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叔孙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17
颗粒名称: [西汉]叔孙通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291-303
摘要: 叔孙通(约公元前265年——公元前194年),又名 何,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少年师从孔子第九代 孙孔鲋学习儒术。秦时为文学征待诏博士。刘邦称帝, 他杂采古礼及秦制立朝仪,并主持登基仪式,旋任太 常,转太子太傅。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叔孙通

内容

叔孙通(约公元前265年——公元前194年),又名何,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少年师从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学习儒术。秦时为文学征待诏博士。刘邦称帝,他杂采古礼及秦制立朝仪,并主持登基仪式,旋任太常,转太子太傅。弃暗投明秦二世胡亥登基后,一方面为巩固帝位大开杀戒,剿灭宗亲,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一方面大兴土木,广造宫室,游山玩水,纵情享乐,百姓怨声载道。就这样,没多久就爆发了大泽乡起义, 义军自立政权,一路杀来,势如破竹。
  消息传到咸阳,众人相顾失色。文学侍从们纷纷陈说事件的严重性,力请二世发兵。
  胡亥面露不悦,便对隐身人后的一位学士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这位学士略一沉思,稳住心神,微笑道:“微臣以为如今诸生说得差矣,大王不必惊慌。”他抬头看二世面色稍和,继续说:“天下一家,兵器尽毁,铸剑为犁,城墙夷平;明主在上,法令严明,人人奉职守法,何以有造反一说?那陈胜一伙,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小蟊贼。区区小事就叫诸位如此失态,难道不觉得可笑吗?”一席话说得二世连连点头微笑,高兴地说:“讲得好哇!甚合朕意。”当即赐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这位学士一脸谦恭,退回原位。诸博士一片窃窃私语。
  秦二世脸色一沉,道:“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几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马上闭嘴。
  还有一部分直肠子的人坚持己见,声泪俱下,苦谏不休。
  二世当下寒脸,说道:“陈胜一伙到底是造反的还是一群偷鸡摸狗的小蟊贼,朕心里自有定论。倒是你们现在这样吵闹不停,倒叫我搞不清楚到底是陈胜要造反呢,还是你们要造反?来人哪,把他们给我拖下去砍了!”登时殿上一片呼天抢地的哭号之声。
  那位受到秦二世赏赐的学士就是叔孙通。
  回到学舍,有人对叔孙通善谀还是耿耿于怀。
  叔孙通冷笑道:“若是命都没了,还凭什么去传道?况且宣道要靠明主。就刚才那情况,我若不顺着秦二世的意思说,恐怕命都难保。诸公难道还以为自己与我有什么不同吗?”于是,叔孙通当晚收拾财物,连夜投奔了项梁的义军。
  制定礼法大乱之秋,战事频繁,一介儒士难有作为。项梁兵败后,叔孙通又追随楚怀王熊心到长沙。怀王被杀后,他又留下来事奉项羽。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入彭城,叔孙通率弟子百余人降汉。从此,他就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出谋划策。
  刘邦是个老粗,向来简慢无礼,尤其是对待儒生,动辄骂 “竖儒”、“腐儒”。在他眼里,天下是在马上打下来的,儒生不过是些摇唇鼓舌之徒,除了会卖卖嘴皮子,别无他用,于是便常以辱慢读书人为乐。叔孙通的很多弟子对此忍无可忍,想要离去,但都被叔孙通给劝了下来。叔孙通认为只有在得了势之后,才有条件和可能去传播自己所信奉的东西。隐忍一时,是为了不隐忍一世。叔孙通知道刘邦讨厌儒生装束,他就改穿楚制短衣,全没有儒生的繁文缛节和迂阔。刘邦果然非常局兴,就拜他为博士,还赐号稷嗣君。
  刘邦每有垂询,都让 西汉•陶楼叔孙通举荐人才。叔孙通深思熟虑后,就把刚猛勇武之人推荐上去,他们不拘小节,粗犷豪放,果然能与刘邦相言甚欢。刘邦便觉得叔孙通有眼力,格外器重他。
  这样一来,叔孙通的那些儒生子弟们却不乐意了,觉得格外委屈,跟了他从汉不就是为了能得个一官半职或者是封赏嘛。可时至今日,老师自己什么都有了,有推荐人才的机会却没给他们任何好处,因此表现出愤愤不平。
  叔孙通拈须而笑,道:“你们着什么急啊!这点气都沉不住,还能成什么大气候?”他指着一个弟子接着说道:“我且来问你,倘若你是汉王,这初得天下,最器重的是谁?当然是与你同生共死、冲锋陷阵、厮杀疆场的武士,而不是我们这些儒生。但是武只适宜进取,而文才适宜守成,所以咱们做贡献的时候还在后头呢。你们尽管把心放到肚里头耐心等着,我是绝不会忘了你们的。”刘邦尚简,尽去秦时那些纷繁复杂的礼法。大家都是一块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弟兄,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呼三喝四,那叫一个痛快。可时间长了,这些没多少墨水的老粗们就本色尽露,借酒撒疯,一言不和便拳脚相向,场面混乱不堪,叫人头疼。尤其是在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时,文臣都好说,就是些武将,都觉得自己最厉害,功劳最大,谁也不能服谁,又听说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才不乐意呢。凭什么呀?他又不能带兵打仗。刘邦就打了个比方,他说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逐猎物的是狗,而发号施令的是人,如果没有人的正确指挥,狗是抓不到东西的。此言一出,殿上整个就闹成了一锅粥。劳苦功高,竟然还把他们说成是狗,那还了得,立刻有人拔剑击案,有的抽刀砍柱子泄愤,直把刘邦气得愤然离席而去。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心里暗暗欢喜,那就是叔孙通。他知道,武夫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他显身手的时候了。
  叔孙通上奏一本,说:“无礼无以立天子之威,我愿与弟子一同为陛下制定朝仪,若何?”这正中了刘邦的心意,但他又怕礼法太繁琐,有点犹疑。
  叔孙通是何其聪明的人物,道:“我主大可不必担心,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一个时代的礼法自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未必一定要因袭前世,微臣愿杂取前朝礼仪,删繁就简,为我主立威。”有这句话,刘邦算放了一半的心,再三叮咛一定要简便易行。
  鲁是圣人故里,礼仪之邦。于是叔孙通到鲁地征求熟知礼法的儒生们的意见。结果有两人对叔孙通破口大骂,鄙薄他事十余主,均以善谀得亲贵。又言礼乐需积德百年后方可兴起,当今天下初定,死者尸骨未寒,繁文缛节不合古代的制度等等。任叔孙通如何好言相劝,始终不肯合作,连连唾地,道:“速去,速去,别玷污了我们的门庭!”叔孙通一笑置之,摇头叹息而去,他们两个不肯合作,自有人合作。叔孙通在鲁召集了三十多个知礼法的儒生,有了这些儒士,叔孙通就奏请刘邦下令群臣开始学习演练礼法。
  公元前200年,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竣工。适逢十月,高祖决定在此举行朝岁大典,也是第一次正式地实施朝仪。
  天尚未亮,长乐宫外已是一派肃穆庄严。各色彩旗在初秋微凉的晨风中猎猎飘扬,宫廷护卫个个装备整齐,精神抖擞,分立在道路两旁。
  一向跟随高祖随意惯了的群臣此刻都身着朝服候在宫外,偶尔有人窃窃私语,惊叹今天的阵势。他们不知道,这一天过去,刘邦就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与之称兄道弟的无赖小子,君臣之间在礼法制度上便永远地存在了一条森严的鸿沟。
  叔孙通要做这次大典的司仪,他着意早早地起了床,认真盥洗一番,穿上簇新的宽袍峨冠。香烟缭绕,他朗朗一声:“宣文武百官进殿---”余音袅袅,响彻天地。
  那一刻,微笑不自觉地浮上他的嘴角,他觉得许多年来的污浊之气在这一声里永远消失殆尽,天地广阔无比。
  诸侯大臣都敛气收声,小步鱼贯而入,武将面东,文臣朝西,分别站定。刘邦缓步到殿中最高处就座。此时,大殿上下鸦雀无声,自诸侯王以下莫不肃然。
  行礼毕,又置法酒。群臣侍坐殿上,弯腰伏首,按照位次尊卑依次起来为高祖庆祝。叔孙通一声“罢酒”,便都放下酒杯。
  整个过程都有御史监督,只要有行为失礼的人就把他拖下去听候处理。因此自始至终秩序井然,再也见不到从前那种乱纷纷的局面了。
  朝岁大典庄严有序。高祖振衣而起,不由仰天大笑,道:“尽言皇帝尊贵,我今天才切实体验到这一点。”他握着叔孙通的手道:“爱卿,此全凭你之力了。”叔孙通伏首道:“微臣不敢当。陛下九五之尊,本当如此。”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赐五百金。
  叔孙通看刘邦高兴,辞谢道:“制定朝仪本是诸弟子、儒生共为之,微臣不敢独居其功。”刘邦哈哈大笑,说:“好你个叔孙通,给我耍这些心眼儿。” 当即下达口谕,凡参与制定朝仪之人,皆封为郎官(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叔孙通出来对众弟子说:“我说过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如何?没有食言吧。”遂将五百金尽分给众人,大家欢喜。
  为太子师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源于乱世里人们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渴望,其发展壮大却需要一个安定统一的社会。西汉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高祖行武出身,本轻儒术,却被陆贾一句“马上可得天下,却未必能马上治之” 一语惊醒。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常与群臣探讨理政之道。
  叔孙通的半生所学终于派上了用场。他从“宽厚爱人”的角度出发,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向高祖提了很多可行的好建议,为汉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高祖曾感慨地对叔孙通说:“朕从前只知夺天下不容易,如今才明白守天下更是大有学问哪!”公元前198年,刘邦提拔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教授太子。
  太子为吕后所生。吕后为人刚强,太子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一向懦弱柔善。叔孙通格外钟爱这个学生。他眼见高祖一代枭雄,成名于乱世,一统天下,又善于招贤纳士,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为汉代的万世基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循天下常理,他知道接下来应有一代仁君来守成,而太子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质。因此倾尽所学,悉心调教,使得太子上事双亲,下待群臣,处处有礼有节,无可挑剔。
  刘邦却不喜欢太子,一方面憎其母之刚硬,一方面恶太子之怯懦。
  高祖为汉王时,得定陶戚姬,体态婀娜,能歌善舞,封为夫人。戚夫人绝不似吕后,她不仅美艳娇弱,性情亦平顺柔和,侍奉高祖体贴入微,深得宠爱。及生隐王如意,更集专宠于一身。如意承袭了母亲的美丽及父亲的性情,亦是诸王子中最得刘邦欢心的一个。
  戚夫人知吕后为人心狠手辣,必然嫉恨于她,常忧虑母子安全。见到刘邦钟爱如意,数泣于其前,希望立如意为太子以期保全。刘邦也一直在动这个心思。初时,他觉天下初定,几次试探群臣的口风,均被驳回,遂作罢。
  汉十二年,刘邦御驾亲征,大破反军归来,因他在战场上为流矢所中引发旧疾,自觉已经不行了。他见戚夫人日日以泪洗面,一天天僬悴下去,更生爱怜,遂再次把另立太子一事提上议事日程。
  张良苦谏不被接受,便索性称病不再上朝。朝上以周昌为首的群臣与高祖争执不下。
  刘邦心意已决,众臣抗颜强谏,朝堂之上君臣关系紧张。每到这时,叔孙通袖手肃立,装着什么也不知道。
  高祖见朝堂上没有任何希望,便在戚夫人处私召叔孙通。
  叔孙通刚回到家,听中人宣圣上召见,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了。
  刘邦一脸怒容,问道:“可知召你来何事?”叔孙通低着头,回答道:“臣只知道我主心情不好。”刘邦冷哼一声,说:“你还知道我心情不好?”叔孙通笑道:“身为人臣,自然要为我主排遣忧烦。臣虽不才,也算博览群书,陛下爱什么段子解闷,臣都可以讲来。” 刘邦啪地一拍案几,厉声道:“叔孙通,你少来给我兜圈子。只要你说,另立太子到底可不可以?”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无可回避。叔孙通遂整冠正容,道:“臣蒙陛下错爱,为国制定朝仪礼法。长幼有序不可废,臣不敢擅自更改。从前晋献公以麵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导致晋国乱了数十年。秦不早立公子扶苏,使赵高得以诈立胡亥为太子,自取灭亡。这是您所亲见的。更何况当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吕后在早年就追随陛下吃苦受累始得天下,陛下就如此忍心背弃她吗?臣素知陛下另立太子之心已久,不过一己之私爱与社稷之轻重,望陛下三思。臣愿以死明志! ”说罢,叔孙通持冠而起,欲以头撞地。高祖赶紧拦下搀起,强自展颜笑曰:“先生何必如此认真? 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叔孙通一脸严肃,道:“太子乃天下之根本,本一动,天下皆摇,这样的玩笑陛下还是少开为好。若无他事,臣告退了。”高祖悻悻地看叔孙通大步流星地离去,戚夫人从帘后走出,一脸凄然。时太子又有留侯张良在背后出谋划策,另立一事终未能成。
  一代鸿儒公元前194年,高祖崩,孝惠帝即位。吕后鸩杀赵隐王如意,又断戚夫人手足,以酷刑刺其双目,毁其双耳,坏掉嗓子,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始觉方泄心头之恨。召孝惠帝来参观, 孝惠帝双股颤颤,泪流不止, 以为太过歹毒,遂再无心治理朝政,日日宴饮,间或研习礼法。此后,朝政落入吕后手中。
  为稳定与安全计,汉初的功臣都采取了退让的策略,暂不与吕后明里交锋,等待重振汉室的时机。
  叔孙通年事已高,风云西汉•陶钫之志遂淡,常生退隐之意。
  孝惠帝历来敬重叔孙通,认为他博闻强识,娴于礼法,为一代鸿儒,事之如父。自己无力问政,也不好强留老师,也还不忍心就此别离,借口很多礼法尚有疏漏,群臣莫能习,再拜叔孙通为太常,让他专心去修订宗庙仪法。叔孙通所著《汉仪十二篇》、《汉礼器制度法令》、《傍章十八篇》等仪礼法令方面的专著,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汉高祖有高庙,后来又起原庙,这也与叔孙通有关。惠帝每次东去长乐宫给太后请安,都要开路清道,很是麻烦,于是他下令修了一座天桥,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边。叔孙通在单独奏事时指出了惠帝的错误,他说高庙是高祖安息的地方,怎么能让子孙后代在宗庙的上边行走呢?惠帝一向仁孝,一听大惊失色,忙要叫人拆除。叔孙通再次阻止了他,告诉他如果现在拆除,那无异于显示出这是一错误举动,身为人主是不可以出错的。既然现在天桥已修,何妨再另于渭北起座原庙,以后凡是与高祖有关的活动都可以转移到原庙去进行。再说广增宗庙,也是至孝的表现啊。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惠帝深以为然,立刻命令有关部门去办这件事情。
  惠帝曾在春天到离宫出游,叔孙通又提议说古代有春天给宗庙送鲜果的礼仪,如今正当樱桃成熟,惠帝亦当采摘一些来献到宗庙里。至今还流行的进献各种果品给逝者的仪礼,就从惠帝时兴盛起来。
  对于叔孙通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很多人憎恶他的处世圆滑,认为他以面谀事数主而得尊贵,丢尽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清代大儒洪亮吉曾说秦之灭亡,非亡于赵高,而实亡于叔孙通的话。我们纵观他的一生,叔孙通每次面谀,实有自保之心,而绝无害人之意。把他放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当中去考察,谁也不能说他这样做有什么错误。所以也有不少的现代学者认为他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便是用实用主义充实了儒学的内容,让空洞的说教有机会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所以赵进美在《叔孙通论》中指出:“汉不危于鸿门荥阳,而危于拔剑击柱之时,通之功岂可与绛灌并论哉!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道:“大直若诎,道固委蛇”,还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的确,叔孙通的理论和实践,不但创立了汉代的礼仪制度,而且对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叔孙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