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滕文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12
颗粒名称: [东周]滕文公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205-215
摘要: 滕文公(?——公元前318年),周文王后裔,名宏。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推行“仁政”的复兴国君。他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七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写下了膝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滕文公

内容

滕文公(?——公元前318年),周文王后裔,名宏。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推行“仁政”的复兴国君。他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七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写下了膝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四千六百多年前,黄帝封他的儿子到东夷地区建立国家,当时因这里的泉水众多而腾涌,就把这里取名叫“滕”,黄帝所封的滕国,子孙以国名为滕氏,也称古滕。西周初年,武王克商之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侯。周滕自叔绣起,传三十一世,历七百余年,直到公元前286年,被宋国灭掉。滕国诸君,世系名谥可谱者不多,滕世家可谱者仅十余世。滕、薛、驺、夏等国皆殷周时期所封,因为太小,不足齿列。滕国是个小国,不足以论。因此,致使滕国世系湮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千古之谜。然而,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滕文公以 “区区五十里”之地,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七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写下了滕小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拜贤者为师滕文公为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定公之世子。滕文公执政的时代,形势与他父亲相比,变化不算太大,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与他谦虚好学、不甘落后、争强图存的雄心壮志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有很大关系。当他还是世子的时候,为了探求富民强国的道理,不仅勤奋好学,还拜贤者为师。他还特别崇尚孟子之学,并利用各种机会亲自拜会孟子。公元前326年,滕文公出使楚国,路过宋国,听说孟子在宋国讲学,专程拜会了孟子。起初孟子还真没把这个面容白晳、举止斯文的世子放在眼里,以为也不过就是一个继承祖宗富贵的世子而已,更何况滕国只是个“区区五十里”的小国。但是滕文公并没有把对他的轻视放在心上,而是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认真地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那专注的表情让孟子不能不认真起来。
  滕文公说:“以我们滕国疆界不过数十里,兵力微弱,国家又不富强,如何才能在这些国富民强的大国中立于不败之地,给百姓们一个平安富裕的生活环境呢? ”说这些话的时候,滕文公的眼睛像孩子一样的纯洁,语气却是那样的真诚,神情却是那样的虔诚。
  孟子心里非常感动,所有今日的世子都有可能成为明日的国君,滕国再小,世子最终也会成为国君。这是一个真正为他的百姓子民着想的国君啊!应该是一个有着极高操东周.滕编钟 行的贤王,自己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呢?孟子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说:“今截长补短将五十里,犹可以为善国也!”“善国? ”滕文公眼睛一亮。
  孟子告诉他,只要有实施仁政善治的信心,以仁义治国,树立自己的威望,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对孟子说的话,滕文公字字记在心里。后来,作为世子的滕文公又多次拜访孟子,虚心讨教治国的道理。一次滕文公又来看望孟子。孟子对他说:“世子怀疑我的话吗?其实真理只有一条。成对齐景公说:‘他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为什么要畏惧他呢? ’颜渊也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像舜那样。’现在的滕国,如果将土地截长补短,方圆将近五十里,还是可以建成一个美好的国家。”孟子的话,坚定了滕文公把滕国变成“善国”的决心。
  守父孝三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滕定公去世,滕文公被立为国君。在他看来,用什么礼节办好先父的葬礼事关国家的风气,是治理国家的第一步,因此十分慎重。
  他对老师然友说:“我一直没忘记在宋国时,孟子同我的交谈。现在我不幸遭遇父丧,我想让你去请教孟子,然后再办理丧事。”然友便去邹向孟子讨教。孟子说:“世子能这样做很好啊! 父母的丧事,本是孝子应尽心竭力的。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时,东周•龙簋应该按照礼仪的规定去侍奉;父母去世了,也应按照礼仪的规定去安葬、祭祀,这样就算尽了孝。’关于诸侯丧葬礼仪,我虽然不曾学习,但却听说过:丧礼的期限为三年,穿着粗布孝衣,喝着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如此。”然友回去后复命。滕文公决定守孝三年。但滕国的父老和朝中的百官都不同意,他们说:“历代君主都没有实行过三年之丧,现在你却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是不妥的。况且《志》中说: ‘葬礼、祭礼应按照祖先的做法。’我们也应该按照前人的遗规办事。”文公无奈又找来然友说:“我不曾研究过学问,只是喜欢跑马射箭。现在国内父老和朝中百官对我的做法都很不满意,我担心对丧礼不能尽心竭力,您代我再去问问孟子吧!”孟子对然友说:“这件事是不能求助别人的。孔子曾说过: ‘君主去世,太子要把朝政委托给宰相,自己喝着粥,伤心的面目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大声痛哭,这样大小官吏就没有人敢不表示悲哀的了,这是因为太子带头做了。’居于上位的人爱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一定更加爱好。君子的德行好像风,小人的德行如同草,风吹向何方,草就倒向何方。这件事完全取决于世子。”然友回去复命。世子居住丧庐中五个月,此间没有发布过任何号令。朝中百官和公族都很满意,认为他懂得礼仪。从此,滕文公在诸侯中孝名远播。
  治国行善政滕文公继位后,就到邹邑向孟子请教治国的方略。
  孟子说:“关心老百姓的事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云:‘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赶紧修房舍,按时播五谷’。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有固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否则,便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缺乏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违法犯罪。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加以刑罚,这等于撒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这么干的呢?所以贤明的统治者一定要为人谨慎、生活儉朴、礼贤下士,向老百姓征收恰当的赋税。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施行仁爱,要施行仁爱就不能发财。’夏代每户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殷代每户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代每户百亩地,赋税采用的是‘彻’法。虽然税制不同,但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所谓 ‘彻’就是‘通所谓‘助’就是借助。阳虎说:‘土地的税制,最好的是助法,最糟的是贡法。’贡法是比较几年的收成,得出一个常数。好年成粮食遍地都是,多征收一些,谈不上暴虐,但却征收的很少;坏年成所收的粮食还抵不上来年肥田的费用,但却一定要交足这个数字。作为国君,使民众终年辛勤劳苦,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供养,还要借贷补足赋税,最终使一家老小抛尸山沟。这不是明君所为啊。官吏有固定的田租收入,加之子孙相承的‘世禄’制度,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周代也是实行助法的。”滕文公回到滕小国,决定接受圣人的教诲,推行“仁政”。
  滕文公在施行“仁政”过程中,又让毕战向孟子请教井田制。孟子说:“您的君主要施行仁政,选用您来向我咨询,您可要圆满地完成使命!实行仁政一定要从规划地界开始。地界划分不好,井田的大小就不均衡,作为官吏俸禄的田租收入也不会公平,所以暴虐的君主和贪官常将地界搞得混乱不清。地界划分正确,给百姓分配的田地,制定的俸禄就可以决定了。滕国的土地狭窄,但也有官吏和民众。我建议在郊野实行九分之一的助法,在城市实行十分之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分配五十亩供祭祀用的圭田,出入能相互友爱,防御盗贼能相互帮助,有疾病时能相互照料,那么,百姓就能相亲相爱,和睦共处了。每平方里为一个井田,每一个井田共九百亩,中间一百亩是公田,另外八百亩分给八家,这八家共同耕种公田。这是官吏和百姓的区另|J。这只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完善之,则要靠您的君主和你们自己了。”滕文公听了毕战的汇报后说:“就按孟老夫子说的这么办。”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孟子从邹来到滕国,登门拜见滕文公。滕文公在上宫馆接待了孟子。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的方法说:“我们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处于齐楚两大国之间,我们是侍奉齐国好呢?还是侍奉楚国好呢?”孟子回答说:“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如果让我发表见解,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加固城墙,同百姓一块守卫,百姓至死也不会离开,保卫国家的目的就达到了。”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准备加固薛国的城池,对滕国形成了东周•凤蓋威胁,我非常惶恐,应该怎么办才好?”孟子答道:“从前周代的祖先太王迁居于岐山脚下,并不是刻意追求固城的办法,而是由于狄人的侵犯,迫不得已。如果一个国君能积极推行仁政,即使本人无所成就,他的子孙后代也一定会创立帝业。品德卓越的君子建功立业并传给子孙,是为了一代代继承下去,能否成功,则要看天意了。您对待齐国也只有施行仁政这一条路了。”滕文公又问道:“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竭力去侍奉大国,仍不能逃脱祸患,应该怎么办才好?”孟子答道:“过去太王居分地,狄人犯他,太王便用皮裘和丝绡去敬奉他们,不能免于祸患;太王又用佳犬好马去敬奉他们,狄人依然如故;太王又用珠玉去敬奉他们,还是不能免除祸难。太王召集国中长老,对他们说:‘狄人朝思暮想的无非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德行高尚的君子绝不会用养人之物去贻害于人,我打算离开这里,以使你们解脱,你们也不必担心没有君王。’太王迁离地,在岐山脚下定居下来。分地的百姓纷纷说: ‘太王真是一位仁爱的人,我们不能失去他。’随他而去的人像赶集市一般踊跃。但是也有人说:‘国土是祖先留下来让我们世代相守的基业,我们是不可以自作主张舍弃的,要至死也不能离去。’以上两条路,您可以自己选择。”文公讨教之后,与百官反复商量,决定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去做。“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谓“滕行圣人之政”,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楚国的许行研究农家学说,是先秦诸子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一日,他慕名率领门徒十人来到滕国,对文公说:“我等是远方的楚国人,闻君行仁政,自东周•青铜鬲愿来此定居为民,请予收留。”文公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其住房。许行等人穿着粗布衣,靠编麻鞋、草鞋、织席为生。宋国的陈相之徒陈良,与其弟辛,背着犁来到滕国要求安家落户,对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亦圣人也,愿为圣人之民。”从此,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滕文公贤君之名远扬。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滕文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