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克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44
颗粒名称: [清]李克敬
分类号: K820
页数: 13
页码: 219-231
摘要: 李克敬,字子凝,号小东,峄县人。一生与诗文相伴,数十年笔耕不止,在文学、史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建树颇多。50岁中进士,官拜编修。公元H27年病逝于京城。[清]李克敬公元1659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山东峄县。这是李冲第三个儿子,就是后来康熙南巡钦定的头牌诗人李克敬。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李克敬

内容

李克敬(公元1659年——公元1727年),字子凝,号小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一生与诗文相伴,数十年笔耕不止,在文学、史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建树颇多。50岁中进士,官拜编修。公元H27年病逝于京城。
  [清]李克敬公元1659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山东峄县。教书先生李冲急急忙忙走出学堂,他还没进院门,堂屋里就传来婴儿的哭声,像一把嘹亮的小号,吹得李冲脸上笑开了花。“恭喜呀,恭喜!又是一个小子。”街坊四邻们都已哈着热气前来道喜,这时李冲一脸的憨笑。这是李冲第三个儿子,就是后来康熙南巡钦定的头牌诗人李克敬。
  少年志存高远“李实斋,李实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贾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于是有此戏言,他们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数代以教书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畴、李九叙、李九经也都是贡生。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以设馆教书为生,日子过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东峄县,饱受战火创伤,田园荒芜,户籍削减,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在战乱时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乡。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李冲为了遵照读书的祖训,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自己的六个孩子读书。他白天打柴种地,晚上教孩子们读书,生活十分艰辛。成名后的李克敬在回忆少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为之落泪。“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在六个孩子当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贫苦,所以他读书格外地刻苦。《峄县志》记载,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县令周祚增上任后,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峄县境内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在县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两排,整个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县衙竟毫无惧色,虽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净利索。周县令拿起经书问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诵如流,一字不差;问及天文地理历史,他也无一不晓。举人出身的周柞增暗想,莫非他是一个神童呀!我得再考考他。于是大笔一挥,“乡愁”两字出现在大白纸上,“以此为题作首诗如何? ”众人一看傻眼了,从来没有走出过峄县的李克敬懂得什么乡愁呀?岂不知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年轻的时候长期流离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早已通过言谈,不知不觉地让孩子们产生了对家乡的特殊感受。片刻,克敬缓缓地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制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许久,掌声突然从县令手中响起,随即整个大堂掌声齐鸣。那一年,克敬年仅十四岁。
  一时间,峄县的文人骚客纷纷与他交往,求文问字者络绎不绝。少年李克敬在一片赞誉声中,颇有些春风得意。他立下远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做天地有用之人”,并且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学,“二十余年可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当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李克敬在他的诗中更是多处表露:“少小足奇志,拟意自豪狂” “萧然布衣士,一朝动帝王”“谈笑麾万军,风流差葛羊。成功拂袖归,钟鼎轻毫芒”“抱膝坐待大风来,破浪长鸣动天地'踌躇满志的李克敬对仕途前程颇具信心。他常常用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李贺的诗“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和“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来激励自己争取功名。然而,人生的征程,往往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克敬绝没能想到的是,为了登人仕途,他等待的时间竟比李贺的一生还长十三年。
  蹉跎科举卅年学而优则仕。为了考取功名,李克敬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圣贤书,什么经史子集、百家言论等等,无不反复涉猎。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克敬不停地撰写文章,已经写下了厚厚的二十多本文论,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了。他以为凭借满腹经纶,考个举人不过是探囊取物而已。但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克敬自己也记不清去了多少次,而每次都名落孙山。人生的黄金时间都耗费在峄县到济南的途中。李克敬慢慢心灰意冷,心如枯兰。他在诗文里多次流露出自己的这般心迹:“讵意今半世,坎坷困名场。”“血力尽于此,著作等身长;一字无所用,按剑盼夜光。” “所期一未就,忍令中途荒。” “少壮不为贫贱留,富贵那因忧患得。已是蹉跎过盛年,忍把愁鞭逐去日。”李克敬常常把酒问天,纵有如此万般的苦涩,又能与何人诉说呢?“心似寒灰吹未起,裘添弱线绽难缝。”科举失败,又为衣食所困,李克敬只好子从父业,当了一个教书先生。他先在峄县家乡设馆教学,以后又相继在临沂、徐州、曲阜、济宁等地教书。由于克敬博学多识,又十余次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深知学子的心境,因此授课能够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又多种多样,同样一个问题,他可以博古论今、多角度去论证说明,而且“教人善于奖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其中不少人博取了功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几十年的教书生涯,李克敬桃李满天下。
  当时久负盛名的“曲阜三颜”的颜氏三兄弟的老大颜光敎,被朝廷任命为浙江学政。他准备离京到浙江赴任的时候,感觉身边少了一位精通文墨的幕僚。幕僚,也称为师爷,随身跟随一名师爷,这是当时官场上的惯例。选好了一名出色的师爷,就等于官位坐稳了一大半。颜光敎在京城考察了许多人选,都不能称心如意,不是学识不够,就是能力太差,年纪太老或太少的又都不适合做师爷。于是他回到家乡,三个兄弟聚在一起筹划未来的行程。老三颜光敏一拍脑袋,说:“别找来找去的了,我们不是有一个最佳人选吗? ”光敎连忙问:“是谁呀?”光敏说:“李克敬呀!”老二光猷略加沉思道:“好!李克敬在我们曲阜执教时,我听过他的课,此人学富五车,才思敏捷,博学而不迂腐,且正值中年,可担此任。”于是置办厚重的聘礼,派专人到峄县请李克敬。
  半个月以后,克敬跟随颜光敦来到浙江。学政是负责一省文教的行政长官,一般由翰林官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任期三年,主要是按期到所属各府、各厅视察岁、科两试,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到了浙江,由于颜光教体弱多病,再加上水土不服,只好把阅卷、选拔人才等一应事务委托李克敬打理。因为克敬深受科举之苦,所以他能够体会学子们的艰辛,更知道科举制度的弊端,因此他选拔人才往往突破了一些章法的限制,注意选贤任能,把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提拔上来,为朝廷所用,“代衡文幕中,所赏拔皆一时名士”。为悦己者容,为知己者死,是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所以这些人才一旦发挥了作用,就会反过来报恩于克敬的栽培,同时也赞誉颜光敎慧眼识珠。面对广泛的盛赞,颜光敦对李克敬器重有加,称赞克敬是“山东第一人”,于是李克敬声名鹊起。
  康熙钦定第一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经台儿庄河段。这时的李克敬早已过不惑之年,依然功未成、名未就,过着飘泊不定、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在自己的诗中写到: “容颜不得长如玉,须鬓不得长如漆。人生转眼成衰颓,思此真堪三叹息。” “肃肃众星列,天宇何森静。徒倚独树边,霜月照孤影。魂寒意气微,吟苦齿牙冷。我堕之途艰,谁持千寻绠? ”“金阙既无分,玉京应相望。丹铅遮眼暗,寒饿催心忙。”其消沉低落的情绪溢于言表。正如克敬自己所言:“目光渐昏于旧,白须潜在,拔去益蕃,而郎当场屋,一第未获,菜佣牧竖,恣意短长。恐此事竟无公道,终不可得。”谁会想到克敬在愁绪困扰之际,幸运之神已悄然而来。
  李克敬当时在滕县讲学,听到康熙南巡的消息,他兴奋不抑,敏感地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缘来了。于是他收拾行囊,连夜奔往家乡,一路上,李克敬浮想联翩,怎么才能接近皇上呢?找人举荐,又没有知己的要人;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自己又没那么大的能耐;跪驾喊冤说卅年科举未果,比自己年纪大的考友又多的是。走到木石地界,克敬突然灵机一动,要想引起皇上的注意,既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要投其所好呀!李克敬终于理清了思路。康熙帝一向喜爱舞文弄墨,自己何不写篇拿手的文章,把马屁拍得恰到好处,让皇帝看了高兴,岂不就万事大吉了。但康熙的马屁可也不好拍啊,皇帝身边早已有一大堆马屁精呀!李克敬想到:“皇帝御极之四十有六年,仁化醇醇,浓恩沦決。皇帝盛德大业,佚前蔽后,自有天地以来莫与伦比,而曾无雅颂播之乐歌。”我何不宣扬康熙的圣德,追配雅颂,呈献给皇上呢?想法已定,克敬便文思泉涌。天拂晓的时候,李克敬走到了峄县城,《雅颂八章》也已成熟在胸:“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伕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
  穆穆我皇,其道配天,蔼蔼如云,淼淼如渊。兆民游之,春草露鲜,洋洋泄泄,不能言其然。又能言其然,何以颂我皇?不识不知,与度载相忘。穷天亘地,外周八荒,莫不乐输将,莫不享来王。
  向或有不,庭螳拟其斧,帝用亲征,士如軀虎。雷霆震惊,游呢摧泣,不诛而服,于铄神武。
  圣恩湛慮,斯醴斯辕,念我兆人,如在肌肤。饥賜之脯,贫猛之租,穷檐载舞,深宫犹吁。恐有弗见闻,时巡于迈,世维雍矣,圣心弗懈,载察吏治,载省民瘵,四国垌祈,愿六龙蚤届。
  道成治平,海宇宴宁,垂拱受之,天载无声。于以赓咸英,于以续六经,于以禅云亭,以祚我皇清。
  于穆顾喜,谓有肖子,用锡繁社,下闻民言。祝吾皇亿秭,自我民听视,惟万年万世,与天无止。
  皇矣圣帝,亘古一君,治佚顼喾,德迈华勋。欢祝雷动,齐寿苍旻,亿万斯年,沐我皇仁。”回到家中,就急忙研墨运笔,用在浙江习得的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的书体,把路上酝酿好的诗章工工整整地写了出来,然后倒头便睡。傍晚时分,有人从台儿庄赶回来,说康熙皇帝已经来了,于是李克敬伙同几个文友,又连夜赶往台儿庄。
  李克敬也是该当好运到了。皇上本来只是路过台儿庄的,船到万年闸口,康熙惊奇江北的台儿庄竟然与江南水乡无异,于是打算住上一日,克敬这才有了呈献诗章的机会。更为巧合的是,康熙晚上吃完台儿庄的名吃孙家狗肉,经一夜滋补,第二天精神倍增,于是中午来了雅兴,要公开预览沿途文人骚客呈献的诗文。
  当克敬看到康熙观看诗文的方法时,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皇上沿途竟收到了七百多人的诗词赋一、二千篇,康熙命官差每人打开一篇沿运河边站着,足足有两里路长。只见康熙帝策马扬鞭,走马观文,康熙手持宝剑,一路上打出了三七二十一朵剑花,剑花在阳光下璀璨夺目,这就是康熙剑花指点出的二十一名才子的佳作。这阵势让李克敬惊心动魄,永生难忘。用他当时的记载,围观百姓们是“奔走企望,如景星庆云,争先快睹”。当时百姓把康熙大帝的眼力,传得神乎其神,说康熙是开天目的人,每一个字都不能瞒过康熙的眼睛。今天皇上是当众演示他非凡的天眼识金啊!其实,康熙根本没有看清楚每篇诗文的内容,康熙的走马观文,意在书法。康熙在历代的皇帝之中,对书法的鉴赏能力还是比较高的。李克敬在浙江杭州曾用心临摹体会褚遂良的书法三年,深得褚氏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真传。恰巧康熙也曾经观摩过褚遂良书法的真迹,还赞叹“古雅绝俗,痩硬有余”呢!所以克敬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呀!要不是李克敬认真习得褚氏书法精髓,雅颂写得再好,在康熙的马蹄下也是枉然啊!两个时辰过后,贴出皇榜。李克敬的《雅颂八章》因为盛赞康熙帝德及四海,爱民如子,功盖尧舜,丰功伟绩,古今无双,拍得龙颜大悦,被“钦定第一”。由于得到皇帝的青睐,李克敬身价陡然大增。第二年,恰逢山东乡试,由于皇上的御光罩着,李克敬赴济南应试,力拔头筹,举为经魁。七年后,五十六岁的李克敬赴京赶考,会试、殿试又连传捷报,高中二甲第九名,馆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康熙南巡时早已知道李克敬其人,及馆选之日,仍然没有忘记他,就召克敬进殿,与之交谈。于是李克敬更是“初入翰林,名声大振”。仕途起伏不惊李克敬奉命#入翰林院,得以饱览大量珍稀版本的书籍资料,使得他眼界大开。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他在翰林院的名气如日中天。但是,李克敬受到康熙青睐的同时,也无端遭到了同僚的嫉恨,尤其是他的上司,唯恐功高盖主,就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恶意中伤。克敬精通经学,对四书五经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对程朱理学也有不同的观点。于是上司抓住这一把柄,上奏朝廷,弹劾李克敬“毁镑程朱”,要求朝廷严惩。康熙闻之,出于对克敬的赏识,并没有对他降罪,只是进行了申饬。克敬开始意识到了官场的险恶,他发现即使作为皇帝,为了平衡朝臣关系,有时也不得不做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于是克敬分析,皇上已经有意保护自己一次了,如果别人再恶意地参自己,不能保证皇帝每次都会照顾自己呀。与其坐等身败名裂,不如及早激流勇退,规避官场的风险和矛盾。
  于是李克敬上书朝廷,借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康熙五十六年,克敬回到峄县的时候,全国各地正奉旨修撰地方志,峄县县令杨仁迪苦于资料匮乏,无人胜此大任。《峄县志》本来创于贾三近之手,中间虽增辑过两次,但也已经间隔三十余年了,需要进行大修。山东各县修志工作均进展顺利,惟有峄县迟迟未动,省府的催文早已把杨县令督促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得知李克敬返乡的消息,杨县令心中大喜。克敬是当朝文史大家,如果他出手修志,是最佳人选呀!但县令又怕李克敬不肯接手,便早早地在城外等候克敬回乡。见面客套之后,杨县令便说出心中的修志难事,不料克敬慷然应允,说修志是造福后世的好事岂能拒绝呀!原来克敬路过兖州府的时候,府台大人也曾托付他此事。杨县令喜出望外,提出可以为李克敬修县志提供所有的方便。回到家中,李克敬便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修志工作。“新者增之,讹者正之,阙者稍补之,芜者芟之,疑者姑听之。”他增修的《峄县志》有其突出的特色,除了对峄县天文地理、人口户籍、田赋、财税详尽记述外,克敬修志还侧重于对地事、人物的考证,比如汉丞相匡衡的故乡,就由克敬首次考证出不在邹县而在峄县。在增修完《峄县志》之后,克敬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学术研究上。他归乡不久,他的母亲因病去世,按照当时的礼法,他在家乡守制三年,以尽孝道。直到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才被朝廷再度召人京城。
  李克敬再次人京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负责编撰国史。第二年春天,康熙帝在宫廷摆设“千叟宴”,京师官员凡年满六十岁的均有幸参加了这一千载难逢的盛会,李克敬也名列其中。不久克敬又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大清一统志》编纂工作,因成绩突出,蒙受了“世宗宪皇帝颁赐稠叠”。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李克敬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享年六十九岁。“天子知之留玉堂,两朝报国惟文章。”这是李克敬的墓志铭中的两句。克敬生平著述丰富,“诗、古文集自成一家”。创作诗歌千余首,涉及题材广泛,克敬的诗歌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故乡的眷恋,“孙儿学织锦机上,肠枯泪尽望牵牛”“卷地朔风若矛戟,刺面冰须裂肌革”。晚年的李克敬面对冷酷的现实,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茫茫宦海渡难寻”“心似寒灰吹未起”“发去常嫌剩此头,廿年引颈望吴钩”。他真正向往的是“临风一杯酒,对水一曲琴” “隔村寻邻友,佳时集兄弟”的田园生活。学识的渊博加上丰富的经历,克敬的创作日趋娴熟,他的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在客居浙江期间,创作的大量诗文在克敬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渴骥思腾涧,饥鹰欲解涤。行将乘雾雨,坐看致云霄。” “寂寥情况更无如,忽接良朋千里书。佳句浇愁同好雨,清言咀味似春蔬。” “孤舟夜泊深浦宿,江月娟娟眠不熟。灶沸微茫杂语声,荒鸡如梦三更哭。”“人生知己乐如此,岂必仲升万里侯。”好多名句都流传后世经久不衰。克敬一生还撰写了许多论著,像《经解》、《论语为》、《四书言》、《小哀书》、《大哀书》、《浙行漫录》、《谐喻》、《若为吟》、《东南雅言》等等,此外还有文集若干卷。才高学博的李克敬,在诗歌、书法、文史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克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