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7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
分类号: F303.3
页数: 12
页码: 797-808
摘要: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兴煤矿公司汇聚矿师、煤师、工程师、技师等专业科技人才,负责建井、采煤和其他技术工作。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业发展

内容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兴煤矿公司汇聚矿师、煤师、工程师、技师等专业科技人才,负责建井、采煤和其他技术工作。20世纪前期,境内较有名望的中医是董大用、李汉邦、高子和、张德昌、王伯阳。董大用曾作清光绪皇帝御医。依家传技艺或自创特色而有名气的民间工匠是,黑瓷窑匠张成方,龙凤石匠刘学义,快镰铁匠孙承富等。
  1965年,枣庄镇有专业技术人员6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农业技术人员8人,医护人员53人。1976年后,市中区专业科技队伍发展较快。
  1978年,市中区所属专业科技人员1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农业技术人员42人,医护人员110人。
  1980、1983年,区科委对专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职称的复查和评定晋升工作。1983年全区已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共385人,其中具中级技术职称的33人,初级技术职称的352人。1985年,全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增至404人,占全市5%,其中具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0人,初级技术职称的364人。
  1981、1985年,市中区引进科技人才131人,其中工程师19人,主治医师5人,充实了工、农、医等行业的技术力量。1984年引进、调入的王宗谢工程师,被任命为区煤炭公司副总工程师、副经理,并被推荐为区政协首届副主席,他对发展区煤炭事业作出贡献;庄JIL伦主治医师被任命为区医院副院长、小儿科主任,他多次在全国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农业科技队伍:1963年,齐村公社柏山大队成立境内第一个农村科学实验专业队(简称农科队),随后黄庄公社王林大队、郊区公社沙河子大队、郭里集公社营子大队、齐村公社南园大队、安城公社大辛庄大队、孟庄公社峨山口大队、税郭公社西南村大队等,相继成立农科队。到1979年,境内11处公社共有农科队(组)104个,农科队员903人。1979年后,随着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建立,农科队为农村科技户所代替。1981年全区有农村科技户100余户,1982年有500余户,1985年增加到1163户。
  其中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走上致富道路的科技户有950户。1985年,开始实行农林管理技术承包,郭里集乡组建12人的植物保护专业队,周村乡成立23人的果树技术服务队。
  工业科技队伍:1969年,枣庄镇五金厂成立科研组。之后,矾土水泥厂、织带厂、化工厂等先后成立科研组。至1985年,全区厂矿科研组发展到13个,共有科研人员50人。是年区属工业共有科技人员47人,其中工程师18人,技术员29人。科技人员分布煤炭业14人,纺织业9人,建材业7人,二轻系统8人等。
  第二节科普活动。
  科普宣传。
  科教电影自1977年市科协成立科教电影队起,市中区科教片放映量增加。1979年,全区科教片共放映24场,观众计4万人次。1985年,全区有9个乡(镇)电影队、10个村电影队、2个个体放映队参加科教电影汇映活动,巡回放映科教片21部,放映338场(其中有13个专场),观众计16万人次。是年,科教片介绍的西瓜地膜保护栽培技术、平菇种植和管理、巧用化肥等20余项专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难题。1977一1985年,全区共放映科教电影2605场次,观众达122.5万人次。
  科普展览1982年起,区科协在农村举办科普巡回展览。是年2月,举办破除封建迷信图片展览,历时月余,观众达4.49万人次。1982-1985年,全区共举办科普展览20场次,观众达9万余人次。
  科普赶集1983年起,区科协组织科技人员在农村集市上作科普宣传,进行科技咨询(即“科普赶集”)。至1985年,科普赶集活动共103次,发放科技常识宣传资料(农民称“明白纸”)1500余份,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问题2000余条,直接服务6万人次。
  科普刊物1977年起,开始编印不定期《市中科技简报》,至1985年,共印发15期4500份。1981年印发《双薯间作技术与管理》、《钾肥对比实验要领》、《煤研石的综合利用》等资料500份。1982年印发《平菇香菇栽培技术》、《平菇香菇栽培发展前途》各500份。1985年,创办《市中科普报》,宣传科技政策,提供科技信息,当年印发2期6000份。
  各乡(镇)科协编印科普小报共3670份、“明白纸”6万余份,发送《农村科技手册》、《农药的安全使用》等书籍共5000册。
  科技培训1977年6月,境内推广华罗庚“优选法”,“推优小分队”在市中区开力、讲座,各行业技术骨干听讲,听众达2000余人次。区工业系统有105个生产项目取得效益,其中采取优选法利用余热节省电力、柴油、煤炭能源和降低生铁、炸药、雷管消耗,增产节约金额达41万元,节省投入资金16万元。
  1978-1980年,市中区举办职工业余技术讲座,听众达1000余人次;同时举办英语补习班,培养学员80多人。
  1981年起,各公社(乡镇)陆续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农技校),至1985年,全区有农技校11处,共培养各类农业技术员约1600名。1983年起,各公社(乡镇)先后开办科普学校,教材内容因地制宜,教授《花生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等。至1985年,乡镇科普学校共有专职教师23人,兼职教师63人,管理人员23人,实验场地120亩,校舍352间。1983一1985年,全区共有4072名科普学校学员结业。结业学员中,1名被国家录用,74名任乡(镇)干部,54名任村干部,38名任乡镇企业干部,30名任乡镇技术员,26名升入高一级学校对口学习,100余名成为科技专业户等。农、林、牧各业自成系统地常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区林业局采取乡镇驻地课堂教学、果园苗圃现场演示等办法进行果树修剪、夏季管理、病虫防治训练,1985年配合林果业百点竞赛活动,培训林果专业户240人次。
  第三节科技成果。
  清末及民国年间,中兴煤矿公司矿业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引进成果突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中兴矿局始购进四部抽水机和几部卷扬机器,从上海、广东等地雇请技师和技术工人从事机器操作。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兴煤矿公司从德国引进蒸汽机和三相交流发电机;1913年,又从德国引进新的发电机设备以及抽水机、电绞车、通风机等。至20年代末,中兴煤矿公司还相继高薪招聘德籍总矿师高复曼、克礼柯,中籍总矿师朱言吾、电机工程师王莹、机电工程师廖复亚、一等匠目潘成书等各种科技人才。朱言吾负责筹建的中兴煤矿公司第二大井,其勘探、设计、施工等技术工作受到当时中外矿学专家的赞赏。王莹主持电机厂扩建工作,引进德国制造的透平发电机两部,为枣庄电力工业初期的发展做出贡献。潘成书在修建中兴煤矿公司办公楼、电厂、机务处等工程的木工制作上匠心独运,成绩卓著。
  至30年代,中兴公司从德国购进的割煤机、运煤机等较大机械设备已达60余台。
  1969、1985年,区(镇)属厂矿企业及其科研组、技术攻关组,共取得科研和“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成果270项,其中受省级以上奖励的8项,市级奖励的11项。
  立窑锻烧矾土水泥新工艺:此项是引进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技术,枣庄镇矾土水泥厂试制完成。1975年通过山东省建委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采用此工艺所产水泥符合国家规定的400号矾土水泥标准。与熔融法、回转窑烧结法相比,具有电耗少、热耗少、投资少、设备简单等优点;与倒火焰窑相比,产量提高5倍,煤耗降低80%左右。
  煤研石提取结晶氯化铝:此项成果由市中区化工厂1977年完成,1979年通过市级鉴定。氯化铝(明矾)主要原料为自燃过的煤歼石。产品可作水净化剂、造纸工业施胶沉淀剂、精密铸造硬化剂。
  煤研石生产水泥新工艺:煤研石代替粘土生产水泥新工艺,是1982年区属矾土水泥厂引进技术。应用生产后,降低了成本,年处理煤研石1.53万吨,节省土地6.5亩,节约煤炭700吨,完成利税18万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全省同类水平。
  枣庄烟煤制球型活性炭:此项是市中区橡胶翻新厂于1981年引进南京林业化工研究所技术,在市化验中心协助下试制成功。球型活性炭生产,是以枣庄烟煤为主要原料,以枣庄造纸厂排放的废液和枣庄焦化厂所产沥青为辅助原料,产品吸附性能良好。
  1985年通过市级鉴定。
  KG、II型手动液压压冠机:此项成果由市中区医院口腔科完成,1985年通过市级鉴定。此机采用液压传动,牙冠成型快,精确度较高,符合临床要求,且噪音小,机身小,便于携带。
  卫生陶瓷错英石生料乳浊釉:此项是市中区卫生陶瓷厂引进国家建材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技术,1985年通过市级鉴定。其技术是用价格低廉的错英石作乳浊剂,代替价格昂贵、供应不足的锡乳浊剂,制成卫生陶瓷生料釉。
  产命洁白度由60度提高到70.8度,且釉面有光泽,热稳定性好。产品符合部颁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MZY、I型煤气测漏仪:此项成果由市中区电子仪器厂研制完成,1985年通过市级鉴定。产品线路设计合理,检测灵敏度高,交直流电两用,填补了省内煤气检测设备上的空白。
  自动调节电焊机、五用电焊机:此项成果由郊区公社二十二号井电工李传伟研制成功,1977年在省煤炭会议上展出。自动调节电焊机可自动停、送电,自动调节电流,重量40公斤,使用方便。五用电焊机可用于充电、直接铜焊、交直流电弧焊、固体Co:焊和作照明变压器用。
  其间,社办煤矿由“条子大筐当罐笼”的土法采煤,演进到“片盘式”或上下山开拓、煤电钻打眼、运输机和矿车运输、罐笼提升的机械化采煤。
  建国以来,境内农业在良种、栽培、植保等方面均有众多的技术引进、试验和推广成果。
  50年代,境内农村引进推广“胜利百号”地瓜良种,东北马铃薯品种,提高了产量。
  1961-1985年,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4次,83个品种品系。
  1963、1985年,境内11处人民公社(乡镇)的农技站、农科队、科技户等单位,共获得科技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市级奖励的6项。
  1964年,黄庄公社王林大队农科队,在市农业技术员娄在银指导下进行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取得小麦亩产700斤的高产记录。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杂交多穗高梁和采用回龙火炕培育地瓜苗。70年代,推广和自育小麦、玉米优育品种。1972年,安城公社大辛庄大队农科队进行42亩高梁、玉米“两杂制种”试验,收获亲本种和杂交一代种14619斤,实现全大队良种化,并支援兄弟队良种8300斤。1978年,郭里集公社营子大队农科队进行地瓜、玉米间作试验,取得亩产玉米406斤、地瓜干810斤的好收成;此外,还进行小麦、玉米套种试验,两季作物双过“长江”,亩产1670斤。此两项试验,均获市级奖励。1979年,郊区公社岳楼大队农科队选用“枣选一号”秧苗,采用小墩种植方式,亩产地瓜6916.2斤,最大一棵地瓜重16.5市斤。1980、1985年,农作物地膜覆盖育苗繁殖技术逐步推广,塑膜小拱棚和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广泛应用。1981年,税郭公社苗圃引进甜叶菊栽培技术,试验成功,获市级奖励。1982年郊区公社苗庄大队创亩产甜叶菊3000斤、亩产值150。元的好成绩。同年郊区公社岳楼大队推广“大面积油菜丰产技术”,当年亩产油菜籽430.13斤,亩产值224.3元。1983,1984年,税郭镇引进推广花生“海花1号”良种,受市级奖励。1983、1985年,全区推广夏谷增产技术,平均亩产632.3斤,居全省4个推广区的第二位,3年共收入100万元以上。1985年,齐村、税郭、孟庄、安城等乡镇推广“万亩花生低产田增产新技术”,平均亩产由299.5斤提高到426.8斤。安城乡野岗埠村科技户李怀珠一家,在乡科技协会指导下进行15亩承包地花生高产栽培试验,创亩产800斤记录。是年,全区推广起垅、密植、防治病虫害等7项栽培技术,仅种植花生就增加产值257.7万元。同年,周村、税郭、西王庄3个乡镇推广种植“石红1号、石红2号”,“郑州1号”等13个高产西瓜新品种,平均亩产值700~800元,每亩纯收入500一600元。
  80年代初,部分农民通过学习、运用科学技术,有的成了科技专业户,开始走上富裕之路。1982年,孟庄公社前张庄大队社员郑广田发展庭院经济,科学饲养4头猪、6只羊、70只兔、37只貂、25只鸡,当年收入3060元;小尚岩大队社员朱连户一家承包3亩菜园,运用新法种植蔬菜,当年纯收八3650元,再加上养猪、种田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永安公社永东大队社员邵士信科学喂养小鸡1100只,成活率达9800,当年收入2350元。1983年,郊区公社岳楼大队社员张福芹科学喂养4只西德长毛兔,发展至1985年,获利1万元,另无偿支援贫困户种兔41只,亲自传授养兔技术,带动贫困户脱贫。
  1977一1985年,区科委共安排农业、工业、基建、交通、财贸、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科研项目14个,其中完成11项。市科委共拨给市中区计划内科研项目经费10.6万元。
  第四节地震测报。
  震中在境外之地震影响枣庄城区的有: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峄县地大震”,“民居倾覆无算”。震中在营县、郑城间,震级8.5级。枣庄受影响烈度为9度左右。
  1937年(民国26年)8月1日,地震震中在菏泽,震级7级。枣庄烈度为6度。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27秒,河北宁晋东南发生7.2级地震‘枣庄烈度4-5度。
  1970年8月10日2时29分56秒,曲阜、充州发生5级地震。枣庄烈度4-5度。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2秒,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枣庄房屋门窗晃动。
  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境内地震的多发期,震中在境内的2.3级以下地震发生过7起,震中在周围地区波及影响到境内的地震有二三十起。
  为加强对枣庄市及邻区的地震监测工作,枣庄市地震综合台于1971年5月在渴口公社渴口大队西北的北山断层上建成并投入观测。1985年1月,枣庄市地震综合台改称枣庄地震台,拥有固定资产2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15台套,先后投入的主要观测项目有水化学、形变测震、地磁等。测震可控制枣庄市一级左右和邻区二级左右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市中区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同年8月,成立区地震办公室,负责对全区11个地震测报点进行工作指导。枣庄九中、十三中、十六中、二十四中、郊区公社沙河子大队等测报点分工进行地应力、地磁、土地电等项观测,周村水库、人民公园观察点分别进行水位、动物反应观测。各个测报点每日观测三次,并作好观测记录。1979年,区地震办公室撤销,地震测报工作由区科委管理,设3名专职人员。后改为1人兼职,陆续撤掉观测仪器不符合要求、布局不合理的测报点。1984年,区科委在11处乡镇建立39个浅水井水文测报点;1985年4月,在税郭镇设立深水井水文测报点。至1985年,市、区在境内设有地震宏观观测网点47处,对水位、水温、动物反应等进行观测。
  第五节能源利用。
  沼气1958年7月,峄县选派枣庄红星砖厂技术员张相才、朱广仁等4人去济南重型机械厂参观学习沼气制取技术。返回,张相才在红星砖厂设计建造容积为30立方米砖砌长方形沼气池。8月初投料,10天后产气点火,可供三人一餐一灯使用。沼气灯亮度相当于15、25瓦的电灯泡,此后,枣庄镇委、郭里集红专学校也建造沼气池,因设计、建造存有间题以及使用不当而不久废弃。
  1974年7月,市科技办公室主任金韶华、技术员王桂新在市马车运输队指导建成一全砖结构椭圆形地下水压式沼气池,内壁光洁,外拱顶敷沥青密封。入池原料优劣掺配,投料5日后产气。日产沼气10立方米,可供20人三餐二灯使用。半年气竭而终。此后,市科技办公室在渴口公社郭村大队王光运院内指导建一容积为6.5立方米块石结构圆筒形水压式沼气池,石块按设计弧度加工,用500号水泥砂浆砌垒、沟缝,封闭严实。日产沼气可供全家人三餐一灯使用。年换料2次,使用时间达3年。
  1975年9月,渴口公社蒋庄大队在省土肥研究所张福道的技术指导下,建圆形水压式三合土沼气池63座,全大队75%以上的住户用上沼气,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大队。由于管理不善和出料困难,至1976年12月先后停用。1978年10月,税郭公社宋新庄大队一个月内建沼气池86个,全大队80%的住户有沼气池,投料后有42个池子产出沼气。11月,市政府在宋新庄大队召开现场会议,公社领导干部和办沼气重点大队负责人等400多人到会。1979年3月,推行“直管进料,中层出料,进出料口加盖”等沼气池建池标准。4月,郭里集公社民主大队,安城公社南安城大队等,按标准建圆筒形三合土结构沼气池,成功率在95%以上。是年,全区共建沼气池214个,达到“社社有点,队队有池”。
  1980年起,混凝土结构的沼气池逐渐代替三合土结构的沼气池。5月,安城公社南安城大队采用混凝土一次浇筑法建沼气池获得成功。同时配置北京VI型沼气炉、上海宝山1号沼气炉及其沼气灯,提高沼气利用率。1982年4月,市沼气办公室技术人员在渴口公社前良庄大队建沼气池,采用整体浇筑混凝土和氯化钙、水玻璃交替喷涂新工艺,各项应力及抗渗漏性能均达到国家要求。6月,郭里集公社丁庄大队采用无模悬拱施工工艺,夹层用水密封,内密封采用化学喷浆、涂刷复合涂料等新技术,使沼气池的漏气率下降到1%以下。是年底,渴口公社前良庄大队、孟庄公社大郭庄大队、郭里集公社丁庄大队实现“沼气化”。
  1983年,贯彻中央“加强领导,积极推广,成片发展,讲求实效”的沼气建设方针,渴口、郭里集、孟庄3处公社全年共建池402个,产气成功率达950001984年7月,渴口公社试建“小双池”,采用固液两结合的两步发酵工艺,取得较好效果。是年,全区新建池290个,全部按设计标准施工。1985年全区新建池216个,产气成功率达100。
  1980、1985年,全区累计建沼气池1744个,其中1462个能够正常使用,年节约煤炭1000多吨,提供沼渣肥1600吨,提供沼液1900吨。全区实现“沼气化”的村庄13个,其中郭里集乡5个,孟庄、渴口乡各3个,税郭镇、安城乡各1个。
  省柴省煤灶1970年,枣庄城区传播省柴灶技术。1976年,境内推广“荣城灶”、“坟上灶”技术。永安乡张福水、武德扬在为群众建灶的实践中,吸‘取几种省柴灶的优点,创出一套砌灶新工艺。所建灶热效率达35%以上,为市1型省柴灶的研制成功提供了依据。1983年全区共建省柴灶4548个。
  1984年3月,市能源办公室在孟庄公社龚庄大队举办省柴灶技术大比武现场会,各区、县42名技术员出席。现场砌垒,现场试烧,龚庄大队共建省柴灶60个。是年,全区共建省柴灶9660个。1985年,区能源办公室技术员张茂成、侯茂伦在周村乡新村研制组装式省柴灶成功。此种灶热效率达4000以上,结构合理,锅底受热面积大,不翻烟,不倒烟,工艺简单,造价仅8元,新村36户村民争相改灶。是年,全区新建省柴灶4248个,有27548户使用各种类型省柴节煤灶,年节煤4000多吨。
  太阳能、风能1982年4月,安城公社南安城大队在沼气技术员张茂成、吴成金指导下,用钢筋水泥薄壳制作太阳灶36台。6、9月晴朗天气,每日每台灶可供5口之家做两顿饭用,或可烧开水75、100公斤,年节煤750公斤。1985年3月,区、市能源办公室合作改进太阳灶,用玻璃钢材料作太阳灶外壳,用镀铝薄膜作反光材料,用普通机油作液压介质,自动调节方位跟踪装置,使用效果较好。1985年6月,市中区机关招待所浴池安装100平方米串联式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器用铝片压制成型,黑涂料吸热,玻璃片导热,常温季节每天可产6一8吨热水,节煤0.5吨,为全市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
  1985年3月,渴口乡渴口村安装1台FD1.6、50型风力发电机,有2.5级风力即可推动桨叶转动发电,6级以上风力可自行调速,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发电1度。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