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公孙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20
颗粒名称: [西汉]公孙弘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333-345
摘要: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字季。西汉儒家学者。武帝时,招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最后死在位上。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公孙弘

内容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字季。西汉儒家学者。武帝时,招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最后死在位上。乡里为贤良公孙弘出身贫寒,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薛县的狱吏,不多久就因为过错被免了官。回到家里,为了侍养老母,只得到河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家庭生活初步安稳下来,他才开始研习 《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在以后的二十年间,他奉养老母十分孝顺而谨慎,再加上他刻苦的学习和聪慧的天赋使他深得家乡人的推崇,因此,在生活和官场上都不得意的公孙弘,在家乡人的心中却有着较高的名望。
  转眼间就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刘彻即位,号召宰相以下的官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不久,全国各地就推荐上来一百多人。年已六旬的公孙弘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武帝的意思,对这些人先进行笔试,合格者再由武帝面试。公孙弘笔试顺利通过。
  面试时,公孙弘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武帝面前的入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当时以儒学知名的董仲舒。求贤若渴的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名字就高兴,第一个就叫了他出来。
  年轻的汉武帝非常兴奋,首先提出要效法三皇五帝,希望淳风流畅,奸恶不生,百姓和乐,政治清明,世道太平,五谷丰登,洋溢德泽,施及四海。
  武帝所提的问题,正是儒家思想所主张的。董仲舒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认真地回答了武帝的问题。他的回答,不但使武帝龙颜大悦,也让包括公孙弘在内的参加面试的众多贤良都心悦诚服。公孙弘也西汉.双龙咬尾 顺利通过了武帝的面试。但是他的智慧,已经被董仲舒的才华给压下去了。董仲舒得到武帝的赏识,被安排到了武帝的哥哥江都王的领地任江都相。公孙弘留在了长安,混迹在众多博士间,随时听候调遣。
  武帝虽然年少,但他雄图大略,久已有平息匈奴的想法。武帝就安排公孙弘出使匈奴,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匈奴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可能借这些贤良者的嘴,说服匈奴,不战而降。
  公孙弘奉命出使匈奴,一路而去,眼里都是百姓穷困潦倒,朝廷确实不该再起战争了。带着这种忧民思想,公孙弘回来后向武帝报告了出使的情况,结果很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
  公孙弘看着武帝动怒的脸,心里既害怕又失望。他害怕的是来到长安以后,已经多次看到过皇帝动怒杀人的情景;失望的是,武帝再开明,他维护的更多的还是皇家的权威和利益。带着这样的心情,公孙弘就上书称病请求回乡,武帝准奏。就这样,他辞官回到了老家。
  人宫学做官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下诏,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候,武帝的征召办法已经十分具体也十分严厉,要求所有在任官员,必须举荐人才,否则,就免职罢官。这一次,地方官又推荐公孙弘。
  虽然公孙弘的内心里有一股向上的追求,但是,他念着自己已经七十岁了,虽然经验和学识上比十年前丰富了许多,可毕竟人老体衰,恐怕难以应付朝廷的生活。于是,公孙弘委婉地说: “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过皇帝的任命,是因为无能而罢官回来的。我这样的人,还是别再浪费这样的机会了。”地方官仍推举公孙弘赴京应试。公孙弘只好带了简单的行李,告别家人,西去长安。
  这一次从全国征召的人仍然是一百多位,取士的办法也依然是先笔试再面试。笔试时,太常让所有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
  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武帝那里。官场的起落,再加上在家的贫困生活的磨练,使公孙弘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所以,这一次,公孙弘对策文章不但辞藻华丽,文章中的思想也极其深刻。武帝阅罢甚喜,遂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
  在公孙弘面试时,武帝见他不但文采飞扬,而且相貌非常端正,就再次封他为博士,留在了身边。这时,汉朝的地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开通了西南夷的道路,并在那里设置郡县。同时,由于大量起用贤良文学之士,汉初以来军功贵族当权特别是窦太皇太后专权的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汉武帝手中的权力稳固了,他开始积极推行自己的扩张政策。但是,由于赋税沉重,巴蜀百姓怨声载道,武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
  公孙弘出身贫寒,百姓的苦楚他是深有体会的。这时候,他已经明白武帝的雄心以及这雄心所需要的牺牲。但是,百姓们苦难深重的情景真的让他忧心忡忡。视察归来,向武帝报告,出于对当地百姓的关爱,他忘记了直言的厉害,极力说明西南夷边民的苦处。由于他的主张违背了武帝的本意,武帝没采纳他的意见。一连许多日子,武帝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复出后又因为直谏而接二连三地碰钉子,公孙弘开始认真地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调整。
  有一天,家乡来人,给他带了一些家乡的特产,也有一些绫罗绸缎。他让人接过后放到一边。吃饭时,餐桌上只有四样小菜。家乡来人的脸色就有点不好看。公孙弘的家人偷偷地向他们解释说:“大人平时自己吃饭,就只有两样菜,有肉的时候也不多。今天,是因为你们来了,才多加了两个菜,并且也有肉。”家乡人仍然不信。
  饭后,家乡来人要走了。公孙弘让家人把乡亲带来的贵重的物品都拿了出来,让他们拿回去,并语重心长地说:“不只是你们不理解我,就是与我同朝的许多人也不能理解我。做人,我已经不年轻了,做官,我也算是琢磨出了一些道理。这人生在世,帝王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做为帝王,他可能有的最大毛病,就是用人的时候就感情用事,这样对国家不利。作为人臣的毛病,就怕只追求浮华,不节俭。这样,他们就会看不见百姓的疾苦,处理问题就会失去方向,也对国家不利。”又说,“我不是享受不了荣华富贵。我真的是害怕自己一旦习惯了荣华富贵,而失去了我的本性呵。所以,我和我的家人,有绫罗绸缎不用而只用布料做衣服被褥,可以天天吃肉却只每餐吃两个素菜。”家乡人点点头,相信了他的话,也从心里更佩服他了。
  在生活上时时注意节俭素朴的同时,为人处事方面,他也学得圆滑起来。每次上朝议论起政事来,他总是只陈述事情原委,并且猜测着武帝的心事,不带丝毫自己的观点,让武帝自己去选择决定。有时,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大臣发生了明显的对立,他也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以免无端暴露了自己的锋芒。当然,有时向皇帝奏明事情不被采纳,他也不再当廷加以辩白。有一次,他和汲黯因为相同的一个问题请求皇上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武帝因此很高兴。他给武帝留下了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的良好印象。武帝开始喜欢他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提升他官至左内史。
  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
  大智终封侯公孙弘这天改变了晨起锻炼的习惯,早早洗过_,换上礼服,出了家门。
  车行至路口,车夫放慢了车速,等着他的话。公孙弘正闭目沉思,似睡非睡的样子,他经常这样子。了解的知道他是在闭目养神,在思考上朝后的应对,在琢磨官场上的事情。不知道的,很容易以为他是昨晚休息不好,真的在睡。其实,公孙弘自己明白,他的觉很少,尤其是在车上,他只是在养神,只是在思考,不断地思考。
  今天,他的大脑转得比平时更快,全是因为前一天的事情。
  从圆滑中得到益处的公孙弘自然更加注意自己的圆滑,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为人处事原则。有一次,他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武帝面前,因为看出武帝会反对他们的想法,公孙弘就违背了和公卿们事先的约定,而放弃了自己的观点,顺从皇上的意旨。
  公卿汲黯十分看不惯他的这种行为,在朝廷上就当众责备公孙弘,说:“我听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我看这是真的。公孙弘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却只为了讨好皇上,全都违背了我们共同的思想。这样的人是不忠诚的。”其他大臣们也都同声附和,那众口一词的阵势,使皇上不得不仔细琢磨汲黯的话,他认为公孙弘是有点太会见风使舵了。武帝当然也不喜欢不真诚的人,就笑着问公孙弘,事情是不是真的这样。
  公孙弘心中一惊,但很快就又镇定下来。公孙弘这时候已经能够放收自如地把握武帝的心思了,他认真地对皇上说:“皇上呵,我的为人你是知道的。我还不是完全为了维护你的权威呵。如果有些事情必须说并且非得要我说的,我肯定是会说的。但是,这些事情往往可说可不说,既然他们都说了,皇上你已经听得明白了,并且又表明了你的态度了,我又何必为了所谓的忠诚,继续冒犯您皇上呢?再说,我们这些臣子,都是为皇上做事的,别管我们怎么说,最后还是要您来决定。有些时候,我说了往往还不如不说的好,不说也不会伤害着什么。但是,如果皇上没有威信,臣子们都不听话,这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说着公孙弘动起了感情,声音也有些颤抖了,他继续说道,“皇上呵,我这个人你知道,了解我的人肯定会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才会认为我不忠诚。”武帝自然明白公孙弘的意思,他需要的就是公孙弘这样有自己见解,却又时刻会认真维护自己的臣子。武帝就不再追究公孙弘,同时也否定了众公卿的建议。
  此后,皇上身边的宠臣每每诋毁公孙弘,皇上就越发厚待公孙弘。
  公孙弘突然感觉到车子停下了,就睁开眼睛,看见车夫正等着他指路,就指了条向东的路。
  车夫很奇怪,问:“大人,这是要往哪里去?”公孙弘长出一口气,说:“去汲黯主爵都尉家!”车子继续前行。
  不一会就到了汲黯家。
  汲黯的家奴都认识公孙弘,直接把他接了进去。
  汲黯刚起床,正洗脸。听到公孙弘的声音,因为心里正生他的气,连头也没抬。
  公孙弘看在眼里,却故意装作看不出来,目光在院落里转了一圈,开玩笑似的说:“嗬,真豪华呵! ”却不想他这话正触到汲黯的心事,更惹他生气了。
  汲黯洗过脸,仍然不想理公孙弘。公孙弘自己伸出手来,抚着汲黯的肩,说“咱兄弟一起为皇上干事,何必为一些小事情动气,你真生气了?”汲黯干咳了一声,说:“什么是小事情?什么是大事情?做人不诚实,无论大事情小事情,都不会干好!”公孙弘干笑笑,并没有再说什么。汲黯肚子里仍然有气,却也不好再说什么。
  两个人一起出了汲府的大门。
  来到朝上,有事情的几个臣子分别说了自己要说的事情。看看再也没有人说什么了,皇上要宣布退朝。一肚子火气的汲黯终于忍不住了,站出来说:“皇上,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吃喝不尽,但是他却盖布被,不吃肉,我认为他这是欺世盗名。”皇上听了这话就皱起了眉头,但看见汲黯很认真的样子,又不好不表示,就问公孙弘汲黯说的是不是真的。公孙弘马上站出来,谢罪说:“是有这样的事。皇上,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要钓取美名。但是,我听说管仲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我认为管仲这样做,是对国君的不敬,属于越礼行为。晏婴做为齐景公的宰相时,他吃饭就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也不穿丝织衣服,齐国同样治理得很好。管仲和晏婴都是齐国的宰相,他们的人品不一样,他们的好坏在不同的君主眼里也是不一样的。如今我当御史大夫,却盖布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但是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当然,汲黯他虽然反对我,但他仍然是个好人,是皇上的忠臣。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公孙弘不但不记汲黯的仇,反而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公元前124年,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逝于丞相位做了丞相的公孙弘开始建房舍,广揽贤士,以共商国是。投奔他的贤良文学之士越来越多,而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全要靠公孙弘的俸禄供给。这一时期,公孙弘就是想过浮华日子也过不成了。
  公孙弘看到多年来“黄老思想”盛行而儒学思想衰落,凭自己一己之力确实不足以改变这种情形,他便上书武帝,在京师设立太学,让全国保荐贤良好学的青年到长安来受业,国家还要免去他们的赋役等。这些建议得到武帝的批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了。并且,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经不可。
  武帝独尊儒术以及贤良文学之士越来越多地进入领导阶层,给那些王族旧臣们以极大的冲击。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和衡山王联合谋反,武帝大为震怒,下令调兵弹压谋反者,同时在各处追究两王党羽。满朝文武,人人自危,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这时候,公孙弘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就年老体弱,偏偏又染上风寒,大病不起。躺在病床上的公孙弘对自己的病没有什么忌讳和担心的,但使他耿耿于怀的事情是眼见得武帝为两王谋反暴躁心烦的样子。公孙弘深知自己一个放猪的能够官至三公,并不是他有过什么特殊贡献和功劳,无非是因为自己以过人的智慧和对儒家思想的感悟,能够在皇帝、众大臣面前巧舌如簧,左右逢源。他知道,自己的特长就是智慧和勤奋。而这两点,做为一个在朝文臣,当下这些动乱的日子里,最是应该站在皇帝身边,为皇帝分忧的时候,自己却一病不起。他甚至认为,如今有诸侯谋反,这都是丞相工作没做好的结果。
  公孙弘躺在病榻上,三思之后,叫了亲从过来,代他起草了一份给皇帝的奏疏。
  长期以来,公孙弘的上书已经形成了一贯的体例,是先儒、墨思想理论一番,然后是对当今皇帝某一方面思想、作为来一番不失儒雅的恭维,再然后,才是自己要说的话。他在这份奏疏中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又有三种美德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一个人若是有了勤实践、善询问、知羞耻这三种常德,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现在,皇上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就连我这样才质低劣的人,一直以来也没有为朝廷立有汗马之劳,皇上还特意把我从平民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深知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这高高的官位相称,所以平素只能诚惶诚恐、死心踏地地为皇上尽忠。如今既已有病,恐怕要先于皇上的犬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德。特别是在当今需要有人为皇上出力的时候,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书信送上去了,公孙弘在家里苦苦地等着武帝的回复。好在不久武帝的回复就来了。
  武帝答复他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讲究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我知道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一直以来没有改变这个道理。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以一国之君治理国家,心里十分害怕不能使国家安宁,所以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大凡君子都是亲善善良的人,憎恶丑恶的人,你这样谨慎言行,是我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在你不幸得了风寒之病,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现在事情不算太忙乱,希望你少用心思,注意调养,再以医药辅助治疗,是一定能早日康复的。”武帝恩准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第二年,公孙弘病逝于丞相位上。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公孙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