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李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39
颗粒名称: [元]李元
分类号: K820
页数: 17
页码: 129-145
摘要: 李元,出身于金末官宦世家,祖籍曲車,后迁至滕县。元时曾俾掌御医、上都判事官、奉训大夫、嘉议大夫。奉元世祖忽必烈命,随北平王那木罕西征,为军机参军。他的祖父李玉以学问见长,本来指望儿子李浩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李浩却痴迷于医术,李玉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儿李元身上。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李元

内容

李元,出身于金末官宦世家,祖籍曲車,后迁至滕县。元时曾俾掌御医、上都判事官、奉训大夫、嘉议大夫。奉元世祖忽必烈命,随北平王那木罕西征,为军机参军。两代名医李元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籍曲阜,金末迁往滕县。他的祖父李玉以学问见长,本来指望儿子李浩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谁知李浩却痴迷于医术,李玉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儿李元身上。没想到李元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对医学倾心有加。
  李元的父亲李浩是远近闻名的再世华佗,年过花甲还坚持天天出诊,每天前来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信赖李浩的医术,更敬重他髙尚的医德。
  当时由于连年战乱,瘟疫肆行,病人伤员很多,李浩常不分昼夜地为人看病。有的病人不远数百里,慕名前来求医。
  李浩还以治疗怪病见长。
  一天,李浩刚打开门,就拥进一群看病的人。
  李浩诊治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白脸衙役,那衙役眉头紧蹙,一脸忧郁。
  过了小半晌,那白脸衙役从问诊室慢慢地走了出来,像是在琢磨什么。同来的衙役七嘴八舌问道:“怎么样,神医怎么说?开药了吗?……”那人怔怔地望着围着自己的众人,突然“呵呵”大笑起来。众人被他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人生气地说:“什么神医!连我是男是女都分不清,还看什么病!”众人连忙问道:“怎么了?”了? ”那人愤愤地说:“ ‘神医’问过我病李浩听到笑声从屋内走了出来,问:“怎么样,病好了?” “什么好了? ”众人一头雾水。
  李浩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刚才在屋里看得清清楚楚,他会元-罐情,连脉都不切,就说我有身孕了,你说可气不可气!”话音刚落,引得众人哄然大笑。
  笑也会生气了嘛!”众人这才醒悟过来。可不,他的病不就是不会哭不会笑嘛! 白脸衙役也醒悟过来,不禁恶气全消。他一躬到底,深深地作了个揖,叹道:“真是神医啊!”李浩不但给人治病,还把自己的医术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广平肥乡人窦汉卿深得李浩真传,以针灸技术高超而闻名于世,后来做了元太子的太傅、翰林侍讲学士。窦汉卿极力向元世祖推荐李浩为宫廷御医,李浩因年迈不能到宫中就职,就推荐儿子李元替他进宫做了御医。元世祖感其医德高尚,遂下诏赏赐李浩终生衣食朝俸。李浩还结合行医实践,撰写了《素问钩弦》和《仲景或问》两部医学专著,流芳后世。
  元世祖忽必烈在万安阁召见了李元。席间对答中,元世祖发现这个年轻后生相貌端正,纯朴沉稳,医理深厚,知识渊博。元世祖大为高兴,遂赐李元白金五百两,除让其继续担任御药局侍中外,还加封为断事官。
  西征平叛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元,史称元世祖。其时,元政权并不稳定,蒙古宗王的反抗势力一直没有停止。窝阔台后王海都、察合台后王笃哇联络了蒙古亲王,在西北发生叛乱。元世祖的兄弟后王乃颜等也在海都呼应,从东北起兵。一时间元政权外患重重,元世祖曾数次派重兵平叛。元初年,元世祖再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率军西征。
  元世祖非常疼爱北平王。他知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风霜,既然是马背上的王,就要到草原沙漠里走上一趟,不得已才派北平王西征,但又放心不下,就派御医李元跟随他,既让李元做北平王的随行医生,又要李元做军机参军。临行前,元世祖对北平王再三嘱咐,李元颇有见识,堪当大任,遇事多听李元的意见。
  就这样,李元跟随北平王踏上了西征平叛的征程。
  北平王毕竟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一路的风沙,倒没觉得什么,可是李元从小生活的小城滕县,一年四季风和日丽,而这里却风沙蔽日,羊肉腥膻,马奶难咽。北平王以为李元会叫苦呢,没想到李元咬牙硬撑了下来。北平王这才相信了父亲的话,李元果然非同一般。经万里跋涉,西征人马终于来到了西域城。府衙的冷清让人心寒,守备士兵年老力衰,府库里空空如洗,士兵的粮饷已有几个月未发。李元感到情况危急,决定立即向北平王禀报。
  看到李元,北平王赶紧迎上前来,说:“李将军,你看我们兵无斗志,财无支撑,这平叛的事该怎么办呢?”“大王,以臣下之见,这还不算是最让人担忧的! ”李元回禀道。
  “噢?那你说最让人担忧的是什么?”“最让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深入了敌军腹地,一旦发生不测,想要求救都来不及。”李元面带忧色,继续禀道:“再说叛乱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手里的兵马有限,若是叛军真的来了,您贵为皇子,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还是请大王多在府内预备些精兵,以防万一。”北平王认为李元这是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的安全着想,很受感动。
  此后,北平王把李元视作心腹。
  北平王的夫人看到李元非常忠心,又见他谈吐儒雅斯文,就多了几分好感。听说他尚未娶亲,想到自己待在闺中的妹妹正好与他年龄相当,如果许配给他,一来为北平王笼络了人心,二来为妹妹找到一个如意夫君,岂不是两全齐美的好事。北平王也正考虑这件事,一听夫人提起,大为高兴,马上派人召来李元。北平王道:“李将军,你跟随本王出征,为本王排忧解难,难为你了。你事事想着本王,本王也应该为你着想,我听说将军至今尚未婚配,不知将军如何看待婚姻大事? ”李元回道:“西域未定,对婚姻大事臣未曾考虑。”北平王道:“本王意欲成就将军婚姻大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李元回道:“自随大王出征以来,臣未建寸功,婚姻之事,岂敢烦劳大王,但听从大王安排。”北平王就把与夫人的商议告诉了李元,李元听后,当即拜谢北平王。于是,李元和北平王的妻妹喜结连理,从此,李元与北平王又多了一层姻亲关系。
  接着,北平王又把筹措边关士兵粮饷的任务交给李元去办。
  守城官兵食不饱腹,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抢掠百姓的财物和粮食,造成百姓与官府积怨甚深。如何解决官兵的吃饭问题,保障边关百姓的财产安全,是李元日夜苦虑的头等大事。李元曾想以免除一年赋税的办法让当地的富户上交粮食,因为之前的官府失信而作罢。最后,李元终于想出了一个筹措粮饷的好办法。
  他吩咐侍卫道:“去给这些富户家送去我的请柬,就说我李元要设宴请客,请他们务必参加。告诉他们我会在大门口迎接他们。”当地的富户都接到了李元的请柬,他们感到很惊讶,不知道李元李大人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但都按时赴宴。李元看到来宾落座已毕,便发话道:“承蒙诸位不弃,前来赴宴,我李某感激不尽,我先敬大家一杯!”这些人大多是些酋长和地方上的头面人物,看到李元一饮而尽,自然也不敢怠慢,纷纷举杯畅饮。酒过三巡,李元说:“诸位,有句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李元把诸位当成兄长、朋友,也请诸位一样对待我。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命财产,保卫好我们的西域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把这边关守好,也算是我们对家人和后代的一个交待。”“大人请放心,我们愿随李大人一道,保卫边关的安宁。”“李大人爱民如子,我们当全力拥护李大人守边。”大家七嘴八舌。“诸位,听我说! ”李元伸出手,示意他还有话说,他说:“我李元向大家保证,也请诸位相信我,今后我决不允许官兵骚扰百姓,如果有,我李元一定按军法处置。”李元回头对侍卫道,“传令下去,再有骚扰百姓、滋生事端者,定斩不饶!”侍卫得令出去传达。
  这时,领头的酋长站起身来躬身施礼:“大人如此体恤百姓疾苦,我等感激不尽。需要我们出钱出力,大人尽管吩咐便是。” 李元就把官兵缺少粮饷的事说了,并且许诺可以用赋税来抵充。那个酋长对李元说:“李大人,我们本来是商量好的,如果官兵硬要逼我们交粮,我们就拼了,反正怎样都得一死。但是看将军对我们如此有礼,把我们当作兄弟朋友,我们也是讲道理的人,我们将会竭尽全力,帮大人筹备粮草。”李元喜出望外,让侍卫拿来大碗,亲自斟满,双手捧给这位酋长,诚恳地说:“我为大汗有这样好的子民感到骄傲!来,让我敬你一杯!”这些人果然是守信用之人,第二天,官府库房门口就挤满了交粮的人。 ,北平王知道李元不费一兵一卒就筹到了粮饷,心里暗暗地佩服。
  狼烟再起公元1276年,随从北平王那木罕西征的诸王昔里吉、明理扎木、玉木忽儿、脱黑帖木儿等发动叛乱。他们把北平王拘禁起来,李元也被羁押在随军的队伍里。
  烽烟再起,百里沃土遂成荒原。
  叛军气焰嚣张,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白骨蔽野,千里无炊烟。
  李元双臂被缚,夹在人群里。是夜,李元被缚在一家屋内廊柱上。夜深人静,李元从迷迷糊糊中猛然醒来,发现自己身边站了一个人,仔细一看,才知是叛军头领昔里吉。
  李元向昔里吉请求道:“大王,能松开我吗?我不会逃跑的。”昔里吉令人松开李元的绑绳,说:“你能跑得过本王的五十万大军吗?”李元想起这一路上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股义愤涌上心头,道:“大王,我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讲! ”昔里吉说。李元道:“李元自被羁押随军以来,所到之处,大王的军队烧杀抢掠,民愤极大。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古语‘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大王当真是不顾民意,任性所为,到头来只怕是没有好下场,请大王三思! ”昔里吉全神贯注地听着,眉头越皱越紧,好半晌,他对侍卫叽咕了一阵子,侍卫领命而去。李元粗通蒙语,听出昔里吉是在吩咐侍卫传令,部队不许再骚扰老百姓,违令者定斩不饶。
  昔里吉回转过身,说,“我知道你叫李元,是北平王的亲信,我不杀你,你投降吧!”李元笑了笑,说:“我不会投降的。”“你这个汉人!”昔里吉脸色难看起来,李元把眼一闭,“来吧!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看到李元宁死不屈的样子,昔里吉叽哩咕噜地冲侍卫说了几句,气冲冲地走了。两个侍卫冲上来架住李元的胳膊就往外拖。
  李元被架着拐了几个弯,到了一处院子里。侍卫打开房门,点上油灯。房内只有一张铺了毛毡的小床,几张板凳,三条腿的桌子上放着几个吃饭的大碗,风从破旧的窗户上钻了进来,狗耳朵一样耷拉着的窗户纸“哗哗”直响。
  “你只准呆在屋子里,哪里也不许去!”侍卫命令道。
  李元凄然一笑,西域人生地疏,到处兵荒马乱,房外又有士兵看守,他又能跑到哪里去呢?李元在这小屋里一呆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李元看着窗外树木由绿变黄,燕子成群往南飞走,心里悲苦不堪。他想远在滕县老家年迈的父母,想北平王那木罕,想北平王给自己娶的妻子。他挂念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是否一切都安好?这一天,门轻轻地开了,进来的是那个哑巴佣人。哑巴对他非常好,因为前些日子哑巴的老母亲感染了风寒,到处求医无效,奄奄一息,眼看性命不保,是李元开了几副药治好了他母亲的病,哑巴因此感激他。
  哑巴用手画了一个圈,摆了摆手,又指了指外面,再把手放在耳朵上听,放在眼睛上看。
  “你是说外面的太阳很好,问我还出不出去?”李元笑笑问。每天在院子里转半个时辰,这是昔里吉给他定的规矩。哑巴点点头,拉着李元跑到门外。原来那两个看守他的士兵不在,李元的眼睛一亮,哑巴快步跑到大门口,伸头看了看,又匆忙折回头,拉着李元就往屋里跑。一进屋,哑巴就脱下身上的衣服,一边脱一边“啊啊”地示意着要李元快逃跑。李元不明白什么意思,哑巴急了,比划了一只小鸟,张开翅膀。李元明白了,脱口而出,“逃? 回家?”哑巴使劲点了点头。
  “不行!不行!”李元连连摇头,“我要是逃了,你怎么办?”哑巴急了,上前一连推了他好几下,气咻咐地拍着自己的胸膛,冲李元伸出大拇指,意思是在夸李元人品好,要救他。他见李元还要坚持,就急了,埋头就要往墙上碰。李元心头一热,他明白哑巴是说,如果他再不走,他就碰死在他面前。李元上前紧紧拥住哑巴,忍不住落下泪来。他匆匆换了衣服,哑巴又往李元的怀里塞了两个饼,挥手让他快走。
  一路疾行,李元终于逃离了昔里吉叛军的魔掌,来到了阿赤潭城。
  舍身救主阿赤潭城九月天的阳光最为艳丽。
  一转眼李元在阿赤潭住了好几个月,这段时间,他在千方百计打听北平王的下落。
  李元在街上摆了个药摊。因为他医术好,药草的价钱又公道,找他看病的人渐渐多起来。他一边行医,一边打听北平王的下落。可巧他原先的部下王武、张强也流落到此。李元看到他们喜出望外,当下一传十,十传百,一拨一拨被冲散的部下都向这里汇集。身边有王武和张强等部下,李元的心放宽了许多,也叮嘱他们注意打听北平王的消息。
  不久,有消息传来,北平王还被拘禁在昔里吉营中。李元开始考虑怎么才能尽快把北平王营救出来。
  李元决定带领得力部下去昔里吉营救北平王。为了安全起见,李元乔装打扮,一副地道的牧人模样。他身后不远紧跟着几个小商贩、杂役打扮的人,这是李元精心挑选的几个武功高强的部下。
  羁押北平王的地方是个有着很多个小院子的大院子。还根据情报得知,北平王住的院子门口有一棵长着“眼睛”的胡杨树。果然,李元在第六个小院子门前发现了这棵树,可是门口站了两个凶悍的士兵,还有一队巡逻兵在巡逻。李元不知道院子里还有多少士兵,没敢下手。
  李元确认好院子的方位,带着人回到了住处。他又和部下商议营救方案,最后定下天黑营救,李元给大家分派好任务,让各自分头准备。
  到了半夜子时,他们悄悄地摸到关押北平王的院外。
  院门前亮着一盏左摇右晃的黄油纸灯笼。
  王武打出一块石子,灯笼应声而落。两个站岗的士兵警觉地看了看周围,见没动静才弯下腰,一个挡住风,一个点灯笼。李元一挥手,王武和张强马上冲过去,两个士兵吭都没吭一声就被撂倒了。李元马上让两个部下换上衣服,又站到门口。这时,一队巡逻的士兵来了,李元耐心地等他们过去了,这才率人闯进了院子。
  北平王住东间房,看守住西间房。李元命人冲进西间房,杀掉了正在熟睡的两名看守。王武用匕首轻轻拨开东间房的门闩,北平王听到动静问道:“谁?”李元按捺住心里的激动,压低嗓音说,“大王,我是李元!”“李将军? ”北平王不敢相信。
  借助微弱的灯光,李元见北平王僬悴了许多,难过地说: “大王,李元来迟,让你受苦了!”北平王也是两眼噙泪,双手把李元搀了起来,说:“李将军,我的好兄弟!”李元等人保护着北平王出了院门,王武前面探路,张强断后,出了城,骑上快马,一路往南狂奔而去。
  一直跑到了正午,他们又饥又渴。这时,恰好路旁有一家茅舍,李元说:“大王,我们休息一下吧!”北平王点点头。大家遂跳下马来。
  李元命人守在外面,自己带着王武、张强陪着北平王走进茅舍。茅舍里空无一人,李元正要和王武一起去找水和食物,突然迎面飞来一队坐骑,王武仔细望了望喊道:“不好,那是叛军海都的人!”回去通知北平王已经来不及了。李元急中生智,对王武说: “我在前面跑,你在后面大声喊着我的名字追来。”李元掉转马头就往岔道上奔去。
  海都王和他的手下听见李元在此,就追了上来,大约追了一个时辰,终于把李元捉到了。李元故意冲王武骂道,“你这个叛徒!”王武也不答话,跪到海都王面前说:“大王,小人正要捉了李元献给大王。”海都王大喜,说:“久闻李元医术髙明,又是北平王的髙参,不想今日被我抓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李元怒斥道。
  海都王的侍卫听到李元敢骂大王,把李元拉到一边就打。王武急忙跪在海都王面前说:“大王明察,这李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术高明,是个难得的人才,大王不如让他为大王所用。” 海都王同意了王武的意见,让李元随队给伤病员看病,但是派了人严加看守。
  上都重逢一路西行,风沙滚滚。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垂水川。人马一停下来,李元就下马坐在地上歇息,他感到疲乏至极,心如死灰。海都王又命人来说服李元归顺。
  李元长叹道:“天无二日,忠臣不侍二主。大汗待我恩重如山,北平王视我如同兄弟,我怎么能背叛他们呢?”来人劝道:“听说李将军双亲尚在,将军不如委屈一下,归顺了大王。这样还有希望回家尽孝呀!”李元苦笑道:“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我父母都是明理的人,我若是为一个‘孝’字而放弃了 ‘忠’,即使能够苟全性命,也会被他们唾弃,还不如死在这儿好呢。”来人百般劝说,李元誓死不降。来人无奈,只好回去报告海都王。
  海都王不死心,又屡次派人劝降,李元始终不答应归降。海都王因此很敬佩他的骨气。
  时间如白狗过隙,一转眼六年过去了,李元的两鬓也添了些许白发。
  公元1283年,海都王和笃哇王在一起喝酒,谈起了历代忠臣义士。海都王叹息着说:“我这儿也有一个呀。”笃哇王问:“是谁? ”海都王说:“李元。”海都王说:“李元虽是汉人,对大汗和北平王却非常忠诚! 这么多年我不知派了多少人劝他归顺,都没能让他改变心意。” 笃哇王点着头说:“那你打算怎么处置他呢?”“唉! ”海都王长叹一声,“我非常敬重李元的人品,所以一直不舍得杀他。再说他又是北平王的妻妹婿,如果杀了他,北平王也不会善罢甘休。”笃哇王说:“这么多年他都不肯归降,倒不如放了他算了,也不至于和大汗结怨太深。”“那,你可愿意替我释放他? ”海都王说。
  “行,就冲李元这个人,我去替你放了他! ”笃哇王说。第二天,笃哇王来到李元的住所,李元正在屋里读医书,看到笃哇王进来,不由一愣。笃哇王微笑着对李元说:“李将军,恭喜,你自由了。
  李元打了个躬道:“大王,别再拿李元开心了,李元在此已经六年,李元早不奢望有一天会从这里出去了。”“海都王敬重你的人品,让我来释放你,从今以后,你自由了。”说着,笃哇王解下佩剑说:“我也敬重将军的忠诚,将此宝剑赠送李将军,也算是表达我的敬重之情。”李元双手接过宝剑,心里顿时打翻了五味瓶,两行热泪不由得滚滚而下,躬身施礼:“谢谢大王。”骑上笃哇王赠送的快马,李元像出笼的小鸟,昼夜兼程,两天两夜赶到了马孥息水,正好碰见了开往这儿的大汗军队。李元认得领军的将领,便向他打听北平王的下落。那位将军说:“北平王刚刚回到上都。那次他被你冒死救出,但没有走脱,又被叛军捉去囚禁了六年。去年大汗派伯颜率大军攻打叛军,叛军大败,这才把北平王送还。”第二年夏天,李元终于到了上都。北平王与李元相见,相对而泣,出征时二人都血气方刚,正值壮年,如今却是两鬓斑白,年逾四十。北平王紧握着李元的手,互诉六年的辛酸。一日,世祖到上都巡视,听说李元被西域叛军释放,便召见李元。
  李元赶到行宫晋见元世祖。元世祖见李元发染银霜,心里也很难过,君臣不由得又是一阵唏嘘。先世祖详细询问了李元这几年的遭遇和西域叛军的情况,知道李元始终未曾臣服叛军,大为感动,对左右大臣说:“李元六年如一日,不贪图享乐,万里思归,尽忠尽孝,我们大元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忠臣呀! ”世祖遂赏李元黄金五千两,锦帛三千匹,又把自己心爱的貂裘大衣、帽子赐予李元,并封他为奉训大夫,以彰其忠。
  公元1291年,李元辅佐北平王于其封地。看到地方上官员冗挤,赋税沉重,百姓颇多怨言,李元建议北平王“斥奸邪、举废弛、去苛虐、汰冗员”。北平王接受李元的建议并付诸实施,不几年,所辖地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民间夸奖李元,说他:“敦厚明敏,善抚驭士民,临难有守,著恩信于塞,忠义为异域所服。”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