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卫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18
颗粒名称: [西汉]卫绾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305-317
摘要: 卫绾,生活于西汉文、景、武帝时代。戏车为郎,事文帝,功迁至中郎将。景帝时为太子刘彻太傅、御史、丞相,封建陕侯。“建元新政”的总策划师。公元前140年被免丞相职,不久病逝。戏车为郎建陵侯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靠为富人牧羊为生。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卫绾

内容

卫绾,生活于西汉文、景、武帝时代。代郡大陵(今山西省北部代县)人。戏车为郎,事文帝,功迁至中郎将。景帝时为太子刘彻太傅、御史、丞相,封建陕(今山东省冬庄市薛城区常庄一带)侯。“建元新政”的总策划师。公元前14〇年被免丞相职,不久病逝。戏车为郎建陵侯卫绾,是代郡(今山西省北部代县)大陵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靠为富人牧羊为生。一次,村里来了马戏团表演节目,卫绾被精彩的杂技表演所吸引,马戏团走时,他在后面跟了很远很远。马戏班的班主是个宽厚老者,皮肤黝黑、目光如炬,披着一件旧羊皮祆,端坐在堆满道具的车上,平静得像一尊佛。车后面跟着的孩子他早注意到了。
  凭经验判断,这肯定是穷人家的孩子,而且对马戏很感兴趣,于是班主就让车停了下来。他发现跑过来的孩子,虽衣衫破旧,但浓眉大眼,身材结实,长相十分端正。不禁暗想,如能收下为徒,马戏班将后继有人。于是微笑着问:“您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卫绾回答:“姓卫,我今年七岁了”。班主问:“家中还有何人?”卫绾答:“父母为匈奴兵杀害,除我之外,家中没有别的人了。”班主问:“愿跟我学车技吗?”卫绾点点头,班主说:“好,你现在就是我的徒弟了。你收拾一下东西,跟我走吧。”卫馆非常高兴,当下叩头,说:“谢师傅收留! ”从此,卫绾离开家乡,跟着师傅学习车技。
  卫绾练功十分刻苦,加上先天的悟性,没有几年,车技已经炉火纯青,成了杂技团的主角儿。不久,师傅因病去世,卫缉自然成了马戏班的班主。
  卫绾听说京城长安非常繁华,于是率领他的马戏班进了长安。西汉早期,经过高祖、吕后和文帝几十年来一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的政策,国家开始富强,都城长安也逐渐繁荣起来。但是,由于朝廷崇尚节俭,反对奢华,宫廷内娱乐项目很少。皇帝为了解闷,时常换上便装出宫走上几遭。
  这天下午,在长安城玩了一天的汉文帝正要打道回宫,忽然发现前面一片空地上人山人海,还听有人高声嚷道“好!再来一个! ”随后,呼叫声此起彼伏。他一问随从,才知道是马戏班在表演节目。文帝一时来了兴致,不由地走过去也看个热闹。
  锣鼓声再次响起,杂技演出进入了高潮。幕后走出了一位小伙子,只见他:身材中等,皮肤黑里透红,短褂短裤,红绫缚腰,目光如炬,鼻如悬胆,一副好模样。小伙子双手抱拳,向观众连鞠三身弓,也不答话,骑上独轮车戏耍起来。一会儿金鸡独立,一会儿金钟倒挂,一会儿大鹏展翅,一会儿降龙伏虎——动作难度之大、之险,既让人拍案叫绝,又让人胆战心惊。
  这情景,让汉文帝瞠目结舌。待演出一结束,便派人把卫绾叫到跟前。卫馆对汉文帝不仅恭敬,而且有问必答,虽不识一字, 但礼节、答对十分得体。文帝十分满意,当下决定带卫馆进宫,遂封戏车郎,随侍左右。卫绾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醇谨无他卫绾靠车技做了侍卫皇帝的郎官,可谓一步登天。卫绾也深知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皇宫扎下根来,仅凭这点手艺是靠不住的,必须读书,增长做事的本领。于是,卫绾除了尽心侍奉好文帝外,空闲时间全部用于学习。那时候,朝廷由于十分重视文人,各种流派济济一堂,互相争论,相得益彰。在长期的读书学习中,卫缉发现,儒家大一统思想符合汉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实际情况,因此,卫馆决定倾心学儒,数年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卫绾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学坛大儒。汉文帝对醇谨无他、好学不倦的卫绾非常器重,多次派他领兵打仗,而每次都能凯旋,因此卫绾因不断立功升迁至中郎将。
  卫绾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忠厚谨慎。景帝做太子时,他请皇帝身边的近臣饮宴,只有卫绾不愿附庸风雅,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临死时嘱咐景帝说:“卫绾是个老实人,你要好好地对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虽然景帝没责斥过卫馆,但仍然没有忘记卫绾拒请的事,所以也从不曾单独叫他。而卫缉仍然一如既往,做事更谨慎更尽责。
  公元前156年,一次景帝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回来后问卫绾:“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缉说:“我从一个小小的戏车郎一步一步地升为中郎将,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景帝又问:“我做太子时召请你参加宴饮,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结回答说:“臣该死,那时实在是生病了。”随后,景帝要赐给他一把剑。卫馆说:“先皇帝曾经赐给我六把剑,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了。”景帝说:“剑是人所喜爱之物,往往是用来送人或交换其他物品的,先帝赐给你的剑你能保存到现在吗?”卫馆说:“一把不少。”皇帝就派人去取那六把剑,结果一把不少,并且都完好地在剑套中,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景帝因此暗自称许。更让汉景帝感动的是,他发现中郎将卫馆属下犯了错误,卫绾常常代他们受过,从不和人去争辩;有了功劳,也常常谦让给他人。皇帝因此认为先帝所言不虚,卫绾确是个品行端正、对自己忠诚而且没有杂念的忠良。于是就任命他做了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刘德的太傅。
  河间王刘德是景帝爱妃栗氏幼子,有先帝遗风,深受景帝喜爱,也是太子最佳人选之一。景帝用卫馆做刘德的太傅是对卫绾的信任。
  卫绾做了皇子刘德的老师,用儒家思想教育刘德,使刘德崇尚儒学。在卫绾的言传身教下,刘德不仅学习入迷,而且爱好收藏先秦旧书,凡征集到民间好书者,除奖励金银布帛外,还要手抄一份送给对方。一时间,民间旧书大多数被征集上来。刘德集民间书,景帝不仅赞同,也认为卫绾教子有方。
  汉景帝为了彻底解决地方诸侯割据势力,决定采纳御史晁错所献“削藩策”,削夺地方军权归中央所有,由此引发“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景帝任命卫绾做将军,率兵进行平叛,立下战功,做了中尉。过了三年,因为战功,景帝又封他为建陵侯。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采纳窦婴立太子应“以秦为鉴,以立长子为宜”的建议,立刘德胞兄、长子刘荣为太子,窦婴为太傅。按照封建的秩序,刘荣的太子地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但变故还是发生了。四岁的胶东王刘彻,其母王夫人生性聪明温和,巧于应付,她塑造了童年刘彻早熟机敏的个性,再加上得到景帝的姐姐、刘彻的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帮助,刘彻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卫馆的命运在这个重大的形势变动中,也随之发生了转折。
  馆陶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使人问太子的母亲栗姬的意思,以为门当户对,一说便成,谁知短见的栗姬不愿联姻,竟然一口回绝。原来长公主与景帝姐弟关系很好,许多后宫妃子为了得宠幸,都奉承长公主,长公主也不忍却情,时常代为引荐。栗姬素来妒忌,对此事耿耿于怀,因此当长公主为女议婚,便不顾情谊,随口谢绝。长公主这一气非同小可,遂使刘彻成了获利“渔翁”。
  于是长公主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时自己也很喜欢的皇子刘彻,精于世故的王夫人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口答应下来。王夫人见了景帝,就说起长公主愿结儿女姻亲,景帝以阿娇长刘彻数岁,似乎不合适没有答应。王夫人又将长公主请至,让她向景帝求亲。要知道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在景帝时很有地位,对景帝影响极大,她索性带同女儿一起入宫。长公主顺手携住刘彻,拥置膝上,就顶抚摩,戏言相问道:“儿愿娶妇否? ”刘彻生性聪明,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故意指宫女,说:“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摇首不悦。长公主指及阿娇,道:“阿娇可好么? ”刘彻笑着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藏之。”景帝想他小小年纪,惟独喜欢阿娇,大概是前生注定姻缘,不如顺便允许,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于是就认定了这门婚约。成语“金屋藏娇”就是这样来的。
  遂后,长公主向景帝进谗言,说栗姬崇信邪术,与人合不来,日夜诅咒其她妃嫔,每次与其她妃子遇见,还唾人家的后背,肚量十分狭窄。景帝听后因此怨恨栗姬,他打算试探栗姬的内心到底如何。有一天他问栗姬道:“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 你应善待她们,千万别忘记了。”一面说,一面暗中观察栗姬的反应。谁知栗姬脸有怒色,半天无语,并且转过脸不看景帝。景帝遂决意废去栗姬。
  此后长公主趁与景帝闲聊的机会,多次夸奖刘彻如何聪明仁孝,若立为太子,必能继承大统。景帝虽然有些动心,但决心没有下。王夫人知道景帝这时候正在生栗姬的气,于是暗底里派人指示大行(礼官)上奏景帝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正在气头上的景帝被这不合时宜的话一激,不但诛杀了大行,而且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从此失宠,不久因怨愤一病而亡。
  景帝废黜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舅父栗贲、栗青等人。之后,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作为太子,并命卫绪做太子太傅,王臧为太子少傅。同时窦后还安插汲黯、郑当时这两个黄老之士为太子洗马和太子舍人。
  帝王之师卫缉做了太子太傅,深知能否教好太子事关大汉未来,责任重大。为报答汉景帝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负圣命,积平生所学倾力教导太子。卫绾教授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骑马、射箭、经学与文学等,为其后登基施政,最终成为一代帝王打下了基础。
  刘彻小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今作为大汉未来的继承人,他更是向其师请教治国的道理。一天,太子刘彻询问卫绾,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卫绾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子要想有所作为,关键在于得人。太子又问:北方匈奴气焰嚣张,如何是好。卫绾答:得人。太子再问:晁错七国之乱后,国家仍有内忧,又当如何。卫绾再答:得人。太子复问民生凋敝,怎求殷实富裕。卫绾还答:得人。于是太子不再问。卫绾于是感慨地说:“得太子之资质而教之,吾今生无憾矣!”卫绪不仅向刘彻传授治国的道理,而且注意培养太子的政治、思想品格。一次,太子刘彻与众皇子随父亲景帝、祖母窦太后在上林苑游玩,不满十岁的刘彻不仅十分得体地回答了皇帝、太后的即兴提问,而且表现沉稳有度、落落大方,俨然像个大人,竟然让一向严肃有加的窦太后不禁叹服:“彘儿变得如此,皆老卫绾之功矣! ”景帝听后心里十分受用。
  此事不久,景帝升卫绾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五年后即公元前143年,卫绾代替无能的桃侯刘舍做了丞相,同时推荐直不疑为御史大夫,景帝准奏。
  直不疑是南阳人,人品高尚。直不疑做郎官侍奉文帝时,与他同住一室的人请假探家,误拿走他人的金子而去。过了些时候,金子的主人才发觉,就猜疑直不疑。直不疑也不辩解,向丢金子的人道歉并承认了这件事。等到请假探家的人回来归还了金子,使那个先前丢失金子的人极为惭愧,因此人们称直不疑是个忠厚人。文帝赞赏直不疑,并将其逐步升至太中大夫。一次上朝,有人谗毁直不疑说:“直不疑相貌很美,然而惟独没有办法处置他喜欢和嫂子私通的事啊! ”直不疑听说后,说:“我是没有兄长的。”说过后他终究不再做其他辩解。吴楚七国之乱时,卫绾与直不疑一同率兵攻打叛军。几十年的兄弟般情谊,卫缉推荐他做御史大夫顺理成章。
  卫馆在朝廷上只奏报职分内的事情。然而从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终究没有什么可称道或指责之处。皇帝认为他敦厚,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尊重宠爱,赏赐的东西很多。
  公元前141年正月,卫绾做丞相三年,景帝死,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武帝。改元建元元年,尊生母王氏为太后,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其师卫绾仍为丞相。以此为标志,预示西汉王朝即将进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卫绾认为,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新政失败西汉王朝到了汉景帝后期,政治形势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仓库里的粮食多得因陈旧而变霉,银库里的钱多得因穿钱绳怄断而无法取用,军马因太多而不得不部分转给民用。另一方面,国内七国之乱刚刚平息,分化势力并不平静,准备伺机而动;北方匈奴扰边规模越来越大,曾一度接近都城长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种种迹象充分说明,崇尚黄老、刑名学说 “无为而治”六十余年的政策开始走到尽头。
  十六岁的汉武帝与恩师卫绾不谋而和,开始筹划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宏大方案。经过精心策划,师徒认为朝中权臣,上包括魏其侯窦婴、太尉田蚣、御史直不疑等,下包括赵绾、王臧一干人等均尊儒业,可谓势力强大,而太皇太后窦氏年已老迈,不足为虑。以为“建元新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计议已定,这位“只能终日无所言、无所兴废,隐藏自己立场三十余年”的三世老臣,决定亲自出马,一露峥嵘。
  公元前140年10月1日上午,群臣入朝。丞相卫绾上奏:希望重用德才兼备的儒学之士,罢黜那些崇尚黄老、刑名之学的不合时宜之人。此言一出,群臣大惊。但不等群臣发表意见,武帝即刻准奏。一场举贤良、尊儒运动迅即展开。
  于是广川人董仲舒、薛人公孙弘、会稽人严助,以及各处有名的儒生,差不多有一百余人都被选入朝廷。一天,武帝召见他们,并当场命他们每人递上一篇治国的文章。这班儒生很快写好策文,在依次呈缴后,陆续退出。武帝逐篇批览,看到董仲舒论天人感应一文时,越读越兴奋,当即击节称赏,叹为奇文。当下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辅佐江都王非,公孙弘、严助一干儒生也都全部录用。
  原来这太皇太后窦氏,素好黄老,不悦儒术。景帝时,一次曾召入博士辕固讨论老子书。辕固尚儒绌老,说道:“这老子所说的,都是家人常言,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定要司空城旦书么? ”意思是饥讽儒教苛刻,比之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听后,掉头而退。那窦太后怒气未平,让人将他人圈,希望让野猪咬死。亏得景帝得知,不忍辕固无端而死,特令左右借与利刃,方才将野猪刺死。太后无话可说,只得罢休。但每闻起用儒生,往往从中阻挠,所以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不重用儒生。窦后恶儒可见一斑。
  窦太后听说武帝好儒,起用儒生的消息,大不高兴。窦太后认定,武帝所为都是卫缉幕后策划。擒贼先擒王,不久就以景帝病重期间擅杀人命为由将卫绾削职为民,遣返封地建陵。此时卫绾在武帝的保护下,仍滞留京师,以便待机而动。
  丞相卫绾被免,武帝便任命窦婴为相,田蚧为太尉,二人荐赵绾为御史,王臧为郎中令。四人均好儒,继续推进改革。窦太后复出来干预。武帝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议,都随时请命窦太后。窦太后对其它的事并不阻挠,只要有关系儒家之言或事,她都一概阻止。冒冒失失的赵绾,对这种状况愤愤不平,便入奏武帝道:“古礼妇人不得预政,陛下已亲理万机,不必事事请命东宫! ”赵绾所说的东宫二字,就是指长乐宫,为太皇太后窦氏所居。太皇太后闻知,非常震怒,立刻召武帝人内,责他误用匪人。且言赵绾既崇尚儒术,怎能离间亲属?这明明是导主不孝,应该重惩。武帝想替赵绾辩护,说赵绾多才,与王臧一同荐人,所以特加重任。窦太后不听犹可,听了此语,更加怒不可遏,一定要将缉、臧下狱,婴、紛免官。
  这位年青的武帝此时已束手无策,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无奈之下请来了尚未离开京师的恩师卫绾。白发苍苍的卫绾向自己的爱徒和主子献上最后一计。他要武帝认清形势,此时要退,要退够!卫绾解释:“退,不是屈服,陛下年轻,来日方长,此时不是施力的时候,而是要集势。譬如一块石头,如果放在地上,那就是块石头。如果这块石头,不是在地上,而是放在百丈高处,石头就不是石头了,是4势’了!陛下得往高处去想,此为集势,不要在地上纠缠。”刘彻问卫绾现在应该怎么办,卫绾回答:“陛下需坚决地照太后的要求做,罢免丞相、太尉;至于赵绾、王臧,只能弃之不顾。不要再与老太太较劲。”武帝听从恩师卫绾的计策,传旨出去,革去赵绾、王臧官职,下狱论罪。历时一年的“建元新政”,遂归于失败。
  随后,卫绾就回到封地建陵,不久去世。儿子卫信承袭了建陵侯的爵位。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卫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