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萧望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24
颗粒名称: [西汉]萧望之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383-395
摘要: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太子太傅。汉元帝时,遭排挤饮鸠自尽。十九岁的萧望之正伏案读书。事隔不久,萧望之忽然接到霍光的下使来传:“受长史丙吉推荐,前往大将军府中任职。”萧望之随下使来到京城霍府门下。
关键词: 历史人物 萧望之

内容

萧望之(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7年),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参庄市蜂城区)人。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太子太傅。曾主持石渠阁(汉代国家图书馆)会议。汉元帝时,遭排挤饮鸠自尽。为人本色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7年),西安城南一户人家的房内,烛光摇曳。十九岁的萧望之正伏案读书。父亲轻挑帘门进来,说道:“长倩,幼主昭帝刘弗陵即位后,按武帝遗诏,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主持朝政,辅佐幼主。听说他爱惜人才,倩儿是不是前去找些事做?”萧望之放下手里的《礼记》,微笑着说:“听说霍光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轻徭薄赋,深得大家的拥戴。”父亲说:“是啊,你自幼刻苦好学,《齐诗》、《论语》、《礼记》读得透彻,人们都说你学识渊博,通览古今。不过,读书应想着报效社稷,你该为朝廷做点事了。”萧望之说:“孩儿所学自当为朝廷出力,只是现在尚觉时机还不够成熟。”父亲坐在萧望之的对面,恳切地说:“想我们萧氏本也在东海兰陵种田为业,迁到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后,也想成就事业。今你学有所成,名声在外,还是早点为朝廷效力为好。”萧望之说:“父亲,最近听说霍光专权,与其他当朝两位重臣多有矛盾。”父亲说:“我也听说,左将军上官与他人合谋刺杀霍光时,被人抓住,结果反而被杀了。”萧望之说:“还是过些日子再说吧。”事隔不久,萧望之忽然接到霍光的下使来传:“受长史丙吉推荐,前往大将军府中任职。”萧望之随下使来到京城霍府门下。霍光庭院外戒备森严,外人不敢靠近。他一走入霍府,就看见同是被荐前来任职的王仲翁等人被侍卫强行搜身,而王等任其所为。侍卫走到萧望之身边欲搜身,萧望之用手推开,说道:“我乃受推荐前来辅佐朝政,为何搜身?侍卫并不多言,强行上前拉扯,双方发生争吵。
  萧望之转身欲走,却见霍光从大厅里走出来,便凛然说道: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力于融洽平和,这是天下有识之士所期盼的。我等前来是为朝廷效力,无故让侍卫搜身,这是什么道理?”那霍光听了,话是不错,却觉得有些刺耳。想他霍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他哼了一声,转身离去。萧望之怒目而视,继而转身走出大院。
  后来王仲翁等人被霍光重用,只有萧望之一人没用。三年之后,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供事殿中,顾问应对,参与讨论政事。不久,萧望之也参加了一次考试,被录用为“郎”,属小苑东门侯(负责按时开门关门的小官)。
  一天,王仲翁出城,随从前呼后拥,十分荣耀。坐在高头大马上的王仲翁来到城门,看到萧望之,便嘲讽说:“想当年同去霍公府,你可谓自命不凡,今个怎么只做了个守门的小吏? ”萧望之微微一笑,说道: “你我各从其志吧。”入仕参政后来,萧望之因其弟犯法受到株连,被免为郡吏。不久,比较清正的魏相担任了御史大夫,听说萧望之为人耿直,才识渊博,便招来任命为属官。不几天,手下人反映萧望之不但人缘好而且为政清廉,魏相非常高兴,就将他升为大行治礼丞,让他辅佐自己处理府中接待、礼仪等方面的事务。萧望之勤勤恳恳,将所辖诸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魏相的喜爱。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霍光迎立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五年之后,霍光病逝,其子霍禹复为大司马主持朝政,侄孙霍山领尚书,霍家亲属皆任宫廷宿卫、内使等职。
  宣帝执政之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便广揽人才。他听人说萧望之才高八斗,对政事颇有自己的见解,想召人朝中,一时没得机会。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天,一场硕大的冰雹袭击了京师长安城。宣帝以为这是天降怒与人,心下颇为惶惑。愁眉不展之际,忽然侍从说有奏章,展开一看,见是萧望之上书有关冰雹之灾异的意见。于是派人将萧望之召到大殿。
  宣帝说:“朕早就听说萧爱卿博学多才,现今我朝盛夏遭此冰雹之灾,多有蹊跷,不知天意为何如此,我朝又该如何应对?” 萧望之说道:“想当初春秋昭公三年,天降大雨和冰雹,当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现今陛下以盛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到,阴阳不和,这是一姓专持朝政所带来的结果。只有明主亲自处理朝中大事,举贤才,参与政谋,让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事理就会得人心,公道自会建立,奸邪之道也会被堵塞了。”宣帝沉思良久,他深知霍光专权多年,许多朝臣仍然都是霍氏心腹,颇有权臣震主的担心,因而对萧望之的话格外看重。
  宣帝走下朝堂,将萧望之搀扶起来,腿:“萧爱卿所言极是。”于是,宣帝将萧望之留在了朝堂,拜他为“谒者”,专司御前的传达、通报事务。此后萧望之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受到宣帝的信任。不久,宣帝升他为“谏大夫”,专门掌握朝中所议论的政事。后来又升迁至丞相司直。
  这一年萧望之仕途顺利,大有作为,一年升了三次官。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家族谋反,想废宣帝,结果被早有防备的宣帝发觉,霍氏家族皆被处死。从此,霍氏家族专权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萧望之因此更受器重。
  宣帝决定选派一批博士、谏大夫和精通政事的官员担任郡国守相,于是派萧望之为平原太守。
  萧望之本想留在朝中,无奈圣旨已下,便去赴任了。到任后,他思来想去,就上书宣帝说:“陛下遣我任此职,不是微臣的志向。朝中如果没有争先上谏的臣士就不容易知道过错,国家缺少贤达的人士不容易听到百姓的好恶。愿陛下选明经术、通古博今之士为内臣参与政事,忠心辅佐皇帝。这样有利于政局稳定,诸侯岂敢妄为。”宣帝看罢,觉得萧望之言之有理,于是将他调回京城任“少府”,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泽收人等事务。
  几年之后,宣帝观察萧望之精明持重,颇得大家好评。众人私下议论,说他很有才干,可以担当丞相一职。可是,宣帝下谕旨派他出任“左冯翎”(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萧望之看到谕旨, 觉得宣帝并不想重用他,于是便佯称自己有病,不去赴任。宣帝听说后,知道萧望之误解了他的意思,就派下史前去说明原由。下史对他说道:“萧公,陛下选你去任左冯翎,是对你的全面考察,绝无贬低你的意思。”萧望之如释重负,展开了眉头,说道:“原来如此。”随后便去赴任。
  出谋划策这年,西羌谋反,西汉派遣后将军前去讨伐。京兆尹张敞上书说:“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羌虏虽破,来年春天百姓必然没有吃的。穷乡僻野,即使得到它也不足以守之。希望命令那些犯罪不能豁免的人,都到此地赎罪。多种粮食,以预备百姓之急。”当下萧望之和少府都反对张敞。萧望之说道:“百姓都有阴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要教化帮助他们。当年尧做国君,不能去民欲利之心,却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然桀也做国君,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所以尧、桀的分别,在于义利而已。对于罪民不可不慎重。现在想让百姓量粟以赎罪,这样就会让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一人得生,十人以丧,这样,伯夷之行坏,公绰之名灭。从古自今的百姓,不足就想获取,多余也会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现在西边有役灾,以死救生,恐怕不可。现在通过此举来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我们感到心痛。”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不接受张敞的建议。萧望之获得了众人的支持。而后他做了三年左冯翊,京师的人都称赞他具有才智,治理有方。宣帝十分高兴,遂任萧望之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处理少数民族方面的事务,为九卿之一。
  公元前59年,萧望之在丞相魏相去世,丙吉继任丞相之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当朝的最高长官之一。萧望之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朝廷重要的文书图籍。两年后,匈奴内部大乱,四分五裂,单于自立为王。
  这日,宣帝邀几位大臣朝中议事,一位说:“匈奴危害边境很久了,我们可以乘其混乱之机,派兵消灭他们。”萧望之听了,摇头反对,他说:“春秋时,晋军侵略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带领大军返回,原因是君子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以手足之情感动诸侯。前单于慕化,乡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四海之内欣然。现在我出兵攻打匈奴,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恐怕劳而无功。应该遣使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果匈奴因为蒙受我们的援救之恩得复其位,必臣服我们。治国以德,国家就会昌盛。”一席话,说得宣帝频频点头。他接受了萧望之的建议,派兵前往匈奴,辅匈奴国单于平息了内乱,安定了时局,匈奴遂向西汉臣服。人们都夸赞这是萧望之的功劳。
  为政生隙公元前55年,萧望之因和一些大臣政见不同,被人打了小报告。宣帝认为萧望之轻视丞相,就下令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人一齐质问萧望之,萧望之取下纱帽以示不接受。宣帝听说后有些不高兴。
  后丞相司直繁延寿奏说:“现在丞相年老重病,萧望之不去问候;朝廷议事时与丞相钧礼。议事不合意……”宣帝便召来萧望之说道:“今有臣上奏,你身为大臣,精通经术,位列九卿之上,朝中为人景仰,却不奉法自修,而傲慢不逊,不能在大臣中起到表率作用。”萧望之随之被贬,遣为太子太傅。专以《论语》、《礼记》教授皇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重,于是召集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进宫,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大夫,受遗诏辅佐朝政,领尚书差事。不久,宣帝病逝,太子即位,为汉元帝。
  大司马史高,职位高居臣首,但却没有多少才略,所有朝廷大事,全凭萧望之、周堪二人决断。二人又是元帝的师傅,元帝自是格外宠信他们。
  萧望之推荐为人机敏的刘更生做了给事中,与侍中金敞互补朝政,一干人等都忠诚正直,勇于上谏,辅佐朝政。史高起初还自知没有多少才干,甘心退让。后来有位无权,眼看朝政都在萧望之和周堪二人手中,又有金敞和刘更生的鼎立协助,更加觉得自己的势力薄弱,相形见绌,因此渐渐生出嫌怨,思谋别求党羽。可巧宫中有两个宦官,原也是宣帝在世时提拔的大臣,一个是中书令弘恭,一个是仆射石显,两个人都是投机钻营之辈。
  自从霍氏一族被诛灭之后,宣帝唯恐朝政因此受到霍氏余党千预,就特让两个太监侍直,即弘恭和石显专门传达宣帝口谕,通报朝中的机要事件。两个人表面伪装得忠实可信,让宣帝比较喜欢。一般小人盛惑君主,大都如此。但是宣帝是个英明的人,虽然任用了两位太监,但并没有让他们过问朝政。而元帝就不如父亲英明了,他常为两个太监所左右。这两个小人想更多地掌握朝中的权力,就与大司马史高串通一气,表里为奸。
  萧望之发觉了他们的隐情,上书给元帝,说:“中书乃为政之本,应从贤明儒士中选取。自武帝游宴后庭,不用宦者,国有旧制。今天这样做违反了宫人不宜在皇帝身边的古训……”但是元帝不以为然。而弘恭和石显因此怀恨在心,萧望之私下里非常着急。
  恰巧有一个叫郑朋的人,正想到朝中有所作为,他求见了萧望之,说史高派人四出征索贿赂,还说到弘恭和石显两家的子弟是如何的为所欲为。
  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少傅周堪。周堪也夸奖郑朋为人耿直,便让萧望之向元帝推荐。萧望之便派人前去了解郑朋其人,去人很快回来说,郑朋劣迹斑斑,且诡计多端。于是萧望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堪,说不宜引荐此人。周堪自然醒悟。
  一心升官发财的郑朋,回去等了多日,不见提拔。再向萧望之和周堪的府上去拜问,均被拒,郑朋大为失望。
  被害入狱郑朋思来想去决定去投靠弘恭和石显。
  这日,郑朋到弘恭和石显两家府上拜访。郑朋说:“前面我做的那些事,都是萧望之、周堪让我做的。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愿意赎罪。”弘恭和石显就收留了他,并推荐给元帝。一天,郑朋分别向弘恭和石显的子弟说:“我已在元帝面前弹劾了前将军萧望之,小错说了五个,大罪说了一个,不知圣上肯不肯听从我的话?”弘恭和石显子弟听了都非常高兴,便让郑朋伙同一个叫华龙的人弹劾萧望之、周堪。
  于是这二人罗列罪名,将萧望之告于元帝。元帝看罢,随即交给弘恭和石显查问。二人奉命前往萧望之府邸查讯。
  萧望之看到二人非常生气,大声说道:“外戚在位,骄奢不法,我本为匡正国家,从不敢有疏忽包容,此外并无恶意。”弘恭和石显当即禀报给元帝,说萧望之等私结朋党,毁离贵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召致廷尉云云。
  元帝准奏。弘恭和石显立即传旨,缉拿萧望之、周堪下狱。
  次日,元帝有事想询问萧望之、周堪。内侍说:“陛下,二人都已下狱了。”元帝大惊道:“何人敢把二人拘到狱中?”一旁的弘恭和石显,慌忙跪答道:“前日曾蒙陛下准奏,不敢不遵行!”元帝作色道:“你们只说‘召致廷尉’,并未说及下狱,怎么妄为拘捕?”这元帝刚刚成人,不知道“召致廷尉”是何语意。
  恭显忙叩首谢罪。
  元帝说道:“马上放他们出来!”弘恭和石显同声应命,匆匆来到大司马府中,与史高密议。
  次日一早,史高入见元帝,说:“陛下即位未久,还没有以德感化天下,便将师傅下狱。如果说他们没有罪,显得有些粗疏草率,臣以为还是将他们免官的好。”元帝听了,也觉得史高说得有道理,就让萧望之等出狱,免为庶人。郑朋因此受赏,任黄门郎。
  绝望自杀刚过一月,陇西发生了地震,城墙和房屋毁坏无数,伤人许多,连太上皇庙也被震坍。这时太史官启奏说:“客星出现,侵入昴宿及养舌星。”元帝认为是自己不恭师傅,触怒了上苍。于是下诏说:“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为朕师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弘恭、石显见到萧望之重新得到起用,很是慌张。他们天天向元帝面奏,说不宜再起用萧望之,使自己彰显过失。元帝默然不答。
  萧望之已孤危得很,偏偏时运又不济。
  刘更生本为萧望之好友,他恐怕萧望之继续被人陷害,就想向元帝上书说明情况,又担心弘恭、石显同党报复,于是就拜托朋友代他给元帝上书。
  奏章称:地震星变,都为弘恭、石显等所致,现在应该罢官恭、石,恢复萧望之的职位,这样才可以返灾为祥。
  这上书呈上时,即被弘恭、石显看到。他们看了奏章,料定是刘更生所为,便面奏元帝:“此奏章蛊惑人心,本末倒置,请将上书人追究查办。”元帝又听从了弘恭、石显的建议,审了上书人。上书人不堪威吓,供出是刘更生主使。于是刘更生获罪,免为庶人。萧望之听说刘更生惹祸,叫自己的儿子萧伋上书,诉说前次无辜遭冤,请求伸雪。
  元帝下令叫群臣议论此事。群臣受弘恭、石显教唆,又畏惧他们的权势,说:“萧望之不知自省,反教子上书诉冤,失大臣体,应照不敬论罪,捕他下狱。”元帝见群臣都不支持萧望之,也怀疑萧望之有罪,沉吟良久才说:“就让他下狱吧!”而石显借机发威,带领许多人马团团围住萧望之的府第。
  萧望之走出书房,看到官兵围住了自家府院,不觉悲怆从心中升起,说道:“今如此,我不求再生! ”萧望之的妻子在一旁竭力劝阻,泪流满面地对萧望之说:“不可,还是静候王命吧。”这时萧望之的门生朱云走进来,萧望之问他该如何。朱云系萧望之同乡,很注重气节,说道:“大人,人贵有气节,不如自裁!”萧望之仰天长叹道:“我曾做丞相,今年近六十,还要再入牢狱,有何面目,不如速死! ”便叫朱云速取鸩来。朱云即将鸩酒取出,看着望之一饮而尽,毒发而亡。
  有人将萧望之死讯报给元帝。元帝正要进膳,忽得萧望之饮毒身亡,饭也不吃了,痛哭流涕,他说道:“杀我贤傅,可惜可恨! ”说到此处,叫人召恭、石两人,责备他们害死萧望之。两人佯作惊慌,免冠叩头。元帝又发慈悲,不忍加罪,仅将两人喝退。不久,元帝诏令萧望之之子萧伋迁为关内侯,作为补偿。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萧望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