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19
颗粒名称: [西汉]王臧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319-331
摘要: 王臧(?——公元前139年),兰險(今山东省参庄 市峰城区)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年间,从师申公, 武帝时官至郎中令。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王臧

内容

王臧(?——公元前139年),兰險(今山东省参庄市峰城区)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年间,从师申公,武帝时官至郎中令。从师学经从京师回来不久的王臧,从老师申陪公家里缓步走了出来。看着周围绿树成荫,感觉一缕清香直人肺腑。
  此时,从他身后走过来一位同样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来到王臧跟前拱手施了一礼,说:“王臧师弟可好? ”王臧面露喜悦之色,说到:“师兄赵绾好。”赵绾笑了笑:“师傅夸奖你呢,说你饱读诗书,将来必是可造之才……”两个年轻的书生坐在了花园的凉亭内。王臧说:“听师傅讲授经学,自有独到之处,不作繁赘之解,可谓启人心智,受益匪浅。”赵館说:“师傅博学多才,他讲授学问以可信为本。”王臧点点头:“摈弃不实之说,且由学生按其引导,发现其中之理,实在是妙。我等自可从师傅教导中,辨明是非,成己之见。”赵绾说:“师傅精通儒学,尤以《诗》见长。早年受高祖刘邦的召见,并和高祖的兄弟楚元王刘交情谊深厚。二人同师于齐人浮丘伯学《诗》,以后师傅又教授楚王之子,可是太子不喜读书,对师傅的严厉颇不以为然。他即位后因为一些事看不惯师傅,便捏造了师傅的罪过,处以宫刑。师傅愤然返回故乡,闭门谢客,专门以讲学为业,这才收了很多弟子。”王臧说:“关于师傅的事,我也听说过一二……”一个老者来到了他们面前,两个年轻人赶紧站了起来说道: “师傅,您好。”老者乃申陪公,他和善地说道:“对为师讲授的《诗》有何看法?”赵绾说:“师傅学识渊博,教授十分得法。”王臧说:“学生正听赵绾师兄说师傅的经历。”申陪公呵呵笑道:“我已不中用了,倒是你们两个,经学卓有建树,日后必会成为有用之才。
  二人躬身施礼,齐声说道:“学生谨记师傅的教诲。”申陪公说:“自高祖建立汉朝以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十年过去,如今好多儒学之士日益要求变革朝廷之制,你们对此有何看法?”王臧说:“汉朝初期,战乱毁坏了田园家产,百姓贫苦,渴望生产,有识学士主张无为而治,自是受到朝廷推崇。而师傅的儒学在其时没有得到重视,也在情理之中。如今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近六十年。一方面国库充盈、人民富裕;一方面封国强大、尾大不掉;一方面匈奴犯境,愈演愈烈。这些说明再抱残守缺,不识变更,天下大乱之期将会不远。而今新帝英明,已有觉察,开始重视儒学,便是信号。”赵绾说:“师弟说得极是。现今,儒学之风渐已形成,有识之士争相向朝廷建言。不日,儒学便可成为治国之策。”申陪公看着自己两个年轻的学生,频频地点头。
  居官治国公元前140年,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胶东王刘彻即天子位,史称汉武帝。此时的王臧一直在苦读诗书,盼望着有朝一日为朝廷效力。王臧感到时机已到,便拟订了万言书,书中谈到当今朝政的得失,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并且建议武帝重视文教,任用儒生,以儒术治国。奏疏呈上去不久,很快就有了结果。
  其实,武帝在王臧上书之前已经采纳了丞相卫绾的建议,对于有乱国政的申、商学说予以摈弃,将崇奉韩非、苏秦、张仪观点的官员大加斥革。与此同时,武帝任命酷好儒学的窦婴为丞相,田蚣为太尉。王臧此时的上书正中武帝的下怀,汉武帝便立刻下诏将王臧召人宫中。
  当日,武帝亲自策问王臧有关治国之策。王臧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王臧说:今汉朝江山已有六十余年,国力增强,非昔日可比,自然不能再沿用过去的无为而治之策。国家需要加强集权的管理,要一统策略、仁人治国之道和君臣伦理的观念……西汉•陶仓武帝听完王臧一席畅谈,大喜过望,立即授以宫中行走,接着升至郎中令。
  这郎中令乃是“三郎”署的最高长官,在宫闱掌皇帝宿卫,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近臣。
  就在王臧被举为高官的同时,他的师兄赵绾也被田蚧、窦婴举荐到朝中任职。一天,两人在朝中相见。
  王臧看见赵绾,说道:“师兄,想不到我们在这相见。”赵绾拍着师弟的肩膀说:“想起当初师傅说过的话,这回我们可以让师傅安心了。”王臧笑笑:“师兄,我们可以让师傅传授给我们的儒学有用武之地了。”赵馆说:“你我二人,携起手来,定能开创儒学治国之道。”王臧目光坚定地说道:“这个请师兄放心。”没过多少时日,赵馆被汉武帝升为御史大夫,二人双双成为朝廷的高官。
  一天黄昏时分,王臧找到赵绾,说道:“现在皇帝政治上、思想上需要变革,我们可推行儒学治国。”赵馆说:“师弟,我这几日正考虑此事。”王臧说:“我们再联合一些大臣,向皇帝上书,正式推行儒术治国,摈弃黄老、刑名、法家、道家学说,鼓动皇帝罢免崇奉清净无为治国的那些官员。”于是两个人商讨一番,拟订上书,并制订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在这改革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明堂”。“明堂”是一种古制,也是儒家学派理想化的产物。据说上古时期,凡有德帝王在举行祀天、祭祖以及朝会诸侯等盛大典礼时,都要在“明堂”进行。王臧等人的意图便是通过建立“明堂”,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并借以宣传政教,弘扬儒家的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从而奠定儒学在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使封建朝纲纳入法礼轨道,威加四海而礼仪天下。
  此时,年轻的汉武帝即位不到一年。他喜爱儒术,想借王臧等人的辅佐实现远大的抱负。当下他召集了郎中令王臧,还有魏其侯窦婴、太尉田蚣、御史大夫赵绾等四个人筹划着修改历法、清理名声不好的大臣和建立学官等一系列大事。
  汉武帝对王臧设立“明堂”的想法非常重视。他说:“你可草拟建立‘明堂’的方案。”王臧说:“此制历春秋战国的大动乱,已经久废。再立不起用老儒是断不可能完成的。”武帝说:“现今还有哪个老臣可以制订这个制度?”王臧说:“微臣有一人可以推荐,此人就是申陪公。”武帝展开笑颜,说道:“听说申公曾是你和赵绾两位爱卿的老师?”王臧说:“是的。申公师傅学问渊博,力可胜任。”当下,汉武帝派特使,用最隆重的礼节“锦加璧,安车以蒲轮,驾驷迎申公”。申公时年已届八十,虽年迈体衰,但为了两位弟子的意愿,不辞辛苦,还是千里迢迢奔赴长安。汉武帝在宫中接见了师生三人,垂询治国之道。
  王臧、赵绾和申陪公在一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之制,尤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重点。他们在政治上要维护中央集权的稳定,限制列侯的势力;经济上放松朝廷对盐铁的控制,允许私人采矿冶铁做器,经营盐业和酒业。
  祖宗用了多年的历法要修改,宗庙里祭祀多年的大臣们要变更。许昌和庄青翟等一帮老臣听说后坚决反对。武帝之母王太后也劝儿子谨慎行事,不能因小失大。太尉田蚧本来很积极,但自从他得到王太后的旨意后,马上变得消极起来。
  王臧和赵绾二人说:“陛下应该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至于太皇太后……”武帝低头沉思了一下:“本朝以仁孝为大义,太皇太后的话,朕可不能不听啊!”天色已晚,少年天子面有难色。
  王臧说:“您是一国之君,如果畏惧别人的干预,想成就大业就成空谈了。”“陛下!”赵馆激动地说,“天子做事,无人能拦。陛下您要有自己的威严啊!”武帝说:“两位爱卿说得有道理,但不可操之过急。”王臧知道武帝非常信任他和赵绾,索性把内心想的都说出来:“陛下,治国之策,就是要照章行事,才可建立威信。如今诸多外亲有不法行为,若不加以制止,恐怕其它治国之制难以推行。我们可让官员大臣检举揭发外亲的种种不法行为,以正朝纲。只有这样,我大汉朝才能走向繁荣。”太后迫害隔墙有耳。武帝等三人这晚的谈话全部被许昌和庄青翟二人听见了。原来,许、庄二人是太皇太后安插在武帝身边的暗探。
  这天,许昌、庄青翟刚在宣室外边坐下,就听到了王臧和赵绾说的话,还听到王、赵二人关于女人不得干预朝政的说法。二人互递了一个眼色,就到太皇太后的长乐宫汇报去了。
  窦太后是汉武帝的祖母,她素来信奉黄老刑名之学,对儒学极为反感,更鄙视儒生。多年以来,以她为核心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起初,汉武帝重用王臧等人,她已是心中不悦,如今见王臧等人鼓动皇帝推行儒术治国,并胆大包天地拿自己的亲戚开刀,更是怒不可遏。
  窦太后紧急召见武帝。
  武帝也得到了许、庄二人告密的消息,他连忙进入宣室和他的四位大臣商议对策。这时太后召见,汉武帝只得起身去见太皇太后。
  面对太皇太后,汉武帝沉默不语。太后气得手指着武帝说: “我早就反对过你起用王臧等人,如今你看看他们真是胆大妄为,居然拿皇亲国戚开刀。他们这些儒生只会讲空话不会干实西汉•陶晶事,最终是要误国误民的。你立刻给我把他们罢免了!”汉武帝年幼,且即位不到一年,自然不敢公开违抗太后的命令。但武帝还是替王臧等人极力辩解,企图以调和的方式化解这场风波。
  武帝说:“王臧、赵绾都是饱学之士,也是为了我朝稳固发展才提出变革的策略的,祖母不要为难他们。”窦太后仍然在盛怒之中,她说:“什么儒学治国,纯粹妖言惑众!还有你这个皇帝,任由他们胡来,简直不可理喻。”窦太后说完,也不看汉武帝的脸色,气愤地转身走到另外一间屋子。武帝轻轻地出了口气,让随从起驾回到大殿。
  太皇太后贬斥儒学气坏了王臧、赵绾等人,他们联合了一些儒生置生死于不顾联名上书汉武帝,说:“自古以来,由当朝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妇人无资格参与朝政。您已继承了大统,处理任何事情均应由自己做主,而不应去奏请太皇太后。”消息立刻传到了窦太后那儿,她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将汉武帝召了过去,说道:“这些儒生实在太不像话,目无尊长,蔑视孝道,胆敢挑拨离间,而你用人不明,纵臣犯上,真是个不成器的皇帝。
  武帝不敢言语。最后窦太后说:“今日的事,你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将王臧等人革职下狱,要么我们祖孙二人恩断义绝!”见汉武帝不肯言语,窦太后又说:“这王臧等人以儒学的骗术,祸乱朝纲,简直和骗子新恒平没有什么区别!”汉武帝听到这里不由心里一惊。新恒平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个江湖骗子,自称善于“望气”,惯以装神弄鬼大行骗术。他曾伪造“祥瑞”之兆,怂恿汉文帝改换年号,行封禅大礼,后来骗术败露,被诛灭三族。
  武帝担心太皇太后真得按此发落王臧等人,只得听从窦太后之命,将王臧、赵绾下狱。武帝这么做,是打算风平浪静后再将他们放出来。
  武帝没有想到太皇太后并不因此罢休。她派人继续调查王臧、赵绾的罪证,并说查实后,一定要严加治罪,以儆效尤。
  牢狱自杀发觉太皇太后要将王臧、赵绾置于死地,丞相窦婴找到太皇太后替他们求情。窦婴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推广儒术的意见是自己提出来的,王臧、赵绾只是随从自己的意见……太皇太后说:“朝政的事我自有主张,你不要以为是我的侄子,我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你下去吧!”窦婴从窦太后宫中走出后,便直到狱中看望王臧和赵绾,说明了详细情况。两个人沉默了许久,王臧说:“看来太皇太后不会放过我们,与其被斩,不如自裁以谢天下。”赵绾泪如雨下,点头称是。
  窦婴看到二人这样说,泪涌双眼,说:“我这就去买通狱卒,再给你们备两匹快马,还是逃出长安去吧!”王臧和赵绾说:“此事不可。这样做了,必定累及你和你的家人。”窦婴说:“我是太后的侄儿,她总不至于杀了我,二位就听我一回吧。”王臧、赵馆说:“天下之大,但都是汉朝的江山,我等能逃到哪儿?再说我们也不会逃走。”窦婴见说不动他们,便和二人含泪告别。临走时再三地说: “千万不可草率行事,容我回去后再想想办法。”牢狱安静下来,一片黑暗之中。王臧突然说:“师兄,你说太后为什么非要置我们于死地而后快?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儒学治国让她不能容忍?”赵绾的目光有些悲伤,顿了顿说:“太后一向对黄老刑学崇奉。”王臧说:“但是她没有必要让我们进了牢狱还不放过我们,我以为还是皇帝和太后的权利之争导致的这种结果。”赵绾沉思了一下说:“太皇太后多年来身边集结了一批人,一切都听命于她。皇帝即位以后,罢免了许多尊崇她的人,她心中早已恼恨。太后无法奈何皇帝,那只有杀鸡儆猴,拿我们开刀。清除了我们,太后就不会担心谁再从她手中抢走权力……” 王臧说:“师兄言之有理。皇帝是个明事理的人,可惜他太年轻,羽翼尚不丰满。现在大汉的天下,虽经济有所发展,但内忧夕卜患,人心思变,无为的学说已不能治国……”赵绾点点头,眼里潮湿起来。
  王臧说:“太后年龄大了,不久也会故去。只要皇帝胸怀儒学治国之道,将来必定有所作为。如果是那样,我们今天所做的也值了。”说到这里,王臧和赵绾二人不禁泪流满面。他们自料凶多吉少,为了保全名节,毅然取下腰间的绸带,悬在牢狱的梁上,在狱中自缢身亡。这一年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田蚣、窦婴也因受到牵连被罢免官职,申陪公因为年老体衰、身体多病被放逐回乡。
  至此,一场儒术治国的变革全部夭折。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也就是王臧、赵绾自杀后的第四年,窦太后薨,儒学势力再度兴起。第二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儒生到长安策问。经学家董仲舒提出:“要中兴汉室,唯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以为然。从此以后,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占据着政治和思想的统治地位。王臧和赵绾虽然没有变革成功,但却为后人的儒学治国开创了先河。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