呈中性至微碱性。底层有新生体一铁锰结核和铁锈斑纹。土层较肥沃,水源较足,无侵蚀现象,适宜种植多种作物,为全市肥沃土壤之一。该亚类有1个土属5个土种。
  砂疆黑土砂G"#黑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濒湖沿运(河)地势平洼地区以及北部山区洪积扇缘的低洼地带,面积为662499亩。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流动不畅,排水条件差,其成土母质为湖沼相沉积物。
  因自然历史的变化,水退成陆,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产生了潜育化和碳酸钙淀积作用,在土体内形成上部黑土和下部砂Pi土两个基本土层,故有“黑土涝洼”之称。
  该土类一般上层无石灰性反应,底层常有石灰性反应,碳酸钙积聚明显,还可以看到铁锰结核,心土层较粘重。结核呈棱柱棱块状,结构表层覆有黑色胶膜,湿时土粘膨胀,造成通气不良,透水性能差,干时土粒收缩,造成大裂隙,跑墒快、易干旱,当地农民有“干如焦渣湿如/tiff,“英雄坷垃弄种泥”之说。但其表层经过旱耕熟化作用后质地变轻,质地有所改善。
  砂黑土有砂黑土和石灰性砂破黑土两个亚类,包括黑土裸露砂NP3黑土、黄土覆盖砂[P[黑土、黑土裸露石灰性砂研黑土及黄土覆盖石灰性砂碱黑土4个土属9个土种。
  潮土潮土俗称夜潮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滨湖洼地,城河、娜河、十字河、北沙河及峰城大沙河等河流的中下游两岸,面积664822亩。潮土是在河流冲积物、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成土年龄较短,土层较深厚,剖面质地层次明显,地下水位一般在3米左右。
  该土类呈中性至碱性,PH值为7至8.50分为潮土和湿潮土两个亚类,包括砂壤质河潮土、壤质河潮土、粘质河潮土、壤质石灰性河潮土、粘质石灰性河潮土、壤质冲积黑湿潮土、粘质冲积黑湿潮土、粘质湖积黑湿潮土等8个土属18个土种。
  潮土亚类,面积569298亩,占潮土类面积的85.63%,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等地,有5个土属15个土种。其表层属于轻壤和中壤最多,保肥能力较差。
  湿潮土亚类,面积95524亩,占潮土类面积的14.37%,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等地,有3个土属3个土种。其剖面土质较粘,颜色深暗,心土和底土有可能出现灰蓝色的潜育层。表层质地以中壤居多。
  水稻土水稻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滕县西部濒湖平洼地和台儿庄运河东段两岸的平洼地带,面积为22984亩。该土类由湖积湿潮卷四自然环境志135土和砂喂黑土水耕熟化而成。通体为均质重壤,供肥性差,保肥性好,潜在肥力较高。本地种植水稻历史较短,水稻土发育不明显,属幼年水稻亚类,包括1184黑土型幼年水稻土和湿潮土型幼年水稻土两个土属。
  第三节土壤质地本市土壤表层质地大部分较适中,以中壤面积最大,占总土壤面积的44.05%,轻壤及重壤面积均在20%以下。砂壤面积最小。
  中壤土分布于水稻土以外的其他土类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19.3毫克当量/100克土,是一种最好的表层质地,水气协调,耕性好,适耕期长,肥水供保能力好。轻壤土分布在棕壤、褐土、潮土土类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13.4毫克当量/100克土。其通气性、供肥能力好于中壤,适耕期长于中壤,但保肥蓄水能力不如中壤。重壤土分布在砂Ofitt黑土,水稻土及湿潮土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24.3毫克当量/100克土。质地偏粘重,保肥力强,通气性差,供肥力弱,但潜在肥力和速效钾含量较高。粘质土的物理性况与重壤相同,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31.3毫克当量/100克土。适耕期短、耕性差、干早时易发生龟裂,水多时又易涝,水气不协调,肥力低。砂质砾石土和壤质砾石土,分布在棕壤性土及褐土性土上,是最差的土壤地质。
  水肥含量低,保肥保水性能差,水土流失严重。
  第四节土体构型全市土体构型有薄层、中层、夹粘、夹砂、夹砂研、双夹层以及粘均质等多种类型。以厚层和深厚层土壤居多,其面积为381983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26%。在深厚层土壤中主要障碍层次以夹粘层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41.06%,其次是粘均质占巧.5%,其他构型面积较小。
  薄层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以山亭区最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的褐土性土和棕壤性土上。土层厚度仅有15至30厘米。
  中层主要分布在山丘下部的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亚类上,土体厚度在30至60厘米。生产条件好于薄层。
  均质型除少数乡镇外均有分布,它包括砂均质、壤均质和粘均质三种构型。砂均质主要分布在少数乡镇的河潮土及普通棕壤亚类上。这种构型耕性好,但漏肥漏水,易脱肥早衰;壤均质底要分布在稍有发育的潮土土类及潮褐土亚类上,有助于水气协调,适宜作物根系生长;粘均质主要分布在濒湖沿运(河)平洼地带的砂碱黑土、潮湿土和潮褐土亚类上。质地粘重,保肥、蓄水能力强,耕性、透气性、供肥性均差,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运行和作物根系生长。
  夹粘型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褐土及棕壤土类上,砂161tI.Ht黑土和潮土也有少量分布。它包括浅位粘层和深位粘层两种构型。浅位粘层粘化层厚度大于30厘米,深位粘层一般出现在地表以下60分公左右。
  夹砂型主要分布在潮土土类上,以河潮土亚类为最多。因砂层的厚度及出现的部位不同,又分为浅位砂层和深位砂层两种构型。夹砂越厚,距地表越近,其不利影响越甚。
  夹砂Ht型主要分布在砂fi'黑土及部分淋溶褐土亚类上。砂概所处的部位不同,对作物影响程度不同,分为浅位砂fitttHt层和深位砂僵层两种构型。浅位砂碱层,因砂限层出现的部位距表土近,对作物影响很大,是该类构型中最差的构型。深位砂研层,砂flit层所处的部位较低,生产性能好于浅位砂f层,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轻于浅位砂(HtHt层。
  双夹层即夹粘夹砂谧型,主要分布在砂砚黑土上,一般上部为夹粘层,下部为夹砂136枣庄市志rat层。这种构型一般养分缺乏,通透性极差。
  第五节土壤容重本市土壤容量因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不同而有差异。其表层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是:褐土<砂(i黑土<潮土<水稻土<棕壤。表层以下心土层的土壤容重大小顺序是:砂01黑土<褐土<潮土<棕壤<水稻土。全市上壤容重有50%以上较为适宜,有少量过小,其余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过大。
  枣庄市土壤容重统计表注:水稻土系滕县的数据。
  第六节土壤孔隙度全市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一般在41%至58%,平均值为49.36%0枣庄市土壤孔隙度统计表第七节土壤养分全市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为: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不足,大部缺磷严重,部分缺钾,氮磷比例严重失调。
  有机质:全市平均为1.19%,以砂码黑土和褐土土类含量较高,大部在1%以上。
  潮土次之,大部在0.9%左右。棕壤含量最低,多在0.5-0.7%之间。
  全氮和碱解氮:全氮平均含量0.086%,属于偏低范围。碱解氮平均为59.7ppm,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速效磷:全市平均为5.45ppm,最高为87.0ppm,最低不到1ppm,相差170多倍,缺或极缺的面积占65%左右。
  速效钾:全市平均含量为沥.0ppm,属于略低范围,但由于分布不均,高低悬殊,变化幅度较大。洪冲积粘壤质褐土、潮土、砂姗黑土及水稻土一般不缺钾,而粗砂质棕壤性土缺钾比较明显。
  卷四自然环境志137第五章气候第一节气温枣庄市平均气温一般为13.2至14.20C。年际变化一般不超过0.5至10C o地理分布特点以临城镇为中心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其中张汪—官桥—羊庄—西集—棠阴—阴平—张山子一线以西地区,年平均气温)14.00C,为全市的高值区;而东郭一城头一辛召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3.20C,为全市的低值区。
  全市各区(县)除1月平均气温在一10C以外,其它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其中7月最高((270C)。全年各月平均气温有5个月((1至3月,11至12月)在全年平均值以下,有7个月((4至10月)在平均值以上。其中5至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至27℃之间,为高温时段。
  极端最高温度40.40C,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薛城;极端最低温度一21.80C,出现在1957年1月18日滕县。
  枣庄市各区(县)月平均气温表单位℃第二节降水枣庄市年降水总量一般在750至950毫米,多年平均815.8毫米,是省内雨量较充沛地区之一。除滕县的西北部及其他区的少数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外,绝大多数地区原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市境内有两处多雨中心,一是山亭区的辛召至市中区的孟庄至周村一线以东区域内年降水总量在900毫米以上;二是台儿庄境内运河东段两岸年降水量在850至900毫米。自西北向东南递增。
  夏季((6至8月)降水量最多,一般在470至6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至75%;春季((3至5月)一般降水量为110至1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至15%;秋季((9至11月)一般降水量为120至1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至19%;冬季(12至2月)一138枣庄市志般降水量35至45毫米。年降水以1月和12月最少,7,8月最多。
  全市降水相对变率平均为14至23%0其中,以山亭区的水泉至滕县的羊庄,薛城区的临城,市中区的北部以东和滕县的西北部地区变率均大于20%;春季和秋季变率分别是42至51%,36至42%.第三节日照枣庄市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125千卡/厘米2。其中滕县、薛城区、峰城区、山亭区、台儿庄区和市中区分别为117.9,118.3,117.5,136.6,112.2和117.3千卡/厘米2一般夏半年多于冬半年,春分多于秋分。
  枣庄市太阳辐射总量表单位:千卡/Cm明太阳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一般南部少于北部,平原洼地少于山区丘陵。山亭区的店子—张庄—东尧山—北庄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为全市辐射能量的高值区域,年辐射总量略超过130千卡/厘米2。而中部、南部和西部丘陵平原洼地的年辐射总量在120千卡/厘米2左右。
  北部群山区夏半年各坡度、坡向的日辐射总量一般比冬半年多100至300千卡/厘米2。夏半年各坡度、坡向辐射总量分布比较均匀,一般可达400至500千卡/厘米2。冬半年各坡度、坡向的辐射差异较大。特别在冬至前后,除向阳坡辐射较多外,北坡的辐射总量减少特别显著,其中北坡40度处的日辐射量几乎为零。峰城区中部和台儿庄区南部丘岭的日辐射量,除夏半年大致和东北部山区相近外,其它各季节一般每日要少5至10千卡/厘米203月至10月的光强分布时段,主要集中在6至18时之间,其中5至6月是全年光强分布的高峰时段,每日光可达6至8万米烛光,盛夏中午可达10万米烛光。冬季光强较弱,主要分布在每日光强的10至16时之间,每日光强一般为0.8至2万米烛光。
  枣庄市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2300至25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2至58%。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每日日照时数少于7小时。夏半年(春分至秋分)每日日照时数)12小时,但该时段云雨较多,影响光照,平均每日实照时数为8至,9小时。
  北部日照时数多于南部,山区丘陵多于平原洼地。滕县—薛城—峰城以东以北地区)2400小时。其中北部山区,店子—张庄—东尧山—北庄以北范围内年日照总时数可达2500至2600小时,为全市高值中心。台儿庄和滕县西部地区,日照总时数卷四自然环境志139枣庄市湿度表单位:凳馨翼纂毫巴 %140枣庄市志为2300小时左右,是全市的低值区域。
  第四节湿度稳上升。
  全市一般气压最高值出现在10时和2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4时和16时左右。
  枣庄市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2.9至13.6毫巴,其中7月最大,为28到29毫巴。1月最少,只有3.5到3.7毫巴。夏季最大可达19.3毫巴到29.1毫巴。.秋季次之,为7.5毫巴到19.8毫巴。春季为5.9毫巴到15.3毫巴。冬季只有3.5毫巴到4.7毫巴。
  全年最大及最小绝对湿度分别为42.7毫巴和0.1毫巴,均出现于滕县(1963年8月12日,1964年2月3日)。
  枣庄市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至72%,7,8两月最大,约为80至85%,3月最小,约60%左右。夏季最大为74至79%;秋季次之,为70至76%;春季最小,为60至65%;冬季为60至67%. 全市年最小相对湿度为0,出现于滕县(1977年1月29日)。
  第七节雾枣庄市年平均雾日为11至22.6天。其中台儿庄区雾日最多,滕县雾日最少。最多年雾日可达37天(1977年薛城区)。全市雾日主要出现于冬半年,即当年10月至次年3月,以3月机遇最多。日变化主要集中在午夜至翌日上午,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
  影响能见度一般在200至1000米,特大雾天能见度只有几米。
  第八节霜第五节风全市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夏季受海洋季风控制,冬季受大陆季风控制,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春、秋多为季风交替时期。2至8月多东风,9至翌年1月多西北风。平均风速为3.5至4秒米,瞬间大风可达24秒米(1980年4月15日出现在峰城区)。
  第六节气压全市年平均气压为1007.9百帕到1022.1百帕,高气压出现在1月份,为1018.1百帕到1025.2百帕,低气压出现于7月份,为999.0百帕到1001.0百帕。冬季气压最高为1017.4百帕到1024.1百帕,夏季气压最低为996.3百帕到1002.6百帕,秋季气压比春季高。自3月开始至6月,每月以4.2至5.7百帕下降,自9月至10月每月以7.9至10.1百帕上升,11月至12月平全市无霜期在190至215天之间,与温暖季节大体相一致。一般南部较中部和北部长些。初霜日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终霜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由于本市地形较复杂,各地地貌类形不一,加之冷空气侵入时间和强度的不同,初、终霜日的年际变化及地域分布各异。滕县,初霜日最早在10月11日,最晚在11月17日,终霜日最早在3月12日,最晚在5月4日,分别相差37天和54天。从地形与无霜期的关系看,山顶陡坡等无霜期较一般平地长20至25天。山谷坡地的底部、盆地及密封式的槽型谷地无霜期则较一般平地短20至30天。
  霜冻危害在滕县、峰城区一带比较严重。
  秋季霜冻比春季霜冻危害严重。自1960年以后,因早霜冻危害严重的年份有1960,1963,1965,1968,1969,1976,1979年,平均3至4年一遇。因晚霜冻危害严重的年份有1962,1971,1972,1978年,平均6年一遇。
  峰城区于1978年4月17至23日出现晚霜冻,地面最低温度为一3.70C,地面极端最低达一6.30C,造成冬小麦孕穗期受冻,影响产量。
  卷四自然环境志141全市霜冻危害平原地区重于山丘地区,山谷重于山坡,有“雪下高山,霜打洼,雹打一条线”的谚语。
  28.9℃到30.70C;春季17℃到17.70C;秋季16.3℃到16.9C;冬季最低为0.7℃到1.10C。
  第九节地温第十节冻土全市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为31.0℃到33.3C06月份46.5C到50.3C,8月份44.6℃到49.90C。全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为5.9℃到7.50C。7月份最低为19.6℃到22.60C,1月份最低为一8.9℃到一7.80C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3.3℃到68.70C分别出现于6月下旬和8月上旬。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一24.5℃到一18.80C,分别出现在12月末、1月和2月中旬。
  全市年平均0厘米地面温度介于160C -16.5℃之间。滕县、台儿庄区7,8两月地温最高,为301C以上;薛城区、峰城区8月地温最高,为29.80C;市中区.7,8两月地温最高,为29.80C。以季节分,夏季最高全市年平均冻土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最大冻土深度达38厘米,出现于1977年1月7日薛城区。滕县1963年2月出现最深30厘米;市中区1980年2月10日出现29厘米;峰城区1984年1月出现22厘米;台儿庄区1980年2月出现24厘米。
  全市土壤冻结期一般在n月份至次年3月份,封冻期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10厘米以下冻结平均在1月6日,最早始于12月9日,最晚始于次年2月1日。解冻期平均在1月28日,最早于1月8日,最晚于2月17日解冻。年平均10厘米深处封冻21天至22天,最长曾达47天。
  第六章水文第一节地表水本市河川径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季节变化明显,年内、年际分配除韩庄运河、伊家河外基本与降水相一致。径流深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东北部最大,年径流深400毫米左右。濒湖及运河两岸最小,径流深160毫米,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径流深具有山区大于平原的特点。
  径流量年际、年内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不含客水)为115630万立方米,20%保证率(丰水年)径流量为169320万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1.46倍,95%保证率(特枯年),径流量仅为25840万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20.5%,丰枯相差5.6倍。最大年(1957年)地表径流量为265000万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2.29倍,为最小年(1981年)径流量20500万立方米的12.92倍。年内径流汛期((6至9月)>4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以上,其余8个月不足25%. 本市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市境内韩庄运河、伊家河为大型河道,其余均为中小型河道。这些中小河流多为老年性季节河道,雨季河水汹涌,陡涨陡落,旱季流水锐减,甚至干涸。
  全市河流分三片分别流入微山县境内的南四湖、本市境内的韩庄运河和苍山县境内的西咖河。滕县的全部和山亭区、薛城区的142枣庄市志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积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X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
  峰城区、台儿庄区的全部,市中区的大部,薛城区、山亭区的小部流入韩庄运河,流域面积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2%.主要河流有峰城大沙河、陶沟河等。山亭区和薛城区的小部流入西枷河,流域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分区径流系数变化表第二节地下水全市分平原、山丘两个地貌大区,15个水文地质区,21个水文地质亚区。
  平原水文地质大区总面积165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30%,该区为第四系松散地层覆盖,主要分布在滕县西部和枣庄南部。该区地下水年平均总补给量为35206万立方米。
  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大区总面积2898.7平方公里,占全市区面积的63.70%。本市广泛分布的各系地层中,较富水的可溶性碳酸盐类岩层出露在本市的东北部山丘地区和南部与江苏省接壤的山丘地带。山间平原为第四系地层覆盖。岩溶裂隙较发育,是接受降水补给和地下径流赋存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本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该区地下水分布差异也很大,包括13个水文地质区,19个水文地质亚区。
  滕西平原水文地质区面积886.3平方公里,地质构造属滕西煤田断陷盆地,第四系土层15至100米,自东向西逐渐增厚,西濒独山、昭阳两湖,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下伏多煤系地层,仅级索周围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下伏奥陶系灰岩,主要含水层是第四系的孔隙水,垂直分布在35米以上二层至三层的砂层中(砂层主要有粉砂、细砂、粗砂等),现已成井深度约在20至40米,水量一般在50至100立方米/小时,是本市农业基地之一。
  该区地下水类型多为潜水,其流向由东向西,与地表水流向M本相同。区域内有界河、北沙河、城河、榔河、十字河等5条主要河道穿过,是该区地下水部分补给来源。
  枣南平原水文地质区面积765平方公里,第四系地层厚度1至35米。南部有韩庄运河、伊家河东西穿过,运河以南有龙河、引龙河等由南向北汇入;运河以北有峰城大沙河、周营沙河等由北向南汇入。峰城沙河以东有古河道冲积扇,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30至40米,有1至2米沙层,地下水埋深3至5米,成井深在35米以上,单井出水量50立方米/小时左右。峰城大沙河以西,一般无砂层,含水层多为粘土夹姗石,含水微弱,0至1米土层为灰黑色粘土,以下为粘土夹姗石,黄褐色,灰白色钙质结核呈不规则的分布。粒径从上而下渐增,厚度1至20米,再往下为粘土和细毗石。运河两岸下伏较复杂,有煤系地层,因缺乏地质工作资料,深层地质情况不明。该区是本市地表水灌溉区,主要水源为微山湖、伊家河、运河。民用井深一般在5米左右,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米左右,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紧密。
  荆泉水文地质区总面积537.3平方公里,位于本市北部峰山断层以东,桑村弯窿以北,其北部隆起属白彦隆起的一部分,多砂石山,主要含水层为基岩全风化带及现代河流两侧的冲积砂层,为变质岩裂隙水和孔隙水;其东北部城河上游河谷切割深,谷地为变质岩系,山顶为下寒武系组成帽顶状,在基岩分界处有下降泉出露;地堑和单斜构造形成石灰裂隙,中部为荆泉断块,地表的第四系以下濒湖区径流系数%122%131%137%132%138%I28%I24%卷四自然环境志143为中奥陶系厚层石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在地下水向西运动中受到峰山断层西盘侏罗系砂页岩的阻挡而溢出地表,形成以玉花泉、大佛泉和荆泉为主的泉群。为本市地下水富水区之一。
  南部的M河上游为桑村弯窿变质岩、岩浆岩。主要含水层为基岩全风化带裂隙水,厚约15至20米。富水性差,是荆泉的补给区之一。
  羊庄盆地水文地质区总面积724平方公里,位于本市东北部的十字河中上游流域,区内广泛分布着古生代石灰岩层,裂隙岩溶发育,形成良好的地下水补给贮存场所。
  其东北部长龙断层以北为辛召断块的变质岩,主要含水层为基岩风化带,分布在谷地内,以潜水为主。山顶为下寒武系的页岩及石灰岩组成的帽顶状,存有上层滞水,分布有小型下降泉。其中部长龙断层与曹王墓断层之间,为山亭断块,是石灰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含水层,东部为中下寒武系地层,西部为上寒武系地层,富水性一般,分布极不均匀,单井出水量为500立方米/日左右,埋深24米以下,最深60余米。其南部为羊庄盆地,是石灰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含水层为中奥陶系厚层石灰岩,裂隙岩溶十分发育。盆地腹地第四系地层广泛覆盖8至12米,底部有富水J性强的砂层,其下岩溶发育深度150米左右,富水性很强,单井年水量>2000立方米/日,是本市主要富水区之一。
  伏山断块水文地质区面积82.2平方公里,在滕县西北部界河和伏山断层以北的山丘地带。主要含水层为中下寒武系地层,富水性能差异较大,在构造合适的部位容易成井,馒头组底部灰岩为主要含水层之一,地下水在向南运动中,常因变质岩或第四系粘土层阻挡而成泉,如石头集泉、马庄泉等。
  金河泉水文地质区面积181平方公里,位于峰山断层以东,羊庄盆地以西,桑村弯窿以南,呈东北西南方向条带状。其北部第四系覆盖较薄,下伏中下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富水性受构造条件限制,分布极不均,一般单井出水量1000立方米/日。其南部第四系覆盖较厚,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砾层,尤以第四系底部与基岩接触带有富水性强的砂砾层,下伏石灰岩岩溶发育,为理想的含水层,易于成井,单井出水量在1000立方米/日以上,是本市富水区之一。
  薛南平原水文地质区面积211.2平方公里,位于薛城南部,大部分属太山群隆起地带,地层为太古界片麻岩或第四系下伏片麻岩,第四系覆盖为多年风化剥蚀的片麻岩,经雨水冲积在山前坡缓地带形成。主要含水层为土壤孔隙水和岩层裂隙水,富水性差。其东北部匡山、黄风口有局部下寒武系及震旦系地层的石灰岩,富水性较好。
  十里泉水文地质区面积71.1平方公里,位于枣庄以南峰城北,枣台公路以西,形状近方形。第四系覆盖厚0至9米,腹部下伏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是本市富水区之一。
  东王庄水文地质区面积94.1平方公里,位于十里泉以东,第四系覆盖厚0至12米,北至北山断层,南至分水岭,腹部下伏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单井最大出水量达9240立方米/日,是本市富水区之一。
  清凉泉水文地质区面积98.2平方公里,位于十里泉区以西,北至北山断层,南至分水岭,第四系覆盖厚0至15米,腹部下伏地层大多为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西部有局部下伏寒武系灰岩,地下水丰富。
  奥陶系地层单井出水量在50立方米/小时以上,由于受开矿采煤排水的影响,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接近矿区的区域地下水埋深很大,不便开采利用。
  陶庄煤田水文地质区面积187.3平方144枣庄市志公里,位于北山断层以南,东王庄区、十里泉区、清凉泉区以北,第四系以下为石灰、二迭系地层,含水较差,单井出水量一般<15立方米/小时,同时因受煤矿开采影响,很少能被利用。
  半湖山丘水文地质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西北部与羊庄盆地以分水岭为界,东至本市边沿,南以北山断层为界,其北部为中下寒武系、震旦系石灰岩及页岩,主要为灰岩裂隙岩溶水和砂页岩裂隙水,但因裂隙岩溶发育中等,含水量中等,钻井取水一般在80至130米;其南部为变质片麻岩,主要为基岩风化带的裂隙水,埋藏较浅,水量少。
  棠阴盆地水文地质区面积92.8平方公里,盆地南北的山丘为寒武系地层,腹部为第四系覆盖着的奥陶系地层,裂隙溶岩发育,裂隙岩溶水加上土壤孔隙水单井出水量一般80至150立方米/小时,电厂深井出水量达279.2立方米/小时,是本市富水区之一。
  峰城山丘水文地质区面积217.1平方公里,位于峰城以东以南的山丘地带,呈弧带状。该区多为下寒武系地层,中厚灰岩、泥灰岩与页岩互层,裂隙岩溶较发育,单井出水量60至100立方米/小时,较富水区。在杨楼,田楼,峨山,南刘村一带为震旦系地层,虽有灰岩分布,但裂隙岩溶中等发育,单井出水量仅30至60立方米/小时,富水中等。
  运(河)南山丘水文地质区面积82.5平方公里,位于本市最南部与江苏省接壤地带,山顶山腰大多为寒武系地层,有灰岩分布,山间谷地及小平原为第四系砂粘土覆盖,土壤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分布不均,富水中等。
  本市地下水主要富水区有:十里泉、东王庄、清凉泉、金河泉、荆泉、棠阴盆地、羊庄盆地、滕西平原区。由于开采不平衡,有的泉区出现超量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地面塌陷,水质污染。有的泉区仅部分开采,尚有一定余地。
  第七章植被枣庄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植被类型分为针叶林区、阔叶林区、灌丛和灌丛草本植被型,以及人工栽植为主的水生植被区。全市除耕作地带,有林地面积62.4万亩,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和四旁树木折实覆盖面积32.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4%全市针叶林11.7万亩,其中侧柏11.1万亩,主要分布在山亭区;有阔叶林25.7万亩,其中刺槐23万亩,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和峰城区。
  全市有草山坡144万亩。灌丛植被分布于丘陵地带,以山亭区最多。灌丛草本植被分布在滨湖洼地、沿运河滩地和农田隙闲地带。
  全市各种类型水面11.26万亩,水生维管束植物29科38属53种。人工栽植种类有芦苇、莲藕、蒲草、菱、苦江草等。
  卷四自然环境志145第八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地资源枣庄市总土地面积6807172亩。其中耕地3882075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7.03%;园地107670亩,占1.58%;林地580144亩,占8.52%;水域467886亩,占6.87%;交通用地620321亩,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94702亩,占10.21%;未利用土地814374亩,占11.96%(其中可利用面积610433亩)。
  耕地主要包括旱地、水田和菜地三种类型。早地371.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70%;水田3.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0.87%;菜地13.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3%。耕地以种粮食作物为主。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8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3.54%;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62%。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三项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7.5%,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黄烟,三项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94.2%;其他农作物主要是蔬菜和瓜类。
  枣庄市耕地面积1949年为371.99万亩,至1956年末增加到408.64万亩。7年间共增加36.6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5.24万亩,其中1951年增加最多,较上年增加21.53万亩。从1957年以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按统计年报计算,平均每年以1.06%(即3.717万亩)的速度减少。
  城镇居民点、独立工矿和交通用地共95502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03%,其中农村居民点占地54829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05%;交通用地260321亩,占3.82%; z矿占地107503亩,占1.58%0全市未被利用土地81.4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8%,其中除裸岩石砾地及其他土地26.43万亩难以利用外,尚有55.01万亩荒山未被利用。以山亭区分布最多,为27.47万亩,占49.94%;峰城区10.9万亩;滕县7.84万亩;薛城区3.97万亩;台儿庄3.15万亩;市中区2.5万亩。这部分土地资源适宜植树种草,但多数处在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中上部及下部裸岩处。
  第二节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15906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15630万立方米,客水12300万立方米,地下水65899万立方米,引用湖水量16000万立方米,重复量34754万立方米。
  全市水域占地面积46.7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9%,其中水面面积11.26万亩(包括河流、湖泊3.78万亩,水库5.06万亩,坑塘及人工鱼池2.42万亩),占水域面积的4.06%。可利用养殖水面面积6.64万亩,已利用养鱼面积达5.84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87.95%。可利用水面在2万亩以上的有滕县、山亭区。
  一、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据全市24个常年雨量站29年(1956至1984年)同步系列资料计算,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815.8毫米,折合总水量为371189万立方米,50%保证率,降水总量为146枣庄市志362800万立方米,20%保证率,降水总量为435000万立方米,75%保证率,降水总量为312900万立方米,95%保证率,降水总量为253600万立方米。
  地表径流包括境内径流与客水径流两部分。全市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15630万立方米,相应径流深255毫米,平均径流系数为0.31,径流模数25.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地表水414.8立方米,耕地亩均375.2立方米。入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00万立方米,两项合计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27930万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量、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1.56亿立方米,丰水的1975年为26.5亿立方米,是平均值的2.29倍,特枯水的1981年为2.05亿立方米,尚不足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2.9倍。二是年内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市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少雨,夏秋多雨,70%左右的雨水集中于6至9月。汛期径流量的70至80%多集中在七、八月份,而这两个月的地表径流量又多系几场大雨造成的,对地表水的拦蓄不利。三是地区分布不够平衡。东部山丘是降雨高值区,多年平均降雨可达930毫米左右,滕县西北部平原多年平均降雨不足740毫米,距离相隔仅70公里,雨量相差却有190毫米。又由于平原和山丘的差别,加上降雨分布不均,多年平均径流在地区分布上也有较大差异,东部山区高达400毫米,滨湖、沿运地区仅160毫米,相差2.5倍。
  二、地下水资源枣庄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河道、水库塘坝渗透补给。全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补给量72024万立方米,净补给量65889万立方米。总补给模数为15.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净补给模数14.4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保证率20%(丰水年)总补给量为83865万立方米,净补给量76503万立方米。总补给模数为18.4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净补给模数16.8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保证率50%(平水年)总补给量为70798万立方米,净补给量64663万立方米,总补给模数为15.56万立米/平方公里;净补给模数14.2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保证率75%啪水年),总补给量为60923万立方米,净补给量56105万立方米;总补给模数为13.3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净补给模数12.3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保证率95%(特枯年)总补给量48984万立方米,净补给量44689万立方米;总补给模数为10.7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净补给模数9.8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43430万立方米(扣除超采量后可利用量为39488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4.8%;占净补给量的59.9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2825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0390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1490万立方米,农村人畜用水3300万立方米。
  卷四自然环境志1471985年枣庄市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148枣庄市志枣庄市水利分区水资源统计表单位:平方公里、万立方米卷四自然环境志149枣庄市地下水资源情况表150枣庄市志第三节矿产资源枣庄市位于山东陆台鲁西断块的南缘。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灰石、石膏、铁、磷、铝土、粘土、陶土、石英石、白云石、硫铁矿、大理石、花岗石、钾长石和稀上等20余种。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铁、石灰石、粘土、陶土、硫铁矿、石英石、大理石和石膏等。
  煤炭煤炭是枣庄市最主要的矿产,储量丰富,煤层赋存条件好,煤质优良。主要煤种有:气煤、肥煤、天然焦,有陶枣、官桥、滕南、滕北、滕东、韩台6个煤田,含煤面积101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3%,地质储量为644662.9万吨,其中探明储量452062.9万吨,占全省27%。探明保有储量417653.4万吨,占全省的26.1%,工业储量253208.7万吨。
  石灰石石灰石分布广泛,矿床赋存条件较好,可供利用的矿带有7条,资源总量约265000万吨,矿体主要赋存在中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地层中,层位稳定,构造简单,量大质优。
  台儿庄石灰岩带。主要分布在台儿庄至涧头集一带,远景储量约有34至54万U屯。
  峰城至薛城石灰岩带,沿峰城北的坛山,经龟山一直延伸到薛城的袁寨山、巨山、东谷山,呈东西向稳定分布,长达35公里,远景储量约为100000万吨。陶庄北山带,本带张夏组石灰岩受近东西向的陶庄大断裂控制,沿陶枣盆地连续分布长达20公里,远景储量30000万吨。山亭至徐庄石灰岩带,新薛河上游支流将本带切割成两部分,南部西自张庄、西集起向东延伸到徐庄,长约15公里,宽5公里;北部以山亭为中心,长5公里,宽3公里,远景储量50000万吨。术石至城头石灰岩带,长约15公里,远景储量30000万吨。界河石灰岩带,位于界河镇以西马山至狼山一带,远景储量50000万吨。枣庄至峰城石灰岩带,主要分布在陶枣盆地南缘、市区东郊,枣庄至峰城之间一般呈星状分布,远景储量3000至5000万吨。
  石膏分布于峰城区底阁镇南部。矿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分前王庄、孙家屋和底阁三个矿段,总储量12.7亿吨左右。其中前王庄和底阁两个矿段的全部及孙家屋矿段的少部分在枣庄市境内,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亿吨,已探明储量20749.02万吨。石膏层埋藏于地表以下50至200米,单矿层最厚17米以上,厚度变化小,倾角平缓,地下水量小,易于开采。现有13个小井开采,年产量达80万吨。
  石英石主要分布于市东部的安城、税郭、萝藤一带及西部的薛城、常庄、南常一带。
  东部属寒武系底部的石英砂岩,层状产生,分布较稳定,储量较大,含SiO2为97.44至98.76%,可作铁合金及普通玻璃原料。西部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脉石英,储量较小,但质量高,SiO2含量可达99%以上,可用制作特种玻璃。此外,滕县北部的党山等地也有石英石矿点。现有群众开采,作为玻璃、铁合金生产的原料并销往省外。
  白云石分布在南安城、齐村北、木石笃山口等地,总储量为8824万吨,探明储量3824万吨,保有储量2960万吨,工业储量2960万吨,质量好,开采方便,尚未利用。
  大理石已对台儿庄、金寺等3个矿点作初步地质踏勘,预测储量2亿立方米,有红、灰、云灰和雪花等多种颜色,可做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铁有鞍山式磁铁矿、山西式赤铁矿、褐铁矿及钦铁矿等,大多为贫矿,总储量为17791.76万吨,主要是苍峰铁矿泥河矿区,该矿区分刘岭、卓山、施山口三个矿段,探明储量17221.61万吨,其它小矿点全市有多处分布。
  卷四自然环境志1.51铝土主要分布在陶枣盆地。未作过系统的地质勘探。
  磷主要矿区在薛城南部沙沟一带。根据国家低品位磷矿开采标准,按2.5%品位的储量为2.35亿吨,其中品位在3.62%以上的有8532万吨。峰城西部及半湖乡北部也有磷矿点。
  硫铁属伴生矿产。主要赋存在14层和16层煤中。
  钾长石薛城至匡山腰公路边以及薛城至金陵寺一带,广泛出露。钾长石可作钾肥生产用,亦可作陶瓷生产添加剂。未作过地质勘查,需进一步探明。
  粘土有硬质粘土和软质粘土两种,储量较大,易于开采。
  陶土资源较丰富。分布范围东起安城,西至陶庄,长约40公里,南北宽15公里,有的地方最大厚度达35米。已部分开采使用。金河、陶官有白陶土,长2000米,宽20米,尚未开采。沙沟磷矿的脉石有大量的陶土资源,可作建筑陶瓷原料。
  稀土分布于薛城区沙沟。稀土含量一般为2.41至12.28%,最高达43.15%,最低0.28%,含饰2.59至3%0,铀0.01%,牡0.004%;同时含锯、错、妮、担、铱、悯、忆等含量一般大于0.1%,该矿是以饰族元素富集为主的大型稀土矿床,规模较大。
  另外,在枣庄境内部分地区发现金红石、辰砂、银、钦、铬、铂、锌、钻、镍、钡等地质异常,但均未作过地质系统勘查。
  第四节生物资源一、植物资源枣庄市有农作物类植物13科32种;瓜菜类植物10余科50余种;林木果树类植物42科104种;水生经济植物20余科50余种;观赏植物50余科260余种;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80余科300余种。
  (一)农作物类植物桑科:大麻。
  寥科:乔麦。
  黎科:甜菜。
  十字花科:油菜。
  豆科:大豆、绿豆、豌豆、豇豆、赤豆、蚕豆、扁豆、花生等。
  大戟科:蓖麻。
  锦葵科:简麻、红麻、陆地棉。
  旋花科:甘薯。
  茄科:烟草。、’ 芝麻科:芝麻。
  菊科:菊芋、向日葵。
  禾本科: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早稻、程、不交、黍等。
  天南星科:芋。
  (二)瓜菜类植物0科:菠菜。
  览科:览菜。
  十字花科:白菜、芥菜、台菜、卷心菜、花椰菜、T,蓝、甘蓝、芥蓝、萝卜、莽菜。
  豆科:豆角、芸豆、梅豆。
  伞形科:胡萝卜、芹菜、芫婪、茵香。
  茄科:辣椒、甜椒、茄子、西红柿。
  葫芦科:西瓜、南瓜、冬瓜、梢瓜、甜瓜、黄瓜、抓子、葫芦、苟瓜、丝瓜、八棱丝瓜。
  百合科:大葱、大蒜、洋葱、韭菜、金针菜。
  薯茨科:山药。
  菊科:简篙、葛芭。
  姜科:姜。
  另外还有:榨菜,落葵和一些菌类植物,如平菇、凤尾菇、香菇、针菇、滑菇、榆黄菇、银耳、木耳、猴头等。
  (三)林木、果树类植物银杏科:银杏。
  松科:日本落叶松、黑松、赤松、油松。
  杉科:水杉、柳杉、杉木。
  柏科:侧柏。
  152枣庄市志杨柳科:北京杨、加杨、青杨、大官杨、小叶杨、小美杨、健杨、毛白杨、河柳、早柳、祀柳。
  胡桃科:凤杨、核桃、核桃揪、薄壳山核桃。
  华木科:鹅耳杨。
  壳斗科:麻栋、柞栋、概栋、抱桓、蒙栋、板栗、茅栗。
  榆科:小叶朴、大叶朴、大果榆、黑榆、春榆、榔榆、白榆、青檀。
  桑科:构树、拓树、桑村、山桑、无花果。
  樟科:山胡椒。
  杜仲科:杜仲。
  悬铃本科:英桐、法桐、美桐。
  蔷薇科:苹果、山定子、沙果、花红、西府海棠、湖北海棠、三叶海棠、木瓜、白梨、杜梨、沙梨、洋梨、揪子梨、山植、野山植、秃山植、杏、山杏、桃、山桃、蟠桃、批把、樱桃、毛樱桃、李、欧洲李、梅。
  豆科:合欢、山合欢、山皂英、皂英、紫穗槐、刺槐、国槐、黄檀。
  芸香科:构桔、竹叶椒、花椒、野花椒、金桔、密桔。
  苦木科:臭椿、苦木。
  棣科:川株、辣、香椿。
  大戟科:乌柏、油桐。
  漆树科:漆树、黄护、黄连木、火矩树。
  省沽油科:野鸦椿。
  械树科:五角械、三角械、羊角械、楷叶械、华北五角枫。
  五患子科:架树、文冠果。
  鼠李科:积棋、园叶鼠李、锐齿鼠李、枣、酸枣。
  葡萄科:葡萄、蛇葡萄、山葡萄。
  锻树科:糠锻、南京锻。
  梧桐科:梧桐。
  猴桃科:称猴桃。
  山茶科:茶树。
  怪柳科:怪柳。
  胡颓子科:牛奶子。
  I、角枫科:八角枫。
  五加科:刺揪。
  山茱英科:毛株。
  柿科:柿、君迁子。
  木犀科:小叶白蜡、大叶白蜡、流苏树、雪柳、白蜡树。
  紫草科:厚壳树。
  玄参科:揪桐、兰考桐、泡桐。
  紫藏科:揪树、梓树、黄金树。
  忍冬科:接骨木、陕西荚速。
  禾木科:刚竹、淡竹、毛竹、芦竹。
  (四)水生经济植物萍科:萍。
  槐叶萍科:槐叶萍。
  三白草科:鼓菜。
  寥科:水寥。
  龙胆科:善菜。
  金鱼藻科:金鱼藻。
  睡莲科:莲、睡莲、芡实。
  菱科:菱角、野菱、耳菱、格菱、三角。
  小二仙草科:小狐尾藻、茶o 杉叶藻科:杉叶藻。
  伞形科:水芹、毒芹。
  香蒲科:香蒲、狭叶香蒲。
  黑三棱科:黑三棱。
  眼子菜科:范草、马来眼子菜、小眼子菜。
  茨藻科:小茨藻、大茨藻。
  泽泻科:泽泻、慈姑。
  花蔺科:花蔺。
  水鳖科:黑藻、苦草、水鳖。
  禾本科:芦苇、光头稗子、稗子、菱笋。
  莎草科:短叶水娱蛤、荆三棱、蕉草、水葱、萤蔺、李莽、四棱飘拂草、球穗飘拂草、双穗飘拂草、水莎草。
  天南星科:昌蒲。
  浮萍科:浮萍、紫萍。
  卷四自然环境志153雨久花科:凤眼莲、鸭舌草。
  (五)观赏类植物骨碎补科:肾威。
  鳞毛科:贯众。
  水龙骨科:蝙蝠兰。
  凤尾威科:凤尾蔽o 松科:日本五针松、金钱松、华山松、雪松、白皮松、蓬莱松、南洋松、云杉、冷杉。
  罗汉松科:罗汉松。
  杨柳科:垂柳、龙爪柳、银白杨。
  觅科:彩叶觅、雁来红、鸡冠花、凤尾鸡冠花、千日红。
  寥科:竹节寥。
  马齿觅科:半支莲。
  仙人掌科:昙花、令箭荷花、黄毛仙人掌、蟹爪仙人掌、仙人掌、仙人耳、仙人鞭、仙人球、山影、麒麟、虎尾。
  睡莲科:白睡莲。
  毛食科:牡丹、芍药、飞燕草、花毛莫。
  小柴科:日本小粟、南天竹、十大功劳。
  木兰科:玉兰、荷花玉兰、木兰、鹅掌揪、含笑、白兰花、黄兰花。
  蜡梅科:蜡梅。
  十字花科:紫罗兰、香雪球。
  景天科:石莲花、宝石花、景天、柔枝景天。
  虎耳草科:大花搜疏、搜疏、绣球花。
  蔷薇科:雀梅、榆叶梅、十里香、寿星桃、紫叶李、日本晚樱、碧桃、火辣、月季、柳叶桃、玫瑰、石楠、紫叶桃、多花蔷薇、黄刺玖、金雀梅、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白梅,红梅、十姊妹、麻叶绣球、红花绣线菊。
  豆科:紫藤、龙爪槐、紫荆、含羞草。
  拢牛儿苗科:天竺葵、香叶天竺葵。
  芸香科:拂手柑、代代花、九里香。
  棘科:米兰。
  大戟科:变叶木、金刚苔、猩猩草、铁海棠、象牙红、绿玉树。
  卫矛科:冬青卫矛。
  冬青科:构骨、大叶冬青。
  黄杨科: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
  凤仙花科:凤仙花。
  鼠李科:龙须枣。
  锦葵科:扶桑、蜀葵、吊钟扶桑、木模、锦葵。
  山茶科:山茶花、福建茶。
  藤黄科:金丝桃。
  茧菜科:香茧菜、三色茧。
  秋海棠科:银星秋海棠、玻璃海棠、麻叶海棠、四季海棠、秋海棠。
  瑞香科:结香。
  千层菜科:紫薇。
  安石榴科:重瓣白花石榴、重瓣红花石榴。
  柳叶菜科:倒挂金钟。
  五加科:长春藤。
  山茱英科:红端木、台灯树。
  杜鹃花科:夏杜鹃、锦绣杜鹃、朱砂杜鹃、毛杜鹃。
  报春花科:兔耳花、藏报春、四季报春、报春花。
  紫茉莉科:三角花、紫茉莉。
  唇形科:一串红。
  木犀科:桂花、金桂、丹桂、紫丁香、白丁香、小蜡、女贞、日本女贞、茉莉花、迎春花、毛茉莉、金钟花、连翘。
  夹竹桃科:长春花、夹竹桃、络石。
  马鞭草科:龙吐珠、五色梅、a香、臭牡丹。
  旋花科:圆叶牵牛、裂叶牵牛、莺辐、圆叶笃萝。
  茄科:五色椒、小朝天椒、木本夜香、冬珊瑚。
  玄参科:爆竹花。
  紫葳科:凌霄、美国凌霄。
  茜草科:丰邑子花、六月雪。
  枣庄市志忍冬科:金银花、绣球花、海仙花、木绣球。
  菊科:霍香蓟、雏菊、金盏菊、翠菊、矢车菊、蓬篙菊、瓜叶菊、大波斯菊、大丽菊、菊花、一点缨、天人菊、非洲菊、蜡菊、万寿菊、孔雀草、百日草、奇艾。
  鸭环草科:美洲鸭跖草、吊竹梅。
  芭蕉科:芭蕉、鹤望兰。
  美人蕉科:红艳蕉。
  棕搁科:棕搁、棕竹、针葵、渔尾葵、蒲葵。
  天南星科:石菖蒲、广东万年青、龟背竹、马蹄莲。
  百合科:朱顶兰、天门冬、文竹、武竹、一叶兰、吊兰、君子兰、首草、玉替、白花百合、山麦冬、阔叶山麦冬、水仙、沿阶草、晚香玉、吉祥草、万年青、假叶树。
  莺尾科:射干、唐菖蒲、马蔺。
  龙古兰科:龙舌兰、虎尾兰、凤尾兰、丝兰科:建兰、惠兰、春兰。
  (六)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卷柏科:卷柏、中华卷柏。
  木贼科:问荆。
  凤尾藏科:井栏力草。
  中国旅科:银粉背a、雪白粉背蔽. 铁线A科:团羽铁线a、普通铁线蔽。
  蹄盖蕨科:华东蹄盖蔽. 肿足蕨科:山东肿足蕨。 铁角蕨科:北京铁角旅、钝齿铁角蕨、变异铁角蕨、过山蕨. 桑科:葎草、野大麻、大叶萱麻、营麻。
  檀香科:·百蕊草。
  马兜铃科:马兜铃、绵毛马兜铃。
  寥科:何首乌、杠板归、篇蓄、酸模叶寥、虎杖、羊蹄、红V、酸横、土大黄、齿果酸横、巴天酸横。
  藜科:藜、小藜、地肤、猪毛菜。
  觅科:牛膝、皱果觅、反枝觅、青箱。
  商陆科:商陆。
  马齿觅科:马齿觅。
  石竹科:蚤缀、霞草、牛繁缕、女娄菜、太子参、繁缕、华繁缕、旱麦瓶草。
  败酱科:异叶败酱。
  毛芡科:铁线莲、短尾铁线莲、威灵仙、白头翁、菌茵蒜、毛莫、唐松草、东亚唐松草。
  防己科:蝙蝠葛、木防己婴栗科:白屈茱。
  十字花科:播娘篙、花旗竿、草劳、薄菜、小花糖芥、北美独行菜、独行菜。
  景天科:流苏瓦松、瓦松、土三七、火焰草。
  金缕梅科:枫香树。
  蔷薇科:华北绣线菊、三裂叶绣线菊、龙芽草、草莓、蛇莓、委陵菜、翻白草、西北构子、郁李飞蓬桑、茅莓、地榆。
  豆科:田皂荚、野大豆、米口袋、光滑米口袋、狭叶米口袋、花木兰、本氏花木兰、鸡眼草、长萼鸡眼草、截叶铁扫帚、胡枝子、达呼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大叶胡枝子、绿叶胡枝子、美丽胡枝子、山豆花、草木择、白香草木挥 、首蓿,野葛、苦参、红花锦鸡儿、野百合、野豌豆、山绿豆。
  醉浆草科:醉浆草。
  拢牛儿苗科:拢牛儿苗、兴安老鹤草、老鹤草。
  羡黎科:蒺藜。
   远志科:瓜子金、远志。
  大戟科:铁觅菜、狼毒、乳浆大戟、泽漆、猫眼草、地锦、斑地锦、大戟、叶底珠、地构叶、山麻杆。
  卫矛科:栓翘卫矛、桃叶卫矛、荚迷卫矛、南蛇藤、扶芳藤、苦皮藤。
  葡萄科:白蔹、乌蔹莓、爬山虎、蘡薁。
  锻树科:扁担木。
  锦葵科:野西瓜苗。
  茧菜科:阴地茧菜、长曹荃菜、深山董菜、卷四自然环境志155白花地丁、早开茧菜。
  千屈菜科:千屈菜。
  柳叶菜科:水龙草、柳叶菜、山桃草。
  伞形科:北柴胡、柴胡、狭叶柴胡、前胡、山芹、防风。
  报春花科:狭叶珍珠菜。
  萝靡科:白薇、白首乌、徐长卿、变色白前、地稍瓜、萝靡、杠柳。
  旋花科:打碗花、肾叶打碗花、藤长苗、日本冤丝子。
  紫草科:斑种草、附地菜。
  马鞭草科:黄荆、荆条、海州常山、马鞭草。
  唇形科:筋骨草、錾菜、益母草、硬毛地瓜儿苗、夏至草、野薄荷、紫苏、白夏枯草、丹参、血见愁、百里香。
  茄科:曼陀罗、毛曼陀罗、洋金花、构祀、白英、酸浆、龙葵。
  亥参科:地黄、阴行草、短冠草、兔儿尾苗。
  列当科:草从蓉。
  苦芭苔科:牛耳菜。
  透骨草科:透骨草。
  车前科:车前、平车前、大车前。
  茜草科:鸡矢藤、茜草、大叶茜草、狭叶茜草。
  忍冬科:忍冬、葱皮忍冬、锦带菜。
  葫芦科:括楼。
  桔梗科:桔梗、沙参、轮叶沙参、莽范。
  菊科:香青、牛劳、黄花篙、家艾、茵陈篙、白莲篙、牡篙、矮篙、野艾篙、阴地篙、猪毛篙、紫苑、天名精、刺儿菜、大蓟、条蓟、小飞蓬、一年蓬、甘野菊、野菊、蓝刺头、鲤肠、泥胡菜、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日本旋复花、苦菜、抱茎苦葵菜、萄甸苦美菜、火绒草、祁州漏芦、鸦葱、柔毛稀签、虫'1菊、蒲公英、苍耳、鬼针草、细叶虎针草、狼把草、百日草。
  禾本科:京芒草、三芒草、看麦娘、野古草、白羊草、雀麦、拂子茅、慧改、狗芽根、野青茅、茸草、升马唐、牛筋草、隐子草、知风草、小画眉草、大画眉草、星星草、柳叶碧、茫草、荻草、狼尾草、白茅、鼠尾粟、大狗尾草、金狗尾草、狗尾草、大油芒、野古草、黄背草、牛鞭草、中华结缕草、大披针苔、虱子草、狐尾草、野黍。
  莎草科:圆穗苔草、香附子。
  天南星科:半夏、掌叶半夏。
  鸭跖草科:鸭跖草。
  百部科:直立百部。
  百合科:茂白、龙须草、小黄花菜、山丹、长柄黄精、黄精、玉竹、土获荃、绵枣儿、技羹、华东筱葵、粉条儿菜、条叶百合、牛尾菜、轮叶黄精、兴安天门冬、山韭。
  莺尾科:白射干。
  二、动物资源枣庄市有训养家畜家禽类动物19种;水生经济动物78种;野生经济动物149种;农作物害虫天敌139种。
  (一)训养家畜家禽类动物家马(哺乳纲奇蹄目马科) 家牛(哺乳纲偶蹄目牛科) 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 家驴(哺乳纲奇蹄目马科) 骡(哺乳纲奇蹄目马科) 家猪(哺乳纲偶蹄目猪科) 家狗(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家猫(哺乳纲食肉目猫科) 家鸡(鸟纲雏形目雄科) 家鸭(鸟纲雁形目鸭科) 家鹅(鸟纲雁形目鸭科) 家兔(哺乳纲兔形目兔科) 蜜蜂(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 印度蜜蜂(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 桑蚕(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 柞蚕(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156枣庄市志科)蓖麻蚕(昆虫纲鳝鳞目天蚕蛾科)貂(哺乳纲食肉目助科)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二)水生经济动物南方马口鱼(鱼纲鲤形目鲤科)赤眼M(鱼纲鲤形目鲤科)草鱼(鱼纲鲤形目鲤科)青鱼(鱼纲鲤形目鲤科)M鱼(鱼纲鲤形目鲤科)油餐条(鱼纲鲤形目鲤科)长春蝙(鱼纲鲤形目鲤科)蒙古红帕(鱼纲鲤形目鲤科)青梢红如(鱼纲鲤形目鲤科)翘嘴红如(鱼纲鲤形目鲤科)团头鱿(鱼纲鲤形目鲤科)细鳞斜领姻(鱼纲鲤形目鲤科)中华螃及(鱼纲鲤形目鲤科)高体旁皮(鱼纲鲤形目鲤科)细纹领须鲍(鱼纲鲤形目鲤科)棒花鱼(鱼纲鲤形目鲤科)似鲍(鱼纲鲤形目鲤科)麦穗鱼(鱼纲鲤形目鲤科)花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光唇蛇1(鱼纲鲤形目鲤科)鲤(鱼纲鲤形目鲤科)镜鲤(鱼纲鲤形目鲤科)兴国红鲤(鱼纲鲤形目鲤科)苏联鳞鲤(鱼纲鲤形目鲤科)螂(鱼纲鲤形目鲤科)白螂(鱼纲鲤形目鲤科)W(鱼纲鲤形目鲤科)白m(鱼纲鲤形目鲤科)斑纹唇绚(鱼纲鲤形目鲤科)沙氏黑鳝唇约(鱼纲鲤形目鲤科)沙捶棒花(鱼纲鲤形目鲤科)三角m(鱼纲鲤形目鲤科)泥鳅(鱼纲鲤形目鳅科)大鳞泥鳅(鱼纲鲤形目鳅科)花鳅(鱼纲鲤形目鳅科)鳗尾泥鳅(鱼纲鲤形目鳅科)乌苏里鱿(鱼纲鲤形目鱿科)河北盾鱿(鱼纲鲤形目鱿科)银班剑鱿(鱼毛鲤形目鱿科)普通鳃鱼(鱼纲鲤形目鳃科)乌蟾(鱼纲鲤形目鳗科)黄鳝(鱼纲鳃鲤目鳃科)刀鱿(鱼纲领形目鱿科)克氏吻虾虎(鱼纲v形虾虎鱼科)莫桑比克罗非鱼(鱼纲鲜形目鲤科)尼罗罗非鱼(鱼纲鲜形目鲤科)鳖(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青虾(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中华新米虾(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中华绒鳌蟹(甲壳纲十足目短尾科)溪蟹(甲壳纲十足目短尾科)珍珠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背角无齿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矛形楔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剑形矛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蜡形背角无齿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圆顶珍珠蚌(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园田螺(腹足纲前鳃目田螺科)扁螺(腹足纲肺螺目扁蜷科)泥泞钉螺(腹足纲前鳃目钉螺科)锥实螺(腹足纲肺螺目锥实螺科)黄规(瓣鳃纲异柱目珍珠规科)龙虱(昆虫纲鞘翅目龙虱科)摇蚊幼虫(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卷四自然环境志157红娘华(昆虫纲半翅目蝎蜻科)牙虫幼虫(昆虫纲鞘翅目水龟虫科)R虫(甲壳纲背甲目赏虫科)蚌壳虫(甲壳纲双甲目贝甲科)颤蝴(寡虫纲近孔目颤蝴科)尾盘蝴(寡毛纲近孔目仙女虫科)水丝闯(寡毛纲近孔目颤蝴科)水蛙(蛙纲颧蛙目水蛙科)山蛙(蛙纲颧蛙目水蛙科)水搔(甲壳纲枝角目水搔科)剑水搔(甲壳纲挠足目剑搔科).(三)野生经济动物大草履虫(纤毛纲膜口目草履科)双核小草履虫(纤毛纲膜口目草履科)大变形虫(肉足纲变形虫目变形虫科)多核变形虫(肉足纲变形虫目变形虫科)矩形龟甲轮虫(轮虫纲单巢目龟甲轮虫科)曹花臂尾轮虫(轮虫纲单巢目臂尾轮虫科)单趾轮虫(轮虫纲单巢目单趾轮虫科)直隶环毛月(寡毛纲后孔目巨蝴科)杜拉蝴(寡毛纲后孔目巨131科)蛤输(腹足纲肺螺目蜻输科)大蜗牛(腹足纲肺螺目大蜗科)壁钱(蛛形纲蜘蛛目壁钱科)圆网珠(蛛形纲蜘蛛目园网蛛科)终新妇(蛛形纲蜘蛛目园网蛛科)喜蛛(蛛形纲蜘蛛目镰峭科)漏斗蛛(蛛形纲蜘蛛目漏斗网蛛科)蝇虎钳蝎丰年虫地鳖东方铃蟾·大蟾蛛中华雨蛙北方狭口蛙饰纹蛙青蛙金钱蛙林蛙多痣壁虎白条草晰北方草蛾丽斑麻晰翠青蛇黄背游蛇青链蛇水赤链游蛇草游蛇黑眉锦蛇腹蛇小鹏鹏斑嘴鹑鹏鸿鹅白鹭池鹭苍鹭夜鹭大白鹭牛背鹭绿鹭黄斑苇鸦黑鸦(蛛形纲蜘蛛目跳足科)(蛛形纲蝎目钳蝎科)(甲壳纲无甲目丰年虫科)(昆虫纲蜚蛛目鳖镰科)(两栖纲无尾目盘舌蟾科)(两栖纲无尾目蟾赊科)(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爬行纲有鳞目壁虎科)(爬行纲有鳞目蜘蝎科)(爬行纲有鳞目晰蝎科)(爬行纲有鳞目蜘蝎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爬行纲有鳞目响游蛇科)(鸟纲鹏鹅目鹏鹅科)(鸟纲鹑形目A鹏科)(鸟纲鹏形目鸿鹅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158枣庄市志大麻鸦大瑟鹭鸿雁豆雁白额雁赤麻鸭针尾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赤膀鸭青头潜鸭莺苍鹰雀鹰金雕游集红卑鹤鹑原鸡环颈雄黄脚三趾鹑灰鹤水公鸡凤头麦鸡灰头麦鸡金眶鹤蒙古沙鸡矶m海鸥原鸽珠颈斑鸿山斑鸡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小鸽(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鹤形目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纲集形目鹰科)(鸟纲卑形目鹰科)(鸟纲华形目鹰科)(鸟纲集形目鹰科)(鸟纲集形目华科)(鸟纲卑形目卑科)(鸟纲鸡形目难科)(鸟纲鸡形目堆科)(鸟纲鸡形目雄科)(鸟纲鹤形目三趾鹑科)(鸟纲鹤形目鹤科)(鸟纲鹤形目秧鸡科)(鸟纲鹤形目鹤科)(鸟纲鹤形目鹤科)(鸟纲鹤形目鹤科)(鸟纲鹤形目鹅科)(鸟纲鹤形目m科)(鸟纲鸥形目鸥科)(鸟纲鸽形目鸽科)(鸟纲鸽形目鸡鸽科)(鸟纲鸽形目鸿鸽科)(鸟纲鹃形目杜鹃科)(鸟纲鹃形目杜鹃科)(鸟纲鹃形目杜鹃科)(鸟纲鹃形目杜鹃科)(鸟纲鸽形目鹅鸭科)长耳鸦红角钨褐鹰鸭周乌鸽红角鸦楼燕白腰雨燕白胸翡翠翠鸟三宝鸟戴胜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麻雀黑顶麻雀大山雀黑冠山雀煤山雀白颈鸦寒鸦秃鼻乌鸦灰掠鸟黑卷尾黑枕黄鹏白鹊鸽云雀家燕金腰燕红尾伯劳大嘴乌鸦喜鹊灰喜鹊红点鹊乌鸦棕头鸦雀大苇莺(鸟纲鸽形目鹅鸽科)(鸟纲鸽形目鸦鸽科)(鸟纲鸽形目鸥鸽科)(鸟纲鸽形目鸥钨科)(鸟纲鸽形目鸥鸭科)(鸟纲雨燕目雨燕科)(鸟纲雨燕目雨燕科)(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纲佛法僧目佛法僧科)(鸟纲佛法僧目戴胜科)(鸟纲雀形目啄木鸟科)(鸟纲雀形目啄木鸟科)(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鸟纲雀形目山雀科)(鸟纲雀形目山雀科)(鸟纲雀形目山雀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掠鸟科)(鸟纲雀形目卷尾科)(鸟纲雀形目黄鹏科)(鸟纲雀形目鹊鸽科)(鸟纲雀形目百灵科)(鸟纲雀形目燕科)(鸟纲雀形目燕科)(鸟纲雀形目伯劳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鸦科)(鸟纲雀形目鹦科)(鸟纲雀形目鹑科)(鸟纲雀形目鹅科画眉亚科)(鸟纲雀目扔科莺亚科)卷四目然环境志159黄眉柳莺(鸟纲雀形目m科莺亚科) 金翅雀(鸟纲雀形目文鸟科) 黑尾蜡嘴雀(鸟纲雀形目文鸟科) 暗绿绣眼鸟(鸟纲雀形目绣眼鸟科) 大天鹅(鸟纲雁形目鸭科) 疵鼻天鹅(鸟纲雁形目鸭科) 刺猾(哺乳纲食虫目露鼠科) L-59-(哺乳纲食虫目0鼠科) W A助(哺乳纲食虫目如w科) 菊头蝠(哺乳纲翼手目菊头蝠科) 伏翼(家蝠)(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 皱唇蝠(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 狐(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狼(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狸(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黄w(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青a(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灌(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猪灌(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小灵猫(哺乳纲食肉目灵猫科) 果子狸(哺乳纲食肉目灵猫科) 豹猫(哺乳纲食肉目猫科) 草兔(哺乳纲食肉目兔科) 短耳兔(哺乳纲兔形目兔科) (四)常见农作物害虫天敌根据枣庄市植保站1979年至1982年调查,全市常见农作物害虫天敌共2纲9目34科139种。
  姬蜂科:粘虫白星姬蜂、野蚕黑瘤姬蜂、中国齿腿姬蜂、非岛瘦姬蜂、夜蛾瘦姬蜂、刺蛾紫姬蜂、广黑点瘤姬蜂、螟铃瘤姬蜂、食蚜蝇姬蜂、甘兰娥拟瘦姬蜂、螟虫长距茧蜂、螟黄足绒茧蜂、螟甲腹茧蜂、中华茧蜂、粘虫绒茧蜂、白螟黑纹茧蜂、瓢虫茧蜂、螟铃脊茧蜂、烟蚜茧蜂、麦蚜茧蜂、菜蚜茧蜂。
  小蜂科:广大腿小蜂、次生大腿小蜂。
  姬小蜂科:螟铃姬小蜂、螟卵姬小蜂。
  金小蜂科:黑青小蜂、凤蝶金子蜂、负泥虫金小蜂。
  赤眼蜂科: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
  黑卵蜂科:松毛虫黑卵蜂。
  胡蜂科:东方胡蜂、北方黄胡蜂、变侧异腹胡蜂、长脚胡蜂、大胡蜂。、鞘翅目瓢虫科: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异色瓢蜂、龟纹瓢蜂、十九星瓢虫、十三星瓢虫、黑绿红瓢虫、展绿异点瓢虫、黑襟毛瓢虫、台湾大瓢虫、黄斑毛瓢虫、四星盾瓢虫、连斑毛瓢虫、双带盘瓢虫、十一星瓢虫、中华显盾瓢虫、黑背小瓢虫、拟小食瞒瓢虫。
  芫菁科:锯角豆芫菁、绿芫著。
   虎甲科:双挟虎甲、连珠虎甲、髯虎甲、曲纹虎甲、紫铜虎甲、三角虎甲。
  步行虫科:中华广肩步行虫、短鞘步甲、黄边青步、光鹊大步甲、艳大步甲、黄绿步甲、毛青步甲、中国曲胫步甲、赤胸步甲、后斑步甲、日本步甲、后斑青步甲、屁步甲、缕步甲。
  隐翅甲科:黄胸青腰隐翅虫。
  葬甲科:双斑葬甲、大红斑葬甲。
  双翅目寄蝇科:日本追寄蝇、伞裙追寄蝇、玉米螟历寄蝇。
  食蚜蝇科: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巨斑食蚜蝇、月斑鼓额食蚜蝇、短翅细腹食蚜蝇、梯斑黑食蚜蝇。
  半翅目蜷科:褐敌、兰蛤。
  姬猎蛤科:华姬猎蜷、窄姬猎蜻。
  猎蛤科:乌猎蜻、白带猎蛤、黄足猎蜻。
  花蜷科:小花蜻。
  长蛤科:大眼蝉长蛤。
  脉翅目褐岭科:全北褐岭。
  草岭科:中华草岭、大草岭、叶色草岭、丽。
  草岭。
  蚁岭科:褐纹树蚁岭、追击大蚁岭。
  蜻蜒目蜻科:黄衣、赤卒。
  蝗螂目蟆螂科:中华蟆螂、薄翅蝗螂。
  鞘翅目蟆嫂科:日本蜓嫂。
  蜘蛛目狼蛛科:稻田水狼蛛、T纹豹蛛、黑腹狼蛛、拟环纹狼蛛。
  金蛛科:金缕亮科蛛、四点亮科蛛、黄褐新圆蛛、大科圆蛛。
  肖蛛科:日本肖峭、卵腹肖峭、鳞纹肖峭。
  管巢蛛科:粽管巢蛛、日本红鳌管巢蛛。
  蟹蛛科:三突长蛛、草丛逍遥蛛。
  球腹蛛科:八点球腹蛛。
  .微蛛科:草间小黑蛛。
  三、药用植物资源枣庄市中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较广,蕴藏量大。据资源调查统计,全市植物性药材(包括野生、栽培)共131科,669种(含变种)。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山区丘陵地带,平原和洼地分布较少。
  山区中药资源总蕴藏量占全市80%以上。东北部山区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118科,471种,藏蕴量在900万斤以上,占全市总蕴藏量的75%,主要收购品种有金银花、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地丁、天南星、百合、黄精、玉竹、地榆、茵陈、石苇、919、白薇、柴胡、徐长卿、杏仁、桃仁、槐米、白头翁等。
  在向阳山坡,多为草本药物植物,如地榆、丹参、翻白草、地丁、鲜枣、远志、柴胡、桔梗、南沙参、委陵菜、银花等。背阴山坡一般土壤较湿润,在石崖及石缝阴湿处多生长喜阴湿药用植物。如大a、狼毒、野玄胡、天南星、半夏、百合、拳参、黄精、玉竹、穿山龙、金牛草、石苇等。在林中及林缘地层较厚处,分布有苍术、土大黄等。在山沟溪边及湿草丛中,主要分布有枫杨、茵茵蒜、水寥、鸭m草、香附、芦苇、薄荷、白屈菜、络石藤、灯芯草、泽兰、营蒲、夏枯草等。在田边路旁多分布9黎、地丁、茵陈、车前、苍耳子等。
  丘陵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少,占10%左右,主要有石榴、酸枣、山茨菇、白头翁、马兜铃、何首乌、半夏、苍耳子等。
  平原及洼地区野生药材较少,主要有半夏、王不留行、孽苗子、早莲草、a菜、决明、茅根、香附、苍耳子等。家种药材有北沙参、黄蔑、生地、丹参、玄参、大青叶、荆芥、白术、菊花、红花、慧芭、天南星等。
  枣庄市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1984年全市收购药材152.6万斤。1985年收购95万斤,其中收购量有万斤以上的有黄茂、银花、丹参、板兰根、瞿麦等。1985年家种药材发展到44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量在70万斤以上,其中有丹皮、白芍、元胡、玄参、白术、地黄、怀牛膝、红花、杜仲、川朴等。枣庄已成为山东省生产丹皮、白芍的基地之一。
  四、微生物资源本市野生真菌资源较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品种较多。共有5目13科41种。其中可供食用或药用的有麦角菌、血红多孔菌、灵芝、树舌、云芝、毛多孔菌、干小皮伞、裂褶菌、糙皮侧耳、美味侧耳、长柄侧耳、灰褐香菇、肉色红菇、a杯伞、大杯伞、雷蘑、大红菇、大红腊伞、烟色红菇、花盖菇、白菇、松乳菇、白乳菇、林地蘑菇、白林地菇、白托柄菇、小伞、毛柄金钱菌、黄褐牛肝、削脚牛肝、黑木耳、毛木耳、棱孔菌等33种。
  卷四自然环境志161第九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旱灾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早。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峄县旱,大饥。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发金贩济,本年钱粮A免。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夏,峄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大热,西万村雷火焚树,济运放黄河水入微湖。次年,春大饥。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夏,滕县大早。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早。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峄县早,大饥。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滕县大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春,峄县大饥。
  夏,大早,慧星见,燕巢于树。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微湖捆,滕县麦秀双岐。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夏,滕县大早。
  1824年(清道光四年)夏,峄县白虹贯日;六月初一,日食,既大早,虫食禾。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夏,峄县大旱。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早。
  1875年(清光绪元年),峄县大早。
  1918年9月至翌年6月,峄县一带长达8个月无雨,造成特大旱灾,小麦绝产,春播贻误,水源枯竭,生机断绝,饥民背井离乡。
  1926年夏,滕县大早,人食树皮、树叶、草根殆尽,野有饿9.1939年峄县大早灾。
  1960年4月至6月少雨,滕县早情严重。
  1970年春早,自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15日,枣庄市平均降雨35.8毫米,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
  1977年春旱。枣庄市自1976年冬始,连续280天未下过透地雨,水库干枯,河水断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早。
  1981年大早。连续7个月未降一次透地雨雪,为近三十年同期降水量最少年份。
  所有河道断流。130座小水库和800座塘坝干枯无水,地下水位下降,仅5%的机井能继续利用。全市45个乡镇人畜缺水,受早面积260万亩,绝产40万亩。冬旱连春早,夏季伏旱,至秋种时又发生严重秋早,降雨量比常年同期总量少36.8%。至9月下旬,全市受旱面积严重的达2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1982年春大早。继1981年大早之后,地上蓄水骤减,地下水位下降。从1981年10月至1982年5月,全市平均降雨146.6毫米,比常年偏少34%,是30年来少有的干早。
  枣庄市早灾的特点:干早灾害发生频繁,平均一年一遇。其中山亭以东山丘地带一年三遇,春旱突出,平均一至二年一遇,早期长,受旱面积广。
  第二节水灾1332年(元至顺三年))6月,滕县大水害稼,大饥。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峄县自春正月不雨,至夏4月始雨,复大水害稼,岁大饥。
  境内民取草根树皮充饥,无赖剥9肉为食,至162枣庄市志有尚呻吟者遵为人所剥,有司莫能禁。枕藉于沟壑者无算。
  1567年(明隆庆元年),滕县大水坏庐舍。
  1578年(明万历六年),滕县冬大雨雪,树木冻死。次年,峄县大水,平地一望巨浸,居民田庐荡然无存。询之故老,亦谓百年所无也。
  1630年(明崇祯三年)春、夏,滕县大水。
  翌年夏大水,河决荆隆口,漂没万家。
  1632年(明崇祯五年)秋,峄县大水。
  1634年(明崇祯七年)秋,滕县大水,平地丈余,漂没庐舍。
  1730年(清雍正八年),峰、滕大水,米价如珠,藻满市。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黄河决,峰、滕大水。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峰、滕大水。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黄河决,水由湖入枷,濒湖田庐漂没。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夏,峄县大雷雨,西北庄田庐淹没尤多,人畜亦有死者。
  1796年(清嘉庆元年),峄县自4月至7月雨、黄河水由微湖浸入运河八闸。6月,滕县雨如注7昼夜。
  1797(清嘉庆二年),黄河水复至峄县,微湖溢。嘉庆四年,水退,4年无禾。
  1822(清道光二年)夏、秋,峄县霖雨百日。
  1823年(清道光三年))7月,滕县大水,漂没田庐。
  1826年(清道光六年))7月,峄县大水,濒河居民受灾。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2月,峄县大水,平地溢泉,冬12月大雪弥月,河大溢。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夏;峄县霖雨,河溢,冬大雪。是岁霖雨40余日,河水出岸,房舍冲没,禾稼大伤。至冬,平地雪深尺余,人畜有冻死者。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春,峄县大饥,夏大水,冬大雨雪弥月,河水溢。是岁饥民皆取草根木皮以食,多w子女者。滕县是年冬大雪连日,树木多冻死。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6月,峄县霖雨弥月。大雨30余日,房屋多淹没。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6月,峄县、滕县大水。6月14日夜大雨,山水四涨,漂室庐牛马。水落,遍地腥臭二十余日。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6月,运河水溢。峄县、滕县平地淹没无算,有一家数口联结漂流者。嘈船自河内漂至岸外,亦多伤损。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5月,峄县、滕县大水。7月15日,雷火焚滕县城南楼,27日大水漂没数千家,邑西北尤甚。
  1851年(清咸丰元年))8月,黄河决盘龙集,护加河两岸灾。是岁日赤无光,月余方止。
  黄河汛溢,沿运两岸皆被淹。
  1852年(清咸丰二年)春,峄县大雨,3月大雨雹,岁大歉。
  1853年(清咸丰三年))6月,黄河丰北决口,塞而复决,灌南四湖,济宁等州县受灾。
  晋康奏:往平、东阿、东平、坟上、滋阳、邹县、滕县、峄县、9州等县,因数年迭遭水灾,十室九空,饥民颠沛流离,男妇老幼十百成群,到处乞食。侍郎罗悼衍奏:山东之滕县、鱼台、嘉祥等处,民多饿9,尸骸遍野。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冬,霖雨50余日,山泉皆开,淹伤二麦。
  189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峄县大水,岁大饥,人多饿死。
  1947年7至8月,运、泅等河泛滥。济宁、鱼台、金乡、嘉祥、滋阳、邹、滕、峰等8县受灾,淹没耕地300万亩。
  1948年,峄县、滕县连降暴雨,峄县淹地17.8万亩,淹没庄稼3658亩。
  1949年临城县涝灾,受灾17万亩,峄县卷四自然环境志163受灾近12万亩。
  1952年,滕县先早后涝,受灾36万多亩,成灾24万多亩,毁坏房屋1.75万间。
  1953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连降暴雨460毫米,小黑河水猛涨,黄山桥东河坝决口,河道漫溢,洼地积水,冲毁山坝46.7米,倒墙4065丈,倒塌房屋5213间。受灾面积96万亩。薛城县倒塌房屋2092间,死亡16人,受灾面积25万亩。
  1954年8月上旬,滕县降雨172.8毫米,酿成水灾。
  1955年7月上旬,滕县降雨130.4毫米,洪水瀑发,河流决口24处,33个乡镇受灾。7月5日至10日,峄县两次暴雨,造成薛城大沙河决口13处,沿岸7个乡镇13万亩耕地受重灾。其中3万亩被淤成沙地,倒塌房屋4000多间,淹死8人。同时,韩庄运河北岸大水漫灌至南洛、泥沟一带,台儿庄镇内及周围与运河水连成一片。
  1957年,滕县、峄县连降特大暴雨。滕县7月6日至23日连降6次暴雨。雨量700多毫米,形成百年未有的特大洪灾。全县大小河流无不决口漫溢,沿湖地区洪水横溢,铁路以西一片汪洋,全县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地面、463个村庄被洪水淹没。倒塌房屋2900余间,砸死、淹死47人,受伤227人,死伤牲畜275头。峄县自7月6日至20日暴雨,降水446.5毫米,微山湖水位高达36.86米,韩庄运河沿岸长50华里、宽12华里的地段,水深0.5至2米。全县成灾面积45万亩,台儿庄地区的灾民被转移。大水3个月后逐渐消退。
  1960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滕县降雨769.4毫米,造成榔河、北沙河、界河44处决口,倒塌房屋6430间,砸伤20人,死亡11人。
  1963年7月至8月5日,滕县连续降雨20多次,雨量477.5毫米。全县55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7048间,死伤35人。
  1964年,滕县自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雨560.7毫米,30多万亩庄稼受灾。
  1965年,滕县7月份降雨276毫米,8月中旬降雨126.5毫米,25万余亩庄稼受灾。
  1971年6月,滕县降雨365毫米,8月,降雨457毫米,受灾面积23万余亩。
  1972年7月上旬,.枣庄市普降暴雨。仅7月5日,全市平均降雨151.2毫米,位于暴雨中心的阴平一带最大雨量为313.2毫米,运北平原地区平均为258毫米,面积484平方公里。市境南部各河流出现多处漫溢决口,沿运平原低洼地区大片积水,263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4230间,死亡11人。
  1974年7月底8月初,滕县降雨289毫米,西部11个公社雨量多在300毫米左右。
  河道决口69处,159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7100间,死亡5人。
  1985年7月31日,邹县、滕县边界地区降暴雨,最大雨量为194毫米,界河洪峰流量400秒立方米。堤坝决口124处,倒塌房屋151间,淹死畜禽2408头(只),冲失鱼苗120万尾,550亩秋季农作物绝产。
  枣庄市水灾主要由暴雨和客水入侵造成。建国以前,主要由于黄河治理不善,致使汛期来后河道决口,大水南下,入微山湖,形成湖水上涨而危害本市。建国以后的水灾,主要是突降暴雨造成的。本市暴雨一般始于4月份,最早年份3月28日。6月份以后,进入东南季风控制时期,暴雨由南向北逐渐增多,7,8月份进入鼎盛期,暴雨次数占63至68%,其中7月份占38至45%,9月中旬以后逐渐减少,10月份一般不再降暴雨。水灾的区域分布为:山区地带多洪少涝,而山谷地带易洪易涝,丘陵洪涝少而且轻。濒湖沿运河低洼地带因客水汇集涝多灾重。
  164枣庄市志第三节风灾1465年(叽成化元年),滕县大风,昼晦如夜,大木尽拔。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6月,黑风自峄县西北来,云雾迅合,雷雨晦冥,屋瓦皆飞,扬沙簸石,大木尽拔。有二龙戏河上(即龙卷风),录水为之断流,剥毁居庐,压死人畜数以百计,禾稼无论。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6月,滕县大风拔木,东邵民屋垣釜灶尽失,后得其釜于薛河中。
  1666年(清康熙四年))7月,峰滕大风三昼夜不能息,发屋拔木。
  1699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7日,滕县大风发屋,雷电雨雹。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2月10日,滕县大风,始赤继黑,夜半止。逐物皆明,大如灯,小如萤火状。
  1744年(清乾隆九年))6月17日夜,滕县雷电大风,呼号鹜人,树木拔,墙屋震。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2月2日,滕县风五色,昼晦。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2月,峄县大风,风五色,昼晦如夜。
  1786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大风扬尘,晦冥。
  1797年(清嘉庆二年))4月,滕县大风,雨雹,麦损。
  1801年(清嘉庆六年))2月5日,滕县西北大风,色黄继而如墨。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峄县大风。
  风自西北来,极红,风过处山川皆变色,滕县大风五色,昼晦。
  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1月,峄县、滕县大风,昼晦,日晕有数环。2月27日,大风自西北而南,黑黄递变,折损草木。楼头树稍皆作火色。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1月,峄县、滕县大风,昼晦。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1月17日,滕县西北暴风连夜,五色备。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昼晦。
  1825年(清道光八年))4月,峄县大风。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40余日。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19日,滕县有风自西南起,矗天如柱,旋转行数十里,赤黑交加,四面飞云从之,拔侯家林大木数百株。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2月,,滕县大风。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8月1日,滕县大风拔树。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雾四塞40余日始息。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2月,峄县大风,土雾迷空,午刻雨泥,申时天气五色,入夜始息。
  1950年夏,滕县木石一带出现咫风。秋季又有大风。
  1952年6月,滕县大风夹着雨、雹,使全县124个乡10217户人家受灾,损坏房屋17540间,折损树木9712株,大风卷走麦秸669852斤。
  1958年7月,滕县城东南高庄、吉山一带出现龙卷风,8个村庄受害。风过之处倒塌房屋2800间,损坏庄稼700余亩,死亡36人,伤188人。
  1976年6月,滕县级索一带出现龙卷风,大树被拔,房瓦被揭,人畜有伤亡。
  1985年6月,滕县张汪、柴胡店一带出现大风和暴雨,并伴有冰雹,6000亩良田受灾。同年7月,在滕县级索、西岗、鲍沟、张汪等8个乡镇再次出现类似的天气。
  卷四自然环境志165枣庄市的风灾基本上是三种类型。大风,系指瞬时风速)170米/秒,具有来势猛、风速大、历时短的特点,能引起“扬沙、簸石、拔木、剥毁居庐、作物倒伏折毁、花果脱落”的严重危害。大风灾害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较多,夏季次之,秋冬季较少。年平均大风日数,以滕县最多11.4天,北部及中部山丘地区次之,为8至9天,南部台儿庄区最少,为6天。年内以4月份最多,平均为1.5天,12月最少,平均为0.2天。本市大风类型是:春末夏初的偏南大风;夏季的雷雨大风和台风;冬季的寒潮大风以及地方性大风。龙卷风,一般出现在盛夏七、八月,多数伴有暴雨出现。
  枣庄市自建国以来平均2年发生一次不同程度的风灾,造成严重损失的有三次,最严重的是1971年8月台儿庄区的后孟至徐楼一次。干热风,是本市冬小麦生长后期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全市以轻干热风危害为主,发生时间多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热风全市平均十年八遇,最长连续6至8天,重干热风3至5年一遇,中部及北部三年一遇,南部峰城、台儿庄区五年一遇。
  第四节雹灾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4月,峄县有雨雹,小如牛目大如柞,禾稼尽伤,人畜亦间有伤者。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夏,滕县大雨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弹。小宫村积雹如丘,伤禾稼。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5月,峄县雨雹,大如卵子。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4月,滕县雨雹。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7日,滕县大风发屋,震雷雨雹。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5月13日,滕县雨雹,大如臼,民房舍坏损无算。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巧月,滕县雨雹,冰水成渠,树木皆搞。
  1797年(清嘉庆二年))4月,滕县大风雨雹,麦损。
  1799年(清嘉庆四年)夏,滕县大雨雹,麦禾尽没。
  1800年(清嘉庆五年))5月20日,滕县雨雹,有大如碌礴者,禾皆损。
  1801年(清嘉庆六年))5月,峄县南常社大雨雹,败稼。平地尺许,有大如碾雄者,禾豆尽伤。
  1803年(清嘉庆八年)5月12日,滕县拒山村雹大如斗。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6月,峄县雨雹,大如柞。
  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5月24日夜,滕县雨雹,平地半尺,禾黍尽伤,宿鸟多死。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5月,峄县大雨雹,雹有大如碾盘者,数日不化消,禾尽伤,宿鸟多死。
  1826年(清道光六年))2月,峄县雨雹。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3月,峄县大雨雹,伤麦。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4月,峄县大风,雨雹,伤麦,秋大早。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夏,峄县雨雹,败稼。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8月,峄县大雨雹,平地雹深尺,阴平社尤甚,款芋皆伤。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4月,峄县雨雹。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4月,峄县、滕县大雨雹,大如斗,沟侩皆盈,朱家村、棠阴一带二麦皆空。
  1852年(清咸丰二年))3月,峄县大雨雹,岁大歉。
  1925年5月7日,滕县降冰雹,小麦减166枣庄市志产一半。
  1952年6月,滕县遭雹灾。
  1953年,滕县先后发生水、旱、雹等灾害。
  1954年,滕县5个区36个乡遭雹灾,砸坏庄稼59369亩。
  1961年6月27日,滕县遭风雹雨袭击,受雹灾最重的是鲍沟公社。
  1964年4月29日,滕县的店子(今山亭区)、界河、龙阳等4处公社44个大队遭受雹灾,受灾小麦18420亩。
  1974年4月,滕县的木石、官桥、柴胡店、张汪、东郭、南沙河、城郊等18个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冰雹大如拳头,小如山碴,35万亩麦田受灾。
  1984年5月29日,台儿庄区张山子至薛城区周营一线遭雹灾,造成农作物减产70%01985年6月10日,张汪、柴胡店交界处遭冰雹袭击,雹大直径1厘米左右,伴有大风和暴雨,历时20分钟,受灾面积6000亩,十字河村受灾最重。同年7月4日,级索、西岗、鲍沟、张汪等8个乡镇先后降冰雹,历时50分钟。雹最大直径4厘米。
  枣庄市冰雹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夏、秋三季间,4月至6月是冰雹集中期。滕县集中在6月份。枣庄市区以南多集中在4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上旬,到9月下旬为止,个别年份10月份仍有较严重的冰雹出现。冰雹一般为豆粒大小,直径为5至8毫米,最大直径5厘米左右,个别年份曾降直径10至15厘米的冰雹,危害严重。
  枣庄市山丘地带降雹较多,平原洼地降雹较少,一般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线状移动降雹,当地群众总结为“雹从西北来”,“雹打一条线”。
  第五节虫灾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滕县飞蝗蔽天,害稼。翌年,蝗虫害稼尤甚,室庐床榻皆满。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峄县大饥,前此旱、蝗频年,民掘草根剥木皮,皆尽。父子相食,白骨纵横。
  1664年(清康熙三年))6月,夜,滕县忽闻空中流水声,飞虫蔽天而至。
  1671年(清康熙十年)秋,滕县土蚕伤禾稼。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滕县蝗灾。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秋,滕县飞蝗蔽天。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峄县蝗灾。
  1744年(清乾隆九年),滕县蝗虫蔽天。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滕县麦被虫害。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峄县早,有蝗。翌年5月,虫害稼,虫生食禾苗殆尽。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旱,飞蝗蔽天,食禾豆几尽,邑大饥。翌年夏,弥月不雨,蝗败稼。
  1805年(清嘉庆十年)夏,滕县飞蝗蔽天,食生草皆尽。7月,峄县蝗。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夏,峄县蝗,是岁麦苗尽枯,蝗自西南来,平地深半尺,所过谷菜皆空,人多流亡。
  1821年(清道光元年))9月,峄县缕蛔生食麦。
  1825年(清道光五年),滕县虫五色,食禾穗殆尽。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夏,滕县蝗。7月大水,有蝗。翌年6月,峄县蝗。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秋,峄县蝗。翌年夏,大旱,蝗。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峄县虫害稼。
  卷四自然环境志167虫青色,食谷几尽。
  1843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夏,滕县谷将实,虫自叶生,食叶俱尽,穗搞不实。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6月13日,滕县飞蝗过西南境,害禾。峄县有蝗,蝗多颇伤禾稼。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旱,蝗败稼。秋早,虫害稼,食豆苗几尽。
  1857年(清咸丰七年)夏,峄县早,蝗蜿生,败禾稼。
  1875年(清光绪元年)秋,峄县虫败稼。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秋,峄县虫伤稼。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7月,峄县虫败稼。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峄县蝗败稼。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峄县蝗伤稼,7月蝗子复生,遍野黄豆角内生虫,减收。
  1920年,滕县飞蝗过境,所袭之地作物被吃光,有百姓靠食野菜树皮活命。
  1921年,滕县蝗灾。
  1923年,滕县高粱生蚜虫,林叶殆尽,后又生花盖虫,减产一半。
  1928年,峄县受蝗虫灾害。
  1938年,滕县蝗灾,失收。
  1939年,滕县受地下虫害,高粱受灾20万亩。
  1941年,滕县春早,蝗灾。人食树皮,草根殆尽。
  1942年7月,滕县蝗虫遍野,谷禾、芦苇几被吃光。大饥,米昂贵,集市抢粮,饿9载道。
  1943年,峄县、滕县受蝗虫灾害,峄县农作物被啃食殆尽。
  1944年,峄县蝗虫灾害。
  1949年夏,滕县谷子生虫灾。
  1950年夏,滕县、峄县发现蚜虫,花生、高粱、豆子等作物减产。
  1951年7月,滕县发现蚜虫,棉、烟、麻、花生受害。薛城区出现地下w虫,麦苗受害面积99万亩。
  1952年7月,滕县蚜虫、五色虫相继出现,蔓延甚广,高粱、花生、棉、烟等受害甚重。
  1953年春,滕县先后出现金针虫、土蚕、蟒蟾、蚜虫、高粱白蝎虫等。
  1954年春,滕县出现红蜘蛛、地下虫。
  1955年春夏,滕县发生臭蝙虫、高粱五色虫、玉米钻心虫等虫害。
  1959年,枣庄市大面积虫灾,达46.6万亩。滕县有9个乡、镇受灾。国家派飞机前来灭蝗。
  1963年,枣庄市发生缕姑虫害,面积达80万亩。
  枣庄市近百年来发现的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尖翅蝗、花尖翅蝗、小车蝗、短星翅蝗、黑背蝗、笨蝗、稻蝗、负蝗、棉蝗、沙拉子蝗等,计11种。自1959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虫灾之后,经过群防群治,蝗虫灾害逐年减少。其他比较严重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蟠姑、蟒赠、金针虫等,其中以蟒蜡危害最大。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常发性虫害,自建国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一般年份受害面积在30至40万亩。
  168枣庄市志第十章地震公元前618年(春秋鲁文公九年))8月24日至9月22日,鲁国地震。
  公元前557年(春秋鲁襄公十六年))3月27日,鲁国地震。
  公元前523年(春秋鲁昭公十九年))4月13日,鲁国地震。
  公元前519年(春秋鲁昭公二十三年))8月8日,鲁国地震。
  公元前492年(春秋鲁哀公三年))3月17日,鲁国地震。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5月8日至6月6日,齐、楚地震,枣庄在震域内。
  公元前70年(汉宣帝本始四年))6月1日,北海、琅呀等处地震。震中在诸城、昌乐一带,震级7级,震中烈度9度,波及枣庄地区。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12月21日至公元前36年1月18日,齐、楚地震,大雨雪,树折屋坏。
  462年(南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8月17日,鲁郡充州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彭城城女墙四百八十丈坠落,屋室倾倒,充州地裂泉涌,二年不已。据《中国地震目录》载,此震中在充州南(35.00N,116.80E)滕县西微山湖内,震级6级,烈度8度。枣庄西部地区破坏烈度可达7至8度。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7月30日,徐州地震。(枣庄地区当时在其境内)925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12月18日,魏州、博州、徐州、宿州地大震。
  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5月22日,沂州、郑城、滕县、费县、峄县同日俱震。
  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3月18日,充州府、应天府、淮安、开封等地同时地震。有声,房屋摇撼,人心惊惧。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3月15日,泰安地震。费县地震二次,平地崩陷,涌出泉水,泰山摇动,声响如雷。波及枣庄。
  1493年(明弘治六年)3月26日,峄县地震,有声如雷。据《山东省历史地震目录》载,此次地震震中在(34.70N,117.60E)今枣庄市峰城,震级4级,震中烈度5度。
  1495年(明弘治八年)11月8日,充州府地震,有声如雷。直棣山阳、赣榆二县地震有声。海州自是日至15日地震者九。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2月22日至1548年1月20日,滕县地震。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2月2日,充州府境内州县同时地震。
  巧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3月28日,滕县地震,有声如雷。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4级,震中烈度5度。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秋,滕县地震。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621年(明天启元年),滕县地震。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622年(明天启二年)3月18日,邪城、东昌府、济南府、巨野地震,有声如雷,自震而坎,地裂泉。震中在郸城南部(35.50N,116.00E),枣庄受影响。
  1622年(明天启二年)4月25日,充州府、邹县、滕县地震。
  卷四自然环境志1691668年(清康熙七年)7月25日,滕县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地若舟浮水面,掀荡于危涛惊浪中。崩城廓,坏庐舍,人民多陨,城东地陷,涌出水,有泥沙。同日,峄县地大震,陷裂山崩,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男妇多被压死。朝议发努金一千二百两遣近侍贩焉。此次地震,黑气如云,大吼如雷,城乡房屋十倾八九,自戌至卯大震三次,小震不计其数,居民损伤甚多。据《中国地震目录》载,此震震中在营县、郑城间(35.30N,118.60E),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枣庄烈度可达九度左右。
  1670年(清康熙九年)12月20日,费县地震,城垣复塌,峄县地屡震。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5月18日,滕县、东明、a州地微震。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8月28日,滕县、邹县地震。5月,滕县雨雹,冰水成渠,树木皆稿,8月地震。
  1796年(清嘉庆元年)10月26日,峄县地震。据《山东省历史地震录》载,震中在今峰城(34.8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04年(清嘉庆九年),峄县地震。震中在今峰城(34.8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2月12日夜,滕县大地震。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3.5级,震中烈度4度。
  1828年(清道光八年)11月7日至12月6日,峄县地震。震中在今峰城(34.8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29年(清道光九年)11月19日,i店胸、益都间地震,滕县、峄县有震感。
  1830年(清道光十年)6月12日,滕县、峄县等地地震,震中在河北磁县。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9月28日,峄县地大震。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1月1日,峄县地震。震中在今峰城(34.7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0月11日,峄县地震,震中在今峰城(34.8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8月4日,滕县、峄县等地地震。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0月18日,峄县地震,震中在今峰城(34.70N,117.60E),震级3级,震中烈度4度。
  1851年(清咸丰元年)6月13日,峄县地震,声如雷,卯时又震,一月之内屡震。此震中在今峰城(34.70N,117.60E),震级3.5级,烈度4度。
  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16日,峄县,济宁等地地震。
  1853年(清咸丰三年))4月14日,峄县、临沂等地地震。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1月22日至12月21日,峄县地震,有声如雷。震中在枣庄市西部(34.90N,117.40E),震级4级,震中烈度5度。
  1929年12月23日,夜9时15分,滕县的人们感到一次令人震惊的地震。地震时,有双重碰撞声,其音响好像一件笨重的家具连续两次掷在地板上,房屋震动,窗子格格作响,犬在吠叫,到处是喃喃之声。震中位置在‘。,。,,。、,.,_。。。、二,.~。3,.,, -.,*尸滕县(35.10N,117.20E),震级3杀级,烈度5一以“““’“、’“”““’声卜朴“4币,邵m‘“度。
  1933年11月2日夜间2时许,滕县发生地震。当时人们在梦中,间有未睡者,谓初由北来,急趋向南,声如闷雷,遂为之惊醒。
  村中狗狂吠不已,幸稍过即停,未毁房屋。震中在滕县(35.10N,117.20E),震级3.5级,烈度4度。
  1935年10月20日,1洁城自春天以来,170枣庄市志时有地震发生,屈计不下五、六次。20日中午12时41分,忽又有隆隆巨声,自东南而西北,一若沉雷,系地震。此震震中在今薛城(34.80N,117.20E),震级3.5级,震中烈度4度。
  1935年12月2日,夜8时40分,I沾城忽有隆隆声,自东而西,时约半分钟,至9时15分,忽又有一次,其响声重于前次,房屋微微颤动。此震震中在薛城((34.80N,117.20。、‘、。3~,.,一,一E),震级3号级,烈度5度。
  “’产卜~“4~,‘“,、‘“,moo1937年8月1日,滕县从此日早晨在一次暴风雨中开始,到8月3日清晨止,发生了5次清晰的地震,只有两次把房屋的横梁震得咯咯作响。据《中国地震目录》载,此次地震震中在菏泽(35.40N,115.10E),震级7级,极震区烈度为9度,枣庄地区烈度为6度,又据枣庄地震办公室调查资料表明,此次地震在薛城区、山亭区、滕县部分乡镇造成少量墙倒屋塌破坏。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27秒,河北宁晋东南(37.50N,115.10E)发生7.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山东19个县市受到影响,枣庄地区影响烈度为4至5度。多数人有感,睡者震醒,电灯摇摆,窗户发响,水起波纹。
  1968年7月5日,枣庄发生地震,震中在峄县区金寺东(34041'N,117035'E),震级2.2级。
  1968年8月6日1时30分3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35008'N,117003'E),震级2.8级。
  1970年2月18日20时26分3.3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峰庄乡西立里(35011'N,117000E),震级1.9级。
  1970年8月10日2时29分56秒,曲阜、充州等地发生5级地震。枣庄地区影响烈度为4至5度,震感强烈,听到震声。
  1970年10月29日08时01分41.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市中区岳楼(34050'N,117035'E)o震级2.3级。
  1971年2月6日10时25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区台儿庄镇黄庄((34032'N,117045'E),震级2.6级。
  1971年5月26日00时54分17.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西岗镇张庄(34055'N,117004'E),震级1.4级。
  1971年10月6日11时47分27.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涧头集(34033'N,117033'E),震级2.3级。
  1972年1月1日04时09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峰庄乡北大山((35013'N,117000'E),震级3.1,震中精度I。
  1972年1月4日16时46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峰庄乡北大山((35012'N,116059'E),震级2.3级,震中精度I。
  1972年4月13日18时20分1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张汪镇夏楼((34054'N,117010'E),震级2.1级。
  1972年4月25日16时59分28.3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南常西北(34'45'N,117018'E),震级2.1级。
  1973年4月20日08时03分37.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望家乡北谢庄(35006'N,116054'E),震级1.8级。
  1973年5月5日22时20分19.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张汪镇南宋庄(34054'N,117006'E),震级2.4级。
  1973年7月14日02时04分10.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常庄乡潘庄南(34047'N,117015'E),震级2.6级。
  1973年8月13日22时20分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庄镇梁山(34053'N,117020'E),震级2.0级,震源深度14.3公里,震中精度I。
  1973年8月13日22时48分17秒,枣卷四自然环境志171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庄镇梁山(34053'N,117020'E),震级1.8级,震源深度14.3公里,震中精度I。
  1973年9月22日20时35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北庄乡北豁子岗(35003'N,117034'E),震级2.2级,震中精度I。
  1974年11月18日20时16分7.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苍山县下村与枣庄市山亭区北庄乡交界处,震级3.7级,震中精度I,震感较强。
  1975年9月12日01时04分46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市中区十里泉(34047'N,117033'E),震级2.3级,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精度I。
  1975年9月21日02时45分42.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界河镇兴隆村(35016'N,117007'E),震级2.2级,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精度I。
  1975年12月1日00时21分0.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峰城区左庄西((34045'N,117040'E),震级2.5级,震中精度I。
  1976年1月19日04时45分17.7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乡西黄庄(34038'N,117039'E),震级1.5级,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精度IIo1976年1月31日18时56分24.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岗头镇朱寨((35010'N,116051'E),震级2.6级,震源深度23公里,震中精度I。
  1976年6月14日16时35分2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庄西(34052'N,117018'E),震级2.5级,震中精度I。
  1976年7月11日10时29分58.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望家乡西周村(35004'N,116053'E),震级2.1级,震源深度27公里,震中精度Io1976年7月19日04时10分4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南常乡大窝(34043'N,117021'E),震级2.1级。
  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4.2秒,唐山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唐山市(39024'N,118000'E),震级7.8级。枣庄地区普遍有感,房屋门窗晃动震响。
  1976年8月28日00时49分29.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城郊前洪村(35006'N,117010'E),震级2.1级,震中精度II。
  1976年9月10日08时36分57.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张范乡南西横山(34048'N,117025'E),震级1.3级,震中精度I。
  1976年9月14日14时30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南沙沟(34040'N,117071'E),震级1.8级。
  1976年12月11日12时15分40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市中区渴口乡大东庄(34053'N,117035'E),震级2.3级,震源深度18公里,震中精度Ia1976年12月18日00时12分45.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岗头镇古村(35010'N,116050'E),震级2.1级,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精度Io1976年12月29日18时57分22.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庄镇后院山(34052'N,117024'E),震级1.7级,震中精度。
  1977年1月3日22时18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位置在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莲花山(34030'N,117035'E),震级1.8级。
  1977年2月17日23时07分31.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水泉乡郑庄(35013'N,117026'E),震级1.3级,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精度I。
  1977年3月23日03时19分17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柴胡店镇郭沟172枣庄市志(43055'N,117019'E),震级1.8级,震中精度I。
  1977年3月25日16时22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望家乡西周村(35003'N,116052'E),震级1.8级。
  1977年4月10日07时56分4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徐庄北郝岭(35007'N,117035'E),震级2.2级,震源深度24公里,震中精度Io1977年7月26日01时34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枣庄,震级1.8级。
  1977年8月26日05时04分46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冯卯乡黄山(35-16'N,117-27'E),震级1.3级,震源深度22公里,震中精度I。
  1978年6月20日13时,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北庄乡后峪刘庄与秦庄之间的一条东西向小溪中,产生约30米长的岩石裂缝。据现场调查,当时有李金花、孙景芳、孙景云三位女青年在现场目睹。震前她们正在河北岸劳动,忽听河中雷鸣似的响声,连续5次,第一次似打雷,第二次时一块重约200斤的石头震得跳起0.3米高,第四声时岩石震动并凸起0.4米高。她们奔回村里相告家人,并领他们观看了现场。
  1978年7月11日08时42分4.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震级2.1级。
  1978年7月28日13时49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南沙河(34055'N,117'10"E),震级1.8级。
  1978年11月23日09时32分7.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山亭镇东山腰(35004'N,117029'E),震级2.1级,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精度I。
  1978年12月30日22时06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山亭镇胡沃((35005'N,117028'E),震级1.0级,震源深度8公里,震中精度IIo1979年2月19日16时23分27.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山亭区付庄乡崔家(34058'N,117034'E),震级1.8级,震源深度16公里,震中精度I。
  1979年7月1日22时15分44.9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西岗镇权子园(34059'N;117005'E),震级2.0级,震源深度28公里,震中精度I。
  1979年8月29日03时05分19.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兴仁乡于庄(34049'N,117019'E),震级1.5级,震源深度20公里。
  1979年9月2日14时39分52.6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市中区渴口乡东安乐窝村(34056.5'N,117004.5'E),震级1.7级,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精度IIo1979年9月2日14时40分10.4秒,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乡东安乐窝村(34056.5'N,117036.5'E)再次发生地震,震级1.9级,震源21公里。
  1979年9月17日16时52分36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庄镇北((34'53.5'N,117021.5'E),震级2.6级,震中精度 I。
  1980年1月2日,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那庄乡大黄庄(34037'N,117047'E),震级1.9级。
  1980年1月27日,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后赵家(34029'N,117035'E),震级1.9级。
  1980年2月16日13时48分8.0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西集镇南官庄(34056'N,117025'E),震级2.5级,震中精度I。
  1980年7月3日22时40分4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泥沟镇贺庄(34041.5'N,117037.5'E),震级2.2级,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精度II.卷四自然环境志1731980年7月3日22时49分38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泥沟镇贺庄(34041.5'N,117037.5'E),震级2.2级,震源深度14公里,震中精度I。
  1980年7月3日23时24分5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区泥沟镇贺庄(34047.5'N,117037.5'E),震级2.4级,震源深度14.5公里。据现场调查,上述三次地震,宏观震中在峰城区峨山一带,峰城、峨山、萝藤等地有震感,震时伴有沉雷似响声,有床动、门响、房屋震动掉土现象。
  1980年12月5日17时39分5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岗头镇大白山(35010.5'N,116052.6'E),震级2.3级,震中精度IIo1980年12月15日16时09分17.9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屯东北(34037.3'N,117040.7'E),震级4.3级,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精度工。据现场调查,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区—极震区位于马兰至泥沟一带,震中烈度为5度强。震中区房屋普遍掉土,房架门窗、墙体普遍作响,各村都有烟囱掉砖和局部倒塌现象,围墙、猪圈也有不同程度的倒塌,I, II类房屋出现裂缝、掉皮。调查中发现有一户房顶脊柱震落造成屋面塌落。还有一户房屋擦条震落,但未造成人畜伤亡。这次地震,枣庄市、苍山县、郊城县西部、江苏那县北部普遍有感,临沂、费县、徐州、安徽萧县少数人有感。
  1980年12月16日20时59分14.8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屯东北(34017'N,117040'E),震级1.0级。
  1980年12月17日14时55分8.3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屯东北(34'37'N,117040'E),震级0.6级。
  1981年1月2日18时45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屯东(34037'N,117041'E),震级2.2级。
  1981年1月4日15时12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屯东(34035'N,117041'E),震级2.2级。
  1981年1月27日13时03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乡廖巷(34037'N,117038‘E),震级2.3级。
  1981年2月7日08时41分32.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乡寥巷(34.36'N,117041'E),震级1.7级。
  1981年7月9日02时31分9.9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泥沟((34043'N,117037'E),震级1.4级。
  1981年9月17日20时31分3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市中区周村乡葛洼(34055'N,117040.5'E),震级1.8级。
  1982年1月7日10时31分5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陶庄煤矿,震级3.2级。
  1982年1月19日18时21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陶庄煤矿,震级3.6级,矿震,陶庄矿井有伤亡,当地有感。震中精度 I。
  1982年1月27日09时45分46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彭楼乡叶庄(34038.5'N,117043'E),震级2.5级。
  1982年6月30日18时35分21.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9庄乡后赵村(34033'N,117047'E),震级1.8级,震中精度II01982年11月28日20日06时52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峰城区肖桥乡边官庄(34043'N,117036'E),震级1.3级,震源深度10.5公里。
  1982年12月4日20时43分3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山亭区水泉乡黄篙(35010'N,117026'E),震级2.4级,震源深度27公里,震中精度Io1982年12月24日21时23分27秒,174枣庄市志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乡褚堡(34035'N,117038'E),震级2.8级,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精度I。据现场调查,此震中烈度为5度,范围包括古邵、涧头集至马兰乡的一部分村庄普遍有感,在震前听到“呼隆隆”响声,能看到烟囱和悬挂物明显晃动,震感十分明显。
  1982年12月27日00时05分2.5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柴胡店镇((34053'N,117013'E),震级1.6级,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精度Io1983年1月27日10时21分29.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薛庄乡耿楼(34032'N,117038'E),震级1.9级,震中精度I。
  1983年5月28日20时48分54.2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马兰乡李沟(34036.7'N,117037.2‘E),震级1.8级,震中精度11o1983年6月2日01时22分13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薛庄乡褚楼(34032.5'N,117039'E),震级1.7级,震中精度II。
  1983年6月2日02时03分58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台儿庄区薛庄乡褚楼(34031.1'N,117039'E),震级1.6级,震中精度I。
  1983年11月7日05时09分42.6秒,菏泽地震,震中在菏泽吕陵(35口16.5'N,115017'E),震级5.9级,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烈度7鹰强。枣庄地区普遍受到影响,感到明显晃动,门窗晃动作响,房屋墙体掉土,架上不稳定物件震落,其烈度可达5度强。枣庄市西部薛城、滕县局部地区造成轻度破坏。
  薛城焦化厂1981年建成的具有抗震措施宿舍楼在四层多处发现裂缝,采敢加固抗震措施的平房也出现裂缝。滕县化工厂石灰窑加固的钢带震断,窑体造成长9米宽0.02米的裂缝。滕县城头居民房屋和供销社老式房屋造成局部倒塌,围墙也发现有局部倒塌现象。
  滕县峰庄乡、姜屯镇等地也有房屋出现裂缝或倒塌。此次地震,枣庄市薛城、峰城、滕县等多处发生群众惊慌失措、盲目逃跑、跳楼等,造成摔伤事件多起。
  1984年1月3日22时30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官一带((34037'N,117023'E),震级2.6级。有震感,并伴有地声。
  1984年1月3日22时33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官一带(34037'N,117023'E),震级1.4级。
  1984年1月3日22时43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官一带,震级1.3级。
  1984年1月4日04时46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官一带,震级2.2级,有震感。
  1984年1月4日05时33分,枣庄市薛城区一带再次发生地震,震级1.1级。
  1984年1月27日19时11分,枣庄市薛城区陶官一带(34034'N,117023'E)发生地震,震级3.5级,震源深度16公里,震中精度 I,震中烈度5度。据现场调查,此次地震宏观震中区在薛城区陶官一带,包括周营镇的西部村庄,微山县的塘湖、韩庄两个乡镇与陶官交界的一些村庄,震中烈度为5度。发生3.5级地震时,地声犹如沉雷般巨响,随后隆隆而过,具有较强的震感,人们惊慌外逃,室外人看到闪电般的地光,震中区普遍反映门窗墙体晃动作响,房屋落土落灰尘,货架及桌子上放置的不稳定器皿有被震落的现象,石垒的围墙震掉石块。
  1984年1月27日19时14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陶官一带((34034'N,117023'E),震级1.3级。同日19时15分,再次地震,震级1.9级,当地有感。同日19卷四自然环境志175时18分,再次发生地震,震级2.5级,当地有感。同日19时20分,上述地区发生1.4级地震。同日19时21分,上述地区再次发生0.9级地震。同日19时25分,再发生1.8级地震。同日20时2分,又发生1.7级地震,同日20时36分,又发生1.3级地震。同日20时43时,又发生1.6级震。
  1984年2月3日14时40分54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常庄乡邵庄(34046.5'N,117017'E),震级1.6级。
  1984年4月23日02时45分0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滕县姜屯北((35007.6'N,117004'E),震级2.1级,震源深度21公里,震中精度I。
  1984年5月22日08时20分21秒,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峰城区底阁北(34045'N,117048'E),震级2.5级,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精度I。
  1985年11月16日12时42分,枣庄市发生地震,震中在薛城区兴仁乡东巨山(34047'N,117020'E),震级2.6级,震中精度I。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