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筒熙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52
颗粒名称: [清]筒熙喆
分类号: K820
页数: 17
页码: 371-387
摘要: 高熙喆,字仲碱,膝县人。公元1882年中举,次年中二甲进士。历任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宁夏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明知府等职。公元1938年8月病逝。敢为一少年高熙喆,出生在滕县城北门里一个破落士绅家庭。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筒熙喆

内容

高熙喆(公元1854年——公元1938年),字仲碱,膝县人(祖籍浙江会稽)。公元1882年中举,次年中二甲进士。历任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宁夏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明知府等职。公元1938年8月病逝。敢为一少年高熙喆,出生在滕县城北门里一个破落士绅家庭。他的祖辈曾世代为官,到了父辈,却家道败落,其父高秀才只能以教书糊口。虽是如此,高熙喆从小仍然得到了家庭的良好教育,他三岁能背《千字文》,五岁能诵四书五经,被人们称为神童。
  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859年秋,他的父亲高秀才竟一病不起。临终前,其父指着正堂上那副已经发黄的对联问道:“还认得吗?”高熙喆回答说:“认得,上联是‘戢景十年成国器’,下联是4体仁千载懋风猷’。你讲过的,意思是只有不懈地学习,努力加强修养,长期做善事,达到仁人境界,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听了儿子的回答,父亲释然一笑,说道:“仲域五岁能解祖宗遗训,我高家将后继有人,为父可闭上眼了。”言罢而逝。
  髙熙喆八岁那年,报考当时滕县最高学府道一学院。那天,先生对高熙喆说:“我听说你五岁能诵,七岁能文,今不限题目,如能作出一篇好文,将免除你全部的学费。”高熙喆当即就答应了先生的要求,并于次日呈交了连夜赶写的《祭父文》。其文写道:“戊戌之秋,七月之望,孝期三年期满之日,不孝儿仲域恭祭先父于其上:先父仁人,下爱姊子,上孝高堂;和睦邻里,亲友相帮;……呜呼!先父之德,竭东海之水难以书尽;先父之仁,罄南山之竹不能全陈。不孝子当以先父垂范,发锥刺之奋,立鸿鹄之志,勤学不辍,养性修身,体仁千载,期达仁人之境……”先生看罢甚惊,直呼为神童,遂免除高熙喆入学的所有学杂费用。进人道一学院,高熙喆读书痴迷,学业日臻,至十六岁考中秀才,两年后考中副贡,次年考中贡生。公元1882年省试中举,次年,高中二甲进士。入翰林院做国史馆编修、协修。少年高熙喆虽一介书生,却敢作敢为。在他还仅仅是个副贡时,他就做出了一件非凡的事情。这一年,他的叔父高文保发现峄县知县有贪赃枉法行为。峄县知县怕事情败露,遂雇凶将其残杀。高熙喆为叔伸冤,四处奔走,终不得其果。高熙喆年少气盛,毅然去京城告状。他连夜写好状纸,与家人田刚携带血衣,日夜兼程赶赴京城都察院。都察院见高熙喆“哭号陈状,其情可悯”,遂引起重视,几经勘察,案情告破,峄县知县被处极刑。朝廷“褒扬高文保忠正不阿,赐祭葬,入昭忠祠国史立传”。这场官司,也让髙熙喆“名动朝野”。多少年过去了,如今他入朝为官,自是铸踏满志,决意做一个有作为的官。
  妙文释怨嫌甲午年(公元1894年)夏,高熙喆出任山西正考官。这天,高熙喆正批阅考卷,随员柴峰推门进来说:“禀报老爷,忻县朱县令前来求见。”高熙喆接过名刺一看,并不相识,但既然登门拜访,相信总会有什么事情,于是封存起考卷,吩咐说:“有请朱大人”。
  宾主坐定。朱县令说:“久仰太史公文章道德,今日一睹尊容真是三生有幸啊。”高熙喆谦辞道:“哪里,哪里,百无一用是文人呐。”交谈之下,方知朱县令乃胶州人士,于是话题便多了起来,谈兴正浓时,朱县令忽然沉吟不语,面起难色。高熙喆问道:“朱大人来访,定有什么事情要说,我们既然已经认识,不妨明示。”朱县令起身再拜说:“高大人,下官现有一棘手官司无法交割,特拜请大人赐教。”高熙喆说:“愿听其详。”朱县令说:“治下沈家大院有沈仲仁、沈仲义兄弟,皆当朝进士,官至四品,近因先父去世,兄弟俩为分家产引起争端,双双将状纸递到下官县衙。想下官乃一七品县令,怎敢造次! ”朱县令一边说,一边从公文袋里取出状子。高熙喆接过来仔细看了两遍,摇头叹息道:“沈氏兄弟和我同科中第,一别也有十年了,不想为争家产手足相煎,枉费了这状纸上的一手好字! ”翰林、县令唏嘘了一阵。临别前,朱县令说:“高大人德高望重,又是朝廷命官,我将状纸留在尊处,想大人能够帮下官解围的。”说完拱手退出。
  柴峰送走朱县令,说:“这县令也真滑头,难办的案子推给老爷。”高熙喆道:“官低三品,也有他的难处呀! ”一边叹息,一边如此这般向柴峰叮嘱了一番。柴峰听罢,面露喜色,说道:“老爷放心,我定会照您说的去做。”次日,在太原府福寿巷走来一位算命先生,只见他右手擎一卦幡,幡上“卦”字两侧写一对联:“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那算命先生在巷子里转了两趟,便去叩沈家公馆大门,说要讨碗水喝。家丁回房禀报说有一课士,打扮不俗,可否让他来见大人。
  主人沈仲仁闻说有算卦人路过家门,不禁触动了心思,遂命家人:“召进来。”须臾,课士进到前厅。沈仲仁见卦幡的对联,不禁笑道:“好大的口气。”那课士望了望沈仲仁,所答非所问地说:“官人当前官司缠身。”主人一惊:“你如何知晓?”课士回答说:“如何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官人想不想知道这场官司的输赢。”主人见碰上了高人,便诚恳请教。课士说:“官人不妨任意写个字,我用字测吉凶。”沈仲仁为图吉利,随手写了个“心想事成”的“成”字,递给了课士。那课士眉头紧闭,略一思考说:“官人,这场官司一定是打不赢了。”主人忙问:“有何说法?”课士道:“你看这‘成’字,左边为‘刀’,右边为‘戈’,刀枪相争,安有完卵?”主人着急了 :“能不能有个破解之法,让我反败为胜?”课士说:“我才疏学浅,只学得卜而后知,破解之术唯我师傅精通,官人不妨明日午时去狮子楼清心阁,我和师傅在那里等您。”当天下午,沈仲义正往福寿巷的沈府走来,只听街旁卦摊一课士叫道:“官人留步。”沈仲义停下脚步说:“课士叫我有何见教? ”那课士说:“我见官人印堂发乌,嘴角下坠,想是犯了克星,须处处提防才是。”沈仲义见课士处处说中,便求教破解之法。课士仍然约他明日狮子楼再谈。
  翌日,沈仲仁准时到狮子楼清心阁,见雅室内坐着一位身材魁梧、举止儒雅的人。那课士连忙笑着介绍:“这位便是我的尊师、翰林院大学士高熙喆老爷。”沈仲仁听到介绍,心中顿时一怔,高翰林?这位就是名震朝野的那位同科进士高熙喆?接过小课士递来的名刺认真辨认,便不再怀疑,上前深深地打了个拱,说:“高大人远道而来,怎么也不打个招呼呀! ”髙熙喆笑道:“有缘千里来相会,今日相逢,不给人一个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吗?”高熙喆和沈进士正叙谈间,沈仲义揭帘走了进来。沈仲义见哥哥沈仲仁在,转身就想回走。高翰林高声叫道:“仲义先生,我是翰林院的高熙喆呀,离别十年怎么未及叙谈便要回去呢?”沈仲义惊喜地回转身,略带尴尬地抱拳说:“不知高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谢罪,谢罪。”酒菜立时上齐,高熙喆上坐,沈家兄弟分坐左右。此时兄弟俩心中早就明白了八九分,但碍于面子谁都不想讲话。
  高熙喆举起酒杯说:“十年离情,各分东西,今天只讲离情和学问,其他一概不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热烈起来。高熙喆绘声绘色地讲起这次会考的各种笑话,让沈家兄弟捧腹不止,沈氏兄弟也频频打问翰林院的种种传闻及同科生员的生活状况。不觉间又使大家沉浸在人情、友情的爱河里,仲仁、仲义也对上话来。这场同科酒饮了两个时辰,三个人都渐进微醉。见时辰不早,高熙喆高喊:“备轿。”沈家兄弟下得楼来,却见只有一顶轿子,不禁愕然。高熙喆抱拳道:“委屈、委屈,二位台兄乘我这台轿子回去吧!”高熙喆边说边上前执兄弟两人的手道:“明天我着下人将本人一篇拙作送到府上,请两位台兄见教。”沈氏兄弟忙说:“不敢、不敢,高大人文章道德誉满天下,我们兄弟若能先睹,实一大幸事啊。”翌日,柴峰登门拜访。他进了大厅便扑通跪倒,说:“两位大人,我乃高大人的贴身随从,前日装扮课士并无捉弄之意,若有冒犯,乞望两位大人宽恕。”沈氏兄弟说道:“明白,明白,不必客气了。”这时柴峰站起身来,从衣袋里取出一卷状纸,正是沈仲仁、沈仲义两兄弟的讼词。只见封皮上有几行批字,沈氏兄弟搭眼看去,批字云:“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知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而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舍而不立,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之至,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法,弟掌六科亦无敬兄之礼,为家产之小节相争,而伤骨肉之大情。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即改,再思可矣。” 批文后又赠诗一首: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何时再弟兄?“仁、义、礼、智、信”乃儒学之精粹,沈氏兄弟十年寒窗,焉能不懂这浅显的道理?只因一时糊涂,财迷心窍,做出有违先贤教诲之事,现经高熙喆点中软肋,一时羞愧交加,无地自容。兄弟俩遂抱头痛哭,相互检讨自已的错处。
  次日,沈氏兄弟着家人从老家取来先父、先母的灵位,供奉在公馆的正堂里,兄弟俩率领一家大小拜倒在香案前,沈仲仁、沈仲义割破中指,将血滴在酒中,然后说道:“先考尸骨未寒,不肖子孙便分割家产,更因私心太重,竟骨肉相向,有悖祖训,以至闹上公堂,让先人蒙辱。现经翰林院大学士高熙喆点拨,茅塞顿开。望考妣大人见谅,现面对两位大人发誓,兄弟和好如初,永生永世,再不分家!”一家老小六十多人,见两位老爷相互自责,言辞恳切,无不动容。
  慧眼识俊才这年(公元1894年)秋天,甲午科会试,高熙喆在被清廷任命为山西正考官之后,又被任命为全国同考官(殿试),负责广东、江苏等五省的生员。本科状元张謇就是在这次会试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的。
  张謇,江苏南通人,公元1853年生,自幼饱读经书,聪敏过人,十六岁中秀才,人称江南才子。不幸的是他直到三十二岁才中了举人,此后却屡试不中。张謇空怀满腹经纶,遂愤世嫉俗,慨叹报国无门。
  甲午科会试,高熙喆主持的十四房,恰好统管着张謇所在的江苏道(省)。高熙喆翰林心中思忖,张謇小小一个举人,却能名冠江淮,其中必有道理。于是他命人将张謇的试卷调来,亲自批阅。
  一俟阅毕,高熙喆翰林不禁拍案叫绝。原来张謇的文章不仅才思敏捷,句句巩珠,更难得的是汲取了 “明治维新”的观点,提出了革除时弊、整顿朝纲、开办西学、工业救国等一套富国强兵的主张。高熙喆翰林扼腕叹息道: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这颗明珠却掩埋了二十年不见光明,误国误民啊!随后,高熙喆带上张謇的试卷直接去见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看罢,龙颜大悦,额手称赞。在会试高层考官最后审定的会议上,高熙喆力荐张謇为本科状元。光绪皇帝说:“他当之无愧啊! ”张謇遂被点为新科状元。这年,张謇已经四十一岁,比“伯乐”高熙喆竟还长一岁。
  该科除出了个状元外,还出了一批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如福建的江春霖,广东的李家狗,湖北的余晋江,安徽的杨士燮等,当时人称“十四房得人最盛”。
  高熙喆慧眼识英才,为清廷的一段佳话。张謇更是知恩图报。有一年,辞官隐居家乡滕县的高熙喆来到南通。此时身居中华民国实业部部长高位的张謇率领当地政要士绅,出城十里迎接恩师。高熙喆刚刚走下轿车,张状元不顾官道尘土,便上前跪拜。
  高熙喆慌忙上前搀扶,口中说道:“状元公行此大礼,岂非折煞我也!”张謇恳切地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若没有恩师顾怜,哪有我张謇的今天! ”言毕,又亲自搀扶高熙喆上马。行至南通城门,顿时鞭炮震天、鼓乐齐鸣,张謇扶恩师下马,早有下人将红毡铺地,礼花拋撒……南通的百姓说,状元公一生没有对谁用过重礼,高熙喆算是第一人了。
  高熙喆和张謇的师生情谊确实深厚。
  深藏“万民伞”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高熙喆任朝议大夫“监察御史”。这年德国入侵山东,山东人民被逼无奈,奋起反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这时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却一味地卑躬屈膝,疯狂滥杀义和团教民,致使主权沦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熙喆忧国忧民,遂写下了弹劾袁世凯的奏折《为防维后患请定界限以杜效尤折》及其《附片》,并上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此奏折上奏,在御前大臣们一阵惊愕之后,便为高熙喆不畏强权的品格敬佩不已。
  上疏斥袁,袁世凯虽耿耿于怀,但一时也奈何不了高熙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便将高熙喆排挤出京师,任宁夏知府。
  高熙喆到任后,把一腔热血洒在宁夏百姓身上。他兴修水利,改造黄河,还注重兴办教育,移风易俗,增强回、汉民族团结。在他任职期间,政绩卓然,是宁夏府一段“太平盛世”。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他的著作《我的生活》中写道:“我到宁夏,就问邵道尹(省长)这里从前有些什么好官和坏官?他回答说,我向地方父老问悉:民国前有个山东滕县人高熙喆老先生,为翰林出身,任此间知府。他上任时,两匹骡子,拉着一辆车,里面坐着他的夫人,他自已跨在车子外边坐着。在任数年,他自己穿的鞋袜,全是他夫人做的。这里所筑的秦渠、唐渠、清渠,工程草率,致黄河年年成灾。高老先生着手改造,每日带些干粮及待批阅的公文,打成一个小包,背到野外草棚中坐着监导民工筑渠。一连两年,日夜巡渠,身先士卒,饥则啖胡饼,与民杂做畚锸间;自给口食,禁用渠款一文钱,不问风雨,从不间断。渠成,地方年年丰收,民无鼎革,真是万家生佛。他挂冠归里,百姓箪食壶浆,相送数十里,依依不舍,此为宁夏百年来最好之官。
  冯玉祥将军的著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高熙喆为民兴利、备受黎民百姓爱戴崇敬的感人情景。
  高熙喆的宁夏为官之行,还带回了当地百姓捐赠的“万民伞”、“万民轿”等物,高公回归故里后一直秘而不宣。
  赈灾济贫民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廷退位。此时,高熙喆正从宣化府赴永平府任知府的路上,得到这个消息,遂挂印而去,回到滕县南门里“太史第”,闭门谢客。
  这天,高熙喆踱步到门前,见一年轻妇人牵着个四五岁的孩子说,老爷,可怜可怜,给孩子一点吃的吧。
  高熙喆看那妇人,虽然黄皮寡瘦,眼泡浮肿,但衣着干净,举止得体,不像乞丐,便问道:“你这女子不在家孝敬父母,教育子女,跑到外边要什么饭?”那妇人流着眼泪说:“老爷不知,去年大旱,秋天没有打下几颗粮食,吃到正月粮缸便刮到底了。现在二老病倒在床,我只好牵着孩子沿街乞讨,若有半点办法,谁愿意进城丢人现眼呀!”髙熙喆发现那夫人腿上竟有伤口,经问,方知被恶狗咬伤。他想到去年夏天确实久旱不雨,便叹息道:“我错怪你了,请到厨下吃顿饱饭吧。”高熙喆又着柴峰到四乡打听灾情。两天后柴峰回来说:“启禀老爷,那妇人所言不谬,东山一年没下几滴雨,而西湖那边干得竟见了湖底,收成仅吃到正月,现在青黄不接,饥民开始吃野菜、榆树皮了。”高熙喆眉头紧皱,忧心忡忡,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将几房儿媳及孙儿的乳娘和杂工召来说:“从明天起,几房孙子集中起来由一家乳娘看护,其他人集中起来烙煎饼煮粥,在门前对灾民分粥散饼,你们看如何?”大家齐声答道:“老爷发话,怎能不听,再说这是积德行善之事,我们甘愿效力。”从舍饭这天开始,直到麦子熟了,每天前来吃粥和饼的队伍都排得很长很长。青黄不接,这是为了活命啊!高熙喆看到灾民一个个面黄肌瘦,心想,分粥散饼的事算做对了。病与饥饿是联在一起的。好多穷人因饿致病而死的事常常发生。这日,高熙喆派柴峰把“同仁堂”的老板姚先生请了来。
  “姚老板,你看这些灾民十之五六都有疾病,你给我弄些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草药来,若是稀有药品,你见我方子便给发药,最后一并结账。”姚老板大为感动,拱手回答说:“翰林爷侠胆义肠,实在令在下佩服。我给您的药材只收成本价。”次日,高熙喆就在府前摆起了诊桌,给灾民看病。他是大儒,对易经、医学是很精通的。
  灾民门前就餐,过道看病,真算是“一条龙”服务。柴峰考虑太史公年事已高,不能过于劳累,便每天到门前发二十张非子 (挂号单),而翰林爷每当看到排队病人焦虑的目光,便拖延下班时间,尽量多看几个病人。
  “高熙喆老爷摆摊舍药了! ”百姓奔走相告。这天,高熙喆正给人号脉,只见两个庄户人抬来一个老年病人。高熙喆赶忙上前探视,只见那老人骨瘦如柴,气如游丝。他把脉说:“这老者肾亏血衰,需要大补,我给你开张药方,速到同仁堂取药,再不及时治疗,怕就病入膏肓了。”老者儿女们便分头去忙活。不一会儿,那长者的儿子跑回来,眉头紧皱着说:“同仁堂的姚先生说,少了 ‘鹿茸’一味,不知是不是影响药力?”高熙喆回答:“你再去找姚先生,就说务必配上此味药。” 须臾,那汉子又赶了回来,回复道:“姚先生说了,那鹿茸因价格太贵,用量太少,他们很久没进货了。”高熙喆听罢,略一思忖,便叫来柴峰道:“我药橱里还有几两鹿茸,赶快取来急用。”平时很听话的柴峰这一次却与翰林爷顶起牛来:“老爷,那鹿茸是张状元从云南带来孝敬您老的,搁置了两年您老都没舍得用,怎好随意送人。”高熙喆虎起脸斥责道:“休再啰嗦,救人要紧!”柴峰见老爷生了气,只好从内屋取出了珍藏的鹿茸。
  高熙喆施饭送饼,治病救人,老百姓都非常感激。
  怒骂汉奸贼公元1934年春,高熙喆听到了华北大小汉奸殷如耕等准备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消息,真是心急如焚。
  这天,他对好友生克中、生克昭兄弟说:“4九•一八’事变以来,东洋强盗并不以吞并东北为满足,华北形势已岌岌可危。我滕县如不早做防备,恐悔之晚矣。我打算尽其所有,修补城墙、加固城防,以备不测,不知二位贤弟意下如何? ”生氏兄弟听罢, 齐声说道••“翰林爷年已八旬,爱乡报国鸿志尚且不减,何况我等。”当下,两家筹资万元,交于县衙,即刻修繕破败多年的城 •Hu 〇有一天,来自滕北单马厂村有一个叫邱建立的青年,赶着驴车给工地送烧材,吃罢高家送来的煎饼就走了。这时,髙熙喆走来,蹲在地上像拾取什么好东西吃,因此引来一群“馋猫”(儿童)。当人们发现,原来是翰林爷在拾吃别人吃饭时掉在地上的煎饼渣时,无不肃然起敬。从此以后,每当工地开饭,地上再见不到饭渣了。
  在高熙喆的努力下,滕县人民万众一心,修缮工程当年完工。
  四年后,即公元1938年春,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采取不抵抗政策,擅自放弃山东,致使山东北方门户洞开,日军矶谷师团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济南、泰安、邹县。滕县城一片震动。
  聚集在滕县城商会大院内的官僚士绅惴惴不安。一个名叫史鹤亭的豪绅说:“日军如此凶猛,韩复榘十几万大军尚不能敌,王铭章的川军和地方警备队不过五千人,装备低劣,与数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对垒简直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一旦失陷,必招日军报复。今明智之举,倒不如手举白旗,箪食壶浆,赴邹县迎接日军入城,方为上策。”众人见史鹤亭等人连膏药旗都准备停当,遂即附和。
  “我看哪个敢降! ”声音虽低并有些颤抖嘶哑,但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众人循声望去,见高熙喆拄着拐棍,在儿子高延柳搀扶下已经来到门口,顿时鸦雀无声。八十五岁高龄的高熙喆义愤填膺,一进门便大声骂道:“毫无廉耻的畜生!你们请我来,原以为商讨御敌之策,万没想到你们却讨论如何欢迎敌人入城!东洋强盗昨天占我东北,今天据我华北和山东,明天欲亡我中国,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中华子孙与日寇有不共戴天之仇。国难当头,凡有血性男儿,应怀杀身成仁之志,有我无敌之决心,奔赴前线,杀敌报国。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毁家纾难。哪里有迎日、降日的道理!我滕县有你们这些不孝子孙,耻辱啊!耻辱啊! ”骂罢,拔头而回。降日会遂一轰而散。
  高熙喆毁家纾难,尽其所有,将钱物捐献给抗日军民。因年事过高,在滕县县长周侗劝说下,由部属范义具和其长子高延柳连夜送到东山里避难。
  在东山里小北河村,高熙喆有感于自己耄耋龙钟,恨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遂悲愤写下明志词章,其中写道:“倨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断我肝肠。恨耄耋兮,难驰疆场;难驰疆场兮,唯留悲怆。天苍苍,野茫茫,何时才能返故乡。”公元1938年秋,一代圣贤高熙喆,因病与世长辞。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筒熙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