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墓在峄城西南7公里贾庄村北,再南紧连匡谭村,即匡衡故里。墓为一高大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25米,墓区遍植树木。墓前有石碑一通,曰“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据《峄县志•艺文》明代李重华所写《重修汉丞相匡衡墓记》记载:自汉以后,历经唐宋诸朝,崇祀不绝。明代又在墓前建碑亭一座,于墓侧筑草房数间作为祭祀之所。但历经沧桑,今已荡然无存。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后因“专地盗土”之罪被免为庶人,终于家。
《西京杂记》云:“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幼年就刻苦好学,勤奋努力。当时他家里很穷,其父从事农耕,为他人佣作。匡衡白天帮助家里做些农活,还要利用空闲进行读书。晚上回到家里,黑洞洞的茅草屋里没有灯光,连点灯的油钱也支付不起。他对一个个漫长的夜晚白白过去感到可惜。他的邻居比较富裕,每晚灯火通明,可是人家的灯光再亮,也照不到匡衡居住的黑屋里。他经过一番观察思索,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找来了一副锤蟹,在自家的墙壁上凿起洞来。墙洞打透了,邻家的灯光射过来了,匡衡欣喜若狂。于是,捧起简册,在微弱的光线下苦读起来。夏天,全家都在院子里乘凉,而匡衡则闷在屋里借光读书,汗流浃背,蚊叮虫咬,他全然不顾。冬天,寒风嗖嗖,他冻得手足发麻,仍然坚持不懈。匡衡这种顽强的学习毅力,为自己获得渊博的学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历史上流传着“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据史籍记载:匡衡在学习中不但刻苦勤奋,而且智力过人。他对《诗经》一书颇有研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汉代王朝列为经典之一。匡衡对这部经典刻苦研究,造诣很深,所以儒生们在谈论诗歌时',都盼望匡衡出席。匡衡说诗,见解独特,使人颇受教益。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即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青年时期的匡衡,在当时已经是一位人才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他以后走上社会、进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E衡进京赴试,应考甲科,考中者当授以“郎中”(官廷里的一种侍从官)之职。但匡衡在对文时,未能按规格应对,没有取得“郎中”而被授以太常掌故(专门掌管礼乐制度和历史沿革的官职)。在此期间,匡衡又结识了不少名人学者,他们谈古论今,对诗作赋,甚为融洽。不久,匡衡被调往平原郡去担任 “文学”(汉代在州郡设置的教官职务)。京城里一些学者们闻之甚为惋惜,纷纷向汉宣帝上疏,推荐匡衡才学,挽留其在京里任职;另有一些人,羡慕匡衡才学,愿意跟随前往平原。当时在朝廷里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匡衡对答如流,言合经义。萧望之遂向汉宣帝启奏:谓匡衡经学精明,可召见当面对试。但宣帝对儒学不甚喜欢,仍令匡衡去平原赴任。而皇太子刘奭(sh丨)(即后来的汉元帝)却对匡衡非常钦佩,甚有好感。公元前48年,汉宣帝死,汉元帝刘奭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又向元帝推荐匡衡,而元帝早已对匡匡衡墓衡有了良好的印象,随即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郎中”。以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管经学教授,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在这一段时间里,匡衡精心任职,在宫廷里的威望不断提局0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有日蚀地震,灾害严重。元帝感到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们问以政治上的得失。这时担任 “给事中”的匡衡,纵观全局,深思熟虑,直言极谏,向元帝呈上一道“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他在奏折里分析了当时社会情况,找出了得失的原因,权衡了利弊关系,提出了改良措施••缩减官廷开支,提倡节省,反对浪费;调整制度,修改章程;近忠良,远奸臣;废止靡靡之音,提倡雅颂经书;选拔人才,广开言路,任用贤良之士,逐退刻薄官吏,宣扬廉洁奉公,吸取上一代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治国方略。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元帝看了奏疏,非常高兴,遂将匡衡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掌管议论政事兼辅导太子刘骜。
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了元帝信任,进升公卿,位列三公。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拜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成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竟宁初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性情放荡,荒淫无度。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匡衡,又向成帝上了一道《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奉劝刘骜只有慎重看待过去得失盛衰的教训,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遵守经学的倡导,做一个有德之君,不要沉醉于后宫花天酒地、喜笑玩乐的荒淫生活中,刘骜敬纳匡衡之言,准其所奏。
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之间渐有离隙,有人向成帝上疏, 弹奏匡衡有不忠之罪。匡衡乃上疏谢罪,乞求告老还乡,但未获允准。
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今安徽省泗洪县西北),计地3100顷,因标图不清而实得3500顷,后经查明仍属匡衡收租。因此被司隶校尉冠以“专地盗土”之罪弹劾,被贬为庶人。于是,匡衡返回故里,做了一个普通百姓,不几年,便死于家中。
匡衡自幼刻苦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直言极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汉书》有其传记,成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
明代主事王讴在凭吊匡衡墓之后,遂作诗一首: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廷。
貂蛘兼入相,风雅擅传经。
田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
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型。
匡衡墓199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郭永胜)权妃墓从峄县万亩榴园漫步西行,山路崎呕,蜿蜒起伏,榴山林湖,一望无际。跨入榴林深处,曲径通幽,淙淙山溪,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风景宜人。穿过林区,越过崇岭,复行数里,进入一处三面环山的盆地。东山侧有山庄,庄西山坳中部隆起巍然一大冢,封土堆高约8米,底周60余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树立冢旁。《峄县志•山川考》记载:“白茅山前为权妃墓”,俗称娘娘坟。其山庄因此而得名,故称娘娘坟村。墓前,一溪泉水溢流南下。每逢深秋季节,柿树经霜,红叶满山,映照古冢,清幽静谧,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是榴园西部的又一景点,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
墓区背靠白茅山,山势圆峻,东西横陈,连接群山异峰,东有马头山,又名狮山,山自青檀西来,穹岩巨岭,连绵不绝。中拥一峰削立数千尺,巍然屹立,直插碧空。山之阳,悬崖绝岩,巨石峥嵘,层累直上,如万花集簇。稍北有数小峰,蜿蜒西行而南折,与中峰相接,其上有旧时遗寨,残垣遗迹。一井一池,二水清澈不涸。前有一神祠,早已倾圮。山南麓有一土阜,名曰孝台,台下有汉碑一通,长六七尺,宽一尺五寸,字径三分,然而历经沧桑,字迹漫漶,不可辨认,惟永和年号尚可一识。可惜此碑去向不明,难以查寻。权妃墓墓区西部为空窟山,与马头山东西相对,其形状犹如一伏象,故亦名象山。山势西行而又南转,下拖一岭犹如象鼻。岭上大石杂立,奇形怪状;一石宽长数尺,中间有空,金色石脉隐隐弯曲如龙,俗曰“石楼”,楼东一片平地,石面光洁,俗称“银地”,楼西一石方长如床可卧,曰“仙人床”;其南面广宽一亩许,又称“大院子”;峡下有一洞,称“滚身洞”;洞前一石,矗立如柱,曰“挂心橛”。此皆邑志所载,俗传之胜景。
墓区南数里,南山北麓有幡古堆遗址,相传为权妃送葬时插幡处。经现场勘察,此处为一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面积约500平方米。从地面上采集到石斧、鼎足、黑陶片等。另外,在权妃墓封土堆上,散存着一些贝壳、兽骨,黑陶,灰陶残片,似属龙山文化时期之遗物,为何明代墓葬的封土里出现原始社会遗存?尚待进一步探讨。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恭献贤妃权氏,朝鲜国人。明代永乐年间,朝鲜贡女送来南京,进入后官。权妃生得姿容秀美,聪明伶俐,善吹玉箫,深宫后院里经常传出优雅动听的箫声,颇得明成祖朱棣的宠爱。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封为恭献贤妃,并赐其父权永均为光禄卿。永乐八年,漠北一带出现战争,边境告急,成祖朱棣御驾出征,权妃侍帝北行。战争结束之后,凯旋回京。路过临城(今薛城),权妃偶得急症,医治无效而薨。遂命随臣及地方官吏,寻山觅林查看风水宝地,建立陵寝。便选中了峄县境地之白茅山前埋葬了权妃。权妃墓三面环山,地势雄伟,南部山口,恰似陵园大门。东有雄狮,西有巨象,气势镑礎,距守陵门。正是:左獅右象充守卫,二面环山葬皇娘。
权妃墓1980年9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张云)曹窝古墓薛城区沙沟镇东北约5公里,有一处三面环山的丘陵地带,东依山侧坐落一村,名曰曹窝。曹窝山村,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清幽静逾。村西旁百米处,隆起一土阜,高约8米,直径近50米,则是巍然一大冢,俗称“将军墓”。墓前一碑,系1兇0年枣庄市人民政府所立,文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窝古墓”。墓区西侧,一条小河自北南流,涓涓细水,清澈见底,汇入新建之水库。水库之南,又有一小溪,自东向西,缓流而下。墓南部,一条小路,西达种庄,东抵曹窝村里。
曹窝古墓,封土较完整,保存基本良好。现场勘察,墓区范围内,地面以上及封土堆中,又散见许多陶器残片,可辨器型为鬲足、鼎腿以及其他陶器残部,尚有兽骨、贝壳等物。以这些残片的特征分析,均为商周时代之遗物。由此而引起的看法是: 此处不是墓葬,而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或许打破了遗址而安建了墓葬。两种情况均可能存在,值得考虑。
曹窝古墓曹窝古墓,又称“将军墓”,但仅是俗传而已。邑志无载,史料难寻,有待于今后考古发掘,澄清内涵,再作定论。但作为古代久传之遗迹,且又有商周时代之遗存,仍有一定的保护与研究价值,不可轻废。
曹窝古墓1980年9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张咏梅)毛遂墓毛遂墓地处滕州市南17.5公里官桥火车站铁路西侧,薛国故城北侧,据民国三十六年《续滕县志》记载:“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一月,毛遂墓在薛城北门外当铁路道,改造之。”1962年调查时居民反映,当年修建津浦铁道时,原墓室建在车站票房,动工后墓被破坏。群众将其移至铁道西重新埋葬。当时墓前尚存残碑二通,一通有“万历二年……,毛……”字样;另一通有“拒敌佑民……毛遂墓”数字,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豫X X所立,今碑无存。1991年春,官桥镇人民政府再次修建毛遂墓、毛遂陵园及毛遂生前事迹展览馆,供人们参观浏览。动工前需将毛遂原墓迁移,博物馆派笔者前往毛遂墓进行清理发掘,发掘情况为,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二次葬,南北向,长110g,宽80厘米,墓口距地表50厘米,墓口至墓底深60厘米,墓口盖有石板一块,墓室内随葬陶钵1件,骨架仅存头骨、盆骨及四肢骨,葬式不祥。将该墓再次迁移现在的毛遂墓内。现毛遂陵园为青砖小瓦的围墙和大门,墓为穹隆顶式,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题写的“毛遂墓”碑,两侧立有两通侧碑,一通有毛遂生前事迹介绍;一通有现代捐款人士功德碑,又在墓前建造一座冒尖碑,高5米,锥形,上四面大字,台阶高1米。毛遂墓占地为0.3公顷,建筑面积30平方米。1977年被滕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滕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和滕州市旅游局公布为“名胜古迹”对外开放旅游景点。
据西汉司马迁《史纪》记载“毛遂自荐”的故事,战国后期公元前259年,秦国派上大夫王陵率兵围攻邯郸。这时赵国长平之祸,40余万人都被秦屠杀了。王派平原君求救,想合纵楚国。平原君就召集门客,从中选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20人同行。平原君说:“这次去楚国合纵,如果文能取胜,那就太好了。如果不行,那么就献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合纵然后才能还。士无须外求,在门下食客中选择就足够了。”挑来挑去,仅找到19人,其余的人再也挑不出来了,这时,门下有一名叫毛遂的食客上前自荐道:“我听说君将合纵于楚,要在门客中找20人相从, 还缺少一人,我希望君能让我填上空缺,满数前去。”平原君问: “先生处我门下有几年了?”毛遂答道:“有三年了。”平原君说道:“贤士处进,就如同囊中的针锥,其尖露在外面,人们得以看见。今先生处我门下已有三年了,左右没有人称颂过,我也未有所闻,说明先生没有什么可称颂的地方,先生还是留下吧。”毛遂墓毛遂说道:“假如我早得于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不仅仅是锥头露在外面。臣请您现在把我放在囊中吧。”毛遂的意思说以前没有机会,希望平原君能给他这次崭露头角的机会。平原君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同去的19位门客争论不休,这些人都被毛遂的谈论折服了。平原君与楚王谈合纵的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日出开始至日中仍未能有眉目。这I9人就对毛遂说:“先生上! ”毛遂按剑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与害,两句话就说清了。召集日出而言,日中仍未决,怎么回事?”平原君:“这是我的一位门客。”楚王一听,心中不快,呵斥道:“怎么还不退下!我在与你家主君谈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毫无惧色,按剑又向前进了几步,高声说道:“大王之所以叱我,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可现在十步之内,大王却不能恃楚国之众,大王的命悬在我的手里。我家主君在前,你呵斥什么! 况且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十步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使诸侯臣服,山岂在士卒众多,而是能真正据其势振其威罢了。今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之士上百万,可说是霸王的资本。以楚国之强,天下莫能匹敌。秦国大将白起,一小竖子罢了,率几万士兵,兴师和楚国开仗,却一仗攻克鄢、郢,再战大烧夷陵,三战就活捉了大王的先人,这是百世的怨仇,连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以为耻。合纵乃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我家主君在前,你呵斥什么!”一番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等毛遂一停,楚王连忙说:“好,好,诚如先生所言,寡人谨奉社稷相从。”毛遂又问:“合纵说定了?”楚王说:“定了。”毛遂便转向楚王身边的人说道:“取鸡、狗、马的血来! ”古人誓盟所用牺牲按高低贵贱而有不同等级,天子用牛或马,诸侯用犬及猪,大夫以下用鸡。毛遂手捧铜盘,跪献楚王,说道:“大王当歃血为盟以定合纵,次为我家主君,再次为我。”毛遂又召堂下19人共歃此血,遂定死合纵之事。平原君一行还赵之后,平原君对毛遂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我鉴别人才,多说上千人,少说有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十,今于毛先生身上却有失明察。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如同九鼎大吕,为天下所重。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过百万之师。我不敢再刚愎自用,鉴別人才了。”从此拜毛遂为上客。
从此以后,毛遂的聪明才智,方被世人赏识。这种在别人不了解其才能的情况下能够自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动被称作 “毛遂自荐”。因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两个成语留传至今。
(孙柱才)田婴田文墓在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薛国故城内的东北隅,狄庄村北约100米处原存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东西排列,相距约30米,封土堆高6米,直径20米,这就是田婴田文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泗水》日:“冢结石为木郭,制作严固,坚不可动,室丽可寻。今墓已开发,如宫室,以铜铁铸壁,扣之有声,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东晋《太康地记》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看来,田婴田文墓当在东晋时就已被盗挖。
据1962年调查记录,田文墓前曾有清碑一块,为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山阳周端立。后两墓已毁,碑碣无存。1991年,官桥镇政府在原址重修两墓并立碑建陵园,以示垂念。
战国初期,齐灭薛之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号靖郭君。田婴是田姓齐国累建奇功的重臣。据《史纪》载: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他曾与成侯邹忌,大将田忌出师伐魏求韩。宣王二年,他又与田忌、孙膑伐魏,在“马陵道战役” 中,大败魏师,掳魏太子申,杀魏将庞涓。宣王九年,田婴被封为相国,历时齐威王、齐宣王、齐湣(m丫n)王三朝。他任相国之职达十一年之久。
田文为田婴贱妾所生,因其出生之日不吉,遭遗弃,其母不忍偷养之。在田文五岁时,其母带他去见父亲田婴。田婴怒斥其妾不该养他。田文问其父道:“为什么不养我?”田婴说:“你是五月五日生,世人相传五月五日是凶日,生子长的跟门一样高,对父亲不利,所以不能要你。”田文又问其父道:“你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户!要是受命于天,天没有那样说过;你要受命于户,就把门户加高点,这有什么坏处呢?”田婴无话可答,心想他这么小而胆量大,又聪明,所以称奇。
过了几年之后,田文发现其父有不少问题,就对其父说:“你在齐国已是三朝元老,家中积累黄金万贯,可门下却无一贤人,今君后宫蹈罗绮,而士不得衣短褐;仆妾食梁肉,而士不得厌糟糠。”劝说其父改变这个局面,多为百姓办好事。从此,田婴让田文接应宾客,招待四处诸侯。由于田文待客彬彬有礼,因而很使诸侯、使者喜爱。田婴认为田文有贤名,所以立田文为太子。田婴卒,田文代立继封于薛,号孟尝君。孟尝君继位后,大筑宫舍,广招天下之士。如今地面上高耸着的城墙即为田氏父子居薛时营建的。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而闻名天下,他善于用人,广招天下贤士,宁肯抛弃家产也要厚待宾客,凡是来投靠他的人,不管贤愚,一概收留,包括逃亡有罪的人。孟尝君虽然高贵,但饮食与宾客一样,使宾客极为感动。因此,各地之士千里来投,门下食客达3000余人。孟尝君威名大振,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被齐湣王任为相国。
齐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6年),秦国的昭王久慕孟尝君的大名,两次派人去薛地相请。孟尝君即带领一批门客相随来到了秦国,昭王一见大喜,逐拜孟尝君为相国。后由于秦国大臣嫉妒孟尝君,故进谗言于秦昭王,并说:孟尝君是有名的贤士,而且又是齐国的贵族,今天虽然相秦,但以后处理国事必然会先齐而后秦,那么秦国就处于危险境地了。秦昭王听信了大臣的进言,罢了孟尝君的相国,将其囚禁于驿馆,并企图将孟尝君杀掉。孟尝君处于危险的境地,派人到秦昭王最宠幸的姬妾那里去求救,而昭王的宠姬却向孟尝君索取“狐白裘”,然后才肯说情。原来,孟尝君入秦时,曾带来一件狐白裘,是用狐腋下毛拼集而成的皮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当初来秦时已经献给了昭王,哪里还有第二件呢?孟尝君召集随从门客商议此事。这时,坐在最下首的一位有“狗盗”技能的门客回答说:“在下不才,愿为主公取得狐白裘。”是夜,他从狗洞中潜入秦宫,将狐白裘盗回,献给了宠姬,宠姬在昭王面前说情,使孟尝君获得了自由,孟尝君逐变名更姓急驰而逃。夜半,至函谷关,关法规定必须鸡鸣时才能开关放行。门下又有一位会“鸡鸣”的人,略施口技引起雄鸡齐鸣,赚开了城门,孟尝君带领随从人员出城而去,待秦昭王发觉后派兵追赶时,孟尝君已安全离开了秦国。事后,孟尝君感慨地说:“我这次能够脱离虎口之险,全仗,‘狗盗、鸡鸣’之功。”孟尝君在齐国任相,在接待大批食客中,他设置了三等客舍:上等叫“代舍”,接待上客,食有鱼肉,出有车骑;中等叫“幸舍”,接待可任用的中客,虽有鱼肉,但出无车骑;下等叫“传舍”,接待下客,食物一般,出入自便。孟尝君接待他们的费用,皆取于封地的租税,已远远不够支出。于是,便在薛地放债,每年收取利息,以助曰用。
在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个叫冯谖的人。其实,冯谖家里很贫穷,知道孟尝君好客不分贵贱,便投靠他的门下,孟尝君问他:“先生大才,对我有何见教? ”冯谖回答说:“敝人无才,仅以贫身相投。”孟尝君便将他安排在传舍。十日之后,孟尝君问传舍长:“新来的客人做了些什么事?”舍长说:“冯先生饭后无事,经常弹着佩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便将他迁入幸舍,吃饭有鱼肉了。五天以后,传舍长回报说:“冯先生还在弹剑唱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便将他迁入代舍,冯谖乘车日出夜归,但他又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地说:“客人也太贪得无厌了! ”冯谖再也不唱了。
一年以后,冯援一心极力想为孟尝君效力。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前往薛地收取债息。冯谖欣然受命,驱车来到薛地,把所有债户召集起来,开始收债,得息钱10万,但尚有不少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使用所得债息置酒买牛,并出告示:“凡欠孟尝君息钱的,不论有无能力偿还,均携券前来验证。”债户闻有牛肉美酒招待,皆如期而来,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一面以旁观察债户的贫穷情况,酒足饭饱之后,冯谖便命有力偿还的债户,当场立了还期,载于债券。对于那些无力偿还的贫穷债户,冯谖将他们的债券一一收回,当场焚烧,并说:“孟尝君放债于民,不为得利,而是帮助你们以为生计,今薛公有食客三千,俸食不足,不得已而放债收息以待宾客。你们有能力的如期偿还,无能力者将债券焚烧从此作罢,这是薛公的旨意。”百姓闻言皆叩头欢呼:“孟尝君真吾父母啊。”孟尝君听说冯谖烧了债券,非常生气,便派人把他召回。冯谖空手而归,孟尝君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冯谖答道:“对于那些有能力偿还的债户已订约,让他们近期付息。对那些穷户, 就是让我等他十年八载,还是拿不到利息,时间拖长了,欠的利息越多,他们更无法偿还,如果逼急了,他们就会躲债远走高飞,结果还是收不到利息。我烧的债券,实际上是一张无用的废纸。今焚无用文券,以表明薛公轻财而爱民,仁义之名,流于无穷,使你得到了百姓们的忠心拥护,大大提高了你的政治声望。孟尝君恍然大悟,便向冯谖拱手致谢。一年以后,齐湣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了,又听信了很多谗言,就罢免了他的相国职务。这时,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住。当他走到离薛邑还有数十里的地方,看见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 争献酒食。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收德的影响,更加感激冯谖。这就是历史故事“冯谖焚券”的由来。
孟尝君回到薛邑不久,冯谖便暗入咸阳,劝说秦昭王纳孟尝君为相,昭王同意后,便派使者载重金前来迎接孟尝君。冯援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又急速赶到齐都见齐王说:“臣闻秦王趁孟尝君罢相之机,暗派车辆载黄金千两迎孟尝君到秦国任相。如孟尝君辅秦,则齐国受到严重威胁。”冯谖力劝齐湣王恢复孟尝君相位,齐湣王同意后,即命冯援带仪仗队迎接孟尝君,复其相位,谥封孟尝君千户。
孟尝君在齐国为宰相时,主持齐国政权,使得齐国得以广大,并联合韩国和魏国先后攻打楚国和秦国,都取得了大的胜利,达到了“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之目的”。并为齐国灭宋国立下了大功。
齐襄王即位后,田文卒。田文死后葬于古薛,后人经此常追悼凭吊,写下许多诗词,以示垂念。唐代陈昭在《经孟尝君墓》诗中写道: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
盛德今何在,唯余长夜台。
苍茫空陇墓,憶悴古松槐。
悲从白杨起,泪想雍门来。
众户无关束,鸡鸣为谁开。
(王元平)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小邾国贵族墓地位于枣庄市西北约28公里的山亭区山城办事处东江村东南的一台型高地中部,当地人把此地叫做城顶。2002年六七月间,枣庄市文物部门对东江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并在墓地西侧、北侧发现了夯土墙迹。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初步考证,该墓群为春秋时期小邾国贵族墓地。小邾国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在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古籍偶有记载,目前传世的青铜器中仅有一件涉及,且无出土地点。因此小邾国地域方位,都城何处,国君是谁,小邾国与那国的关系等问题,史学界历来都有争议,东江村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掘及出土文物为解决这些历史疑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遗憾的是部分墓葬已被盗掘,墓地全貌亦被破坏,有些文物已流散境外,给全面考证东江小邾国墓地和小邾国的历史带来极大困难。有朝一日,如果这些流失的国宝能够回归的话,那将是考古界的一大幸事,也很可能翻开小邾国历史新的一页。
这次发掘的3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由南至北依次分别为1、2、3号墓。1号墓已被盗扰,2、3号墓完好。3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有木棺、椁,一棺一椁,棺底部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朱砂。
1号墓已被盗掘,墓室及棺椁均被破坏,墓的具体尺寸不详。残存的随葬器物有相同铭文的青铜鬲4件,带有铭文的铜瓶1件,陶罐2件。
2号墓南邻1号墓,北邻3号墓。墓的平面呈甲字形,为东西向,头向东,墓向85度。墓室东西长5.85米,南北宽5.7米,墓深5.7米。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有斜坡墓道,方向朝东。葬具有一棺一椁,棺内有骨架1具,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木椁的南边有一木质器物箱,内置器物62件。其中,同铭文青铜壶2件,同铭文青铜鬲4件,不同铭文青铜簠(W)4件,青铜鼎4件均有盖,青铜ft、盘、匯、戈、剑各1件,青铜镞30件,陶罐8件,玉饰4件,骨器1件(残)。有3件铜鼎内保存有猪、牛骨及鱼刺、鱼骨等。陶罐内放有粮食。4件玉饰放置在头部,似为冠上装饰品。
3号墓形制与2号墓相同,比2号墓稍小,无墓道。墓长5.6米,宽5.5米,深4.9米。有一棺一椁,棺内骨架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器物箱内放置随葬品34件,其中,同铭文青铜壶2件,同铭文青铜鬲2件,同铭文青铜簠4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匦形鼎1件,青铜鼎3件,青铜罄2件,青铜盘、舟、方奁、削刀及提链罐各1件,陶罐7件,玉贝币5件,铜方奁内放置玉耳勺1件,玉玦2件。
发掘的3座墓葬中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24件,每座墓葬中都有铭文器。所出青铜器的铭文涉及许多国族、官制、姓氏及婚姻制度。这些铭文器为我们考证小邾国的国君、墓主人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1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5件。
郑友父鬲4件,其铭文相同,16字铭文为“邾友父朕(媵) 其子胙(作)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传世有同铭文的鬲,但出土地点不详。
佥父瓶1件,盖器对铭,21字铭文为“霖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曾毅公先生对传世的邾友父鬲铭文中的“友父”,释为“友父疑即小郑之始封君”。《左传•庄公五年》正义云:邾君夷父颜有功于周,别封其子友于那。夷父颜,周宣王时为邾国国君。倪,即春秋时的小邾国。关于友父其人,《杜谱》言友,《世本》言肥,肥和友当是一人。
2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10件。
郑君庆壶一对,铭文相同,盖器对铭,16字铭文为“邾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此壶为邾君庆为秦妊作器。
倪庆鬲4件,铭文相同,11字铭文为“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此鬲为倪庆为秦妊作器,从邾君庆壶和倪庆鬲的铭文可知郝君庆与倪庆为一人,同时也解决了小邾国与那国的关系问题,即小郑国亦那国。
正叔止士ll(zhT)俞簠(tt),器内16字铭文为“正叔止士辘 (zh丨)俞作旅簠,子子孙孙永宝用”。盖内20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鲁宰賊(y6n)簠,器内12字铭文为“鲁宰餹作旅簠,其万年,永宝用”。盖内20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正叔止士辘(zhf)俞簠和鲁宰餹簠两器均为一器两铭,但两器盖铭相同,为一人所作,两器为三人所作,是错置还是拼配,不得而知。
毕仲弁簠,盖器对铭,22字铭文为“毕仲弁作为其北善簠, 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子皇母簠,盖器对铭,15字铭文为“子皇母作馈(f§n)簠,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之”。此簠为子皇母自作器。
2号墓中的4件青铜簠铭文各不相同,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证。随葬品中有戈、剑等兵器,墓主人应为男性,疑为邾君庆之墓。
3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9件。
倪庆鬲2件,铭文均为“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此鬲与2号墓所出倪庆鬲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昆君妇媿霖(I丨ng)壶2件,铭文相同,颈内铸18字铭文为“昆君妇愧霖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此壶铭文中的“万年”倒置。
邾公子害簠4件,铭文相同,盖器对铭,21字铭文为“邾公子害自作簠,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此簠应为邾公子害自作器,公子与王子意同,即国君之子。害,此人文献无记载。
倪庆鼎1件,11字铭文为“倪庆作秦妊匯鼎,其永宝用”。此鼎为倪庆为秦妊作器。
3号墓随葬品有一件铜方奁,长方形,四面各向上伏一兽,上有两盖,盖上置虎钮,镂空饰四裸人方形圈足。方奁纹饰精美,造型奇特,极为少见。方奁内置玉玦2件及玉耳勺1件,由此看来墓主人似为女性。3号墓与2号墓相依,3号墓主人疑为邾君庆(倪庆)之妻秦妊。
《通志•氏族略》载:“郢即小邾国,以居邾又称邾(倪同) 国。”东江2号墓所出倪庆鬲和邾君庆壶,即说明“邾”与“那”为一国二名。《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曹姓者,邾是也。”《地名大辞典》曰:“小郑,周国名,曹姓,子爵,出自邾侠之后。夷父颜有功于周,封其子友于倪,为(鲁)附庸……齐桓公霸,邾君附从;晋爵为子,始列诸侯,谓之小邾子,战国时为楚所灭。”王献唐先生的《春秋邾分三国考》一书记载:邾国自周宣王以后,陆续分为3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国,再就是夷父颜之弟叔术所建立的滥国。邾国故城在今邹城市峄山之阳,滥国故城在今滕州东南30公里的羊庄镇土城村,大家基本认可,而小郑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文献记载上就久存争议。小邾国都城究竟在何处,至今尚无定论。
这次还对小邾国贵族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又在墓地的北、西两侧发现了东西残长125米、南北残宽105米的夯土墙(东面和南面在20世纪70年代填河造地时被破坏)。为弄清夯土墙的基本情况,用探沟法对夯土墙的西北转角处进行了解剖。夯土墙底部残宽21米(探沟南边为农田石坝,故未做到边),残高2.6米。土呈褐色,土质坚硬,用棍夯法层层筑起, 务层厚约0.2米,夯窝直径0.08米。夯土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用土所形成。土层中出有鬲、罐、豆等残片,从形制特征来看,其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时代与小邾国贵族墓的时代吻合。因此,初步认为,夯土墙很可能是小邾国的城墙。但由于目前还未发现建筑遗迹,仍需进一步做好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以证实小邾国都城的所在。
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2003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光雨高红艳)老鸹山墓群南常故城正东约1公里处有一座低缓丘陵,当地居民呼为 “老璃山”。老鸹山上古墓累累,其中有5座墓高矗丘陇之上,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群众传说这5座古墓是古时武王的5个王子死后归葬之处,因此称作“五王墓”。其实,这5座古墓并不是一个时代。距南常故城东垣较近两墓,呈东北西南斜向排列,两墓相距约250米。西南那座墓位于老鸹山西麓,考古部门编号为1号墓,当地居民呼为“大古堆”。东南那座墓编号为2号墓,位于老鸹山巅,保存较完好。二墓遥相伴依。3号墓位于2号墓东南约200米小老鸹山顶,4号墓在3号墓南侧,两墓相距约40米。4号墓已被毁坏,墓室为石结构,距地表深约2米,规模较大,系青石板构筑的多室墓。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墓内前室随葬有陶俑,并有碑刻和汉画像石。陶俑在掘墓时被毁坏,汉画像石拉至墓葬附近小营子村,雕刻内容有歌舞百戏和龙戏图。碑刻被人砌于村中石池中,经实地调查已下落不明,至今被挖掘的4号墓坑尚存,墓坑内散存汉代陶楼、陶仓残片,这都是当年毁墓时砸碎的随葬品。据此可知,4号墓的时代属于东汉。相距不远的3号墓时代也应该属于东汉,当初封土一定很高,由于水土流失变成低矮土丘。考古调查中还发现这两座古墓周围分布不少汉墓,规模虽不及3号、4号墓,但累累小丘仍可辨识。村民在耕地时往往发现掩埋于耕土层下的墓盖石。有几座小型墓已经掘毁,墓室形状为前堂后室或石匣墓, 墓石上偶尔刻有铺首衔环或青琐连环图案。随葬品是汉墓中常见的鼎、壶、灶、仓、盒之类陶器,部分陶器饰有绿釉。由此可知,老鸦山实际上是汉代留下的一处墓地。这处汉墓群似应与东边的南常故城有密切联系(此城在汉代仍设置为县)。5号墓位于4号墓东北方向约80米,已夷为平地。墓葬时代和墓主身份不明。但结合周围汉墓群分布情况看,可能也是汉墓。这5座墓中,惟独距南常故城东垣较近的1号、2号墓保存状况较好,封土如初,显然比其余几墓时代要晚。尤其是1号墓,西侧不远是一条自北向南流去的古河流,这条河流源于北部不远处的岩光湖,为判断1号、2号墓的时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线索。据《峄县志.古迹考》载:“周将军墓,在(峄)县西四十里,建陵城(即今南常故城)东。元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周忠,并其子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瑞昌,倶葬于此。”同书仙川》卷又载:“杨官湖(即今岩光湖)泉,即李家河,出杨官湖村南流四里,经周将军墓0”依据上述记载号墓和2号墓很可能就是元代周忠父子墓,关于周忠父子生平,《峄县志•职官考列传》有简述:“周忠,峄之南常里人,骁勇有胆略。”金兵骚乱淮北时,他才十多岁,为了保卫乡梓,率领民众依山建寨,奋力抗击金兵,保护了乡里万余人生命。元朝至元初年被授予峄州兵马钤辖。在维持地方治安时,“攻城破栅,讨逆安民,所向无敌”。又以军功任峄州军事判官。不到一年,又加升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不久,又“提兵从征江淮,屡立大功”。后来在一次激战中阵亡,归葬故里。
周瑞昌是周忠的长子,也是一位“智勇绝人”的勇士。他在刚从军时担任忠义校尉,此后又任中山府判,邹平县尹。父亲阵亡之后被朝廷特旨命袭封父职,授武义将军,同知峄州军事。曾随从大将李公征伐东海,攻打涟城时身先士卒,率先登城,独战宋军数十人。又率军队乘船在淮河与宋军展开水战,“首战S得胜,屡立奇功,加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按照古代堪舆风水术理论,2号墓位于老鸹山巅,居于上首,应为周忠墓。1号墓位于西南山坡,处于下首,似为周瑞昌墓。
1983年夏,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曾在老鸹山北坡发掘一座东汉画像石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墓为青石结构,共用43块大石砌成。墓葬分为前后室两部分,前室为横堂,后室为双室,内有两具朽烂尸骨。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东汉五铢钱,陶器有磨盘、猪圈、甑、罐、陶俑、小屋等物。这座东汉墓的发掘对于进一步了解老鸹山古墓群的时代和墓室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李錦山)渴口汉墓群渴口汉墓位于枣庄市西北约4公里处,地属市中区渴口镇。1984年冬季,渴口镇砖厂烧砖取土时发现。市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于1985年春和同年冬至第二年春两次历时3个月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126座,出土各类文物4800余件。
渴口汉墓群墓葬分布比较密集,其上部早年已被夷为平坦的可耕地。据考古调查的结果证明,这里分布着许多汉墓,此次发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渴口汉墓群墓葬种类繁多,从其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木棺墓、木棺和石棺墓、石棺墓、石室墓4大类。木棺墓可分为单棺、双棺、三棺3种。木棺墓十分简单,均为长方形竖穴状,生土层做圹,口大于底,随葬品大多放在墓室的后端,一般为20〜30件,有的没有随葬品。木棺和石棺墓,可分为一木棺一石棺和二木棺一石棺两种。木棺结构与前述木棺相同,石棺分别由盖板、侧板、挡板、底板构成,有的在侧板或挡板的内侧刻有画像。石棺墓可分为单棺、双棺、三棺、四棺4种。单棺墓均是单人葬,多棺墓中的死者为夫妻或丈夫和他的妻妾合葬。石室墓,可分为叠涩藻井顶前室墓和平顶前室墓两种。叠涩藻井顶前室墓,属于汉墓中的中型墓,多数带有斜坡墓道。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长方形横室(即享堂,是供奉死者之处),横室前留有两个或3个门,直通墓道。横室上方用三角形石板错落两层或3层逐渐收拢叠涩成菱形藻井,上面再覆盖方形石板。后室与前室相连,有双室或三室之分,室与室之间用隔墙隔开,并留有通孔。随葬品主要放在前室内,数量比其他丰富。前室内左右两侧或横梁上往往刻有人物、楼阁、菱形纹、穿璧纹等画像图案。平顶前室墓,除前室为平顶外,其他建造方法与叠涩藻井顶前室墓相同。
这处墓群早年被盗严重,凡是中型墓在发掘时都发现有盗洞,墓中随葬品仅有劫余之物。发掘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铁器、铜器、石器、玻璃器等。陶器数量最多,种类齐全,计有鼎、盒、壶、罐、杯、盘、盆、仓、灶、猪圈、井、磨、楼等,大都成组成对。铁器主要有铲、锸、镂、齿轮、剑、刀、削、矛等。铜器有铃、魁、带钩、指环、镜和钱。其中铜镜种类有星云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禽纹镜、兽纹镜等。铜钱分为蚁鼻、半两、五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石器主要有黛板、研、七转塞、珠子等。玻璃器主要是耳铛和珠子,小巧玲珑,色泽深蓝。
渴口汉墓群是一处家族墓,最早的墓属于西汉晚期,最晚的墓是东汉末年,前后延续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它的发现,为研究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石敬东郝建华)墓山墓群邹;!:乌镇北,群山连绵,逶迤起伏,巅峰相错,巍峨壮丽。群山之阳,连接一小山,仅尚数十米。山虽不局,然则显名,名曰墓山,顾名思义,因其山之上古墓成群而得名。
墓山北有伏山,巅峰隆起,状如伏龟。古时,山上建有三皇庙,殿宇宏伟,古树成荫,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信徒香客络绎不绝朝山进香。文人墨客亦到此饮酒作赋流连忘返。清代咸丰年间,战火临境,僧徒星散,殿舍倾圮,今已无存。墓山东有安阳山,山前有安阳故城,周长约1公里,呈现正方形,四面墙基清晰可见,皆系黄土夯筑而成。《峄县志•疆域考》记载:“新阳国,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封,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今安阳城。”从地面上观察,故城与墓山甚近,相互或有密切关系,似为新阳国的墓地所在。墓山下有一泉,古名曰“冷泉”,泉上砌石为亭加以覆盖,水自石孔中出,潺湲可爱,流向西南经萧家村旁与龙泉之水汇合。
《峄县志•山川考》记载:“(县)又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势圆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土阜。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再进,曲折旁达,窈黑不见物,探者怖而返,殆昔显者之墓也。”《申报》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六月七日登载一文曰:“墓山上有古墓七八十座,累累相望,较之滕县曹王墓规模尤大数倍。墓圹尽属汉代画石,花纹犹佳,附近村庄农民墙基,多用汉画石,俯拾皆是。”墓山东南隅有一村,因山而得名曰墓山村。历年来,村民在取石建房,挖土整地时,常发现古墓,均为石室结构,多为双室、单室两种,双室墓有前堂后室,随葬陶器有鼎、壶、盒、匯等器物。单室墓四壁青石薄板构造简单,称石匣墓。出土的墓石上多有画像,雕刻技法为常见的弧面浅浮雕,其内容有人物、建筑、珍禽、异兽等花纹。
墓山村西南有巍然一大冢,当地俗称“皇姑坟”,封土堆高约6米,直径30余米,至今保存完好。冢上散见一些罐片、鬲足等物。南百米处有一石兽,刻法简练,造型浑厚朴素,今不知墓山墓群去向。1965年,在冢西约20米处,一些学生挖土时;发现了一组汉代铜器有铜薰、铜盘等物。1987年,附近又发现了一组汉代陶器,有陶楼、陶壶、陶罐等。
墓山墓群,历史悠久,文献有载,久有盛名。综观历年来出土情况,墓室结构、画石雕刻、器物造型等,显然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
墓山墓群1993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张云)贺窑墓群跨过台儿庄运河大桥,西行约5公里,至薛庄乡驻地,复南行数里,便是贺窑村。村虽偏僻,然颇有名气,为贺姓祖居之地。村旁青烟缭绕,有土窑烧制土陶瓦器,或许村名由此而起。村东旁有山,自北向南逶迤数里,又连接群山,东西巅峰起伏,不见首尾。南北崇岗巨岭,叠叠层层。《峄县志•山川考》记载:“又南迤西曰皇墓山,亦名王母山,又名磨盘山。山圆而四垂,中隆然若僧笠。四围涧溪纵横,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皆古墓,茔基圮坏,刻画呋丽,残碣无存,樵采不禁,亦可悲也。世传为女蜗遗迹。”其右为铅山,山上有铅矿,明代时期有人开矿于此。东南数里有虎蹄山,山周1公里多,其上双峰高耸眉然屹立,如威兽盘距,负隅山巅。其左麓地势方平,可聚客觞饮,吟诗作赋,观山赏景。极目远眺,群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相传此地为古时烽火台遗迹。
贺窑墓群,位于贺窑村东约0.5公里,皇墓山西簏山坡地上。西南部紧靠姬楼村。墓区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从现场观察,沿山西侧暴露出许多墓葬,有的突出地表之上,显露墓室。可见有单室、双室两种,均为青石结构。亦有不少构造简单的石匣墓。至南面姬楼村旁,墓区延伸至山侧平地。村民在耕作或挖沟时,破坏了数座墓葬,均为单室。除青石结构以外,又出现了砖室墓。曾出土了一些画像石刻,雕刻技法为弧面浅浮雕,画面上有人物、建筑、铺首衔环等图案。
从《峄县志》记载可见,贺窑墓群早年就发现了 “刻画呋丽” 的画像石,至今仍不断出土。鲁南是全省画像石出土的重点地区之一,我市尤以南部地区出土较多。而以弧面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为特点。其内容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汉代社会情况十分丰富而又宝贵的资料0画像石盛行于汉代。再从墓室结构及出土的情况判断,贺窑墓群当属两汉时期之遗存。
1991年,该墓群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张莺燕)白骨塔枣庄市区煤城路新开辟一座小游园,面积虽只有1500平方米,但却小巧玲珑,园内建有凉亭和曲径,遍植树木花草,是人们憩息游乐的好处境。
游园内耸立白骨塔一座,高6米,青砖结构,呈六角圆形宝顶状两层。塔南面上方镶石镌刻“白骨塔”三个大字。此塔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枣庄中兴公司建矿初期,除了几架抽水机器外,依旧沿用着几百年前开采煤矿的落后方法,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因此,它和地方小窑时期一样,经常发生伤亡事故。在各种各样的灾害中,尤以水灾次数频繁,且造成的死亡事故特别严重。1911年3月,中兴公司在修建枣庄南大井过程中,挖出1893年在半截筒子小窑发生严重透水事故中死难的百余矿工骨骸,同时又从地主开办的小窑旧址里挖出许多死难矿工遗骨。公司资本家将几百具矿工尸骨埋在矿西南门百米处,建造一座白骨塔,作为祭奠死难矿工的地方。
1989年,在拓展煤城路时,枣庄市人民政府、枣庄矿务局对白骨塔进行了修复,并在塔东侧立碑一通,以示纪念。
白骨塔2003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