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29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9
页码: 38-46
摘要: 枣庄屏障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有m,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
关键词: 描述 概述

内容

枣庄屏障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有m,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市中区地貌为鲁南台隆背斜边缘,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均半;气候为大陆性温带季风型,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5。毫米;河流属淮河流域湖东京杭大运河水系,共18条河道。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集约经营,发展粮、菜、果、牧商品基地。昔日境内曾为峄县著名景观的“许池绿波”、“刘伶古台”,那种喷珠吐玉、杨雪飞花的胜迹,因当代工业的发展已面目全非;但卓山之阴低山起伏、果木繁多、风光旖旎的景色,却是开发旅游休憩区的良好资源条件。
  矿区沧桑枣庄矿业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沉浮、发展。清末,洋务运动中兴建近代化工矿交通,“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台枣、临枣铁路支线,枣庄市市中区志枣庄近代邮电通信,枣庄“洋街”商业市井,皆应运而生。面对外国侵略,公司创办人命名“中兴”,是赋予“中国人自主兴业之意”;但“商办”,实则主要为官僚资本经营。中兴公司在清末和民国年间的董监事大股东和经理人,是新旧不断更替的大官僚、大军阀、大财阀,如张莲芬、徐世昌、黎元洪、张作霖、朱启铃、任凤苞、钱新之、叶景葵等。中兴矿业在创办发展中遇有封建势力阻挠和新旧军阀勒索百万军晌的曲折,但公司均能疏通关节,缓和矛盾,并一直享有捐税、运销方面特权,从中取得更大利润。及至30年代,中兴煤矿发展成为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1936年原煤产量达182万吨,堪称“中兴”极盛时期。日本侵华,重点掠夺“两黑两白”(煤、铁矿砂、棉花和盐)战略物资,中兴煤矿久为所垂涎,1938^-1945年加紧掠夺枣庄矿区煤炭1295万吨,1942年强采高达247万吨。抗战胜利后,枣庄煤矿几经战火,3处大井破坏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念中兴公司在抗日战争期间未与日本合作,于1952年与该公司公私合营,按是矿原规定发给股息。
  1956年枣庄煤矿恢复生产,此后常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1958年枣庄煤矿列人国家统配煤矿。是年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具有煤铁资源的枣庄成为10余万众的钢铁会战中心。时对煤炭进行高强度开采,1960年枣庄煤矿原煤产量达到建国后最高年产量的192万吨。“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枣庄煤矿断续停产22个月,少生产原煤122万吨。70年代初,境内煤田开始老化,大矿产量逐渐减少,但开采边角剩余资源的区、社地方煤矿迅速崛起。1985年枣庄煤矿生产原煤106万吨,而境内地方煤矿生产原煤约130万吨。
  枣庄矿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旧中国,枣庄矿工深受剥削压迫,日劳作长达12小时。安全无保证,1893,1915年矿井下两次水火灾变,矿工共有799人死难。1942年日军从河南开封挟持4000名劳工投人枣庄矿井下挖煤,未过三年,大半死去。“汗干钱了衣裳破,晚不了冬天挨大饿”,“只见矿车天天走,不知矿工几人活”,一曲曲深沉的矿工歌谣,倾诉出旧中国枣庄矿区工人苦难深重、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
  在中共枣庄地方组织领导下,1927-1935年矿区工人数次罢工,曾迫使资本家在改善工人待遇的“十六条”上签字和取得“外工”分到“花红”等胜利。1938年震动全国的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万余人,大煞日本侵略军矶谷、板垣精锐师团的锐气,时有矿区千名工人参加抗日义勇队,配合正面战场在临枣交通线上伏击日军运输队。1940^1942年,鲁南铁道大队(又称“铁道游击队”)在临枣铁路线上打洋行,截火车,搞枪支,威震四方,使敌人闻风丧胆,有力地支援抗日根据地。
  1946年,矿区1500名工人纠察队抢运战地物资,配合山东野战军消灭被国民党收编的罪恶累累的伪军王继美部。1947年鲁南战役中,枣庄工人支队断绝交通,袭扰敌人,配合华东野战军生俘盘踞枣庄的国民党五十一师师长以下万余人。革命战争年代矿区一带涌现一批批志士仁人、忠魂英烈。抗日战争以来市中区籍革命烈士载入枣庄市烈士英名录的有207人。1943年,永安乡人刘怀文在反“扫荡”的西固山战场上带领少数武装浴血奋战两昼夜,当腹部受到重伤时,他将涌出的肠子塞进腹腔,用绷带勒紧,继续坚持战斗,最终用一颗手榴弹与日兵同归于尽。著名烈士还有洪振海、鹿广连、张洪仪、徐德兰等等,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出生人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铁骨铮铮,英烈的香魂忠骨永照千秋。当年在枣庄矿区从事革命活动、功劳卓著的原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枣庄矿区工人运动领袖张福林,鲁南铁道大队政委杜季伟等,建国后仍在党政军中担任要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新兴城市清末民初,枣庄尚为“集”。1928年枣庄建“镇”,直属峄县。1948年枣庄镇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
  1961年枣庄为省辖市治所驻地,城区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
  1985年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5.7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人,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
  全省甲级卫生城市1961年建市之初,城区砖木结构及土坯结构房屋占99%,街道狭窄,里巷弯曲,庭院杂乱,因煤研山、炼焦池、发电厂、居民燃煤排放大量烟气,枣庄成为全国严重污染城市之一。1985年,城区房屋总建筑面积为424万平方米,是1961年的10倍,其中砖混和钢筋硷结构房屋占54%08条宽阔沥青路面的交通干道将城市划分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住宅区。街道两旁接续出现大跨度框架结构、立面凹凸多种造型、釉面枣庄市市中区志砖马赛克饰面的多层楼房建筑。居民小区3^-5层楼群建筑鳞次栉比,水电气暖、花园绿地逐一配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废渣综合利用、集中供气供热、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大大减轻环境污染。诸多方面显示出枣庄建设有序、整齐清洁的新兴城市风貌。1985年枣庄城区被评为全省甲级卫生城市。
  轻重工业配套城市1961年省辖枣庄市建立之初,城区有采煤、发电、冶铁、炼焦、农具制造等20余家国营工业企业和10余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城区工业总产值为622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o1985年城区区、市、省、中央所属工业企业约100余家,职工4.6万人,工业总产值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是年城区发电47亿度,采煤123万吨,电力、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城区工业总产值48写。充足的能源资源为其他工业行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以煤炭、电力为主体,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食品、陶瓷、家具、缝纫、塑料等门类齐全、配套发展的城市工业体系。1973^1985年,有煤炭、杯碟、台钻、棉纱、碳化硅等10余种工业产品出口中东、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及日、美等国家。
  多种辐射功能城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枣庄城区的多种辐射功能明显增强。设置城区的枣庄市、市中区两级党政机关,全面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提出土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为基准,在本世纪末提前1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1985,1986年,区、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2亿元和35.5亿元,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8%和13%,皆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政通业举,大大增强城区在全市的政治中心作用。城区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既有工业,也有商业、金融业等。枣庄城区是全市工业品、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1985年置有省、市、区属国营、供销合作社商业公司、站、中心共62家,年销售额4.8亿元;置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2245个,城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2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比1979年增长2.3倍。
  城市家庭耐用品购买力投向由1979年以前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转向以后的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新五件”。城区市级各类银行有5家,辖全市乡级以上金融单位(合署者为一)242处。1985年比1979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增长87%,个体工商业户增加27倍,随城市居民收人的增加,市中区城镇储蓄额增长6.2倍。交通邮电以城区为枢纽,形成市内外交通通信网络。临枣铁路支线与京沪干线连接,台枣公路通达台儿庄运河港埠,省内外有4条干线公路在城区交会,以城区为中心开通省内外长途客车营运线路41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6条,开通省内外长途电话电路81条,城区邮政业务量约占全市1/3。城区文化机构集中,公共设施较全,科技人才荟萃。市、矿属影剧院、体育馆、儿童乐园等较大文化活动场所31处,高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39所,市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学术团体57个,科研机构12个。1979^1985年,城区各类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带动全市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有50项,市中区“立窑锻烧矾土水泥新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体育比赛打破全省记录56次,全国记录3次,全市首届运动会市中区体育代表团获金牌总数第一;作品在省级以上场合发表、展出和获奖的城区文学艺术家、医学专家、教授有20余名。一些画家、书法家的作品如“葡萄”、“墨竹图,,、“泰山风雨”、“鲤鱼跳龙门,,、书刻“黄河”等等,流传或展出于国外及港台地区,或被其收藏。境内血丝虫病和甲状腺肿地方病的防治,达到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标准,1984年省、市卫生部门向市中区颁发合格证书。80年代前半期,枣庄城区在全市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大大提高。
  城郊经济市中区农村11个乡镇,1985年农业人口19.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58.700,人均耕地0.9亩。建国初期,在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境内农业由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过渡到计划模式的集体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的集体、联体、专业户和个体的多层次合作经济。1983年,95%的农村生产大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农村专业户发展到3782户,联合体发展到464个,分别为上年的4倍和1.8倍。是年全区农业总收入为15082.6万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其中承包经营收入占49%,专业户、联合体收入占29%,此两项成为农业不同经营方式收入的主体。
  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中区枣庄市市中区志城郊型农村经济的特点越来越鲜明。
  依托城市,城乡互补80年代前半期,各乡镇治所驻地普遍迁址,重新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乡级企事业单位公共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0余万平方米,有54%为80年代前半期在新驻地所建,其中砖混楼房占35%.乡镇驻地正朝着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相对独立的城市卫星镇方向发展。一些近郊乡镇,加速集镇建设和产业、人口聚集,准备尽早实现与市驻地的对接。市中区城乡经济互相渗透加快。城市投向农村的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日用工业品的数量迅速增长。1985年比1984年,农用拖拉机台数增长4100,达到1985台,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每亩0.59马力,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64%。化肥施用量增长3900,达到1.2万吨。农业贷款增长3900。在市、区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农村科技户由1981年的100余户增加到1163户,巧用化肥等20余项农业专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1985年比1983年,农村家庭生活耐用品销量缝纫机增长2.4倍,自行车增长2.9倍,电视机增长10.6倍。其间,农村面向城镇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大量提供农副产品,郊区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分别增长6100.110%和85写。1985年市中区蔬菜瓜果和牧业商品率达到7000。通过城市农贸市场,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535万斤,肉禽蛋627万斤,’干鲜菜果3161万斤。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602万元,比1983年增长63%。市中区土特产品中素有“莲汪樱桃凤凰岭梨,刘庄小枣不用提”的美称,自古山果“行贩江湖数千里”,于今大宗果品以数十万斤、上百万斤的出产供城市居民享用。
  多种经营,工农结合建区之初的1976年至198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率由64.800下降到49.900,全区工农业生产开始形成以工业为主的格局。而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办工业一直占60%以上,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乡镇办工业形成以煤焦、建材为主体,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同时发展的工业体系。建区后,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种植业收人占农业总收人由1976年的55%下降到1985年的2800,以副业、牧业为主的其他多种经营收人由18%上升到72%01985年,市中区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2亿元,其中农村工业和运输、建筑、商业服务业总产值占70写。市中区农村实行多种经营、工农结合,使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带来农民收人的不断提高,1985年市中区农民经济纯收入人均506.6元,比1976年增长6.8倍,比1983年增长65%。
  光辉前景市中区虽为新建区,但地阜人杰,具有多种矿产、多种农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省辖市驻地的社会资源综合优势,市中区各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市中区的农业发展,正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按照农业区划布局,逐步建立周村灌区粮食生产基地,郭里集、西王庄等蔬菜生产基地,渴口、税郭、周村等果品生产基地,远郊山丘畜牧生产基地,近郊平原肉蛋奶生产基地,水库坑塘淡水鱼生产基地。各基地将形成集约经营、优质高效、服务城市的市场农业经济。
  发展工业为强区之本。须彻底扭转历史上挖资源、卖资源,“一灰二黑”(水泥、煤、焦)粗放生产的局面。改造老企业,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适销系列产品,促进全区高科技含量的煤炭、建材、纺织、冶金、陶瓷、食品、机械电子支柱产业的形成。对境内煤炭资源积极探求储量表外煤层,深找细采剩余资源,开发焦化、气化新产品。城区以北以东藏有丰富的高品位石灰石资源,适宜发展大型新型建材工业,生产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均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进入21世纪的市中区,将是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物资财富充裕、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强区。
  市中区城区,将充分展现商业、金融、文化、信息高度密集,交通通信快捷畅通,轻重工业配置合理,高楼大厦林立,花草树木掩映的现代化城市风采。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