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
京杭运河枣庄段水量充足,岸线条件良好,沿线资源丰富,主航道上建有跨河公路大桥五座,枣徐公路、枣济公路、206国道、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等交通干线与之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联运格局,枣庄段运河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开挖和整治,已经成为北方地区惟一能够达到常年通航要求的黄金水道。根据地理位置和历史形成的货物流量、流向,运河枣庄段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枣庄境内的五区一市以及周边的济宁、徐州所属的部分县、市等。枣庄沿运地区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目前沿运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能源、建材、化工、食品等产业优势突出,煤炭、水泥、机焦、石膏等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沿运地区水量充沛,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全市重要的粮、棉、果品、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十分重视对京杭运河枣庄段的投入,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开挖和整治,运河航运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运河的港航建设和航运的逐步繁荣使沿运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土。
决策启动。
为了充分发挥运河的资源优势,使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枣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开始提出利用运河发展经济的问题,将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1998年在台儿庄召开发展沿运经济专题座谈会,同时编写《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 《关于加快沿运经济带开发的意见》,初步提出了利用运河黄金水道发展地方经济的战略构想。1999年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研究加快沿运经济特别是港航业发展问题。2000年12月市政府成立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1年3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2001年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2001年6月16日,枣庄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确定全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要以区(市)开发为主体,以港口建设为依托,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推进三次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带的总体思路。6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对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8月12日至13日,市政府邀请交通部、省计委、经委、建委、交通厅,省文化厅、港航局、旅游局、人文促进会等部、省领导和专家20多人对我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进行考察论证,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领导和专家对总体规划、港航工程、开发区建设、沿运经济发展等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研究提出了加快开发建设的思路、重点和措施,促进了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
一是制定了有关政策规定和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先后研究制定了《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意见》、《关于做好依法确定“三港三区”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对沿运开发区建设工作的考核意见》、《关于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文件,市计委修改完善了《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又会同河海大学编制了2006〜2020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此同时,沿运区(市)也根据要求分別制定了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开发区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了工作落实。
二是加强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开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督查,并分别形成督查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总结了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对策措施,同时对解决有关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坚持经常性的调度和检查,近年来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沿运区(市)、开发区和有关镇(办),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对有关事项进行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进一步推动了工作开展。
三是营造了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京杭运河枣庄段的知名度和我市沿运开发的影响力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几年来中央、省、市新闻媒体都分别在显著位置和重要时段介绍我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情况。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既反映了我市沿运开发的进程,又展现了枣庄段运河的优势和潜力,对促进沿运开发乃至全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运河经济》,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对策、提供信息、加强指导,足进开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
四是突出了港航工程建设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港航工程建设。几年来,市航运管理部门及沿运区(市)加大了资金投入,先后完成了峄城和滕州两个大港建设,对台儿庄一、二港,滕州宏大港、交通港等进行了改造升级,特别是枣庄港的投资建设,使全市港口的布局更加合理,规模得到扩大。同时实施运河标准化航道建设,京杭运河枣庄段在命名为省级文明样板航道的基础上,2003年又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港航工程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规模经宫档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龙头和苷动的作用。
五是加大了沿运开发区建设力度开发区建设是沿运经布带开发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港口设立了台儿庄港、峰城港、滕州港三个经济开发区。2002年各开发区分别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2003年至今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进区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目前各开发区的发展势头良好,龙头和核心作用逐步显现。
六是促进了沿运三次产业的发展在抓好港航工程和开发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指导沿运三次产业发展。农业依托运河资源积极进行了结构调整,“三水农业”、瓜菜、林果、畜牧、中草药、农副产品加工形成基地,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沿运工业新上了一批项目,煤炭、水泥、电力等传统工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运河旅游进行了明确定位,初步形成了以大战文化、红荷湿地、运河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格局,±曾加了人流和收入。沿运民营经济以港区、矿区、开发区、风景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了加工、餐饮、运输、服务等二、三产业。运北市场、运河医院、运河饭店、运河旅社等应运而生,整个沿运经济显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沿运经济带的开发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开发建设的影响不断扩大,效应开始形成,整个开发建设工作步入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开发成就。
通过几年的努力,沿运经济带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带状经济已具雏形,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普遍较高,经济发展特色明显, 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港航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港航业围绕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营。几年来沿运各区(市)和航运管理部门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和运河整治工程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及省资金支持,并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大对港航工程建设的投入,辖区通航里程由原来的80公里拓展到93.9公里,航道等级由原来的六级提升为三级,京杭运河枣庄段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先后对台儿庄港、峄城港和滕州港进行了改造升级,加快了枣庄港建设步伐;泉兴、新宏、十电、王晁等企业自备港口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的港口布局趋于合理,规模得到扩大,水运优势更加突出。同时加速运力结构调整,强化水运市场管理,港口物流成为拉动沿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并加快枣庄港进港航道的建设和台儿庄复线船闸建设的前期工作,促进运河标准化、环保化航道建设,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增强枣庄港航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枣庄航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先后投资建设了山东大河航运集团、枣庄船员培训中心、車庄长河港业有限公司等港航企业。港航企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和资本优势。同时全市港航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多业并举,综合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带动能力。目前全市枢纽港口b经发展到4处共20多个作业区、300多个泊位,吞吐能力达到1600多万吨。2005年港航经济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560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8亿吨公里,实现社会效益20多亿元,港航经济得到了迅速壮大和持续发展。
京杭运河为港航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了当地居民从事运输、服务等多种工作,有效地增加了当地收入,促进了沿运经济的繁荣。台儿庄沿运居民积极从事港航运输及相关产业,船只拥有量由1994年不足400艘发展到现在的2400艘,直接从事运输业的人员由原来的100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沿线的造船厂由原来的两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年生产能力近300艘,解决就业岗位1000余人;沿运的餐饮服务、货运中介、市场、医院等行业应运而生,十几个村庄成了港航经济专业村,年实现收入十分可观。滕州市滨湖镇依托滕州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十多个煤炭、建材企业先后开工建设,港口驻地从事运输的车辆达2000多辆,餐饮服务业近百家,50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港航经济,年实现经济效益近10亿元。目前,枣庄市港航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船只拥有量近3000艘,港口周边地区资源开发、旅游、商贸、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港航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特色农业初露端倪。
农业依托沿运区位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开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结构向生态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借水生财、靠水致富,集种植、养殖、加工、商贸、观光旅游等一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增效、增收的新路子。
滕州市改造沿湖涝洼地近2万亩,全面推广上粮下渔、鱼鸭混养、渔藕同池等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模式,沿运畜禽饲养形成规模,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滨湖的红黄咸鸭蛋等名牌效应逐渐显现,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峄城区沿运河发展建设了高产、高效、高税农业,初步建成1万亩桑园、4万亩土豆、1000亩中草药、2000亩水产精养和800亩速生丰产林。台儿庄区发展“三水”农业面积达10万亩,仅优质水稻就达8万亩,新增丰产林1200多亩。目前,沿运已建成3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12万亩蔬菜基地、13万亩林果基地、1500亩名优水产品基地,百棚以上的种植、养殖基地达到25处,沿运农业品牌达数十个。
传统产业链“借”水拉长。
借助水运优势,沿运区域不断优化了煤炭、煤化工、机焦、7JC泥、电力、造纸、农副产品等加工业,造船、轻纺、食品工业等也有较大发展。同时大力实施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和增加投入,构建了沿运工业经济新格局。目前,泉兴矿业煤炭洗选和旋窑7尺泥项目、王晃煤电热电I程及纺织项目、滨湖和朝阳煤矿建设工程、峄城工艺陶瓷、薛城贝莱得变容空调以及其他化工、造纸、服装生产、船舶修造、石膏加工、玻璃制品等30多个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2004年沿运地区工业项目发展到200多个,物流商贸企业100多家,民营经济近15000个。
特色旅游势头强劲。
运河旅游业按照全面规划、综合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发大战文化资源、古运河文化资源和红荷湿地资源,进一步增加了人流和收入。滕州沿运投资近3000万元,配置了6条生态廊道景观路,栽植各类优质观赏苗木13万株,开辟了8公里游览专用航道,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广场和景点,开展了以红荷湿地旅游和招商引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2005年接纳游客2万余人次。台儿庄通过大力开发战史文化和古运河文化资源,2005年旅游接待达30万人,旅游总收入1.2亿元。薛城区绿化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开工建设了影视城一期工程,初步形成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旅游线路;市航管局投资建设的运河展馆、龙腾公园和旅游度假村,不但填补了运河开挖建设和航运事业发展的空白,而且也弘扬了运河文化,发展了旅游产业,其社会影响已逐步扩大到省内外。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
为了加快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充分发挥聚集和突破作用,加快建设了台儿Z庄港开发区、峄城港开发区和滕州港开发区。几年来,各开发区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区项目的落实。台儿庄港开发区与台儿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区合一,并与城区的发展融为一体,利用区内资源丰富的优势, 规划建设了民营工业园、王晁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科技教育园。开发区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港航运输、商贸旅游等支柱产业。2004年,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7亿元,税收920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2.2万人。峄城港开发区借助紧靠港航枢纽和煤炭建材主产地,邻近中心城市和水陆联运方便等有利条件,以发展港航运输、临港工业、旅游产业为主,分别建设了航运仓储区、商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加工产业区等功能小区。目前港航经济形成了较大规模,旅游度假村工程投入运营,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船舶修造、商品批发、棉纱纺织项目正陆续进入开发区生产和经营。滕州港开发区利用濒临微山湖的区位优势,以建设现代化港区和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为目标,进一步做活资源开采、产品加工、水上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文章。目前沿湖岸线自南向北已形成四港、五路、五条航道相互连接的航运框架。特别是滕州港的建设和运营,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建一处港口、活一片经济、拉动一个开发区的良性循环。便利的水运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区内煤炭和建材工业蓬勃发展,滨湖、锦丘、朝阳、华海等现代化企业已初具规模,造纸、化工、机械工业和湖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形成了新的产业,相关的运输、商贸、餐饮、服务等迅猛发展,红荷湿地的开发更使开发区建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截至目前,全市沿运各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上各类项目60多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划前景。
战略定位。
立足枣庄,面向全省,放眼全国,枣庄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前景的战略定位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生态经济示范区、沿运城市创新发展途径的特色区、呼应“一区九园三大基地建设” 的新兴产业密集区、枣庄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生态经济区既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也是沿运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更是该产业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型产业,构建生态型经济体系;着力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京杭运河枣庄段真正成为清水长流、绿荫护岸、鸟语花香、景色怡人的绿色生态长廊,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和“绿色廊道”工程建设示范区。
沿运城市创新发展途彳圣的特色区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我们决策得早,行动得快,而且有所创新,发展速度和综合效果在沿运市地已居领先位置。做好运河的文章,加快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要在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型经济转型之路、沿运产业发展和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新机制以及沿运地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使枣庄沿运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沿运城市创新发展途径的特色区。
呼应“一区九园三大基地建设”的新兴产业密集区枣庄市沿运经济带是京沪交通走廊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区九园两带三大基地”新型工业化布局,沿运经济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沿运地区产业开发要在服从全市整体布局的前提下,以水陆运输为纽带,以运河沿线城镇、临港产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基础型工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建立特色鲜明的生态型产业集群,成为呼应“一区九园三大基地”建设的新兴产业密集区。
奉庄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沿运区域是枣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贯东南西北,发展经济的条件较好,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挥优势,不断完善软硬环境,产生“洼地效应”,吸引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迅速向区域内集聚,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客商投资优选区。开发建设沿运经济带,将促进全市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经济总量的扩大,并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奋斗目标。
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的任务目标是依托黄金水道,实施综合开发,经过5〜10年的努力,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以生态为特色、以运河为主轴的绿色生态走廊、产业密集区、文化风景旅游带和基础设施网、城镇发展轴的“廊、区、带、网、轴”的空间格局,使京杭运河枣庄段发展成为“生态黄金产业带”、枣庄的“外滩”、江北的“秦淮河”,展现一幅“天人合一”、“古今同源”、“传承枣庄历史文化、展现运河水乡风情”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使沿运地区成为港航运输兴旺,商业旅游发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优势突出、运河特色明显的经济聚集带,实现生财(经济效益)、生景(环境效益)、生辉(社会效益)的总目标。
“十一五”期间,沿运地区GDP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GDP达到290亿元,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5500元。“十二五” 和“十三五”规划期内,沿运地区GDP年均经济增长13%以上。
开发建设重点。
港航工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水上运输能力。加大航道治理力度,到2010年枣庄市辖区内航道达到二级标准;加快标准化样板航道建设,对枣庄段主线航道实施石坡护岸工程,沿岸进行绿化美化,修筑沿河公路,建设生态林带,形成“舟在水中行,车在林中过,人在景中走”的绿色长廊。充分发挥运河支流的作用,加快对滕州荆河、峄城沙河、薛城薛河、潘庄灌渠的开挖治理,使之与运河主航道相通,与城区相连,形成新的水网格局。随着京杭运河过往船舶的增加,提高万年闸枢纽、台儿庄枢纽的通航通力,2006年开工建设台儿庄复线船闸。
加强运河港口建设,重点发展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道路硬化畅通、机械化程度高的现代化港口。扩大峄城港、滕州港的吞吐能力,使其分别达到400万吨和440万吨,同时加快枣庄港建设进度,到2010年,我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
搞好企业自备港口、化工产品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装卸技术和设备,实现港口装卸机械化和管理现代化,重点建设枣庄港、滕州港集装箱码头,结合城市发展和旅游需求,加快建设枣庄新城,台儿庄、峄城、滕州滨湖旅游码头和水路高速客运航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航道、船闸、港口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全市航运系统管理电子化、现代化,航道建设达到标准化、样板化。结合航道文明创建,加强通航环境治理,使运河成为“船畅其运、货畅其流”的黄金通道和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大动脉。
经济开发区台儿庄港开发区与城区的发展融为一体,突出“以水兴区、以港兴区”的特色和风貌,利用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发展“三水”农业、制造业、旅游业、航运业,建设成为以港航运输、船舶修造、商品集散、旅游服务为核心,特色突出、辐射面宽的商贸旅游城。
峄城港开发区以万年闸为中心,借助紧靠煤炭、建材主产地,邻近中心城市和水陆联运方便等有利条件,进行产业拉动和规模福射,加快发展为集港城、煤城、商城为一体,工商、建筑、运输、服务、加工、仓储、旅游等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的新兴城镇和货物集散中心。
滕州港开发区利用濒临微山湖的区位优势,以建设现代化港区和进行大规模开发为目标,搞活“水上农业”和“生态旅游”,在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实行立体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综合发展”的原则,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强力推进工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以多功能港区和现代化开发区为目标,早曰建成鲁南的小“青岛”。
沿运三次产业构建沿运工业新格局。加大沿运工业投资力度,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优势产业为骨千,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沿运特色的地方工业经济新格局。煤炭工业坚持建设新矿、深度加工、多种经营的方针,加快韩庄、滕西煤田开发,抓好沿运各大煤矿建设,加快形成新矿区、新煤种,新品牌。电力工业利用沿运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的优势,加快煤电转化步伐,新上部分电厂。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旋窑水泥,扩大上联、榴园、泉兴水泥生产能力,提高标号,增加效益;造纸工业重点生产尚档纸制品,集中建设'一批骨干企业。船舶制造以适应未来二级航道为重点,扩建台儿庄造船厂,新建滕州造船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船舶向多功能、大吨位、现代化、环保型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其他新兴产业,推动沿运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实施沿运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沿运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的优势,以大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基地,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搞好优质瓜、果、菜的种植,肉鸭、肉鸡等畜产品的养殖,蛋类、肉类、水产品的加工,推进产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果菜、畜禽、水产品保鲜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农产品,广泛树立运河品牌。兴建台儿庄、古邵、滨湖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搞活沿运地区商品流通。同时加快沿运林业建设,重点抓好经济林开发及林果、花卉、苗木产业化工程,大幅度提高沿运农业整体效益。
大力发展沿运旅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对外宣传力度,坚持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保护、管理、运营为一体,增强运河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立足于旅游的功能定位,修复运河两岸的重点建筑和历史遗址,开发建设古运河遗址、滕州红荷湿地、薛城铁道游击队景点、台儿庄运河外滩、峄城港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搞好景区绿化美化,开通北上南下运河旅游线路,进入全省、全国旅游大格局,同时加快发展红色旅游、运河人家、清帝南巡、旅游船屋、民俗民风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建立“吃、住、行、游、购、娱”成龙配套的服务体系,变旅游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京杭运河枣庄段建成集休闲、栖居、度假、游乐于一体的旅游带,促进沿运经济快速发展。
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枣庄市情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全面科学地加快运河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搞好资金筹集,优化投资环境,同时还必须加强领导,搞好协调,解放思想。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沿运人民的共同努力,京杭运河枣庄段更加美好的画卷将展现在齐鲁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