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泇河开通后,日渐繁忙的水上运输催生了枣庄段运河港口的产生和发展。当时,每年经过枣庄段运河的漕船近万艘,源源不断地将漕粮运往京畿要塞。管理漕船的官员、押解漕粮的军士生产生活物资都必须通过所经过运道的当地政府供给,于是在运河的固定地方,简易地修建了船舶停靠的水工建筑,这就是原始港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上出现了地方短途物资运输,一些需要运输的物资必须通过陆地装上船舶,或者从船舶上卸到陆地上,自然、简易的码头已经不适合装卸操作,于是人们就选择在一些地理位置优越、河水平缓、岸线承载能力良好的地方,用石头砌成码头,改进船舶的装卸条件。经明末清初的几代开发建设,到清乾隆年间,台儿庄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重镇。正如《峄县志》所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绕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大量的货物通过运河码头运往各地。
枣庄段运河的开凿,使自然河流成为了人工河流,也人为地将运河两岸人民生产、劳作、交流、交通阻断。于是运河上有了原始的渡口,用于运河两岸渡运。但是受自然条件制约,特别是夏汛期间,洪水肆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渡运的船舶也不断演变改进,今天的枣庄段运河上,已建起了跨河大桥,使天堑变通途,渡口剩下的已经不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京杭运河枣庄段续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了港口的功能,港口吞吐量明显增加,港口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台儿庄、峄城、滕州、枣庄四大枢纽港的逐步形成,使枣庄段运河的港口布局曰趋合理,港口结构更加优化,港口吞吐能力不断增加。截止目前,枣庄段运河有综合港口4处,作业区20个,经营性泊位300个,年吞吐能力1600万吨。
港口。
早期的码头。
明朝末年,境内伽河(韩庄运河)开通后,在其下游便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城镇台儿庄。北有济宁,南有邳州,台儿庄其位居中,经明末清初的几代开发建设,到清乾隆年间,台儿庄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重镇。港城台儿庄的繁荣,亦给鲁南苏北物资集散造就了便利。除官方漕运一路北上外,众多的民间商船则于台儿庄停靠,大批的北方特产和南方精品就靠这些商船进行交流。于是,台儿庄的沿河段便很快建起了物资装卸点。初时,依靠自然坡岸进行搭跳装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台儿庄闸左岸(紧靠台儿庄城的一面)修建了长达3华里的被水石堤,并沿石堤修筑了十几座石阶码头,俗称“水门”。此后,物资装卸便靠这些码头完成。自台儿庄城西门到小南门依次筑有当典后码头、四十万码头、郁家码头、双巷码头、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等。这些码头一直沿用到1958年韩庄运河于台儿庄城南改线时方停用,现遗址尚存。
在穿越台儿庄的古运河上,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建有一些专用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兴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儿庄城西3华里的运河北岸修筑发运煤焦专用码头。初建时规模较小,年吞吐量仅有6万余吨。1912年元月,中兴公司修通了台枣支线铁路煤炭运输专用线,码头规模扩大,年吞吐量高达80多万吨,最多时达到100多万吨,从事装卸的工人有160多人。1935年,台赵支线铁路与陇海铁路接轨后,从台儿庄水路运出的煤炭大大减少。此后,煤炭专用码头亦被废弃。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码头。
1952年,苍山县粮食局在台儿庄西门外的燕庄村设立粮食转运站。该站利用300米运河北岸自然坡岸建立装卸区,进行搭跳装卸,时间长达4年之久。
1958年冬到1959年春,国家对韩庄运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原流经台儿庄城的古运河按规划进行改线,从台儿庄西南的陈庄村后直下正东。此后,台儿庄城内的运河便成了故道,原沿河所建的码头亦失去了作用。1961年,山东省济宁专员公署航运局台儿庄站改称山东省交通厅运河航运局合儿庄港,归属枣庄市。为便于地方航运,是年12月,原枣庄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台儿庄公社兴隆桥大队西南新开运河段的北岸,建港口一处,占地6.6亩,并与运河大渡口连成一体。此港口一直使用到1967年底。
1968年3月,伊运河复航工程开始施工,境内的伊运两航道的水上运输随即告停。1972年春复航工程全部竣工,苏鲁两省的水上运道再次开通,枣庄地区的港航业迅速得到恢复。枣庄市航运办事处先后建起了台儿庄港和李庄港。1979年又接收了原隶属济宁航运局的滕县辛安港、向阳港。1983年底,境内除建有4个国营港口外,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推动下,先后投资兴建了台儿庄区港、台儿庄镇港、润头集镇港及峄城区古邵港等18处较具规模的港口,使全市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00多万吨。此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一些乡镇、村和个体户也纷纷掀起建港热潮。该年,他们利用北煤南运的有利时机和当地自然的条件,在沿伊、运河两岸划地为界,有的仅用木棒打桩,搭上跳板,就形成了人工装卸“码头”。到90年代初,全市港口及装卸点已达58处,已呈盲目发展的势头:部分装卸点虽然投资少、见效快,但是占地多、效率差、浪费大,布局亦不合理,且达不到安全标准;服务质量相应较差,野蛮装卸现象时有发生,给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难度。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1994年6月,京杭运河枣庄段续建工程开始实施。市航运管理部门针对港口建设出现的混乱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清理整改措施。首先,制定了总体规划方案,适时颁发了《枣庄市港口暂行管理办法》。同时,按照中共車庄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京杭运河,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部署,市航运管理局成立了专题调查组,对腹地资源流量,可持续发展周期及港口位置、规模匹配等作了深入调研。此后,在兼顾国家、地方、集体、个体利益和大中小港相结合,合理利用岸线, 土地资源,保持船、港、货三者基本平衡原则的前提下,对一些布局不合理、设施简陋、长期经营效益差的港点予以取消或兼并改造。经过清理整顿,最后确定保留36处港(点),并对大港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此后,在港口建设中,位于韩庄运河下游台儿庄的鸿运港、鲁沪港、台儿庄区港、十里泉电厂港、王晁煤电港和位于韩庄运河中游涧头集北的峄城区古邵港、車庄市水利港及位于滕州市滨湖镇的宏大港均具有较大规模,有的还建有较规范的港池,装卸码头标准安全,进港道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装卸机械,经济效益普遍提高。
四大枢纽港建设。
1999年12月,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续建工程全面竣工,境内的韩庄运河航道更加畅通,船舶吨位普遍增大。枣庄地区的建材南运和兖滕煤田的开发,对京杭运河的水运要求随之加大,港口建设愈显关键。为此,市航管局决定投巨资在韩庄运河中游的万年闸兴建100万吨的峄城港,在滕州市的滨湖镇兴建200万吨的滕州港。峄城、滕州两港设计均为现代化的内河大港。2002年,市航管局对全市港口建设再次进行规范化整顿,确定以台儿庄港、峄城港、滕州港为龙头,形成三大港口经济开发区,核准20家较具规模、安全规范、经营管理良好的港口作为分属三大港的作业区。2004年6月18日,車庄港工程开工建设,被列入当年全市重点建设工程;2005年,枣庄港工程又被列人“富民兴枣”十大工程之一。目前,四大枢纽港建设初具规模,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港口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全市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接近1700万吨。
台儿庄枢纽港,包括韩庄运河下游台儿庄闸一左一右的9处港口和韩庄运河中游的万年闸一带的涧头集港、万东港、新宏港及孙苏庄港(现均称作业区)。在此以前尚有伊运河复航所兴建的台儿庄港、李庄港两处较具规模的港口,现虽已废弃,但存在二十余年,已为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建成、发展和退出,也集中反映了枣庄段运河日新月异的港口建设面貌。
台儿庄港位于台儿庄船闸引航道上游北岸,1970年,市航运办事处从伊运河复航工程投资中拨款修建,1972年投入使用。1985年,该港码头岸线长度达到260米,泊位7个,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日发货量1000〜2000吨,年吞吐能力为30万吨。港口堆存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中水泥硬化货场1万多平方米。该港装卸货物以煤焦为主,其次是粮食、化肥、水泥、废铁和其他建筑材料等。1996年,台儿庄港在实施台儿庄城区总体规划时被迫停用。
李庄港位于伊家河上游南岸,微山湖口下张山子镇境内。1973年市航运办事处投资兴建,1974年建成使用。该港口占用土地22亩,建有顺岸式砌石挡土墙码头200米,码头顶高程33.5米,设有泊位5个,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年吞吐能力20万吨。港口货场面积18900平方米。该港主要为发送江苏省盐城矿煤炭所建。1994年,韩庄运河全线通航后,伊家河航线货源大大减少,故该港废停闲置至今。
台儿庄港西关作业区该作业区原为台儿庄区外协港,亦称台儿庄区港,位于原台儿庄港西,台儿庄新大桥东。建于1983年,码头岸线长250米,石砌护坡,设泊位9个,港池左右建有货场,面积68000平方米,主要装卸货物为煤炭和石膏。
台儿庄港台儿庄作业区该作业区是由原台儿庄镇港、台儿庄镇二港经过调整合并而成,位于台儿庄船闸下游引航道北岸。台儿庄镇港建于1977年8月,为台儿庄最早的镇办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30万吨。2000年,在港口治理整顿期间,市航管局对所有港口建设均提出较高标准。两港合并后,由台儿庄镇经委统一管理,统筹经营,同时兼并了台儿庄镇兴隆桥村所建的兴隆西港。2001年更名为台儿庄港,并改造港口设施,修筑水泥石砌泊位6个,岸线总长320米,靠泊能力上升到1000吨级,主要为煤炭和石膏,现实际年吞吐能力已达到60万吨。
台儿庄港王晁煤电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合儿庄运河大桥西紧靠韩庄运河,大堤外便是王晁煤电集团选煤有限公司。1995年正式投入使用,为选煤有限公司自建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50万吨,建有泊位2个,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主要货源为选煤有限公司洗出的精煤。
台儿庄港信誉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台儿庄节制闸下韩庄运河北岸,地处台儿庄区郑庄镇黄庄村南。〗995年台儿庄区农村信用联社投资兴建该港,定名为信用港。建有泊位2个,货场面积6600平方米,全部为水泥硬化地面,靠泊能力为800吨实际年吞吐量为10万吨。该港口在清理整顿时改称枣庄市台儿庄港信誉作业区,主要发送货物为石膏和煤炭。
台儿庄港东方红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台儿庄节制闸下韩庄运河北岸,地处台儿庄区郑庄镇石拉子村南。1997年台儿庄区丝绸公司投资兴建,翌年8月投入使用。该港设计年吞吐能力为70万吨,码头岸线250米,泊位4个,货场为水泥硬化地面。该港靠泊能力为1000吨,主要发送货物为石膏和煤炭。
台儿庄港鸿运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台儿庄节制闸下韩庄运河北岸,地处台儿庄区邳庄镇黄庄村南。1994年山东省枣庄市外贸公司与邳庄镇政府联合投资兴建,总投资2000多万元,1995年建成使用。该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60万吨,码头岸线420多米,泊位8个,货场面积13200平方米,全部为水泥硬化地面。该港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货驳,主要发送货物为石膏、煤炭、水泥。
台儿庄港鲁沪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台儿庄节制闸下韩庄运河北岸。1993年台儿庄镇政府与上海市洋泗镇共同投资350万元兴建,当年建成投入使用。该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00万吨,码头岸线200米,泊位3个,货场面积7500平方米, 靠泊能力为1200吨,主要发送货物为石膏、煤炭、水泥、熟料及农副产品。
峄城枢纽港位于韩庄运河中游的万年闸节制闸一左一右,主要包括较具规模的4处港口,后来改称峄城港作业区。
峄城港位于韩庄运河中游,地处206国道与运河交汇处东1500米运河北岸,为山东省境内京杭运河沿岸的现代化吞吐两用港,设计年吞吐能力为100万吨,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2000年动工兴建,为省内第一家采用股份制筹资兴建的大港口,注册资金945万元,工程总投资850万元,2001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该港占地总面积118亩,货场总面积7800平方米,建有水泥专用码头、杂货码头、煤泥码头、煤炭码头。配有汽车衡、皮带衡、皮带输送机、装载机、吊车等现代作业工具,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该港由枣庄市万年港业有限公司管理经营,枣庄市航运管理局控股,峄城区古邵镇经委、曹庄福兴煤矿、榴园水泥厂参股。2003年,该港实现经济效益300多万元,为枣庄市峄城港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企业。
峄城港古邵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韩庄运河中游北岸206公路大桥东侧,兴建于1979年,为峄城区古邵镇办企业。货场面积6600多平方米,泊位7个,最大靠泊能力为200吨级货驳。1996年,韩庄运河扩大治理工程竣工后,该港口开挖港池,同时修筑水泥石砌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1000吨级货驳。2002年,在港口清理整顿时改称枣庄市峄城港古邵作业区。该作业区设计年吞吐能力为60万吨。现实际年吞吐能力已达到52万吨,主要发送物资为煤炭。
峄城港杨关东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韩庄运河中游北岸206公路大桥东。1996年,韩庄运河扩建工程竣工后,及时更新改造水运设施,将原来的简易码头建成较具规模的港口,取名杨关东港。现作业区拥有码头岸线200多米,泊位7个,货场面积36000平方米,最大靠泊能力为1500吨级货驳,年吞吐量已超60万吨,主要发送水泥和熟料。
峄城港通达水利作业区该作业区位于韩庄运河中游北岸206公路大桥东。1996年枣庄市水利局投资兴建。设计年吞吐能力为50万吨,拥有码头岸线180米,泊位4个,货场总面积36000平方米,全部为水泥硬化地面。最大靠泊能力为1300吨级货驳,年吞吐量高达70万吨,主要发送物资为水泥和熟料。
滕州枢纽港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部的沿湖地带,包括三大作业区,即滕州港作业区、宏大作业区、交通作业区。此前,该区域尚有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辛安、向阳两处较具规模的国营港口,现已停用。
滕州港位于滕州市滨湖镇独山湖东畔。该港为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兴建的京杭运河续建工程中的一个单项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00万吨,远期规划为M0万吨。2001年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建有顺岸式重力砼结构码头岸线240米,千吨级泊位2个,300吨级泊位2个,港池宽度130米,高标准水泥5更化货场4.3万平方米,并配有1100吨/时寸装船机生产线和600吨/时寸皮带输送机生产线,适宜集装箱作业。2003年3月,前期工程全部竣工,4月投入使用。该港为枣庄市航运管理局控股、滕州市滨湖镇、滕州市郭庄矿业有限公司参股,由枣庄市滕州港业有限公司管理经营。
辛安港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独0]湖东畔。1973年兴建,原属济宁运河航运局管理经营。1979年1月,滕县划归枣庄市管辖,该港随之由枣庄市航运办事处接管。该港岸线总长192米,自然坡岸160米,设有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货驳,货场面积3629平方米。发送货物主要为黄砂,其次为粮食和煤炭。因进港航道为农田灌溉渠,受湖水下落影响,故为季节性通航。1984年9月,山东省煤炭勘测大队在此设立勘测基地。为停靠测量船只,勘测大队与枣庄市航管处联合施工,向湖内开挖航道3400米,平均拓宽5米,在开挖航道的同时又延长了45米。工程于1985年5月竣工,同年7月,辛安港交由滕县交通局管理经营。2003年,随着滕州港的建成使用,该港货源极少,现已基本停用。
向阳港位于滕州市滨湖西南独山湖畔。1978年,山东省交通厅投资兴建。1979年2月,移交枣庄市航运办事处,同年3月,市航运办事处在此设立滕州航运管理站。1982年2月,向阳港正式投入使用。该港岸线总长650米,两岸设有简易泊位9个,其中,自然坡岸作业区处,岸线长250米。该港货场总面积19895平方米。进港航道为农田灌溉渠,受湖水下落影响,故为季节性通航。该港主要出口黄砂,其次为少量粮食。1985年7月,该港交由滕县交通局管理经营。后因货源较少,现基本处于闲置。
滕州港交通作业区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独山湖东岸。1994年滕州市交通局投资400多万元兴建,1996年投入使用。该港原称交通港,设计年吞吐能力为30万吨。建有码头岸线225米,泊位6个,货场面积48000多平方米,全部为三合土铺构。现靠泊能力为1500吨。主要装卸物资为煤炭、水泥。目前该港正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机械化水平。
滕州港宏大作业区位于滕州市滨湖镇西部独山湖东岸。1995年,滕州市岗头镇(现为滨湖镇)政府筹资在其境内兴建该港,取名宏大港,翌年投入生产经营。但由于受其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一直未能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0年,枣庄市金杭水运代理有限公司出资290万元买断该港经营权30年,2001年正式接管生产。在接管后的两年多,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完善了港口的生产生活设施设备,使其基本上达到了标准化。该港有500吨级以上泊位30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货场面积20000多平方米,年吞吐量高达150万吨。该作业区为省内运河航运岸线最长的港口,主要发送物资为煤炭。
枣庄枢纽港位于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境内,2004年6月港口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其配套工程有104公路桥和进港航道建设。枣庄港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综合整治工程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续建工程规划建设的重要港口,被列为2005年枣庄市十大“富民兴枣”重点工程之一。
枣庄港画路“碧波万项、日出斗金”的微山湖,东临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贯穿腹地中心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港口腹地资源丰富,根据周边资源分布情况,主要外运货种为煤炭、水泥,其次为焦炭、板纸、玻璃、石灰石、石膏等长三角地区的所需物资。
枣庄港作为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山东段中的一个单项工程,计划投资3000万元。设计所吞吐量近期为133万吨,远期为400万吨,设有千吨级泊位3个,以及5万平方米硬化货场和大型件杂货仓库、集货物装卸、船代货代、仓储物流。
枣庄港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运河港口布局结构和水路运输的物流品质,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动港口腹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腹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并将逐步形成“以港兴市、以市兴港”的发展新布局,对于今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渡口。
渡口为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之重要设施。历史上,市境主要河流均设有渡口,尤以韩庄运河、伊家河为多。1958年,韩庄运河段共设有渡口14处,渡船24只,其中,5吨以下渡船21只,6〜10吨的渡船3只。1959年4月,在台儿庄城西南。5公里的韩庄运河上设一大型渡口,控南北交通咽喉,配置46吨和6吨木质渡船各1只,大渡船主要担负潍(坊)徐(州)公路客货车辆的渡运任务,小渡船担负过往行人的渡河。1967年,台儿庄大桥建成后,该渡口随之撤除,但韩庄运河段其余渡口仍保留。1985年,韩庄运河下游段仅有渡口4处,上游段因常年缺水,故无常设渡口。1996年,韩庄运河扩宽加深后,上游段水面达到百余米,各渡口再次重新设置。2003年底,韩庄运河上共设有渡口8处,配有渡船8只,全部为钢质渡船,安全性能良好,由枣庄市地方海事局统一发放证照,准许渡运。
1961年,伊家河设有渡口21处,配置渡船25只。1972年5月,随着刘庄船闸桥和公路桥的建成,渡口逐年减少。1985年,伊家河上有常设渡口7处,渡船7只。此后,德胜庄和曹楼公路桥建成,两处渡口随之撤除。2003年底,伊家河上设有渡口5处,渡船5只。大者载重12吨,载客30人,小者仅1.27吨,载客5人。
近年来,枣庄段运河上建成了多座跨越运河的桥梁,进一步方便了沿运人民的生产劳作和交通出行,渡口数量也日渐减少,但是短时间内还不得不存在。现在渡口、渡船已经纳入了县乡政府的安全管理范围,业务部门也加大了规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