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镇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3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镇村庄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1
页码: 126-136
摘要: 1985年市中区共有9个乡、2个镇,下辖219个行政村、322个自然村,村民总户数45536户,总人口192844人。
关键词: 乡镇 村庄

内容

1985年市中区共有9个乡、2个镇,下辖219个行政村、322个自然村,村民总户数45536户,总人口192844人。
  齐村镇及辖村齐村镇位于市中区西北部。镇政府驻地在齐村西好子,距区政府3.5公里。镇辖境东连市郊乡、渴口乡,西邻薛城区邹坞镇,南接黄庄乡,北依山亭区西集镇。境域南北最长9.9公里,东西最宽7.1公里,总、面积42.3平方公里。枣园一徐州、郊城一微山、枣庄一滕县等公路和枣庄一薛城铁路经过镇境。
  齐村镇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都城乡陈下社、西南社。1930年为齐村乡,属峄县二区。1946年6月至1949年11月,人民革命政权建齐村镇,先后属枣庄特区、枣庄行政区。1949年12月为齐村乡,属枣庄行政区庄头区。1950年7月,庄头区属峄县。1956年合区并乡,齐村乡属邹坞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齐村乡直属峄县。
  1958年9月,齐村等4个乡镇合并成立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枣庄人民公社析置齐村人民公社,属齐村区。1983年8月为社改乡试点,11月戈li归市中区。
  1985年齐村镇下辖2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村民5277户,22535人。
  各自然村村名是:齐村、建国、谷山后、胡埠、王山头、银井庄、上银井庄、东温水泉、西温水泉、银泉子、东南山、王沟、南园、后川、前川、曾店、朱子埠、和平村、尖山子、尤洼、土井子、乔屯、马洼、李岭、杨岭、谷山庄、柏山、井庄、沟湾。
  税郭镇及辖村税郭镇为市中区东部边沿区。镇政府驻地在税郭镇东北村,距区政府14公里。镇辖境东与苍山县鲁城乡为邻,西与安城乡接壤,南与峰城区萝藤乡、左庄乡毗连,北与周村乡隔山相望。境域南北最长9公里,东西最宽7公里,总面积39.5平方公里。郊城~微山公路横穿其间。
  税郭镇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18年改社为区。1930年属峄县二区税郭乡。1939年属日伪峄县一区郭里乡。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复为税郭乡。
  建国前人民革命政权所辖:1940年6月税郭北部山区属临郑费峰四县边联办事处。1943年3月属赵搏县。
  1947年税郭一带划分双山乡、师山乡、平山乡,属赵搏县鲁城区。
  建国后,1949年为税郭乡,属苍山县。1958年11月税郭乡的37个村划归峄县,建立税郭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并入郭里集人民公社,建税郭管理区。1962年6月建立税郭人民公社,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改建为税郭镇。
  1985年税郭镇下辖26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村民4218户,17584人。各自然村村名是:税郭、孟庄、幸福村(可怜庄)、拐湾沟、王塘、芦庄、施山口、花果泉、齐山头、西长汪、东长汪、西M湖、东郝湖、宋湖、陈岭、王家庄、下桃园、上桃园、东岭新村、西三屯、东三屯、董楼、北沙沟、南沙沟、宋庄、玉皇庙、中义合、上义合。
  市郊乡及辖村市郊乡环城区四周。乡政府驻地在南龙头村南、解放南路东侧,距区政府3公里。乡辖境东邻郭里集乡、西王庄乡、孟庄乡,西靠黄庄乡、永安乡、齐村镇,北依渴口乡,南与峰城区城关镇接壤。境域南北最长11.5公里,东西最宽6.5公里,总面积48.65平方公里。博山一徐州、郊城一微山、枣园一徐州等公路和通往十里泉厂区、田屯矿区的枣薛铁路的两条分支线经过境内。
  市郊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都城乡山阴社、郭南社、西南社。
  1930年属峄县二区。1949年属枣庄行第一卷地理政区枣庄区。1958年建立曙光人民公社,枣庄管理区、各塔埠管理区属之。
  1962年分属于枣庄镇和齐村区各塔埠公社。1976年12月27日中共市中区委公布建立郊区公社。是社由齐村区枣庄镇公社、各塔埠公社及渴口公社的咚楼、雷村、小王庄,黄庄公社的沙河子、前石碑,郭里集公社的柳峪、官地,西王庄公社的丁庄,峰城区城关.公社的苗庄、秦楼等村庄所组成。1984年4月郊区公社改制为市郊乡。
  1985年市郊乡下辖33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村民8560户,32052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周庄、利民、振兴、小王庄、雷村、东龙头、官地、柳峪、赞子、田屯、岳楼、丁庄、中各塔埠、西各塔埠、东各塔埠、白楼、苗庄、涝坡、十里泉、石庄、王庄、崔庄、秦楼、圣水庄、山阴、前石碑、后石碑、东沙河子、西沙河子、陈庄、田庄、咚楼和当年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南龙头、北龙头、杨河、孔庄、马宅子、邵庄。
  郭里集乡及辖村郭里集乡位于城区以东。乡政府驻地在田屯煤矿以东农贸市场处,距区政府5公里。乡辖境东邻安城乡,西接市郊乡,南连西王庄乡,北靠孟庄乡。境域南北最长5公里,东西最宽4.7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郑城一微山公路横穿境内。
  郭里集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城乡郭北社。1930年为峄县二区郭里集乡。1949年属峄县郭里区。1950年复建郭里集乡,属郭里集区。1956年余粮店乡、尚岩乡并入郭里集乡,仍属郭里集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郭里集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建立红旗(郭里集)人民公社。1959年底税郭人民公社并入郭里集人民公社,下辖郭里集、税郭、南安城、碌礴桥、沈桥等5个管理区。1960年1月,郭里集人民公社隶属枣庄市。1962年6月,郭里集人民公社划分郭里集、安城、税郭、孟庄、西王庄五个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郭里集人民公社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郭里集乡下辖1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村民3204户,14047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天齐庙、店子、前古屯、后古屯、西小湾、后小湾、河北、民主村、东街、前小湾、余粮店、西街、丁庄、咚庄、营子、姚庄、西岭。
  孟庄乡及辖村孟庄乡靠城区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在大尚岩村,距区政府5公里。乡辖境东与安城乡、周村乡相接,西与渴口乡为邻,南与郭里集乡毗连,北与山亭区半湖乡隔山相望。境域南北最长6.5公里,东西最宽6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博山~徐州公路经过此地。
  孟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枣庄市市中区志城乡郭北社。1930年分属于峄县二区的古屯乡、尚岩乡、郭庄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东、西部分属于峨山口乡、卓山乡。1946年人民革命政权将东、西部分别划归王庄乡、凤凰岭乡。1949年3月分属于郭里集区的尚岩乡、郭庄乡、道沟乡。1956年尚岩乡、郭庄乡合并至道沟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58年10月为红旗人民公社沈桥管理区。1962年6月建立孟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孟庄乡下辖2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3634户,16363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大尚岩、朱楼、大郭庄、小良庄、大冯庄、荆山口、龚庄、李庄、屈庄、小郭庄、刘岭、庙山村、峨山口、于庄、横山门、上道沟、泉头、侯家庄、上沈桥、下道沟、后孟庄、前孟庄、下沈桥、任岭、后张庄、前张庄、小尚岩、寺山子、焦庄、沙河崖、西河崖。
  周村乡及辖村周村乡处市中区东北部边沿区。乡政府驻地在崖头村,距区政府16公里。乡辖境东邻苍山县下村乡,北依山亭区北庄乡、半湖乡,西接孟庄乡,南连安城乡。境域东西、南北最长均7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有简易公路西与博一徐线、南与郊一微线相接,向东通往苍山县下村。
  周村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峨山口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为峄县三区周村乡。1946-1948年属税郭乡。
  人民革命政权辖区:周村乡东北部山区,1938年3月属临郑费峰四县边联县,1943年3月属赵搏县,1944年8月属双山县,1946年4月属麓水县,1947年属赵锌县,1948年属峄县。
  建国后,1949年属峄县郭里区。
  1950年建周村乡、崖头乡,属郭里集区。1956年崖头乡并入周村乡,属北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周村乡直属峄县。9月,周村等4个乡合并成立胜利(北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从北庄人民公社析出,建立周村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周村乡下辖9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1891户,7712人。
  各自然村村名是:崖头、龙山头、小王庄、苗庄、方山头、寨山坡、老龙潭、外臂、南岭、东北山、西北山、涝洼、焦岭、卜乐村、下杜庄、分水岭、涝洼新村、东葛洼、富山头、西葛洼、上杜庄、王山头、黄山涧、黄山后、周村、下老山口、东马山后、西马山后、上老山口、里宵、南峪。
  渴口乡及辖村渴口乡位于市中第一卷地理区北部。乡政府驻地在双山路、卓山路交叉口以西路北,距区政府3.5公里。
  乡辖境东邻孟庄乡,西接齐村镇,南连市郊乡,北依山亭区东鬼山乡、半湖乡。境域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8.5公里,总面积48.2平方公里。枣园一徐州公路纵贯乡境西部。
  渴口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部城乡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属于峄县二区郭村乡、卓山乡。1941948年为郭村乡,直属峄县。1949'1952年分属于白彦县第九区和峄县郭里集区、枣庄区。1953年从白彦县划出郭村乡、良庄乡、韩庄乡,归属峄县第十九区。1956年合区并乡,郭村乡、良庄乡、韩庄乡的20个自然村合并为郭村乡,属郭里集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郭村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郭村等4个乡镇合并成立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渴口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渴口乡下辖21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村民4560户,20285人。各自然村村名是:渴口、大刘庄、隋庄、隋庄沟东、小李庄、庙下、浪涛、西安乐窝、小梁庄、小张庄、莲汪、蒋沟、凤凰南岭、大柏庄、凤凰北岭、宋岭、秦崖、场里、前良庄西山、蒋庄、前良庄、中良庄、元庄、后良庄、东安乐窝、陆庄、东北峪、殷村、小刘庄、赵庄、柿树园、大张庄、阎庄、大李庄、侯宅子、汤庄、十五窑、乾四窑、小王庄、小陈庄、刘峪、郭村、张家湾、韩庄、大峪。
  黄庄乡及辖村黄庄乡位于市中区西部。乡政府驻地在黄庄村西0.6公里处,距区政府4公里。乡辖境东与市郊乡接壤,西同薛城区张范乡为邻,南和永安乡相连,北以枣一薛铁路为界与齐村镇相望。境域东西最长6公里,南北最宽4公里,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枣一薛铁路淡仔一微公路沿依其北部边境4.8公里。
  黄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于峄县部城乡山阴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齐村乡。1949年属峄县南于区。1950年建黄庄乡,属张范区。1956年黄庄乡并入齐村乡,属邹坞区。1958年9月并入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黄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
  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黄庄乡下辖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村民2474户,9881人。各自然村村名是:黄庄、官庄、王林、后陈湖、前陈湖、宋岭、梁辛庄、东岭、马庄、遗棠、寨子、小屯。
  永安乡及辖村永安乡位于市中区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在永安庄,距区政府8公里。乡辖境东邻市郊乡,北靠枣庄市市中区志黄庄乡,西与薛城区张范乡毗连,南与峰城区棠阴乡隔山相望。境域东西、南北最长均7.5公里,总面积39.1平方公里。
  永安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城乡山阴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齐村乡。1949年属南于区。1950年分属于峄县张范区之水安乡、聂庄乡、蔡庄乡、山阴乡。1956年合区并乡,并为邹坞区永安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永安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永安乡等4个乡镇并入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永安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永安乡下辖2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3534户,16038人。各自然村村名是:永安、北刘屯、张林、崔庄、李庄、大洼、刘屯、杨屯、丁屯、仇庄、西山阴、杨庄、下薄板泉、薄板泉、天生桥、胡山口、于山前、聂庄、富山东、张庄、苏家围子、富山后、刘围子、富山后新村、车峪、富山西、北马场、南马场、苗家峪、夏庄、蔡庄。
  安城乡及辖村安城乡位于市中区东部。乡政府驻地在南安城西北0.5公里处,郑微公路之南侧,距区政府10公里。乡辖境东邻税郭镇、西接郭里集、孟庄.乡,南连西王庄乡,北依周村乡。境域南北最长7.7公里,东西最宽5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郑一微公路横穿乡境南部。
  安城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企彭乡税郭社、部城乡郭北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郭里集乡。1949年分属于郭里集区泥河乡、北安城乡、大辛庄乡。1956年合区并乡,分属于大辛庄乡、郭里集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62年6月建立安城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社改乡。
  1985年安城乡下辖1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村民3862户,16939人。各自然村村名是:王庄、郭庄、大岭、北大岭、横山前、北安城、冯庄、方庄、宋庄、庙前、龙山、胡庄、张庄、龙山后、胡洼、吕庄、下泥河、上泥河、魏山头、薛山头、鲁王桥、南安城、野岗埠、大辛庄、良辛庄、潘官庄、纪官庄、牛角、西南大岭、西北大岭。
  西王庄乡及辖村西王庄乡位于市中区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在西王庄村西北1.7公里处,距区政府10.5公里。乡辖境北依安城乡、郭里集乡,西接市郊乡,东与峰城区左庄乡为邻,南向峰城区吴林乡、城关镇隔山相望。境域东西最长8.8公里,南北最宽6.5公里,总面积36.5平方公里。
  西王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30年属峄县第一区第一卷地理裴山乡。1931年改属坛山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分属于峄县第一区郭里乡、税郭乡。1949年分属于峄县左庄区刘耀乡、王庄乡、洪村乡。1956年合区并乡,分属于郭里集区大辛庄乡、郭里集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西王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改社为乡。
  1985年西王庄乡下辖23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村民4322户,19408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北岭、傅刘耀、姚庄、陈刘耀、于官庄、范辛庄、东王庄、赵庄、西王庄、高庄、冯刘耀、南山、新村、西南庄、小新庄、西花沟、石羊、杨楼、小北岭、洪村、南陆庄、横沟、小李庄、宋楼、西大楼、小王庄、傅湾、东花沟、黄楼、碌4桥。
  附:村名小考齐村嘉言村名。唐代建村,村东北天齐庙有唐碑数幢(已毁)。据传,村北有十字坡村迁移至此,初称“移村”。
  齐村原建土围墙,东围门额嵌青色大方砖,镌刻有“齐兴围”三个红字。清乾隆间《峄县志》载:明代“天启十四年正月,泰安州土贼数千掠西暨、陈郝、齐村”。清光绪间《峄县志》载,齐村属峄县部城乡西南社。
  曾店姓氏职业村名。唐代建村。
  村中有唐代三关庙及庙碑(已毁)。村西北岭后五岔沟东有古烟墩(烽火墩)遗址。据传,古代是处面临通往汁京大道,道旁有曾余两家开店并立村,称曾余店。清光绪年间《峄县志》载,“曾益店”属部城乡陈下社。
  和平村嘉言村名。明代建村。村民郑姓已历14世,郑家老林有明代墓碑。村原名狼尾沟,因村东沟壑状如狼尾而得名。清道光十六年条垢桥碑载:“峰西北狼尾沟地虽僻壤而路逢大道”。清光绪间《峄县志》载,狼尾沟属部城乡陈下社。1946年减租减息工作队张作云同志建议更名和平村。
  渴口事迹村名。宋代建村。村人颜氏称始祖为颜回。族人先由曲阜迁滕县,而由滕县迁渴口已历32代、约900余年。据传,村旧址在现村南二里许黄连树北。宋代地方官吏指派村人颜氏于道旁黄连树下施舍茶水,行人常聚集歇息等候,村名因称渴候。清康熙间《峄县志》载,渴候为乡间大集。
  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渴候属部城乡西南社。建国后谐音称名渴口。
  郭村姓氏村名。商周建村。1968年开挖郭村水库时有商周叠棺葬出土。村人董志裕于民国初年掘土时发现宋代郭友信墓碑。村后明正德年间石鼎上镌刻“郭村”二字。清光绪间《峄县志》载,郭村属邵城乡西南社。
  枣庄市市中区志凤凰岭对应嘉言地形村名。明代建村。岭北甘泉寺碑载:明嘉靖年间建伽蓝庙。明万历二十一年重修此庙,更名龙窝寺。;寺南砂石岭,取名凤凰岭。村人常诵:“后有龙窝寺,前有凤凰岭”。村人王氏1963年谱碑载:吾祖明万历二十三年由梁9四湖迁峰北三十里凤凰岭头建村落户,已历十一世。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凤凰岭村。
  上道沟对称地形村名。明代建村。原名稻湖。村人马氏家谱载,自滕县马家村迁此已300余年。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稻湖”。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上洗王氏墓碑载:“建升公者(皇清处士)先世居峨山口,已X居稻湖。”稻湖位于道沟河畔,因被洪水冲刷,民国初年称上道沟。与之对称村庄有下道沟。
  峨山口地形村名。汉代建村。村北有汉墓画像石出土。村西有汉代炼铁遗址。村人梁氏族谱载:由莱芜县莲花池村迁此,历400年。村西南有王氏墓碑,系明万历三十七年立。清光绪年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峨山及峨山口村。
  十里泉方位地形村名。清代形成村落,与圣水庄紧邻。清康熙间《峄县志》载,十里泉为峄县西北铺舍(绎站)。光绪间《峄县志》峰境全图刊有“十里泉”村。志载:村旁许池泉位“峄县城北十里岭下”,“珍珠泉、金花泉……列泉无数”、“时有佳鱼……游泳聚亭下”,“龙王祠、故兰陵令荀卿祠亦在其北”。“许池绿波”,为邑八景之西各塔埠方位地形村名。明代建村。据村内李氏族人传说:明洪武二年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至“化”字辈,已14世。村址多露头青石,故名各塔(疙瘩)埠。清光绪间《峄县志》载,“西噶嗒埠”属都城乡山阴社。对应村庄有“东噶嗒埠”、“中噶嗒埠”。建国后,群众将“疙瘩埠”误写成“络塔埠”,并在当地通用。为纠正“络"(he)所表地名之音的讹错,故本书用“各”(形似)代之。
  签子事迹村名。清代建村。初为采煤“窑户”所居。据传,清光绪五年侯宅子村梁姓财主于石猴岭“行窑”,资金殆尽亦未透煤。气急,将井旁红炉之铁砧掀入井底。铁匠入井取砧,发现砧柄掘出煤屑,财主大喜,遂称此窑为砧子窑。“窑户”20余人于煤井西南聚居,居处搭草庵,亦称“砧子窑”。他们常以拉煤废筐盛土垒筑围墙,此墙称赘墙。后形成村落,村名称w子。光绪年间《峄县志》载,w子属部城乡郭南社。
  北龙头方位地形村名。明代建第一卷地理村。村人吴氏碑载,先辈于明万历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另有明万历四十年吴二公墓碑。村置岭上,附近有东南、西北向棕红色石纶,呈龙体;纶表有页状石片,如龙鳞;弯曲朝东南之纶头似龙头,是为村名起源。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龙湾头”,属部城乡郭南社。对应村庄有南龙头、东龙头。
  赵庄姓氏村名。宋代建村。原名王家庄。村北灵泉院六棱形坟塔,为,’(金)大定十四年正月十三日立石”。
  明成化十年赵氏墓碑载有“峄县檀山乡坊顾仕王家庄……”。清光绪间《峄县志》载,赵家庄属企彭乡税郭社。另东王庄、西王庄,皆以古“王家庄”为准,定向称名。
  西王庄方位姓氏村名。明代建村。位于“王家庄”(赵庄)之西,故称此名。光绪元年《承水孙氏族谱》载:“始祖讳显……燕人也。明洪武初,自野鹊窝仗剑而南,再徙于峰而家焉。”族人传:自四世祖讳玉,字克温,于西王庄置田产,分居于此,历十九世。光绪年间《峄县志》载,西王庄属企彭乡税郭社。
  冯刘耀姓氏古迹村名。以元延拓年间“冯氏先莹之记”谱碑为据,证为金代大定年间建村。村内有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莹墓。明万历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为其立碑撰文,碑额镌刻“晋建威参军”。村旁一里许“刘伶古台”,为邑八景之一。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刘4村”属企彭乡税郭社。‘建国后称冯刘耀。
  天齐庙古迹村名。元代建村。原名徐郭村。村旁地藏庵元代碑文载名徐郭村。明朝初年地藏庵重修后,称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天齐庙明、清立碑30余座(已毁)。庙院有古树马尾松、银杏,后者围长4米,高20余米。
  村名因庙更名。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天齐庙属部城乡郭北社。
  余粮店古迹衍为嘉言村名O明代建村。村人周姓由山西喜鹊窝迁来已历十四世。关帝庙碑载村名为“无梁店”。据传,原庙宇重修后改为三间,有了架梁,所在村因称“余梁店”。清光绪间《峄县志》载,余梁店属部城乡郭北社。1950年建余粮店乡,易村名“余粮店”。
  后古屯地形衍为对称村名。明代建村。郭姓最早居村,已历十六世。
  村置花山子南麓,山顶有昊天观(玉帝庙)、观音庙。观音庙有明成化年间庙碑。山坡有明万历年间尼僧墓碑。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谷屯”,属15城乡郭北社。民国年间渐称是村为后古屯。东南一华里处有前古屯。
  永安嘉言村名。唐代建村。昔枣庄市市中区志村南(现村内)毗卢寺有唐贞观十三年敬德监工之庙碑。明正德十一年重修毗卢寺之庙碑载:峰邑西北永安庄,建毗卢寺一所,由来已久。又碑载:“永安庄之阳有毗卢寺焉,建关帝祠于内,由来旧矣。”清康熙间《峄县志》载,永安庄为峰西北铺舍(释站)。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永安庄属部城乡山阴社。
  蔡庄姓氏村名。明代建村。传说蔡庄为蔡状元(疑是元天历间工部尚书蔡受益)外庄子。明天顺年间招来佃户建村。村中凿井一眼,水源旺盛,东南一村毛家宅因缺水迁此合村。
  夏庄对称衍为时令村名。原称下庄,明代建村。谷姓由山西喜鹊窝迁此已历十五世。村西北岭上原有上庄,清康熙间《峄县志》载,上庄为峰西北铺舍(释站)。是村因吃水困难,迁移下庄,其遗址瓦砾尚存。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下一庄”,属部城乡山阴社。
  村西有清光绪戊戌科武进士、御前侍卫王永祥之墓。
  南安城事迹村名。宋代建村。村西南观音庙有宋建炎二年庙碑。传说,宋初呼必显(军副都军头)在此屯兵积粮时预备安城,但因地理环境不利而东移沂州。于今尚流传一首民谣:“往东往东再往东,这里安不住一座城,跑不开马来拉不开弓。”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载有南安城。与之对称村庄北安城,村南曾有宋庆元三年界碑。
  野岗埠地形村名。原名野漫湖。
  唐代建村。村东南里许有“唐大顺二年小阳月下洗”之界碑,谓是村界于两岭之间。村人张氏祖谱载,先祖于元中统四年迁居野漫湖,元后更名野岗埠。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野冈步”,属企彭乡税郭社。1958年“大办钢铁”,曾在野岗埠建钢铁厂,自此,人们常把野岗埠之“野”误写成冶铁之“冶”。
  鲁王桥古迹村名。宋代建村。村人吴氏谱碑载,先祖吴大用于宋元丰三年由山西喜鹊窝迁此。传说,是村明代前称拯溺桥,继称铁板桥,明初,太祖子鲁王(朱檀)赴抱犊0东龙凤寺降香时助修村附近铁板桥,因而更名鲁王桥,村名随之。清光绪《峄县志》载名“路安桥”,属企彭乡税郭社。
  税郭谐音衍变村名。宋代建村。
  原名瑞郭。金大定十四年陈氏墓志铭载“那州7县第三乡瑞郭村”。明洪武年间尹氏碑文载“古都税郭”。村内有古井两口,深30米,传说为夏朝杜康造酒所用。“杜康造酒刘伶(墓置冯刘耀村)醉”戏传民间。清康熙间《峄县志》载,税郭为乡间大集。光绪间《峄县志》载,税郭集属企彭乡税郭社。‘第一卷地理中义合对应嘉言村名。清代建村。刘姓占业已历十四世。民国初年称刘家坪子。传说,民国7年响马赵元洪虽已攻占峄县城,但一时未能攻破刘家好,是因村民义勇合力御敌之故,村名遂改称中义合。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有“上义合庄”、“下义合庄”,属企彭乡税郭社。
  遗棠姓氏衍为事迹村名。明代建村。据传,遗棠村中原有石砌的“阁”(两间,4米高),阁前有明天启年间石碑。初由倪、汤两姓建村,村名因称“倪汤”。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倪汤”,而“村庄”一节则载名“遗棠”,可见当时二称混用。传说倪汤两姓绝后,恰村中遗留一株海棠树,故衍称遗棠。民国22年乡长王绪彬曾正式定名遗棠。
  寨子实物村名。明代建村。原名兴隆集。村西有兴隆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此桥时更名广济桥(所据桥碑已毁)。西岭有南北向数米红石墙,传说为寨墙遗迹,是为村名起源。
  清康熙间《峄县志》载,寨子为峰邑西北铺舍(释站)。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寨子属部城乡山阴社。
  里宵对称事迹村名。明代建村。
  传说,明末当地风水先生之子汪学武招兵买马,聚草屯粮,起义于大王山,分兵于龟山、寨山,并设有前哨、后哨。
  哨所居地形成村落后,谐音衍称为里臂、外臂。汪宅遗址在今里臂水库西北岸,尚存明代大青砖。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臂里村”,属企彭乡税郭社。
  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质地层市中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下统)、二迭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等,沉积总厚度约2465米。
  市中区地层属华北型。在巨厚的奥陶系石灰岩之上直接沉积石炭系、二迭系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其上除局部地区有上株罗系地层保留外,平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