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置
第一节地理位置
枣庄市市中区位于山东省南部,枣庄市中部偏东,东经117°27‘34″,117°45'18",北纬34°46'16"-34°57'59″,北靠山亭区,东连苍山县,西与薛城区接壤,南同峰城区毗邻。东西长27.1公里,南北宽21.7公里,总面积375.27平方公里。
市中区城区一枣庄,是博山一徐州、枣园一徐州、郑城一微山、济宁一枣庄等公路的交会点,枣园一徐州公路南与台儿庄运河段沟通,枣庄一薛城铁路西与京沪线相连。枣庄是枣庄市、市中区党政机关驻地,是枣庄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
第二节隶属区划
清光绪年间,枣庄为集,属峄县部城乡郭南社。现区境还涉及部城乡的山阴社、郭北社、陈下社、西南社和企彭乡的税郭社。中华民国年间,1918年改社为区。1928年建枣庄镇,直属峄县。1930年10月枣庄镇隶属峄县第二区,现境涉及一区城关,二区枣庄,三区邹坞。1935年底,区改建乡农学校,行使区的地方职权,1937年底恢复区旧称。1938-1945年日伪时期,枣庄镇属峄县二区,现境还涉及一区城关,三区半湖,五区邹坞。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枣庄镇直属峄县,现境涉及郭里、税郭、齐村、郭村、邹坞、南石诸乡。1949年1月28日鲁中南区第五行政专员训令:“经本署政务会决定,建立枣庄行政办事处,下辖枣庄、齐村、陶庄三地共五个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主革命政权战略辖区主要涉及现境边缘山区和矿区。
1938-1949年民主革命政权建置区划涉及现区境表
建国后,1949年12月至1950年5月,枣庄行政区隶属台枣专区,下辖枣庄区、庄头区、陶庄区。所涉及现境区域的区乡是枣庄区的侯宅子乡、田庄乡、终楼乡、马宅子乡、车站乡、枣庄镇,庄头区的齐村乡、尖山子乡、杨岭乡。5月撤销枣庄行政区,设枣庄矿区,12月改称第十区,同原枣庄区辖5乡1镇,隶属峄县。1950年5月至1955年9月,现区境包括峄县第二区的聂庄、永安、蔡庄、山阴、涝坡、黄庄6个乡,六区的刘耀、西王庄、洪村3个乡,八区的崖头、尚岩、岳楼、周村、道沟、泥河、大辛庄、北安城、大郭庄、郭里集、余粮店11个乡,九区的尖山子、杨岭、齐村3个乡,十区的枣庄镇、马宅子、田庄、车站、陈庄、侯宅子6个乡镇,十九区的郭村、柏山、梁庄、韩庄4个乡和苍山县六区的税郭、义和、长汪3个乡,计36个乡镇。1955年9月以序数命名区改为机关驻地命名区,现境所跨7个区为北于、左庄、郭里第一卷地理集、邹坞、枣庄、东A山、鲁城等区。
1956年8月,合并区乡,枣庄镇直属峄县。现境还涉及郭里集区的马宅子、大辛庄、郭村、道沟、各塔埠、郭里集诸乡,邹坞区的永安、齐村、张范乡,北庄区的周村乡,苍山县鲁城区的税郭乡。
1958年3月完成撤区并乡,现境涉及郭村、周村、永安、齐村、郭里集、鲁城(属苍山县)诸乡和枣庄镇。9月境内建立两处人民公社,曙光公社由枣庄镇和郭村、永安、齐村诸乡组成,红旗公社由郭里集乡改建。周村乡并入境外胜利(北庄)公社。11月21日峄县治所由峰城迁移枣庄。同月,苍山县的原税郭乡(包括黄泉、义和、长汪、税郭、石门小乡)的大部地区(石门除外)划归峄县,建立税郭人民公社。现境含3处公社,跨1处公社。12月“曙光”改“枣庄”、“红旗”改“郭里集”公社名称。
1959年12月税郭公社并入郭里集公社。
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枣庄市,隶属济宁专区,下辖12处((7月起为13处)人民公社。境内枣庄人民公社辖永安、齐村、渴口、枣庄、黄庄、各塔埠6个管理区,郭里集公社辖南安城、税郭、郭里集、碌礴桥、沈桥5个管理区。现境涉及的周村乡为境外北庄公社管理区。
1961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枣庄市升格为山东省直辖市,下辖齐村、峰城、薛城、台儿庄4个区。现境涉及的枣庄、郭里集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
1962年6月24日枣庄人民公社撤销,建立枣庄镇(县级),直属枣庄市。
1962年9月枣庄镇街道办事处(1958年秋始建)及街长制撤销,建立、中心街、枣行、南马道、北马道、车站、和平、·大洼、枣庄、三合庄、新市场、辛庄、金庄、龙头、各塔埠、枣庄矿、矿务局、电厂、惠工村路南、惠工村路北、北山沟西、北山沟东、田屯东岭、田屯西岭等2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和保留赘子、田屯、陈庄、马宅子、周庄、田庄、利民、振兴、孔庄、邵庄、车站、辛庄等12个农业生产大队,直属枣庄镇。19661968年,枣庄镇原23个居民委员会先后合并改称为红卫、大庆、车站街、跃进街、红旗(田庄)、东风街、工农街、民主街、解放路、东方红路一、东方红路二、革命路一、革命路二、大寨路一、大寨路二等15个居民委员会。
1968年10月枣庄镇建立第一、第二街道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撤销。其间,所辖基层单位恢复为1956年枣庄镇24条街的街长建制。
随街道革委会撤销,基层单位名称又改为居民委员会。1971年12月建立枣庄市市中区志大寨、大庆、东方红街道办事处,隶属枣庄镇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撤销市辖枣庄镇,建立枣庄镇公社,隶属齐村区。
1976年7月12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枣庄市市中区,下辖大寨、大庆、东方红3个街道办事处和枣庄镇、各塔埠2处人民公社。区境为65平方公里。12月27日区属2处人民公社合并为郊区人民公社,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街道工作办公室。
1977年11月街道工作办公室改称枣庄街道办事处。1981年12月,省府批复枣庄街道办事处改设为大寨路、文化路、东方红路、各塔埠、矿区等5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1月大寨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中心街街道办事处,东方红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11月,齐村区的黄庄、永安、渴口、孟庄、周村、郭里集、安城、税郭、西王庄等9处人民公社和齐村乡(枣庄市社改乡试点)划归市中区管辖。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普遍改建为乡镇。1985年市中区下辖市郊乡、渴口乡、黄庄乡、永安乡、孟庄乡、郭里集乡、安城乡、西王庄乡、周村乡、齐村镇、税郭镇等11个乡镇和城区的5个街道办事处。
第三节城区枣庄
城区枣庄之原始村落位于枣庄煤矿东大井以南,大洼以东,今清真寺所在地。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于今当地老人仍称老枣庄以西之新建街为“枣行”。1308年(元至大元年)枣庄附近即有零星采煤。1736-1796年(清乾隆、嘉庆)年间“炭窑时有增置”。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窑厂客商”可查商号约40家。19韶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枣庄建立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公司)。1912年枣庄一台儿庄、枣庄一临城铁路竣工通车。清末民初,枣庄随着煤炭开采业的振兴形成一条百余米长的南北向小街,俗称“洋街”,设有店铺10余家以及乡土戏园、杂货摊、宝棚(赌场)等。1919-1920年,中兴公司将“洋街”改造扩建成十字形中新街(建国后渐称中心街),中新街南北路15。米,东西路190米。东、西、南街首置好门,南好门嵌有“中新街”石刻匾额。中新街两侧有商户数十家,铺面200间。1928年枣庄首次建镇。20-40年代,短小狭窄、布局杂乱的枣庄街、大洼街、金庄街、公平街、枣行街、南马道、北马道、棠梨树街、杨树底街、焦池街、民生街、鱼市街、三合庄(街)、顺河街、东花园等街坊先后形成。1937-1945年建“惠工村”五区、八区。
三十年代枣庄镇略图
枣庄市市中区志1948年枣庄解放之后,城区面积0.8平方公里,各种房屋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人口近万人。商业字号75家,工业企业9家。1956年枣庄镇划、分24条街,原焦池街改称建国街,枣行街称新建街,鱼市街称建设街,金庄街称安全街,北马道称公平街,北坪子称安宁街,南好子称顺河街,南马道东段称公安东街,南马道西段称公安西街,18间屋处称公胜街,东花园、八大家、老公司、木棒厂、东马壕合称荣兴街,以及和平、太平、解放、团结、胜利、民主、民生、大洼、三合、棠梨树、车站、中心内、中心外诸街。1958年城区面积扩展到1.4平方公里,街道进行调整,棠梨树街并入公安西街,解放、胜利、民主、团结等街并入枣庄街,公胜街部分并入安宁街,中心外街并入新建街和中心街,荣兴街为企事业单位所占,因少有居民住户,街名取消。60年代初,每条街最多居住300余户,最少50余户;房屋破旧,土坯简易结构占25%以上,居民住房二层建筑仅有枣庄煤矿5座宿舍楼,砖木结构,3820平方米。对枣庄城区,民间流传着“一个岗楼一个兵(交警),一把花生吃全城,污水遍地流,十路九不通”的歌谣。
1961年枣庄成为省辖市驻地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至1978年,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开通、拓宽6条主要道路,构成环形道路骨架。1985年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5.7平方公里,形成文化路、光明路、青檀路、解放路、胜利路、北马路、君山路、煤城路8条主要干道,在公路交织的网络里,分布着矿区、老城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事业区、文化区、风景区和四处有三层以上楼房的居民住宅小区。城区人口13万余人。80年代,枣庄已形成以能源、建材为主体,行业配套成龙的新兴工业城市。
1985年市中区五个街道办事处普遍设有办公室、经委、民政、司法、妇联、团委、宣传等机构,共辖7.4处居民委员会,30411户,122659人。
中心街街道办事处1983年1月由大寨路街道办事处改为是称。驻地在胜利路、中心街交叉口以东路北。
辖境北依枣庄矿,南抵兴安街,东邻赞子村,西至公胜街。1985年下辖中心街、三合街、公平街、新建街、棠梨树街、大洼街、顺河街、工农里、太平街、建国街、安全街、新风南里、新风北里、农林里、马宅子等15个居民委员会,共5250户,18470人。
文化路街道办事处1981年12月设置。驻地在振兴路、文化路交叉口以北路东。辖境东邻田屯新村,西接前石碑村,北至建华路,南抵光明路。
1985年下辖固泉路、解放南路、联合第一卷地理、东花园路、卓山路沟东、卓山路沟、大庙里等12个居民委员会,共路西里、孔庄、新建、北龙头、南龙头、立新、文化一村一、文化一村二、文化二村、龙凤里、龙兴北里、龙兴南里、龙头一、龙头二、青檀东里、振兴东里等18个居民委员会,共7409户,28667人。
龙山路街道办事处1983年1月由东方红路街道办事处改为是称。
驻地在龙山路、广济路交叉口以北路西。辖境东至公胜街,西邻陈庄村,南抵建华路,北靠田庄村。1985年下辖道南、道北、红星一、红星二、红星三、老车站、荣华里、薛庄、新阳里、龙山南、辛庄、车站、前岭、红旗、公胜等’15个居民委员会,共8233户,32296天。
各塔埠街道办事处1981年12月设置。驻地在金华路、解放南路交叉口以东路北。辖境东与西王庄乡接壤,西与黄庄乡、永安乡为邻、北靠中、西各塔埠村,南近十里泉、丁庄村。1985年下辖邵庄、官庄、杨河、工业西区、工业东区、泉头路、大众东、大众西、新建、光明东、光明西、西电厂、电国一、电国二等14个居民委员会,共4406户,19262人。
矿区街道办事处1984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驻地在新生路中部北侧。辖境东邻侯宅子,西接田庄村,南抵北马路,北靠赵庄村。1985年下辖矿务局机关、矿务局机厂、西岭路、北山路、田屯南、田屯北、兴业路、东井5113户,23964人。
第四节乡镇村庄
1985年市中区共有9个乡、2个镇,下辖219个行政村、322个自然村,村民总户数45536户,总人口192844人。
齐村镇及辖村齐村镇位于市中区西北部。镇政府驻地在齐村西好子,距区政府3.5公里。镇辖境东连市郊乡、渴口乡,西邻薛城区邹坞镇,南接黄庄乡,北依山亭区西集镇。境域南北最长9.9公里,东西最宽7.1公里,总、面积42.3平方公里。枣园一徐州、郊城一微山、枣庄一滕县等公路和枣庄一薛城铁路经过镇境。
齐村镇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都城乡陈下社、西南社。1930年为齐村乡,属峄县二区。1946年6月至1949年11月,人民革命政权建齐村镇,先后属枣庄特区、枣庄行政区。1949年12月为齐村乡,属枣庄行政区庄头区。1950年7月,庄头区属峄县。1956年合区并乡,齐村乡属邹坞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齐村乡直属峄县。
1958年9月,齐村等4个乡镇合并成立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枣庄市市中区志枣庄人民公社析置齐村人民公社,属齐村区。1983年8月为社改乡试点,11月戈li归市中区。
1985年齐村镇下辖2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村民5277户,22535人。各自然村村名是:齐村、建国、谷山后、胡埠、王山头、银井庄、上银井庄、东温水泉、西温水泉、银泉子、东南山、王沟、南园、后川、前川、曾店、朱子埠、和平村、尖山子、尤洼、土井子、乔屯、马洼、李岭、杨岭、谷山庄、柏山、井庄、沟湾。
税郭镇及辖村税郭镇为市中区东部边沿区。镇政府驻地在税郭镇东北村,距区政府14公里。镇辖境东与苍山县鲁城乡为邻,西与安城乡接壤,南与峰城区萝藤乡、左庄乡毗连,北与周村乡隔山相望。境域南北最长9公里,东西最宽7公里,总面积39.5平方公里。郊城~微山公路横穿其间。
税郭镇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18年改社为区。1930年属峄县二区税郭乡。1939年属日伪峄县一区郭里乡。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复为税郭乡。
建国前人民革命政权所辖:1940年6月税郭北部山区属临郑费峰四县边联办事处。1943年3月属赵搏县。
1947年税郭一带划分双山乡、师山乡、平山乡,属赵搏县鲁城区。
建国后,1949年为税郭乡,属苍山县。1958年11月税郭乡的37个村划归峄县,建立税郭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并入郭里集人民公社,建税郭管理区。1962年6月建立税郭人民公社,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改建为税郭镇。
1985年税郭镇下辖26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村民4218户,17584人。各自然村村名是:税郭、孟庄、幸福村(可怜庄)、拐湾沟、王塘、芦庄、施山口、花果泉、齐山头、西长汪、东长汪、西M湖、东郝湖、宋湖、陈岭、王家庄、下桃园、上桃园、东岭新村、西三屯、东三屯、董楼、北沙沟、南沙沟、宋庄、玉皇庙、中义合、上义合。
市郊乡及辖村市郊乡环城区四周。乡政府驻地在南龙头村南、解放南路东侧,距区政府3公里。乡辖境东邻郭里集乡、西王庄乡、孟庄乡,西靠黄庄乡、永安乡、齐村镇,北依渴口乡,南与峰城区城关镇接壤。境域南北最长11.5公里,东西最宽6.5公里,总面积48.65平方公里。博山一徐州、郊城一微山、枣园一徐州等公路和通往十里泉厂区、田屯矿区的枣薛铁路的两条分支线经过境内。
市郊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都城乡山阴社、郭南社、西南社。
1930年属峄县二区。1949年属枣庄行第一卷地理政区枣庄区。1958年建立曙光人民公社,枣庄管理区、各塔埠管理区属之。
1962年分属于枣庄镇和齐村区各塔埠公社。1976年12月27日中共市中区委公布建立郊区公社。是社由齐村区枣庄镇公社、各塔埠公社及渴口公社的咚楼、雷村、小王庄,黄庄公社的沙河子、前石碑,郭里集公社的柳峪、官地,西王庄公社的丁庄,峰城区城关.公社的苗庄、秦楼等村庄所组成。1984年4月郊区公社改制为市郊乡。
1985年市郊乡下辖33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村民8560户,32052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周庄、利民、振兴、小王庄、雷村、东龙头、官地、柳峪、赞子、田屯、岳楼、丁庄、中各塔埠、西各塔埠、东各塔埠、白楼、苗庄、涝坡、十里泉、石庄、王庄、崔庄、秦楼、圣水庄、山阴、前石碑、后石碑、东沙河子、西沙河子、陈庄、田庄、咚楼和当年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南龙头、北龙头、杨河、孔庄、马宅子、邵庄。
郭里集乡及辖村郭里集乡位于城区以东。乡政府驻地在田屯煤矿以东农贸市场处,距区政府5公里。乡辖境东邻安城乡,西接市郊乡,南连西王庄乡,北靠孟庄乡。境域南北最长5公里,东西最宽4.7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郑城一微山公路横穿境内。
郭里集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城乡郭北社。1930年为峄县二区郭里集乡。1949年属峄县郭里区。1950年复建郭里集乡,属郭里集区。1956年余粮店乡、尚岩乡并入郭里集乡,仍属郭里集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郭里集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建立红旗(郭里集)人民公社。1959年底税郭人民公社并入郭里集人民公社,下辖郭里集、税郭、南安城、碌礴桥、沈桥等5个管理区。1960年1月,郭里集人民公社隶属枣庄市。1962年6月,郭里集人民公社划分郭里集、安城、税郭、孟庄、西王庄五个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郭里集人民公社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郭里集乡下辖1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村民3204户,14047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天齐庙、店子、前古屯、后古屯、西小湾、后小湾、河北、民主村、东街、前小湾、余粮店、西街、丁庄、咚庄、营子、姚庄、西岭。
孟庄乡及辖村孟庄乡靠城区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在大尚岩村,距区政府5公里。乡辖境东与安城乡、周村乡相接,西与渴口乡为邻,南与郭里集乡毗连,北与山亭区半湖乡隔山相望。境域南北最长6.5公里,东西最宽6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博山~徐州公路经过此地。
孟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枣庄市市中区志城乡郭北社。1930年分属于峄县二区的古屯乡、尚岩乡、郭庄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东、西部分属于峨山口乡、卓山乡。1946年人民革命政权将东、西部分别划归王庄乡、凤凰岭乡。1949年3月分属于郭里集区的尚岩乡、郭庄乡、道沟乡。1956年尚岩乡、郭庄乡合并至道沟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58年10月为红旗人民公社沈桥管理区。1962年6月建立孟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孟庄乡下辖2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3634户,16363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大尚岩、朱楼、大郭庄、小良庄、大冯庄、荆山口、龚庄、李庄、屈庄、小郭庄、刘岭、庙山村、峨山口、于庄、横山门、上道沟、泉头、侯家庄、上沈桥、下道沟、后孟庄、前孟庄、下沈桥、任岭、后张庄、前张庄、小尚岩、寺山子、焦庄、沙河崖、西河崖。
周村乡及辖村周村乡处市中区东北部边沿区。乡政府驻地在崖头村,距区政府16公里。乡辖境东邻苍山县下村乡,北依山亭区北庄乡、半湖乡,西接孟庄乡,南连安城乡。境域东西、南北最长均7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有简易公路西与博一徐线、南与郊一微线相接,向东通往苍山县下村。
周村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峨山口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为峄县三区周村乡。1946-1948年属税郭乡。
人民革命政权辖区:周村乡东北部山区,1938年3月属临郑费峰四县边联县,1943年3月属赵搏县,1944年8月属双山县,1946年4月属麓水县,1947年属赵锌县,1948年属峄县。
建国后,1949年属峄县郭里区。
1950年建周村乡、崖头乡,属郭里集区。1956年崖头乡并入周村乡,属北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周村乡直属峄县。9月,周村等4个乡合并成立胜利(北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从北庄人民公社析出,建立周村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周村乡下辖9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1891户,7712人。
各自然村村名是:崖头、龙山头、小王庄、苗庄、方山头、寨山坡、老龙潭、外臂、南岭、东北山、西北山、涝洼、焦岭、卜乐村、下杜庄、分水岭、涝洼新村、东葛洼、富山头、西葛洼、上杜庄、王山头、黄山涧、黄山后、周村、下老山口、东马山后、西马山后、上老山口、里宵、南峪。
渴口乡及辖村渴口乡位于市中第一卷地理区北部。乡政府驻地在双山路、卓山路交叉口以西路北,距区政府3.5公里。
乡辖境东邻孟庄乡,西接齐村镇,南连市郊乡,北依山亭区东鬼山乡、半湖乡。境域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8.5公里,总面积48.2平方公里。枣园一徐州公路纵贯乡境西部。
渴口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部城乡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属于峄县二区郭村乡、卓山乡。1941948年为郭村乡,直属峄县。1949'1952年分属于白彦县第九区和峄县郭里集区、枣庄区。1953年从白彦县划出郭村乡、良庄乡、韩庄乡,归属峄县第十九区。1956年合区并乡,郭村乡、良庄乡、韩庄乡的20个自然村合并为郭村乡,属郭里集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郭村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郭村等4个乡镇合并成立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渴口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渴口乡下辖21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村民4560户,20285人。各自然村村名是:渴口、大刘庄、隋庄、隋庄沟东、小李庄、庙下、浪涛、西安乐窝、小梁庄、小张庄、莲汪、蒋沟、凤凰南岭、大柏庄、凤凰北岭、宋岭、秦崖、场里、前良庄西山、蒋庄、前良庄、中良庄、元庄、后良庄、东安乐窝、陆庄、东北峪、殷村、小刘庄、赵庄、柿树园、大张庄、阎庄、大李庄、侯宅子、汤庄、十五窑、乾四窑、小王庄、小陈庄、刘峪、郭村、张家湾、韩庄、大峪。
黄庄乡及辖村黄庄乡位于市中区西部。乡政府驻地在黄庄村西0.6公里处,距区政府4公里。乡辖境东与市郊乡接壤,西同薛城区张范乡为邻,南和永安乡相连,北以枣一薛铁路为界与齐村镇相望。境域东西最长6公里,南北最宽4公里,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枣一薛铁路淡仔一微公路沿依其北部边境4.8公里。
黄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于峄县部城乡山阴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齐村乡。1949年属峄县南于区。1950年建黄庄乡,属张范区。1956年黄庄乡并入齐村乡,属邹坞区。1958年9月并入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黄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
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黄庄乡下辖10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村民2474户,9881人。各自然村村名是:黄庄、官庄、王林、后陈湖、前陈湖、宋岭、梁辛庄、东岭、马庄、遗棠、寨子、小屯。
永安乡及辖村永安乡位于市中区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在永安庄,距区政府8公里。乡辖境东邻市郊乡,北靠枣庄市市中区志黄庄乡,西与薛城区张范乡毗连,南与峰城区棠阴乡隔山相望。境域东西、南北最长均7.5公里,总面积39.1平方公里。
永安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部城乡山阴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齐村乡。1949年属南于区。1950年分属于峄县张范区之水安乡、聂庄乡、蔡庄乡、山阴乡。1956年合区并乡,并为邹坞区永安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永安乡直属峄县。1958年9月永安乡等4个乡镇并入曙光(枣庄)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永安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社改乡。
1985年永安乡下辖2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3534户,16038人。各自然村村名是:永安、北刘屯、张林、崔庄、李庄、大洼、刘屯、杨屯、丁屯、仇庄、西山阴、杨庄、下薄板泉、薄板泉、天生桥、胡山口、于山前、聂庄、富山东、张庄、苏家围子、富山后、刘围子、富山后新村、车峪、富山西、北马场、南马场、苗家峪、夏庄、蔡庄。
安城乡及辖村安城乡位于市中区东部。乡政府驻地在南安城西北0.5公里处,郑微公路之南侧,距区政府10公里。乡辖境东邻税郭镇、西接郭里集、孟庄.乡,南连西王庄乡,北依周村乡。境域南北最长7.7公里,东西最宽5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郑一微公路横穿乡境南部。
安城乡辖区,清末民初分属于峄县企彭乡税郭社、部城乡郭北社。1930年属峄县二区郭里集乡。1949年分属于郭里集区泥河乡、北安城乡、大辛庄乡。1956年合区并乡,分属于大辛庄乡、郭里集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62年6月建立安城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社改乡。
1985年安城乡下辖1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村民3862户,16939人。各自然村村名是:王庄、郭庄、大岭、北大岭、横山前、北安城、冯庄、方庄、宋庄、庙前、龙山、胡庄、张庄、龙山后、胡洼、吕庄、下泥河、上泥河、魏山头、薛山头、鲁王桥、南安城、野岗埠、大辛庄、良辛庄、潘官庄、纪官庄、牛角、西南大岭、西北大岭。
西王庄乡及辖村西王庄乡位于市中区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在西王庄村西北1.7公里处,距区政府10.5公里。乡辖境北依安城乡、郭里集乡,西接市郊乡,东与峰城区左庄乡为邻,南向峰城区吴林乡、城关镇隔山相望。境域东西最长8.8公里,南北最宽6.5公里,总面积36.5平方公里。
西王庄乡辖区,清末民初属峄县企彭乡税郭社。1930年属峄县第一区第一卷地理裴山乡。1931年改属坛山乡。1938-1945年日伪时期,分属于峄县第一区郭里乡、税郭乡。1949年分属于峄县左庄区刘耀乡、王庄乡、洪村乡。1956年合区并乡,分属于郭里集区大辛庄乡、郭里集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属郭里集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6月建立西王庄人民公社,隶属齐村区。1983年11月划归市中区。1984年4月改社为乡。
1985年西王庄乡下辖23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村民4322户,19408人。各自然村村名是:北岭、傅刘耀、姚庄、陈刘耀、于官庄、范辛庄、东王庄、赵庄、西王庄、高庄、冯刘耀、南山、新村、西南庄、小新庄、西花沟、石羊、杨楼、小北岭、洪村、南陆庄、横沟、小李庄、宋楼、西大楼、小王庄、傅湾、东花沟、黄楼、碌4桥。
附:村名小考齐村嘉言村名。唐代建村,村东北天齐庙有唐碑数幢(已毁)。据传,村北有十字坡村迁移至此,初称“移村”。
齐村原建土围墙,东围门额嵌青色大方砖,镌刻有“齐兴围”三个红字。清乾隆间《峄县志》载:明代“天启十四年正月,泰安州土贼数千掠西暨、陈郝、齐村”。清光绪间《峄县志》载,齐村属峄县部城乡西南社。
曾店姓氏职业村名。唐代建村。
村中有唐代三关庙及庙碑(已毁)。村西北岭后五岔沟东有古烟墩(烽火墩)遗址。据传,古代是处面临通往汁京大道,道旁有曾余两家开店并立村,称曾余店。清光绪年间《峄县志》载,“曾益店”属部城乡陈下社。
和平村嘉言村名。明代建村。村民郑姓已历14世,郑家老林有明代墓碑。村原名狼尾沟,因村东沟壑状如狼尾而得名。清道光十六年条垢桥碑载:“峰西北狼尾沟地虽僻壤而路逢大道”。清光绪间《峄县志》载,狼尾沟属部城乡陈下社。1946年减租减息工作队张作云同志建议更名和平村。
渴口事迹村名。宋代建村。村人颜氏称始祖为颜回。族人先由曲阜迁滕县,而由滕县迁渴口已历32代、约900余年。据传,村旧址在现村南二里许黄连树北。宋代地方官吏指派村人颜氏于道旁黄连树下施舍茶水,行人常聚集歇息等候,村名因称渴候。清康熙间《峄县志》载,渴候为乡间大集。
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渴候属部城乡西南社。建国后谐音称名渴口。
郭村姓氏村名。商周建村。1968年开挖郭村水库时有商周叠棺葬出土。村人董志裕于民国初年掘土时发现宋代郭友信墓碑。村后明正德年间石鼎上镌刻“郭村”二字。清光绪间《峄县志》载,郭村属邵城乡西南社。
枣庄市市中区志凤凰岭对应嘉言地形村名。明代建村。岭北甘泉寺碑载:明嘉靖年间建伽蓝庙。明万历二十一年重修此庙,更名龙窝寺。;寺南砂石岭,取名凤凰岭。村人常诵:“后有龙窝寺,前有凤凰岭”。村人王氏1963年谱碑载:吾祖明万历二十三年由梁9四湖迁峰北三十里凤凰岭头建村落户,已历十一世。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凤凰岭村。
上道沟对称地形村名。明代建村。原名稻湖。村人马氏家谱载,自滕县马家村迁此已300余年。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稻湖”。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上洗王氏墓碑载:“建升公者(皇清处士)先世居峨山口,已X居稻湖。”稻湖位于道沟河畔,因被洪水冲刷,民国初年称上道沟。与之对称村庄有下道沟。
峨山口地形村名。汉代建村。村北有汉墓画像石出土。村西有汉代炼铁遗址。村人梁氏族谱载:由莱芜县莲花池村迁此,历400年。村西南有王氏墓碑,系明万历三十七年立。清光绪年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峨山及峨山口村。
十里泉方位地形村名。清代形成村落,与圣水庄紧邻。清康熙间《峄县志》载,十里泉为峄县西北铺舍(绎站)。光绪间《峄县志》峰境全图刊有“十里泉”村。志载:村旁许池泉位“峄县城北十里岭下”,“珍珠泉、金花泉……列泉无数”、“时有佳鱼……游泳聚亭下”,“龙王祠、故兰陵令荀卿祠亦在其北”。“许池绿波”,为邑八景之西各塔埠方位地形村名。明代建村。据村内李氏族人传说:明洪武二年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至“化”字辈,已14世。村址多露头青石,故名各塔(疙瘩)埠。清光绪间《峄县志》载,“西噶嗒埠”属都城乡山阴社。对应村庄有“东噶嗒埠”、“中噶嗒埠”。建国后,群众将“疙瘩埠”误写成“络塔埠”,并在当地通用。为纠正“络"(he)所表地名之音的讹错,故本书用“各”(形似)代之。
签子事迹村名。清代建村。初为采煤“窑户”所居。据传,清光绪五年侯宅子村梁姓财主于石猴岭“行窑”,资金殆尽亦未透煤。气急,将井旁红炉之铁砧掀入井底。铁匠入井取砧,发现砧柄掘出煤屑,财主大喜,遂称此窑为砧子窑。“窑户”20余人于煤井西南聚居,居处搭草庵,亦称“砧子窑”。他们常以拉煤废筐盛土垒筑围墙,此墙称赘墙。后形成村落,村名称w子。光绪年间《峄县志》载,w子属部城乡郭南社。
北龙头方位地形村名。明代建第一卷地理村。村人吴氏碑载,先辈于明万历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另有明万历四十年吴二公墓碑。村置岭上,附近有东南、西北向棕红色石纶,呈龙体;纶表有页状石片,如龙鳞;弯曲朝东南之纶头似龙头,是为村名起源。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龙湾头”,属部城乡郭南社。对应村庄有南龙头、东龙头。
赵庄姓氏村名。宋代建村。原名王家庄。村北灵泉院六棱形坟塔,为,’(金)大定十四年正月十三日立石”。
明成化十年赵氏墓碑载有“峄县檀山乡坊顾仕王家庄……”。清光绪间《峄县志》载,赵家庄属企彭乡税郭社。另东王庄、西王庄,皆以古“王家庄”为准,定向称名。
西王庄方位姓氏村名。明代建村。位于“王家庄”(赵庄)之西,故称此名。光绪元年《承水孙氏族谱》载:“始祖讳显……燕人也。明洪武初,自野鹊窝仗剑而南,再徙于峰而家焉。”族人传:自四世祖讳玉,字克温,于西王庄置田产,分居于此,历十九世。光绪年间《峄县志》载,西王庄属企彭乡税郭社。
冯刘耀姓氏古迹村名。以元延拓年间“冯氏先莹之记”谱碑为据,证为金代大定年间建村。村内有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莹墓。明万历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为其立碑撰文,碑额镌刻“晋建威参军”。村旁一里许“刘伶古台”,为邑八景之一。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刘4村”属企彭乡税郭社。‘建国后称冯刘耀。
天齐庙古迹村名。元代建村。原名徐郭村。村旁地藏庵元代碑文载名徐郭村。明朝初年地藏庵重修后,称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天齐庙明、清立碑30余座(已毁)。庙院有古树马尾松、银杏,后者围长4米,高20余米。
村名因庙更名。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天齐庙属部城乡郭北社。
余粮店古迹衍为嘉言村名O明代建村。村人周姓由山西喜鹊窝迁来已历十四世。关帝庙碑载村名为“无梁店”。据传,原庙宇重修后改为三间,有了架梁,所在村因称“余梁店”。清光绪间《峄县志》载,余梁店属部城乡郭北社。1950年建余粮店乡,易村名“余粮店”。
后古屯地形衍为对称村名。明代建村。郭姓最早居村,已历十六世。
村置花山子南麓,山顶有昊天观(玉帝庙)、观音庙。观音庙有明成化年间庙碑。山坡有明万历年间尼僧墓碑。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谷屯”,属15城乡郭北社。民国年间渐称是村为后古屯。东南一华里处有前古屯。
永安嘉言村名。唐代建村。昔枣庄市市中区志村南(现村内)毗卢寺有唐贞观十三年敬德监工之庙碑。明正德十一年重修毗卢寺之庙碑载:峰邑西北永安庄,建毗卢寺一所,由来已久。又碑载:“永安庄之阳有毗卢寺焉,建关帝祠于内,由来旧矣。”清康熙间《峄县志》载,永安庄为峰西北铺舍(释站)。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永安庄属部城乡山阴社。
蔡庄姓氏村名。明代建村。传说蔡庄为蔡状元(疑是元天历间工部尚书蔡受益)外庄子。明天顺年间招来佃户建村。村中凿井一眼,水源旺盛,东南一村毛家宅因缺水迁此合村。
夏庄对称衍为时令村名。原称下庄,明代建村。谷姓由山西喜鹊窝迁此已历十五世。村西北岭上原有上庄,清康熙间《峄县志》载,上庄为峰西北铺舍(释站)。是村因吃水困难,迁移下庄,其遗址瓦砾尚存。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下一庄”,属部城乡山阴社。
村西有清光绪戊戌科武进士、御前侍卫王永祥之墓。
南安城事迹村名。宋代建村。村西南观音庙有宋建炎二年庙碑。传说,宋初呼必显(军副都军头)在此屯兵积粮时预备安城,但因地理环境不利而东移沂州。于今尚流传一首民谣:“往东往东再往东,这里安不住一座城,跑不开马来拉不开弓。”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载有南安城。与之对称村庄北安城,村南曾有宋庆元三年界碑。
野岗埠地形村名。原名野漫湖。
唐代建村。村东南里许有“唐大顺二年小阳月下洗”之界碑,谓是村界于两岭之间。村人张氏祖谱载,先祖于元中统四年迁居野漫湖,元后更名野岗埠。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野冈步”,属企彭乡税郭社。1958年“大办钢铁”,曾在野岗埠建钢铁厂,自此,人们常把野岗埠之“野”误写成冶铁之“冶”。
鲁王桥古迹村名。宋代建村。村人吴氏谱碑载,先祖吴大用于宋元丰三年由山西喜鹊窝迁此。传说,是村明代前称拯溺桥,继称铁板桥,明初,太祖子鲁王(朱檀)赴抱犊0东龙凤寺降香时助修村附近铁板桥,因而更名鲁王桥,村名随之。清光绪《峄县志》载名“路安桥”,属企彭乡税郭社。
税郭谐音衍变村名。宋代建村。
原名瑞郭。金大定十四年陈氏墓志铭载“那州7县第三乡瑞郭村”。明洪武年间尹氏碑文载“古都税郭”。村内有古井两口,深30米,传说为夏朝杜康造酒所用。“杜康造酒刘伶(墓置冯刘耀村)醉”戏传民间。清康熙间《峄县志》载,税郭为乡间大集。光绪间《峄县志》载,税郭集属企彭乡税郭社。‘第一卷地理中义合对应嘉言村名。清代建村。刘姓占业已历十四世。民国初年称刘家坪子。传说,民国7年响马赵元洪虽已攻占峄县城,但一时未能攻破刘家好,是因村民义勇合力御敌之故,村名遂改称中义合。清光绪间《峄县志》载有“上义合庄”、“下义合庄”,属企彭乡税郭社。
遗棠姓氏衍为事迹村名。明代建村。据传,遗棠村中原有石砌的“阁”(两间,4米高),阁前有明天启年间石碑。初由倪、汤两姓建村,村名因称“倪汤”。清光绪间《峄县志》峰境舆地全图刊有“倪汤”,而“村庄”一节则载名“遗棠”,可见当时二称混用。传说倪汤两姓绝后,恰村中遗留一株海棠树,故衍称遗棠。民国22年乡长王绪彬曾正式定名遗棠。
寨子实物村名。明代建村。原名兴隆集。村西有兴隆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此桥时更名广济桥(所据桥碑已毁)。西岭有南北向数米红石墙,传说为寨墙遗迹,是为村名起源。
清康熙间《峄县志》载,寨子为峰邑西北铺舍(释站)。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寨子属部城乡山阴社。
里宵对称事迹村名。明代建村。
传说,明末当地风水先生之子汪学武招兵买马,聚草屯粮,起义于大王山,分兵于龟山、寨山,并设有前哨、后哨。
哨所居地形成村落后,谐音衍称为里臂、外臂。汪宅遗址在今里臂水库西北岸,尚存明代大青砖。清光绪间《峄县志》载名“臂里村”,属企彭乡税郭社。
第二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质
地层
市中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下统)、二迭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等,沉积总厚度约2465米。
市中区地层属华北型。在巨厚的奥陶系石灰岩之上直接沉积石炭系、二迭系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其上除局部地区有上株罗系地层保留外,平枣庄市市中区志原地区直接为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泰山群主要分布在北山断层以北的郭村、凤凰岭、尚岩、安城、税郭一带。主要岩性为二云母页岩,角闪黑云母片麻岩,眼珠状、条带状、斑状混合岩等。此组为古老结晶基底,俗称老地层。
震旦系底部为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杂色页岩、石英砂岩等组成,厚度不均,分布不广,只有周村乡南部和郭村北部有少量出露,厚度30^-60米。上部为中厚层含豹皮灰岩,质纯性脆,与馒头阶分界有一层含隧石结核,厚度为95米。
寒武系下寒武系的馒头组、毛庄组和中寒武系的徐庄组,主要分布在周村乡和齐村镇的北部;上寒武系的w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主要分布在永安乡和西王庄乡的南部山脚。厚约750米。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周围,以白云质灰岩和虎皮状灰岩为主,永安、黄庄乡南部至西王庄、安城一带以及渴口乡、齐村镇北缘都少有出露,其余被第四系地层覆盖。总厚度557.7一619.5米。中奥陶系地层风化壳上,残存山西式铁矿。
石炭系分布于北山断层以南的枣陶盆地地区,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很少出露。中石炭纪海漫,造成海陆交互相的石炭二迭煤系地层沉积。约沉积15层薄层石灰岩,18-25层煤层和砂岩、砂泥岩、泥岩地层。中石炭系厚40-60米,上石炭系厚约180米。
二迭系分布位置与石炭系相邻,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很少出露。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总厚度345米。
分上下两组,下组(山西组)沉积有可采煤层,上组沉积有柴煤。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北山断层以南和山涧盆地中,岩性为棕黄色、黄褐色粘质砂土以及砂石粘土,含铁锰结核,厚度1-8米。表层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可供耕作。
岩石
市中区东北部、西北部、南部地表隆起部分为泰沂山区的延伸。岩石多为奥陶纪沉积石灰岩,面积较大。此岩构成的山丘及其风化的土壤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500。其余为由酸性岩或基性岩构成的陵,分布不规律,面积都很小,多为片麻岩和花岗岩,结构差别较大,由此发育的土壤是棕壤土和棕壤性土。
区境地下含水岩组主要有: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西王庄乡北部,安城乡南部,市郊乡南部,永安乡东部和黄庄乡南部。
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区境内广泛分布寒武、奥陶系地层。中奥第一卷地理陶系的二、四段和下寒武系馒头组底部灰岩,均属厚层灰岩,易于破碎溶蚀,是特好的含水层。
基岩裂隙含水岩组分布在渴口、孟庄、安城、税郭诸乡镇及北山断层以北的古老变质岩中。
构造
市中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鲁中南台隆,位于鲁南台隆背斜的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在多次造山运动中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褶皱区境内较大的褶皱为枣庄一陶庄构造盆地,东端位于税郭、安城一带,形成向西开阔的簸箕状相斜盆地。
断层枣陶断层:又称北山断层,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70800,断距1500-2000米,断裂带宽4-7米。此断层前期受南北向挤压,具压扭性,后期受新华夏系影响,具张扭性。
曹王墓断层:走向290°-310°,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60°-70°,两盘落差200-350米,断层破碎带宽200米及以上数百米不等,两盘岩层在平面上有明显的牵引弯曲。断层结构力学复杂,是多次“运动一构造”作用的结果,具压、张、扭三种力学性质,压性和张性特征均很明显。齐村镇银庄、井庄受曹王墓断层影响。
冯刘耀一侯新庄断层:北东走向(N60°-70°E),倾角70°-80°,属压性断层。
东王庄一于官庄断层:北东走向(N65°-70°E),倾向北,倾角为55“。在冯刘耀排水沟内有出露。上盘为寒武系毛33白云质灰岩,下盘为下奥陶O,:含隧石核。据出露处分析,为压扭性断层。
三里屯一古屯断层:北西走向(N70°W),倾向南,倾角500~700。其上盘为:含珠角石化石及健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下盘为:含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据断层带内现象分析,为张扭性断层。
石灰窑埠断层:北东走向(N10°~20°E),倾向东,倾角800,为张性断层。税郭镇东三屯、西三屯受其影响。
王庄(西王庄乡簸箕掌)断层:北东走向(N15°~20°E),倾向西,倾角800,断裂带宽2.4米,为张扭性断层。
东王庄泉断层:北东走向(N10°E),被第四系地层覆盖,性质不明。东王庄泉群泉水均沿构造两侧出露。
南安城断层及牛角断层:南安城断层,北东走向(N35°E),倾向西,为压扭性断层。牛角断层,西东走向(W15°E),倾向西,为张扭性断层。
十里泉断层:在山阴村西大山口枣庄市市中区志发现200余米宽的地堑,为断层南段,毛2:顶部M状厚层灰岩与毛3、组上部接触。北东走向(N55°-60°E),穿越山阴村中间,沿十里泉西侧至各塔埠,为张扭性断层。
官地断层:出露于中奥陶和石炭二迭系地层中。北东走向(NEE),中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在良辛庄南出现,属压扭性断层。
九顶莲花山断层:北东走向(N10°E)。南盘为上寒武系的凤山组,下奥陶系的得治里组、亮甲山组,向北扭动至永安西岭。
另外,区境内还发育有数条小断层,如遗棠一杨河压扭性断层,十里泉一石料厂被灰绿岩充填的张扭性断层等。
第二节地貌
区境北、东、南部低山起伏,地势较高;中、西部地势平缓。全区地形如簸箕西向张口。随煤矿经年深人采煤,市区地表下沉,演为陶枣盆地之盆底。
全区最高点是周村乡大王山,海拔405.2米;最低点是西王庄乡洪村,海拔50.1米,高差355.1米。
低山丘陵
市中区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南沿。
齐村镇、渴口乡、孟庄乡3个乡的北部,税郭镇东部,西王庄乡、市郊乡、永安乡3个乡的南部,周村乡全部,皆为石灰岩低山丘陵区,面积达176.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7.1000区境内山脉多东西向。北部山峰有Y_7,玄武岩石壁削立,山顶较平坦;山上岩石多裸露,风化剥蚀,巨石滑落现象触目可见。南部边缘地区山头圆滑,无山顶。
君山南麓群山位于周村乡东北境,抱犊固之南,俗称九顶莲花山。其首山名大王山,背靠抱犊尚,海拔405.2米;西腿为大山(370米)、草帽山(305米);东腿为罗山(309米)、光棍山(338米)、寨山(316米)。野兽尚存狼、灌、狐、兔。《峄县志》载:“其阳(指抱犊崮南),平原六七里,周村集在焉,西枷水经其南而东流。"1960年政府兴修水利,拦蓄西伽水,建设水库,周村集搬迁。
库南群山列周村水库之南,中起龟山绵延而西。龟山(331米),“中隆起,而下四垂,状如巨龟缩颈而伏。”“上有一泉,岁早不涸,旁有雄碾墙灶故迹,相传元末土人避兵处。”(《峄县志》)蛇山(319米),位龟山之南,西连黄山(345米)、马山(318米)。周村乡西境、周村水库西南岸有敖山(353米)、洛山(284米)、西马山(318米)、黄山(又名峨山,345米)。山顶都有石第一卷地理灰岩尚,山麓、山峪遍布板栗、柿子、山植等果树。
四乡镇界山横梁山处于周村、安城、孟庄三乡边境,蜿蜒如弧。其东山头名涝山(229米),西山头名富山(又名福山,267米),中山头名横山(201米)。自东北而西南绵延于周村、税郭、安城乡界的的界山有崖头山(又名挂榜山、大山顶,328米),师家山(又名狮子山,295米),长山(又名卜乐东山,329米),花果山(315米),寨山(又名凤凰山,264米),秦山(又名魏家山,264米)。崖头山“北麓有巨崖,险绝,削立数十丈”(《峄县志》)。花果山以南多果树,有花果泉。师家山与横梁山之间有分水岭连结,岭北水北流,岭南水南流。
另,安城乡东境有龙山子(134米),盘曲如龙;税郭镇东部有双山子(180米),藏铁矿石;孟庄乡南缘有双凤山(146米),“多灌狐”。
渴口群山位于渴口乡北部。卓山,古名凤啄山,又名灌山,位于市中区政府驻地东北向约5公里处。有东西姊妹峰,东峰海拔379.6米,西峰329米,风化日显。以南盆地藏煤炭,东麓藏铁石,西麓和北坡多果树,梨和樱桃闻名遐迩。钓台山,又名回龙山,位于卓山之西,东西绵延四五里。其东峰280米,中峰254米,西峰232米。
《峄县志》载:“山凡九曲,一曲一泉,皆自岩侧出”。“其麓多砺石,多白里、青至”。山下多果树,红枣最有名。卓山之阴,与钓台山之间有一山横亘,名凤凰岭,“多怪石,大小不一,皆椭圆,居人以为凤卵也”(《峄县志》)。凤凰岭盛产梨、樱桃、枣、山植等山果。渴口乡北境有平山(260米)、虾蟆山(280米)、防备山(249.5米)、马脖子山(357米)等,均为玉古山(古名云谷山,478.1米,主峰在山亭区境内)的南案。《峄县志》载:平山“其上多异石,多白要;其下多铜、铅矿”。
齐北群山齐村镇北部诸峰,均在海拔250米以上。谷山,古名夹谷山、天台山、天目山,海拔396.5米。主峰南北向,甚方正,m顶石壁削立,西崖有牛鼻洞,东崖有尤蔡洞。洞中常有群鸟聚集。山阴多柿、栗、枣、梨等果树,山阳遍布石榴树。《峄县志》载:“夹儿山旧有锡厂”。大馒头山(又名大洞山,317.5米),在谷山之西。山南有小馒头山(220米)、柏山(166米)。柏山因柏树繁茂而得名,山下盛产花椒。
《峄县志》载:柏山“望之如练,亦曰白山。西岩一池,深丈余,……池侧有龙神祠,金明昌间建”。阜子w,又名积料商、鸡冠子。主峰在山亭区境内,海拔475.6米,为区北境第二高度界山,“山势高突,直入云际”。其东庙岭,与防备山相接。《峄县志》载阜子左麓银井山“多铅矿”。西北境界山有老虎头山(394米)、黄山(298米)、花山(321米)、王山(360米)、黄鸳山(380米)等。
西王庄乡群山多为与峰城区分界山,自东而西沿界绵亘。较高山头有土山(又名黄山,265.7米)、寨山(312米)、棚山(又名蓬山,325.5米)、鹰咀山(295米)、姑嫂山(272.6米)、坛山(275.8米)。西王庄乡冯刘耀村南神山(15。米),蕴藏白云石。乡境内还有庙山(119米)、龙泉山(193米)、护君山(130.7米)、娄山(109米)等。
永安乡群山多为与峰城区、薛城区分界山,自东而西绵亘起伏。南境有霸王山(古名卧虎山,283米)、羊山(292米),与峰城区为界;西南境有富山(213米),与薛城区为界。乡境内还有湖山(72米)、木山(100米)、于山(70米)等3座独立小山。永安乡群山多柿、枣及杂树,但不成林。野生动物有狐狸、灌狗、野鸡、山蝎等。
山麓平原
山麓平原处在区境中间地带,分布于齐村镇南部和市郊、永安、黄庄、郭里集、孟庄、安城等乡,面积为198.5平方公里,占区境总面积52.9%。成土母质主要是冲积物。沉积层成层性明显,砂层、壤土层和粘土层相互交错,矿物质种类繁多,形成肥力较高的土壤。税郭支流、齐村支流及周村伽河支流两岸的冲积物,是淋溶褐土、河潮土的主要成土母质。其耕作区是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地貌类型及面积表
第三节水系
市中区河流,属淮河流域、湖东京杭大运河水系。全区河道18条,主要河流郭里集河、齐村沙河、西王庄河,发源于北部山丘地带,向南注入峰城大沙河,各自流域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境内诸水多为季节性河流,夏秋排洪泄涝,冬春潺弱近于干涸。
郭里集河又称郭里集支流。发源于山亭区付庄乡东北大鹰台山西侧第一卷地理的沧浪渊。上游称沧浪河。郭里集河向南流经孟庄乡荆山口、郭里集乡河北村、西王庄乡洪村,然后注入峰城大沙河。郭里集河分支有:发源于渴口乡玉古山南麓的虾蟆泉和平山甘泉的两条河流,在元庄西汇合,在大尚岩注入郭里集河;发源于渴口乡大柏庄以南的河流,在孟庄乡寺山子村以东注入郭里集河;发源于孟庄乡西马山南麓口子汪的口子汪河与发源于道沟泉的道沟河,在郭里集乡店子村以东汇合,向南注入郭里集河;发源于市郊乡雷村的龙头河和发源于田屯的官地河,在东各塔埠以东汇合,在西花沟村以东注入郭里集河;发源于郭里集乡西小湾村的河流,在西王庄乡东花沟村以西与龙头河汇合,向南注入郭里集河;郭里集河与西王庄河在洪村以南汇合,注入峰城大沙河。郭里集河在境内主要流程为18.75公里,流域136.79平方公里。
齐村沙河又称齐村支流。发源子齐村镇东北缘土山温水泉。上游称谷山河。齐村沙河向南经齐村、黄庄乡后陈湖、永安乡大洼村东、市郊乡秦楼南,在峰城区前湾村注入峰城大沙河。
齐村沙河分支有:发源于渴口乡庙下村的圣水河,南经郭村水库、后村水库,注入齐村沙河;发源于渴口乡小梁庄的广济河,南经市郊乡沙河子村、黄庄乡前陈湖村,在市郊乡盛水庄以东注入齐村沙河;发源于齐村镇柏山飞来泉和沟湾村老子泉的许由河,在谷山以北注入齐村沙河;发源于马洼的川里河,南经黄庄乡寨子村,在宋岭村以北注入齐村沙河;发源于黄庄乡遗棠村西的遗棠河,流向东南,在永安乡北刘屯村以北与川里河汇合;发源于永安乡薄板泉的河流,向北经天生桥东、永安庄西,与遗棠河汇合;发源于永安乡马场的河流,向北经聂庄西、夏庄东,与遗棠河汇合;发源于霸王山南麓的河流,经西山阴以西,在市郊乡圣水庄以南注入齐村沙河。齐村沙河在境内主要流程为17.8公里,流域145.94平方公里。
西王庄河又称税郭支流。发源于安城乡北缘分水岭南坡。上游称泥河。西王庄河向南经南安城、西王庄村,在洪村以南与郭里集河汇合,注入峰城大沙河。西王庄河分支有:发源于税郭镇狮山南麓的税郭河、上义河、桃园河,在税郭村汇合后转向西南,经西王庄乡姚庄北,注入西王庄河;发源于安城乡大岭的安城河,南经良辛庄,注入西王庄河;发源于峰城区左庄乡马山北麓窝落村的刘伶河(又称太史河、莱子河),向北经陈刘耀水库,在傅刘耀以西注入西王庄河。西王庄河在境内主要流程为16.8公里,流域107.36平方公里。
周村伽河又称西伽支流。发源于山亭区北庄乡东、西洋泉。向南流经周村水库、周村乡东缘中段,在崖头山北麓、周村以东处向东流入苍山县。周村伽河分支有发源于周村乡东北部九顶莲花山的里臂河,经老龙潭,向南注入主流。伽河在周村乡境内的流程为3公里。
市中区泉池,北部山丘泉水自流,南部平原地区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泉池枯竭。境内历史上有记载的泉池有:市郊乡十里泉;西王庄乡刘耀村泉,土山西刘伶泉;齐村镇大馒头山西麓龙泉,柏山龙神祠泉、飞来泉,沟湾村老子泉,银井山银泉,土山西温水泉;渴口乡平山甘泉,虾蟆山藤花井泉,防备山远望鼻泉,莺山东甘泉寺泉,钓台山西峪圣水泉,卓山莲台饮马泉;周村乡龟山窝泉,西马山口子汪泉,黄山福泉,王山龙神庙泉;孟庄乡荆山牛鼻泉,西马山稻湖(道沟)泉、光武泉,寺山子泉汪;税郭镇花果山花果泉等。
1985年泉池现状表(续表)
说明:齐村镇泉池参见文中记载泉池。
第四节气候
市中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63%,在一定程度上受海洋的影响。四季分明,冷热干湿十分明显。各季气候特点为:春季少雨,易早,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日照市中区属北方型较长日照地区。1958-198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7.9小时。日照时数最多年1962年为2665.9小时,最少年1985年为1970.4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400。月日照百分率10月份最高,为58%;7月份最低,为45写。一年内5月、6月为日照最佳时段,平均每天光照8小时左右;盛夏7月、8月每天光照6.3~7.1小时;初春、初秋每天光照6.5-6.9小时;冬季12月至2月每天光照5.2-5.8小时,为全年光照最少时段。
历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表
市中区平原地带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7.274千卡/厘米²。各月以5月总辐射量最大,为14.005千卡/厘米²。3~9月太阳辐射较强,平均每天辐射量0.33-0.46千卡/厘米²。5月、6月平均每天辐射量。45千卡/厘米²。生理辐射一般占太阳总辐射量的一半左右。月的分布规律与总辐射的分布规律一致。
历年各月平均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量表
(续表)
气温市中区1958-1985年年平均气温13.9°C,最高年1961年,为14.8°C,最低年1969年,为12.8°C,一年内以7月份平均温度最高,为26.7°C,1月份温度最低,为﹣0.9°C,极端最高温度,1966年7月19日曾达39.6°C;极端最低温度,1969年1月31日为一19.20°C 地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5厘米土层年平均地温为15.5C,月平均地温最低1月份为一1.20C,最高7月份为28.60C。
历年各月平均气温表
各界限温度表现情况表
各界限温度作物生长保证情况表
(续表)
降水1958-1985年,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850.7毫米。雨季一般始于7月初,结束于9月初。65%的降水集中在6-8月。6一8月降水最多的是1963年,郭里集达1094毫米,境内其它地方也在1000毫米左右;6-8月降水量最少的是1977年,境内一般在200-300毫米,而税郭一带仅186毫米。春季降水量占年均降水量的13^-15写,最多1973年春季曾达200-250毫米,1978年春季降水特少,全境都在1毫米以下,形成大旱。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的15-1700,最多年份为1977年,达250-260毫米,1963年最少,仅22毫米。冬季降水量仅占年总量的5%左右。月份降水量以7月降水最多,为259.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30.500;1月降水最少,仅9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的分布特点为:周村一带山区最大达900毫米以上,由周村向西南至枣庄、各塔埠一带逐渐递减至800毫米左右;税郭、安城、西王庄一带最少,为800毫米以下。
历年各水文站月平均降水量表
季风市中区东距黄海约150公里,夏季受海洋季风控制,多东到东南.风,冬季受大陆季风控制,多北到西北风。1958-1985年,境内出现瞬时风速17米/秒或8级以上大风共170天。28年间,发生在春夏季大风117天,占69%。3月、4月大风56天,占33%a1959,1979年出现大风最多,各13天;1969,1971,1973年出现大风最少,各2天。区境大陆性气候还表现在每年5月下旬、6月上旬常刮西南干热风。重干热风年份有1958,1962,1965、1974、1975、1978,1979、1981、1982年。个别年份1984年无干热风。
湿度境内税郭、安城南部与西王庄东部为半湿润区,其余为湿润地区。境内平原地区7,8月为湿润时期,6,9月为半湿润时期,3,4,5,10,11月为半干旱期,12,1,2月为干旱期。
平原地区各月湿润度表境内年蒸发量为1912毫米,年蒸发量相当于年降水量的2.25倍,6月份蒸发量最大。
霜期1958-1985年,境内年平均最低温度8.5C,除1,2月和12月在零度以下外,其余各月均在零上。霜冻初日在10月23-29日之间。最早初霜冻日为1971年的10月11日;最晚初霜冻日为1983年的11月11日。
霜冻终日在4月11-18日之间。最早终霜冻日为1985年的3月19日,最晚终霜冻日为1971年的4月28日。
平均无霜冻期199天,80%保证率190天。最长无霜冻期是1983年的230天,最短无霜冻期是1985年的139天。
物候根据1985年前后数年日平均气温和相应年份物侯现象的平均起止日期,确定市中区四季的划分。
市中区物候季节划分表境内下列欣赏植物的开花期是:迎春、金钟在3月,贴梗海棠、紫荆、白丁香、探春、锦鸡儿、桃树、麻叶绣线菊等在4月,木香、海仙、玫瑰、石榴等在5月,木模在6月,紫薇在6^-9月,凤尾兰在8-10月,腊梅在1一3月。依照花期的顺序来选取布置花坛、庭院、绿地,在常绿树的衬托下,使城市绿化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木懂始花期为6月20日,是危害树木最严重的大蓑蛾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以木懂始花期为指示进行喷药,防治其虫害效果最佳。挖榆树桩再植,习惯于春节后即2月份进行,成活率仅20Yo。通过物候观测,在榆树花芽膨大前即1月份完成,成活率可达到72%。这种物候观测的成果,对于适时挖取移植生长在悬崖峭壁山缝中的古老珍贵树桩具有指导意义。
市中区城区主要树种物候期表(续表) 对动物物候现象,民间流传一些大概的说法:牛、羊、马、驴在5月换毛;鸡在9月换毛,下蛋“缺八(月)不缺腊(月)”;家燕3月中旬迁来,“春分”前后繁殖,10月中旬迁走;喜鹊3月下旬营巢,4月上旬交配,中旬产卵,5月上旬孵化,下旬生雏;布谷鸟4月中旬“咕咕”鸣叫,6月初鸣声如“烧香摆供”;蟋蟀“立秋”即鸣叫。
第一卷地理第五节土壤植被1981年,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定》,现区境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
土壤市中区土壤有3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27个土种。
褐土土类褐土是市中区主要土壤类型,面积305017亩,占农林牧可利用面积72.400,广泛分布于各乡镇,与棕壤土成复区存在。有褐土性土和淋溶褐土两个亚类。
褐土性土:俗称石碴土,是薄层粗骨性土壤。土层。一30厘米,砾石含量高,下为钙质岩硬石底,水土流失严重,肥力差。面积86640亩,占可利用面积的20.6%,分布于齐村、渴口、市郊、孟庄、周村、税郭、安城、西王庄等乡镇的山坡和陵坡上,多为林牧用地。
淋溶褐土:俗称黄土、二性土。表层多为轻壤或中壤土,土层深厚,通透性较好,适耕期长,保肥水力强。分布于各乡镇较平坦地区和山前倾斜平地,面积218377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1.800。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常年亩产粮食800^-1000斤,为粮食生产基地。
棕壤土类市中区棕壤总面积为113338亩,占农林牧可利用面积的2700。主要分布于税郭、渴口、安城、齐村、黄庄、市郊等乡镇,表土层约1520厘米,呈灰棕色,质地多为轻壤,呈微酸性。保肥水能力差,土壤肥力较低,属暖性土。有棕壤性土、棕壤土两个亚类。除部分棕壤性土外,均被开垦种植。
棕壤性土:土体发育不完全,土层多在15-25厘米之间,砾石含量较高,肥水易流失。面积23096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400,主要分布于周村乡涝洼村附近山坡,税郭镇东部,渴口乡卓山附近及平原地区的突出小岭。
多用以种植矮秆浅根作物和发展林牧。
棕壤土:土层厚,发育完全,质地较疏松,轻壤为多,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重要的耕作土壤。面积90242亩,占可利用面积的21.600,主要分布于齐村、渴口、孟庄、市郊、安城、税郭等乡镇坡麓,多数已被开垦为梯田。
潮土土类潮土,又名河潮土,俗称夜潮土,只一个亚类,是发育在河流冲击物上的零星地块。区境内大河两侧皆有潮土地块,土层深厚,细砂粒含量高,通透性良好,但肥水易漏。面积2765亩,只占农林牧可利用面积的0.600,主要分布于黄庄乡东北部和税郭镇宋新庄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二作,主要种植小麦、谷子、玉米等作物。潮土适宜烧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多年来已有大片土地被毁掉。
1981年市中区各乡镇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表第一卷地理植被市中区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已不存在,均为次生植被。周村西北部和孟庄乡、渴口乡、齐村镇三乡镇北部低山丘陵区的陵坡上分布有松柏等温带常绿针叶树类;山脚分布桃、梨、杏、苹果、石榴、山植、柿子、核桃、板栗、大枣等果树和槐、榆、椿、揪、杨、柳、桐等温带落叶树类。
多数地方呈“侧柏戴帽、刺槐扎腰、果树围山转”的分布形式。山麓平原多为散生和人工栽培树类,主要分布形式是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198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3.4000山陵、沟边、河沿分布次生灌木、落叶灌丛,主要是酸枣、胡枝子、荆条、紫穗槐等。平原地区为农作物所覆盖,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花生、大豆、蔬菜、瓜类。非耕作地域为草类覆盖,有黄白草、狗尾草、羊胡子草等100多种。
第六节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区农林牧可利用土地面积421120亩,适宜各种作物种植的壤土占52.200,适宜林牧的砾质土占26.500,其余为裸岩,不宜栽植。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全区土地共分七级(无I级地)。
II级地:面积180556亩,占可利用面积42.9%,分布于平原地区的较平坦地块和山区山间平地上。
IQ级地:面积111089亩,占可利用面积的26.4%,分布于北部、南部和东部乡(镇)的岭坡梯田上。
N级地:面积34791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3%,分布于齐村、渴口、孟庄、税郭、永安、黄庄等乡镇的岭坡梯田及裸岩间隙地上。
V级地:面积20462亩,占可利用面积的4.8%,分布于山区的山坡和平原的小岭上。
Vl级地:面积69978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6.600,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山坡上、中、下部。
VII级地:面积4244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00,分布于渴口乡北部山区。
VIII级地:石质山岭,面积3489亩,农业生产不能利用,分布于渴口乡和税郭镇的北部山区。
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区有耕地294886亩。1985年还有可耕地182500亩,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2.4%。
1981年市中区土地利用情况表(续表1①)(续表1②)(续表2)说明:续表上下各栏,同首表按乡镇顺序排列。
枣庄市市中区志水资源水资源数据,为1960-1984年境内水文系列实测分析资料。
天然水市中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0.7毫米。其中,枣庄水文站实测年均降水量为868.6毫米,最大降水量1960年为1329.4毫米,最小降水量1981年为559毫米。全区年均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5618.5万立方米。
地表水全区年均降水径流量为11471.1万立方米。入境河流有3条,入境水量为4846万立方米。其中,郭里集河入境水量为956.8万立方米,西王庄河的分支刘伶河入境水量为112.5万立方米,周村咖河入境水量为3776.7万立方米。地表水工程拦蓄总量年均为7623.8万立方米,占地表径流量的6700。大小型水库有13座,库容总量为946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量为5630万立方米。塘坝有127座,年均地表水可利用量为5722.9万立方米。年均出境水量为16030.69万立方米。受工业区污水的影响,郭里集河和齐村沙河两河的下游被评价为“五毒”四级水质的河段共15公里。
地下水市中区地下水水文地质区有3处:十里泉水文地质区,位于枣庄以南,峰城以北,枣峰公路以西,面积71.1平方公里。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9米,腹部下伏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东王庄水文地质区,位于十里泉以东,北至北山断层,南至分水岭,面积94.1平方公里。第四系覆盖厚度。^-12米,腹部下伏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单井最大出水量达924。立方米/日。清凉泉水文地质区,位于十里泉以西,北至北山断层,南至分水岭,面积98.2平方公里。第四系覆盖厚度0-15米,腹部下伏大多为奥陶系厚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西部局部下伏寒武系灰岩。地下水丰富,奥陶系地层单井出水量达1200立方米/日。矿区地下水埋深深度大,不便开采利用。
全区地下水总储量为25468万立方米,其中渴口、孟庄、郭里集、西王庄、十里泉五个区域储量为6955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为5575.8万立方米。年均可采量为4460.62万立方米。南部工业区用水量不断增加,十里泉、东王庄泉、渴口泉三处地下水源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采现象,水位下降,泉头干枯,地表塌陷,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大肠杆菌超过国家水质标准,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大量增加。中、西部煤炭开采井深巷多,地下水被疏干。
全区年均可引用水资源量为1.02亿立方米,1984年已达8680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占53%,农业用水占39%,城市生活用水占800。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率为25.6%矿产资源市中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铝矾土、粘土、石英石、白云石、滑石、铜矿、硫化铁等十余种,占枣庄市已发现的矿产种类的50%左右。资源分布较集中,藏量在全市比重也较大。
煤炭市中区煤田为陶枣煤田的一部分,煤炭牌号为肥煤。陶枣煤田上的国家大矿开采已近尾声,所余残煤由地方开采。1984年勘测区境内煤炭地质储量741万吨,工业储量630万吨,除保安煤柱、村庄压煤外,可采储量383万吨,其中0.6米以上的可采储量315万吨。
铁矿石市中区铁矿属苍峰铁矿,东西向分布,为鲁西南一带大型矿床。分布于渴口乡渴口村、卓山,孟庄乡刘岭、焦庄,税郭镇狮山口,安城乡野岗埠、牛角等处,总储量约1.72亿吨。其中卓山、刘岭、狮山口三地段矿石品位平均30%以上,有开采价值。
市中区铁矿储量情况表石灰石区境内石灰石矿藏十分丰富,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的低山丘陵多由石灰岩构成,境内岭冈多有石灰岩裸露。对石灰石矿大多数没作过地质工作,作过地质工作的有:各塔埠熔剂灰岩,地质储量约200。万吨,含氧化钙5200,为I级品中型矿床;南安城熔剂灰岩,矿为二层,厚约60米,远景储量1000万吨,是I级品中型矿床。孟庄、郭里集、安城、市郊、黄庄、齐村、渴口、周村等8个乡镇所办的水泥厂,皆以附近藏量丰富的石灰石作原料,石灰石品位皆在48-55%之间,有害成份在水泥原料的限度以内。
铝矾土东起税郭、西至齐村皆有矿床分布,矿体一般规模不大,长几米至几百米,埋深30-40米,厚度2一4米,一般含氧化铝60-7000,最高含量74.600,铝土属I级品位,获得总储量149.1万吨。探知铝矾土矿伴生的稼、钒等稀有元素,均达到工业综合利用品位。
铝矾土及伴生稼钒矿段情况表耐火粘土境内耐火粘土矿属硬质粘土,俗称焦宝石。分布面积较广,是陶枣盆地耐火粘土矿床的一部分。
储量达4741万吨,厚度1.4-7.62米,埋深35-80米,质量为I级品和II级品,耐火度在1700℃上下,含稼一般为0.004-0.006%。较集中的地段有三处: 殷村一侯宅子地段,面积约3.3平方公里,求得设计储量B级477万吨,C级615万吨,远景储量3547万吨,矿层平均厚度4.7-5.0米。
终楼以东地段,面积约0.19平方公里,远景储量53万吨,矿层平均厚度1.12米。
齐村地段,面积约0.39平方公里,远景储量47万吨,矿层平均厚度0.49米。
硬质粘土矿层的上部还有约5米厚的砖瓦、陶瓷粘土,含氧化铝3000左右,含氧化铁5^-600。在地下1718层煤层顶板上有软质粘土,质量符合工业要求。
白云岩矿体主要分布于南安第一卷地理城、齐村一带。南安城矿体赋存在下奥陶系中,总厚度96米。其中,下部57米为I级品,上部36米为U级品。此外,在中奥陶系上部灰岩中,有18米的I级矿层,远景储量为3824万吨,其中I级品2960万吨,矿床规模为中型,质量好,易开采。
石英石分布于安城、税郭等地,色纯白,品位一般达96^-9900,储量约280万吨。
铜矿分布于孟庄乡下道沟村东岭,共三条矿脉:一号矿脉长1150米,宽0.5~7米;二号、三号矿脉长150米,脉窄,规模小,矿化较差。金属铜储量为974.97吨,品位较低。
硫化铁俗称“铜蛋”,为当地硫磺、硫酸、绿矾(硫酸亚铁)等的生产原料。存储于煤矿夹层中,随采煤而掘出地面,由人工从煤炭和煤研石中捡取,每年可采集三四万吨。
煤砰石国营煤矿和乡镇煤井在地面积存煤研石约2000万吨,除部分用来烧制建筑材料外,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野生资源以下列举的是境内野生经济动植物: 植物首糟黄白草牛墩狗尾草灿灿草抓秧移草狗牙根豆瓣棵羊蹄棵蜜罐子棵大烟棵葬菜茵茵蒜猪毛菜蛇鹿苗灰灰草黄花篙江梁子湖绿豆莽莽牙毛根草猪耳棵节骨草猫儿眼地丁王不留天麻棵紫金龙金不换大麻籽蛤蟆棵毛抓秧灯笼棵扒地紧张罗草狼尾草雀麦草画眉草柳叶9知风草山韭羡9鬼针草牛芬草土大黄杠板归野艾篙野菊野百合老鹤草播娘篙草木w瓦松水红棵浮苗秧星星草野烟叶油草臭满草蓉树山杏酸枣荆棵野山碴野花椒拓树黄连木山花子山李子黄荆胡枝子臭橘子铁览菜曼陀罗地构叶野葛龙芽草篇蓄山桑野黍龙须草枯罗子何首乌a白玉竹远志香附漏芦苦参丹参红茜草青木香南星柴胡半夏徐长卿白头翁桔梗地榆白茨白苇女贞苦谏构祀兔丝莱服草苗苍耳青蓑地肤急性子蛇床黑白丑山拘祀草决明马兜芬小茵香小胡麻分心木甜地下泽兰瞿麦石苇全紫苏马齿觅茵陈蒲公英珍珠母透骨草车前草地锦草避风草旱莲草益母草稀签草翻白草薄荷芥梗刘寄奴青篙大蓟小蓟忍冬藤天仙藤夜交枣庄市市中区志藤金银花施复花葛花鸡冠花洋金花鬼箭羽桑枝山川柳苇蒲萍莲水芹水寥杉叶藻野菱 A菜等动物野兔刺猾狐灌狸黄融田鼠露鼠蝙蝠蛇晰蝎壁虎蝇虎蛆叫蟋蟀蛔蛔娱蛤钳蝎蜻蜓地鳖萤火虫粪金龟土蜂斑A 蝗螂蜘蛛草履虫姬蜂瓢虫芫青步甲食蚜蝇蚁岭猎蜡草岭鹤雕麻雀斑鸿乌鸦白颈鸦喜鹊鹤鹑原鸡原鸽水鹦蜡咀雀黑枕黄a 翠鸟山雀啄木鸟褐鹰鹊猫头鹰凤头阿篮布谷鸟黑顶雀灰喜鹊云雀戴胜蚌螺螃虾泥鳅白M 草鱼黄鳝血鳝甲鱼乌龟蜗牛青蛙蟾赊(癫蛤蟆)水蛙水搔等第七节自然灾害市中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涝灾。旱、涝发生的年际变化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群众根据经验称:“久旱必有久涝”。按1958-1985年间5年及其以上雨情年段划分,1958^-1964年为多雨阶段,1965^-1970年为少雨阶段,1971^-1975年为多雨阶段,1976^1981年为少雨阶段。
旱灾境内1960--1985年的旱情是: 春旱3^-5月间,春旱有18年,一般为十年七遇。较重的是齐村镇的西北部,较轻的是周村一带。4月份以前发生的春旱约占春旱总年数的一半左右。1962,1965,1978,1981,1984年境内春旱较普遍,较严重。
初夏旱6月1^-20日间,出现初夏重旱的有1960,1963,1966,1967,1968,1975,1977年,初夏旱平均五年二遇。周村及区境北部、西北部山区一带较重。
伏旱7月21日至8月10日间,出现重伏旱的有1961,1965,,1968,1969,1972,1976,1983年,伏旱平均十年六七遇。市郊乡以南伏早较轻,区境东部和西北部较重。其时段降水变率高,70%的年份时段雨量在平均值的30%以下。伏旱影响作物灌浆,群众称为“卡脖子旱”。
秋播旱9月21日至10月10日间,秋播旱灾平均四年一遇,区境中部和东北部秋播旱发生较多。1959,1963、1966、1967、1975、1978,1980年秋播旱较重,使小麦“胎里旱”,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1966年9月至1967年4月,境内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同期减少500o0各人民公社开展抗早保秋种活动,社第一卷地理员以碌4镇轧土块和挑水泼地等方法播种小麦。
1980年9月至1981年5月,境内平均降雨91.3毫米,比正常年份同期减少55.8%。河道断流枯竭,12座小水库、127座塘坝干涸,143眼机井水位下降5.9米。周村水库兴利水位降至119.7米,与死水位相差3.5米,兴利库容量尚有1500万立方米。配套机井只有50%能发挥灌溉效益。山区56个村庄的23764口人、2623头大牲畜严重缺水。1980年9月市革命委员会发出《立即行动起来抗旱保秋种》的紧急通知,区境内最多日出勤7万余人,肩挑人抬和机械轮灌抗早种麦,10月中旬基本完成11万亩小麦播种任务。
水灾1950^-1985年,境内发生涝灾的年份是1951,1953,1955,1957,1958,1960,1963,1970,1971,1974年。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涝灾较少。
周村和枣庄是区境内暴雨与洪涝中心。周村1963年7月17日至8月7日最大过程降水量达700.7毫米,其中暴雨量为627.9毫米。枣庄1960年的暴雨日数达11天,1961年暴雨量达850毫米,1971年8月8日降水量达173.1毫米。区境内出现暴雨时间以7月份最多,占累年暴雨总次数的38.300;8月平均暴雨量最大,为83.9毫米。暴雨初日平均在每年6月29日,终日平均在8月23日。
1953年7月22日枣庄因降暴雨,毁坏房屋938间,造成危房332I'7,受灾户730户,受灾人口1920人。
同时,郭里集河河水出岸,峄县八区蒙受水灾的有2298户,共淹没粮田3474亩,倒塌房屋149间。1963年7月下旬暴雨造成内河决口积涝,境内百余村庄漫水,300余间房屋倒塌,40余道山坝冲毁,4万亩土地受淹,万亩粮田绝产。郭里集、西王庄受灾尤重。
1960-1985年,发生在6月上、中旬的“烂麦场”连阴雨有5次之多,平均五年一遇。1971年6月1一3日、9^-20日连续两次连阴降雨,雨量153.7毫米,造成小麦严重霉烂,区境中、西部更重。数次在9月下旬和10月上、中旬发生连续4-10天的阴雨,1969,1982,1984年严重危害秋播,1968,1983年在田间晾晒的瓜干大量霉烂变质。
枣庄历年暴雨日数及频率(续表) 风灾大风历年最大风力的风向多为东北风和西北风。1949年5月12日境内出现八级以上西北大风,曾摧倒渴口乡两座牌坊、三筒座碑。1956年4月8日出现风力13.1米/秒的大风,渴口乡山果损失严重。1962年n月19日,1964年夏季,1970年2月22日、23日,枣庄出现18米/秒东北大风,摧毁房屋若干;1970年6月,齐村镇出现龙卷风,拔倒大树200余棵。
1983年3月23日枣庄曾出现18.3米/秒的东北大风。
寒流1947年11月寒流突至,冻死郭村石榴150余亩。1950年4月,郭里集乡受到寒流侵袭,使700亩小麦叶梢冻挺坏死,减产2成。1966年2月25日,西王庄乡受寒流侵袭,雨雪后温度降至一150C,形成冰挂,树木枝条折断,简易电线杆被刮倒200棵。
干热风干热风是区境内小麦生长后期影响灌浆丰产的主要气象灾害。1958-1985年的5月下旬、6月上旬,有23年在其时段发生干热风。干热风连续日数最长为5天,是在1958年5月下旬;年干热风发生日数最多为10天,是在1965年;旬干热风发生日数最多为6天,是在1979年。
雹灾1958-1985年,区境内有14年降落冰雹18次,其中3月1次,4月7次,5月3次,6月3次,8月2次,9月2次。持续时间短的2^-3分钟,长的30-60分钟。冰雹直径5一60毫米不等。4-V6月为集中发生期,7,8月份偶见。税郭、安城乡北部为冰雹经常危害区,渴口乡北部、周村乡东北部和永安乡也时有发生。冰雹走向有两条:东部地区为西北一东南向;西部地区为东北一西南向。多半顺山谷而行或与山第一卷地理岭走向平行。1982年孟庄乡西北部、东南部降雹10分钟左右,有800亩小麦受害。1984年5月下旬的一日,郭里集乡雨雹交加,店子、天齐庙、后古屯、前古屯、余粮店等村受灾严重,共有1000亩小麦绝产,2000亩小麦减收一半。同时,税郭镇约三分之一的麦田受雹灾。
虫灾1928年初秋,蝗虫自东南漫天飞来,落地如雨,食遍除地瓜、绿豆而外的农作物和树叶,殃及全境。1939年秋,齐村蝗虫繁殖迅速,危害高粱、谷子,农民捕蝗而食。1944年秋,齐村出现毛虫,地瓜叶被吃光。1952年秋,西王庄乡发生“夏忙茧”虫害,豆叶、地瓜叶被吃遍。1966年7月,孟庄公社出现“五色虫”,危害地瓜、高粱、谷子,全乡秋季作物减产三成。1984年8月中旬刮3天西南风后,安城乡3000亩玉米受粘虫危害,南安城、野岗埠、大辛庄、良辛庄四村受害较重。虽喷洒药物挽救,全乡玉米仍减产三成。
1959年后,境内蝗虫灾害大大减少,田间粘虫、缕姑、蟒槽、金针虫、红蜘蛛等危害时轻时重。布袋虫对树木的危害最大。
乃纽r一口白二仄卜1J到冷二二早‘'Al目第一节人口规模人口数量建国前,因贫困、灾荒、疾病、战争,现区境内人口状况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人口平均寿命不超过35岁。建国后,工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迅速增长。195。年境内人口有110451人,1957年达142156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0001958年枣庄为“大炼钢铁”中心地区,1959年境内人口激增到191882人,两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7.4900,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一度出现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和迁出大于迁入的状况,1961年人口减少到161291人,比1959年下降16%0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稳定提高,人口逐年回升,1963年出现人口生育高峰,1968年开始超过1959年人口,达到19411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到干扰,1975年又出现生育高峰,人口达到254249人。1970^-1975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2%.1976年市中区建立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因企业发展较快,迁入人口增多,总人口仍有较大增长。1985年全区人口为328410人,比1976年增长31.4写,年均增长率为3.5%;总人口比1950年增长19700,平均每年增加6227人,年增率为5.6%。
市中区历年人口数量表(续表)说明:“城市及郊区”.1950-1975年指枣庄镇辖区;1976-1982年指当时市中区辖区。
1983-1985年指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市郊乡辖区。上述辖区范围基本统一,其人口数字按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录用。
人口分布1950年现区境含峄县的33个乡镇和苍山县的3个乡,境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1人。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790,1953年平均每乡人口2975人。1959年境内人口密度大致每平方公里488人。1960年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2400枣庄旧城区自南马道以北,枣庄矿北大墙以南,安全路以西,北大井铁路线以东,有1.4平方公里,居住3063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883人。人口密度最大的顺河街,每平方公里97500人。1962年各街居民最多375户1354人,最少55户175人。1976年市中区境为6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70人。1985年区境为375.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5人。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118。按建成面积,城市及郊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594人。
乡村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丘陵地区。1985-年平原地区的郭里集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94人,丘陵地区的周村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9人。
各乡镇(公社)人口密度表现区境历史行政区划人口分布数量表(续表)(续表) 人口姓氏1985年市中区姓氏425个。
第一卷地理十一钮柯信封南恒哈要姚顺将咸段咎:tr宣都郝钟种逢徐秦党顾唐高原袁贾耿姬聂翁夏桑莫桂倪柴晃晋莆涂顿浩海架凌逢郭席都栗展奚晏曹渐梁戚盖龚绳隋常深rl章鹿屠盛菊巢绪梅商宿雪湛族寇崔阎逮银续哪隆萧(肖)鲁童董程谢葛彭傅智曾惠提喻强富储焦渠韩满鲍廉窦雷靖路解蔺楚篙IN蒯蒲蓝甄雍蒙鉴裴漂慕廖4赫蔚蔡管谭翟蕴滕潭樊貌薪阐颜薄冀薛衡穆霍糜魏鞠费冠部钱殷班索陶黄随矫密接蒋温景褚慈靳熊减潘燕戴瞿警赣笔画二︼二四1一三四十十十九姓氏卜丁刁万门山凡于卫马习王牛户孔文卞尹方毛尤开云仇机公支仁从元历亢升车巴毋邓开井田石兰龙皮丛白生甘东史边包申司左巨叶区仪冉由全卢帅尼平布冯艾厉宁付刘朱曲任安吕许伏吉年庄多关成华齐巩权仲伊闭向江衣自伍妃池戎仰危产刑孙米汤纪匡伦乔邢汲师那阮阳祁回寻毕牟李杨沈时吴谷杜邱宋9汪何沙连修花冷初邵沪邹阂贡佘严岑轩况步豆位陆麦别应寿部秀陈延苏辛芦狄张所孟庞罗苗岳周法武金房林伴范建尚屈明连英郁龄侍苑练国杭侣居茅畅经,.单呼季官卓欧宗郑郎侯胡姜柳荣赵柏查故洪修贺项祝相柒骆施皇娄战饶俞荆青宫拾十五十六十七十/又十九二十一复姓上官皇甫诸葛欧阳NO孙枣庄市市中区志第二节人口变动自然变动50年代中期,现境人口平均出生率为41编,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2编。其中,1956年出生率高达44.43%o,自然增长率达35.63编。城市及郊区同乡村之间平均死亡率差别较大,分别为24.60编,35.08编。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平均出生率为15.61%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22编。其中,1960年出生率降至12.06编,自然增长率降至一10.41编(城市及郊区为13阶),是建国以来最低年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63^1965年平均出生率为42..92%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3.28%0。其中,1963年出生率达49.92%o,自然增长率达40.69%0,为历史高峰。城市及郊区同乡村之间平均出生率接近,分别为41.42%0,43.23%0,平均死亡率差别仍较大,分别为6.55%0,10.67%o.70年代,逐步扭转人口无计划生育的局面并加强人口控制,1971-1975年平均出生率为27.88%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2.23编。1976^1985年,平均出生率为15.97%o,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1.37%0。出生率、自然增长率1978年最低,为9.33编,4.76编;1982年最高,为24.79编,20.44编。10年间,城市及郊区同乡村平均死亡率接近,分别为3.67%o,5.33%o,平均出生率差别较大,分别为13.09编,18.25编。
现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枣庄市市中区志机械变动现区境内明代所建村庄多系洪武、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聚居而成。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兴煤矿扩大开采,人口不断迁入。1882,1883年(清光绪八、九年),有矿工3000余人,来自当地农村和上海、广东、莱芜、新泰等地。1942年,日军从河南开封裹来4000余人迫做矿工。
建国后,1952年开始枣庄(中兴)煤矿的恢复工作,矿工逐年增加。1953年有120名,1957年达4016名。是年枣庄城市及郊区净迁入9329人,人口达32737人,比上年增长48.73%.1958年“大炼钢铁”,调集上海、菏泽、济宁等地干部、职工和峄县当地民工共14.7万人于枣庄一带,1959年末大部返回原地,县外4068人留枣入籍。是年现区境共迁入15967人,迁出9680人,净迁入率为33.43%0,60年代初期,行业调整,部分厂矿“下马”,1960-1965年城市及郊区人口,一般迁出大于迁入,平均净迁移率为一30编01960年压缩城市在业人口5014人,约70%返回农村,城市及郊区净迁移率为一43.91编。1962年净迁移率为一83.26编。1976-1985年,城市及郊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累计迁入62439人,迁出34978人,净迁入27461人,占现区境累计净迁入量78.53%,平均净迁入率为22.93编。
乡村平均净迁入率为4.59%0,10年间,现区境累计迁入90575人,迁出55608人,净迁入34967人,平均净迁入率为12.52编。
对省外机械变动,1956年峄县人民委员会组织青年垦荒团赴黑龙江省,境内原郭村区、枣庄区、郭里集区计285人迁移富裕县、克山县。同年动员枣庄镇回民10户迁移青海省垦荒。
1959^1961年,因兴建周村水库,向辽宁省锦州地区迁移部分库区居民共132户662人。1983,1984,1985年,省外迁入境内人数依次为947,1124,1188,迁往省外为360,473,401.现区境内人口自然、机械变动表第三节人口构成民族构成明代万历年间,有从祖国大西北迁来的回民聚居于枣庄。此后陕西、河北等省及省内德州、济南、益都、泰安、济宁等地回民亦有陆续迁人者,繁衍至今。1948年解放前夕,回族300余户中,为矿工之家的152户,其他户多从事手工、屠宰、商贩诸业。人口分布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1953年现境中峄县的33个乡镇,计有回族1785人,占是境总人口1.6%。其中枣庄镇回族1719人,占回族总人口9600,约有半数聚居在老枣庄街。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只枣庄镇有满族1人。
1964年现境有回族3294人,占总人口1.900。其中枣庄镇回族3129人,分布在城镇街道57.3%,农业生产队9.600,矿务局系统29.6Yo,市直企事业单位3.5%。镇内满族,在矿务局系统11人,市直企事业单位3人。壮族1人,在金庄街。工作调动,家属迁入,使少数民族成份陆续增加。1982年现境有回族5302人,满族41人,朝鲜族9人,蒙古族6人,白族6人,高山族、苗族、壮族各1人。回族占总人口1.8%占少数民族总数98.8%,主要集中在城区大洼街、工农街、振兴街、利民村,农村渴口乡、齐村镇亦较多。少数民族人口多为城市户口。
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各民族人口分布表性别构成建国以来,现区境内人口性别构成(设女为100),男性多于女性。性比例指标,城市及郊区一般高于乡村。
1950年现境性比例指标为103.69%其中城市及郊区为95.760001953^-1957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06.96%。城市及郊区年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28.46%0,指标最高1955年为137.91写.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使男性人口比重激增,1959^1961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45.55写,指标最高1959年为148.86000(城市及郊区性比例无考)1962^1975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12. l0%。城市及郊区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42.73%指标最高1962年为151.810001976^-1985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08.75%。城市及郊区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18.8400;最高1978年为124.51%。自1979年起,城市及郊区性比例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少、壮、老年龄组性比例指标差异较大。据1982年市中区人口普查资料,0^-14岁性比例指标为107.65%915^-59岁为122.86%,60岁及以上为78.62%。
1985年人口性别构成表年龄构成枣庄城市及郊区不同年龄组(按历史统计口径划分)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6岁学前儿童1960年为16.22%,1978年为11.14%.1982年为9.8200,比重呈下降趋势,7-12岁学龄儿童1960年为9.05%,1982年为11-95%。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的劳动适龄人口,1960年比重为65.0800,社会负担系数为53.66%;1978年比重为59.37%,社会负担系数为68.44写;1982年比重为66.21%,社会负担系数为51.0300018岁及以上选民人口,1960年为67.62%,1978年为64.89%,1982年为66-63%。按少、壮、老年龄组划分,1982年。-14岁为35464人,占总人口26.74%;15^-59岁为90699人,占总人口68.38%;60岁及以上老年为6482人,占总人口4.88%。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为24岁。
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人口年龄状况表1982年城市及郊区(原市中区)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文化构成现区境内具有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和占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43657人,占25%;1982年为180061人,占59,79%。
现境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人数的比重:1964年大学者占1.0800,高中者占3.9700,初中者占14.5%,小学者占80.44%;1982年大学者占1.24%,高中者占14.7800,初中者占33.84%9小学者占50.13000现境文盲、半文盲人数和占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94760人(其中7-12岁18652人),占54.2500;1982年为92897人(其中6-11岁15731人),占30.85000城市及郊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和占其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25536人,占42.73%;1982年为96840人,占73.01%。
城市及郊区1982年具有不同文化程度的男女比例(人口性比例为116:100),大学者264:100,高中者131:100,初中者136:100,小学者146:1000城市及郊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和占其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20751人(其中7-12岁2962人),占34.72%;1982年为25305人(其中6一11岁4401人),占19.0800。
城市及郊区1982年文盲、半文盲占各自年龄组人口比重:60岁及以上为79.02%,55-59岁为55.87%,50-54岁为45.30%,45-49岁为37.76%,40^-44岁为27.78%,35-39岁为20.29%,30-34岁为18.96%,25-29岁为10.65%,20-24岁为3.48%,15-19岁为1.08%,12-14岁为0.79000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分布表(续表)现区境城乡千人占有不同文化程度人数表经济构成农业、非农业人口现区境农业人口多于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总势增加,一度失衡。1955年非农业人口‘17308人,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例(下称“农非比例”)为100.15.4701958-x1960年非农业人口激增,1960年达到95862人,农非比例为100a101.53。随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1962年非农业人口减少到54201人,农非比例为100:50.29。此后,非农业人口数量回升,而比重持续下降,至1970年为最低点。是年非农业人口为66098人,农非比例为100:45.78,1976年非农业人口为81534人,农非比例为100:48.40;1980年为103636人,农非比例为100:57.56;1985年为148426人,农非比例为100:82.47。
城市及郊区,1955年有非农业人口17308人,农非比例为100:550.68;1960年有非农业人口57019人,农非比例为100:1392;1970年有非农业人口66098人,农非比例为100s1112;1975年有非农业人口85969人,农非比例为100:1157,1976年区划调整,城市及郊区人口属各塔埠等4个公安派出所管理,按所辖范围,农业人口为28235人,非农业人口为79903人,农非比例为100:282.99.1982年郊区公社的官庄、辛庄、立新、车站等农业生产大队,计890户2826人农转非;1985年市郊乡的南龙头、北龙头、邵庄、孔庄、马宅子、杨河等村,计1517户5305人农转非。1985年城市及郊区农业人口25588人,非农业人口125031人,农非比例为100:488.63,1976-x1985年现区境农业、非农业人口表在业、非在业人口现区境1982年在业人口为168196人,占总人口55.85Yo。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75280人,占在业人口44.7600;从事第二产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的55765人,占在业人口33.1500;从事第三产业(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供销、公用事业、文化、卫生、教育)的21630人,占在业人口12.86%。不在业人口为37900人,占总人口12.5800。其中,从事家务劳动的17705人,在校学生9562人,待升学的274人,待国家统一分配的21第一卷地理人,城镇待业的1918人,退休退职人员4583人,其他3837人。
城市及郊区1982年在业人口为79860人,占城市及郊区总人口60.210o。在业人口年龄状况:15-19岁11051人,占(在业人口)13.84写;25一29岁14578人,占18.2500;30一34岁9816人,占12.29%;35一女49、男54岁26208人,占32.82%;女50一54、男55一59岁2162人,占2.700o;女55、男60岁及以上1538人,占1.93%。青壮年中15-34岁在业人口占在业总人口62.55000行业、职业人口现区境1982年行业、职业人口构成状况如表。在不同行业中,女性多于男性的有农、林、牧、渔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及仓储业,住宅管理、公角事业、居民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城市及郊区:1960年枣庄城市在业人口29597人。其中,工业、交通、邮电、建筑业22883人,占77.320a;商业、金融、服务业2912人,占9.84%;文化、教育、卫生、科研事业“6人,占2.2200;国家机关、政党群团2026人,L占6.85写;其他行业1120人,占3.78%,1982年城市及郊区人口行业、职业构成状况如表。在业人口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为1649,17694人,分别占在业人口2.06%,22.16%。各类职业人口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及占在业人口相应文化程度总人数的比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学者1154人,占69.98%,高中者4325人,占24.4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大学者280人,占16.9800,高中者863人,占4.8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大学者133人,占8.07%,高中者1581人,占8.94%;商业工作人员,大学者6人,占0.36%,高中者1042人,占5.8900;服务性工作人员,大学者2人,占0.12%,高中者696人,占3.93环;农、林、牧、渔劳动者,大学者2人,占0.12%,高中者729人,占4.12%;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大学者66人,占400,高中者8283人,占46.8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大学者6人,占0.3600,高中者175人,占0.97%0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行业人口构成表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职业人口构成表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各行业人口职业分布表(续表1)(续表2) 婚姻构成现区境1982年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206045人。其中未婚人口60831人,占29.52Yo;有配偶人口132975人,占64.54%;丧偶人口11654人,占5.66%;离婚人口585人,占们户‘灼白Q.28%。
城市及郊区1982年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97181人。其中未婚占29.9200,有配偶占65.51%,丧偶占4.31%,离婚占0.26肠。20-24岁未婚人口9874人,占同年龄组人口66.5%。
现区境、城市及郊区家庭户平均人口,1953年分别为4.48人,4.62人;1982年分别为3.98人,3.65人。
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育龄人口年龄分组婚姻状况表(续表)第四节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现区境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向建国后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演变。1954年出生率为37.89编,死亡率为10.49%,自然增长率为27.40%o ;1965年出生率为43.65%o,死亡率为9.42%0,自然增长率为34.23编。70,8。年代则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转化。1971年出生率为30.76%0,死亡率为7.09%0,自然增长率为23.67喻;1985年出生率为18.10%0,死亡率为4.55%o,自然增长率为13.55%0, 城市及郊区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0.92%0,死亡率为2.76编,自然增长率为8.16编。
城市及郊区1982年人口平均寿命74.9岁,比全市人口平均寿命高3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7.2岁,比全市女性平均寿命高4.2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3岁、,比全市男性平均寿命高2.4岁。70岁及其以上长寿老人2717人,女性占62.79写。长寿老人中,70-79岁2044人,占75.23写;80-89岁634人,占23.33%;90^-99岁39人,占1.44%;1985年市中区有百岁老人1名。周村乡黄山涧村张木元枣庄市市中区志(男),104岁,居住山村,常年从事砍柴、喂猪、搓绳等劳动。
现区境城乡家庭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多胎生育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1978年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逐渐形成风气,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81年15^49岁育龄妇女79584人,其中当年未生妇女占92-22%,生育第一胎的占5.13%,第二胎的占1.5700,第三胎的占0.7100,第四胎的占0.2300,第五胎及以上的占0.13%0城市及郊区1981年育龄妇女37132人,其中当年未生的占93.22%,生第一胎的占5.7800,第二胎的占0.7100,第三胎的占0.20%,第四胎的占0.05700,第五胎及以上的占0.0400。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15一19岁0.92编,20一24岁63.51编,25一29岁270.32%0,30一34岁51.48%0,35一39岁7.33编,40^-44岁1.26%0,45^-49岁0.64%0。育龄妇女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442人,当年生育第一胎的33人,第二胎的1人,其他无;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444人,当年生育第一胎的13人,其他无。
第五节人口控制人口与经济按现区范围统计,1985年比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73倍,人均产值仅增长1.84倍;耕地减少4.77万亩,农村人均耕地由1.28亩下降到0.89亩。1978^-1985年,市中区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每年增加1146人,城市及郊区人口社会负担系数由1978年的68.44%下降到1985年的51.03%。往后10年,城市及郊区平均每年有2306人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将对社会就业造成重大压力。
人口政策50年代初期曾鼓励过生育,如棍母与脱产干部一样享受供给制,多子女户给予照顾等。60年代中期开始控制生育。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4年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组织24人的计划生育专业队在黄庄公社试点,当年黄庄公社节育率达58.18%0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列入新宪法。1979年中共枣庄市委、第一卷地理市革委制定《限制计划外生育的暂行规定》。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枣庄城市及郊区报名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2756对,占一个孩子的夫妇989/01984年中共市中区委、区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确定相应奖惩办法,主张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采取综合有效措施。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1971-1976年现区境内计划生育工作先后由枣庄镇和齐村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管理。
1977年市中区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1983年12月办公室改设计划生育委员会。1985年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设财务统计科、办公室、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共有工作人员16名。乡镇、街道办事处设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主任1名,工作人员3-5名。
生育控制晚婚晚育:70年代境内提倡的晚婚年龄为男女双方年龄之和在50岁以上。1979年女性23岁及以上初婚的占结婚人数98.5写。此后晚婚率逐年下降,1981年为76.23%1982年为68.62%,1983年为55.63%,1984年为47.53%01984年市中区规定男女青年结婚按法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为晚婚,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晚婚者婚假增加15天,晚育者产假增至3个月。1985年女性晚婚的1121人,晚婚率回升到50.86%。
节育:60年代初,计划生育仅限于宣传避孕知识和推行阴茎套、子宫帽、避孕药膏避孕。1964年开始施行放环、男扎、女扎等节育手术。是年黄庄公社计划生育试点,培训生产队计划生育宣传员109人。施行节育措施,男性结扎6人,其他手术3人,放子宫帽、节育环513人,男用避孕工具29人,节育率为58.1800。境内其他公社节育率一般在30%左右。1971年初至1972年3月,全境男扎401人,女扎160人,放环6943人,用药1808人,采取其它避孕措施32人,节育率为55.39%01980年城乡已有11处医院设立计划生育门诊和手术固定床位。
技术人员中,担任透查和放取节育环的27名,做结扎手术的3名,分工做其他手术的6名。1981年城市及郊区计划生育施行手术的2622人。节育率为91%。计划生育坚持以避孕为主,1983年现区境内节育率为93%,1985年区、乡、村三级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室共227处,全区施行避孕人数占节育总人数98.64,节育率为89.54%。是年出生人口中,一胎率为90. l0%,百分点比上年上升17.29;二胎率为9.60%,百分点下降11.99;多胎率为。.300o,百分点下降5.30,农业、非农业人口中,一胎率分别为88.61%,93.88%,多胎率分别为0.42%和0。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使现区境人口出生率由1956年的44.43%0下降到1985年的18.10%0,现区境节育落实情况表城市及郊区节育手术情况表1985年市中区生育胎次表第六节人口普查建国后进行的全国3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均定为年度的7月1日零时。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结合政权普选进行的。普查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和住址等6项。同时对18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选举权者、被剥夺选举权者及精神病患者也进行普查登记。峄县成立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境内区、乡两级建立相应机构。
普查前公布普查登记办法,训练普查人员,划分人口普查区域,设点试办。
普查中到站登记、流动登记、派员询问登记相结合。乡镇派出所范围内人口调查登记完毕后,逐级汇总上报。第一次人口普查,现区境计有26817户,119368人。其中十区(枣庄区)6215户,27239人,包括枣庄镇3456户,枣庄市市中区志15847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之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普查项目比第一次普查增加了文化程度、本人成份和职业三项。后两项只作登记,不作统计。1964年5月下旬枣庄镇(县级)成立第二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300多人参加人口普查工作。6月15日前完成核实户口任务,6月29日完成金庄居委会登记试点工作。正式登记时,设站登记与上门登记相结合。登记后,召开群众会宣读户口,复查核对。复查中发现有多报人口现象。个别人或出于冒领国家粮食、布票,或出于多分自留地,或假报出生、将农业人口安成非农业户籍。枣庄镇顺河街有一居民,儿媳系农业户口,为将新生孙女安成非农业户籍,假报为自己亲生。现境11处人民公社在普查登记中共多报人口967人,漏报420人,在复查中进行了核实。第二次人口普查,枣庄镇计有10716户,59768人;现区境内计有38484户,174680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发生巨大变化、人口有很大增长的情况下,为查清人口基数,更好地制订社会主义现代化r建设战略决策而进行的。普查项目共19项,比第二次普查增加有关婚姻、生育状况、经济特征等内容。市中区普查范围包括五个街道办事处的56个居委会(含居委会级地址编码集体户8个)和郊区公社的35个生产大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为准备阶段。工作重点是健全普查机构,开展普查宣传,完成户口整顿,搞好普查试点。市中区建立11人的普查领导小组,下设35人的普查办公室。户口整顿中澄清6254人的人户分离问题。普查试点在东方红街道办事处的3个居委会和郊区公社的3个生产大队进行,同时对全区普查人员进行现场训练。试点汇总资料经省计委电子计算站录人反馈,差错总计44项,其中普查登记6项,编码错漏38项。项目差错率为0.251%,户记录项差错率为0.271%,人记录项差错率为0.249%性别码差错率为0.43蝙,年龄码差错率为0.174%。试点汇总资料基本符合要求。1982年7~11月为普查登记、手工汇总和编码阶段。经培训的512名普查员、187名普查指导员以及151个居委会、生产大队干部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划分6个普查战区,203个普查登记站,于7月1^-8日完成普查登记任务。月内进行自查、互查、抽查。抽查14个居民小组、8个生产队,计222户,850人。查出户项差错1第一卷地理项,人项差错34项,差错率分别为0.08编,2.8编。8-10月由编码作业组、质量检查组、资料管理组计74人完成资料手工汇总、编码、分析工作。
1982年12月至1984年2月为人口普查资料的整理上报和录用阶段。依照省电算站机器汇总数据,于1984年2月在秦皇岛市资料印刷厂印刷《枣庄市市中区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200册。此汇编设图6张,表37种。第三次人口普查,市中区计29610户,132645人;现区境内为67923户,301163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现区境内户数增长1.53倍,人口增长1.5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