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毛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16
颗粒名称: [东周]毛遂
分类号: K825
页数: 17
页码: 273-289
摘要: 毛遂(?——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战国时齐国薛(今山东肩滕州市)地。周武王外祖父毛公之后。毛遂墓在滕州市官桥火车站西五十米处,有王学仲题“毛遂之墓”碑。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毛遂

内容

毛遂(?——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战国时齐国薛(今山东肩滕州市)地。周武王外祖父毛公之后。毛遂墓在滕州市官桥火车站西五十米处,有王学仲题“毛遂之墓”碑。毛遂自荐毛遂来到平原君的门下已经有三年了。三年的时光,他无所事事。游历了战事纷纷的列国,毛遂虽然满腹经纶,但也落魄到了极点,他只有找一个安身的地方,在那个年代还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呢。毛遂是听说平原君好客养士,所以才投靠了他的门下。
  毛遂看得出,平原君门下虽然有三千食客,但真正能称得上 “士”的太少了,大多还是白吃白住的那一种。可毛遂不同,他深知乱世出英雄,动荡时代必有英雄用武之地,跟着能干大事业的平原君,定能施展才华。所以他脚踏实地、耐住寂寞地等着。
  战国后期,周王朝名存实亡,华夏历史进入了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诸侯割据,七国争雄,展开了血雨腥风的统一战争。这时候得益于商軼变法的秦国崭露头角,逐渐强大起来,连年大肆侵略扩张,先后攻魏、伐齐、破楚,迫使诸侯畏惧,四方宾从,无力与秦抗衡。只有推行了“胡服骑射”的赵国日趋强盛,成为强秦吞食天下的唯一劲敌,秦赵大战势在必然。
  公元前260年,秦国以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攻打赵国。秦国对付六国,惯用反间之计,他们用大量金钱在赵宫里制造一种舆论,说秦国只怕赵王用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赵王轻信遥言,中了秦的反间之计,派用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守东周•提链罐卫重地长平,最后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精锐几乎丧失殆尽。第二年九月秦军乘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秦王欲再发精兵五万,加势围攻,大有必欲破城灭赵,方才收兵罢阵的劲头。赵秦兵力悬殊,邯郸震动,国都岌岌可危。
  接到探马汇报,得知秦国将要再增兵围城,赵王深感赵国危在旦夕,慌了手脚。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相国,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又是赵王的叔叔。所以赵王连夜急招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
  平原君说:“大王,当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在下有姻亲,且关系向来很好,有求于他救兵必来。楚国较强大些,但畏惧强秦,不一定会轻易发兵救赵,只有以‘合纵’的策略促其发兵。臣愿意亲自率领门下前往楚国说服楚王发兵救赵。臣打算先用好言好语来劝说楚王,打动楚王同意出兵,如果能成功,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同意出兵,臣再择机以武力逼其发兵。”赵王依照平原君的说法,一面命将士坚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尽快联合楚国,请求救兵。
  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国之行,成败与赵国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不敢怠慢。他将门下三千食客召集起来,准备选拔二十位文武皆备的人才,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在三千食客中选来选去,不是文者不能武,就是武者不能文,最后只选定十九人,就再难选出合适的人才了。平原君不禁皱起眉头,踌躇难决地来回踱着步子,自我感叹地说:“哎!我平原君好客养士数十年,如今才知道,能得到杰出有用的人才是这么的难啊!”正在平原君无可奈何的时候,毛遂站出人群拱手说:“请问为何事焦虑啊?”平原君说:“唉!眼下我正准备从门客中精选二十人奉命去楚国求救兵。此行关系我赵国的生死存亡,势在必成。在这关键时候选不出合适的人啊!”毛遂笑了笑说:“三千食客,难道还选不出二十人?”平原君摇摇头:“左挑右选,只选了十九人。”毛遂说:“下臣愿助君一臂之力,可否让我凑个数与你们同行?”众门客愕然。
  平原君仔细一看,是一位年过三十、衣着简单、其貌不扬的下客。平原君见毛遂面生,又不曾听左右提起过毛遂,便不以为然,有意试探毛遂:“请问先生大名,到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说:“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在君门下做客已经三年了。”平原君听后为难地一笑,婉转地说:“此次出使楚国,生死攸关,责任重大,需要的是锋芒毕露的勇士。世上有才能的人就像铁锥装进囊中一样,它锋利的尖梢立即就会透露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怎么左右也没有一个人说过你有什么本领特长,我也没听说过先生的大名。先生还是留在府里不去为好!”毛遂并无退怯之意,立即坦然、风趣地回辩说:“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为没有机会。要是我早就有机会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恐怕早已脱颖而出了,不单单只是露出锥尖梢而已!”平原君颇感惊奇,犹豫着:“这……”毛遂却一脸郑重,目不转睛地看着平原君。
  众食客忍不住,便放声而笑。
  平原君觉得毛遂的对答机趣幽默、出言不凡,便同意毛遂同行。欣然道:“好,就让你试试吧!”一言九鼎平原君带着二十位门客匆匆前往楚国。同行的门客对身无居职、名不见经传的毛遂,无不投以鄙视的目光,都暗地里讥笑他不自量力。这一切,毛遂都看在眼里。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取得大家的信任,以便谈判时派上用场,一路上,毛遂滔滔不绝地与众门客阔谈七国争雄的时局,分析赵、楚“合纵”抗秦的形势,毛遂的观点逐渐得到众门客的赞同,他博闻善变的才华开始令人刮目相看。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就与楚王开始谈判。毛遂等二十食客,侍立在阶下。
  平原君说:“赵胜此来,欲求国君合纵抗秦。”楚王说:“起初提倡‘合纵’之约的是你赵国,后来列国听信了张仪的游说而不守约,因此先怀王为4从约长’攻打秦国而没能得胜,后齐王为4从约长’,诸侯又背叛了他。现在列国都忌讳再谈‘合纵’,这件事犹如一盘散沙,实在是让人头痛的事!”平原君说:“自从苏秦提出4合纵’的协议,六国约为兄弟,在洹水定盟,秦国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关!自那之后,齐、魏两国受了犀首的欺骗,约他们攻打赵国;贵国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出兵伐齐,所以,从约才逐渐瓦解;假如三国都坚守洹水的誓盟, 不受秦国的欺骗,秦国又能奈何得了我们呢?而齐王只不过名义上为‘合纵’,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兼并的欲望,因此诸侯才背叛他。这样,我们哪里能抱怨‘合纵’的不好呢?”楚王根本就听不进去平原君苦口婆心的话语,他推倭说: “当今天下大势明摆着秦强而列国都弱,各国能自保就不错了,谁还有心思谈什么‘合纵’之事,列国还怎么能团结起来呢?” 平原君急忙分辩说:“秦国兵力虽强,同时抵抗六国的力量就显不足;六国虽弱,联合抵抗秦国就绰绰有余。如果各国都只图自保,不愿相互救援,一强一弱,那样六国将面临一个一个被击破的厄运!”楚王立即反驳说:“长平一出战,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合韩赵两国兵力还抵挡不住秦国一个武安君。如今秦国都已逼近了赵国的都城,远水不解近渴,我哪能帮得上什么忙呢?”平原君见楚王得了恐秦症,便说:“由于我家大王任将非人,以至长平之败;如今秦军围居邯郸城下已经一年多,并没能损赵国分毫,如果你们救兵一到,里应外合定能大败秦兵。” 尽管平原君费尽口舌,分析得再有道理,楚王就是不接受 “合纵”之约。楚王说:“秦国新近正与我国通好,你要寡人派兵救赵,秦国必然会反过来迁怒我们楚国。你这不是让寡人自惹刀兵之苦,代你们赵国受祸吗?合纵之事算了吧!”平原君只能步步逼近,用更锋利的言辞反击楚王:“大王啊!秦国之所以通好贵国,实际上是为了排除干扰,使秦国能专心对付列国,等到列国被秦所得,你们楚国还能无恙吗?”楚王被说得一时语塞。但是他实在是排除不了畏惧强秦的心病,仍然一个劲地摇头不应。
  站在阶下的毛遂腿都站麻了,他简直是心急火燎,心想,楚王也太顽固了。
  阶下的其他门客也都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毛遂说:“毛先生,看你的啦!”毛遂并不搭理他们,不慌不忙手握宝剑一边昂首向殿上走去,一边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声嚷着质问楚王:“请问楚王,楚赵 ‘合纵’抗秦,关系着两国生存大计,并不只为赵国。今燃眉之急,只要你几句话便可以决定出兵救赵的事,如今日出而议,直至现在日中还不能决定,是何道理?”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并且出言不逊,便勃然大怒,但又不明毛遂底细,并且慑于毛遂之威严,转身问平原君道: “阶下何人,如此狂言?”平原君答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一听是平原君的下客,楚王忙转向毛遂叱喝:“大胆狂徒,还不快给我下去,寡人与你主人议事,用不着你多嘴!”毛遂毫无惧色,不但没有退下,反而按剑跨前一步,说: “ ‘合纵’乃天下大事,天下人皆可议之,我怎么没有权力谏言呢?况且我家主人在此,你破口骂人算什么?”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楚王的脸色于是放缓和了些,便说:“您有什么高见,就请说吧。”毛遂紧接着又向楚王靠近几步说:“先前楚国拥有国土五千余里,自从文、武称王,至今雄霸天下,号为盟主,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想当年,秦人崛起,数次击败楚兵,大王不会忘记吧?可惜一泱泱大国竟连连打败仗。那白起一战夺取鄢陵;二战攻克夷陵,并火烧楚王之祖坟,三战掳怀王而囚死,逼得贵国迁都。这是楚人百世的仇怨,三尺童子,都为这件事害羞,作为盟国,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却忘记了吗?如今大王犹豫不定,惧秦如虎,不辨形势,按兵不动,只会助长秦国的嚣张气焰,也会被当今英雄豪杰所讥笑。况且今天‘合纵’之议,实为赵楚联合抗秦。想那秦国早有虎狼之心,并吞天下的意图明摆着,如果赵国灭亡了,楚国也不会长久,‘合纵’实为楚并不只为赵啊?如果大王但求苟安,不求报仇雪恨,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楚王微微点头。
  毛遂察言观色,眼光盯紧楚王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派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大事,你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 ”说完,毛遂双手按定佩剑,双眼怒视着楚王。
  毛遂一席慷慨陈词像铁钉一样,句句戳痛楚王的心,说得楚王心悦诚服,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就依先生!”毛遂紧紧追问了一句:“那么大王,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道:“寡人决定了!”毛遂随即呼唤楚王左右的侍者,取来歃血盘,毛遂双手托定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为从约长,礼当先歃,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毛遂歃血完毕,左手持盘,右手招呼朝下同来的十九人道: “先生们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人们所说的4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众人面有愧色,依次而上。
  楚考烈王钦佩地说:“先生不愧为勇士,寡人即派春申率八万精兵,救援赵国!”在毛遂的大力帮助下,平原君赵胜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任务,率领二十位门下从楚国归来。廉颇与蔺相如前来致贺。
  蔺相如问:“相国,不知楚王何时发兵?”平原君说:“蔺将军,楚国已经发兵,正在途中。”廉颇兴奋地说:“多谢相国,我赵国有望啦!”平原君连忙摆手,指着毛遂说:“全仗毛先生!”蔺相如不解:“毛先生?”平原君感慨地说:“这一次纵约之盟,我半日没说服楚王。毛遂闯进殿去,三言两语,就把楚王说服,歃血为盟,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大长赵国之威风,使赵国重于九鼎。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的超人才智和胆略为世人赏识,由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三个成语流传千古。
  重振军威使楚归来,毛遂与平原君、蔺相如、廉颇等走在大街上,到处是疲惫不堪的士卒和百姓,人人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痩,或拎刀,或拖棒,有气无力地在街上走着。人们似乎连打招呼的力气也没有了,相互望望,微微点头,然后擦肩而过。
  平原君忧形于色,着急地说:“不过半月,已成这种局面,如何是好?”毛遂安慰平原君说:“秦军攻城甚急,援军尚未到达,乃非常时刻,大人一定要竭力坚持。”平原君叹口气说:“眼看邯郸难以支撑,心急如焚啊!”毛遂冷哼一声,说:“我看大人并不担忧赵国的存亡。”平原君不以为然,苦笑道:“如果赵国灭亡,我赵胜还不成了阶下之囚,岂有不忧之理?”毛遂说:“如今邯郸城中军民,力乏粮尽,再也无法坚持守城了。而君家后宫几百姬妾,至今穿绸食肉,活得悠然。守城军民衣衫破烂,糟糠不饱,兵器用尽,只得削木为矢,而君家钟鸣鼎食仍同以前一样奢华,不是吗?”平原君一愣,没话应对。
  毛遂说:“一旦秦军攻破赵国,大人还能如此消闲享受吗? 如果赵国保住了,大人还怕将来没有这些吗?”平原君如雷贯耳,双眼紧盯毛遂,急迫地说:“先生高见,赵胜该如何去做?”毛遂说:“如果大人能将夫人以下的姬妾、奴仆都编于士卒之中,和普通百姓一样各干其事、各务其职,便可振奋民心斗志。此外,还要尽散家中财物,分给将士,必能博得将士的回报,邯郸城也能继续坚守。”平原君感激地说:“我怎么没想起这个办法呢,还是毛先生有远见啊,我从命!”毛遂也赞叹说:“先生品德高尚,令毛遂不胜钦服。”平原君立即吩咐左右:“传我命,除夫人外,剩下的人一律编于卒伍,全力守城;另外,散发财物食品于守城士卒,并招募三千勇士,组成敢死队。”蔺相如听后说:“好办法,毛先生真是见识远大,这样我们就能重振军威了,不知魏国何时派兵来救?”毛遂说:“Xf魏王很难施加影响,唯有寄希望于信陵君。”平原君说:“可笑那魏王从间道派使者来见,让我劝说国君尊秦为帝,以解燃眉之急。我已派人给信陵君送了信,他答应一定想办法派救兵,想必也快到了。”毛遂说:“岂有此理,秦王志在必得,所以一再增兵换将,哪会为一虚名而退兵?”廉颇点点头,夸道:“毛先生言之有理!”此时,魏信陵君魏无忌已窃得兵符,杀死晋鄙,亲自率八万精兵杀奔邯郸。楚春申君黄歇也率兵八万楚军浩浩荡荡,“楚” 字大旗迎风飘扬,“帅”字旗紧随其后而来。
  邯郸城上,三千死士列队而立,气势高昂,义愤填膺。大旗迎风呼呼作响,上书血红大字:“报仇雪恨,保家卫国r平原君慷慨激昂地演说:“为了坚守邯郸,为了保家卫国,赵胜率尔等即将出城袭击秦军,望各位壮士奋不顾身,争先杀敌!”三千壮士高呼:“视死如归,全力杀敌!”毛遂快步走过来,说:“大人贵为相国,守城责任重于泰山,岂可轻易涉险对敌?”平原君一时犹豫:“这……”毛遂却一跃而上了平原君的战马,英姿飒爽,拱手朗声道: “毛遂深受大人器重,愿代君一行!”说完即挥手向前,喊道:“随我出城,杀奔秦营! ”城门大开,毛遂率三千敢死队犹如排山倒海,呼啸而去。秦兵十分意外,手忙脚乱,被这队视死如归、气势骇人的轻骑直冲得七零八落,四散逃窜。
  这时,救兵赶到,于是三国联军内外夹击,使秦军措手不及, 腹背受兵,秦兵各营退却十里下寨,暂避锐气。秦昭王虽欲再攻,但迫于形势只得息战而退。邯郸围解,终于避免了又一“杀人盈城”惨象的发生,使秦国东扩的战略暂受顿挫。
  毛遂身负重伤,被马驮着返回平原君府。
  平原君关切地立于一旁,声嘶力竭地喊:“快叫医生来!”毛遂挥着手嘶声而唤:“大人!”赵胜近前俯身,佩服地说:“先生英勇无畏,令敌军闻风丧胆!”毛遂摇头惨笑,说:“毛遂不过一庸夫,岂可驱虎豹之师,无非是想报君知遇之恩。”赵胜泪水盈眶,说:“先生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代赵胜赴汤蹈火,令我羞愧万分。先生千万珍重,勿弃赵胜而去。”毛遂一笑,低沉而有力地说:“大丈夫以一死而酬知己,便可此生足矣!”胡姬之死赵国打败了秦国,毛遂的事迹不翼而飞,并很快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便封毛遂为上将军。
  一天,伤势未愈的毛遂拖着蹒跚的脚步去方便。此时,胡姬正站在二楼向远处眺望,听到动静,便往下看,见毛遂一瘸一拐,Jj很是有趣,不由得全神贯注。胡姬是平原君的爱妃,赵国引进 “胡服骑射”,也为平原君引进了一位美丽勾魂的胡姬。
  平原君的女儿赵琪在楼下窗边喂鸟,回头见毛遂摇摇晃晃,说:“叔叔,走路小心点!”毛遂感激地望一眼赵琪,说:“不碍事,不碍事!”却没料到一个踉跄,仰面摔倒在地。
  楼上的胡姬看到后,禁不住放声大笑。
  赵琪快步赶过去,将毛遂慢慢扶起,狠狠向楼上扫了一眼。众门客被惊动,不少人走了出来。
  胡姬肆无忌惮,笑得满脸灿烂。
  楼上,平原君正好走出,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见胡姬笑得风流,不由得心生爱意,一把揽过胡姬,边笑边往卧室走去。胡姬意犹未尽,一边走一边回头向下张望,仍然笑个不停。众门客虽然默默不语,但个个气愤,人人不满。毛遂虽然狼狈,但却神色自若,目光平淡地向厕所走去。
  如厕后的毛遂脸色阴冷地去找平原君。赵胜从房中走出来,觉察到了毛遂不高兴,就问:“先生为何不乐?”毛遂认真地说:“毛遂之所以来投奔你,是因为阁下重士轻色,尊崇贤俊。”平原君诧异:“先生何出此言?”毛遂说:“我不幸受伤,更不幸在泥水中摔了一跤。您的女儿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将我扶起,令我敬佩。可您的那位美人胡姬却放肆地大声嘲笑我,令我十分难堪。”赵胜若有所思,忆起胡姬之笑,忙拱手赔礼道:“先生,实在对不起!”毛遂显然并不满意平原君的赔礼,仍然阴着脸,一拱手,语气生硬地说:“毛遂退下了!”平原君看出他不高兴,不以为然地说:“因为一笑,难道要我杀掉我心爱的女人吗?”众门客皆无语。
  第二天天刚放亮,平原君还未起床,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平原君披衣下榻,看到管家一脸惊慌地站在门口。
  平原君瞅他一眼,问:“什么事?”管家犹疑不定地说:“大人,那些门客都要走。”平原君以为听错了 : “你胡说什么?”管家急忙分辩道:“奴才怎敢!昨夜已走了不少,余下的现在都要走。”平原君一听是真的,吃惊了,问:“这是为何?我从来不曾亏待过他们啊?”管家垂下头,低声地说:“因为讥笑毛遂先生的胡姬。众门客都说你只爱美人,轻视贤士,平时胡姬轻视众食客不说,还对挽救赵国身负重伤的毛遂这般无礼,太不像话。因此,他们要离开你去投奔他人。”平原君如当头遭了一棒,差点昏倒,急忙问:“那毛遂呢?”管家:“正在收拾东西,也准备要走。”平原君着急了,无可奈何地说:“你快去挽留,我要为他们设宴送行。”管家应声而去。平原君呆立良久,回头看着还在熟睡的胡姬,陷入了沉思:“为了一个胡姬,难道我一世的名声要付诸东流?”平原君正设宴为门客们饯行。虽是酒宴,却无欢乐,众门客个个低眉垂眼,人人默然无语,笼罩着一种郁闷、冷淡和尴尬的气氛。平原君并不在意,频频举杯,与人对饮。但响应者极少,至多轻轻一抿,又悠悠放下。平原君摇头,强作欢颜地说:“各位另谋高就,赵胜并不阻拦;但临走总得给我个面子,尽欢而散!”毛遂面无表情,一声不吭。众门客更如泥塑木雕,不声不响。
  平原君长叹:“这哪像是饯行送客,倒像是生离死别。”扭头向管家:“传胡姬!”管家点头去传来胡姬。浓妆艳抹的胡姬飘然而至,如浮萍出水。
  平原君笑容可掬地让胡姬为众食客献舞助兴。
  胡姬向平原君飞来一个媚眼,然后站稳双足,弓腰垂手,头往后弯,直至脚跟。那柔软如柳条似的腰肢,那丰满似牡丹般的胸脯,那黑亮像宝石般的秀目,使人浮想联翩,令人心神荡漾平原君命人端起一杯酒,向胡姬走去。胡姬一下站起,平原君依然笑容可掬:“美舞销魂,当敬爱姬一杯!”胡姬笑望着平原君,双目情意绵绵,伸手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娇声说:“谢大人!”平原君霍然扭头,背向胡姬。胡姬惊异,灿然一笑,正待张口,却觉腹中疼痛,直疼得满头大汗,面部抽搐。原来平原君赐给胡姬的是毒酒,这时胡姬已倒在地上,口中流着黑血。
  平原君不忍,又回过身来,情不自禁张开双臂抱起胡姬,胡姬已香消玉殒。平原君双目含泪,强抑悲痛,双手托起胡姬,一步一步地向厅外走去。那沉重的脚步声,像一记一记的重锤,敲打着每个门客的心……毛遂站起,长叹一声,然后慢慢跪在地上。众门客也都离席,伏地而跪……兵败自刎在“纸上谈兵”失败之后,历史又给赵国开了一个玩笑,也给一言九鼎的毛遂开了一个玩笑!北方的燕国和赵国相邻,原是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邯郸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使栗腹到赵国为赵王祝寿。栗腹回到燕国,对燕王说,赵国年富力强的壮士卒都战死于长平,他们的孤幼尚未长大,国内空虚,很可以借此机会对赵用兵。燕王问计于乐毅的儿子乐间,乐间认为赵国人全民皆兵,都习征战,不可征伐,即使用两倍或三倍于赵的兵力也难取胜。燕王不听,况且周围大臣也多认为赵可征伐,于是燕王采纳了栗腹的计谋,举兵攻赵。
  燕起兵六十万人攻赵。因为毛遂有了自荐的“实绩”,赵相平原君认准了毛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谁知平原君慧眼发现了毛遂这个人才,但没弄清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冲锋陷阵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为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毛遂对统领行军是一个外行,虽力杀劲敌,但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拔剑自刎。
  赵孝成王又起用廉颇为将,带兵去迎击燕军,在高地一带摆开了战场。廉颇不愧为名将,高地一仗打得很好,不仅把燕兵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还杀死了燕国相国栗腹,为毛遂报了仇。接着廉颇又乘胜进兵,围攻燕国都城。结果,燕国提出以割五座城池给赵国,作为求和的条件,赵军才答应退兵。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毛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