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文化体育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75
颗粒名称: 第十四卷 文化体育卫生
分类号: G1;G80;R1
页数: 90
页码: 810-899
摘要: 建国前,境内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各以戏曲、武术、中医为主。
关键词: 文化 体育 卫生

内容

市中区商周以前文化遗址,渴口汉墓群、“曾5城八景”中的“许池绿波”、“刘伶古台”,枣庄清真寺等文物古迹,可窥见境内悠久的文化历史。
  建国前,境内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各以戏曲、武术、中医为主。
  20世纪初,枣庄矿区市井首建同乐戏院,改变露天表演戏剧的历史。境内有中医10余人,著名者有清末归里御医董大用。
  30年代,谓中兴公司矿业“极盛时期”,矿区市井戏曲表演场所增加三四处。
  最大南马道民众娱乐场,有柳琴、豫剧、相声等6处表演场所。时枣庄矿区河北省商人、职工颇多,场内鲁南戏院日夜兼场演出评剧。除戏曲外,街头偶放无声电影。其间,中兴公司矿警队邀请河北沧州“吴氏八极拳”第六代传人昊秀峰传艺,教场设清真寺。艺传甚广,南北武术界称枣庄为“八极拳”的第二故乡。医疗事业由中医扩展到西医,中兴公司首先开办的鞠仁医院,置有X光机等进口设备,可施行开腹截肢术。时农村疫病流行,郭里集、永安庄等地麻疹、霍乱、黑热病致死者,年以数十、上百计。
  1938、1945年,日本侵略者把体育作为奴化教育手段,在学校经常进行列队、手榴弹等军事项目训练。沦陷区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往往通过民歌民谣形式表达深刻的民族仇恨。“一进矿门泪交流,进了矿厂七遍搜”,“有心不下这班窑,哪弄二斤豆饼掺猪毛”,这一歌谣片断是日本侵略者加紧掠夺枣庄煤炭、使矿工受到非人待遇的真实写照。
  境内部分民间文艺、体育项目在建国后流传下来,而渔鼓、唱花相、打花棍、“斗鸡”、石锁等则逐渐消失或极罕见。
  建国初期,境内有私营简易剧场2处,中西医堂铺诊所四五十家。
  50、70年代,枣庄城区陆续出现千平方米以上的砖混公共建筑物影剧院、体育馆、医院5处,组建市、矿戏曲专业艺术团4个。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张君秋、侯宝林等曾在枣庄剧院演出。农村人民公社陆续建立卫生院、电影队和广播放大站,并形成社队有关事业网络。但“文化大革命”使文化领域成为重灾区,大量的剧目和影片被禁演、查封,古剧戏箱被焚毁,上演的剧目仅限于“八大样板戏”。
  1978、1985年,境内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开创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影剧院和俱乐部由原来的3处发展到19处;新建儿童乐园等文化活动中心4处;新建区、乡、街道文化馆、站15处,村、户文化活动室342处;城乡各级各类医院达24处,新建的市人民医院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的体育馆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各级馆、室藏书达40万册,存档达4万卷;新出版有《枣庄日报》和《风流》文学杂志;新设有枣庄电视台。
  其间,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境内市属单位小说家、书法家、画家有20余名。境内实行计划免疫,疟疾、麻疹等流行病和血丝虫病、甲状腺肿地方病已达到基本消灭或基本控制标准。1985年,枣庄城区被评为全省卫生甲级城市。同年市中区体育代表团参加枣庄市第一届运动会,获得的金牌总数列全市榜首。境内职工、农民、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体育活动全面展开。
  第一章机构。
  文化机构。
  文化局1949年4月至1950年5月,枣庄行政区设立文教科。1962年5月,市辖枣庄镇设文教卫生科。1976年10月,市中区设文教局。1978年7月,市中区始设文化局,有局长1人,工作人员9人。1981年,文化局增设副局长1人,工作人员增至19人。
  1984年5月,区文化局与教育局再次并为文教局,由1名副局长分管文化工作,局机关增设文化股。
  档案局1962年6月,市辖枣庄镇成立档案室,受镇委办公室领导,由1名秘书兼管档案工作。198。年2月,市中区始设档案局,区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档案局局长,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1983年6月,设专职副局长1人。
  1984年5月,档案局改为档案科,为区委办公室领导下的二级单位,设科长1人,一般工作人员4人。1985年10月,复设档案局,有副局长1人,一般工作人员4人。
  广播电视管理站1971年,市辖枣庄镇建立广播放大站。1976年,在枣庄镇广播放大站基础上,组建市中区广播站,设站长1人,编播组、事业组各3人。1980年,市中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设副局长1人,与区广播站合署办公。1984年6月,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区广播电视管理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编播组、事业组各7人。1985年区广播电视管理站设站长室、办公室、编播股、事业股、后勤股和服务公司,全站共计31人。
  体育机构。
  1962、1966年,市辖枣庄镇的体育工作由中共枣庄镇委宣传部管理。
  1967、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镇体育工作无人分管。1976^1978年,市中区的体育工作由区文教卫生办公室管理。
  1978年4月21日市中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至1984年5月,区体委主任由区委宣传部部长兼任,设专职、兼职副主任2、3名。此后设专职主任、副主任各1名。1985年2月区体委设办公室、业务股、后勤股,年底共有工作人员5名。
  卫生机构。
  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枣庄行政办事处民政助理员兼管卫生工作。1962年5月,枣庄镇设立文教卫生科,1971年5月,改称文教卫生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皆3名。1976年10月,市中区卫生局成立。1985年设有办公室、政工股、医政股、财务股、公费医疗办公室,全局工作人员16名。
  第二章文化。
  第一节文化设施。
  剧院、影院、俱乐部清朝末期,枣庄为农村集市,枣庄矿区市井尚属萧条冷落,民间平时文艺活动仅限于江湖艺人演唱“瞎腔”、玉鼓、大鼓及“唱花相”等,是随处打地摊,而无固定演出场所及舞台。
  1910年(清宣统二年),滕县人冯建成在今胜利东路枣庄电影院以北处建同乐戏院。戏院为砖木瓦舍,木制戏台。戏台基础高一米许,观众座席20余排,可容观众400余人。它是矿区最早的演出场所,群众称“老戏园子”。
  1928年,枣庄矿区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枣庄矿区工人俱乐部、职员俱乐部随之建立。两俱乐部是煤矿职工活动中心场所,为枣庄矿区工会所辖。俱乐部有表演会员20余名,康小工、赵臻荣任教。票友有架锦善、刘生亭等。
  每逢佳节即对矿区职工义务演出。
  1931年,姚门心在南马道西首南侧、白骨塔以东处建中华舞台。整体建筑为木架草逢,芦席围护。舞台基础高1.2米,观众席前数排设长板条桌凳,之后为站席,可容观众数百人。30年代后期,因“娱乐场”的兴旺,观众被其夺走而关闭。
  1932年,陈桂兰在南马道东首路北山果行建民众娱乐场,后扩充场地10亩。初建大席棚,面南门嵋题写“娱乐场”。
  后于场地东南部建新声舞台。整体建筑为草篷篱笆结构。舞台面西。观众席前两排为“包座”,八仙桌、茶水设备。之后是长板条凳。可容观众500人。新声舞台是豫剧、河北梆子演出场所。
  再于场地西部建大众舞台。整体建筑是木架半草半席遮盖,芦席围护。
  舞台面东。观众席前数排是长板条凳,之后为站席。大众舞台是拉后腔(柳琴戏)演出场所。
  1936年,刘本善(时与韩复集部驻枣庄张团长关系密切)集资在场地正中建鲁南戏院。整体建筑是白铁瓦楞式房顶,砖墙围护。舞台面南。观众坐席2/3为木质连椅,1/3为长板条凳。可容观众700人。鲁南戏院是评剧、京剧演出场所。
  民众娱乐场共有六处演出场所和两处茶社,包括场地东北部的“砸扬琴”场,西北部的山东快书场,西南部的北京相声场。此外,娱乐场还杂以魔术杂技、江湖拳术、占卜相面等。
  枣庄矿区职工及商人河北籍者颇多,鲁南戏院往往日夜兼场演出评剧。
  时人及后人常以较有名气的“落子园”代称娱乐场。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娱乐场关闭。
  1951年,李化俊、赵宝山申请政府同意,修复大众舞台。修复中因陋就简,后仅可供地方曲艺演出。1958年“大跃进”时关闭。
  1952年,门建如、白志超等20人集资4600元在枣庄镇安宁街路北原光明旅社处建成新华舞台。此为木结构草屋顶,木条座位,有800座席,剧场以演戏为主,接纳地方小剧团。1956年新华舞台纳入公私合营。1962年归市文教局领导。1963年市财政拨款3万元改建舞台。1965年与枣庄电影院合并。
  1957年,地方政府投资11万元在枣庄镇中心街北首路东建成枣庄剧院。剧院用以演出的剧目,70%是传统历史剧。“文化大革命”中,枣庄剧院更名红旗剧院,禁演传统历史剧目,剧院工作人员并入东方红电影院,剧院长时间闲置。1973年始,红旗剧院用来放映电影。1976年恢复枣庄剧院,传统历史剧目重新与观众见面,场场暴满。1978年,泰安京剧团在此演出百余场。1979年,剧场顶棚翻新,座椅更换,扩建演员宿舍。1985年,枣庄剧院后台改造扩建成五层楼房。
  剧院总建筑面积3005平方米,其中剧场2322平方米。场内坐位更新,配置冷暖设备。舞台装有大幕、二幕、天幕、边沿幕。方荣翔、浩亮、张君秋、侯宝林等著名艺术家曾来此作过精彩表演。
  1959年,于解放路、君山路交叉口西南侧建立枣庄电影院。影院为木结构,草屋顶,木条座位,可容纳观众900名。时有工作人员五名,使用“长·江54-35”放映机放映,由济宁供片。
  1960,1963年市财政曾两次拨款改善影院条件。增盖前门楼和机房,购置5501放映机,观众厅安装60。个铁架木质座椅。1965年与新华舞台合并,拆除新华舞台前半部分,新建观众厅、前门楼和机房,设置铁架木质座位1000个,随改称新华影剧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新华影剧院改称东方红影剧院,影片绝大部分被查封,影院设施基本闲置。1977年起,影剧院在夏季利用防空干道冷空气降温。1982年,新置五千瓦高亮度和立体电影放映机。1984年,恢复为枣庄电影院。
  60年代,中心街南首东侧建有新声曲艺场。
  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馆五六十年代,枣庄镇建有文化站,隶属峄县或枣庄市文化馆,主要业务是组织枣庄镇属单位开展文艺活动,办理图书报刊借阅。
  1976年,市中区建立文化馆,有平房一间。1979年,馆址由中心街迁至君山路荣华里。文化馆有平房六间,工作人员五名,开展文艺辅导、文艺创作以及美术、摄影、书法等业务活动。
  1984年,业务具体划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书法、文学创作、文物管理等工作范围,工作人员增至10名。1985年,文化馆迁兴安街新建楼房办公。是年全区共有街道、乡镇文化(中心)站15处,村级文化活动室212处,专业户文化室130处。
  图书馆(室)1977年4月,市中,区图书馆初建,有工作人员3名,办公室1间,借阅室1间,藏书7509册。
  1979年9月,馆址由中心街迁至君山路荣华里,工作人员增至4人,房屋增至8间,藏书增至19299册,有报纸40种,杂志78种,持借书证读者300余人。1982年,藏书20459册,有报纸50种,杂志123种,持借书证读者450人,平均每天来馆读者60余人次。
  1984年增设儿童借阅室。1985年,图书馆工作人员8名,藏书26603册,有报纸53种,杂志206种,持借书证读者824人,平均每天来馆读者百余人。
  1977、1985年,区图书馆共购置图书20322册,开支经费2.25万元。
  80年代初,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及部分自然村陆续建起图书室,形成以区图书馆为中心的全区图书借阅网。至1985年,乡镇、街道办事处有图书室14处,房屋31间,藏书2万余册;村图书室有30处,藏书3.5万册。
  区、乡、村各级图书室总计藏书8万余册。
  区属厂矿、学校陆续建起图书室。
  1981年,建图书室2处,藏书3500册。1984年,图书室增至24处,藏书12501册,订阅报纸、杂志2688份。
  1985年,图书室增至31处,藏书16410册,订阅报纸、杂志1984份,借阅图书达22214人次。
  1985年,境内枣庄市图书馆,馆舍面积有1040平方米,藏书22万册,有报纸、杂志700种,全馆工作人员31名,日接待读者500人次。枣庄矿务局机关图书馆藏书8000册,订阅报纸杂志150种。
  第二节文学艺术。
  小说。
  市中区有组织的小说创作活动始于70年代后期。1979年,市中区业余文学创作组成立,由13人组成,张东诚任组长,董照合任副组长。创作组坚持定期活动,学习理论,讨论作品,切磋技巧,交流经验,并吸引一批文学爱好者,形成全区性业余文学沙龙。创作组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为突出。
  1979--1985年,在市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短篇小学78篇。其中,张东诚的《黄海上的隐形舰》、倪景翔的《调令》,李诗范的《三楼三十号房间》、王春光的《啊,白云》、生昌义的《带白尼龙丝手套的人》等短篇小说,在全市文学作品评选中获奖。
  境内市、矿属单位卓有成绩的当代小说作家:李向春,1975~1985年发表《煤城怒火》、《煤城激浪》、《卧龙镇》等长篇小说及部分中、短篇小说。
  毕四海,1979^=1985年发表《黄魂》、《石乡》、《民国第一案))(合作)等长、中篇小说和57篇短篇小说。王金年,1975~1985年发表《各领风骚》、《党委书记》、《第一位的》等20余篇中、短篇小说。
  诗歌。
  明清时代,境内许池泉绿波荡漾,风景如画,骚客文人流连忘返,留下不少诗词佳作,撷取两首,以飨读者。明朝赵衙《春日许池泉》:“落日许池上,春风嘉树林。繁花茅屋映,高柳鹭塘深。回野烟华腻,乱山空翠阴。坐来频吸茗,幽兴独能禁。”清朝仲宏道吟诵道:“溪流曲曲石冷冷,为溯沧浪见地灵。声出树间疑作雨,澜翻石底悉浮星。荒台四纪愁宾主,野草千年任醉醒。痴绝我来追往M,揣摩犹恋旧碑亭。” 缅怀、悼念境内历史名流或革命先驱之作:明朝王瑛《刘伶台》:“一代高风野水边,伯伦遗家尚依然。千秋谁为浇坟土,悔不当时葬酒泉。”郭志远悼邱焕文(黄庄乡人,1931年中共枣庄特区委员):人生苦太短,事业万年长。革命三十载,履险亦安祥。低潮不气馁,胜利无矜张。为党为人民,平凡竟由忙。晚岁归岱宗,段葬泰山阳。忠贞足千古,遗教永不忘。金韶华《吊老友张捷三(郭里集乡人,中共党员,枣庄师范学校创始人)同志》:捷老胸次海天宽,只爱桃李不爱官。德高望重人逝去,泪似红雨落春寒。事业移肩经纶手,九泉之下可心安。
  境内到处留下共产党先行者的足迹,他们用心血乃至生命谱写的诗歌,产生激人奋进的力量。中共枣庄特委书记、著名烈士田位东在札记中写道:在我们面前,白色恐怖,困难艰苦,好象几座大山,但是,挡不住我们。劳苦大众联合起来,粉碎帝国主义的锁链。
  自食其力,何须要人可怜!前进!前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明天。
  1933年4月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书记郭子化来到十里泉,赋诗一首:峰西十里著名泉,吐玉喷珠汇一川。资本金融残废罅,任人牛饮不需钱。
  市中区的民歌主要形式有劳动号子和小调,其特点是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言朴素清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民歌。
  《矿工歌谣七首》,有的是反映大革命时期中兴煤矿公司产业恐慌停工,使广大失业工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大多则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加紧掠夺枣庄煤炭,使矿工受到残酷剥削和非人待遇的景况。
  (一)。
  过去矿工悲歌多,矿工血泪染山河;只见矿车天天走,谁知矿工几人活?(二)。
  穷工人,真可怜;铺大地,盖青天;头下枕着半块砖。
  (三) 。
  枣庄窑,真好看; 破屋框,烂石蛋;失业工人无活干,白天黑夜掏煤炭;一天混不了二斤饭,这样的生活怎么办。
  (四)。
  孔子拜天坛,一万当一元;富了屯积户,饿死矿工没人管。
  (五)。
  一进矿门泪交流,进了矿厂七遍搜;三层高楼爬上去,下到地穴当马牛。
  (六)。
  有心要下这班窑,天寒地冷夜难熬;有心不下这班窑,哪弄二斤豆饼搀猪毛?(七)。
  过去矿工悲歌多,矿工血泪染山河;只见矿车天天走,谁知矿工几人活?有女别嫁矿工郎,一年空着半年房;十天半月来一趟,洗不完来煤衣裳。
  《河里有水湾又湾》是一首歌颂青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歌,歌词内容是:“河里有水湾又湾,好男参加‘青抗先’。咱是为了打鬼子,再打一年就平安。” 《十唱共产党》是60年代中期歌颂共产党、歌颂大好形势的民歌。歌词是:“一唱共产党,好比那红太阳,公社一片新气象,齐声歌唱共产党。二唱共产党,村村扫文盲,看书读报柳阴旁,水笔别胸膛。三唱共产党,绿化咱家乡,村前村后花果香,绿荫满山岗。四唱共产党,引水上山岗,山顶水流哗哗响,引水上山岗。五唱共产党,干部下了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齐夸奖。
  六唱共产党,牧民心花放,千里草原好风光,羊肥马儿壮。七唱共产党,山区变了样,树上喇叭哇哇响,电灯明晃晃。八唱共产党,四害消灭光,身体健康力气壮,疾病一扫光。九唱共产党,公路赛蛛网,乡乡村村汽车跑,拖拉机进了庄。十唱共产党,人人喜洋洋,家家粮食堆满仓,阵阵扑鼻香。” 建国前后,境内流行的民歌有《小寡妇上坟》、《送情郎》、《八仙庆寿》、《十二月》、《梁大嫂翻身》、《送郎参军》、《打枣庄》、《鲁南大捷》等,计568首。
  五六十年代,今境内市属单位职工张裕俊、李尚元、姚奇等在省级报刊发表诗作共10余首。1979^-1985年,李子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诗作有300余首,其中近20首获市以上各级奖励,并出版《话梅》诗集。李尚元发表诗作40首,并出版《麦苗儿》(合著)儿歌集。王喜民则在国家最高级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过《村女之爱》。
  戏剧。
  民国初年,境内有“高离”京剧小戏班串乡打地摊唱戏,时称“跑坡”。民间流传一段顺口溜:“高离的箱,破抬筐,一杆旗,两杆枪,老远听着破锣响,近看一群光脊梁。”极言其困苦、寒酸。
  是时枣庄矿区老戏园子新成的京剧班名噪一时。花脸曹六,众称活张飞;高齐信,众称活关公;老生展恒泰,众称铁喉展五。峰北人著名须生李吉瑞演唱更是座无虚席,称奇道绝。李曾赴北平演出,所演唱的《薛仁贵独木关带疾出征》被美国人开办的北代公司灌制唱片。京剧班演出的传统剧目有“芦花荡”、“挂印封金”等。一些传统生活小戏,有时作为压台戏。
  30年代,民众娱乐场京剧班社享有声誉的艺人有老生董良臣、青衣田润秋、须生筱爱茹、小生赵士友、花旦白玉真、老旦彭翠娥、名丑白凤晓、武生王顺宝等。演出的《四郎探母》、《甘露寺》、《打渔杀家》、《徐策跑城》等历史剧目,深受当时社会名流欣赏。
  1970年境内组成的枣庄市京剧团,主要演出“革命样板戏”,1984年解体。
  1972年境内成立的枣庄矿务局文艺宣传队,以演出京剧样板戏为主。
  一时全局上下掀起“演样板戏,做革命人”活动。有人对样板戏不满意、不尊重,就马上受到政治压力。
  境内流传最广的戏剧是柳琴戏。
  柳琴戏,原名拉后腔、拉魂腔,主要伴奏乐器是柳叶形状的土琵琶“柳琴”。
  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以后,鲁南、苏北一带流行的拉魂腔改称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滕县,清末民初流行于鲁中南及鲁西,后发展到苏、鲁、豫、皖毗邻地区。早期艺人在农村、集镇、县城演唱,都是打地摊。
  30年代,以卜端品为班主的卜家班常在民众娱乐场大众舞台演出。主要剧目有《拦马》、《王二姐思夫》、《打干棒》、《喝面叶》等,主要演员有肖玉萍、相瑞先、钟文银、王桂喜。抗战前夕,卜家班坐地演出两个月。肖玉萍,众称“小萍”,是卜端品的干女儿。她与王桂喜(众称小喜)配演的《王定保借当》尤受欢迎。群众称小萍“能把死的唱活”。流传的歌谣是:“小萍一走,一家死几口;小萍一来,对(其)说别先埋。”枣庄煤矿名流曾书“过云绕堂”金字大匾赠给卜班。
  40年代,柳琴戏在农村流行。
  1942年2月,永安村21岁民兵赵文亮接受任务进日军据点探听情报,在接受搜查时,一日军头目发现赵文亮手上没有茧子,认定他“八路的干活”。
  赵文亮说他是唱戏的,没干过力气活,并当场唱了一段“拉魂腔”迷惑日军,从而探知军情,完成任务。
  建国后,柳琴戏已成为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劳动时常常哼着柳琴戏,冬闲时排练表演柳琴戏。
  排演的剧目有《小女婿》、《喝面叶》、《状元打更》、《箭杆河边》、《夺印》、《江姐》以及自编的剧目。1978年后,市中区举办并参加全市文艺汇演、调演。
  1978年,区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柳琴戏《红梅追车》,获市业余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1980年,区业余剧团演出的柳琴戏《杀鸡取种》,获市业余文艺汇演二等奖。
  70年代后期,市中区戏剧创作队伍逐渐形成,张东诚、李银、李国营创作的柳琴剧、话剧,多次在市里获奖。
  1982年,由’张东诚编剧、区业余话剧团演出的独幕话剧《忠贞》,在全市戏剧调演中获创作二等奖。1985年,李国营创作的话剧剧本《向你致敬》,获全市剧评奖二等奖。
  音乐。
  市中区广为传播、历史悠久的音乐是民间吹打乐。民间吹奏乐器有笙、管、笛、唤呐、喇叭,打击乐器有铜鼓、云锣、钱、皮鼓。演奏乐曲有《苏武牧羊》、《将军令》、《五六五》、《夜深沉》、《水龙吟》、《柳摇铃》、《小桃红》、《柳青娘》、《哭皇天》、《点绛唇》、《蝶恋红》、《浪淘沙》、《满江红》、《傍妆台》、《大开门》、《小开门》、《忆秦娥》,以及流行歌曲。喇叭乐班是民间艺人组成的营业性组织,主要是为婚丧事及祝寿服务。
  1956、1965年,境内枣庄矿务局文工团(或文艺代表队)参加全国煤矿系统文艺会演或代表地市参加全省、全国职工或群众会演,曾获得多次奖励。岳宗塑笛子独奏曾获一等奖,张德惠的二胡独奏、赵仰贤的唤呐独奏曾获优秀节目奖,王凤珍、牛焕云等的柳琴小合唱《两代矿工》被上海唱片社录音灌片。
  1968、1972年,境内文艺演出几乎全部以大唱革命歌曲和“革命样板戏”取代其他艺术形式,使人们深受枯燥乏味之苦。其间枣庄矿务局革命委员会及其下属单位成立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表演的音乐等节目主要是宣传派性内容,使当时一派掌权的喜欢,一派受压的气愤。受压一派的文艺骨干被排斥,甚至被管制。
  1981年,在全市音乐舞蹈汇演中,由市中区文化馆张东诚作词作曲的男声四重唱《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女声独唱《草原情歌》分别获得创作奖与演出奖。
  1983年,境内矿区张学武创作的女声独唱歌曲《梧桐树,杏花雨》发表在安徽省《乐坛》杂志第五期上,由中央军乐团女高音歌唱家韩芝萍演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
  舞蹈。
  打花棍解放前有的乞丐靠打花棍沿街乞讨,解放后打花棍演变成集体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1984年,区文化馆在永安乡举办青年花棍舞蹈培训班。1985年春节、“五·一”节,永安乡青年花棍队多次到城区表演,并在区政府院内作观摩演出。
  二鬼打架最早是表演神话传说钟馗捉鬼的故事,后来不断更新内容,表演形式也有变化。二鬼打架舞由一人表演二人动作,假人在真人面前,面对面连在一起演打斗、摔跤等动作,同时还要表演对话、叫喊嘻笑等。结局总是一方战胜另一方,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战胜坏人。
  杂耍龙灯、狮子、旱船、高跷,历史悠久,历年不衰。此外,还有黑驴、四蟹、云彩、补锅、捕蝶、独杆轿、花车子等传统表演形式。一般是在春节、元霄节期间作表演。以传统舞蹈动作为主,并伴以地方戏曲、小调。表演者歌舞结合,千姿百态,烘染佳节欢乐气氛。枣庄街回民民间歌舞,距今约有200年历史,属祖传技艺。几乎家家能歌善舞,每次参加表演活动者有上百号人,表演龙狮、云灯等歌舞达13种之多。
  旧时其活动经费是由多家集资。
  1979年底,区文化馆馆长潘洪恩深入街道、农村,指导表演队排练。
  1980年春节期间,各表演队在城区会演,市郊乡、永安乡的狮子、龙灯、高跷队的演技较高,使观众耳目一新。1984年,五区一县表演队在市中区城区汇演,市中区表演队获第二名。潘洪恩因劳累过度,诱发心脏病殉职。
  曲艺。评词枣庄人称“拉大呱儿”,为一人多角表演曲种,讲究手、眼、身、法、步,说、学、喷、吐、表。30年代初期,枣庄有一评词艺人,名张文汉,微山县西部人,绰号张胖子,白天赶四集,傍晚在白骨塔以西空地上设场。表演的书目有《两汉》、《粉妆楼》等。其人文学功底厚,才思敏捷,善于制造悬念,言讲口若悬河,表演富有感染力。
  建国后较出名的评词艺人有梁大傻(三合庄人),常在枣庄矿南门外设场,表演语调抑扬徐疾极显有序。表演的书目有《三国》、《严海斗》、《恶僧传》、《石公案》、《彭公案》、《三侠剑》、《雍正剑侠图》、《七剑十三侠》、《铁道游击队外传》、《倒反天津市》等。
  山东快书最早以说唱《武松传》为主,故名“说武老二”,解放后定名为山东快书。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的戚永立为其创始人。30年代,戚永立曾两次带弟子在民众娱乐场西北部设场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建国后,枣庄煤矿俱乐部的韩承河说唱山东快书很有特色,曾多次获奖。1958年,所表演的《徐法义》连同枣庄矿区其他自编节目,获济宁专区曲艺会演总评第一名。
  1963、1965年,他在矿区表演的《武松传》,深受矿工喜爱。其间他曾在矿里图书馆门前设场表演,矿工每晚云集观赏,留连忘返。1983年,在全市曲艺调演中,由市中区文化部门王生创作,宋开志演唱的山东快书《相对象》,获演出二等奖。
  枣庄小鼓邹县明朝末年进士石元朝为小鼓鼻祖。小鼓南北派代表人物均出于枣庄市辖区。他们演唱的枣庄小鼓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皖北地区。演唱者面前支一鼓架和一书架,左手挎木板打节奏,右手执鼓条击鼓伴唱。唱词为“三四三”十字韵句,曲调委婉动听,属板腔体。境内小鼓艺人徐佩,继承“工笔描绘”的南派表演特点,从50年代起就脱本淌口演唱。在演唱中大胆运用戏曲和皮影戏的唱腔道白,借助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加深对人物的刻化和情节的渲染,使小鼓表演艺术向高层次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小鼓常表演的曲目有《春秋列国》、《前后汉》、唐代“四大征”等。
  枣庄小鼓的演出阵地,从乡村集市的撂地演出拓展到城镇的书棚剧院。
  枣庄大鼓演唱人右手执鼓条击鼓,左手打钢板,围绕鼓的左右活动。
  拿板的姿势有“怀中抱月”、“苏秦背剑”、“金丝缠葫芦”等。板式有慢板、快板、垛板、连板起、数板等。唱腔铿锵利落、高亢有力、激情感人,属金钢腔韵。
  大鼓适宜演唱南征北战大部头书,常演唱的曲目有《薛礼征东》、《薛丁山征西》、《姚刚征南》、《罗通扫北》、《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辽沈赤卫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境内大鼓艺人有高瑞文、宋兴桂、魏广居等10余人。
  瞎腔盲人演唱的一种曲种。传授方式靠口传、耳受、记忆、口诵。解放前部分盲人靠演唱“瞎腔”和批八字、合年命、卖纸牌糊口。解放后,对盲人生活给予特殊照顾,专门从事演唱“瞎腔”者已很少。演唱“瞎腔”出色的有齐村的崔永年。
  相声30年代初期,民众娱乐场内设场表演“北京相声”,多为对口相声,表演传统段子有《请火神》、《批三国》等。50、80年代,相声已发展成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其间,枣庄矿区文艺代表队曾数次参加全国煤矿系统、全省及地市文艺会演。代表队所表演的相声《赶任务》、《对春联》、《我爱这一行》等,曾获得不同奖励。1983年全市曲艺调演,中心街文化站站长李国营创作表演的对口相声《不老的爸爸》、《从奴隶到将军》,群口相声《冒牌货》,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
  渔鼓演唱者手臂斜立90、100厘米的一头用薄皮蒙住的空心竹筒,用手敲打,演唱道情,有“渔鼓道情”之说。渔鼓除演唱传统曲目外,还演唱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段。境内渔鼓艺人孙晋诺的演唱,富有地方特色。
  唱花相为建国前民间演唱艺术。此种艺人多在集日、庙会串游街头巷尾,演唱要钱。演唱时头顶钻天帽,脚踏登云鞋,身穿五彩衣,鼻塞蛛网管,哼哼如蜂鸣;手持一对牛脚骨板,双板拍打,摇头晃膀,手舞足蹈,眉飞神扬,口诵的歌词类似快板书。司此专业,皆有师承。演唱内容博及天文地理、人情故物、三教九流、五行八道。视工农士商、贫富贵贱,皆能触景生情,即兴赋歌,出口成章。感情上的斥恶扬善、喜笑怒骂与表演上的天真烂漫、诙谐幽默交融一体,往往使被贬者有口难张、啼笑皆非。建国后偶见从事这项职业的人,已衍变为身背搭链、手打竹板、附人心意、多诵吉语、沿走街巷商户的讨要者。
  境内市曲艺组织机构:1979年.11月,枣庄市曲艺工作者协会在境内成立。1985年,协会会员47人。常务理事郑世和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1981年5月,枣庄市曲艺队在境内建立。曲艺队演出曲种有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评书、相声、坠子、西河大鼓、快板书。演唱主要书目有《装灶王》、《马前泼水》、《罗成算卦》、《女法官》、《武松传》。
  汇演。
  1978年春节期间,在红旗剧院举力、首届全区文艺汇演。演出4台,参加演出人员近百人。演出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计60多个文艺节目。创作者均为城乡文艺爱好者。汇演中有28个节目获奖。1983年春节期间,在红旗剧院举办首届全区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参加演出人员百余人,演出自编文艺节目40多个。20个节目获单项奖;第二毛纺厂、区供销社、卫生陶瓷厂分别获团体一、二、三等奖。
  1985年元旦,在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举办全区业余文艺重点调演。演出3台,参加演出人员近百人。永安乡演出一台戏剧节目,中心街街道办事处演出一台曲艺节目,区直机关演出一台歌舞节目。
  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中,市郊乡东山阴村、东各塔埠村,永安乡永东村,郭里集乡西街村,周村乡崖头村等的演出队,都有较高的演出水平。
  1977、1985年,市文化部门在境内举办戏剧创作汇演有八九次之多,并组织参加省汇演、调演。1980,1983,1985年,市文化部门在境内举办曲艺汇演、调演共四次。1978、1985年,市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歌舞汇演共六次,女歌手顾新萍、叶薇等获奖。1979-1985年,市组织参加省音乐舞蹈汇演,有四次获奖。
  杂技。
  3D年代,有杂技艺人单人在枣庄镇闹市区设摊表演和杂技团在娱乐场表演。1930,1932年,北京著名的韩敬文杂技团两次来枣庄演出,节目有空中飞人、大锯活人、走钢丝、炮打活人、踩木球及魔术等,技艺精湛,观众耳目一新。1933年,上海胡安帮杂技团来枣庄演出,节目有吞火、吞炭、吞液化锡等,观众大开眼界。1964年,中国杂技团在枣庄剧院短期演出,场场暴满。
  1981年,引进呼和浩特市杂技团人员,建立市中区杂技团,有成员20余人,曾到微山县及本市各区巡回演出。
  节目有马戏软功、蹬椅子、踩绳、钻刀山等。因经营不善及人事方面间题,于1984年解体。1985年5月,境内市女子气功杂技团成立。杂技团24人,其中演员17人。上演节目有轻功、气功、软功、杂技、杂耍、魔术等60多个节目。
  绘画。
  清朝末年,境内有崔广沉和董志f两位知名画家。崔广玩,为清代翰林庶吉士,后辞官隐居乡里,擅画花鸟鱼虫。其夫人翁氏,雅爱绘画,尤精鱼虫翎毛,画技在崔广玩之上,而知者甚少。清代贡生董志领I擅画花鸟、山水,“尤称绝技”,常外出写生,以造化为师。作品真迹传留甚少,现存所绘山水纸扇一把,画面布局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笔法细腻,设色明快。《峄县志》(光绪三十年修本)卷首中《峄境舆地全图》、《仙坛晓翠》、《仙洞悬云》、《君山望海》、《刘伶古台》5幅图,为董志巧所绘。《峄境舆地全图》为主体画法地图,山、川、泉、路、村、古迹、名胜、四至、晷度,皆悉数标示,山体形象生动。
  《仙坛晓翠》等4幅景观图,虽经石印复制,仍显示出浑厚、拙朴风格。建国前后,境内知名的民间画家有龙文。龙文为佛教僧徒,后在峄县大众剧团绘制布景道具。擅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
  60年代,枣庄城区形成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1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为中坚力量的市级绘画队伍,从50年代单一的实用美术发展为油画、图画、版画等多种绘画艺术。1965年,市文化馆杨绍路等人创作的油画《这里静悄悄》,首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术创作在内容上都是配合“中心”的政治宣传品,主要是领袖像和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绘画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区文化馆姚永胜的山水画风格浑厚华滋,颇具鲁南乡土风味。其国画《煤城大战》、《铁道游击队的故乡》、《云海玉盘》,年画《掘进先锋》、《时代不同了》,连环画《三颗豆》等,均参加省以上美展。境内画家崔培鲁擅画葡萄、牡丹,1985年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2。件。截至80年代中期,境内市美术界画家在国家级发表的作品和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约有三四十件。于安民、崔培鲁、吴祯岚、刘繁昌、黄金程等人的作品,分别流传到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的被收藏。
  书法。
  清末,齐村人崔广沉赋闲以诗书画自娱。书法攻汉隶、魏碑,享名一地。
  著《可园诗集》。郭村人董志额亦为峰地书法名家,“真草隶篆无不备善”。
  建国后50、70年代,境内书手涉务多书写店铺招牌、匾额、楹联或会标、口号大字标语、宣传栏、宣传牌,较知名的有傅本农、刘静文、李修杰、李响、张悟、吉佐棠等。
  1979、1985年,城区出现岳石(王先仁)等书法名手。市中区文化馆有书法篆刻专业人员二人,常年服务于区机关和各乡镇办公室文字环境布置,书写会议标语、装饰宣传车等。节日期间,文化馆举办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及不定期举办美术书法培训班。
  区文化馆专业人员吉佐棠,年届古稀,工书法,精甲骨、钟鼎,撰著《文字探源》、《枣庄方言考》待版。研读诸子百家,曾参加省高校孔子学术讨论会并发言。
  区文化馆青年专业人员潘卫东,为全国东峰碑林书法协会会员,工篆刻。篆书师赵之谦,印作古朴雅致,结体紧趋。篆刻作品于省级以上发表、获奖共11次。1986,1987年其作品选入《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银河大赛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百家作品集》、《中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国际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
  电影。
  1931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首次派电影队来枣庄,在城区白骨塔处放映无声电影《冯玉祥治军》。1942年,日军在城区东大洼附近放映无声电影,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武士道”精神。
  1952年,峄县电影队不定期到境内城乡放映电影,初为无声电影,后为有声电影。曾放映的影片有《中华儿女》、《翠岗红旗》、《白衣战士》、《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以及苏联故事片《光明照到高地村》、《侦察员的功勋》等。在枣庄、齐村等地放映电影,是利用厂矿大院、学校操场或将街巷堵住一头把守,售票放映。大多则为包场放映。
  1959年,城区内枣庄电影院落成后,使用35毫米提包放映机放映电影,每天放映二三场,多则七八场,每月收入二三千元,多至七八千元。1961年枣庄煤矿俱乐部建成后,也使用35毫米放映机放映电影。
  60年代,加上红旗剧院,城区电影放映院共三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枣庄影院放映工作基本瘫痪,每天只放映一二场未被查禁的少数片子,每月收入二三千元,只能维持职工的基本工资。
  1972年,税郭人民公社作为全市山区公社试点之一成立电影放映队,使用8.75毫米放映机和脚踏发电机。
  1973年改用汽油发电机。1977年4月,省电影公司于德州举行“文化大革命”后的全省首届幻灯汇映,税郭公社电影队女放映员李秀荣现场演唱操作《绣金匾》幻灯节目,受到与会人员赞扬,获幻灯汇映优秀奖。
  70年代,境内各公社先后成立电影队,巡回到各大队放映。放映的电影多为《沙家洪》、《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八大样板戏”。70年代末期,城区电影放映场所增加光明影院、十里泉影院等五处,累计为八处。
  80年代,安城、永安、齐村、周村先后建成乡镇(公社)影剧院,西王庄、孟庄、渴口、税郭等乡镇(公社)先后建成露天电影院,齐村、黄庄、西王庄等乡镇(公社)共建成20多个村(大队)办电影院。
  1982年,市中区露天电影院在荣华里建成,每天放映国产或进口影片一至二部,票房收入一二百元。另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制作、放映幻灯片。
  1983年区电影队美工韩齐进制作的幻灯片《当代青年的楷模一张海迪》,获全市评比二等奖;1984年制作的《计划生育一只生一个好》,被市电影公司评为本年度最佳幻灯片。1985年,区露天电影院改建区委办公楼。1984年,永安乡聂庄村郭宪保,投资兴建全区第一家个体电影院,能容纳观众500余人。1985年1、10月,此院放映收入6000元,观众14万人次。其间,为农民放映普法知识讲座电影近百场。
  1980、1985年,城区电影放映场所增加工人影剧院、枣庄供电局俱乐部等七处,累计为15处。1982,1983年,枣庄影院更新放映设备,刷新、装修门面,以优质服务和舒适的环境赢得观众,所完成的放映任务列全市之首。1959-1985年,枣庄影院共放映电影三万多场次,接待观众3000万人次,放映收入400多万元。
  第三节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1958年7月,郭里集乡治所院内安装一只广播喇叭,利用电话线路传送峄县广播站节目。年底,郭里集人民公社安装一台30瓦变压器,架设广播线路,有六个生产大队通播。1959年,黄庄、齐村人民公社接通有线广播。1964年,境内有八处人民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其中各塔埠等六处人民公社各配置150瓦扩大机一部。1969年,境内11处人民公社全部建立广播放大站,共架设广播信号线、馈送线170杆线公里,用户喇叭有8719支,生产大队通播率为85写。
  1964、1970年,各人民公社广播放大站配备二三名招聘人员,其工资从收取喇叭维修费中开支。1971年始,各放大站事业费(含聘用人员工资)统一由区(镇)自筹解决。
  1976年,市中区广播站有Gr2X275扩大机一部,601录音机两部,701录音机一部,电唱机一部。全区有广播信号线和馈送线共计235杆公里,389线公里,用户喇叭有10348支,生产大队通播率为90%。1979年,城市街道居民安装广播喇叭的有1000户,街道广播线路有18杆公里,27线公里。是年郊区人民公社由于城市扩建、线路隔断和杆路不规范、不能保证畅通等原因,其通播大队由35个下降到5个。1984年,各公社新架设馈送线路共73杆公里,230线公里。区内开始有15个村队按照有线广播“三化”建设要求整顿了村内广播网。1985年,区广播站主要设备有:Gr2X400扩大机一部,控制台一部,Gr前增音机一部,L、601录音机四部,L、602录音机两部,输出配电盘和电流配电盘各一架。11处乡镇广播放大站拥有14部扩大机,总功率8216瓦。区驻地到各乡镇的广播信号线共计55杆公里,135线公里,全区各乡镇通往村的馈送线为296杆公里,596线公里。全区219个村,通广播的有189个(其中114个村达到专杆专线),通播率为86.3%。市郊乡实现村村有广播。全区用户喇叭为23305支,其中动圈喇叭8963支。喇叭入户率为54%,音响率为960001976年区广播站建立后,全天三次播音,计7小时15分钟。因仅有5名通讯员,内容以转播上级各台站节目为主。自办文字节目有《本区新闻和报纸摘要》,每天三次播出,每次30分钟。1979年,通讯员发展到20多人,广播站开始自办《文化与生活》专题节目。除星期日外,《文化与生活》节目每天午间和晚上两次播出,每次15分钟。《本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改为《本区新闻》,每次播出时间缩短为15分钟。1984年7月,开辟专题节目《农业科技》、《新风赞》、《卫生与生活》、《致富经验介绍》、《学习与时事》、《青年园地》。除星期日外,每天午间、晚上两次播出一个专题,每次15分钟。市中区广播电视管理站自办节目在全市区县广播电视站自办节目评比中获第一名。是年,全区共有专、兼职通讯员120余人,全年收稿件3000余篇,各级新闻单位采用2398篇,采用率为80%。1985年9月,增加((农家之友》、《法制园地》、《报刊文摘》专题节目,开办《今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介绍》、《市区影剧院消息》两个服务性节目和一个《广告文艺》节目。全年来稿件2621篇,各级新闻单位采用1741篇,采用率为66“%。此外,广播站自采稿件250篇。
  乡镇广播放大站的业务工作,是在保证转播好区广播站节目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不固定的自办节目。节目内容有本乡镇新闻、当地经济信息、科技讲座、表扬本乡本土好人好事等。
  1984年12月,市中区广播电视管理站成立音像管理科,对城乡27户集体、个体音像放映经营户进行管理。
  至1985年底,境内营业性闭路电视录像放映馆有40余家,当年有160盘淫秽录像带被收缴。其间区站的电视管理业务仅此一项。
  史志、报刊。
  《市中区概况》,是1982、1984年区地方史志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资料书,32开本,1.5万字,出版供内部参考。
  内容涉及当时一城一乡的市中区区划范围的建置、环境、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卫生、人物、古迹和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市中区组织史资料》,为区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写。1983、1985年,区党史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北京、上海、南京、徐州、青岛、济宁、充州等地走访张光中、丛林、郭志远、赵庆升、王磊仔L良民、张协、栗志成、杜季伟等:0多IIft革命老同志,抢救一批重要资料。同时查阅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档案馆、南京档案馆、山东档案馆、济南市档案馆、济宁档案馆、枣庄市档案馆及市中区档案馆的档案资料1000余卷。搜集有关枣庄地区共产党组织机构沿革,人物回忆录和简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枣庄地区伪顽政权组织、武装及其活动情况等文献资料,共约460万字。1985年,区党史办公室按照“分时期、按系统”的编纂体例,着手编纂《中国共产党枣庄市市中区组织史资料》。内容包括1926、1987年市中区区乡(镇)以上党组织和同级政权、军事、统战、群团系统的组织机构沿革及领导人名录。按中共历史时期立章,章下概述中共枣庄地方组织的主要工作活动。
  《抗敌报》,是1937年10月中共鲁南中心县委在枣庄组织抗敌后援会时出版的抗日报纸。由孙伯鲁主编,在中兴中学同仁宿舍印刷厂编辑出版。
  因主编撰文揭露法西斯触及中兴中学校长胡季珊,《抗敌报》只办一个月即被迫停刊。
  《枣庄矿工》报(周刊),是境内出版的中共枣庄矿务局委员会机关报。
  1958年2月28日创刊时,名为《枣庄工人报》,后经三次停刊,二次更名,一次易主(曾改为中共枣庄市委机关报),至1985年,《枣庄矿工》共出版655期,发行224.8万份。
  《枣庄日报》,是境内出版的中共枣庄市委员会机关报。1958年6月创刊时,名为《峄县农村》报。至1980年,共经四次易名,二次停刊。1985年,《枣庄日报》机构、设施已比较健全。
  《枣庄日报》编委会下设总编室、采访通讯部、印刷厂等10个部门和单位,共有办报机关人员92人,工人41人。
  1960~1985年,境内还设有省《大众日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枣庄记者站,随时向省社、台供稿。
  《风流》文学双月刊,是境内市文联公开发行的杂志。1978年9月创刊时,名为《枣庄文艺》,自办发行。1981年更名《抱犊》,第四期起改为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4月更名《风流》,有编辑四人,期刊最高发行量为1.5万册。
  1976、1985年,境内市属部门创办的内部期刊《电影介绍》、《新歌词》、《枣庄卫生》等共16种。
  境内出版发行工作:1976年2月,市革命委员会在境内设立出版办公室。至1985年,出版办公室推荐出版书籍11种,自编出版书籍四种,核准出版刊物17种。
  1977年,齐村区(山亭区)新华书店在境内建立。
  1975一1985年,市新华书店(前身峄县新华书店,1955年10月在枣庄镇设门市部)先后在境内设立中心门市部、图片门市部、十里泉门市部、外文门市部、龙头门市部。1985年,市店销售图书293.8万册,金额167.6万元,年末库存图书61.7万册。
  第四节档案。
  1958年,境内人民公社开始建立档案室,收集、整理档案。1958年10月至1962年5月,枣庄人民公社有档案室1间,档案橱2个,收集档案32卷,其中“永久”21卷,“长期”11卷。
  1962年6月至1980年1月,市辖枣庄镇及至市中区档案室,档案橱逐渐增至8个,共收集档案968卷,其中“永久”363卷,“长期”376卷,“短期”229卷。
  198。年2月市中区档案局建立后,拥有档案库房三间,资料室一间,办公室二间,档案橱16个,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档案局每年年初集中力量收集、整理各级部门上一年的文件,区别价值,划分保管期限,立卷归档。1981年,区档案局对馆藏档案全部进行鉴定,剔除重份的无保存价值的文件,重新组卷。共鉴定档案370卷,对馆藏资料进行分类编目,造册登记,专橱排列存放,并编制永久、长期、短期三本案卷目录及文件分级目录。此外,购买吸尘器、温湿度计、去湿机、灭火器器械以及樟脑精药品,严格执行防火、防尘、防潮、防蛀、防盗、防阳光“六防”规定和库房管理制度。
  1982年2月至1985年10月,区档案局共收集整理档案2046卷,其中“永久,"533卷,“长期"683卷,“短期,"830卷。1985年,区档案局对1980、1985年收藏的所有文件,改按文号排列立卷为按使用价值排列立卷,共调整59卷,其中长期24卷,短期35卷。着手编制文件卡片、人名卡片、全宗名册及档案存放索引等。同年8月,帮助永安乡、安城乡整理档案353卷。
  截至1985年10月,区档案局共有馆存档案3046卷,其中“永久”917卷,“长期”1070卷,“短期,"1059卷。编印专题参考资料3本。提供利用档案1011卷次,资料328册次,接待查档人员752人次。
  1985年,境内有枣庄市档案馆、枣庄矿务局档案处、市城建局档案馆、山亭区档案馆和市直机关83个档案室。1959-1985年,市档案馆共整理档案11185卷。1985年市直机关档案室存档17748卷。
  第五节展览。
  阶级教育展览1964年,枣庄镇办起阶级教育展览馆,展览内容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群众进行阶级对比教育。9月25日至12月9日,组织近二万人参观展览。1975年至1985年,在枣庄矿务局展览馆先后举办枣庄矿区阶级教育展览、枣庄矿史展览、“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成果展览、建国三十五周年成就展览、科技展览等。其中枣庄矿史展览、建国三十五周年成就展览,参观者共达30万人次。
  邮展1981年1月1日,市中区文化馆举办元旦集邮展览。展出地点区文化馆展室。共展出韩齐进、陈建华、贾森、郭孝森、王伟、许金民等人收藏的国内外邮票2800余套,分5个专题,48个展框。区文化馆美术工作者韩齐进为邮票展出设计、刻制纪念邮章一枚。邮展期间,进行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销售服务。邮展观众达2000余人。《集邮杂志》、《山东邮电报》、《枣庄日报》均报导了邮展盛况,并刊登了纪念邮章。此次邮展共收到国内外集邮爱好者贺信、索取纪念邮章印记和交换邮票信件300余封。住美华侨王立夫先生及住泰国华侨杨烈辉先生来函祝贺、索取纪念章印记和交换邮品。区文化馆向参展邮票收藏者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录》一册。
  灯展从1982年无宵节起,城区每年都举办灯展。1983年,枣庄煤矿参展灯多达30余种、130多个项目。
  花灯有人物、动物、器物各种造型,融扎、裱、绘和声、光、电为一体,盏盏玲珑剔透,维妙维肖。灯展举办三天,观者数十万人。
  第六节文物古迹。
  古代文化遗址境内已查明的商周以前的文化遗址有10处,这些遗址大多包含两个时代以上的遗存。
  陈刘耀遗址坐落于西王庄乡陈刘耀村东南半里许。是台形遗址,有南北两个台,两台距离约1.5公里。北台子为峄县八景之一,名曰“刘伶古台”,破坏严重,基本荡平,残存在长、宽各约50米的高地上。已采集的标本有斋足、豆把、鼎腿、器口、器底等。分夹砂、夹蚌片陶和泥质陶两种,黑衣陶居多,灰陶次之,红陶极少。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另外还有石刀、石镰、鹿角器、铜钵、带钩、铜链等。南台子长、宽各约20米,保存较好,地面散见许多人骨、兽骨、陶器残片,还有高足、豆把、罐口等。夹砂红、灰陶较多,泥质陶次之,饰绳纹、附加堆纹。从遗物特征分析,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暨商周文化类型。1980年,是遗址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大堰遗址坐落在郭里集乡丁庄东南0.5公里处。峰城大沙河上游河水绕遗址东面、南面向西流去。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呈台形。从南侧和西侧的断面上看,耕土以下文化层堆积达两米许,有明显的灰坑、红烧土、炭灰痕迹,并有大量陶器残片。在遗址采集到鬲腿、鼎足、罐口、豆座、纺轮等。夹砂红陶居多。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网纹、指甲纹。另外还采集到蚌镰、鹿角器、砺石等。从获得的标本分析,属商周文化遗址。
  黄楼遗址坐落在西王庄乡黄楼村西北150米处,现存面积约750平方米。在遗址上采集到扁、罐、篡、钵、碗等夹砂陶或泥质陶残器,多为灰陶、褐陶,红陶、白陶极少。另有石铲、石刀,均系磨光单刃。遗址因砖窑用土而破坏。从获得的标本分析,其年代当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330米,墙基无存。城内南部是庙前村,村东北有一处商周时代遗址。城外东南残存一土台,当地人称为“烟墩”。
  城内地面散见陶器残片,多为筒瓦、板瓦、瓦当、豆、杯等残部,均系夹砂灰陶,饰绳纹、布纹、弦纹等。故城无文献记载,据对陶片标本分析,当为汉代,亦或更早,有待考证。
  土城故城位于孟庄乡峨山口村西北处。墙基无存,据迹象观测,南北、东西各约千米。城址中部隆起一土台残址,长100米,宽60米,当地居民称为“点将台”。故城地面散见许多陶器残片,灰陶居多,红陶次之,饰绳纹或凹凸纹,多系板瓦、筒瓦。故城西南部为冶铁遗址。故城当地人称“土城”,据对陶器残片标本分析,故城年代似为汉代。
  古代墓群。
  渴口墓群,位于渴口乡钓台山之阳,渴口乡砖厂之内,墓区面积1.5万平方米。墓葬有石室、石匣墓两种,有大、中、小型之分。大型墓有墓道、前堂后室、耳室,前堂叠涩封顶,后为双室。
  中型墓亦有前堂后室,多为单室墓。小型墓即为石匣墓,有单室、双室或三室连在一起,结构简单。一部分墓石有画像石刻,为弧面浅浮雕,有人物、楼阁、西王母、博戏、十字穿环、菱形等图案。
  出土器物陶器最多,还有铁刀、铁削、铁剑、铜魁、铁插、铜镜、玉含以及半两钱,五株钱、蚁鼻钱、大泉五十、货泉等。墓群当属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家族墓地。至1985年,共清理墓葬126座,出土器物1200余件。
  古代瓷窑、冶铁址。
  境内盛产瓷土、耐火粘土和白奎,制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已发现的南北朝窑址,盛产青瓷。隋至初唐,则是烧制青釉瓷的兴旺时期,齐村附近诸窑烧制的青瓷,器物造型朴实稳厚。北宋时出现白釉褐花装饰。金代中期受磁州窑风格的影响,白釉黑花成为主要产品。明代黑釉器后来居上,出现以生活用器为主的黑瓷。到清代,黑釉被列为土贡品。
  苍峰铁矿,为鲁西南一带大型矿床,东西向分布境内,汉代土城冶铁遗址即处在此一矿带上。遗址以东数里外的刘岭铁矿,于今仍在开采。
  凤凰岭窑址坐落在渴口乡凤凰岭村东北300米处。修水库时窑址受到破坏,窑址中心区不明,面积尚存100平方米。在水库东坝底部发现瓷片堆积,可辨认器型有碗、盘口壶、高足盘、罐等,釉色多为青釉,有的出现冰裂纹,装饰花纹有弦纹、划纹。窑具有三叉支钉、垫圈、垫饼等。窑址标本为青瓷窑系,年代为南北朝至隋代。
  ,齐村窑址坐落于齐村镇齐村西北隅沙河两岸,部分地面建有民房。河边、路口、田埂可见大量瓷器残片及煤渣,有的地方瓷片堆积达2米厚。当地居民称遗址为“沙壶场”、“张家窑”。可辨认的器物有碗、钵、灯、罐、盆等,其中碗的数量最多,多施黑釉、酱釉,少量施靛蓝釉,碗底拍印文字、图案或符号,如“王”、“马”、“金”、“盛”、“天东”、“寿北”、“三金”、“=”、“X”及花瓣、方格等。窑具有垫饼、支垫等。器物施釉均匀,表面光润,碗内底心、碗外圈足不涂釉,采用的是金代始出现的砂圈叠烧技法。窑址应属于明清时代。
  土城冶铁址位于孟庄乡峨山口村土城故城的西南部。《峄县志》载:峨山“其阳土城有铁牛隐土中,……旁一铁簸箕倒植土中,……其铁不纯,颇杂砂砾,殆昔冶者炉底耳”。土城城址中部隆起的土台子(“点将台,’),其南部分布铁渣最多,其中的“铁簸箕”已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运走熔化,而“铁牛”因体积大仍埋在废墟之中。据考查推断,“铁簸箕”和“铁牛”是汉代椭圆形竖炉炉底和停炉后留在炉内的凝结物,它为研究汉代冶铁及工艺技术提供出可贵的实物资料。
  古代建筑。
  桥梁境内已知的古代桥梁共13座(见《交通》章《桥涵》目),明清时代的居多。现6座纪废,7座尚存。西王庄乡碌4桥,用碌碑作桥腿铺架而成,长15米,宽4米,高2米,现依然存在。西王庄乡傅刘耀村西的醉仙桥,是已知的最长的古桥,长30米,宽5米,高3米,共5孔,建于明代,现已纪废。
  六合桥,位三合街南首,南马路西段,为东西向青条石三孔铅版桥,两端八字开口,两旁桥栏侧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此桥,“捐货募化窑厂客商泰兴斗行、义和店……”共47家商号,联名“勒石志之”。枣庄早期商业市井,可据石窥斑。光绪十七年“重修六合桥”碑载:此桥“为东西通衙之津梁(炎砖微古驿道桥梁),不知创自何始”,“募化重修谋于邑内人士”,“中兴官窑捐钱二百千,李朝相十千,金明远八千……”。李、金均当地士绅大户。
  1945年前后六合桥纪废埋没。清代两幢桥碑在90年代初改造旧城中被发掘出来,运存市中区文化馆。
  寺庙唐宋至明清时期,境内佛教、道教大兴,四处兴建道观、庙宇。后因战乱和自然剥蚀,大部分均已纪废,少部分在废墟中尚存点滴古建筑遗迹。境内共有寺庙70余座(见《宗教》章),其中唐、明代的最多,清代次之。
  税郭镇天齐庙是较大的道观,建筑面积3335平方米,建于唐代,已纪废。其他知名道观有,元朝大德年间重修的十里泉许池龙神庙,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十里泉苟卿祠等。税郭镇税郭村西的公福寺是较大的佛教庙宇,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建于唐代,已纪废。
  其他知名庙宇有:渴口乡凤凰岭村的甘泉寺,亦称龙窝寺,寺内一泉,因其水甘冽而得名。甘泉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建筑面积798平方米。寺旁于清朝嘉庆五年立窑神庙,庙旁立窑神庙碑,碑文求窑神老君保佑煤炭开采业兴旺发达,同时记载了枣庄煤炭开发的简略历史。现存庙宇3间,庙碑2幢。西王庄乡护君山白衣大寺,建于唐代,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已废。永安乡李庄村湖山寺,建于唐代,有3间正殿,6间配房,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现仅存松树一株,银杏树一株。
  位于城区大洼街的枣庄清真寺是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末年,历经沧桑,几经修葺,1981年由枣庄煤矿出资重新修建而成,基本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清真寺座西朝东,大门为硬山式门楼建筑,其它建筑物多处于以东西轴线为中心的对称平面上,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6米,占地3600平方米。内分前后两院,共有殿舍50余间。寺院西端为大殿,是明、清硬山式建筑,内外八柱,木梁结构。清真寺建筑具有明显的汉族建筑布局形式,与新疆等地以弯窿顶式建筑为主体的中亚式清真寺建筑有显著不同。在风格上只保留某些阿拉伯与伊斯兰教的建筑特点,如寺院门窗形式一律为n型,涂成绿色;大殿内部沿墙顶部一周饰葡萄花纹图案,间以阿拉伯文。
  古代景观。
  许池绿波是清朝乾隆年间《峄县志》所载“增城八景”之六。许池,即许池泉,亦即十里泉,在原峄县城北十里处,南北长90米,东西宽60米,由珍珠、贯珠、东珠、玉珠、岭雨、沸鼎、金华、绿波等泉汇集而成。许池“列泉无数,皆自平地仰出,沙石澄清,芹藻缤纷”。泉水沸腾清流,绿波千层。池边垂柳倒映,翠竹修长。池中建有一条用石板搭成的九曲小桥,连接湖心亭。
  “时有嘉鱼(龙眼鱼).··…游泳聚亭下”。许池四周分布水榭亭阁,北有大佛殿,西有关帝庙,东有荀卿祠。碑揭载有元代重修庙宇。十里泉近百年失修,殿舍纪废,碑竭流失。1966年以后,十里泉一带逐步建成工业区,地下水大量开采,泉池干涸,“许池绿波”风光面目全非。
  刘伶古台位于西王庄乡陈刘耀村东南约半里处。为“增城八景”之七。
  刘耀村在古代称作刘伶庄,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姓名命名。刘耀村南有两个土台对峙,南台俗称“樊梨花点将台”,北台称“刘伶ff酒台”。《峄县志》载:“台之西为刘伶墓,巍然一大家”。家前碑刻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齐乘》载:“伶墓所今名刘耀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m酒处”。今刘伶台残存面积约2200平方米,呈长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40米。据传,刘伶自沛地驾鹿车来游,于台上豪饮杜康酒,因过量而长卧不起。醉卧间,壶中酒倾倒在河水里,河水经年散发酒香。醉卧之台,称作刘伶台。古时刘伶台附近大小泉眼数十个,山光岚影,十里松风,平林漠漠,绿草如茵,梨枣桃杏,遍布田野。
  每逢春暖花开,文人雅士携酒革食来欣赏风光。70年代,十里泉电厂开发地下水,刘伶古台附近泉水“喷珠吐玉,扬雪飞花”的胜迹不复存在。
  古树名木银杏:西王庄乡傅刘耀村结义庙旧址有银杏两株,东西并列,枝叶交接。一株高25米,围3.87米,冠11米X13米;另一株高25米,围3.85米,冠11米X13米。传说,此两株银杏为唐贞观初年建庙僧人所栽,距今1350余年。渴口乡甘泉寺原有银杏两株,现存一株,树高22米,围2.4米,冠6米X7米。传说,明万历十八年(1590)栽植,距今395年。市郊乡东山阴小学有银杏一株,高22米,围3.“米,冠18米X14米。原系湖山寺庙产。传说,为唐末僧人所栽,距今1000余年。现有护根池坛,银杏枝叶繁茂。永安乡湖山寺旧址有银杏一株,高15米,围3.3米,冠19米X14米。
  传说,此树与东山阴小学银杏同时栽植,二株南北相望。税郭镇玉皇庙村有银杏一株,高10米,围2.2米。1946年截去树冠,萌发新枝。传说是清代栽植。孟庄乡峨山口村南园有银杏一株,干高10米,围3.8米,冠160平方米。
  传说是元至元年间栽植,距今约650年。
  国槐:市郊乡雷村有国槐一株,高16米,围3.43米,传说是明初所栽,距今600余年。安城乡纪官庄有国槐一株,高15米,围3米。传说有碑记载是明弘治五年(1492)栽,距今493年。
  永安乡蔡庄有国槐一株,高10米,围2.2米,冠15米X13米。传说是清康熙年间栽植,距今270余年。齐村镇柏山村关帝庙旧址有国槐一株,干高8米,围6米。树干中空洞穿,常作村童捉迷藏处。干枝一半枯死,主干上端有新枝萌发,生机盎然。传说,此树于唐代栽植,据今1000年以上。孟庄乡小尚岩村有国槐一株,高7.8米,围3.6米。传说有千年树龄。每年正月,有迷信村民剥取小块树皮,配以草艾,火熏驱病。干多伤痕,老枝干枯,而新枝茁壮。
  柏:渴口乡钓台山有古侧柏一株,高12米,围1.4米,冠6米X7米。传说,明泰昌元年栽植,距今3“年。枣庄清真寺有云柏一株,高16米,围2.5米,冠·12米X7米。干高2米处结一“瘦”。传说,为明代刘宗锡在后花园栽植,距今约四五百年,先于清真寺。又称,苍柏虫L立而生“瘦”,当在50。年左右。
  黄连木:渴口乡郭村有黄连木一株,高34米,围5米,冠76平方米。传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栽植,距今282年。
  毛白杨:永安乡马场村北水库边有毛白杨一株,高16米,围3.5米,冠21米X18米。传说,清乾隆三年(1738)栽植,距今247年。马场村东山前有毛白杨一株,高17米,围2.7米,冠20米X17米。传说,有170年树龄,当在清嘉庆年间。
  皂英树:枣庄清真寺有皂英树一株,高15米,围1.8米,冠15米X14米。干上分2枝6股,枝叶状似蓬伞,多年未开花结实。传说,树龄在百年以上。
  棠梨树:中心街枣庄百货大楼以西百米处有棠梨树一株。传说,此树在清乾隆年间生长在坟地上。1921年,南马路西段南侧以此树命名,称“棠梨树街”。1960年前后,树高12米,围3米,树冠两半部每年枯荣交替,众感奇特。是年秋,棠梨树被李姓砍伐。此后树根萌发新枝,现树高8米,围1.2米,冠8米X9米。
  馆藏珍品铜泡车马饰。1979年春在渴口公社刘庄大队征集。通高1.2厘米,体长6.4厘米。表面饰浮雕龙纹,绕以云纹。内有反书铭文三行八个字:“十四年十一月布给”。铜泡年代为战国时期,现存市博物馆。
  明腰牌1982年在税郭公社出土。铜质,圆形,直径7厘米。正面铸一凸面金钱豹,上面有阳文“豹字三百四十一号”,背面铸阳文“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一律论罪,借者及借与罪同”‘此牌铸于明代,现存中央军事博物馆。
  王山头画像石狩猎图1982年冬在齐村镇王山头村征集。石面纵20厘米,横125厘米。浅浮雕,画面为狩猎图。左边有隶书题字14行,约170字,除第一行尚可辨认为“延光三年十一月七日朱雀纪失母口”外,其余文字已无法辨认。延光三年属东汉年代。现存市博物馆。
  现代纪念物。
  白骨塔1911年(清宣统三年))3月,中兴煤矿公司将1893年半截筒子小窑透水事故中死难的300多名矿工的骨骸及其他地主开办的小窑旧址里许多死难矿工的遗骨同时挖出,集中埋葬在南马路西头路南,并在上面建造一座高6米,周长12米的青砖结构六角圆形宝顶状两层纪念塔,塔南面上方镶石镌刻“白骨塔”三个大字。后以此作为祭奠死难矿工的地方。
  同春堂药店1932年10月,郭子化受中共徐海埠特委派遣,以行医为名,肩挑药箱来到枣庄。先住在枣庄老街南门外的宋家店,后在老街西门外鸡市口胡同租赁林秸篱笆草房一间,行医售药,开办“同春堂”药店。以此为掩护,广泛联系、教育群众,恢复和发展一批党员。1934年店房扩展到五间,丛林、郭致远、王寿山先后来店工作,同春堂药店成为中共枣庄矿区工作委员会、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机关所在地。1936年6月,因叛徒破坏,郭子化关闭同春堂药店,离开枣庄。
  德顺兴药店位于城区南马路113号,为一高7米、面租32.5平方米的二层旧式砖木小楼。1933年前后,中共党员邱焕文开办的德顺兴药店为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书记郭子化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络点之一。1934年4月,德顺兴药店与李韶九开办的“中美商社”合并,在本店成立枣庄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合作社由李微冬任理事长,郭子化、邱焕文、褚雅清、李韶九任理事。合作社在药价上与中兴煤矿公司“中兴药室”作斗争,合作社收入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1935年,在德顺兴药店旧址成立枣庄医药业公会,李韶九任会长。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德顺兴药店一直是中共枣庄矿区党委(后为边区特、委)秘密活动的场所。
  正泰洋行位于枣庄火车站南200米处,东距市面粉厂约100米,南离车站街小学60米。旧址大门向北,内为四合院。1939年初,日军在此开设“正泰洋行”,又称“枣庄国际公司”,公开经营百货商品,秘密进行谍报活动。同年8月,中共枣庄情报站负责人洪振海、王志胜等人,第一次血洗洋行,打死、打伤3名日特掌柜,缴获长、短枪各1支。1940年8月,鲁南铁道大队第二次血洗洋行,杀死日军13人,翻译1人,缴获长、短枪6支,手表、怀表100余块。铁道队夜袭洋行声威大振,“血染洋行”的战斗故事流传至今。
  开封林城区牛村之西,西沙河之东的高岭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余米,里面原有近千座坟墓。1942年日军从河南开封招骗4300多名劳工来枣庄煤矿挖煤。在其“以人换煤”的政策下,不足三年,绝大多数劳工被折磨致死。死后全部埋葬于高岭水塔周围,有的一人一坟,有的数人一坟。
  少数坟前留有木牌,上面写着死者姓名,多数坟前没有标记。因埋葬的多是开封人,故称此处为“开封林”。建国后,坟墓逐渐平掉,水塔周围建起民房。
  第三章体育。
  第一节传统体育。
  市中区传统体育主要是武术。
  1908年,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公司)巡警局曾邀请精通武术者传授武艺为公司服务。1930年,河北沧州武术师李广菊(回族)应聘在中兴公司设场教拳,成名弟子有王庆祥、石均惠、虞宝森、刘金城等。1931年,沧州六合八极拳师、中兴公司矿警队大队长韩化臣聘请济南西关武术师左双勇(号冠军,回族)任矿警队排长。左双勇在“洋房子”(现中心街市中区医院门诊大楼处)、清真寺设场传授昆仑派拳术,徒众百余人。同年韩化臣、左双勇、李广菊联名特邀沧州“吴氏八极拳”第六代传人吴秀峰(绰号昊聋子,回族)来中兴公司传艺。昊秀峰在清真寺设场,各家弟子50余人投其门下。
  他对各家所传套路、功法进行整理,使“六合八极”门广为传播。由此,枣庄曾被南北武术界誉为“A极拳”的第二故乡。建国前,中兴公司许多由外地来的“煤师”等技术人员及少数工人也传入不同门派的套路,如“洪拳”、“太极拳”等。
  市中区民间武术,主要沿袭自发性的弟子从师学艺的旧方式,在家庭或特定场所传习。建国后朱柏林的“八卦掌”、王云霖的“形意拳”在当地影响颇大,曾分别于火车站、郭村、南郊等地设场,徒众各数十人。1984年,朱柏林、王云霖赴青岛参加“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录相表演”。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后,市中区出现“武术热”,武术训练班、武术馆相继开办。1984年10月6日,“兴华武术馆”成立,设馆清真寺,石均惠任馆长兼总教练,虞宝森、刘金城等7人任教练,武术训练每月一期。至1985年11月,参加训练的计800人次,学习“六合八极”门弹腿和器械套路等。
  市中区将武术列入学校课程由来已久。在中兴公司最早学拳的大洼街李效忠(回族),于1930年前在清真寺设塾并授武。1939年及以前,李效忠曾被聘为三合庄小学、南马道小学体育教师,他把武术基本功和若干套路作为主要教材。1964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项目正式列入学校体育教材后,枣庄镇各校开始普及少年拳。南马道小学曾在班级之间开展集体表演。
  1976年,东方红小学(即南马道小学)组织百名学生参加的校武术队,配合文艺宣传队到街道、工厂、农村表演。
  1977年从东方红小学、大庆小学选拔武术队员组成的“市中区青少年业余武术队”,1978年被纳入市中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编制。
  1978-1985年,市中区体委多次组织业余武术活动。1978、1981年,市中区业余武术辅导站先后于区体委大院、人民广场举办六期业余辅导活动。戴海峰、丁毅任辅导员,参加训练者180余名,于早晨上班前学习“练功十八法”和太极拳、剑、刀、棍。1984年6.10月,在区体委院内举办四期市中区武术馆业余短期训练班,学员计1859名,其中女学员515名。学习“武术基本功”、“六路短拳”、“洪门降龙棍”、“昆仑紫霞剑”等12套路。1984.1985年,区体委4次召开老拳师座谈会,研究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数次举办武术选拔赛、表演赛和比赛大会。
  市中区传统体育项目还有石锁、石担、毽子、跳绳、秋千、摔跤、“斗鸡”、“厮马”以及草石为子、划地为盘的庄户棋一“憋死猫”等。“斗鸡”、“厮马”为少儿玩耍项目。前者,二人相对,各人一腿站立,一腿横曲并由双手抓控,双方跳动,以膝撞击,倾者为负;后者,三人为一坐骑,骑者被后一人躬身颈擎,被前一人双臂夹胫,两坐骑相遇,骑者仰厮拉拽,倾者为负。
  民间社火杂耍,熔武术舞蹈、戏曲小调为一炉,具有欢娱健身的体育性质。30年代初期,枣庄矿警队排长左冠军与弟子史忠廉、戴长轩等组成的社火班,每年从初一到十五常在街头表演高跷、狮子、早船,尤其“四蟹抢船”,是属高难度的杂技动作。80年代前期,传统社火于春节或重大纪念活动日偶在枣庄矿里或城区街头出现。
  第二节学校体育。
  学前体育。
  1978年,市中区机关幼儿园设游戏课,备有压板、转椅等器具。1985年,城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每周设体育课2、3节。体育课多以游戏及幼儿体操为主,寓体育锻练于游戏之中。体育活动器材一般备有幼儿三轮自行车、滑梯、木马、独木桥、木哑铃、攀登器、跳绳、藤圈、铁环及各种规格的球等。节、假日一些幼儿园举行小型运动会或专题表演。
  中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1928年,教学内容主要有徒手操、游戏、田径、篮球。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后把体育作为奴化教育的手段,体育课每周两节,多数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有列队、手榴弹等军事训练,有“新民操”、篮球、排球、乒乓球、跳高、跳远、急跑等。课堂教学过程大体是:队形队列练习,体操活动,分散自由活动(多是少数人打球,多数人围观)。每天正课前设早操。
  建国后,每周仍设两节体育课,共90分钟。体育课内容和课外活动内容逐步增多。1956年,南马道小学教师戴友村自制草垫子、跳高架、单杠、双杠、篮球架等简易器材,各校教师也动手自制体育器材,使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到20多个项目。项目包括队形队列四面转法练习、篮球、排球、乒乓球、垫上运动、团体操、平衡木、单杠、双杠、武术、长跑、短跑、障碍跑、跳高、跳远、手榴弹、垒球、拔河、跳绳、踢毽子等。
  1958~1960年“大跃进”期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上是劳动课取代体育课。1961年起,恢复体育课传统上法。1965年,各学校自制水泥乒乓球台,普及乒乓球活动,南马道小学开展得最好,受到省体委表彰。同年,该校试行眼睛保健操。1967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军钥}代替体育课,内容主要有队形队列、四面转法、手榴弹、障碍跑和甸匍匐前进等。
  1976年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步入正轨,活动项目增有足球、爬杆、平衡木、跳箱、山羊、简易徒手操、甲组拳、乙组拳、拍球跑、托球跑、吊瓶跑、行进间单脚跳等。
  中学体育教学:1962年创办的枣庄镇民办中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及一些课外活动,内容有篮球、乒乓球、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手榴弹、单杠、双杠、简易体操和广播体操。1969年,东方红小学戴帽中学的体育课改为军训课。1976、1982年间归属市中区的第九、第十五中学和1984年新区划后的11处乡镇中学,他们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内容比小学增加有越野跑、铅球、铁饼、标枪等项目,并将直观法、语言法、练习法、比赛法、完整和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应用于体育教学。
  体育课观摩评比:1979年,省教学研究室在枣庄召开全省体育教学使用新大纲和教材研究会议,市中区部分体育教师出席,并且观摩市直学校及市中区小学体育教师戴友村、丁毅的体育课。此后,中小学制订体育教学常规,使用统一课本,编写教学计划,结束过去“放羊式”的体育课型。1982、1985年,市中区教育局、体委每年组织体育课观摩评比,评分细则分课前常规、课堂常规、课后常规及评分办法,计23条。1985年增加评选优秀体育教研组一项。是年评比结果,回民小学、郭里集乡民主小学的体育教师获优秀体育课奖,市郊乡、郭里集乡中心体育教研组获优秀体育教研组奖。
  体育比赛田径运动会:1938-1945年,每年区境内较大的学校都要派代表队参加峄县学校田径运动会。
  竞赛的项目有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手榴弹、吊瓶跑、“钓鱼”跑、二人三足走、穿麻袋竞走、呼名竞走、障碍跑等。1942,1943年,县立枣庄小学(即南马道小学)参加县境内包括日本子弟小学的比赛,因耻于“东亚病夫”这一诬蔑性称谓,赛前倍加训练,比赛连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51年,枣庄镇举办小学田径运动会。1952-1963年,各校不定期举办校内田径运动会。
  1964、1966年,各校有计划地组织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一般在同级部进行比赛,以班为单位参加,各班代表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赛前训练。1964年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各校组队参加,南马道小学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66、1975年,学校田径运动处于低潮期,“放羊式”体育教学和军事训练取代以田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各校极少组织田径运动会。
  1976--1985年,共组织中学、小学大型田径运动会8次。
  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包括:60米绳、100米绳,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赛跑,4X100米接力、4X2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跳高、跳远、铅球、手榴弹、铁饼、垒球、标枪、三级跳远、三项全能、五项全能等。赛前各校均先举办校运动会进行选拔,随后由体育教师组队训练,一般在上午课前、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中学建有常年训练的田径代表队。1984年,省体委公布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郭里集乡中学(十三中)、渴口乡中学、实验小学被定为区属(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球赛:篮球。1928、1937年,峄县第一区枣庄镇两等小学(即南马道小学校)自发组织的篮球队,常与韩复集驻军篮球队进行访问赛,还曾到临城、充州等地与铁路工人比赛。19381945年,小学篮球活动逐渐普及,各校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赛。1949-1966年,篮球赛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班际间的比赛活动较多。
  1976年建区后大部分中学都有篮球代表队。曾属市中区管辖的十五中,是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篮球训练点,其代表队常年坚持每天早晚两次训练,1978~1980年三次参加省、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取得3、5名名次。1983年11月,区体委、文教局组织市中区小学篮球赛,车站、红旗、龙头、沙河子、西各塔埠、回民六处小学分男女队计140名学生在5个场地进行。1984年,红旗小学被省体委公布为区属(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足球。1964年,南马道小学在校内开辟小足球场,足球活动列入教学内容,足球比赛只限于五、六年级的班际间。1980年,回民小学被省体委命名为山东省小学足球训练点。此后,省每年直拨回民小学训练经费300元,学校组织的足球代表队坚持常年课余训练。至1985年,回民小学参加省足球赛5次。1985年暑期,回民小学JlI练点和市体育中学联合组织市驻地小学小足球邀请赛,区属车站、红旗、实验小学,市直立新小学,十里泉电厂小学,市橡胶厂、国棉厂子弟小学应邀参加,冠军由回民小学夺得。车站小学于1984年被定为区属(足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乒乓球。1940年,县立枣庄小学学生开始参加乒乓球活动。1962年前,学生用课桌并排作球台,课余时间开展活动。1963年,山东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会在枣庄举行,操拍练球的学生大增。各校自制水泥兵乓球台,普及乒乓球活动。1964、1966年,市体委、文教局连续组织学校乒乓球赛,南马道、回民、三合街、车站诸小学组织代表队参加。赛前由老师组织训练,平时学生坚持练习并进行访间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自制乒乓球台大部被砸破,代表队停止训练。
  学校复课后至1985年,市、区未曾组织学校乒乓球赛,但区属小学都有学生参加市、区业余体校的乒乓球训练。
  1984年,实验小学为区属(乒乓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达标活动1976年,区内中小学开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所规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列为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区体委、区教育局每年派员依照少年组、儿童组的具体指标对中小学学生达标情况进行检查、验收。1983年底,对沙河子、东风、东方红、红旗等四处小学共1893名学生进行达标验收,有894名达标,达标率为47.2%。沙河子小学达标率为88%,列全区之首。
  体育师资1956年,南马道小学戴友村是被济宁专署批准的建国后区境内第一位专职体育教师。1981年,国家教育、体育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优秀体育教师活动,东方红小学丁毅被评为市优秀体育教师,第十五中学邵长科依次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5年,市中区共有中小学体育教师62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54人,兼职体育教师8人。
  其文化程度,中师毕业的16人,高中毕业的32人,初中毕业的14人。
  业余体校1964年9月枣庄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立后,南马道、三合街、回民等小学均有学生通过考核被招收为学员,在田径、篮球、乒乓球三个项目上接受正规、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
  “文革”期间训练一度中止。1972年12月恢复训练后,增设游泳、足球、排球项目,有枣庄镇各小学参加训练。1977年初,市中区文教办公室组建乒乓球、篮球、武术业余训练队,有78名学生分别在市业余体校训练房、利民中学、大庆小学训练。
  1978年,市中区业余体校成立,直属区体委领导。训练除球类、武术项目外,1980年增设田径项目,1982年增设游泳项目,1984年增设举重项目。至1985年,区体校的乒乓球、田径、游泳、武术四个项目还是依靠借用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场地设施进行训练。业余体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城区区属中小学,各项目招收的数额、时间、形式由教练员掌握。1984年,体委开始对教练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各项招收数额及训练有具体规定。1979年,体校学生多达99人,早晨上课前、下午放学后以及星期日作为训练时间。1982年,教练员多至8人,其中大专学历的2人,中专、高中学历的5人,初中学历的1人。
  1978、1985年,区业余体校向省专业队输送体育人才1人,向高等体育校院输送1人,向枣庄市业余体校、市体育中学、市运动学校输送18人,共培养训练骨干运动员716人次。
  第三节社会体育。
  农村体育农村体育传统项目是武术和举重。建国前,举重器材为石锁、石担,举重方式是单手和双手花样举,举重活动一般是练武之人的辅助练习。建国后,铁制举重器材增多,煤矿附近的农民有的将废旧矿车车轮改造成举重器械。举重目的多为发达肌肉,增大力量。农村“青年之家”大都把举重列为活动内容之一。
  1975年,农村开始建“文化站”和“青年之家”以活跃农民文体生活。“青年之家”在冬闲季节全天开放,白天进行篮球、排球活动。1985年全区农村累计建“青年之家”210个。
  1984年区农工部、区体委、团区委、区文教局联合倡议各乡镇轮流举办农民“丰收杯”篮球赛。1984年12月28日至1985年1月3日市中区首届农民“丰收杯”篮球赛在市郊乡举行。市郊乡、黄庄乡、齐村镇、渴口乡、孟庄乡、郭里集乡、税郭镇、西王庄乡、安城乡九支男队和黄庄乡、市郊乡两支女队共154名男、女农民运动员参加比赛。市郊乡获男队第一名,女队第一名。1985年12月15-18日第二届农民“丰收杯”篮球赛在齐村镇举行。
  市郊乡、齐村镇、渴口乡、郭里集乡、安城乡、黄庄乡、西王庄乡七支男队和市郊乡、黄庄乡两支女队共9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男子组黄庄乡队获第一名,女子组市郊乡队获第一名。
  1985年全省体育活动月(农历正月),市中区农村青年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和游艺表演者达9万人次。体育活动项目有各种球类、棋类、自行车、越野跑、登山、武术、拔河、徒手体操、太极拳、跳绳、踢毽子、田径等项目。黄庄乡参加活动的有5380人次。同年,市郊乡自筹资金8万元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元旦、春节期间拨款3千元两次举办农民篮球邀请赛,有19支篮球队应邀参加比赛,市郊乡被评为省级开展体育活动先进单位。是年齐村镇、黄庄乡、郭里集乡修建几处水泥篮球场。
  职工体育建国后,职工体育活动内容大致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棋类等。其中以篮球活动的爱好者为最多,工余之时常汇集在枣庄矿、枣庄火车站、市业余体校、市体育广场等几处的篮球场活动。镇内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开辟球场,组织活动。篮球活动的方式或为整场计分、计时赛,或为半场计分、计时赛,多自由组合进行。人多时,以打接班的方式,照顾跃跃欲试者的上场机会。
  1956年枣庄矿务局成立后,举办第一次职工乒乓球比赛。不久,峄县工会联合会枣庄职工俱乐部成为驻地职工进行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时间为晚间和星期天。一厅五张球台,每天活动人数40、50人,凡工会会员均可参加。1958年俱乐部撤销,驻地职工的乒乓球活动因场地受限而随之减少。
  历史上少数职工在盛夏之际常结伴往农村水塘、水库游泳、嬉水,形式多为“狗刨”、“鸭子浮水”、“扎猛”等。
  1965年,枣庄煤矿建露天游泳池,职工开始学习正规的游泳姿式,女职工学习游泳开始出现。1966年以后的一两年内,“龙头大坝”和官地水库成为游泳爱好者的自然游泳场域。其间齐村区游泳池和人民广场游泳池相继建成,于盛夏对外开放,职工参加游泳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
  老年人体育1984年以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是自发性的,以下棋、练太极拳、做医疗保健操为主。
  1984年12月5日,市中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以下简称区老协),设主席1人,副主席5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委员11人,无专职。
  1985年3月,区老协全体成员参加市中区老年人中国象棋赛,区医院宋树宽获第一名。参赛的20位老年人还进行乒乓球比赛。6月,区老协组织老年人钓鱼活动。10月,老年人门球队成立,经过两个月训练,于12月21、25日参加由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的市驻地8个代表队参加的老年人门球友谊赛,获第四名。
  残疾人体育1985年开始组织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全省体育活动月(农历正月),市中区组队参加市民政局组织的聋哑人、伤残人多项竞赛活动,市中区伤残人篮球队12人、残疾人乒乓球队5人与市聋哑学校、市福利厂残疾人球队分别在市人民广场、市体育馆进行篮球、乒乓球比赛,市中区25名残疾人组成的拔河队参加市拔河比赛。3月17日市伤残人乒乓球比赛,市中区刘力加获残疾组单打第一名。4月21、25日市伤残人运动会,市中区三个代表队分别获篮球比赛第二名,乒乓球比赛第三名,田径比赛第四名。单项比赛夺得3枚金牌、14枚银牌、4枚铜牌。乒乓球队刘力加和田径队陶道峰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员。6月19日山东省聋哑人、肢残人乒乓球锦标赛在淄博举行,刘力加代表市参加比赛,与滕县一名选手配合夺得小儿麻痹组团体第二名,并获该组单打第四名。
  第四节区代表团、队参加省、市比赛。
  1978年后,区体委组织各种项目代表队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1985年7月,市中区体育代表团参加市第一届运动会,获得普通组、少年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奖杯11个,金牌49枚,银牌30枚,铜牌20枚,1人两次打破两项省少年纪录,13人23次打破20项市年龄组纪录。所获总分、奖杯、金牌数,列区县代表团之首。
  第五节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建国后,社会体育场地陆续增加。迄1985年底,全区已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十三中),200米田径场26个(中学12个,小学14个),标准足球场1个(十三中),小足球场1个(回民小学),篮球场118个(中学16个,小学79个,乡镇机关和文化站13个,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0个),排球场3个,羽毛球场2个,武术训练场1个,小型乒乓球室11个(乡镇),棋类室11个(乡镇)。
  体育器材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学校中始出现秋千、篮球架等设施。建国后体育器材逐渐增多,1985年底,全区体育器材有标准足球门2副,篮球架147副,乒乓球台(包括室外水泥台)71个,羽毛球标准网架2副,单双杠87副,跳箱5副,山羊(跳跃器))9个,垫子30块,跳高架9副,肋木6套,铅球40个,垒球120个,手榴弹120个,羽毛球拍243副等。其中企事业职工体育器材有篮球架39副,乒乓球台39个,单双杠46副,羽毛球拍223副。
  市中区政府对区体委拨付经费:1978年0.8万元,1980年1.78万元,1984年5.83万元,1985年7.03万元。
  枣庄市体育馆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3929平方米。内有座席3500个。馆内场地铺木制地板600平方米(内设标准篮球架1副),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体操等项目训练和比赛用。总投资240万元。
  枣庄矿务局体育馆1960年建成。1980年大修,增设吊顶、风道和992个座椅。体育馆建筑面积1889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503平方米,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体操等项目训练和比赛。总投资27万元。
  枣庄市人民广场1965年在广场西部建主席台和椭园式炉渣跑道田径场。1969年在广场南部建成标准游泳池及更衣室。1976年建水泥面灯光篮球场1个,普通篮球场4个。1981年建成体育中学教学楼。1982年建成儿童游泳池。后因挖煤下陷,1985年两池报废。1983年建成军事体育射击房和靶场。广场总面积为34858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1448平方米。
  枣庄市体育中学前身为枣庄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63年筹建,占地面积为4011平方米。院内建有乒乓球房1座,面积为293平方米;篮球场两个,其中1个是灯光球场。1964年9月,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正式成立。1966年停办,1972年恢复。1978年更名枣庄市重点业余体育学校,1980年又更名枣庄市体育中学。1981年底是校由君山路迁往解放路人民广场新址。
  第四章卫生。
  第一节预防。
  卫生防疫。
  1962~1977年,枣庄镇、市中区卫生行政机构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卫生防疫工作。1978年1月,市中区卫生防疫站成立。1984年,区防疫站下设慢性病防治科、卫生宣传科、防疫科、卫生科、地方病科、检验科、财务科、食品卫生检验监督所,增添设备,开展化验、大便培养、细菌检查、毒物检查、冰质分析等业务工作。1985年,区防疫站有工作人员35名,其中主管医师1名,医师1名,医士14名。机构中的助产士、接生员承担妇幼保健具体业务工作。1978年,市中区妇幼保健站成立。
  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建国后,卫生部门对饮食业加强管理,要求用具消毒、防蝇、防尘、生熟分开,禁止出售腐烂变质食物,经常对有关卫生的生产条件、饮食质量进行检查,限期改进。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社员误食有毒野菜者较多,卫生部门在组织抢救的同时进行食品卫生宣传,减少社员野菜中毒。1964年后,实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即: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食品存放实行“四隔离”,用具实行“四过关”,环境卫生采取“四定”,个人卫生做到“四勤”),枣庄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城乡饮食业卫生定期检查。
  1978年,区防疫站设食品卫生领导小组。1983年区设食品卫生检验所,公社设食品卫生管理员,大型食品厂设专职食品卫生检验员并置卫生检验设备。是年始,区防疫站每年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合格者发给《健康合格证》,达到卫生标准要求的单位发给《食品卫生许可证》。1984年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区防疫站印发16种4510份宣传材料;对4404人进行健康查体;组织食品卫生专业培训18期901人次;年终总结评出食品卫生先进单位11个,先进个人20名;对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处罚、警告300户次,停业整顿84户次,发督促通知单50份,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23户,罚款1846元,提请司法部门起诉1份,敦促11名患传染病的饮食从业人员调离工作。1985年,对食品卫生违章经营者警告限期改进的有45户次,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的5户,罚款的30户。
  学校卫生:1981年,区防疫站设学校卫生保健专职人员,学校设兼职保健教师,规定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卡片。1981年6月,对市内6所小学1033名受检应届毕业生进行视力检查,查出近视眼发病率最低的学校为8.100,最高的学校为22.400,平均为16.700。发病率最高的班级是东方红小学五·四班,发病率为29.7%.1982年4月,对回民小学824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查出除眼病外视力不到1.0的为4.24%。同年,对3处中学7处小学8369名学生进行X光透视检查,查出患心脏病1人,患肺结核病13人(1.5%0)01983.年,对实验小学1930名学生进行成长发育(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常见病情况的调查。1984年,对第十三中学初一、初三和回民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090名学生进行“五病”(视力减退、砂眼、龋齿、脊柱弯曲、蛔虫病)调查,调查中患蛔虫病学生得到治疗,全体学生受到卫生教育。
  劳动卫生:区防疫站根据中发(78)67号文件和国发(78)241号文件精神,于1985年初对区、乡(镇)、街道所属47个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水泥厂的破碎、高温炉、成球、包装车间,磷肥厂的磷土、硫酸搅拌车间,油毡厂的沥青溶化、毡纸涂油及涂撒云母车间,印染厂的洗染车间,均散布着一定的有毒有害粉尘及气体,其中粉尘浓度,有的超过国家规定标准70倍。印染、印刷企业与苯、铅接毒的人数为152人。区防疫站对这些企业就增添防护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加强有毒物质管理方面提出意见。
  预防接种1923年,接种牛痘传入枣庄,但痘苗缺乏,施术费用高,技术力量不足,仍不能控制天花发生。
  1931年,永安乡天花死亡20余人。
  1950一1952年,境内先后有10书地方医生参加种痘培训,他们除普种牛痘外,还在枣庄火车站为旅客和在南马道小学为学生进行伤寒疫苗接种。
  1954年,各乡(镇)联合诊所成立,预防接种力量加强。1958年,曙光(枣庄)人民公社卫生院、红旗(郭里集)人民公社卫生院设专人负责卫生防疫。
  1963年,要求6个月的婴儿至80岁的老人普种牛痘。枣庄镇医院全年完成各种疫苗注射和预防服药任务为24850人次。其中,种痘2512人,注射疫苗防副霍乱14602人,防婴儿瘫2658人,防乙脑2447人,防白喉705人,疟疾抗复发服药413人,休止期根治服药313人。业务辖区注射率为7000,重点街道注射率为900o.1978年,区、社、队三级疫病防治网以预防麻疹、破伤风、婴儿瘫为重点,普及接种工作。1979年,全区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城区防疫接种,除较大厂、矿企业及文化路范围分别由厂、矿自身卫生机构和市防疫站计划免疫科负责外,其他范围通由区防疫站接种门诊负责。是年区城乡共建立健康卡片72311份,内容包括出生时间、身体状况、接种情况等。农村以村为单位装订成册,由公社卫生院防疫组存档。区防疫站据卡片安排疫苗接种。区防疫站站长李清玉在全市率先带领本区实行防疫卫生有偿服务,改变过去一律免费的规定,将注射防疫针、健康查体收取的费用用作购置防治器材和奖励防疫工作成绩显著的赤脚医生。
  传染病及管理疟疾:建国前境内每年夏秋两季疟疾流行,病程长者达二三十天。建国后亦多次流行。1957年,普查防治,动员群众架设蚊帐,疏通沟渠,清除积水,消灭孑不,对现症病人使用奎宁药物治疗。1963年,改用氯唆、扑哇七日疗法,此后每年两次全民预防服药。1977年,区、社建立13处疟原虫镜检站,对发烧可疑疟疾病人进行血检。1978年,全民食用乙胺嘧啶掺拌食盐预防。市中区疟疾病防治医师唐银培工作成绩突出,于1983,1984年出席全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5年,全区疟疾发病率降到0.25/万,已有7个乡(镇)、三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未发现疟疾现症病人。
  麻疹:建国前麻疹流行甚广,1932年,永安乡因麻疹死亡的有近百名儿童。建国后,国家加强预防接种工作,1985年,麻疹患者由1980年的280名(死亡一名)下降至5名。
  麻风:建国以来,境内患病146例,治愈106例,死亡31例。1985年,麻风现症病人9例,入市峨山皮肤病防治所治疗。
  肝炎:病毒性肝炎1977年为211人,1985年上升到810人,发病率为253/10万。1984年在黄庄乡遗棠村发现肝炎暴发点,病人多系幼儿及青少年学生,区卫生部门及时进行巡访、消毒、治疗。
  乙脑、流脑:1952年,枣庄镇乙型脑炎流行,有30余人发病,7人死亡。
  1962年,乙脑有40余人发病,3人死亡。3^5月,郭里集乡患流行性脑膜炎病人600余人,孟庄、渴口乡患者100余人,在省医疗队的帮助下,疫情得到控制。1977年,流脑患者54人,乙脑患者12人。此后逐年下降,1985年流脑患者5人,乙脑患者2人。
  霍乱:1923年,郭里集村霍乱流行,东街死亡10余人。1937年,郭里集乡的纪家官庄、潘家官庄、营子、咚庄霍乱流行,死亡10余人。1981年,市郊乡马宅子村发现霍乱患者17例,带菌者22例,经抢救、隔离、消毒,患者治愈,防止蔓延。
  其他:建国前,几乎村村都有黑热病人。1923年,郭里集乡黑热病人死亡三四十人。建国后,1954年抽样检查,黑热病发病率为0.04700。经防治,1958年黑热病已经消灭。1959年,对性病普查治疗。摸底对象主要是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兵痞、流氓、行商、士绅。是年查血确诊的有36人,经注射青霉素油,治愈率在90%以上。1974-1980年,发现布鲁氏杆菌病人11人,其中市肉联厂9人,市奶牛厂1人,市外贸畜产公司1人,是因接触病畜及病畜宰杀后的皮革所传染。防疫部门及时指导病人治愈并宣传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1984年2月至1985年12月,境内发生流行出血热35例,1人死亡,34人被抢救治愈。其间三次发动全民消灭传播媒介老鼠。
  建国后,境内建立疫情回报制度。
  1951年,规定地方卫生协会会员每半月向卫生主管部门回报一次。1956年,规定乡(镇)联合诊所每10天回报一次。1958年起,公社卫生院及保健站设专人回报疫情。“文化大革命”期间,疫情管理无人过间。1978年,建立市中区疫情回报网,回报点包括区境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防疫等单位321个。各单位设有传染病登记簿和疫情报告卡片,区防疫站负责对各单位回报的疫情进行核实。
  地方病防治。
  血丝虫病“滕县峄县,粗腿大蛋”的谣谚流传已久。建国前,境内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牛、羊、猪圈和沤肥坑塘是传染媒介淡色库蚊孽生场所,农民素有夏季露宿习惯,因之农村丝虫病发病率高于城镇。晚期丝虫病患者常常淋巴系统“流火”发作,高烧恶寒,疼痛难忍,有的导致乳糜尿,有的阴囊橡皮肿,有的脚或躁部橡皮肿比大腿还粗。
  建国后,境内作过多次血丝虫调查和治疗。1958年,开展第一次丝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峄县原第十区(含枣庄镇)受查70257人,阳性率为13.79%,治疗4702人,其中橡皮肿302人;峄县原第八区(郭里集区)受查27553人,阳性率为19.75%,治疗4950人,其中橡皮肿986人。普治工作要求全民服药预防,送药到人监服。
  1970、1973年,境内进行三次丝虫病普查普治。1972年,在安城公社治疗晚期患者230人,治疗方法是肌肉注射“桑叶注射液”,结合绑扎疗法,20天为一疗程,治疗效果可见肿肢、肿体缩小或硬度见软。1977年,境内丝虫病普查人数为144588人,阳性率为2.7200,治疗率为91.99%。1979、1982年,全民三次连续食用海群生掺拌食盐防治。1983年,省卫生厅、防疫站和市卫生局、防疫站联合考核,认定市中区“微丝坳”阳性率(以村为单位)已降到0.0600(有三个街道办事处在普查非农业人口中,未查到“微丝蝴”)。1984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颁发给市中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合格证书。
  甲状腺肿区境内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较多,患者女性多于男性。1978年普查,周村乡’、黄庄乡、孟庄乡、渴口乡、市郊乡、安城乡总人口80373人,有6334人患甲状腺肿疾病,发病率为7.9%。病区水源含碘测定,每升为5.5、8.8微克,属于低碘水源。1981年12月,全区开始供应含碘二万分之一的碘盐,区防疫站每月抽查农村病区和城区的碘盐质量及供应状况。
  1983年,对安城乡食用非碘盐的1287人进行服碘油酸丸补救。1984年,检查六个病区乡,验证发病率降到1.7%,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仍供应碘盐。
  妇幼保健。
  1951、1978年,境内妇幼保健工作由地方政府和妇女联合会领导,医疗机构中的助产士、接生员承担具体业务工作。1978年建市中区妇幼保健站,工作人员仅有站长1名,1982年增至11名。1985年,增添设备,全面开展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门诊等业务,工作人员为12名。
  建国前,旧法接生,产婆不懂技术,不讲卫生,无药品器械,常出现产妇难产、滞产、会阴撕裂、胎衣不下、产后大出血和新生儿死亡等问题。调查北龙头村9位多胎生育的老年妇女,她们于1920、1949年共生70个孩子,其中婴儿死亡35人。1931年,中兴煤矿公司鞠仁医院始设妇产科,使用新法接生。但接生费用太高,住院分娩者往往是中兴煤矿公司职员家眷和地方富有人家妇女。
  1951年,峄县举办第一期新法接生训练班,枣庄镇选派20人(其中旧法接生婆4人)参加学习。学冲后,在中新街枣行巷西口路北组成新法接生站。1952年,峄县举办第二期新法接生训练班,枣庄镇选派12人参加学习。同年枣庄镇枣庄街、车站街、金庄街扩建为三处新法接生站。1956年建立中心接生站。同年,枣庄镇妇女联合会牵头,枣庄镇卫生所负责为农村代训新法接生员11人,并帮助建立农村接生点,普及新法接生。1958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始设产房。为适应“大跃进”形势需要,红旗、曙光、税郭三处人民公社共建农村妇产院7处。1964年,税郭、齐村、各塔埠、永安、安城、渴口、孟庄、周村、西王庄、黄庄10处人民公社卫生所(后又改称公社卫生院)设妇科门诊,1974年设妇产科。1978年市中区妇幼保健站成立后,对新旧法接生新生儿存活事例进行调查,调查中心外街中心外巷28户在1947-1949年共有12个新生儿,因旧法接生而有5人死亡。此28户在1962年有5个新生儿,其中4个新法接生,无死亡,1个旧法接生,死亡。1973年又有4个新生儿,皆新法接生,无死亡。
  1961年,枣庄人民公社卫生院、郭里集人民公社卫生院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宣传贯彻妇女劳动五期(月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1972年,对农村妇女进行子宫脱垂、月经病、宫颈痛调查,边查边治。
  1976年,在孟庄公社普查普治妇女病,查出患子宫颈糜烂病者412人,对I型病人经一次治疗治愈的有223人,对II型病人经二次治疗治愈的有131人,对11型病人经三次治疗治愈的有58人。1979,1981,1983年又三次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其间,对12例子宫脱垂较严重的病人做了手术,有7例痊愈。
  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峄县十区(枣庄区)成立防疫委员会。1953年在抗美援朝反细菌战中防疫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下设办公室。爱卫会主任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文革”期间,爱卫会被“砸烂”。1976年市中区恢复爱卫会。
  建国前,枣庄镇的“洋街”、金庄街、三合街街道稍显齐整,其它街道则弯曲、狭窄,晴日煤屑遍地,灰尘飞扬,雨天污水横溢,道路泥泞。建国后,1953年城镇环境卫生分片负责,每日清扫,“五一”、国庆、元旦、春节四次卫生大扫除、大检查。1956年,枣庄矿区开展“六洁,’(室内、室外、厨房、厕所、大街小巷、工作场所清洁)、“四不,’(不乱倒拉圾、不乱泼污水、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活动。1958年,各地开展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除四害、讲卫生”活动。枣庄矿区年内进行四次突击活动,参加活动者有5万人次。周村乡参加突击活动的有2万人次,活动中捕鼠5600只,捕麻雀1569只,挖蝇蛹2斤。当年城镇有不少单位和居民家庭达到“五洁四无”。三合街街长戴琦对街道三日一小查,一周一大查,省、县、区多次组织到“五洁”单位三合街参观学习。三合街居民马大娘,家庭养鸡有窝有棚,院落地面干净,室内窗明几净,四壁无灰尘,她曾出席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代表大会。1960年,“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1963、1966年,以粪便管理改造为主开展除“四害”活动。城镇重点改造厕所;农村各生产队成立2、3人的积肥专业组,将粪便日清泥封发酵,用药喷洒蚊蝇孽生地。“文革”期间,环境卫生工作无人过问。1978年,城区开展四次大规模卫生突击活动,清除垃圾160吨,开始有计划地灭鼠、灭蝇、灭蚊。农村重点抓“两管,’(管饮水、粪便)、“五改”(改造厕所、栏圈、水井、鸡窝、炉灶)。1979年,爱卫会组织城镇夏秋季蚊蝇捕杀队20人,用药4000公斤喷洒蚊蝇孽生地。1980年,狠抓脏、乱、差综合治理,净化、绿化、美化环境。新划城镇卫生区311个,挂牌标名,责任到人,并恢复各单位星期六大扫除制度。年间拆除城郊2公里范围内的土法炼焦炉130座,清除晒粪场14个、垃圾山20座,整修巷路110条。1982年,市府规定每月25日为公民卫生日。当年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办法投资23万元改造老街小巷,共改、扩、新建下水道1.5万平方米,修建硬化路面2万平方米。1984年,在全省14个城市卫生竞赛评比活动中,各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内773个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协议。年间城区18条主要道路和120。万平方米居民区,都进行彻底清扫,共清除垃圾50吨、脏污死角万余处,拆除违章建筑1810处,粉刷墙壁百万平方米,清理下水道10万米。投放敌鼠钠盐毒饵3.3万公斤,鼠密度由13.9%下降到4.85%o。卫生评比活动中有154个单位被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省卫生大检查,枣庄城区被评为全省卫生甲级第四名。1985年’,在开展城市卫生竞赛评比活动中,市中区爱卫会发给16个卫生先进单位奖金5000元,个人奖状400份。是年枣庄城区仍被评为全省卫生甲级城市。
  第二节医疗。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1952年7月之前,实行供给制的干部职工,患病免费治疗。
  7月开始,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4年,峄县政府公费医疗实行统一管理、财政拨款,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到指定医疗单位就诊,月末汇总到县卫生科审报。
  1972年印发公费医疗证。1974年,对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范围、医疗经费开支的范围、药物使用的原则、转诊转院等间题作出具体规定,实行定点医疗,强调不开“大方”、“人情方”,杜绝滥用滋补药,齐村区医院枣庄分院建立公费医疗保健病历卡。1977年,市中区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1980年,公费医疗采用包干办法,记帐就诊,月末由医院到公费医疗办公室结算。每月20日组织人员抽查处方,按医院管理条例进行奖惩。
  1981年,市中区获山东省公费医疗节约奖4万元。1982年7月至1984年9月,公费医疗实行按每人每月3元将经费包到单位管理的办法。1985年、4月,记帐就诊改为现金取药,月末由单位凭医疗证及药费收据到公费医疗办公室报销。
  合作医疗1971年,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医疗。1973年5月省颁发《农村合作医疗试行办法))(草案),各人民公社陆续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每人每年缴1-2元合作医疗基金,生产大队从公益金中对每人补贴1-2元,视患者病情,采取药费全免、半免或只收成本费三种办法。提倡大队卫生室实行医药“三土”(即土方、土法、土产)、“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以降低药材成本,完成医疗预防任务。1974年,人民公社建立合作医疗领导小组,生产大队建立管理小组,全区农村基本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有的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或社员三级集资,有的由大队出资或集资。社员在大队卫生室就诊不缴费或只缴药物成本费。转院者,生产大队出证明信转上级医院,医疗费3元以内由生产大队报销,超过3元部分由公社报销5000,下余由社员自付。1981、1985年,随着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加之合作医疗技术设备远不适应农民要求,除黄庄公社王林村外,农村合作医疗单位先后解体。
  医疗单位。
  私立医院、堂铺1919年,中兴煤矿公司鞠仁医院在枣庄矿区开办。
  1930~1938年,枣庄镇私立医院有普和医院、江东医院、天济诊所、天主堂医院、广仁医院(院址在东大洼街,医生褚雅卿,系以医院作掩护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枣庄镇私立医院1943年有9处,1947年12处,1955年11处。私立医院名曰医院,实为诊所,设备简陋,除1947年前的景山医院、1954年的中心医院(王复生于安全街开办,从业者6人)设有床位外,其他医院均无病床。解放前境内农村私立诊所只有两处,解放后发展到12处,分布在齐村、郭里集、周村、永安、孟庄、税郭等地。
  私有中医堂铺,1955年境内共有61处,有医有药。
  联合诊所1954、1958年,地方开业医生组织起中西医联合诊所,实行工资制。1956年,枣庄镇第一联合诊所、第二联合诊所是由26户36人组成,联合诊所设门诊室、换药室、注射室,并有观察病床。齐村、郭村、郭里集、永安、西王庄、周村、税郭共有7处农村联合诊所。
  公立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1954年,峄县工会卫生所全部资产移交枣庄镇,更名为枣庄镇卫生所,原工作人员仍在该所任职。1958年10月,枣庄镇卫生所与枣庄镇第一联合诊所、第二联合诊所合并为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有职工33人,房屋28间,简易病床43张。时值“大炼钢铁”、“大兵团作战”,省机关部分干部和外地大批职工支援枣庄,枣庄人口骤增,卫生院日夜应诊,门诊高峰日达600人。山东省卫生厅王丽华处长任卫生院书记。1959年王丽华等调走,医院更名为曙光医院,建化验室、简易手术室。
  1963年,医院定为集体所有制,更名枣庄镇医院,隶属市辖枣庄镇。年内扩建办公用房10间,设内、外、中医、眼、牙、放射、检验诸科,配30毫安X光机一部,撤简易病床,正式病床由24张增加到46张。是年门诊人数为62800人,平均日门诊172人,高者日达300人。年住院病人数921人,死亡12人。年X光胸透5041人,胃肠透59人,影射252人。1966年改称工农医院。1972年,枣庄镇隶属齐村区,医院更名为齐村区医院枣庄分院,定为全民所有制。1975年与市房管所合资建病房楼1400平方米,增设理疗科。
  1976年分院改称市中区人民医院,市卫生局拨给200毫安X光机一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镇)医院一度财务混乱,资金短缺,曾向田庄生产大队和市清管所借资数千元支付职工工资及购进药品。1984年,区医院由省、市、区三级拨款27万元建门诊楼1380平方米。8月,区医院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分级分工院长负责制,副院长及各科室主任由院长任命,分别制定计划任务书。11月,招聘内科、儿科主治医师3人,外科医师1人,麻醉师1人,设医务股、总务股、药剂股、财会股、护理部、门诊部,建内窥镜室。1985年1月,建保健科、小儿科、痔漏科、病案室。2月,市中区煤炭局属职工医院并入市中区人民医院。3月5日,病房划分内科、外科、儿科三个病区,设干部病房。1985年底,全院职工203人(属全民所有制176人,集体所有制27人),病床143张。
  市中区医院郭里集分院:1951年郭里集村民集资建“农民医院”,1957年建郭里集卫生所,1958年两处合并为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1960年,卫生院设内、外、妇产、中医诸科及手术室,有职工24人,病床20张。1963年,改称郭里集地段医院。1979年,市卫生局拨给30毫安X光机一部,建放射科。1980年,市卫生局、齐村区卫生局、郭里集公社三级拨款,在田屯北岭建新院,有门诊楼26间,病房10间,职工宿舍30间。1985年,增设痔漏科、理疗科、化验室、心电图室、A型超声波室,病床增至40张,有职工42人,大中专毕业生占“%。实行院长、科主任负责制。年底改称市中区医院郭里集分院,直属区卫生局领导。
  乡镇医院:孟庄乡卫生院。1958年,郭里集联合诊所尚岩分所改称尚岩保健站(站址在沈桥村),隶属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1962年,更名为孟庄公社卫生所,有职工7人,房屋6间。1966年,迁址大尚岩村(公社驻地)。1972年,更名为孟庄公社卫生院。1974年,建办公用房10间,有职工12人。1976年卫生院扩建,房屋增至30间,职工增至21人,新设放射科、化验室。1980年,齐村区、孟庄公社两级拨款建卫生院门诊楼14间。
  1984年卫生院有职工17人,病床15张。
  周村乡卫生院。1955年,村民集资建周村联合诊所。诊所借用民房3间开办,有职工4人。1959年,因建水库,诊所迁至方山头村,改称保健站。
  1960年,保健站迁至崖头村。1964年,改称周村公社卫生所,建草房5间,有职工6人,病床3张。1967年,改称周村公社卫生院。1974年,齐村区、周村公社两级拨款建新院,有房屋31间。
  1978年,新设化验室、放射科。1984年,卫生院有职工12人,病床10张。
  黄庄乡卫生院。1962年,借房2间成立黄庄公社卫生所,有职工2人。
  1964年,迁址黄庄村南,有房屋8间。
  1970年,改称黄庄公社卫生院。1977年,区、公社两级拨款建新院,有房屋22间,职工12人。1984年,区卫生局拨给50毫安X光机及显微镜,建放射科、化验室。1985年,卫生院有职工13人,病床8张。
  齐村镇卫生院。1954年,租房6间成立齐村联合诊所,有职工12人。
  1958年,联合诊所隶属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1959年实行社员免费看病,·仅半年,造成诊所资金缺乏,无法周转,1962年联合诊所管理权下放到王沟大队,改称保健站。1964年,改称齐村公社卫生所。1966年建房10间。
  1970年改称齐村公社卫生院。1976年卫生院设化验室、放射科。1978年,区、公社两级拨款扩建卫生院办公用房15间及部分职工宿舍。1981年,区、公社两级拨款在西抒子三村西建新院,有房屋15间。原办公用房改为职土宿舍。1984年,卫生院有职工15人,病床7张。
  税郭镇卫生院。1954年成立联合诊所,有职工9人,分为税郭村、义和村、长汪村、黄泉村四处分诊所。1958年,税郭分诊所改称税郭公社卫生所,义和村、长汪村、黄泉村三处分诊所改称保健站。1963年,卫生所和保健站隶属郭里集地段医院。1971年卫生所和保健站合并为税郭公社卫生院。
  1979年,卫生院设有放射科、化验室。
  1984年市、区、镇三级拨款建新院,有门诊楼一座三层59间,使用面积1470平方米。卫生院有职工18人,病床20张。
  安城乡卫生院。1962年,在南安城借民房3间建安城公社卫生所,有职工6人,病床2张。1963年,卫生所迁至北安城村南,有房屋13间,病床8张。1965年10月,又迁至王庄,有房屋13间,职工5人。1974年12月,区、公社两级拨款在原野岗埠铁厂地基上建房25间422平方米,改称安城公社卫生院。1975年,市卫生局拨给病床20张,50毫安X光机一部,显微镜一架,卫生院设放射科、化验室,职工增至27人。1984年卫生院有职工18人,病床12张。
  永安乡卫生院。1950年12月,三家私人开业医生租房5间成立“联营”诊所,一度以接种牛痘为主要业务。
  1954年改称联合诊所。1958年,改称保健站,隶属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有职工7人。1963年改称永安公社卫生所。1971年改称永安公社卫生院。
  1975年,区、公社两级拨款建新院,有房屋13间。1977年设放射科。1979年,公社拨款建职工宿舍10间,设化验室。1985年卫生院有职工15人,病床8张。
  市郊乡卫生院。1956年建各塔埠联合保健站。1960年改称各塔埠卫生所,有职工7人,房屋6间。1973年,公社拨款8万元建新院,有房屋24间,职工11人。1974年改称各塔埠公社卫生院。1976年,市卫生局拨给卫生院X光机一部,病床30张,简易手术床一台,无影灯一台。卫生院建宿舍10间。同年8月,收治唐山地震病人30人。1978年,卫生院建宿舍20间,有职工31人。1981年新设牙科、心电图室。1984年,卫生院共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牙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八个医疗专业科室,有32张病床,37名职工。1985年该院受到山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表彰大会表彰和枣庄市计划免疫表彰大会表彰。
  西王庄乡卫生院。1958年成立西王庄保健站,有职工2人,房屋3间。
  1962年,改称西王庄公社卫生所,有职工5人,房屋6间。1965年卫生所自筹资金购房屋18间。1972年改称西王庄乡卫生院。1975年,市卫生局拨给X光机一部、显微镜一架,卫生院有职工15人。1979年建新院。1985年,卫生院有职工9人,病床8张。
  渴口乡卫生院。1954年,郭村成立联合诊所,有职工4人,房屋6间。
  1959年,改称郭村卫生所,隶属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有职工8人。1962年,卫生所一度属生产大队管理,职工由生产大队供应口粮。1968年,卫生所自筹资金、公社补助建新院,有房屋12间。1970年改称渴口公社卫生院。
  1974年有职工13人,1976年增至26人。1978年区、公社两级拨款在公社驻地渴口村建新院,有房屋30间。市卫生局拨给50毫安X光机一部。
  1985年,卫生院有职工17人,病床8张。
  枣庄市人民医院:1985年,市人民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430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主管)医(检、药、放、护)师35名,医(检、药、放、护)师128名。医技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传染科、针灸理疗科、预防保健科、家庭病床科、急诊室、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手术室、麻醉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同位素室、B型超声波检查室、供应室、门诊部、第二机关门诊部等。编制病床300张。
  枣庄市中医医院:1985年,市中医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65名,其中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5名,医师37名,医士17名,护师(士)77名。
  设有内一、内二、内三、内四科,外科、中医科、护理部、心电图室、理疗室、放射科、检验科、药械科等。编制病床300张。
  枣庄市精神病医院:1985年,市精神病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89名,其中主治医师3名,医师11名,医士9名。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化验室、放射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中西药房、中西医门诊、供应室等。编制病床90张,简易病床15张。
  十里泉电厂医院:1985年,电厂医院有职工34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化验室、心电图室、放射科、供应室,病床20张。
  市第一棉纺织厂职工医院:1985年,纺织厂职工医院有职工39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化验室、心电图室、放射科、供应室,病床20张。
  市商业职工医院:1985年,商业职工医院有职工41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化验室、放射科,病床30张。
  枣庄矿务局枣庄医院,1985年,矿务局枣庄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31名,其中主治医师25名,医师、检验师、放射师、护师、药师等106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传染科、口腔科、中医科、药剂科、病理科、理疗室、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急诊室等。编制病床300张。
  枣庄矿务局郭里集医院:1985年;矿务局郭里集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74名。设有肺科、精神病科、护理部、门诊部等,肺科病床117张,精神病科病床169张。
  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医院:1985年,枣庄煤矿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06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中医科、放射科、理疗科、职业病科、手术室、中西药房,病床80张。
  枣庄矿务局朱子埠煤矿医院:1985年,朱子埠煤矿医院有医师5名,检验师1名,医士31名。设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妇产科、放射科、手术室,病床45张。
  枣庄矿务局田屯煤矿医院:1980、1983年,田屯煤矿医院因驻地矿产资源开采进入收尾阶级,部分医务人员调出。1985年有职工28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2人。
  医疗队伍中医医生随着枣庄煤矿的发展,区境内中医人数不断增加,本世纪初有10人,30年代有35人,40年代有47人。
  1956年,境内有中医33人,绝大多数参加联合诊所工作。196。年,境内28名中医被吸收到公社医疗机构中。1975年,境内中医22人。老中医逐渐故去,新中医不断充实,1985年,区乡两级医疗机构中医共有25人(医师5人,医士20人),其中55岁以上的8人。
  西医医生1918年西医传入枣庄。20年代除中兴煤矿公司鞠仁医院有西医外,地方开业西医有3人。1931年枣庄天主教堂开办小医院,有西医I人。1943年区境内有西医7人,1947年增至9人。建国后区、乡级医疗部门西医人数逐年增加,1955年有14人,1958年36人,1977年73人,1985年有西医医师48人,西医医士87人。
  “乡村医生”1969、1978年,每个生产大队设有赤脚医生2.3名。报酬由生产大队记工分,一般相当于或略高于同等劳动力。1979、1980年进行考核,有125名取得赤脚医生合格证书。1981年起,随合作医疗制度的变化,赤脚医生的名称逐渐为“乡村医生”所代替。1982年进行考核,有96名取得乡村医生合格证书。1985年,全区共有209处村级卫生室,有乡村医生276人,其中女乡村医生96人。
  业务培训各级医疗机构除平时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学习外,还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会诊、参观和业务进修。1962、1985年,区、乡医务人员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及参加各种专业学习班的有54人次。其中1980年后有49人次。1971-1983年,共举办赤脚医生或乡村医生学习班7次,通过考核,有96人达到中等专业水平。
  医疗设施病房病床建国前,二三十年代的鞠仁医院有内外科病床50余张,40年代的景山医院仅有简易病床。建国后,1958年曙光、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共有木质病床63张,病床配置棉褥、棉被。1976年前后,区社两级医院病床总量中木质床、钢丝床各占一半,增加了病床附属设备。1980年以后,区、社医院病床全部为钢丝床,配置棉垫或棕垫。1976.1984年,区乡两级医院新建门诊楼、病房6475平方米。
  1985年,区、乡(镇)医院病房均配备有床头桌、痰盂、面盆、热水瓶等用具。
  医疗器械境内中医使用的器械,是沿袭古代炮制中药所使用的药刀、药碾子、罐、锅、钵,中药配方使用的药碾子、药厨、柜台及针灸使用的各种炙针、拔罐等。
  西医传入后,私有诊所仅有听诊器、体温表、手术刀(切脓包用)、镊子、剪子等小件医疗器械。1923年,鞠仁医院购置X光机一台,电气治疗器具(即电疗机)一套。1931年以后鞠仁医院购置的器械有电热消毒器、蒸气消毒器、大手术台、麻醉机、显微镜、无影灯等,是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
  1958年,曙光公社卫生院有显微镜一台,手术刀包一套及眼镜箱、牙科治疗机等小型医疗器械。1962年购进30毫安X光机一台。1963^1979年,区人民医院增添200毫安X光机、眼科用电磁铁、二氧化碳冰冻机、牙科油泵升降椅、综合治疗台、救护车等设备各一台套。市中区区、乡医疗机构,1980年增添裂隙灯、综合治疗台,1983年增添新型视野计,配齐X光机和显微镜,1984年增添电动吸引器、纤维胃镜、大肠镜、牙科升降椅、激光二氧化碳治疗仪、双目显微镜、振荡器、循环式麻醉机,1985年增添心脏监护仪等。
  医疗技术中医地方声望较高的中医,20世纪初有任玉林、王介眉、董大用、德昌、谷景伦、孟昭宗、李汉邦,30年代有王伯阳、高子和、任殿卿、梁继灿、王以田、孔东喜、颜子逸,50年代有李厚德、刘桂华。王介眉、张德昌为妇科名医,李汉邦治脾胃精良,高子和为治疗高烧昏迷、滋阴降火之里手。
  1933、1938年,以行医为掩护、开展共产党地下工作的郭子化,擅长治疗瘟病及妇科病。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董大用撰写《医案集锦》《伤寒浅解》《经络用药歌诀》,张德昌撰写《妇科集要))((舌论))((疹痘集要》,王伯阳撰写《医德今鉴))((瘟病心得))((妇科集要》,颜子逸撰写《诊病医案))((伤寒简解})((瘟病歌诀))((药性赋歌诀》。以上撰著因受条件限制,均未出版。建国后,中医结合使用近代检查方法,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医疗技术有很大提高,除在治疗多发病、常见病方面取得成果外,在治疗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面神经瘫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绩。
  西医内科:1923年,鞠仁医院设内科病床20余张,除处理一般内科常见病外,还能施行导尿、灌肠、胸穿、腹穿、腰椎穿刺等技术。1933年,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褚雅卿开办的广仁医院及洋街石洪章、朱蕴辉等开办的诊所,设备简陋,只能治疗一般内科疾病、进行静脉注射等。1942年,台湾籍倪景山、吴渊如在西商团(现人民商场对面)开办的景山医院,设简易病床接纳病人。1948年,驻山阴村鲁南行署第五医院,内科诊疗技术有较高水平。
  1958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红旗人民公社卫生院设内科,共有医士14人,能治疗一般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胃炎、麻疹、肝炎等传染病。
  1975年,齐村区医院枣庄分院开始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病人,1977、1985年共接收400余人,抢救成功率达98.9%.1984年,市中区人民医院设窥镜室,开展纤维胃镜、乙状结肠镜、十二指肠镜等检查业务,胃炎、胃溃疡、肠癌等疾病的确诊率在95%以上。内科医师张柏玲为两例有机磷中毒危重病人配合采用“换血”术,放血900毫升,输血1200毫升,抢救治疗成功。区机关党委一干部长期患粘液性水肿,曾就诊于济南、徐州,诊断为“慢性肝炎”、了慢性肾炎”、“冠心病”,但治疗无效。1985年,此病人经张柏玲诊断,所患的是甲状腺抑能减退症,对症治疗,很快痊愈。
  外科:1931年,鞠仁医院设外科,有病床30张,医生6人,能施行截肢术、开腹术、四肢骨折固定等手术。
  1960年,曙光公社医院崔肇佩医士能处理四肢骨折、庙修补等。1962年,崔肇佩、李明喜自己动手建手术室,医院首次开展腹部手术。1972年,齐村区医院枣庄分院设外科专职医生1人,病床8张。1983年,区人民医院有外科医生6人,病床12张,可施行胆囊切除、胃大部切除、甲状腺切除、骨科内固定等手术。将常规双层胃肠吻合术改创为单层吻合,共做10例,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和肠痰等后遗症、并发症。1984年以后开展侧脑室引流、乳腺癌根治、食道癌切除、输精管吻合等手术。
  妇产科:1931年,鞠仁医院设妇产科,有医生5人,实行新法接生。
  1962年郭里集人民公社卫生院、1964年枣庄镇医院先后设妇产科,能处理难产。1965年以后两医院能做人工流产、输卵管结扎、子宫放环取环等手术。1976年,区人民医院设妇产科病房,共有床位10张。1978年,区医院开展雷夫奴尔引产、子宫脱垂手术。
  1982年,区医院刘省三医师施行子宫全切、卵巢囊肿摘除、剖腹产手术。
  小儿科:1978年,区人民医院设儿科,有儿科医生1人,小儿病人住内科病房。1985年,儿科有主治医师1人,医师及护士7人。有病床32张,配备管道式吸氧装置及小儿人工呼吸器等仪器。全年门诊14600人次,其中急诊4000人次,收住院863·人次,治愈率为8400。主治医师庄A伦可对白血病前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多发性脑动脉炎、酷似哮喘的支气管异物、脱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的颅内出血等疾病及时确诊。
  五官科:1934年,鞠仁医院设眼科,有医护人员9人,能做眼球摘除、白·内障摘除等手术。1958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设五官科,以治疗眼病为主。专职医生张铺能做眼睑内外翻矫正术、赘片切除手术。1964年,枣庄镇医院五官科施行验光、眼球摘除、青光眼减压、斜视矫正、泪囊摘除、睑植皮、白内障摘除等手术。1970年,施行针麻做外眼手术、白内障冰冻摘除、球内(前部)异物摘除、扁桃体切除、鼻息肉切除等手术。1985年,区人民医院五官科收治各种白内障104例(含老年性、先天性、继发性、外伤性),治愈98例(98眼),好转6例(6眼)。
  口腔科:1958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设口腔科,有职工5人,开展拔牙、补牙、镶牙等业务。1975年,以李冠英医师为主,开展穴位按压拔牙、针刺麻醉拔牙、牙髓干尸术、前牙根管治疗、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口腔矫形总义齿修复、活动桥修复、固定桥一次完成、预成牙列总义齿快速镶装等术。
  1979年,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研制无缝冠成形机成功。1980年,开展整畸治疗反胎、个别牙齿扭转、双胎前突三十条医术效果较好。1985年,第二代无缝冠成形机研制成功,区医院获市科枣庄市市中区志委成果奖。成果运用,可减轻牙科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
  痔漏科:1985年3月,区人民医院设痔漏科,有职工3人,病床3张。
  可治疗内痔、外痔、肛裂、肛0、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周脓肿等疾病。分手术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当年治疗450例,治愈率达96%中西医结合1959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
  1961年,曙光医院西医诊疗结合用中药马齿觅治疗细菌性痢疾及埋藏不锈钢环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皆有效。同年郭里集人民公社卫生院、曙光医院运用西医查体排除禁忌症,然后定期在医院施用蒸气疗法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月经病,反应较好。气浴室大体与建国前后的旧式浴室相同。药材放入大锅加水煮开,蒸气满室,室温35℃至45℃时病人入室,每次40分钟,隔日1次,3-10次为一疗程。
  1970年,枣庄镇医院眼科运用针刺麻醉做外眼手术,牙科用细辛点滴拔牙,皆有效。1985年7月,市中区人民医院内科施用冬病夏治穴位封闭方法治疗哮喘病,方法是在夏季用当归注射液、海络注射液,冬至后改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结合穴位敷哮喘膏,当年冬季见效果。210个病例,有效率为90%。
  医疗护理。
  市中区人民医院及其前身护理人员:1958年4名(护士1名,护理员3名);1960年11名;1962年18名,始设护士长;1984年增至62名(护师3名,护士40名,护理员19名),设总护士长、副总护士长。
  市中区郭里集分院及其前身护理人员:1958年6名,1985年增至12名(护士9名,护理员3名)。
  1960年前后,医院护理工作仅是打针、换药。1963年后,随初等、中等专业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增加,护理工作逐步正规化。1966年前,病房设备简陋,病人多,护理人员每天工作多至10余小时。“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工作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产物”,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停止,药物由病人自服,继而实行“医护一条龙”,护士开药方、写病历,一部分老护理人员改行,形成“干护士下贱,干医生光荣”的恶劣风气。1978年后,护理工作受到重视。1984年8月,市中区人民医院建立护理部、护士长、护士三级护理体系,加强护理责任制,建立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病人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护士工作实行“三基三严”,即学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规程;坚持严格的工作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操作规程。实行“三查七对”,即查医嘱,查治疗本,查服药本;对姓名,对床号,对药品,对剂量,对用法,对时间,对浓度。内外科制订护理计划,开展特别护理业务。部分护理人员初步掌握心脏监护仪的用法。
  1980年,市中区区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护士32人,护理员38人。
  1985年,全区共有护理人员112人,其中护师4人,护士“人,护理员42人。1982年,山东省优秀护士评选活动中,市中区医院护士长李宗英受到表扬。1983年,市中区医院李宗英、李守珠、胡大兰被评为枣庄市优秀护士。
  1985年,市卫生局组织护理工作大检查,市中区人民医院获全市护理工作第二名。
  第三节医药。
  医药生产。
  中药材野生药材:据1960年春市卫生局、市供销合作社、市药材公司组成9人野生药材普查小组历时一年的调查,分布在市郊乡、齐村镇、渴口乡、黄庄乡、西王庄乡、郭里集乡、税郭镇、周村乡、永安乡的野生药材有以下品种: 植物类。(1)根茎类:枯萝卜、何首乌、韭白、玉竹、远志、香附、漏芦、苦参、丹参、红茜草、青木香、南星、柴胡、半夏、花粉、葛根、芦根、山豆根、徐长青、白头翁、桔梗、地榆、白a、白苇、黄姜。(2)果实类:破故子、女贞子、苦谏子、壳莲子、车前子、拘祀子、冬瓜子、兔丝子、莱服子、亭历子、苍耳子、青箱子、紫苏子、地肤子、桑堪子、葱子、韭菜子、芫萎子、急性子、水红子、蛇床子、甜瓜子、臭椿子、藤罗子、酸枣仁、桃仁、杏仁、柏子仁、麻仁、黑白丑、莲子芯、木瓜、王不留行、山构祀、白扁豆、大皂角、槐角、浮小麦、白果、草决明、莲房、马兜菩、丝瓜络、小茵香、樱桃核、小胡麻、瓜萎、甜瓜蒂、柿蒂、花椒、分心木、干石榴、西瓜翠、硬羡黎1柿霜、山植、大枣、红小豆、黑豆。(3)草卉类:甜地丁、泽兰、瞿麦、石苇、全紫苏、马齿芡、茵陈、蒲公英、珍珠母、透骨草、车前草、旱莲草、益母草、稀签草、翻白草、地锦草、避风草、小草、薄荷、芥梗、刘寄奴、青篙、篇蓄、大蓟、小蓟、忍冬藤、天仙藤、夜交藤。(4)花类:槐花、金银花、施复花、葛花、扁豆花、红玫瑰花、鸡冠花、红月季花、洋金花、荷花、凤仙花、莲须。(5)皮类:五加皮、地骨皮、陈皮、桑白皮、椿根皮、冬瓜皮、苦谏皮、姜皮、石榴皮、黑豆皮、扁豆皮、绿豆皮。(6)叶类:侧柏叶、霜桑叶、艾叶。(7)藤木类:鬼箭羽、桑枝、皂针、山川柳。
  动物类。有土元、鳖甲、鸡内金、刺猜皮、蚕衣、露蜂房、蜂密、蜂腊、砂、僵蚕、地龙、紫河车、水蛙、蝉蜕、蛇蜕、桑缥峭、凤凰衣、狗肾、全蝎、驴皮等。
  家种药材:建国前,少数农民习惯在园边地头栽种紫苏、丝瓜、瓜萎,黑白丑、白扁豆等。1956年,峄县药材公司在境内成立后即建立中药材生产收购机构。
  1957年,县药材公司在孟庄乡大尚岩村,郭里集乡店子、天齐庙村安排种植白扁豆、慧苗仁、白芥子、黑白丑、地肤子及红花等共20余亩,因管理粗放、杂草丛生而毁掉。1958年,县公司安排周村乡种植柴胡五亩。1960年,枣庄市药材公司在西王庄人民公社石羊生产大队建立药材生产点,扶持该队200。元生产资金购买牲畜、水车,安排专人种植玄参、慧苗仁、白芥子、沙参共九亩,其收益高于种植粮食。
  1964年,市药材公司从河南省召县购进杜仲树种,培育成苗600株,安排在西王庄人民公社石羊、横沟、东王庄三个生产大队栽植。70年代,冯刘跃生产大队也有栽植。
  1965年6月,枣庄市市长李杰陪同省卫生厅厅长王英视察税郭镇上桃园村金银花生产发展情况。
  1965年,市药材公司从河南省宁陵县购进芍药芽头1.4万株,安排在石羊、横沟生产大队栽培共四亩。后逐步发展到200余亩。1970年,境内白芍生产地向市药材公司最多交售白芍7416公斤。1977年,向枣庄药材采购供应站交售白芍1552公斤。
  1966年,市药材公司安排陈刘跃、冯刘跃生产大队种植荆芥。1968年,两队改变传统种植季节,结果穗长如谷,平均亩产全荆芥300余公斤。
  1972年,他们最多向枣庄药材采购供应站交售全荆芥3497公斤。
  1966年,市药材公司从安徽省铜陵县购进牡丹种苗,安排在西王庄公社的西大楼、冯刘跃、东王庄各大队和孟庄公社的小梁庄大队,共栽培15亩。1974年,境内种植牡丹140亩,东王庄大队创亩产丹皮550公斤全市最高记录。1975年,产地向枣庄药材站交售丹皮33945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产地向枣庄医药站交售丹皮20公斤,境内丹皮生产从此告终。
  1966年,市药材公司聘请河南省宁陵县技术员指导东王庄、石羊等生产大队的地黄生产。此后,地黄种植发展到横沟、冯刘跃、大辛庄、朱楼等大队。1977年,朱楼、大辛庄大队建立地黄科研点,研究地黄杂交育种。是以“金状元”作母本,以野生地黄作父本,经五年试验,选出“金黄一号”、“金黄二号”两种抗逆性强的品种,从而提高亩产量30%。1981年,地黄杂交育种成果获省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等奖。
  1968年,市药材公司从福建省蒲城县购进厚朴树种培育成苗1500株,安排在东王庄大队栽种。后发展到冯刘跃、高庄等队。1984年,东王庄村厚朴树沿河旁地头已成片成林。
  1971年,市药材公司从菏泽引进山茱英树苗150株,安排在大郭庄大队第五生产队种植。1982年,发展到东王庄大队。
  1975年,在枣庄药材站的安排下,大辛庄、朱楼生产大队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交流网点;1976年,东王庄大队建立药材生产技术指导中心。
  1960、1982年,西王庄、安城、孟庄三处人民公社种植黄蔑、大青根、延胡索等中草药共32个品种,用地866田。
  1983年以后,中药材种植计划由过去药材部门协助乡(社)落实到队改变为药材部门直接与种药农户签订种植合同。
  1985年,西王庄、孟庄两乡实有杜仲265株,厚朴575株,山茱英1092株。西王庄、安城两乡向枣庄医药站交售全荆芥1079公斤,西王庄乡交售白芍213公斤。1958-1985年,税郭、齐村、孟庄、郭里集、西王庄、周村等乡镇累计栽培金银花(野生变家种)12.6万墩,1985年实有5500墩。
  特产药材:酸枣仁,其树木酸枣树多生长在丘陵、荒滩和梯田坝堰上。境内酸枣仁产地是周村乡的黄山涧、下杜庄、葛家洼,渴口乡的陆庄,永安乡的西山阴、薄板泉、车峪等村。5。年代,酸枣树不时被农家刨掉作薪柴或园障之用。60年代,境内大搞封山造林,酸枣树从中得到保护,酸枣仁产量渐增,1968年产量多至2.3万公斤。
  1985年,产地向枣庄医药站交售酸枣仁3588公斤。
  柏子仁,建国前其侧柏树多栽于坟地,往往成为宗族林地。庙宇内可见古柏。建国后绿化荒山,林业部门指导“山顶侧柏戴帽”,柏树发展较快。柏子仁产地是西王庄乡的陈刘耀、傅刘耀、冯刘耀、东王庄,周村乡的黄山涧,渴口乡的凤凰岭、陆庄等村。1982年,柏子仁产量多至2.8万公斤。1985年,产地向枣庄医药站交售柏子仁4579公斤。
  山植,产地主要是渴口乡的凤凰岭、良庄,1968年产量多至1.3万公斤。
  半夏,产地是永安乡、税郭镇、西王庄乡,197。年最多产量为275。公斤。
  全蝎,产地是渴口乡、税郭镇、孟庄乡和齐村镇四个乡镇的北部山区和永安乡的南部山区,1979年产量多至1100公斤。
  中成药建国前,枣庄镇庆裕药栈、中和德药店等较大中药商号可制中成药共50余种,。
  1970年,境内市药材公司抽调老药工王以明等三人生产成药。1971年,建制药车间,手工制作六味地黄丸、补肾固精丸、保安万灵丹、山植丸、肝炎丸、参等白术散、冰硼散、烫伤油、膏药等。1977年,药厂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生产。1982^-1985年,“山东枣庄中药厂”经省卫生厅批准生产的“三九”牌中成药共28个品种,年产值多达42万元。
  生物化学制药1977年,市南郊枣庄肉类联合加工厂筹建生物化学制药车间,利用猪脏器试制肝精、肝素钠、胃膜素和肝素(粗品)。1979年,肝素钠批量生产。1981年,细胞色素丙氧化酶投入生产,1984年因受国际市场冲击生产暂停。1985年,生产肝素钠精品100亿单位,出口西德,创外汇7.2万美元。12月,制药车间定名“枣庄市生物化学制品厂”,全年产值42.2万元。
  医药经营。
  中药境内中药大宗产品少,用药主要靠外地供应。建国前,枣庄镇较大中药商号除收购当地药材外,还到商邱、徐州、安国、济南、上海、天津等地采购药材。
  清末及民国年间,境内先后有32家中药私营户开业,其中有10户停业。32家中,枣庄城区有三家是中药批发零售商业,其他都是行医兼售药。
  庆裕药栈,是1915年梁姓四家出资一万银元在今中新内街路北开办。
  高子和领东并座堂行医,中药材批零兼营。1934年,梁寿堂入股领东。1945年商号称庆裕药栈寿记,药栈经营中药450种。贵重药材有参、茸、桂、虎骨、西红花、牛黄、察香等。配制的丸、散、膏、丹,亦批零兼营。
  1951年,枣庄城区11家中药私营户中,只庆裕、中和德为批零兼营商号,其他如同和样、兼善堂、育春堂、德生堂、天慈堂、广生堂、同济堂、瑞竹堂、济生堂,皆为行医兼售药行业。
  1955年,枣庄镇中药私营户有14家42人。1956年1月,庆裕、中和德商号加入公私合营商业,更名为庆中药店。
  两户私股资金1.“万元,从业者17人,枣庄镇专营中药店仅此一家。枣庄镇和境内农村共20余家行医兼售药者,除个别病故者外,一般都加入合作性质的联合诊所。
  1965年,庆中药店转为国营。
  1966年,经营中药600余种,药店营业额9.4万元。1980年,经营中药1012种,药店营业额31万元。1984年,新改称的山东省枣庄医药采购供应站,辖北马路、胜利东路、胜利西路三处医药零售门市部。1985年所经营的中药有1059种,门市部营业总额为64万元。
  西药1919年,鞠仁医院西药有50余种,是美国、德国、日本进口产品和上海产品。内服药有硫苦、蓖麻油、山道年、甘汞、阿斯匹林、非那西汀、披拉米同、碳酸钠、碘化钾、澳化钾、氯化钾、金鸡纳霜、痢特灵、海洛因、保利他民、乌罗透品、正加兰、凡拉蒙;注射药,有六0六、九一四、新斯锑波霜、握母拉丁、维他赐保命、亚撒地拉、撒利汞、葡萄糖、樟脑汁、毛地黄针、百浪多息;外用药有升汞、红汞、碘配、雷夫奴而、依克度、黄碘、硼酸等。1921年,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办中兴药室,开始兼营西药。1925年,庆裕药栈、中和德药店也开始兼营西药,主要有鱼肝油、头疼粉、八卦丹、眼药水、如意膏、依克度、万金油、人造补血丸等小品种药物。194。年后,磺胺噬哇、磺胺啼陡等磺胺类药物传入。1946年,青霉素、链霉素、对氨柳酸、雷米封等药物传入。1947年,枣庄有西药“跑车”商,他们根据买主开业西医开出的药品单子去外地购药,然后加成卖出。
  建国前后,枣庄镇西药私营户有天庆、鲁峰、民康、大生、新诚、雨春、恒仁、普和、复康、维康、广生、中心、江东、健民、建华、新诚、同仁等号。建国初期,药房商号一般都更名某诊所,售药、行医兼之。西药较大私营户为“中心医院”,资本额250。元,从业者6人。一般户,资本额三五百元,从业者一二人。1955年,枣庄镇私营西药业共14户32人,资本额5660元。1956年,枣庄镇有26户36人组成中西医药联合诊所,分设第一、第二门诊部,分别兼营中西药。1958年,联合诊所从业者组成枣庄保健站、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张英华、陈立仁等则过渡到县药材公司。
  1956年,境内医药商品始由国营峄县药材公司专营。1972年,市三级批发单位改为二级批发站。1985年,下辖城区的三处医药零售部,经营西药品种在600个以上。
  区属医院药房。
  建区后,境内区、乡(镇)12家医院均设有药房,由枣庄药材站供应药品。1976年,市中区人民医院药房与药库分开,并分建中药库和西药库。中药库库存中药材175种、中成药21种,西药库库存针剂114种、片剂103种。1985年,区人民医院库存中药材214种、中成药76种,库存西药针剂128种、片剂122种。市中区人民医院前身自1958年起就设有制剂室81985年,区人民医院制剂有各种外用软膏(包括眼科用膏)、涂搽剂、含嗽剂及内服用合剂、片剂等35种。
  药政管理。
  1977年前,市卫生局直接负责市中区(镇)药政管理工作。1977年药价计算方法实行改革,以公斤、克为计算单位,市中区卫生局始设兼职人员管理药政。1981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决定》,药政管理走上正轨,制止乱办药厂、生产低劣药品风。
  1983年1月,市中区卫生局对区属医疗单位进行药品大检查,查封127种被淘汰药品,指导各医疗单位制订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麻醉药品的使用管理,用“购用卡”监督使用单位,规定使用权限,限制处方剂量。同年秋,区卫生局配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管理药政工作。随后针对存在的间题,先后下达三个文件,采取有关管理措施:一是查处入境的晋江地区生产的假药,二是查清药品包装有关文号是否正规,三是进一步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1984年区、乡(镇)所属医疗单位皆建立药械科(组)。1985年7月实施国家颁发的《药品管理法》,当年对区、乡(镇)所属的12个医疗单位、“个村卫生室、厂矿企业卫生室、枣庄医药站批发部零售中心店进行药品检查,依法查出伪劣、霉烂变质、虫蛀、失效中西药品共70多种,价值1800多元,对11个单位罚款1950元。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