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疏广、疏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23
颗粒名称: [西汉]疏广、疏受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371-381
摘要: 疏广(?——公元前48年)、疏受(?——公元前 45年),西汉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峰城区)萝 藤人。叔值二人均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汉宣帝时,二兢 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被称为贤大夫。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疏广 疏受

内容

疏广(?——公元前48年)、疏受(?——公元前45年),西汉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峰城区)萝藤人。叔值二人均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汉宣帝时,二兢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被称为贤大夫。同为太子师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汉宣帝废除了霍氏家族的专权,亲理朝政。为整顿朝纲,汉宣帝颁下昭书,令各地官吏尽举贤能之士入朝。凡被推荐来的,汉宣帝都亲自召见。这一天,宣帝听说东海兰陵郡来了一名博学多才的疏广,便立即传旨召见。
  疏广来到朝上,宣帝赐座。
  宣帝说:“听说疏卿家乡是个神奇的地方,还有一座大山叫千凤山?”疏广说:“陛下说的是。我的家乡是沧海桑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就说千凤山吧,它也叫仙坛山。这个名字充溢着天人合一的道气。”宣帝笑道:“好地方好山名啊。你说说仙坛山为何叫千凤山?”疏广说:“回陛下,仙坛山的前面有一条清澈明亮的大河,环抱峄县城,犹如一条飘带。早年间,淹浸此山的海水渐渐地向东海退去,山头初露之时,东西南北突然呼啦啦飞来千只天凤,盘旋栖落于崮顶。峄县之地也从此吉星高照,千年祥和。乡人认为天凤给他们带来了福,就叫它千凤山。”宣帝说:“此乃天地造化。”疏广说:“陛下德行天下,我朝疆土人杰地灵。”宣帝点头,又说到:“朕听选贤的人说起东海兰陵,还说起千凤山后来腰间平生三道仙痕,如玉带缠绕。后祖大喜,说:‘仙坛山上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宣帝说后,哈哈大笑,又说:“此话应验。疏卿博学多才,教书育人,名满天下。有你辅佐朝政,是我朝之福呀!”疏广叩头:“为陛下社稷,广当尽心竭力。”随后宣帝命大臣丙吉为太子太傅,疏广为太子少傅。疏广专门教授太子读《春秋》。
  疏广悉心教授太子《春秋》,闲暇陪宣帝一起讨论治国之策。宣帝见疏广果然学识渊博,且为人贤德,心甚喜欢。
  几个月之后,丙吉升任御史大夫,宣帝便升疏广为太子太傅。没过多久,宣帝又吩咐大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推选贤能人才。这次疏广兄长的儿子疏受因贤良和多才被选中。
  开始,疏受被推荐做了太子家令。一天,宣帝来太子宫看望太子,刚进院子就听到太子正在朗诵《论语》,疏受站在太子身旁。
  疏受见宣帝驾到,慌忙跪拜,说:“为臣恭迎圣安。”宣帝说:“太子一向顽皮,不知他学得如何?”疏受说:“臣只是有些耐心,把《论语》讲授得有些趣味,太子很爱听。”宣帝非常高兴,说:“朕知道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连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都讲授得生动有趣。太子爱听你讲授,也在情理之中啊。”疏受说:“蒙陛下夸奖,受定当尽心。”宣帝看着疏受谦和有礼,满脸笑容地问道:“听说你是疏广的侄儿?”疏受说:“回陛下,正是。我自幼受叔叔教导,学习儒家学问。”宣帝神情愉悦地说道:“叔侄二人,贤良有德,博学多才,我朝的幸事啊!”宣帝见疏受言辞文雅大方,非常高兴。宣帝说:“现在正缺太子少傅,朕就封你为太子少傅吧。”疏受叩头谢恩。
  叔侄一为太子太傅,一为太子少傅,一时传为美谈。
  教书亦育人听说二疏做了太子的老师,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心中极为不满,他认为宣帝任用了外人。一天上朝,平恩侯上奏说:“鉴于太子年幼,请求陛下为太子推荐一位监护人。”宣帝说:“不知爱卿推荐何人?”平恩侯说:“臣以为中郎将许舜是合适人选。”宣帝沉默了片刻,说:“此事再议吧。”下朝后,宣帝叫人找来疏广,问他说:“平恩侯让他的胞弟去做太子的监护人,爱卿以为如何?”疏广说:“太子是国家储君,他的老师和朋友一定是天下英才和俊杰。况且太子已有老师,属下已经全备。”疏广接着说道,“再说许舜是外亲,外亲是不适宜当太子的监护人的。请陛下三心、〇宣帝听了,觉得疏广的话很有道理,认为疏广真心为朝廷着想,非常赞赏。
  一天,宣帝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面露惊讶之色。宣帝以为魏相有些不相信,就说:“疏广果真是对朕这么说的。” 丞相魏相赶紧脱下自己的官帽,放在桌上,说道:“疏广如此直言,且见识髙远,不是老臣可比的啊!”宣帝从此以后更加赏识器重疏广,凡有重大决策都找疏广商议。只要是疏广的建议他都采纳,都要给赏赐。
  疏受成为太子的师傅后,孜孜不倦,因人施教。在他的精心教授下,太子礼仪越来越得体大方,学问也不断丰富。而且宣帝每日上朝,都让疏受和群臣一起策对应答,而疏受每每都表现得张驰有度,有问必答,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
  疏广、疏受两个人经常交流教授太子学问的心得,为培养未来的汉朝天子,殚精竭虑。他们还以贤良德行感化影响太子,让太子知书达礼。每天清晨,叔侄二人带着太子到宣帝的寝宫请安,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五年之后的一个春天,风和日暖,阳光明媚。疏广和疏受带着已经十二岁的太子来到宣帝的住处,给宣帝请安。
  宣帝赐座后说:“二位太子太傅、少傅,听说现在太子已经非常精通《礼》、《尚书》,而且对《论语》、《诗经》也能通晓。你叔侄二人有很大的功劳啊。”疏广说:“陛下整日操劳国事,贤明有德,国泰民安。我叔侄二人教授太子,是我等的荣耀啊!”宣帝说:“二位学识渊博,深通礼仪,为我朝垂范,朕当酬谢你们。”宣帝说罢,赐疏广和疏受各百金,然后又赐宴款待他们。
  退隐功成时一天,疏广来见疏受。疏受叫下人做了几道菜,又备了一壶酒。叔侄二人就从古到今聊了起来。最后,疏广说:“贤侄,你我同在朝中,教授太子,已经有五年了。五年中,我们爷俩无时无刻不在关爱、培育太子。眼下太子学业有成,健康成长,你我已算功德圆满了。”疏受点头说:“叔叔说的是。”疏广呷了一口酒,疏受也端起杯一饮而尽。
  疏广又说:“多年以来,我们对朝中人事变迁看得太多了,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如果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是人事发展的规律啊。如今,我们有二千石俸禄,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了。如果这个时候不辞去,恐怕将来会有不测,或者后患无穷。现在,我们回归故里,终老一生,也许是一个圆满的结屄。”疏受听罢叔叔的话,连连点头:“叔叔说得在理,侄儿听从您的。”当天,叔侄俩拟了一份奏章,称:“陛下,我叔侄二人,几年来教授太子,尽心竭力,潜心致用。现在太子已通晓所学知识,我二人近来因身体有病,故请求回乡养病,望陛下恩准。”宣帝准奏说,二位太子太傅,多年悉心教授太子,劳苦功高,特准许休假三个月。
  三个月后,宣帝下旨疏广、疏受,让他们官复原位。疏广和疏受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次上书。
  他们上书的大意是说,他们叔侄二人已年老多病,不宜再回朝履行职责,恳请告老还乡。
  宣帝见疏家叔侄确实年事已高,且长期为太子学习殚思竭虑,还常带太子跋山涉水,已积劳成疾,便恩准两人的请求。为表彰疏广疏受为朝廷所做的贡献,宣诏各加赐二百金,皇太子也赠赐五十金。
  离开京城这天,公卿大夫以及疏广、疏受的朋友同乡来东都门外给他们送行。疏广、疏受洒泪向众人告别。坐上马车,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上路之后,依然有许多百姓沿途给他们送行。观看的人说: “这叔侄两个同在朝教授太子多年,如今功成名就,自愿回到家乡去,这是多么贤能的两位大夫啊!”德铸散金台疏广和疏受一路颠簸回到了家乡。家乡人听说二人回来了,争相前来问候。
  叔侄俩见过各位乡人,叫人在祖居的地方盖了几间草堂,安排家人住了进去。然后疏广说:“侄儿,我们在朝为官,荣华富贵多年,而且圣上赐了我们这么多黄金,我们应当拿出一些来,摆上酒宴和族人、朋友一起叙旧畅谈如何?”疏受说:“叔叔说得好,我们就约他们来吧。”于是疏广和疏受每天都在家里摆设酒食,邀请乡人前来做客。食酒间,大家互道离别之情,疏广和疏受也向他们讲述在宫中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疏受听说几个乡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大人孩子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疏受找叔叔疏广一说,疏广当下便叫家人拿了些银两送给了那几个穷苦的人。
  过了一些时日,疏广把夫人叫来,“夫人,乡亲日子过得苦,咱要多接济他们,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你说是吗?”夫人点头说:“我知道你自己一向节俭,却向大家散送钱财,是因为对钱财看得不重。不过儿孙们如果计较,叫我如何给他们说呢?”疏广说:“你看我们家还有些田地,可以靠种田过日子,要告诉儿孙们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夫人说:“我听你的。”这样,疏广、疏受今天送些钱财给张家,明天又送给李家,家里的钱财一天少一天。
  疏广的子孙们看不下去了。他们怕把金子散尽,过不上好日子,就找到族里老人,让他们去劝说疏广。族里老人这日来到疏广家,说道:“你的子孙都该成家立业了,有朝一日钱财散尽,他们怎么办啊?”疏广说:“钱财散尽了,可以靠自己。”族里老人说:“子孙们希望你多给他们置办一些田宅啊。”疏广说:“我还没老糊涂,我也不是不顾念子孙。只是家里本有旧田老宅,子孙们只要勤于耕作,应该衣食无优。现在如果我把这么多的钱财都给了他们,恐怕他们将来更不会养活自己了。”族里老人又说:“孩子们不明白你的想法呀。”疏广说:“人们憎恨为富不仁的人,还是不要给子孙留下众人的怨恨。我既然没有办法来教化子孙,也不想助长他们的过错。更何况这些金钱,是圣上恩赐我用来养老的,我与乡党宗族共同享受圣上的恩泽,不是更好吗?”族里老人不住地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的想法,相信孩子们也会能想明白的。”疏广和疏受从此过着淡泊宁静的日子。公元前48年、前45年,叔侄俩先后安然去逝。
  宗族和乡邻对疏广、疏受的散金一直感怀不忘。为了表达他们的怀念之情,便在他们故居附近的地方用土垒筑了一个高台,起名叫散金台。后世有人也称之为二疏城。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疏广
相关人物
疏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