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46
颗粒名称: [清]李觯
分类号: K820
页数: 13
页码: 255-267
摘要: 李觯,字宗杨,号馥堂,懊道人,又号滕州萍大夫。上任乾隆三年十月,一辆马车急急行走在自山东淄博通往滕县的官道上。太阳西斜,秋风萧瑟。车内一个官人挑开布帘观看沿途秋景,苍凉天空下一派萧瑟。然后回头看了一眼家眷,对夫人说:“现今上面横征暴敛,下面胡作非为,真是民不聊生。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李觯

内容

李觯(公元1686年——公元1762年),字宗杨,号馥堂,懊道人,又号滕州萍大夫。江苏兴化人。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任滕县县令。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 之一 „上任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一辆马车急急行走在自山东淄博通往滕县的官道上。太阳西斜,秋风萧瑟。车内一个官人挑开布帘观看沿途秋景,苍凉天空下一派萧瑟。那收割完的土地上,衣衫褴褛的农人在寒风中捡拾柴草,路边站着两个孩子正瑟瑟发抖,农户门口一只公鸡行走觅食。这位官人不由长叹一声,道:“凉叶飘萧处士林,霜华不畏早寒候,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然后回头看了一眼家眷,对夫人说:“现今上面横征暴敛,下面胡作非为,真是民不聊生。淄博为官一年有余,也为百姓做了一些事,我心尚安。今去滕县上任,定要以民生为己任。”这位官人乃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鲜。他二十六岁中得举人,二十九岁被康熙皇帝召人宫,获得“南书房行走” 一职。不想士大夫之中诸多人嫉贤妒能,而这康熙皇帝偏偏不喜欢他为画的做派,真是叹煞这位才高八斗的一代画师。
  夫人看着有些苍老的李鲜说道:“世道如此,你今做了知县,说明乾隆皇帝还是很看重你的。听说滕县为大县,富贵显赫人物颇多,你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李鲜不听夫人说完挥挥手,哈哈笑道:“不要说了,我李鲜乃朝廷命官,讲求一个清正廉洁,你就放心是了。”说话间来到了滕县县衙。
  上任伊始,李鲜便发现上任县令留下很多积案,他悉心研究,发现诸多问题。告诉左右等人一定不能欺民,并说近期要下去走走,察看民情。
  审案这日,李鲜换了便服带着随从走在古滕街上,但见街道两侧商贩买卖兴隆,李鲜心头思忖:都说这滕县是商贾云集之地,果然不错。这时,一辆轿子吆喝着从他身边穿越过去,一个佩带刀剑的人居然撞了李鲜一下,还回头喝斥道:“你这老头,怎么不知道让路!”李鲜笑笑,不去理会。待那一行人走远,李鲜问身边的随从:“这轿里是何人?护轿的怎的如此蛮横?” 随从说:“老爷有所不知,这轿里的人乃是本县八大富人之首。这八大富人也被百姓背后称为‘八大恶人’,他们欺行霸市,联合起来盘剥百姓。”李觯沉思不语,蹓了几条街道,虽然街面繁华,但犄角旮旯多有乞丐和贫民。
  李鲜和随从从东街蹓到西街,已是傍晚时分。秋末冬初,街风有些寒冷,许多商户都收了摊子。李鲜便和清.瓷人随从进了一家小酒馆,吃完饭后,沿一条小巷走着。
  行走间,李鲜听到隔壁里面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驻足倾听,像是在推磨。李鲜决定进去看看,他举手敲门,里面没有回音,李鲜索性推门进来了。顿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摇曳的烛光下,一对男女光着白晃晃的身体在眼前晃动,他们是在推磨做豆腐。李鲜有些生气,这赤身裸体干活成何体统!李鲜认为有伤风化,转身走了。
  次日,李鲜派衙役将夜晚磨豆腐的一对男女带进了县衙。李鲜即刻升堂。再看这对男女二十多岁,穿着破旧的青衣青裤,面色清瘦。
  李鲜说:“知道本县带你们来为何事吗?”男的看看女的,女的看看男的,最后还是男的答道:“回老爷话,小人确实不知。”李鲜便把前日夜晚看见他们赤身裸体磨豆腐的事说了。那一对男女面面相觑,那女的羞红了脸,低下头来。
  李鲜说:“本县问你们的话,为何不答?”男女一直低头不语。李鲜重重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你们要从实招来,为何做出这种有辱民风的事情?如果再不说话,本县要用刑了。”男的抬起头来,嗫嚅着说:“这……这……实非小民的本意 ……”再看女的,她眼里流出了泪水,小声说:“小的买不起衣服。”李鲜说:“你们做豆腐生意,总会有钱赚的,怎的这样说?那你们现在身上穿的又是从哪里来的?”男的抬起头来,说:“老爷,实不相瞒,我们夫妻这身上衣服昨晚洗了,我们没有换洗的衣服。”“那你们挣的钱呢?女的泪流满面:“大人,我们夫妻俩是张家的雇工,我们日夜干活,可张家老爷给的工钱,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还有余钱置办衣服啊!”李鲜摇摇头,自语道:“这张富豪也太吝啬了。”随即吩咐两个下人到张富豪家买二斤面,不大工夫,下人买了回来。李鲜当众叫人称了斤两,发现足足少了半斤,李鲜非常生气立即带领衙役到了那个张富豪家,狠狠地罚了那富户一笔银子,然后送给了推磨人。
  没过两日,李鲜微服出访回来,让随从给夫人和儿女买了些水果,回到衙门让人称了斤两,发现居然短了不少。李鲜颇为生气,说道:“这奸商!实在可恨!”随从说:“老爷,这坏风气由来已久,世面上短斤少两几乎都是明着的。那些商贩都有八大恶人在后面撑腰,明知不够斤两,谁也不敢去理论。”李鲜心头颇为不快,便决心整治这种现象。
  这日,李鲜刚画完一幅《苍松劲草》,一随从便走了进来,说:“老爷,小的刚遇到一件不平的事,前来向您禀报。”李鲜放下杯子,说:“讲来听听。”“小的有一远房亲戚,老母生病,想吃点心,就在街东买了三斤回家,不料却发现少了足足一斤。他心下颇为不平,一气之下去找那人。谁知那人不承认便也罢了,硬说我那亲戚偷了他的点心,不由分说把他给打了。”真是岂有此理!李鲜立即派人前去捉拿那个商人。说话间一干衙役将那商人推推搡搡进了县衙大堂。李鲜端坐正中位置,惊堂木拍得震山响,手指商人:“你身为商人,本该公平买卖,你居然短斤少两,还不从实招来!”那李三也只刚听说新来了知县大人,还没曾谋面,想过去那些大人都曾受过自己的好处,这个新来的还没来得及打点,就遇到了这等事。他出门时,通知家人找人去县衙说情。李三看到所托的人已走进大堂,便嬉笑道:“大人有所不知,这是那刁民陷害我啊!老爷您初来乍到,不信你问问他。”李三指了指刚进大堂的人。
  李鲜见来人锦衣华贵,宽大的脸上一双小眼眯眯笑着。李鲜当即明白了事中缘由,不禁心中火起,便把那人撵了出去。那李三当下身子就软了下去。
  李鲜说:“李三,铁证如山,再不老实交待,本县决不饶你丨”那李三只好说了实话。
  李鲜即刻宣布对商人罚银三十两,又吩咐衙役跟随商人回家取来银两,全部交予那个穷人。李鲜随后便张贴告示:“凡买卖务必公平,如发现短斤少两,一律加倍处罚! ”一段时间里,市面好了许多,短斤少两的事就很少发生了。
  这一日,随从来报,说八大恶人让人传来话语,说新来的知县大人不懂规矩,上任已有时日,为何不去拜访他们?李鲜听罢哈哈大笑:“这等恶人,要我去拜访他们,天大的笑话!我李鲜向来以仁义之士为伍,随便他们说去吧。”话说当时,上下贪污成风,地方官吏与地主绅士相互勾结,剥削乡民。李鲜从二十九岁进入皇宫,什么达官贵人没有见过,什么样的小人没有接触过,而他作为康熙皇帝的画师,怎能趋炎附势?这日,李鲜刚刚断了一个强抢民女的案子,忽闻郡守来本县巡查。李鲜将郡守迎到衙内,把滕县的情况如实汇报。那郡守走时约李鲜到其下榻处再叙。次日李鲜因事没能前往,叫管事的前I,‘ Zaozhucuig Lis hi Renwuzhi◎枣庄历史人物志去说明情况,当晚管事的从郡守处回来说:“本县八大富绅都备了厚礼去见郡守,这可能对你不利,你还是备上厚礼亲自去一趟为好。”李鲜说:“随他们去吧,我李鲜那点俸禄仅够养家糊口,哪有东西送人?”过了几日,管事的又来说:“本县第二大富户张乡绅托小的给您带话,欲请您送几幅画给他。”李鲜微微一笑:“是吗?我的画是不送给这样的人的。” 管事说:“张乡绅可是听说您送了一些画给了一些教书先生。”李鲜说:“我的画送给仁义之士,他张乡绅这样的恶人不配!”管事的说:“老爷,那郡守也不送吗?”李鲜说:“郡守好银两,我的画他未必看得上,即使看得上,我也未必送他。”他接着说:“现在滕县乡民疾苦者甚多,我正为这事发愁呢。现在乡民收成不好,那些县城的富豪个个贪得无厌,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我正准备让他们拿出一些钱粮救助贫苦人呢。” 次日,李鲜即吩咐手下给本县乡绅送信,说本县邀请他们来衙门议事。手下领命而去,不久都回来了,说那些乡绅富贵没有一个愿意前来。李鲜听了沉吟片刻,一时心闷。
  不久,李鲜一在京好友给李鲜捎话,说他的上司在朝里说他不会融洽府县之间的关系,自恃会画几幅画,恃才傲物,连当地的名人志士都不放在眼里。李鲜听罢,骂道:“这郡守大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随之感叹:想我到滕县任职以来,鞠躬尽痒,忠心为民,哪一点没有忠于朝廷,如若都似贪官污吏,岂不是乱了朝觯?我李鲜虽不才,自认可以做一个清正廉洁的知县,让这帮混蛋胡说八道去吧。
  一日,衙门口一阵骚乱。八大恶人之一的高姓家丁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青年走了进来。
  李鲜升堂,问:“此人犯了何罪?”高姓的家丁说:“我家髙老爷只叫小的押他送来,小的不知道他犯了何罪。”李鲜明白了,这高家分明在找茬。
  李鲜嘴角微微一笑,大声喝道:“混账,不知道犯什么案叫我怎么审?来人,给我重打二十大板!”打完家丁,李鲜向坐在一旁的师爷说:“打狗就是给主人看的。我就是要教训教训那个狗屁高老爷。”李鲜转过头来问那青年:“你为什么被捆送到这里来?” 青年说,他路过高老爷家门口的水汪,怕湿了鞋,就脱下夹在胳肢窝里往前走,不知为什么,就被捆上押到这里来了。
  李鲜把青年放了。
  一日,微服出去查看民情的李鲜忽然接到衙役来报,说有一伙人击鼓后闯入公堂,大喊大叫,问县太爷何在。李鲜回到衙内问击鼓的人有何冤情,那几个说有人抢了他们店里的布匹并要县太爷马上派人去查,说要是三天查不出下落,他们将再来公堂。
  李鲜看到这伙人气焰如此嚣张,知道他们肯定是有来头。经询问,李鲜才知道这伙人都是八大恶人手下的。李鲜随即派衙役前去了解情况,回来的衙役禀报说根本没有他们说的那回事。李鲜颇为气愤,当即吩咐下去,跟踪这几个人的行踪。
  不日,有衙役来报,说在城西有一群人结伙闹事,哄抢一女子柿子,并调戏该女子。李鲜当即派人把他们全都给抓到县衙。这几个人来到公堂之上,个个趾高气扬。
  李鲜这心头之火顿时就上来了,大声斥道:“你们这些泼皮,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哄抢他人财物,且调戏民女,拉出去重打一百二十大板!”几个泼皮喊到:“县太爷,我们都是奉了我们老爷之命查看街市不法商贩的,您怎的要打我们?”李鲜怒不可遏地说:“你们上次私闯公堂,目无法纪,这次又寻衅滋事,让我这个父母官怎有颜面去见百姓,给我重打!” 打完之后,李鲜对这伙人说:“回去告诉你们老爷,如果再敢目无本县,惹事生非,扰乱本县秩序,本县绝不留情,滚吧! ” 李鲜刚正不阿、坦率外露的性格可见一斑。这次痛打八大恶人的手下,着实让李鲜出了一口恶气,而那八大恶人见李鲜果真打了他们的手下,一时不得不收敛了许多。
  李鲜用了半年时间,把上任留下的案件全部处理完,深得百姓的拥戴,八大恶人却对李鲜恨之入骨。
  作画李鲜一心报效朝廷,为民除恶,赢得了民心,但却没有得到官场上的认可。眼前苍茫的世道,使他觉得心里悲凉。他回到书房,铺开宣纸画了一幅《萱草》,题诗曰:“自埘萱草小院东,潜消怨雨与愁风,尔能使我无忧忘,愿许枝头补几丛。”李鲜心头有些不快,掷了笔走出门外散心。此后,李鲜经常走出衙门私访,与百姓交朋友。好多人都知道这位县太爷画的一手好画,大家争相向他索要。李觯把求画的人一一记住,回到家中作好,再送给他们。
  一天夜里,随从来报,说有一青年求见李鲜,李鲜在自己的书房内接见了他。李鲜认得此人,他曾因为被人陷害入了牢狱,是李鲜秉公断案,还了他一个清白。
  这位青年说,他一个要好的兄弟在高富豪家做家丁,亲眼见八大恶人一天晚上在高家聚会,罗列了李鲜的罪状,还写了奏章,第二天就派人送到了郡守的手里。
  李鲜送走青年,颇有些悲愤。不几日,上头传来话,说有人状告他滥用私刑,将一个无辜的市民打成残废。李鲜知道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也不去理会。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李鲜接到罢官的指令。滕县整条大街围满了为李鲜送行的百姓,他们一个个泪流满面。
  李鲜被罢官后,往返于滕县、历下,在万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吟诗作画。因李鲜的情绪起伏很大,题画诗中有时“喜上眉梢”大开笑口,有时又“听雨听风听不得,道人何苦画芭蕉”。真是在位重儒,去位重道。
  是年,李鲜仍然刻苦作画,在他画的《喜上眉梢》的题跋中写道:“滕阳解组,寓居历山四百余日矣……禁庭侍直,不画喜鹊,性爱梅花,心恶时流庸俗……老夫当退避三舍矣。”不久李鲜又画《竹石》,用笔挥洒自如,泼墨酣畅淋濟,主题鲜明,通过毛竹从盘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形象,透露出遭贬后身处逆境不妥协,拼搏向上的坚强意志。
  李鲜陷进失意的情绪之中,常常不能自我解脱。他不像郑板桥那样认为“吃亏是福”,也做不到“难得糊涂”。他曾在一幅 《白芍药图》上题道:“若是春风吹不到,便如国士有谁怜? ”他把自己所以被排除在幸运的圈子以外归于偶然。李觯针对一些人的非议说:“薄宦归来白发新,人言作画少精神。岂知笔底纵横甚,一片秋光万古春。”他以自己的个性色彩充斥于丹青水墨之间,且达于极致。
  李鲜笔底纵横,首先表现在题材上。他不仅画兰、画竹、画牡丹、画凤凰这一类文人常画的花鸟,他还作葱、姜、瓜、茄、山芋、拳莽、芋头、茭白、松鼠、蛤蟆、蚕桑一类充满生活气息的画。
  传说一次,李鲜出访,当地的县令请李鲜在船上作画,李鲜画了两只虾。那县令原以为会画大幅,必有浓墨重彩,现在只见两只小虾,十分不悦。李鲜见状,取过画来说:“既然大人不喜欢小虾,那就放生去吧。”他把画一抖,那两只奸先后跳进水里去了,县官大惊,连忙央求李鲜再画,李鲜推说酒醉,不再动笔了。
  李鲜笔底纵横,还表现在用笔上。他把阔笔放纵与细笔勾勒结合起来,画面显得淋漓酣畅,清新动人,表现了一种以个性抒发为特色的画风。他特别善于用水,他的许多作品,经若干年后展现,往往依然显得花叶滋润,墨彩欲滴,充分显示了他的用水功夫。他自己对于用水的认识,反映了他对艺术见解的新颖。
  李鲜笔底的纵横气势,最鲜明的莫过于他的题画了。晚年的题句大有由绚烂归于平淡之势,明白如话,韵味深长。有的如行云流水,像在《秋虫图》上题的:“黄叶复黄叶,山边与水边。老夫无一事,骑马看秋天。”还有的题画,画中动物简直呼之欲出。像《鸳鸯图》上的:“鸳鸯为我看他画,依恋池塘不肯飞。”他的题款位置不拘一格,或右起,或左起,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于青云之上,或于兰草之间。书也是画,画也是书,浑然一体,显示了中国画特有的风韵。
  “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李觯,在年近六十时 (公元1743年),辞别了滕县的父老乡亲,前去范县告别了上任不久的密友郑板桥,携带夫人儿女,两袖清风,回到了他的故乡——江苏兴化,直至终老。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