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战事》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92
颗粒名称: 起义背景
分类号: K225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枣庄战事》中对起义背景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春秋战役 倡阳大战

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山东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鲁南地区爆发了幅军起义。他们高举反清大旗,与捻军、黑旗军、白莲教军遥相呼应,活跃在鲁南、苏北十几个县,长达10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地方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基础,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幅军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横贯枣庄市南部台儿庄区的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明清时期又是封建王朝的漕运要道。运河沿岸各码头,成为商旅辐辏、物资集散的中心。“南漕由江淮达运,连樯北上,岁逾千艘。”台儿庄恰恰处在山东、江苏省的南北交流孔道上,这使它在地理、交通、经贸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之后,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失业矿工、无业游民和手工业者纷纷涌到运河沿岸,以拉纤、搬运和贩卖为生。据史料记载,这一带素来不安定。如明朝末年运河南岸的农民武装割据、清代顺治年间劫掠织造贡船事件等,使封建统治者仍心有余悸。为了防范不测事情的发生,清廷在台儿庄设置了参将署,派遣重兵守卫漕渠要道。至嘉庆、道光年间,“江南徐海(徐州)、郑(县)、宿(迁县),山东郊(城)、兰(山县)、滕(县)、峄(县)之民,随漕逐沫,及游手好闲挽舟佣食者,累数十万人。恒以匹布分幅帕头,私相雄长,阴有部曲”。当时,这些以船工、纤夫和苦力为主体成分结成的团伙,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因为力量有限,尚不敢公开与封建王朝相对抗,只是“昼伏宵动,聚散不常”。官军深恐酿成大变,时时勒兵弹压。山东巡府发出告示:“山东匪类,如聚众抢夺,结幅40人以上,不论赃数多寡,分别首从斩绞之。”官府的血腥镇压,并没有扑灭反抗的野火。相反,压迫逾大,反抗逾烈。尤其是咸丰年间,鲁南灾荒频仍,促使无数饱受欺凌和饥寒之苦的民众,纷纷投入到反抗的行列。对于当时民不聊生的惨状,《峄县志•灾祥志》有所记载:“咸丰元年春二月乙亥,雷电大雪……庚子夜,地震,声如雷。卯时又震,一月之内数震……秋八月癸酉,黄河决盘龙集。”“二年(1852年)春,大雨,三月大雨雹,岁大歉。冬十一月壬寅,地震。”“三年(1853年)春正月,大饥,人相食。丁卯大风……三月辛亥,地震。”“六年(1856年)春,大旱,蝗败稼……秋旱,虫害稼,苗几尽。”“七年(1857年)春,大饥,滨河民采菔为食,露宿,多冻死。夏旱,蝗蝻生,败禾稼。”连年的灾荒,加上官府荼毒,“民之流离,颠扑相随于灰烬者亦多矣”。人民求生无路,不反待何?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克了长江下游重镇南京,不久又相继攻下了镇江和扬州,并且定都天京。同年五月,举兵北伐,由扬州长驱北上。鲁南人民倍受鼓舞,纷纷响应。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崛起于安徽涡阳的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探知“台(儿)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遂率兵数万,渡过运河,攻陷台儿庄,“纵掠三日乃去”。第二年,刘天福又率部围逼峄县城,吓得“团众惊溃,守备亦奔归”,峄县官绅“上下惶骇,不知计之所出”。县令邹崇孟“闻警唯涕泣,卧阁中不复出”。鲁南农民见时机成熟,纷纷结幅,揭竿而起,反抗野火顿成燎原之势。据《山东军兴纪略》以及峄县、滕县、兰山县、费县、邹县等志书记载,当时鲁南一带的农民起义不下千股,少者数百人,多者聚众数万。其中最著名的有峄县幅军刘平、刘双印,费县幅军孙化祥,邹县白莲教宋继朋等。他们时聚时离,互相声援,同满清王朝所派遣的官兵以及官府团练展开无数次浴血交锋。尤其是在刘平牺牲之后,刘双印所领导的幅军,便成为鲁南农民武装的中坚力量。

知识出处

枣庄战事

《枣庄战事》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枣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乐行
相关人物
刘天福
相关人物
刘平
相关人物
刘双印
相关人物
宋继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徐州
相关地名
郑县
相关地名
宿迁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郊城
相关地名
兰山县
相关地名
滕县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