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胜景》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086
颗粒名称: 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1
页码: 227-267
摘要: 薛国故城薛国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桥镇,距滕州市区约17公里。薛国故城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为10615米,城墙逶迤起伏,现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20至30米。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他三面各一座,形成于战国时期。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历史古迹

内容

薛国故城薛国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桥镇,距滕州市区约17公里。它东依听蒙余脉,西傍微山湖畔,南连苏淮平原,北望龙峄两山,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拥有六万余家”的大都会了。薛国故城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为10615米,城墙逶迤起伏,现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20至30米。夯层厚19〜22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他三面各一座,形成于战国时期。居住遗址9处,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0余处。内城在大城的东南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8米,内城门即西周、春秋的薛城,并一直延续到汉代。
  内城和北墙外有大面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西周、东周和汉代遗址,外城中部,有大规模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 地面上散布大量铁矿石、炼渣和战国、汉代的瓦当。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岗,地势稍高出四周,多出“千秋万岁”卷云瓦当和铜兵器,相传是薛国君主宫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尝君陵园,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园。
  1984年至1986年,山东省考古所在薛国故城发掘数百座春秋至战国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1988年,薛国故城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据《通志• 氏族》称:“颖帝少子阳封于此,故以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珍,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四十六年,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自薛开始,相传三H^一世。齐灭薛以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文继封薛地,招贤纳士数千人,诸侯国君主竞相求其辅政,他曾先后被齐泯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为相国。孟尝君居薛后,对薛国城池扩建加固并发展商贸,重农桑,减赋税,使薛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薛国被秦灭亡后,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隋废薛为滕县属地。薛国故城虽然经历3〇〇〇余年,但雄姿依在,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追思怀古的诗词文赋。I【滕国故城】I“滕”作为“国”见于史籍,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时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侯,立为滕国。
  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个有名的小国。据《左传》称,它的疆域 “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i^一世,历7〇〇多年之久。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他曾多次“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轲到滕国,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由于滕文公“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称滕国为“善国”。
  滕国故城在滕州市区西南,距市区7公里。据史料记载,“故城周围二十里内有子城”。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外城” 略呈方形,东西横陈。沿外城西墙南去,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的护城河;外城内东南两端各有洼沼一块,积水成泽,昔日植满莲藕,有“两地荷花、一城芙蓉”之称。“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长约5公里。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以抵御兵祸水患,现“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墙顶上植满槐树,绿叶成阴,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周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为“文公台”,亦称“灵台”,台下一池,传为“灵池”。《孟子• 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效法文王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明万历年间,台上修筑了真武庙,使昔日供奉的滕文公改换了主人,该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高台东侧古建有“文昌阁”、“吕祖阁”、“功德祠”、“休息祠”等。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动人的故事。台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书。台前有两株古槐苍劲古朴,左右对峙,枝繁叶茂。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1000多年,当地百姓尊为 “神树1992年,滕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公台进行了重修,台上殿宇回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殿堂耸立。殿内陈列着“文公问政”的蜡像,文公求孟子治国方略及然友、毕战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台东侧新建的碑林,陈列着历年来征集的碑碣、墓志。唐王室诠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赵匡胤圣谕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术石刻等,可供游人浏览观赏。
  1977年12月,滕国故城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南常故城】南常故城位于薛城区原南常乡南常村村北,坐落在凤凰山之阳的一片平原地带。凤凰山又名朝阳山,山势连绵数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错,其间杂有参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鹏,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凤凰山北麓有玉华泉,南麓有凉泉,二泉之水合流环绕故城,最后西流入漕河。东峰下有朝阳洞。故城东有老鸪山,山西侧有元代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周忠及其子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
  南常故城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440米,略呈长方形。故城东北隅,沿东墙基向北延伸出一个南北约1〇〇米的突出部分,俗传为“北门”,亦称“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经常有画像、石刻出土。这里曾发现距今两千年而完整无锈的汉代环首铁刀、汉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诗经•鲁颂》记载:“居常与许。”东汉古文经学大家郑玄曾注释:“常,或作尝,在薛之南。”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春秋时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倡阳故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倡阳故城,在台儿庄区润头集镇西南5公里处,群山以北,龙河故道以西。故城周长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据《峄县志》载:“倡阳国,坛(yh,姓) 姓,彭祖帝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此。”据考证倡阳国建于殷商时代。春秋时期的倡阳大战使小小倡阳城永载于辉煌史册中。
  晋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四月初,晋侯以霸主身份联合鲁、宋、卫、曹、宫、郑(zhG)、滕、薛、祀、小郑、齐和吴13国联军气势汹汹杀向倡阳国。倡阳国君是个有勇有谋的国君,他毫无惧色,顽强抵抗。诸侯之师连攻数日未克。鲁国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辎重车辆到达前线,为坚守城池,倡阳军打开城楼的悬门出兵欲夺取敌军辎重,而诸侯军乘机而入。倡阳守军忙放下悬门截敌,打算将敌军分而歼之。此时,身为鲁国陬(z加)邑大夫的叔梁纥(孔子之父孔纥,字叔梁)双手托起千斤闸门,让攻入城内的军士撤出。因此,叔梁纥以勇力而闻名于世。经历这次历时一月之久的攻坚战,倡阳城遂有“城小而固”之称。
  倡阳城内西南有一座小山,传说诸侯大军围城之前,倡阳国君作了充分准备,巧施一计,命令士卒背着小米在小山上遍洒,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金灿灿的米山。诸侯大军一到,主将骑马观战,随从一将看见米山,心中一惊,便说:“倡阳城小而固,易守难攻,又有堆积如山的粮米,坚守一年半载,何足为虑。”主将对小山细细观察,沉思良久,取出箭来,“嗖嗖嗖”三箭,箭头着米而倒。主将哈哈大笑说:如果是米山,箭头射入不会倒地,而今箭头着米不入,一定是石山。此乃疑阵,不足为虑。”于是下令13国诸侯军奋力攻城。尽管倡阳军民拼死守城,但终因寡不敌众,13国诸侯联军用了29天的时间将偈阳城攻下,从而灭掉了倡阳国。后来,人们就把这段故事叫做“一箭破城记”,把这座山叫做米山。中国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 第60回“智武子分军肆敌,倡阳城三将斗力”和第61回“晋悼公驾楚会萧鱼,?小林父因歌遂献国”就叙述了春秋倡阳大战的场面。
  倡阳灭亡后,属于宋。楚灭宋后,改倡阳为傅阳。秦代设傅阳县。
  如今,倡阳城基本轮廓依然清晰可见,东西窄,南北宽,呈长方形。城内米山仍在。游览倡阳故城,那种金戈铁马、战旗猎猎、刀光剑影的豪情悲壮场面油然而生,不由得为倡阳国勇抗强敌的不屈精神而赞叹。倡阳国虽已烟消云散,但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永存。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故城】安阳故城,亦称新阳故城。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鲁顷王之子永被封为新阳侯,在其封地建造新阳城,后汉时国除。现薛城区邹坞镇北安阳村后有一片台型高地,就是安阳故城遗址。
  古城周长约千米,四面墙基清晰,均用黄土夯筑而成,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城内散见许多陶器残片,还曾发现战国蚁鼻钱币。在新阳故城北500米处,抗旱时,当地农民挖掘出一口汉代石砌井,直径3米,泉水清澈,至今保存完整。【北辛文化遗址】北辛文化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文物普查队来滕县考查,发现了北辛遗址。1978年秋、1979年春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历时85天的发掘,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发掘中获得的含碳标本经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多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已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史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前掌大遗址】前掌大遗址位于距滕州市官桥镇驻地3公里的前掌大村前后,西距薛国故城1公里,距滕州市区25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
  1978年至2001年,前掌大遗址先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1〇多次发掘,清理墓葬1〇〇多座,累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特别是1994年冬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兵器、玉器、酒器等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5年至1998年,又发掘出5座保存完好的大型车马坑,因而轰动考古界。据考古证明,前掌大墓葬群是西周早期薛国贵族基地。前掌大遗址部分文物【小邾国遗址】小邾国遗址地处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西南10公里的东江村南一台形高地中部,海拔约95米,当地人把此地叫作城顶。北依马山,东西为绵延群山,西部为沃野平川,十字河经遗址东流向南又折西流入薛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是古代堪舆学家的活动境地。
  小郑国是春秋时期名显一时的诸侯国,但是只存在于《春秋》、《左传》古籍之中,其地址一直没有得到确认。2002年六七月间,东江村村民在村南高土台南侧挖土时,发现古代墓葬,随后报告给市文物部门,市文物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墓地进行了考古钻探,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经考证,该墓群为春秋时期小邾国的贵族墓地。共发掘墓葬三座,出土随葬品93件,其中青铜器63件(其中24件有铭文),陶器17件,玉器12件,骨器1件。这一考古发现,为研究小郑国的地理位置、埋葬制度等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弓丨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及古文字学界的广泛关注,破译了2800年前小邾国的历史之谜。【二疏城遗址]位于“冠世榴园”东20公里峨山镇城前村和萝藤村之间的 “二疏城”,又名“散金台”。这里的台型遗址就是二疏城遗址,台面平整,高出平地约3米,高大土堆约数十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证实,上溯新石器时代下及秦汉及以后各代,二疏城均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仅探测性地考察就发掘出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文物386件,这处古遗址是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重要依据。1992年,“二疏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遍阅史书,叔侄共为皇太子老师,独疏广、疏受叔侄俩。据 《峄县志•古迹考》载:“二疏城……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城周二三里,土人指以为宅。”《汉书•列传》载,叔疏广,字仲翁;侄疏受,字公子。二疏生活在西汉中期,“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萝藤)人也”。疏广自幼好学,精通《春秋》,见解独到,成为闻名远近的经学家,弟子遍及东海郡。他待人宽厚,谦恭有礼。汉宣帝闻其名,颁诏就任博士太中大夫。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9年),被选拔任太子少傅,数月后因授课有方,又升为太子太傅。同时侄子疏受也以“贤良”举荐为太子家令。后拜为太子少傅。叔侄俩朝夕相处,共同辅助太子读书。一晃叔侄俩离开家乡已是四五年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疏广对疏受说,功成身退,方合天道,如今我们已功成名就,应懂得让贤,咱们该回故乡了。便上书宣帝,称病要求告老还乡,得到恩准。
  二疏城遗址二疏雕像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的一天,疏氏叔侄离京返乡,长安东都门外人山人海,相送者的车子达数百辆“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晋陶渊明《咏二疏》)写出了当时送行的盛况。汉宣帝亲赐二人黄金二十斤,太子也奉赠黄金五十斤。
  叔侄回到故乡后,父老乡亲登门看望,他们设宴盛情款待,谁家有了难处便慷慨赠金相助。叔侄相继去世后,乡亲们感念散金之德、济贫之恩,便在二疏故居筑建了“散金台”。散金台上原有元代以前古寺一座,明弘治五年(1奶2年),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在寺前修建“二疏祠”。售靖十年(1531年)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孔曦重修,把祠堂移到古寺后重建。并塑二疏像,作《二疏祠记》勒刻碑石,广植林木,彰先贤功成身退散金济贫之美德。【奚仲墓】奚仲,据史料记载是黄帝的后裔,任姓,夏禹执政时的车大夫,首封于薛,是薛之始祖。奚仲墓位于薛城区陶庄镇驻地西南5公里的奚公山上。现山上有冢两封,相传北为奚仲墓,南为冉求墓。两墓东50米有车服祠,亦称奚公祠。奚仲被公认为造车的鼻祖,奚仲墓是薛城区旅游资源开发较有利用价值的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墓山汉墓群】墓山汉墓群在薛城区邹坞镇新阳故城(亦称安阳故城)西北1公里处,《峄县志•山川考》载:“墓山山势圆峻,麓多古冢, 累累入土阜,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历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有汉代铜盘、铜薰、陶楼、陶壶等器物及刻有建筑、人物等花纹的画像石。薛城区邹坞镇墓山村西南有一大冢,当地称“皇姑坟”,封土堆高约6米,直径3〇余米。墓东南百米处曾有石猪、石羊,后期失落。【中陈郝石拱桥】位于薛城区部坞镇中陈郝村,当地居民称“罗锅桥”。相传,中陈郝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全长30米,桥面宽6米,桥孔高5.5米,宽7米,远远望去,古桥雄壮宏伟,如雨后之虹横卧于清流之上。桥下河水发源地是中陈郝东北部的柏山许由泉。据传,尧时隐士许由,洗耳于泉畔,河以泉得名。许由河水流入蟠龙河,流向微山湖,最终汇入京杭大运河。【中陈郝瓷窑遗址】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当地“有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 之说。该奋址以中陈郝村为中心,方圆3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散布有许多瓷片、窑具。该窑区分南北两区,北区窑址年代为南北朝至唐代,延续500余年,散有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南区历经五代、北宋、金、元诸朝,从村民中征集到完整器物近百件,主要有碗、罐、钵、盘、灯、碟、缸、坛、玩具等。I"2年,中陈郝瓷窑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灿烂的古邹坞文明,当地居民编诗赞曰:“古城古桥古庙观,古墓古瓷古洞洞,遍地古迹数不清,古代文明展新颜。”I【奶奶庙】I奶奶庙位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始建年代无考。该庙建在高台之上,建筑面积0.2公顷,经过唐、清两朝复修,现保存完整的有主殿8间,南房过廊及廊前13级台阶,殿前有一棵古柏,围长5米,高约30米。每遇农历初一、十五总有人到庙中烧香拜神,恳求泰山奶奶保平安。【西仓桥】西仓桥位于薛城区陶庄镇西仓桥村南、横卧蟠龙河上,相传始建于唐代,是青石结构的联拱石拱桥,桥长6〇米、5孔,?L 高7米,跨度8米,桥底宽11米,拱圈采用并列式砌筑工艺,孔间迎水一侧砌有分水墙,高4.5米,墙上各卧一分水兽,桥头两侧各立一对石狮,仍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桥两侧栏杆已毁。【怀抱碑】怀抱碑位于薛城区邹鸟镇东上山口村。村中是贯穿南北的古道,路西旁有两棵古槐,到了夏天,两棵槐树树叶长得像两把大绿伞,行人都喜欢在这槐树下乘凉歇息。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寻访路过,因村北坡陡路滑,走到这里人困马乏,就在双麵下歇息,当地百姓认为真龙天子在此歇息过,感到非常荣耀,在两树间立了一块石碑,时间一长,槐树包围了石碑,成为怀抱碑。【龙泉塔】龙泉塔龙泉塔位于滕州市,龙泉塔始建于唐末宋初,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龙泉寺的建筑早在清末就已失修倒塌,而龙泉塔则因几次修缮而保留了下来,成为古滕八景之一。
  龙泉塔造型浑厚,古朴庄重,为砖石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塔高43米,9层8角,二挑华拱托檐,塔体安置于石砌的须弥座上,底部周长同高度相等。前有塔室,后有塔门,内有II7级螺旋式砖阶可以攀登至顶,滕州风光尽收眼底。【龙牙山佛造像】来到“万亩梨园”所在地山亭区水泉镇,沿镇政府前李滕路向西行约5公里,然后顺该镇尚岩村一条小道向南行进,穿过一片茂密挺拔的杨树林,便来到龙牙山。龙牙山海拔278.3米,东西横亘,绵延十数里,三峰突起,犹如巨龙张牙,故名“龙牙山”。龙牙山山势险峻,悬崖峭壁耸立,奇石怪岩遍布,山中有泉喷水,长流不断,清流甘洌。北面的山腰为绝壁悬崖所环绕,形成一幅天然画屏。自西向东的一组名胜古迹群,又将这天然的画屏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沿山颈处一座观音堂遗址,向南约5米处,便有五尊摩崖造像。这些佛像雕刻在距平地高6米左右的悬崖处,壁食四周有为搭架板而凿的小洞。五尊造像的中间为3个佛,左右为力士,除右士为高浮雕外,其余均为圆雕,佛像高度在1.5米左右。中间佛身着架裟,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卷髻,两耳垂肩,面部丰满敦实,宽额,双目微闭,高直鼻,面带微笑,袒胸露乳,双手抚于膝上,似在向众人说法。左佛同其相似,双手叠腹前作禅定状。右佛同左佛一样,但显得呆板、削瘦。两力士均头戴王冠,身着璎珞练带,站立状。这些摩崖造像,雕刻技术娴熟,线条流畅,造型比较匀称,神态安详端正。
  佛像南侧有两处岩洞,一个是明洞,一个是暗洞。明洞呈下宽上窄的三角形,洞口下宽4米,高10米,口径往里渐小,至五六米深处就很难再进去。洞口两边的岩壁及里面的洞壁上,布满了历代游客留下的赞誉墨迹。暗洞洞口近圆形,直径一米许,深不可测。相传禅林寺及玉皇庙的和尚不守佛规,经常抢劫乡间民女到此洞进行凌辱,故人们一怒之下用土石将洞填塞,至今无人掘开。当地百姓传说二洞为唐僧赴西天取经途中的牛魔王洞。
  天然岩洞南边的绝壁上,凿刻有“古刹宝峰禅林寺”字样, 有文载:“始建于宋朝元年,宋元二年重修;宋元二年重修;明正德元年再次重修”。现建筑物已圮,据石壁上所刻文字可知,该名胜群数禅林寺建筑规模最大,僧侣最多,拥有大量的寺产。【灵芝寺】山事Ji的薛山(又名雪山)原是古滕名山之一。从薛山南麓,分布着一处古代寺庙旧址,虽然地面上的砖木结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蔓草中仍然密布着殿宇基址,此处便是灵芝寺的遗迹。遗迹从山门到后殿延续足有半里之遥。灵芝寺除主殿之外,还有配殿、钟楼、经堂、香厨、龟驮碑、四棱台等古建筑基址。这里依山临水、地理环境优越,想当年香火一定很旺盛。善固村村南的石制僧塔,塔身全部采用石料制作,高8米,直径1.1米,塔基呈八棱形,最上层覆于塔顶,上面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塔身上用高浮雕镌刻着文字“故滕县僧会晤善归府墓铭”,落款为“天顺四年”,建塔时间为1妨〇年。I【甘泉寺】I甘泉寺位于萆庄市市中区卓山北侧,距市区北5公里,寺因泉得名,又名“伽蓝神庙”,始创年代,已无法考证。相传曾有一名士考中状元,唐皇见其一表人才,便将皇姑许配给予他。状元为了逃婚,来到这里,见依山靠泉,便修座寺庙,出家做了和尚。皇姑追夫心切也来到这里,见郎君已出家,无奈便在寺庙前建了尼姑庵。此传说并无文字记载,不足为证,但据元延祜年间(1314年左右)重修寺内碑记及寺内千年银杏树推算, 已有近千年历史,据载其鼎盛时拥有良田千顷,寺僧千人。现占地面积近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〇〇平方米,布局巧妙,为山东省佛教名寺之一。甘泉禅寺甘泉寺历经劫难,屡受战乱、雷火袭击,1的2年曾大规模重修。重建后的甘泉寺内雕廊画栋,古色古香,四周院墙蜿蜒曲折,古朴典雅。大雄宝殿内,如来佛祖端坐中央,东西两侧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大雄宝殿前台阶下方是放生池,寺之西北角银杏树下的甘泉潺潺注入,池内游鱼嬉戏莲叶之间,增添无限生机。大雄宝殿右侧碑林为元、明、清等朝代有关重修甘泉寺的石碑12块。其中有一块雕龙石碑,为清嘉庆六年(1802年)所立,此碑记载了枣庄之所以被称为煤城的历史,“吾邑之有煤窑,开自前朝万历间,迄于今掘取殆遍”,同时还详细介绍了“邑之人王琛与山人太谷智太祥合伙采煤而得之”,及其在甘泉寺内修建窑神庙的经过,此碑进一步丰富了甘泉寺的文化内涵。大雄宝殿西侧为窑神庙,内奉雷士天君窑神。甘泉寺如今已成为$庄北郊园林中心景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甘泉寺必将重现昔日辉煌,成为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圣地。【台儿庄清真古寺】“运河兴,则台儿庄兴”。随着运河经济的发展,来台儿庄经商的回族商人日趋增多。公元1742年(清乾隆七年),阿訇李中和“南走蜀闽,北走豫燕,蓄款数年”终于在位于台儿庄大北门内的郁家花园原址上修建了清真寺,作为穆斯林朝拜之地。当时清真寺占地38亩,寺院大门朝东,过厅5间,南北讲堂各5间,东西小讲堂各3间,西水房3间,大殿25间,内植苍柏翠竹、艳花绿草,环境清雅宜人。
  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中,该寺作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拉锯战在此打了七天七夜,是战斗最惨烈的地点之一。经过战火洗礼的清真寺,残垣断壁,疮痍满目,尸体枕藉,血迹斑斑,寺内四株古柏,仅存两株,其中一株半枯半荣,现已枯死;另一株虽枝繁叶茂,但树干弹孔遍布,依稀可见的弹头弹片,是曰军侵华的历史罪证,特别是西小讲堂弹痕密集,其8〇平方厘米的弹孔砖墙于1988年10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走陈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向世人展不。
  清真寺既是一处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又是一处台儿庄大台儿庄清真古寺战遗址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凭吊。曾亲身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的覃异之先生1988年参观该寺后,赋诗一首:“垂老来游旧战场,弹痕布满寺门墙,当年炮火纷飞地,今日高楼鱼米乡。”值得一提的是该寺与其他清真寺的不同之处是大门朝南,东西侧门分别为“义路”“礼门”,说明该寺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至深,喻意世人要“讲仁义,行礼数'【古运河村落遗址】在古运河南岸、清真南寺北部,有一片古运河村落。这里的草屋茅舍的历史大都在50〜150年间,其中大部分保持了原貌。草屋茅舍、泥墙茅顶、参天古木集聚于古运河畔,形成了典型的古运河村落,呈现出古朴、清幽的田园风光。这里有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如“神树”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还有贞节牌坊、九龙庙等古遗迹。随着运河文化旅游区开发的全面启动,这些古运河村落将成为运河水乡田园旅游的理想去处。古运河村落遗址

知识出处

枣庄胜景

《枣庄胜景》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枣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

阅读