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刘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34
颗粒名称: [西晋]刘伶
分类号: K820
页数: 9
页码: 55-63
摘要: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一生放浪,不趋浊流,“竹林七贤”之一。据《峄县志》载,刘伶辞官归故里后,耐不住寂寞,与随从一同笃鹿车东来,“尝东游兰陕山水间”,因饮酒过量,醉死在峰北群山间,并埋葬在今日的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陈刘耀村头。一代高风野水边,伯伦贵冢尚依然。千秋谁为浇坟土,悔不当时葬酒泉。这是《峄县志》收录前人的一首古诗。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刘伶

内容

刘伶(约公元221年——公元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一生放浪,不趋浊流,“竹林七贤”之一。据《峄县志》载,刘伶辞官归故里后,耐不住寂寞,与随从一同笃鹿车东来,“尝东游兰陕山水间” (即鲁南地区),因饮酒过量,醉死在峰北群山间,并埋葬在今日的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陈刘耀村头。一代高风野水边,伯伦贵冢尚依然。
  千秋谁为浇坟土,悔不当时葬酒泉。
  这是《峄县志》收录前人的一首古诗。诗中所吟咏之人是晋建威参军刘伶,吟咏之地是在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刘耀村。据说刘耀村因刘伶而得名,此地与刘伶相关的遗迹很多,有村北的刘伶墓,村东的刘伶河,河岸边的土弍子,也叫刘伶台。刘伶台下的河水弯曲,水浑白类酒,相传为刘伶醉后洒酒之处,也为古峄县八大景之一。
  说起刘伶与酒的典故,有“刘伶纵酒”、“杜康造酒醉刘伶”、“鸡肋承拳”等。
  刘伶日日与酒为伴,恣意狂饮,本来瘦小的他,更是面黄肌瘦,骨细如柴。刘伶这等模样,可吓坏了他的夫人。刘夫人想着一连数日卧床不起的夫君,便赶忙找郎中给他医治。郎中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对夫人道:“刘参军并无大碍,只是酒喝得太多,伤了脾胃,只需停止饮酒,细心调养,几日后即可痊愈。只是从今以后这酒是万万不可再喝了。”听了这话,刘夫人才长出一口气。她送走郎中后便吩咐下人采购营养滋补佳品,同时严斥下人不许给刘伶酒喝,并将家中的酒和酒具全部藏了起来。为使丈夫尽快病愈,刘夫人还亲自下厨,煎炒烹煮,喂饭端水,细心服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调养,刘伶的身体渐渐好转。看着丈夫一日好似一日,刘夫人心里好不欢喜。她心想,就此帮丈夫把酒戒了,一家人好好过日子那该多好。谁知这刘伶好了伤疤忘了痛,才刚刚能从床上坐起便直嚷着下人拿酒。怎奈,有夫人严斥,谁也不敢给他酒喝。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苦苦求夫人。刘夫人听言勃然大怒,当着刘伶的面把酒泼掉,将酒碗砸碎,跪在地上哭着劝道:“你饮酒过度,已喝坏了身体,这不是养生之道。你即使不为我和这个家着想,就是为你自己也必须把酒戒掉。”看妻子那坚决的样子,刘伶心想软缠硬磨是不行了,只有来点刁的,便说道:“你说得很对,可是我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只有祷告鬼神立誓后,求得鬼神的相助,才能与酒绝缘。你准备祭神的酒肉吧。”夫人见刘伶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不能不信,便去准备。
  这天,刘夫人将酒肉摆上供桌,请刘伶发誓,谁知刘伶竟急跪案前,骤然变色,大声吼道:“天生刘伶,以酒量大而闻名于世,一次能喝十斗才能解除酒病。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之后,便进酒进肉,浑然而醉。
  刘伶不仅恣意痛饮,而且纵酒放诞,狂荡不羁。他常乘坐鹿车,携带酒坛,让侍从扛着铁锸跟随其后,并说:“我死在哪里,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刘伶纵酒放达,时常脱衣裸形在屋中。有人讥之,刘伶不以为然,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幅挥衣,诸君何为人我挥中? ”蔑视礼法,放浪形骸,由此可见一斑。
  也许由于刘伶好饮、善饮,且酒量极大缘故,人们便把因造酒而成仙的杜康与刘伶联系在了一起,演义出“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说的是刘伶游历到一座高山,正走得口渴,猛然见前方有一面酒旗掩映在树林之中,不时的还飘来缕缕酒香,便急步赶上前来,但见土地平旷处,溪水潺潺,垂柳依依,鸟儿相鸣,桃花盛开。竹桥旁立着七八间草屋。“好一处世外桃园地! ”刘伶心中叹道,如不是屋前竖着酒旗,他还真以为走进了仙境。来到门前,抬头看见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书:蚊龙两盏海底眠,横批四个大字“一醉三年”。刘伶看过这副对联,心里很不高兴。心想,我刘伶豪饮天下闻名,酒量之大,举世无双,就是天上的仙酒也不过能醉我三五个时辰,你竟敢夸下海口,说什么“一醉三年”,看我不把你的坛坛罐罐都喝干。
  刘伶带着气走进了酒坊。酒保上来给他斟了一杯酒,对刘伶说:“客官,您慢慢饮。”刘伶也不搭话,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将酒杯往桌上一扔道:“斟满! ”酒保劝他不能再喝了,刘伶哪里肯依,夺过酒壶自斟自饮。谁知,喝第二杯时还可以,这第三杯酒才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转,头发晕,眼发蓝。“头杯甜如蜜,二杯比蜜甜,三杯滋味道不出,只能起身把家还。”他这回可真是喝醉了,出了酒坊往家走去。一路上东摇西晃,口里还嘟嘟囔囔说着胡话。
  一回到家,刘伶就醉倒了。他交代妻子说:“我要是死了,就把我埋在酒池旁,上边埋上酒糟,把酒壶酒盅放在棺材里。”说完,他就死了。妻子大哭一场。想到他一生好酒,又死在酒上,因而就按照他的说法安葬了他。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一天,有个人到村里来找刘伶。刘伶的妻子开了门,问他有什么事情。来人道:“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钱呢,我是来要酒钱的。”刘伶的妻子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到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还来要酒钱,我还要找你要人呢!”来人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看看去。”他们来到埋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只见刘伶面色红润,穿戴整齐,像生前一样。那人上前拍了拍刘伶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 ”这一叫,刘伶竟然打了个哈欠,伸伸胳膊,睁开了眼睛,嘴里还喃喃地夸道:“好酒,好酒!”原来这位来人就是杜康,他是故意造酒坊来引刘伶醉的。从此以后“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就传开了。
  刘伶长得又小又瘦,可是却行侠仗义,而且很幽默诙谐。有一次刘伶喝过酒后,到街市上游荡。正走着,突然见繁忙的街市乱了起来,人们四处奔逃,向街旁的小巷躲避,口里还喊着:“老虎来了,快跑! ”刘伶纳闷,闹市里哪里会来老虎,便停住脚步去看,只见远远一个胖胖的大汉,敞着长满毛的胸脯,大踏步地在街面上走,还不时从小摊上拿起一些水果,边走边吃边扔。原来,这大汉是街上有名的泼皮,专在街上撒泼放刁,人不敢惹,故称 “老虎”。不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吓晕了头,本要躲闪却一头撞到了大汉的身上。大汉立即恼怒,一把拎起小孩,抬手要打。刘伶急忙上前拉住大汉的手臂把孩子救下。大汉瞪着刘伶,厉声叱问:“你是何人,胆敢多管闲事! ”刘伶答道:“小孩莽撞,你要打就打我吧。”那人捋起袖子便要打他。刘伶却和颜悦色地说:“你拳大如斗,身高如山,我这鸡肋似的瘦骨头不足承担你的尊拳,就是你一个小拇指,也已足够我匍匐在地了。”边说边作了几个滑稽的动作。也许是刘伶的瘦小不堪,确实不值大汉一击,也许是刘伶的幽默滑稽逗乐了大汉,那泼皮竟哈哈大笑,不理而去。这就是“鸡肋承拳”这个成语的来历。后来,人们就以此成语戏指身体瘦弱、不堪一击。
  刘伶放荡不羁,恣意痛饮。但若以此就把他当做只好饮酒、醉生梦死的酒徒,就错了。其实,他还是一个才子,是一位身处乱世,以酒避祸的智者。刘伶与晋代的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六位名士交谊甚厚,常常相携于竹林,酣歌畅谈,并称为 “竹林七贤”。他写的《酒德颂》,想象瑰丽,气魄宏大,自由旷达,文采飞扬。在《酒德颂》中他这样写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盒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捷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其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无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赢之与螟蛉。”文中刘伶自比“大人先生”,目空一切,把天地作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只是门窗,八荒只是庭路。他行无踪迹,居无室庐,只知饮酒,不理睬其他。有贵族公子、士大夫议论纷纷,他们怒目切齿,陈说礼法。但是“大人先生”仍然狂饮不止,乐在其中。酒醉以后,听不见雷霆之声,看不到泰山之形,感觉不到冬夏的冷暖,拋却赢和螟蛉般的贵族士大夫们了。
  这篇文章直抒胸臆,酣畅淋滴,是千古流传的辞赋名篇。
  明人贾三近在《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中对刘伶这样评价: “公(指刘伶)岂酒人哉?王室7tt沉,忠臣酒涕,广陵凋绝,义士兴嗟。公与时重有慨焉,盖托于酒而逃焉者也。公岂酒人哉。公于文翰未尝厝意然,即其对妇禁酒语,读之令人食喷饭,谐谑跌宕,即东方生(指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以幽默著称)且奴视之。至《酒德》一颂,气排山河,襟麾宇宙。漆园老吏(指庄子)且当北面。公固达人,非酒人也。当其驱车东游,穿林藉草,登高台,临清流,左携阮步兵(阮籍),右拉嵇中散(嵇康),挈盒提壶,操卮捧罌,吞吐烟霞,沉酣风月,掀髯长啸,云谷应声,宁知乾坤为何物,尘世之几时哉。玆固一代人豪也!”不是酒人,是达人、人豪。贾三近对刘伶的评价确实是比较深刻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内部尖锐的权利斗争演化成屠杀。司马氏上台后,大肆屠杀政治上异己的名士,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其政治态度惨遭杀戮。据史料记载,魏文帝时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开口,遂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刘伶酗酒、放浪、荒诞行为,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凶险的曲折反映,表现了当时文人的一种特殊心态。他们面对政治迫害,不得不借酒浇愁,以酒避祸,或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其中虽含有明哲保身、消极反抗的意味,但刘伶式的孤傲旷达,洁身自好,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不与宵小之徒同流合污,这种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令人肃然起敬。也许这就是刘伶故事被人们千古传颂的真正原因吧。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